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伤寒论第231至240条——李国栋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应为按之脉弦,举之浮大。脉弦为阴,为邪气入内;脉大为阳热;脉浮为气机向外。脉浮大者,为风热在外。脉弦者,为风热入内,故腹满短气。短气为邪气迫胸。腹都满,为风热内壅。胁下及心痛,是热郁少阳。久按之气不通,为久按之则气郁加重,有窒息感,这是风热内壅不得疏泄所致。鼻干,不得汗,嗜卧,亦为热郁少阳之证。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为风热壅滞于里,气机被遏,外不得从汗解、内不得从小便解,邪热无从出,则外熏肌肤故一身及目悉黄。有潮热为有实邪,时时哕亦为实证。哕逆多属太阴,然有潮热与时时哕并见,则为湿热蕴结,邪无出路,故时时哕逆。耳前后肿为少阳热邪上攻。刺之小瘥,刺血泄热,耳前后肿、腹满、短气等证小有好转。外不解,为发热、脉浮等证不解。病过十日,上述病证不解,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慎不可汗下。
原文有两条论述阳明中风脉证,即189条和本条。从这两条脉证可以看出,阳明中风不能汗下,而其脉象为浮,浮为向外,故与小柴胡汤解外,这是顺应人体气机向外之势使少阳邪热得以外解。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脉但浮,为承上条,阳明中风,脉不弦不大,但浮。无余证者,为无上条之阳明、少阳证。脉但浮,发热、无汗,阳明、少阳证不见,此为风热在太阳,可与麻黄汤发汗祛邪。若不尿,是肾气衰竭,肾气衰竭又见腹满加哕者,是胃气衰败,此为阴阳俱衰竭,不尿为阴气绝,故曰不治。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蜜煎导方。食蜜(七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阳明病,自汗出,当有脉浮、发热,若不然,医者不可能发其汗。如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可与麻黄汤。若自汗出者,不可发汗。此条自汗出者若发其汗,小便自利者为津液内竭,其人大便虽硬亦不可与承气汤攻之,若攻之则更竭其津液,必大便复硬。故当须等待其自欲大便时,宜蜜煎导而通之,润泽其肠道而通导其大便。
此条所谓阳明病,应是在阳明时辰上得了伤寒发热病。阳明病不是阳明证,否则,阳明证,若发汗,只会病重,不会病瘥。如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此条阳明病不是阳明证。如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203条阳明病也不是阳明证,所以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热除病瘥。233条阳明病也不是阳明证,所以自汗出,若发汗,发热则解。如果发热未解,不可能等待其“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203条是小便次数少,本来一日小便三四次,今日只有二次,故知津液当还入胃中,不久必大便。233条是小便自利,故知津液没有还入胃中,虽硬不可攻之,攻之更伤其津液。
应注意“小便自利,大便硬”和“小便数,大便硬”的不同。虽然二者都是津液被伤大便硬,但是小便数大便硬者是里热伤津,如麻子仁丸证和小承气汤证之小便数大便硬就是里热伤津;而小便自利大便硬者没有里热,故虽然大便硬,也不能与大黄芒硝攻里。那么怎么鉴别小便自利和小便数有没有里热呢?
首先要了解小便自利和小便数的次数。经曰“今日再行,为小便数少”,是说小便一日(日间,不包括夜间)二次是小便次数少,小便一日三四次(本小便日三四行)就不是小便次数少,而是平常之小便次数(不包括夜间)。那么小便自利,就应该一日多于四次。小便数也应该一日多于四次。小便自利和小便数都应该一日(不包括夜间)多于四次,假设为六七次吧。小便自利和小便数在次数上都多于平常的次数,那么鉴别有没有里热,就要从里热的表现如发热、脉数、汗出、不恶寒、心烦、口渴、腹满、潮热、谵语等等系列症状上来区分。本条小便自利大便硬,必无里热证的表现,起码没有发热或发热已解,否则不可能与“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之法。那么里热小便数大便硬者,必有里热证的表现,起码有发热或发热未解。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此脉迟为营血弱,不是营血虚。因为“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是邪气在表,“可发汗”,说明营血不虚,如桂枝新加汤证脉沉迟为营血虚,则不可发汗。所以此脉迟为营血弱,而不是营血虚,营血虚者必不可发汗。此证“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为桂枝汤证病机,故曰“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333条曰“脉迟为寒”,该条之脉迟为寒是阳虚,此条脉迟怎么是营弱呢?这是由全身状态的表现为依据的。脉迟为寒是里阳虚者,通常为恶寒无汗。若里阳虚到汗出的程度时,一定有下利。此证汗出多、微恶寒而没有下利,就不是里阳虚,而是表阳强。故此汗出多,微恶寒者,为表邪未解,属于营弱卫强。如果脉迟,汗出多而不恶寒,就是表证已罢,邪热在里。如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53条和234条的鉴别点就是有没有微恶寒,有微恶寒就是表未解,没有微恶寒就是表已解。另外还要注意有没有身重、短气。有身重短气者,也是外未解。如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
由此条可知,脉迟不一定是阳虚,营弱卫强也会脉迟。另外汗出恶寒也有阳虚恶寒和血虚恶寒的不同。如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之汗出恶寒是阳虚恶寒;而《金匮要略》“……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之汗出恶寒是血虚恶寒。汗出恶寒为阳虚者必有下利,汗出恶寒为血虚者必有口渴。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条比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多一“喘”证,此喘亦为邪气在表,不得外越,从而上壅作喘,故发汗解表则愈,宜麻黄汤。
从此条,也可以看出,阳明病,应是指在阳明时辰上得病,而不是阳明证。否则的话,若阳明病是胃家实热,则不可能表现为“无汗而喘”,也不可能“发汗则愈”。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是热邪随汗出而从外越出,汗出者热有出路,故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这是热被湿困而不得外越。小便不利,是湿被热遏而不得下泄。湿热胶结,热盛伤津,则其人渴引水浆。此为瘀热在里,是血分结热,此热外不得从汗越出,里不得从尿泄出,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清利湿热,栀子、大黄凉血化瘀,破血分结热。从服药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可知是里热从尿泄出。而从“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亦可知此证当有腹满,“一宿腹减”应是一宿腹满得减,“黄从小便去”是瘀热从小便去。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18g、栀子9g、(擘)、大黄6g(去皮)
用法:上三味,每三副药以水2400毫升,先煮茵陈,减1200毫升;内二味,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方二十四。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大黄(酒洗,三两) 桃仁(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个)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阳明证,不同于阳明病。阳明证,为胃家实热,大便必硬。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为什么说喜忘者必有蓄血呢?这是因为本有久瘀血,阻碍血液运行,则心脑供血不足,故令喜忘。如《黄帝内经》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气并于上,则心脑血虚,故令人喜忘。本有久瘀血,这是宿有痼疾,又新病伤寒,加重痼疾,里热迫血妄行,出现消化道潜血,所以屎虽硬,大便反易。消化道潜血者大便必黑,宜抵当汤下之,攻逐瘀热蓄血。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这是因为表邪未解,下之引表邪入里,故心中懊憹而烦。若是虚烦,法当与栀子豉汤。若胃中有燥屎者,则是实烦,乃为阳明证,可攻。若下之后,出现腹微满、大便初硬后溏者,则为里寒,不可与承气汤攻之,若攻之必胀满不能食。如何确诊虚烦和实烦呢?可根据腹部症状,若绕脐痛者是有燥屎之实烦,或按之腹硬拒按者亦是实烦,宜大承气汤攻之。若腹濡按之不痛者是虚烦,虚烦者其热不是在人体里部之胃肠,而是在人体中(半表半里)部之心胸,可与栀子豉汤。
此条亦可看出阳明病不是阳明证。如果阳明病就是阳明里部实热证,则法当下之,怎么会出现心中懊憹而烦呢?下之而出现心中懊憹而烦,只有在表邪未解的情况下,下之引表邪入里,才会出现心中懊憹而烦。此条论述了表未解而下之所引起的两种病状:一是下之出现心中懊憹而烦,这是病者素体偏有里热,下之伤损了里部津液,又引表邪入里,则加深里热,故出现心中懊憹而烦,大肠中有燥屎的病状,宜大承气汤攻之;二是下之出现腹微满,大便初硬后溏,这是病者素体偏有里寒,下之伤损了里部津液,又引表邪入里,则加深里寒,故出现腹微满,大便初硬后溏的病状,宜服理中辈。大便初硬后溏者必为小便少,乃里寒气化不利,如经曰“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可以确定有燥屎。发作有时,和太阴之为病“时腹自痛”类似。太阴病证“时腹自痛”必自下利,如358条“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太阴证时腹自痛,是水饮停聚在肠中,肠道蠕动(转气)时肠壁被水饮刺激故引起腹痛,腹痛时若转气下趣少腹,则肠中水饮与粪便俱下,故下利。太阴证为腹中冷,因而有水饮停在腹中。阳明证为腹中热,因而有燥屎停在腹中。阳明证绕脐痛,也是肠道蠕动(转气)时则痛。肠道蠕动时燥屎难动,涩滞大肠,肠壁被燥屎刺激,故绕脐痛。燥屎涩滞不出,故不大便。烦躁,为有里热。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等症具备,且病人不大便五六日,必为阳明燥热成实。
绕脐痛者不一定都为阳明燥热。如《金匮要略》曰:“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此绕脐痛者为有风冷。风冷属厥阴,厥阴属表,而反下之,其气必上冲;不冲者,心下则痞。厥阴绕脐痛者没有不大便、烦躁。阳明绕脐痛者,必为数日不大便、烦躁、发作有时等症具备。发作有时,是“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这应是肠蠕动增强时则发作,肠蠕动减弱时则不发作。因为燥屎涩滞难动,肠蠕动增强时,燥屎对肠壁刺激强,故疼痛。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应为邪热在表,汗出表邪得解,故汗出烦热得解。若为邪热在里,汗出则当胃中燥热,恐不能汗出则解。汗出烦热得解后,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这个属阳明也,是说日晡所这个时间段属阳明,而不是说日晡所发热者属于阳明证。否则的话,若是日晡所发热者就是属于阳明证,那后文脉浮虚者宜发汗就不成立了。所以,对于日晡所发热者,需要结合脉证作鉴别。日晡所发热、脉实者,为阳明实热证,病位在里,宜下之;日晡所发热、脉浮虚者,为营弱卫强证,病位在表,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病人烦热,汗出烦热得解,为什么又会出现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呢?这是因为汗出伤损了津液,正气受损,而邪气不得尽除者,则又出现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这是有规律的每天到日晡时发热。日晡所发热,日晡是指申时,所是处所,处所是固定的。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是有规律的到了日晡时就发热。日晡属于阳明时,故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有规律的按时发热,就是发潮热。此条“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就是日晡所发潮热。经曰“潮热者实也”。脉实而不浮者为邪实在里,故宜下之攻里。脉浮虚者,为邪实在表,故宜发汗攻表。此“脉浮虚”之“虚”,是与“脉实”之“实”相对比,脉浮虚就是脉浮而不实。脉实为充实、紧密之脉,如脉滑脉紧等;脉虚为松弛疏缓之脉,如脉弱脉缓等。脉浮虚也就是脉浮弱浮缓之意。此所谓脉浮虚,不是脉虚弱。《伤寒论》曰脉虚弱为“脉微”,如经曰“尺中脉微,此里虚”、“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故脉细脉微才是脉虚弱。而此条脉虚是与脉实相对比。脉实是脉强,脉虚是脉弱。脉弱不是脉细,弱是柔软之意,不是细微之意。如《伤寒论》有“脉微欲绝”、“脉细欲绝”之论,却没有“脉弱欲绝”之说。脉弱当然不是脉实,但是脉浮弱,就属于表实了,浮为邪气在表,表实才可发汗攻表。脉浮弱之实,不是实在脉弱上,而是实在脉浮上。此条亦可佐证,桂枝汤证脉浮弱,浮是卫阳有余,故可与桂枝汤发汗,乃泄有余之卫阳。而真正脉虚弱者,是脉细微,脉浮细微者必不可发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4
阳明证治
19茵陈蒿汤吴茱萸汤麻子仁丸
2🈷️伤寒
阳明证问答一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