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善于运用教育理论:好老师经常使用的8个绝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将面对性格迥异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在我们看来是极其平常的,但心理学家们却非常感兴趣,他们花大量精力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理论成果。建议大家好好研究这些心理学成果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首因效应: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比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根据首因效应,学生到了一个新的班级,面对新的老师,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紧张,对新的老师充满猜测和期待。基于此,教师在面对一群新的学生时,建议要刻意的做一下准备:注重仪容仪表,干净整洁、端庄大方;面带笑容,和蔼可亲;跟学生讲话,开场白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最好是能轻松幽默一点,具有一定的安抚人心、鼓舞精神的作用。让学生对新老师刮目相看,充满好奇和仰慕,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果是班主任,那就要提前把教室收拾好: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班级文化展示等张贴有序。当学生陆续走进教室,建议教师主动跟学生打打招呼,不要板着脸,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尽快跟他们熟络起来,赢得他们的好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展现出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罗森塔尔效应:多表扬、肯定和鼓励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A和B两个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假装很郑重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期望”发挥了神奇的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老师们自然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因此对他圈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真的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感觉我就是老师眼里的那个优秀生。这就相当于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标准和标杆,就向着这个标准努力。

三、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言行需谨慎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教师言行须谨慎。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带给孩子满满的正能量,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有可能让他抱恨终身,贻误孩子一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师们,注意管理自己的情绪,“冲动是魔鬼”。教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在家庭里、工作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委屈或不公正的待遇,有情绪,窝着火,想发脾气,这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情绪,请一定记住,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不要带着坏情绪跟学生交流。因为人在情绪激动甚至失控的时候,往往言语唐突、偏颇;行为激烈、失当。坏情绪带到课堂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甚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会无缘无故成了“替罪羊”“出气筒”。这种情况下,教师会给自己或学生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引起一些不良后果。

所以老师们一定要尽量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讲台如舞台,上台之前就要忘掉一切,一心一意投入到教学中去,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无论有什么事,上完课再说。

四、木桶效应:关注“学困生“问题生


“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道理,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不在于优秀的学生有多优秀,恰恰在于不优秀的学生有多少、有多“差”。作为教师,眼睛不能只盯着班里的那一小堆“尖儿”。要看到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即将掉队的学生,对他们要更多的关注和耐心。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学生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学生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教师就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五、超限效应:别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在学校教育中常常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不要超过限度,不要揪着一件事反复说教,没完没了。指出学生的问题应就事论事,开门见山,长话短说,突出重点;不要拐弯抹角,含含糊糊,更不要陈芝麻烂谷子翻旧账。这样的案例在学校里会经常见,特别是一些女教师。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一点点小事就抓住不放,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六、德西效应:正确实施奖励,别滥用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一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的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有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

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七、南风效应:顺应内在需求,无往不利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要多运用南风效应。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露露脸”表现一把,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八、门槛效应:低起点、多层次、小步子、密台阶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也有人称其为“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登门访问数个家庭,向家庭主妇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上面的结论。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明代洪自成也曾谈到这个问题,他在《菜根谭》中说:“攻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适当地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得寸进尺效应”,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容易奏效。

在教学中我们也要运用门槛效应,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小步子、密台阶”的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感觉不难,能做好,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迈进。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议收藏:掌握这十个儿童教育心理学,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十个教育心理学效应让家庭教育事半...
几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不一定百分百应验,教育孩子可供参考
家长要知道的,走心管教孩子的5大心理学规律,看看你就明白差距
破窗理论,蝴蝶效应,近因效应,青蛙效应,磁化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木桶效应,马太效应,...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谈后进生的转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