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家祠:一座冠名为书院的祠堂 夫子书话
   陈家祠,一颗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一座风采犹存的百年古祠。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装饰精巧,富丽堂皇,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古典诗画情调和强烈的民间文化气息,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明珠和百粤冠祠。1959年,郭沫若先生到陈家祠参观考察,不禁为其精美的建筑艺术所倾倒,当场赋诗一首:“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1、旧有“天下李,广东陈”之说
  姓氏作为人类血脉延续的一种标志,最早出现在中国。中国的姓氏出现在5000年前,到目前为止,中国曾经使用过的姓氏约有22000个,其中不少姓氏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据统计,中国的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是李姓,其次是王、张、刘和陈,被称为中国五大姓。广东的陈氏,除潮汕地区的多从闽南迁来外,珠江三角洲大多数陈氏是南宋时期从岭北迁至南雄珠玑巷,然后再分布到广东各地的。陈氏在南粤开枝散叶,繁衍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姓氏。因此有“天下李、广东陈”之说。
  有热心的网友根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中国百家姓最新排名”,称中国前10名最多人口数的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份“最新排名”还列出了各省份大姓的前10名,广东省排名前十位分别为陈、李、黄、张、梁、林、刘、吴、罗、杨。广东省的第一大姓为陈姓,因此,“天下李、广东陈”之说仍然能说的通。
《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信函(历史资料翻拍)
  2、由清末著名外交官与翰林院编修等名人倡建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祭祀、办理宗族事务的地方,又是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了体现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也为方便陈姓子弟来省城广州读书应考和族人办理诉讼、议事等事务时提供临时住所,1888年,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广州商量修建陈氏书院一事。
  从信函中可了解到:陈家祠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著名士绅。
  3、在古代,有一种集资方法叫“题捐”
  建祠,就得有大笔大笔的经费支持。光是用于购买建造陈家祠的地产,总面积大约36600平方米,便花去了银元21691元3毫8仙正。建造陈家祠的资金来源,得益于倡建者陈兰彬、陈伯陶等清末名流在南粤社会上的高地位和高知名度,倡议一出各地陈姓宗亲的积极响应,就连海外的陈姓华侨听到消息后也纷纷慷慨捐资。但靠各地宗亲的捐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有了“题捐”!
陈氏书院平面图
  在陈家祠的后进大厅的金柱上有这么一副楹联,当中写有“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的字样,落款为“三水西村房聚星堂”。由此可见,建造陈家祠的资金来源于加入书院的各房族人的“题捐”,而“题捐”的形式就是出资购买神主牌位。为了吸引陈姓乡绅名流加入到倡建陈家祠的行列中,提高祠堂的地位,特别为他们在正座的神龛设置长生禄位和陪享位,顺序高卑与捐款数目多少挂钩。陈家祠的神龛中一共供奉着一万多个神主牌位,由此可见当时“题捐”牌位的踊跃程度,而陈家祠也因此筹集了许多资金,这些资金为建造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会讲故事的古朴木雕
  陈家祠集岭南建筑装饰艺术于一身。木雕,是陈家祠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的一种装饰。陈家祠的柱、梁、屏门等木构件集构件与装饰功能于一体。木雕的色彩古朴,统一采用深褐色,色彩深沉的木雕与五彩缤纷的屋脊灰塑、陶塑形成强烈对比。外看陈家祠富丽堂皇,入内却是古朴幽雅。室内装饰以精湛的木雕艺术见长,完全不需要依赖色彩点缀就能获得引人入胜的装饰效果,陈家祠木雕完全凝聚了清代广东木雕的精华。
  1、意境悠远的“岭南第一福”
岭南第一福
  陈家祠里的“福”字,多到数不胜数,而位于陈家祠第一进建筑东面的第一块屏门背面,有两个木雕的“福”字图案,一左一右,互为倒写。此“福”之所以被誉为“岭南第一福”,原因在于:
  一、刻在屏门上,表达了“福到”与双福盈门的意思;二、福字的书写极为奇巧,融会了书法的形态美和绘画的悠远意境:竹子由根部盘旋而起,形如走蛇,又似游龙戏水,象征陈氏家族的事业兴旺发达。竹叶子生机勃勃,代表的是陈氏的子孙青春焕发。竹子的“竹”与祝福的“祝”谐音,以竹子构成的福字已表达了“祝福”的意思。三、令人惊叹叫绝的是“福”字拆开来看,左边是一个“多”字,右边是一个草书的“寿”字,八只仙鹤站立其中。一个“福”字,充分展示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将传统民俗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进行高度结合,两者的魅力水乳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2、设计绝妙的“五福捧寿”图
  在“岭南第一福”木雕的旁边,还有一个绝妙的“五福捧寿”图。这个木雕的整体图案是一个精致的博古架,上面摆着一个珊瑚、一个青铜香炉、一个铜钟和玉璧和数只小鸟,另外还有一组题款:“英雄吐气兆乎福寿连绵。”在青铜香炉上燃着一股袅袅的香气,香气又化成五只蝙蝠和一个寿字,即“五福捧寿”图。这个“五福捧寿”图巧妙地利用了传统文化含义和汉语语言特点,取蝙蝠的“蝠”与福气的“福”字同音,以“蝠”表示“福”,而设计此图的人又将“寿”放在“五福”中间,寓意福寿连绵。
“五福捧寿”图(历史资料翻拍)
  “五福捧寿”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图案。但是,“五福”是什么意思呢?恐怕今天大多数人都讲不清楚了。“五福”在中国民间的说法就是“福、禄、寿、喜、财”,这是一种通俗的讲法。据《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就是人不但要长寿、还要健康和善终。因此五福就是代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在中国古代“五福”被视为人生最高幸福生活的标准。
  3、屏风:如何讲述从商周到宋代的故事
  陈家祠的建筑上,所有的木构件都雕刻着故事图案,因此,陈家祠的木雕被誉为民间故事大全。聚贤堂是陈家祠建筑的中心,厅堂高大宽敞,装饰典雅,大堂后装饰着12扇大型木雕屏风与第三进分隔。在这12幅大型木雕屏风图案中,讲述了唐朝到南宋时期的精典故事,如:唐朝的“太白退藩书”、商末周初的“渭水访贤”、春秋战国时期的“携琴访友”、明朝景泰年间的“荣归故里”、南宋时期的“岳飞大破金兵”……

屏门
  这十二扇屏风挡中是广州木雕的代表作,其刀法犀利洒脱,刚劲利索,格调高雅,在构图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取“之”字形构图,把曲折复杂的故事集中在一个画面上,由下至上按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刻画,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开解极为传神,既照顾到故事内容的完整性,又注意到构图造型的高度概括,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木雕作品,体现广东木雕的艺术风格。屏风上分别雕有从商周至宋代的历史故事,还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和以文人雅士为题材内容的故事,有人称赞它为“用钢刀雕刻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究竟是宗祠还是书院?
  陈家祠,一座标准的祠堂建筑被命名为“书院”,在《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中,却又讲到“议建宗祠”。那么,这座建筑布局严整、富丽堂皇的建筑究竟是“书院”还是“祠堂”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陈家祠屋脊上的灰塑作品
  1、冠名书院却不具备教书授徒、培养弟子的功能
  在清代,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城中,出现了很多以姓氏冠名的书院、书室、试馆、书舍等建筑。今天,除了陈氏书院还保留完整外,在广州市内小马站一带还有一座何氏庐江书院,又称何家祠;在中山四路长兴里还有邱氏书室,1891年,康有为在此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事实上,广州这些在历史上以姓氏冠名的书院并不像中国传统的书院,如:岳麓书院、广雅书院那样具有教书授徒、培养弟子的功能。
  在《陈氏书院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举至于立膏火、置书籍等事,经费甚巨,要在扩而充之,俟诰异日可也。”事实上,在陈氏书院建成后不久,科举制度就废除了。陈氏书院再也不会用作读书课试之地了,“立膏火、置书籍”的设想也始终没有实现。

镂雕龛罩
  2、祭祀祖先,却不是宗族祠堂
  事实上,在广州城中建造祠堂形制的建筑,供奉先祖牌位,举行春秋祭祀,颁发“胙金”,即乡间所说的“太公分猪肉”,这在清代是常见的。然而,在本质上,它并不是宗族祠堂!因为它所联络的各“房”之间,大多没有可靠的血缘关系和世系关系。
  陈家祠号称联络了全省七十二县陈姓族人,但是,这些族人之间却大多互不认识,更不用说追溯血缘和世系关系了。因此,陈家祠只是象征性的找来所谓汉代的太邱公作为共同的始祖来供奉。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议建陈氏书院章程》中得到证实,根据《议建陈氏书院章程》我们可以了解到,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作为回报,可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各地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即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牌位摆放位置的优劣与捐款数目的多少挂钩,捐款数目越多,其牌位摆放的位置就越好。这便明确了陈家祠就是联合各地陈姓族人的合族祠组织。

色彩丰富的彩绘雕塑
  3、改名“陈氏书院”,缘于官方禁祠
  据冼氏《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这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由此可见,在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官府担心各地族人聚集广州建造合族祠堂,其宗族势力日益强大,就会聚众闹事,与官府抗衡,于是规定广州城内严禁建造祠堂,广东官府曾有禁毁广州城内合族祠的行动。为避开官府的禁令,广州城内各姓氏的祠堂便改称书院或书室。
聚贤堂
  就陈家祠而言,为了使其合法化,陈氏族人不仅找到陈伯陶和陈兰彬等广东著名绅士作为“倡建陈氏书院绅耆”之一,还在陈家祠的地址靠近当时广东著名的官办最高学府——广雅书院这一点上大做文章。陈氏族人极力渲染陈氏书院与广雅书院为邻,借广雅之德、广雅之风以培育百粤之陈姓子弟。这样一来,一个祭祖的祠堂和联系广东各地陈姓族人的联络处,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一座与德为邻、沐浴广雅人文之风教书育人的书院了,陈家祠似乎也因此找到了它得以创建和存在的依据。
陈氏书院
  进入陈家祠广场,首进大门上的匾额“陈氏书院”朱地墨字赫然入目,这便是这座建筑的正名或称雅号。进入祠堂,中进大堂上又高悬一个巨大的匾额“聚贤堂”,后进建筑还设立了十一个大神龛,供奉陈氏祖先的牌位,明确地向世人表明这是一间宗族的祠堂。实际上,这座被冠名为“陈氏书院”的建筑确实是一间祠堂。

分享,互动!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孔夫子旧书网官方微信(kongfuzijiushuwa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家祠掠影
陈家祠景区一木雕装饰欣赏
广州系列:陈家祠
【广州.原来这么美】(三)千古流芳陈家祠
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广州陈家祠
这座豪华赛故宫的民间建筑,每一条屋脊都是无价之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