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今墨对药(新版重排).pdf
- 1 -
  施今墨对药
  第一章 疏风解表清热退热类
  (一)麻黄 桂枝
  (二)荆芥 防风
  (三)葱白 淡豆豉
  (四)桑叶 桑枝
  (五)栀子 淡豆豉
  (七)金银花 连翘
  (八)钩藤 薄荷
  (九)蔓荆子连翘
  (十)荆芥 黄芩
  (十一)薄荷 石膏
  (十二)僵蚕 荆芥穗
  (十三)金银花 金银藤
  (十四)白茅根 芦根
  (十五)淡竹叶 荷梗
  (十六)知母 石膏
  (十七)鲜地黄 干地黄
  (十八)干地黄 白茅根
  (十九)鲜地黄 石斛
  (二十)南沙参 北沙参
  (二十一)瓜蒌皮 天花粉
  (二十二)赤芍 白芍
  (二十三)天冬 麦冬
  (二十四)鳖甲 龟板
  (二十五)青蒿 鳖甲
  (二十六)知母 黄柏
  (二十七)干地黄 熟地黄
  (二十八)杏仁 豆豉
  (二十九)水牛角 鲜地黄
  (三十)羌活 石膏
  第二章 芳香化浊清热祛暑类
  (一)藿香 佩兰
  (二)滑石 甘草
  (三)车前子 六一散
  (四)六一散 荷叶
  (五)六一散 灯心草
  (六)车前子 车前草
  (七)六一散 血余炭
  第三章 疏表透疹解毒止痒类
  (一)葛根 升麻
  (二)浮萍 紫草
  (三)浮萍 牛蒡子
  (四)蝉蜕 薄荷
  (五)刺蒺藜 荆芥穗
  (六)刺蒺藜 地肤子
  (七)防风 乌梅
  第四章 和表里调气血类
  (一)白芍 桂枝
  (二)白芍 柴胡
  (三)柴胡 黄芩
  (四)黄芩 半夏
  (五)知母 草果
  (六)常山 草果
  (七)柴胡 青蒿
  第五章 止汗类
  (一)黄芪 防风
  (二)山茱萸 牡蛎
  (三)麻黄根 浮小麦
  (四)黄芪 牡蛎
  (五)黄芪 浮小麦
  (六)五味子 五倍子
  (七)黄芪 附子
  (八)乌梅 五味子
  第六章 淸热解毒消肿止痛类
  (一)黄芩 黄连
  (二)紫花地丁 蒲公英
  (三)牛蒡子 连翘
  (四)马勃 青黛
  (五)马勃 黛蛤散
  (六)板蓝根 山豆根
  (七)板蓝根 玄参
  (八)石膏 细辛
  (九)细辛 干地黄
  (十)黄连 细辛
  (十一)土茯苓 蚤休
  (十二)升麻 桔梗
  (十三)淡竹叶 石膏
  (十四)甘草 蒲公英
  第七章 通窍亮音疗耳鸣类
  (一)蝉蜕 凤凰衣
  (二)诃子 橘皮
  (三)诃子 桔梗 甘草
  (四)石菖蒲 蝉蜕
  (五)磁石 石菖蒲
  (六)苍耳子 辛夷
  第八章 化痰止咳下气平喘类
  第一节 化痰止咳
  (一)海浮石 旋覆花
  (二)半夏曲 旋覆花
  (三)黛蛤散 海浮石
  (四)枇杷叶 半夏
  (五)胆星 旋覆花
  (六)天竺黄 半夏曲
  (七)橘红 橘络
  (八)紫菀 橘红
  (九)白前 前胡
  (十)白前 百部
  (十一)半夏 橘皮
  (十二)杏仁 川贝母
  (十三)知母 川贝母
  (十四)瓜蒌子 瓜蒌皮
  (十五)枇杷叶 六一散
  (十六)麻黄 罂粟壳
  (十七)人参 三七
  (十八)阿胶 紫菀
  (十九)木瓜 青黛
  (二十)香附 五灵脂 牵牛子
  (二十一)麻黄 杏仁
  (二十二)杏仁 葶苈子
  第二节 下气平喘
  (一)五味子 细辛
  (二)五味子 干姜
  (三)苏子 紫菀
  (四)莱菔子 白芥子
  (五)葶苈子 大枣
  (六)射干 麻黄
  (七)山药 牛蒡子
  (八)橘皮 桑白皮
  (九)桑白皮 地骨皮
  (十)桑白皮 桑叶
  (十一)熟地黄 麻黄
  (十二)熟地黄 当归
  (十三)大枣 黑锡丹
  (十四)补骨脂 胡桃仁
  (十五)补骨脂 蛤蚧
  第九章 益胃止渴健脾降糖类
  (一)苍术 玄参
  (二)黄芪 山药
  (三)绿豆衣 薏苡仁
  (四)葛根 丹参
  (五)玄参 麦冬
  (六)知母 黄柏 肉桂
  (七)鲜地黄 淫羊藿
  (八)熟地黄 山茱萸
  第十章 醒脾开胃类
  (一)鸡内金 丹参
  (二)鸡内金 麦芽(或谷芽)
  (三)乌梅 木瓜
  (四)佩兰 石菖蒲
  (五)厚朴花 代代花
  (六)玫瑰花 代代花
  第十一章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类
  (一)苍术 白术
  (二)半夏曲 建神曲
  (三)半夏曲 沉香曲
  (四)白术 鸡内金
  (五)枳实 白术
  (六)白术 茯苓
  (七)半夏 竹茹
  (八)枳实 竹茹
  (九)瓦楞子 半夏曲
  (十)黄连 吴茱萸
  (十一)左金丸 血余炭
  (十二)干姜 黄连
  (十三)丁香 柿蒂
  (十四)橘皮 竹茹
  (十五)苍术 白脂麻
  (十六)马宝 沉香
  (十七)乌贼骨 浙贝母 - 2 -
  (十八)柴胡 牡蛎
  (十九)苍术 桂枝
  (二十)苍术 熟地黄
  第十二章 泻下通便类
  (一)大黄 芒硝
  (二)玄明粉 瓜蒌
  (三)大黄 荆芥穗
  (四)大黄 肉桂
  (五)蚕砂 皂荚子
  (六)肉苁蓉 黑脂麻
  (七)油当归 肉苁蓉
  (八)橘红 杏仁
  (九)火麻仁 郁李仁
  (十)半夏 硫磺
  (十一)大黄 附子
  第十三章 健脾止泻固精止遗类
  (一)芡实 莲子
  (二)山药 扁豆
  (三)木香 黄连
  (四)左金丸 蚕砂
  (五)花椒 苍术
  (六)肉豆蔻 补骨脂
  (七)赤石脂 禹余粮
  (八)血余炭 禹余粮
  (九)赤石脂 白石脂
  (十)金樱子 芡实
  (十一)桑螵蛸 海螵蛸
  (十二)茯苓 益智仁
  (十三)苍术 防风
  (十四)诃子 肉豆蔻
  (十五)乌药 益智仁
  (十六)山药 芡实
  (十七)血余炭 乌梅
  第十四章 理气解郁行滞消胀类
  (一)青皮 橘皮
  (二)枳壳 郁金
  (三)枳实 枳壳
  (四)香附 紫苏梗
  (五)青橘叶 郁金
  (六)薤白 瓜蒌
  (七)橘皮 枳实
  (八)橘皮 沉香
  (九)旋覆花 代赭石
  (十)紫苏梗 桔梗
  (十一)紫苏梗 桔梗
  (十二)桔梗 枳壳 薤白 杏仁
  (十三)砂仁 白豆蔻
  (十四)瓜蒌 枳实
  (十五)香附 乌药
  (十六)延胡索 川楝子
  (十七)高良姜 香附
  (十八)莱菔子 莱菔缨
  (十九)木香 槟榔
  (二十)川楝子 泽兰
  (二十一)月季花 代代花
  (二十二)艾叶 香附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类
  (一)桃仁杏仁
  (二)丹皮 丹参
  (三)三棱 莪术
  (四)乳香 没药
  (五)花蕊石 钟乳石
  (六)三七 白及
  (七)蒲黄 五灵脂
  (八)当归 川芎
  (九)桃仁 红花
  (十)大黄 廑虫
  (十一)大黄 升麻
  (十二)海螵蛸 茜草
  (十三)木耳炭 柿饼炭
  (十四)白芍 防风
  (十五)石菖蒲 路路通
  (十六)蒲黄 白术
  (十七)丹参 茜草
  (十八)当归 丹参 王不留行
  (十九)苏木 刘寄奴
  (二十)桂枝 丹皮
  (二十一)荆芥炭 艾叶炭
  (二十二)白及 大黄
  (二十三)丹皮 紫草
  (二十四)白茅根 白茅花
  第十六章 宁心安神疗失眠类
  第一节 养神、补心安眠
  (一)茯苓 茯神
  (二)茯神 麦冬
  (三)生枣仁 熟枣仁
  (四)酸枣仁 柏子仁
  (五)远志 石菖蒲
  (六)何首乌 刺蒺藜
  (七)甘松 鹿角霜
  (八)百合 知母
  (九)酸枣仁 五味子
  (十)酸枣仁 夜交藤
  (十一)牡蛎 五味子
  第二节 清心安神
  (一)酸枣仁 梔子
  (二)半夏 夏枯草
  (三)肉桂 黄连
  (四)黄连 阿胶
  (五)女贞子 旱莲草
  (六)白薇 刺蒺藜
  (七)半夏 秫米
  (八)丹参 黄连
  第三节 重镇安神
  (一)龙骨 牡蛎
  (二)紫石英 紫贝齿
  (三)龙齿 紫贝齿
  (四)石决明 紫石英
  (五)紫石英 铁落
  (六)石决明 磁石
  (七)紫石英 磁石
  (八)珍珠母 磁朱丸
  (九)秫米 磁朱丸
  (十)朱砂 琥珀
  第十七章 平肝息风镇静镇惊类
  (一)刺蒺藜 僵蚕
  (二)僵蚕 地龙
  (三)全蝎 钩藤
  (四)全蝎 蜈蚣
  (五)茺蔚子 天麻
  (六)珍珠 海参肠
  (七)郁金 白矾
  (八)阿胶 龟板胶 鹿角胶
  (九)白芷 僵蚕
  (十)茺蔚子 僵蚕
  第十八章 降血压类
  (一)茺蔚子 夏枯草
  (二)槐花 黄芩
  (三)钩藤 牛膝
  (四)牡蛎 葛根
  (五)仙茅 淫羊藿
  (六)钩藤 桑寄生
  (七)牡蛎 夏枯草
  (八)石决明 决明子
  (九)夏枯草 决明子
  第十九章 强心止痛类
  (一)地锦草 分心木
  (二)丹参 檀香
  (三)五灵脂 降香
  (四)丹参 三七
  (五)石菖蒲 郁金
  (六)阿胶 仙鹤草
  (七)地锦草 仙鹤草
  (八)人参 附子
  (九)附子 干姜
  (十)羌活 菊花
  (十一)延胡索 冰片
  (十二)附子 白芍
  (十三)丹参 山楂
  (十四)附子 黄连
  (十五)佛手 香橼
  第二十章 利水消肿利湿排脓类
  (一)车前草 旱莲草
  (二)萹蓄 瞿麦
  (三)红曲 车前子
  (四)赤小豆 赤茯苓
  (五)赤茯苓 赤芍
  (六)黄芪 防己
  (七)大腹皮 槟榔
  (八)麻黄 浮萍
  (九)麻黄 石膏
  (十)益智仁 萆薢
  (十一)血余炭 韭菜子
  (十二)血余炭 车前子
  (十三)冬瓜子 甜瓜子 - 3 -
  (十四)冬瓜子 冬葵子
  (十五)冬瓜子 青橘叶
  (十六)杏仁 薏苡仁
  (十七)冬葵子 茯苓
  (十八)冬瓜子 丝瓜络
  (十九)石韦 萆薢
  (二十)滑石 车前子
  (二十一)萆薢 蚕砂
  (二十二)土茯苓 萆薢
  (二十三)白茅根 益母草
  (二十四)蝼蛄 蟋蟀
  (二十五)桂枝 茯苓
  第二十一章 软坚散结化石通淋类
  (一)海浮石 海金沙
  (二)金钱草,海金沙
  (三)滑石 海浮石
  (四)海浮石 瓦愣子
  (五)瓦愣子 滑石
  (六)瓦楞子 鱼脑石
  (七)鸡内金 芒硝
  (八)血余炭 六一散 薏苡仁
  (九)浙贝母 夏枯草
  (十)玄参 牡蛎
  (十一)海藻 昆布
  (十二)橘核 荔枝核
  (十三)合欢皮 刺蒺藜
  (十四)茵陈 金钱草
  (十五)薏苡仁 乌梅
  第二十二章 补肝肾强筋骨类
  (一)杜仲 续断
  (二)熟地黄 细辛
  (三)续断 黄精
  (四)刺蒺藜 沙苑子
  (五)蚕砂 夜明砂
  (六)枸杞子 菊花
  (七)狗脊 功劳叶
  (八)女贞子 续断
  (九)续断 桑寄生 菟丝子
  (十)桑寄生 鸡血藤
  (十一)刺蒺藜 木贼
  (十二)谷精草 密蒙花
  第二十三章 祛(疏)风除湿通络止
  痛类
  (一)桑枝 桑寄生
  (二)羌活 独活
  (三)海桐皮 秦艽
  (四)海风藤 络石藤
  (五)海桐皮 豨莶草
  (六)吴茱萸 木瓜
  (七)白芍 甘草
  (八)豨莶草 地龙
  (九)桑枝 柽柳
  (十)桂枝牡蛎
  (十一)穿山甲 皂角刺
  (十二)苍术 黄柏
  第二十四章 其它类
  (一)党参 黄芪
  (二)升麻 柴胡
  (三)桑叶 黑脂麻
  (四)紫石英 白石英
  (五)熟地黄 砂仁
  (六)升麻 荆芥穗
  (七)白术 黄芩
  (八)桔梗 杏仁
  (九)槟榔 南瓜子
  (十)钩藤 白头翁
  (十一)鸦胆子 龙眼肉
  (十二)半枝莲 半边莲
  (十三)莪术 猪苓
  (十四)黄芪 知母
  (十五)黄芪 桔梗 生甘草
  (十六)黄药子 当归
  (十七)苦参 女贞子
  (十八)青黛 雄黄
  第一章 疏风解表清热退热类
  (一)麻黄 桂枝
  【单味功用】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本品中空而浮,长于升散。它既能发汗散寒而解表,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以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又能散风止痒、散邪透疹,用于治疗麻
  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身痒等症,还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肿,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以致咳嗽气喘、胸
  闷不舒,以及水肿兼见表证者。另外,还可温散寒邪,以治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诸症。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本品为肉桂的嫩枝,体轻,色赤,有升无降。既能解肌发表、调
  和营卫,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有汗,恶风、发热等症;又能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心脾阳虚、水湿
  内停,以致胸胁支满、心悸、气短,以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还能横行手臂、温经通脉、祛风除湿、宣通闭阻、
  祛寒止痛,用于治疗胸痹、胸痛(冠心病心绞痛)、心悸、气短、憋气、脉结代等症;亦可治疗风寒湿痹,肩臂
  肢节疼痛,以及妇女经寒瘀滞、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诸症。《本草疏证》云:桂枝“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
  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
  【伍用功能】麻黄辛温气薄,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开腠理散寒邪,开玄府以发汗;桂枝辛温发散,色
  赤入营,解肌以和营,协同麻黄入于营分,随麻黄又出于血分,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而解。二药伍用,
  发汗解表,善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之表实证,为辛温解表之重剂。
  【主治】1.感冒风寒,以致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实证;2.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痛诸症;3.
  表邪壅盛,阳气不得宣发,而致咳喘诸证。
  【常用量】麻黄 3-6 克。桂枝 6-10 克。
  【经验】麻黄、桂枝伍用,出自仲景《伤寒论》麻黄汤。用于治疗太阳病风寒在表之表实证,风、寒、湿三
  气所致之痹症,以及冷风哮嗽。
  麻黄、桂枝配伍,为辛温解表重剂。其开腠理散寒邪之作用最强,尝治高寒地区患者,冬季深夜外出,被大
  寒所袭,恶寒发热,四肢疼痛,不能转动,用麻黄汤一剂而解。此时麻黄开玄府行卫气,桂枝解肌表和营气同时
  并重。若以治痹痛,则用桂枝温经散寒,并以通血脉为主,而麻黄解风寒宣卫气为辅(麻黄配桂枝治痹痛,仍以
  风寒痹痛为宜,或佐以附子、防风,其效更佳),用以治喘,则麻黄为之专功,而须以麻黄为主矣。
  麻黄、桂枝伍用,可调营卫,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正如《汤液本草》所云:“夫麻黄治卫实之药,桂枝治卫
  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故麻黄为手太阴之剂,
  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临证之际,欲发汗解表者,麻、桂二药以等量(各 6-10 克)为宜。麻黄取其生品;欲平喘者,桂枝大于麻黄,
  麻黄宜用蜜炙。滕宣光云:用桂枝 6 克,麻黄 3 克,从未见发汗,反而见平喘止咳,可见里外所致的哮喘证,非 - 4 -
  桂枝助麻黄莫属。
  (二)荆芥 防风
  【单味功用】荆芥味辛,性温。入肺、肝经。生用发汗祛风解表,治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
  痛等症,又能透发麻疹,治麻疹透发不畅诸症。炒用则入血分,可止血祛风,治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另外,
  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肝、脾经。本品浮而升,为祛风圣药。既可治风寒之感冒,发热恶寒、头
  痛、身痛诸症,又可治风热之感冒,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还能祛风湿而止痛,治风湿痹痛等症。防风炒
  用,也有止血之功,可用于治疗便血、崩漏等症。
  【伍用功能】荆芥芳香而散,气味轻扬,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炒黑入药,
  又入于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气味倶升,性温而润(昔谓:“风药之润剂”),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风
  邪,又能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凡风药皆能胜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
  祛风胜湿之力增强。
  【主治】1.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头、身疼痛等症;2.风疹(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
  症;3.疮疡初起,兼见表证者;4.便血,月经过多,泄泻,痢疾。5.痹症,症见筋脉拘急、肢节疼痛、颈项僵硬、
  转侧不利等症。
  【常用量】荆芥 6-10 克。防风 6-10 克。
  【经验】荆芥、防风伍用,名曰荆防散。《本草求真》说:“荆芥……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
  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
  之功较胜。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能祛经络中之风热,故凡四时感冒,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全身疼痛之
  症,均可配伍应用。施老认为,若属外感表证,用麻桂(辛温发表重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辛
  温发表轻剂)用之最宜。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中医学称之为“风疹块”、“隐疹”、“皮肤粟疹”。多为外感风热之邪,郁于
  肌表,毛窍闭塞,不得宣泄,化热伤及阴血而发为疹。以炒荆芥穗、炒防风疏风止痒,解表透疹。炒荆芥穗入血
  分,清散血分郁热,引邪外透;防风走气分,为祛风之圣药,散风以止痒。有过敏病史及指征者,与过敏煎(银
  柴胡、五味子、防风、乌梅、生甘草)伍用,其效更彰。
  (三)葱白 淡豆豉
  【单味功用】葱白味辛,性温。入肺、胃经。本品生辛而散,熟甘而温,外实中空,升多降少,功专发散,
  既能疏散风寒、发汗解肌(发汗之力较弱),用于治疗感冒风寒轻症,又能明目利窍通便、通阳气而散阴寒,用
  于治疗气血凝聚、头昏头痛,寒凝气滞、腹胀腹痛,以及膀胱气化失司而小便不利等症。
  淡豆豉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经加工发酵而成。制法有二:①通常于夏季将黑豆洗净、蒸熟,摊在席上,
  用桑叶、鲜青蒿盖在上面,使发酵成黄色后取出,去其桑叶、青蒿,拌以清水,放入瓮内,封口置于露天晒三星
  期,然后取出晒干备用。②每百斤黑大豆,用苏叶、麻黄各 2000 克,水浸汁,将黑豆煮透,药汁煮干,倒于竹
  匾内,晒至八成干后,装入大坛内,夏季三天、冬季五天,待其充分发酵,取出晒至将干,再行蒸透,然后晒干
  收存备用。本品前一制法,味辛、甘、微苦,性寒。后一制法,味辛,性微温。既能发散表邪、透邪外达,用于
  治疗四时感冒,发热、恶寒、恶风、头痛等症,又能散郁清热除烦,用于治疗热性病后期的余热未尽,以致胸中
  烦闷、虚烦不眠等症。
  【伍用功能】葱白辛而带润,温而不燥,升多降少,入肺宣散,发汗解肌,以通上下之阳;豆豉气味俱降,
  祛风散热,利水下气,活血解毒,散郁除烦。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左右,通阳发汗,解表散邪,祛风
  散寒。二药参合,通阳发汗而不伤阴,更无寒凉遏邪之虑。清代张璐云:“豆豉吐虚热懊憹,得葱则发汗。”可
  谓二药相合,相得益彰矣。
  【主治】1.外感病初起,邪在卫分者,症见恶寒发热(或微恶风寒)、头痛、四肢酸痛、苔薄白、脉浮数,
  或鼻塞、咳嗽等;2.妇人妊娠,胎前、产后感冒;虚人风热感冒,伏热发温。
  【常用量】葱白 3-10 克;或 2-5 寸。淡豆豉 6-12 克。
  【经验】葱白、淡豆豉伍用,出自《肘后方》葱豉汤。葱白辛温通阳发表,豆豉解表宣郁,二药参合,通阳
  发汗之力益彰。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初起,头痛鼻塞,邪轻病微者;亦治温病初起,而有恶寒者。笔者认为,二者
  参合,以解肌发汗,可代麻黄汤之用。清代张璐谓:“本方药味虽轻,功效最著,凡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
  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笔者体会:风寒为患,表实无汗,欲发汗解表时,亦可加地肤子,其效更捷。辽宁病
  友函告:巴某,女,30 岁,2005 年 12 月 30 日外出受寒,全身发冷,回家覆大被捂之,后又见发热、流涕、、
  鼻塞,服感冒药不效,嗣后自购淡豆豉 20 克,葱白 4 寸,水煎服,一剂退热,病愈。
  (四)桑叶 桑枝
  【单味功用】桑叶为桑树的叶子,又叫冬桑叶、霜桑叶。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经。本品质轻气寒,轻
  清发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又能清泄肺热、滋肺燥、止咳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发热、头痛、咽喉肿痛、
  咳嗽等症,还能散风热、清肝热,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或实火引起的眼睛流泪、红肿涩痛等症。另外,还可凉血
  止血、乌须黑发,用于治疗血热吐血、发须早白、脱发诸症。
  桑枝为桑树的嫩枝,故又叫嫩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经。本品长于祛风活络、通利关节、利水消肿,用 - 5 -
  于治疗周身风热痒疹、肤干欠润、风湿痹痛、经络瘀滞所致的关节疼痛、筋脉拘挛、四肢麻木等症。
  【伍用功能】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长于疏表邪、散风热、凉血滋燥、清肝明目;桑枝长于通络道、行
  津液、利关节、祛风除痹止痛。桑叶以散为主,桑枝以通为要。二药伍用,疏通兼备,清热疏风解表,祛风通络
  止痛,相得益彰。
  【主治】1.外感初起,身热不甚,头痛,周身不适、疼痛等症;2.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关节疼痛等症;3.
  风热痒疹等症。
  【常用量】桑叶 6-10 克。桑枝 15-30 克。
  【经验】桑叶、桑枝伍用,善治四时感冒诸症。若风寒较甚,与荆芥、防风伍用;若风热较重,与银花、连
  翘参合,其效更著。
  (五)栀子 淡豆豉
  【单味功用】栀子又名山栀。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入心、肺、三焦为主)。本品生用
  泻火(内热用仁,表热用皮),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它既能清泻三焦之火邪而除烦,用于治疗热病心烦、
  郁闷不舒、躁扰不宁等症;又能清肝明目,以治肝热目赤肿痛等症;还能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用于治疗湿热黄
  疸、胁肋胀满、疼痛,发热、纳呆、尿少色黄等症。另外,还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
  的吐血、衄血、尿血诸症。淡豆豉(见前)。
  【伍用功能】栀子味苦气寒,轻飘向肺,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由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
  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气血两清是也;
  淡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苏叶、麻黄煮水浸制之后,其气由寒转温,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
  梔子突出一个“清”字;豆豉侧重一个“解”字。二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
  里热,解郁除烦甚妙。
  【主治】1.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诸症;2.温病邪入气分,湿热阻于胸隔,症见身热微汗或无汗,胸脘痞满,
  烦躁,口渴,舌偏红,苔黄白相间,中心微黄而腻者;3.热性病后期,余热未清,以致胸中烦闷、躁扰不宁、失
  眠等症;4.小儿蓄热内扰,身热狂躁,昏迷不食;5.更年期综合症。
  【常用置】栀子 4.5-10 克。淡豆豉 6-10 克。
  【经验】梔子、淡豆豉伍用,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梔子豉汤。用于治疗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
  眠,反覆颠倒,心中懊憹者。《本草求真》说:“烦属气,躁属热。仲景梔子豉汤用梔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
  肾燥。又用梔子作吐药,以散膈上之邪。即经所谓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梔子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
  食。”作者体会,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之发烧者,均宜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
  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即应手取效。
  张镜人:伤寒热病,“过卫入气的阶段”必用之,以清泄膈热,透达解肌。
  南阳某医尝治一妇人半月不能睡眠,自购栀子 10 克,豆豉 10 克,水煎服,服 1 剂后即可睡眠 4 小时,又服
  3 剂,状如常人。
  施老治外感病,以“清”和“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临证一面清里,一面解表。根据患者的
  临床表现,参以脉象、舌苔,辨清寒热的比重,分别给予三分清七分解,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分清三分解,方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二药虽然简单,一以梔子之清,一以豆豉之解,亦示后人治外感之大法也。
  (六)桑叶 菊花
  【单味功用】桑叶(见前)。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入肝、肺经。本品质轻气凉,为疏风清热之要药,
  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头痛、发热等症,又能清肝泻火、平降肝阳,用于治疗肝阳上扰、头痛头晕、肝
  火上攻、目赤肿痛等症,还能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疮疡肿毒诸症。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
  脏收缩力的功效,故可用于治疗冠心病。
  【伍用功能】桑叶质轻气寒,轻清发散,能升能降,为疏散风热、宣肺泄热、润肺止咳之要药;菊花质轻气
  凉,轻清走上,善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桑叶长于散风,菊花长于清热。桑叶清疏之力较强,菊花清疏之力略弱。
  故二药协同为用,疏风清热、解毒退烧、清肝明目、润肺止咳效力增强。
  【主治】1.风热感冒,风温初起,身热不甚,有汗表不解,咳嗽,口微渴者;2.肝阳上扰,或风热为患,所
  引起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等症;3.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头晕、燥热、汗出等。
  【常用量】桑叶 6-10 克。菊花 6-10 克。
  【经验】桑叶、菊花伍用,为辛凉解表之剂。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桑菊饮。用于治疗风温咳嗽。笔
  者体会,桑叶长于散风,菊花长于清热,二药参合,散风清热、解表退烧之力加强。故凡四时感冒,证属风热者,
  或风温初起,有汗表不解等症,用之均有良效。桑叶菊花为对,水煎外洗,善治急性结膜炎。
  (七)金银花 连翘
  【单味功用】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银花、二花、双花。味甘,性寒。入肺、胃、心、脾经。本品质体轻扬,
  气味芬香,它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散之功,故善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
  起、表证未解、里热又盛的病症。同时,金银花的清热解毒之力颇强,又能凉血而解毒热,故可用于治疗疮疡肿
  毒、咽喉肿痛、泻痢脓血等症。诚如《本草正》云:“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杨梅、风湿
  诸毒,诚为要药。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溃,但其性缓,用须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捣汁掺酒顿服,或研烂 - 6 -
  拌酒厚敷。”《本草逢原》亦说:“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烂之圣药。”
  连翘味苦,性微寒。入心、胆经。本品轻清上浮,故善走上焦、能泻心火、破血结、散气聚、消肿毒、利小
  便、为疮家之圣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发热、烦躁、口渴等症,又治疮瘍肿毒、瘰疬、丹毒、乳
  痈等症。
  【伍用功能】银花质体轻扬,气味芬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连翘轻清上浮,善走上焦,以
  泻心火,破血结,散气聚,消痈肿。二药伍用,并走于上,轻清升浮宣散,清气凉血,清热解毒的力量增强。二
  药参合,还能流通气血,宣导十二经脉气滞血凝,以消肿散结止痛。《珍珠囊》曰:“连翘作用有三:泻心经客
  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用药法象》称:“散诸经血结,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乃结
  者散之之义。”
  【主治】1.四时感冒,证属风热者;2.温热病初起,表证未解,里热又盛诸症;3.风热为患,以致头痛、目
  痛、牙痛、鼻渊,以及咽喉肿痛等症;4.风热痒疹;5.疮痈肿毒,属于“阳证”者(脉管炎可用)。
  【常用量】金银花 10-15 克。连翘 10-15 克。
  【经验】银花、连翘伍用,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诸症,亦治多种热性传
  染病之初起诸症。笔者体会,还可治疗疮疡肿毒、脉管炎诸病,但用量宜大,15-30 克均可,也可与紫花地丁、
  蒲公英参合。祝师近年来常伍板蓝根善治外感风热,症见发热不退,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颔下淋巴结肿痛等症。
  (八)钩藤 薄荷
  【单味功用】钩藤又叫双钩藤、钩藤钩。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本品既能清肝热、平肝风、降血压、
  舒筋脉、除眩晕,用于治疗肝经有热、头胀头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血压增高,以及风热头胀头昏等症;又
  能泻心包络之火,以清心热、息风止痉,用于治疗惊痫抽搐、热性病之手足痉挛、四肢抽搐,以及小儿惊啼瘛瘲
  (筋急而缩为瘈,筋缓而舒为瘲,伸缩不已为瘛瘲。即今之搐搦是也)等症。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本品辛能发散,功擅祛风清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而有发热、微
  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症;凉可清热,凉可清利,故能清利咽喉,以治咳嗽失音、咽喉肿痛、头痛目赤、口齿
  诸病症;还可散邪透疹、祛风止痒,以治痘疹初期隐隐不透,或麻疹将出之际、外感风邪,以致束闭不出诸症,
  又治风疹、皮肤瘙痒等症。另外,薄荷浮而上升,为药中春升之令,故能解郁散气,可用于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的
  胸痛、胁痛等症,还可用于治疗暑月痧症、呕吐、腹泻、腹痛等症。张锡纯云:“薄荷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
  通脏腑,贯穿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
  【伍用功能】钩藤清热平肝,镇痉息风;薄荷清热解表,透疹,清利咽喉,疏肝解郁。钩藤质轻气薄,轻清
  走上,善于清热镇痉;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长于表散风热,清利咽喉。二药伍用。祛风清热,利咽镇咳,
  解表退烧。药理研究表明,钩藤有解痉平喘作用与薄荷的广谱抗菌抑菌,稀释痰液,改善气道通畅的作用相结合,
  对呼吸道感染治表征咳嗽有其协同作用,故可以治疗咳嗽诸症。
  【主治】1.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者;2.内伤、外感咳嗽,且久久
  不愈者;3.风热上扰,症见头昏、头痛、视物不明者;4.肝阳上扰,以致头胀头痛、头晕目眩等症;5.小儿夜寐
  不安,惊抖,咳嗽。
  【常用量】钩藤 10-15 克。薄荷 6-10 克。
  【经验】钩藤、薄荷伍用,有良好的祛风清热,利咽止咳,解表退烧作用。每遇伤风感冒,咽痒咳嗽等症时,
  祝谌予老师常嘱患者,以本组对药泡水代茶饮之,效果甚佳。若病情较重者,仍宜随症配伍应用为妥。入煎剂时,
  亦宜后下,方能取得良效。另外,治咽炎时,宜与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参合,其效更著。
  (九)蔓荆子 连翘
  【单味功用】蔓荆子味辛、苦,性平。入膀胱、肝、胃经。本品轻浮升散,直奔头面,既能疏散风热、祛风
  止痛、通利九窍,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上犯清窍,以致偏、正头痛,目赤肿痛、流泪怕光、牙痛、耳鸣等症,又
  能搜风除湿,以治风湿痹痛、肢体挛缩等症。连翘(见前)。
  【伍用功能】蔓荆子气升而散,轻浮上行,既能凉散风热,又可清肝明目,通窍止痛;连翘轻清而浮,既能
  散肺热,又能清心火。二药伍用,其功益彰,专清上焦风热,以解表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1.风热聚于上焦,以致头昏、头痛、发热等症;2.风火头痛,暴发火眼等症。
  【常用量】蔓荆子 6-10 克,打碎煎服。连翘 9-15 克。
  【经验】施老以蔓荆子(炒)、青连翘伍用治疗头痛。症属风寒头痛,常与荆芥穗、防风同用;症属风热头
  痛,常与桑叶、菊花配伍,其效更著。蔓荆子炒后用药,意即减其辛散之性,使之上清头目。
  (十)荆芥 黄芩
  【单味功用】荆芥(见前)。黄芩味苦,性寒。入肺、胆、胃、大肠经。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热燥
  湿、泻火解毒之品,用于治疗湿热蕴结所引起的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以及湿热黄疸等症。黄芩体轻
  主浮,又善清上焦肺火,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炒炭入药,又可泻火止血,用于治疗热毒炽盛,迫血妄行的咯血、
  衄血、便血等症。此外,黄芩还有清热安胎之功,可用于治疗妊娠胎动不安等症。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认为黄
  芩有解热、利尿、镇静、降压作用,故可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硬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证属肝阳亢盛,有头痛、
  目眩、目赤、口苦、面红、心烦、失眠者。
  【伍用功能】荆芥味辛芳香,性燥不温,气质轻扬,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发散上焦风寒以解表邪,炒黑入 - 7 -
  于血分,发散血分郁热;黄芩苦寒,泻火解毒,止血、安胎。荆芥散寒解表,黄芩苦寒清里。二药伍用,一表一
  里,一清一解,清解合法,解表退热之力益彰。
  【主治】感冒、流行性感冒,证属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者,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口渴烦躁,脉浮紧或浮数。
  【常用量】荆芥 6-10 克;黄芩 6-10 克。
  【经验】荆芥、黄芩伍用为施师独创。用于治疗外感病,证属外寒内热(俗云:寒包火)者,以荆芥解表,黄
  芩清热,一解一清,清解合法,解表退热甚妙。
  (十一)薄荷 石膏
  【单味功用】薄荷(见前)。石膏多以生品入药,故又叫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经。本品质重
  气浮,入于肺经,既能清泄肺热而平喘,用于治疗肺热气喘诸症;又能清热泻火,清泄气分实热,以解肌肤邪热,
  用于治疗温病,邪在气分,以致壮热汗出、口渴、烦躁、脉洪大之症;入于胃经,以清热泻火,而治胃火亢盛,
  胃火上炎,以致头痛、牙龈肿痛等症。耿鉴庭老师善治喉科病证,称石膏之用有五:一治胃火口舌破烂或牙龈肿
  痛;二治牙痛;三治白喉之高热不退;四作擦牙之用,也可固齿;五与外治药合用,可生肌长肉。
  【伍用功能】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表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痒;石膏味辛性寒,质重气浮,解肌
  肤邪热,清气分之实热。二药伍用,一解一清,清解合法,治外感病甚妙。
  【主治】外感病,证属风热为患,以致恶寒轻,或恶风,发热重,或昼凉暮热,久久不退等症。
  【常用量】薄荷 6-10 克,后下;生石膏 15-30 克,打碎先煎,热甚者可用至 60 克。
  【经验】薄荷、生石膏伍用,为施师独创。石膏以生品入药为佳,否则无效。薄荷辛凉解表为主,生石膏辛
  寒清热为要。二药参合,一清一解,清解合法,解表退热甚效。
  (十二)僵蚕 荆芥穗
  【单味功用】僵蚕又叫白僵蚕,为家蚕的幼虫染感白僵菌而发病僵死的虫体。味咸、辛,性平。入肝、肺经。
  本品得清化之气,故僵而不腐。其气味倶薄,轻浮而升,它既能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用于治疗风热为患所引起
  的头痛(类似神经性头痛等)、喉痹(类似咽喉炎)、喉风(类似咽部化脓性疾患),以及目赤肿痛等症;又能
  息风止痉,用于治疗痰热壅盛所引起的惊痫抽搐、小儿急、慢惊风,中风失语等症;还能化痰散结,用于治疗瘰
  疬痰核。另外,还能祛风止痒,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等症;其次,还可治疗崩中带下,以及面黑 干(类似面颊色素
  沉着)。正如《本草经疏》所云:“肺主皮毛,而风邪客之,则面色不光润,白僵蚕辛温入肺,去皮肤诸风,故
  能灭黑黑 干及诸疮瘢痕也。”
  荆芥穗即荆芥的花穗。本品味辛芳香,性温不燥,气质轻扬,轻宣发散,疏解在上、在表的风寒外邪,并能
  入于血分,清散血分之伏热,以引邪外透,可用于治疗感冒,以及外感久久不愈而入于血分者,又能治疗麻疹透
  发不畅等症。
  【伍用功能】白僵蚕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为最,其气味俱薄,轻浮而升,故能祛风清热,息风解痉,化痰
  散结,通络止痛;荆芥穗味辛芳香,气质轻扬,宣发升散,功专散风热,清头目,止疼痛。二药伍用,并走于上,
  祛风清热,清肝明目,行血散瘀,胜湿止带,通络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无汗头痛等症;风疹(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赤白带下
  诸症;崩漏诸症,属风热乘脾者;中风失音。
  【常用量】僵蚕 6-10 克;研末吞服,每服 1-1.5 克。荆芥穗 6-10 克。
  【经验】僵蚕、荆芥穗伍用,治病范围很广,如能辨证准确,适当选配应用,均能取得良效。若治妇女崩中
  (子宫出血)者,荆芥穗宜炒黑入药,必要时加米醋 50-100 毫升,与药同煎,止血作用更速。
  (十三)金银花 金银藤
  【单味功用】金银花(见前)。金银藤即常绿藤本植物金银花之带叶的嫩枝,因经冬不凋,故又叫忍冬藤。
  本品除具有金银花的清热解毒等功效外,还具有清经络之中的风湿热邪,并能疏通络道的气机而达止痛消肿之作
  用,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身疼痛,以及风湿热痹(相当于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者,以及结节性红斑),关
  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者。
  【伍用功能】金银花质体轻扬,气味芬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故为清热解毒之佳品;金银
  藤即是忍冬的带叶嫩枝,具有生发之气,故能理气行滞,通络止痛,疏风清热。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为主,金银藤
  以通络止痛为要。二药伍用,清热消炎,解毒(抗菌、抗病毒)消肿、通络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1.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或外感风热,以致发热恶风、咽喉肿痛、四肢酸楚疼痛等症;2.疮疡红
  肿诸症;3.热痹(类似结节性红斑,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者)诸症;4.脉管炎诸症。
  【常用量】金银花 10-15 克。金银藤 15-30 克。
  【经验】金银花、金银藤伍用,出自宋·陈自明《外科精义》忍冬汤。金银藤连枝带叶五两,如无鲜者,干
  金银花五钱代之,生甘草一两,用水两大碗,煎至一碗,去渣,分作三服,一日一夜吃尽。专治痈疽发背一切无
  名肿毒,无论发在头项腰部等处,皆治之,未溃即散之,已窥败毒收口,病重者不过数剂即愈,忌铜铁器。
  金银花、金银藤为对,善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四肢酸楚、疼痛等症。若治热痹诸症,常与丹皮、丹参、
  苍术、黄柏配伍应用,其效更捷。据报道,近人亦合用本组对药治疗脉管炎,并证实它具有解毒消炎、通络止痛
  的功效。
  杨作楳先生,治口腔扁平苔藓时,去金银花、连翘各 30 克,升麻 15 克,水煎内服,含漱口各半,连用 10 - 8 -
  天,糜烂创面即可愈合。用升麻之因,职是升阳解毒是也。
  (十四)白茅根 芦根
  【单味功用】白茅根味甘,性寒。中空有节,入肺、胃经。本品善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止渴,以治热性病之
  烦渴,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呕哕等症;又能凉血止血,以治血热妄行、吐血、尿血等症。另外,本品还有利尿之
  功,故可导热下行,可治水肿、热淋、黄疸等症。
  芦根与苇根原系同一药物,其生于水边干地,小者为芦,生于水深之处,大者为苇。其味甘,性寒。入肺、
  胃经。本品中空能理肺气,其味甘多液,更善滋阴养肺,上可祛痰排脓、清热透疹;中可清胃热、生津止渴、止
  呕;下可利小便导热外出,用于治疗温热病之高烧、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吐之不爽等症。
  【伍用功能】白茅根味甘而不腻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善清血分之热;芦根味甘而不滋腻,生
  津而不恋邪,专清气分之热。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发汗解表,清热退烧。茅根清里.芦根透表,二
  药参合,一清一透,故于肺热咳喘,清透疹毒尤所擅优。
  【主治】1.感冒发烧,感冒之初,只用芦根,二三日不解者,加入白茅根;2.温病之发热、烦渴、烦燥不安
  等症;3.肺热咳喘(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病均宜使用);4.麻疹初起,脏腑郁热,疹毒过盛,
  宜表散者,用之可透发疹毒;5.急性肾炎,尿路感染,表现有发热、小便不利、水肿者亦可使用;6.止热呃;7.
  流行性出血热。
  【常用量】白茅根鲜品用 30-60 克;干品取 10-15 克。芦根鲜品用 30 克;干品取 10-15 克。
  【经验】芦根、茅根伍用,出自《千金要方》,芦根、茅根各 60 克,水四升,煮二升分服,治胃反上气,
  食即吐出。施老经验不论外感发烧,还是内伤发热,以及原因不明之低烧均宜使用。若发热甚者,可伍用山栀、
  豆豉,则退热更速。祝老晚年治婴儿感冒发热(37.5°C 左右),加入葛根,名曰三根汤,常用量:芦根 30 克,
  白茅根 20 克,葛根 10 克,煎水一茶壶,加糖少许,令频频服之,无须饮水,渴即饮之,往往一天一夜即可退热。
  另外,二药煎水代茶频频饮之,尚有预防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之功。
  (十五)淡竹叶 荷梗
  【单味功用】竹子分为苦竹、淡竹两种。其竹叶均可入药。鲜品者,称为鲜竹叶;干品者,称为淡竹叶。本
  品味甘淡,性寒。入心、胃、小肠经。上能清心火而除烦,以治热病烦热、口舌生疮、咳逆喘促、小儿风热惊痫
  等症;中能清胃热,以治烦热口渴、呕哕吐血等症;下能渗湿、利小便,以治小便短赤、湿热黄疸诸症。
  荷梗为荷叶的叶柄。味苦,性平。入肝、脾、胃经。本品除具有荷叶的解暑清热,升发清阳的作用外,更擅
  长于理气宽胸,用于治疗夏季感受暑湿,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另外,还能通气利水,以治泄泻、
  痢疾、淋病、带下。
  【伍用功能】淡竹叶体轻气薄,味甘而淡,气寒而凉。轻能走上,辛能散郁,甘能缓脾,凉能清心,寒能清
  热;荷梗味苦气平,中空体轻,生于水土之下,污秽之中,挺然独立,富有长养生发之气,故能去暑清热,理气
  宽胸,升发清阳(升发脾胃之气)。竹叶以清利为主,导热下行,令其从小便而解;荷梗以升清为要,以理气宽
  中,消胀除满,醒脾开胃。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相互为用,清心火,利小便,去暑湿,快胸膈,消胀除满,开
  胃增食之功增强。
  【主治】1.夏日中暑诸症;2.热性病由卫分转入气分,症见烦热、口渴、小便不利等;3.小儿发热,小便短
  赤等症;4.心热下移小肠,症见小便涩痛等;5.湿热发黄诸症。
  【常用量】淡竹叶鲜品用 15-30 克;干品取 10-15 克。荷梗 10-50 厘米。
  【经验】淡竹叶、荷梗伍用,为清热祛暑佳品。临证之际,常与六一散参合,亦可与藿香、佩兰合用。
  (十六)知母 石膏
  【单味功用】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肾经。本品质润,苦寒不躁,沉中有浮,降中有升。上行能
  清肃肺气,以泻肺火,润肺燥、除烦热、止咳嗽,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脉洪大
  者,以及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诸症;入于中,善清胃火、除烦渴,用于治疗消渴病之中消诸症;行于下,则能
  泻相火、滋肾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等症。石膏(见前)。
  【伍用功能】知母甘、苦而寒,质润多液,既升又降,上能清肺热,中能淸胃火,下能泻相火;生石青甘辛
  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淸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实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
  泄肺、胃实热之力增强。然,知母退热力缓,但作用持久;石膏退热虽速,但作用短暂。二者参合,互制其短,
  而展其长,故为退热之佳品。
  【主治】1.外感风寒,传变化热,或温热之邪,入于肺、胃,症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甚至神昏狂乱、
  脉象洪大而数等外感气分实热;2.糖尿病,表现为上消口干、口渴、甚则大渴引饮者。
  【常用量】知母 6-10 克。石膏 15-30 克,打碎先煎。
  【经验】生石膏、知母伍用,出自《伤寒论》白虎汤。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舌上干燥,
  而烦躁不得卧,渴欲饮水数升者,以及脉滑数而手足逆冷,此热厥也,亦主之。
  温病高热不退,生石膏宜重用,日用量可达 500 克,盖本品辛甘发散,有透邪外达之力,其性寒可乘发散之
  势而逐热邪外解。若热邪久稽,宜与青蒿、白茅根伍用,以增强透发郁久之邪热也。
  生石膏亦可轧细水飞,水量须多,取 1-2 大碗频频饮之,以取微汗为佳,即古人所谓石膏可解肌退热者是也。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的范畴。所谓上消,多属肺阴虚而化热之故,宜用生石膏、知母为治。盖以生 - 9 -
  石膏甘寒清热,除烦止渴,用知母苦寒坚阴,滋阴润燥,二药相合,相得益彰,治疗上渴诸症,确有实效。祝湛
  予老师云:糖尿病渴饮无度者,加浮萍 30 克以解其渴,屡用屡验矣。
  (十七)鲜地黄 干地黄
  【单味功用】鲜地黄又叫鲜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根茎。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本品
  甘寒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长于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凉血止血、止血而不留瘀,用于治
  疗热性病之邪热入营,身热、口渴、舌绛,或身发斑疹,或阴虚火旺、咽喉疼痛,以及血热妄行所引起的吐血、
  咯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诸症。另外,还治虚劳骨蒸、消渴、便秘等症。
  干地黄又名干生地、大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晒干后的根茎。味甘、苦,性凉。入心、肝、肾经。本品味
  厚气薄,功专滋阴淸热、养血润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用于治疗温病发热、舌绛口渴,阴虚发热,热性病后
  期,低热不退、消渴、吐血、赃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伍用功能】鲜生地含水分较多,清热泻火,生津凉血力强;干地黄所含水分较少,滋阴养血功最。二药伍
  用,其功益彰,养阴清热、凉血退热、生津止渴的力量增强。
  【主治】1.热性病邪热入营者;2.温热病伤阴,营血受损,低烧不退者;3.血热妄行,或阴虚血热,迫血妄
  行者(如咳血、吐血、鼻衄、皮下出血等)。
  【常用量】鲜地黄 15-60 克;也可捣汁入药。干地黄 10-15 克;大剂 30-6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习惯以大生地、鲜生地并书。大生地滋阴养血之力较强,善治慢性阴虚血少发热等
  症;鲜生地淸热凉血之功较胜,擅治急性热性病之发热、失血等症。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血,滋阴生津
  的力量增强。鲜生地:北京药店所售为鲜细生地,其功逊于生地,用时宜审。
  (十八)干地黄 白茅根
  【单味功用】干地黄(见前)。白茅根(见前)。
  【伍用功能】干地黄色黑,味厚气薄,善走血分,功专滋阴凉血,生血益精;白茅根具有透发之性,亦走血
  分,以清血分之热,而托毒退热。二药伍用,清热凉血,托毒退烧的功效增强。
  【主治】热性病热邪入营,所致的发热,口渴、舌绛,或身现斑疹等症; 血热妄行,症见蛆血、吐血、脉
  细数者;热性病伤阴,低烧不退者;手术后发烧,以及原因不明之低烧。
  【常用量】干地黄 10-15 克。白茅根 15-30 克。
  【经验】施师临证处方,习惯以大生地、白茅根并书。干地黄、白茅根伍用,为滋阴凉血退热之良方。《本
  草经疏》云:“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本经逢原》云:“干地黄,內专凉血滋阴,外润
  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本草正义》云:“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于
  燥,又不黏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
  (十九)鲜地黄 石斛
  【单味功用】鲜地黄(见前)。石斛生於石上,体瘦不肥,色黄如金,旁枝如钗,故又叫耳环石斛。味甘、
  淡,性微寒。入肺、胃、肾经。既能养胃阴、生津液、清虚热、止烦呕,用于治疗胃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烦
  渴、干呕、饮食乏味、胃脘疼痛、舌干而红,或光剥无苔等症;也治热病后期,阴液亏损、虚热微烦、口干口渴、
  食欲不振、自汗等症;又能涩元气、强腰膝、坚筋骨,用于治疗腰膝软弱无力、阴囊潮湿、精少、小便余沥等症。
  【伍用功能】鲜地黄甘寒多汁液,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功专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凉血散瘀,凉血止
  血(止血而不留瘀);鲜石斛甘寒汁浓,功擅养胃阴,生津液,清虚热,止烦渴。二者均为甘寒之品,又同取鲜
  品入药,意即取其更多的汁液,以增强养阴生津、清热退烧、泄热除烦之功。
  【主治】1.热性病后期,由于高烧伤阴,以致口干舌燥、烦渴欲饮、津少纳呆、舌红少苔;2.温热病伤阴,
  阴虚内热,低烧不退者;3.胃病日久,阴液不足,胃口不开(食欲不振)者。4.干燥综合症,症见眼干无泪,口
  干少津,咽下不适,阴道干涩,影响性生活的和谐等;5.便秘,症属津亏肠燥者。
  【常用量】鲜地黄 15-30 克。石斛 6-12 克;鲜品 15-30 克。
  【经验】鲜地黄、鲜石斛伍用,出自《时病论》清热保津法。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伤津液,瘟疫舌苔
  变黑者。亦可用于治疗便秘,一则养阴增液润肠,二则激活肠之蠕动力。但用量宜大,30-60 克均可。
  (二十)南沙参 北沙参
  【单味功用】南沙参又叫沙参、白沙参、泡沙参、桔参、土人参等名。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或
  其它几种同属植物的根。味甘、微苦,性凉。入肺、肝经。能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肺热燥咳、咯痰不
  爽、口燥咽干、虚劳久咳、百日咳、虚火牙痛等症。
  北沙参又名辽沙参、海沙参、银条参、野香菜根、真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味甘、苦、淡,性
  凉。入肺、脾经。本品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肺热燥咳、虚痨久咳,热性病后阴伤咽干、口渴等症.
  【伍用功能】《本草求真》云:“沙参有南、北二种,北沙参质坚性寒,南沙参体虚力微。”施师认为:“南
  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力弱;北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力强。”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养阴生津、清热止渴、
  润肺止咳的力量增强。
  【主治】1.热性病之伤津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舌光无苔等症;2.肺虚有热,咳嗽不已等症;胃阴不足,
  食欲不振者;4.干燥综合征。
  【常用量】南沙参 10-15 克。北沙参 10-15 克。  - 10 -
  【经验】沙参古无南北之分,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始分南北二种。北者质坚,南者质松。
  北者力强,南者力弱。合而用之,可增强药效也。干燥综合征,有肺燥伤阴者,有脾不散精者,有肾阴虚损者,
  种种。肺燥伤阴者,以养肺阴为主,取南、北沙参治之;脾阴不足,散精无权者,宜甘淡实脾,黄精、玉竹为治;
  胃阴不足者,宜养胃阴、升发胃气为治,取丹参、生内金或生谷麦芽为治;肾阴虚损者,六味地黄丸可用,单独
  服用,或入煎剂均可。
  (二十一)瓜蒌皮 天花粉
  【单味功用】瓜蒌原植物名栝楼。其果实的果皮叫瓜蒌皮,又名栝蒌壳。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肠经。
  功专清肺化痰、宽中利气、开胸间胃口之痰热,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鈕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天花粉又称瓜蒌根。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其味甘、苦、酸,性凉而润。入肺、胃经。能生津止渴、清肺
  润燥、化胸中燥痰、宁师止咳,治肺热燥咳、热病口渴、消渴、黄疸等症;又能通行经络,消肿排脓,解一切疮
  家热毒,治痈肿疮疡诸症。
  【伍用功能】瓜蒌皮清肺化痰,宽中利气;天花粉清热化痰,养胃生津,解毒消肿。二药伍用,药效倍增,
  荡热涤痰,生津润燥,开胸散结,润肺止咳甚效。
  【主治】1.温热病血分有热,低热不退,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目赤而疼,余热未清者;2.肺燥咳嗽,干咳
  痰少,日久不愈者。
  【常用量】瓜蒌皮 6-10 克。天花粉 10-3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多以瓜蒌皮、天花粉并书,用于治疗肺燥咳嗽甚效。若与南沙参、北沙参合用,
  其效更著。
  (二十二)赤芍 白芍
  【单味功用】赤芍又名赤芍药、红芍药。味苦,性微寒。入肝经。能凉血散瘀、清热退烧,治温热病热入营
  分,症见发热、身发斑疹、舌绛,以及血热妄行,吐血、衄血等;又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妇女经闭、疝瘕
  积聚、胁痛、腹痛、蚰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
  白芍又名白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本品既能养血敛阴,以治血虚引起月经不调、痛经、崩漏,
  以及自汗、盗汗等症;又能平抑肝阳,以治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见头胀、头痛、眩晕、耳鸣、或烦躁易怒等;
  还能柔肝止痛,用于肝气郁滞、胸胁疼痛,肝气犯胃、胃脘疼痛,肝脾不和、腹部挛急、疼痛,以及血虚、血不
  养筋引起的手足肌肉挛急、疼痛等症。白芍生者性凉,炒后转温,生者养阴为主,润燥通便;炒后养血敛阴,而
  不伤胃,用时宜审。
  【伍用功能】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
  补,白芍补而不泻。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泻一补,清热退烧,养血敛阴,散瘀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1.血分有热,低烧久久不退者;2.阴虚津亏,口干舌燥,目赤而痛,而有余热未清者;3.胸胁疼痛,
  腹痛坚积诸症;4.妇人月经不调,经闭诸症。
  【常用量】赤芍 6-10 克。白芍 6-10 克。
  【经验】古人认为赤芍、白芍主治不同,赤有散邪行血之功,白有敛阴益营之力。施老习惯以炒赤芍、炒白
  芍伍用,善入阴分,一补一泻,以达相辅相成之功效。白芍敛阴,赤芍凉血,二药相合,而退血分之热(敛阴凉
  血而不恋邪)。白芍柔肝,赤芍行血,二药参合,止痛之功益彰。故凡腹痛坚积,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者其效更
  著。若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络道不畅,肢体疼痛者,可与柴胡、桂枝伍用,其效更佳,若治大便秘结,与生地
  黄 30-50 克为对,其效更捷。
  (二十三)天冬 麦冬
  【单味功用】天冬又名天门冬。味甘、苦,性大寒。入肺、肾经。本品甘寒滋阴、苦寒泄热,能滋阴润燥、
  清肺泻火、化痰止咳、滋肾阴、退虚热,用于治疗阴虚发热、潮热盗汗、阴虚肺燥、干咳少痰,甚或吐血、肺痿、
  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等症。
  麦冬又名麦门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经。本品既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治疗阴虚肺
  燥、干咳少痰,或咳逆痰稠、咽喉不利,以及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又能养胃阴、生津液、润肠燥,以治热
  病伤津、咽干口渴、舌红少苔、大便燥结;还能清心除烦,可治心阴不足所引起的心烦、失眠、心悸、怔忡。
  【伍用功能】天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润肺止咳;麦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养阴润燥。二药伍用,其功
  益彰,滋阴润燥,清肺、心、胃、肾之虚热,也有甘寒清润,金水相生,畅利三焦之妙用。
  【主治】1.阴虚发热,津少口干,口渴,干咳少痰,心烦不安等症;2.热伤肺络,血不循经,而致咳血诸症;
  3.糖尿病,表现为上消、中渴诸症者;4.慢性气管炎,症属肺燥阴虚者,亦宜常服。
  【常用量】天冬 10-15 克。麦冬 10-15 克。
  【经验】天冬、麦冬伍用,名曰二冬膏。出自清·张璐《张氏医通》。用以治疗肺胃燥热,咳嗽少痰,咽喉
  燥症。张锡纯说:“天冬,味甘微辛、性凉,津液浓厚滑润。其色黄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热,故善利痰宁嗽;入
  胃以消实热,故善生津止渴。津浓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脉、畅达经络,虽为滋阴之品,实兼能补益气
  分。”又说:“麦冬,味甘,性凉,气微香,津液浓厚,色兼黄白。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
  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即引肺气清肃下行,统调水道以归膀胱。盖因其性凉、液浓、气香,而升降濡润之中,
  兼具开通之力,故有种种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 11 -
  笔者体会,天冬、麦冬均为甘寒淸润之品,二者养阴润燥之功相似,故相须为用。又麦冬入肺经,以养肺阴;
  天冬兼入肾经,以润肾燥,二药相合,有金水相生之妙用。
  (二十四)鳖甲 龟板
  【单味功用】鳖甲味咸,性平。入肝、脾、肾经。本品能滋肝肾之阴而潜纳浮阳,治肝肾不足、潮热盗汗,
  或阴虚阳亢,以及热性病、阴虚风动、手足抽搐等症,又能软坚散结、破瘀通经,治久疟、疟母、胸胁作痛,以
  及月经不通、肝脾肿大、癥瘕积聚等症。
  龟板味咸、甘,性平。入肾、心、肝经。本品能滋肾阴而潜浮阳,治肝肾不足、骨蒸劳热、潮热盗汗,或热
  病伤阴、阴虚风动诸症,又能益肾阴而健筋骨,治腰脚痿软、筋骨不健、小儿囟门不合等症。
  【伍用功能】鳖甲滋阴潜阳,养阴清热,散结消痞;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鳖甲为鳖的背甲,龟板是乌
  龟的腹甲。龟板滋阴力强,鳖甲退热力胜。龟板通心入肾以滋阴,鳖甲走肝益肾以除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
  阴阳相合,任、督之脉并举,滋阴清热退烧,育阴熄风止痉力彰。
  【主治】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肺痨(类似肺结核)咳嗽等症;2.热病伤阴,虚风内动,手足瘛瘲,
  痿软无力,舌红少苔等症;3.阴虚阳亢,肝阳上扰,以致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耳鸣等症;4.癥瘕积聚诸症
  (肝脾肿大、子宫肌瘤,亦宜使用);5.高血压病,症属阴虚阳亢者;6.妇人经闭,骨蒸潮热,症属阴虚血燥者。
  【常用量】鳖甲 10-30 克。龟板 10-30 克。
  【经验】鳖甲、龟板有沙炒炮用者,有醋炙入药者,还有生品使用者种种。施老常以生品入药,因炙品易破
  坏其有效成份而降低治疗效果,故少用制品,多用生品入药。
  鳖甲、龟板为血肉有情之品,有腻膈碍胃之弊,临证之时,宜与谷芽、麦芽等开胃助纳之品参合。
  (二十五)青蒿 鳖甲
  【单味功用】青蒿气味芳香,故又名香青蒿。味苦、辛,性寒。入肝、胆经。本品得春升之令最早(二月生
  苗),故阴中有阳,降中有升,专走肝肾三焦血分。它既能除阴火伏留骨节,而凉血除蒸、退虚热,用于治疗阴
  虚发热,如虚痨病之午后潮热,或原因不明的低热久久不愈者;又治热性病后期,邪入阴分,夜热早凉等症;青
  蒿又能清热解暑,用于治疗暑热外感之发热、无汗等症;还能抑制疟原虫的发育,故可治疗疟疾(包括恶性疟疾)。
  鳖甲(见前)。
  【伍用功能】青蒿气味芬芳,性寒而不伤胃,既能达于表,透发肌间郁热,以淸热去暑,又能入于里,升发
  舒脾,泄热杀虫;鳖甲为介虫之类,咸寒属阴,功专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清骨间之邪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
  清虚热、退伏邪的效力增强。
  【主治】1.阴虚发烧、骨蒸潮热、盗汗、咳嗽等症;2.疟疾(包括恶性疟),兼见发热,脾脏肿大者;3.
  温热病恢复期,邪热伤阴,阴分余邪未清,所致的暮热早凉、口干口渴、舌红少苔等症;4.原因不明之低烧。
  【常用量】青蒿 5-10 克。鳖甲 10-15 克。打碎先煎。
  【经验】青蒿、鳖甲伍用,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育蒿鳖甲汤。治疟疾及温病之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者。
  同时也治邪热留于阴分(即所谓之“低烧”)。邪热留阴,阴液已虚,但不可一味滋阴,滋阴则留邪。亦不能散
  邪,更不能用苦寒,因均可伤阴。只可以青蒿透热,以鳖甲养阴退热,使阴复则足以制火,邪热自除。青蒿退热
  而不伤正,即古人谓:用之佐气血之药,退阴火,解劳热,大建奇功也。
  (二十六)知母 黄柏
  【单味功用】知母(见前)。黄柏又名檗皮、黄檗。味苦,性寒。入肾、膀胱、大肠经。本品沉阴下降,生
  用降实火,炙用不甚伤胃,酒制治上,蜜制治中,盐制治下,炒黑能止血、止带。它既能淸实热、退虚热,而侧
  重于泻相火、退虚热,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梦遗滑精等症;又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治疗湿热
  黄疸、湿热下痢、热毒疮疡、湿疹,以及湿热下注所引起的赤白带下、足膝肿痛、热淋(小便涩痛)等症。《珍
  珠囊》曰:“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
  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伍用功能】知母甘寒滋肾润燥,苦寒清热泻火;黄柏苦寒坚阴,淸热燥湿,泻火解毒,善退虚热。二药伍
  用,相互促进,滋阴淸热退烧,泻火解毒除湿益彰。
  【主治】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盗汗等症;2.阴虚火旺,相火妄动,所引起的梦遗、滑精诸症;3.阴虚阳
  不能化,小便不利者;4.男子“强中”,女子性欲亢进,均宜选用;5.糖尿病,血糖增高不降,前阴瘙痒等症;
  6.月经不调,一月经行两次,症属冲任火旺者;7.更年期综合征。
  【常用量】知母 6-10 克。黄柏 6-10 克。
  【经验】知母、黄柏伍用,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滋肾丸。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点滴不通。李杲曰:
  “知母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仲景用此入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
  躁也。烦出于肺,躁出于肾,君以石育,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
  小便闭塞而渴者,热在上焦气分,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气薄味薄淡渗之药,以泻肺火、清
  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热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无阴则阳无以化,法当用黄柏,知母
  大苦大寒之药,以补肾与膀胱,使阴气行而阳气自化,小便自通。”李时珍曰:“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
  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本草正义》载:“古
  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 - 12 -
  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故洁古、东垣皆以为滋阴降火之要药。”张元素《医学启源》曰:“凡小
  便不利,知母黄柏为君,获苓、泽泻为使。”
  知母、黄柏、甘草伍用,张景岳定名为“正气汤”,治阴分有火盗汗。“强中”即阴茎勃起坚硬,久久不痿
  而精液自泄的病证。
  知母、黄柏各等份,《万氏女科》名曰补阴丸,泻冲任之火,治一月而经再行。盖黄柏清下焦湿热,知母滋
  肾阴,而药参合,肾阴足,相火降,冲任平,胞宫宁,故月事按月而行矣。
  黄柏入药,炙法颇有法度,《本草逢原》:“黄柏,生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
  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制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
  强中即阴茎勃起坚硬,久久不萎二精液自泄的病症。
  (二十七)干地黄 熟地黄
  【单味功用】干地黄(见前)。熟地黄即是地黄用砂仁、陈皮为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
  体柔软粘腻而得。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本品味厚气薄,为补血生精、滋阴补肾、滋阴退热之要药,
  用于治疗血虚所引起的萎黄、眩晕、心悸、怔忡、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以及肝肾阴虚、骨蒸潮热、盗汗、
  耳鸣、头昏、遗精、滑精、消渴诸症。
  【伍用功能】干地黄性凉而不寒,善于滋阴凉血,养阴生津,生血脉、益精髓,聪明耳目;熟地黄补血生津,
  滋肾养肝。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其功益彰,共奏滋阴补肾,益精填髓,补血生血,养阴凉血,清热退烧之功。
  盖生熟地为对,善补真水,治虚火上炎之症。《得配本草》云:“若肾中真水不足,水中真火虚浮于上,宜用二
  地以滋之,水足火自归脏也。如误用知、柏,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阳飞越,莫可救矣。”
  【主治】1.热性病之伤阴,低烧不退诸症;2.阴虚血亏,骨蒸潮热等症;3.肝肾不足,精亏血少,以致眩晕、
  心悸、失眠、月经不调、月经稀乏,或崩漏等症;4.糖尿病,表现为中消者;5.胎漏下血诸症。
  【常用量】干地黄 10-15 克。熟地黄 6-10 克。
  【经验】生地、熟地伍用,出自《景岳全书》二黄散。生地、熟地各等分,研为细末,毎服 10 克。治胎漏
  下血,或内热脯热,或头痛头晕,或烦躁作渴,或胁肋胀痛等症。
  施师临证处方,多以生熟地并书。生地即干地黄,经九蒸九晒制之,则为熟地。生地甘寒味苦,长于清热生
  津,凉血止血;熟地甘温,质地滋腻,滋阴润燥,补肾填精,为补血调经之佳品。生地凉血止血为主,熟地补肾
  补血为要。二药参合,清补兼顾,补肾填精,养血补血之力益彰。
  (二十八)杏仁 豆豉
  【单味功用】杏仁又名苦杏仁。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本品辛苦甘温而利,辛能散邪,
  苦可下气,润能通便,温可宣滞,它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又有下气平喘之力,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气喘、痰
  吐不利、胸闷不舒等症。另外,杏仁质润多油,故又能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燥便秘等症。《本草便读》曰:“凡
  仁皆降,故(杏仁)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气闭者用之。”气闭即少腹作胀,出虚恭(放屁)不
  能。豆豉(见前)。
  【伍用功能】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豆豉气味俱降,祛风散热,利水下气,散郁除烦。杏仁
  以宣降为主,豆豉以散降为要。二药伍用,宣降合法,宣肺解表,透邪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1.外感表证,不论寒、热,凡见咽痒者均宜选用;2.温热在表,邪郁于肺,症见发热,咽喉作痒,
  胸闷咳嗽等。
  【常用量】杏仁 6-10 克(捣)。豆豉 6-10 克。
  【经验】杏仁、豆豉伍用,是为治疗外感高热证而设。世医多遵“热者寒之”之旨,投以苦寒之剂,以清热
  解毒退烧为治。然热邪内郁,非透不达,高热亦然不退,为此,必须在清、解的基础上,伍以宣、透之法,方能
  事半功倍,散热迅速也。
  (二十九)水牛角 鲜地黄
  【单味功用】水牛角味苦、咸,性寒,与犀角性味相同、药理作用相似,故可代用之。《别录》载:“疗时气
  寒热,头痛。”《日华子本草》云:“治热毒风并壮热.”本品功专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治疗温热病、壮热神
  昏,热病头痛、斑疹、吐血、鼻出血、小儿惊风、喉痹咽肿等症。鲜地黄(见前)。
  【伍用功能】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鲜地黄滋阴凉血泻火罐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力
  益增。
  【主治】1.温热病之高热神昏,烦热口渴、斑疹、吐血、衄血等症;2.脑外伤后遗症;3.热痹(结节性红斑、
  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者);4.荨麻疹,证属风热为患者。
  【常用量】水牛角 15-30 克;鲜地黄 15~30 克。
  【经验】水牛角,鲜地黄伍用,是从犀角地黄汤衍化而来。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诸症。二药用量宜大,
  均用 30 克效佳。治疗脑外伤后遗症,与鹿角霜、甘松伍用;治疗热痹,宜与赤芍、丹皮、苍术、黄柏参合。董
  建华院士经验,水牛角伍赤芍治疗热痹颇有功效,症见关节红肿焮赤灼痛,口渴烦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
  (三十)羌活 石膏
  【单味功用】羌活味辛。苦,性温,入膀胱、肾经。本品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它既能发汗解表,散足太阳
  膀胱经游风、头风,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寨,头痛,身痛等症;又能祛风湿、利关血、止疼痛,用 - 13 -
  于治疗风寒湿邪所引起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疼,尤其善治上半身的疼痛等症。石膏(见前)。
  【伍用功能】羌活辛温,气雄而散,味薄上升,宣散太阳之经气,以解表散邪,解肌退热;石膏辛寒,清热
  泻火,清肺胃实热。二药伍用,一辛温、一辛寒,解表清里并施,相辅相成,发汗不过汗,清里不郁闭,共奏解
  表清里退热之效。
  【主治】1.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证属风寒闭遏肌表,里有蕴热者;2.暑温、暑湿,证属风寒外束,
  肌表受累,内有郁热者,3.乙型脑炎,邪在卫分,或卫气同病者。
  【经验】羌活、生石膏伍用,乃徐仲才先生治疗“乙脑”初起而设。所谓初起,即邪在卫分,或卫气同病之
  时,有解表退热之效,实为解表清里之法也。
  第二章 芳香化浊清热祛暑类
  (一)藿香 佩兰
  【单味功用】藿香味辛,性微温。入肺、胃、脾经。本品气味芳香,为解暑之上品,善治暑湿为患,胸闷不
  舒、倦怠无力、舌苔白腻等症;又能醒脾和胃、开胃进食、和中止呕,用于治疗湿阻脾胃、胸脘胀满、胃纳不佳、
  恶心呕吐、心腹疼痛,或有腹泻等症。
  佩兰味辛,性平。气香如兰而得名。既能解暑化湿,用于治疗感受暑湿,或湿温初起、畏寒发热、头闷头胀、
  胸闷纳呆等症;又能化湿和中,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胸脘满闷、食欲不振、口中甜腻、恶心呕吐、腹泻、舌苔白
  腻等症。
  【伍用功能】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取其鲜品,多用于夏
  秋之季,以增强醒脾和胃、辟恶止呕和解暑之力;佩兰气味芳香,既能表散暑邪,又能宣化湿浊而定痛,取其鲜
  品,药力更强。二药伍用,芳香化浊,淸热去暑,和胃止呕,醒脾开胃,增食益彰。
  【主治】1.夏日受暑,湿阻中焦,暑气熏蒸,运化失职,以致头昏、头胀、胸闷脘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甚则腹痛、泄泻等症;2.急慢性肝炎,恙由湿浊蕴结,阻碍脾胃,以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甜口腻,口臭,
  舌苔浊腻等症;3.长夏湿温初期,身热不扬,凛寒无汗或微汗,头晕重胀,胸脘痞满,口不渴或渴不多饮等症;
  4.暑疖、湿疹、鼻渊、鼻臭,恙由暑湿秽浊阻于中焦,蕴于皮肤、清窍所致;5.慢性胃病,癌症放疗、化疗,以
  及术后伤阴,食欲不振或毫无食欲等症。
  【常用量】藿香 6-10 克。佩兰 6-10 克。
  【经验】藿香、佩兰伍用,出自《时病论》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施老临床之际,藿香、
  佩兰,习惯用其鲜品,因为鲜者气香浓郁,内含有效成分髙,所以芳香化浊(化湿之意也)作用强,治疗效果也
  佳。凡湿浊困脾,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皆宜选用。二药入煎剂时,应该后下,不宜久煎,否则芳香之气耗
  散,有效成分也随之挥发而影响疗效。
  口臭,二药水煎漱口即可,日行多次。
  (二)滑石 甘草
  【单味功用】滑石因其性滑而得名。本品味甘、淡,性寒,色白。入膀胱、胃经。它既能清暑泄热、淸热降
  火、生津止渴,用于治疗暑热烦闷、头昏头胀、口干口渴、恶心呕吐等症;又能利窍通闭、利水通淋、渗湿止泻,
  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小便赤热涩痛、黄疸水肿、湿热泻痢、泻利、吐血衄血、乳汁不通、胎产难下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本品生者(生甘草、粉甘草)入药,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
  用于治疗痈疽疮疡、咽喉肿痛,以及药物、食物中毒,咳嗽气喘等症;炙后入药,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缓和
  药性,用于治疗心气不足、心悸怔忡、脉结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倦怠无力,以及腹中挛急疼痛等症。现代
  研究表明,甘草能增加胃的黏液合成,保护胃黏膜,减轻胆汁的损害,促进溃疡的愈合。
  【伍用功能】滑石质体滑腻,故可利窍。上能清水源,下可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出;甘草泻
  火解毒,缓和药性。以甘草之甘缓,制滑石之寒滑;又以滑石之寒滑,制甘草之甘滞。二药伍用,名曰六一散,
  亦名天水散,顾名思义,则治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诸症可知。本方除清暑热之外,又长于渗湿利水,通利
  膀胱,使湿热之邪从下渗泄,故又能利水通淋,治一切砂石诸淋。
  【主治】1.夏日中暑,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利,或呕吐、腹泻等症;2.淋浊(急、慢性肾炎,肾盂
  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表现为小便不利者);3.石淋(尿路结石);4.天疱疮。
  【常用量】滑石 10-18 克。甘草 3-6 克。
  【经验】滑石、甘草伍用,出自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滑石 180 克、甘草 30 克,研为细末,每服
  10 克,水调服。治暑邪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砂淋石淋,吐泻疟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柯琴曰:“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行西方清肃之令,秉秋金坚重之形,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含天乙之精而
  具流走之性,异于石裔之凝滞,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
  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安和矣。”
  《成方切用》:滑石重能清降,寒能泄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
  烦渴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滑降也,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本草求真》云:“然其开窍利湿,不独尽由小便而下,盖能上开腠理而发表(腠理为肺所主)是除上中之
  湿热,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湿热,热去则三焦宁而表里安,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矣。河间益元散(六一 - 14 -
  散或加辰砂),用此通治上下表里诸病,其意在此。”
  施老经验,六一散应用范围较广,除治疗上述中暑吐泻等症之外,尝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诸症均获良效。
  尤其对尿路结石治愈以后,持久服用,有预防结石复发之功。
  (三)车前子 六一散
  【单味功用】车前子味甘,性微寒。入肺、膀胱、肾、小肠、肝经。本品甘寒滑利,性专降泄,既能利水通
  淋、渗湿止泻、清泄湿热,用于治疗热结膀胱引起的小便不利、淋漓涩痛,以及湿盛泄泻暑热泻痢诸症;又能清
  热明目、降低血压,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头昏头痛,以及湿热为患,血压增高者等症;还能淸
  肃肝肺、化痰止咳,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等症。
  六一散又叫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明论方》方:滑石 180 克、甘草 30 克。研末冲服,每服 10 克。功
  能淸暑利湿,用于治疗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以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若加入辰砂,又名辰砂六一
  散,辰砂益元散。滑石 180 克、甘草 30 克、朱砂 10 克。上药研为细末,冲服,每服 6 克。用于治疗暑热烦渴,
  惊择多汗,小便不利。六一散的含义,汪昂解释说:“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义也。”故又名天水散。
  【伍用功能】车前子淸热利尿,渗湿止泻,淸肝明目,化痰止咳;六一散清热利湿,利水消肿。二药伍用,
  相互促进,淸暑退烧,镇静安神,利小水、实大便,通淋止痛益彰。
  【主治】1.夏日中暑,发热汗出,烦躁口渴,小便黄少、不利,或呕吐,腹泻等症;2.淋浊(急性肾炎,慢
  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肥大,表现为小便不利者)诸症;3.石淋(尿路结石)。
  【常用量】车前子 6-10 克。^同布包煎。六一散 6-10 克。
  (四)六一散 荷叶
  【单味功用】六一散(见前)。荷叶味苦、涩,性平。入肝、脾、心、胃经。本品气味清芳,它既能解暑清
  热、升发清阳,用于治疗感受暑热、头胀头痛、胸闷不舒、口干口渴、小便不利,以及夏季暑热泄泻等症;又能
  散瘀止血,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症。另外,荷叶煎剂具有扩张血管、降低
  血压的作用,对减肥也有良好的作用,水煎,代茶饮即可。
  【伍用功能】六一散清热去暑,利尿渗湿,镇静除烦;荷叶解暑清热,升发清阳,散瘀止血。六一散以降为
  主,荷叶以升为要。诸药参合,一升一降,升降相随,其功益彰,清热去暑,渗湿利尿,升清止泻,升阳止血之
  力增强。
  【主治】1.夏季受暑,头昏头胀,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大便溏泻,小便黄少等症;2.尿血诸症。
  【常用量】六一散 6-10 克。布包煎服。荷叶一角(全叶的 1/4-半张);干荷叶 3-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习惯以鲜荷叶包益元散,水煎服。适用于夏月时感之证,屡见显效。查其用意,黄
  宫绣说:“荷叶……生水土之下,污秽之中,挺然独立,实有长养生发之气。故昔人谓其色青,主属木,其形仰,
  主上行,其中空,主上发,其象震,主入胆,为东方胆木必用之药,故洁古枳术丸方,用荷叶烧饭为丸,取其以
  为升发脾胃之气。”故鲜荷叶功擅升阳散瘀,且以升为主。益元散清热去暑,利尿渗湿,镇静除烦,降上中下之
  湿热,且以降为要。二者参合,一升一降,相互促进,升降调和,清热去暑,渗湿利尿,升清止泻,升阳止血的
  力量增强。
  (五)六一散 灯心草
  【单味功用】六一散(见前)。灯心草又名灯心、灯草。味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本品能清热利尿、
  止血通淋,用于治疗心火过旺、心烦不寐、小便灼热涩痛,以及小儿心热烦躁、夜啼、黄疸、水肿、小便不利等。
  【伍用功能】灯心草泻心火以消水,能使上部郁热下行,从小便而出;六一散开窍利湿,降上中下之湿热。
  二者协同为用,降下之力益彰,清热泻火,去暑除烦,渗湿利尿之力增强。
  【主治】1.夏日受暑,身热,面赤唇红,口干口渴,心烦不安,小便短少等症;2.淋证。
  【常用量】六一散 10-12 克。布包煎服。灯心草 1.5-3 克。
  【经验】灯心草、六一散参合,系施老所习用。除用于冶疗夏日中暑、五淋诸症外,亦常用于治疗尿路结石
  诸症。它不仅有通淋利尿作用,尚有泻火澄源,防止结石再生之效。二者合用之理,《本草求真》说:“灯草……
  味淡而寒,形小气微。”故淸心火,利小水之力较为单薄,若与六一散清热降下,渗湿利尿之力相合,其功益彰。
  (六)车前子 车前草
  【单味功用】车前子(见前)。车前草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的全草。味甘,性寒。入肝、肺、肾、小肠经。
  本品既能清热去暑、利尿通淋、渗湿止泻,用于治疗暑热吐泻、湿热下痢、水肿、小便不利、小便黄少,或小便
  混浊不清,或小便赤涩热痛(类似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等);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带下、衂血、尿血,以及皮肤疮毒,还能祛痰止咳、明目降压,用于治疗咳嗽、目赤肿痛、高血压病等。
  【伍用功能】车前子偏于行有形之水液,车前草长于利无形之湿热,兼能冇血止血,可治血尿诸症。二药伍
  用,清热利湿、通淋利尿、利咽止咳之力增强。
  【主治】1.暑热泻痢;2.小便短少,小便不利,甚则癃闭,小便带血,甚或尿血,以及浮肿者(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均可使用);3.石淋(尿路结石);4.痛风;5.急慢性气管炎诸症;6.虚火上炎、
  口干舌燥、咽喉不爽等症。
  【常用量】车前子 6-10 克。布包煎服。车前草 10-30 克。
  【经验】车前子、车前草伍用,系施老习惯使用,诸凡泌尿系统疾患均有良效。笔者体会,车前草宜用鲜品, - 15 -
  亦可代茶饮,治尿路结石,宜与海浮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益元散参合。治疗痛风,宜与萆薢、土茯苓
  参合。
  (七)六一散 血余炭
  【单味功用】六一散(见前)。血余炭为人发洗净后的加工品。收集人发除去杂质,碱水洗净,晒干,放瓷
  钵内,盖严,用泥封固。盖上放米少许,煅烧至米成黄色为度,待冷取出,退去火气,碾成小块,研为细末入药。
  味苦,性平,入肝、肾经。本品既能止血消瘀,用于治疗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又能补阴
  利尿,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等症;还能生肌敛疮,用于治疗疮疡溃后、久不收口等症。
  【伍用功能】六一散清热祛暑,渗湿利尿,镇静除烦;血余炭止血消瘀、补阴利尿。二药伍用,清热祛暑,
  止血利尿之力甚妙。
  【主治】1.夏日中暑,呕吐、泄泻、小便不利等症;2.急慢性肠炎诸症;3.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诸症。
  【常用量】六一散 10-20 克;血余炭 10-20 克。同布包煎。
  【经验】六一散、血余炭伍用,施老常用于泄泻,泌尿系炎症、结石诸症。治夏季泄泻,与吴茱萸、川黄连、
  藿香、佩兰伍用,治尿路结石,与海浮石、海金沙、瓦楞子、鱼枕骨、芒硝、鸡内金、金钱草伍用。
  第三章 疏表透疹解毒止痒类
  (一)葛根 升麻
  【单味功用】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胃、脾经。本品轻扬升发,既能发表散邪、解肌退烧,以治感冒、发
  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背强痛之症;又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改善脑血循环及外周血液循环,而治高
  血压病之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以及胸闷不舒、心前区发作性疼痛等,如冠心病,心绞痛诸症;
  还能疏表透疹、以升发清阳之气、引内陷之邪外出、故可透疹,而治麻疹透发不畅等症;还可升发清阳,鼓舞脾
  胃阳气上升,而升清止泻、生津止渴,用于治疗脾虚泄泻,湿热泻痢、热性病之口渴,以及上消证(类似糖尿病)
  之口干、口渴等症。《本草正义》云:“葛根气味皆薄,最能生发脾胃清阳之气。”《本草逢原》亦云:“葛根
  清轻,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生用、熟用,则当视病情而定。
  经现代中药研究认为,葛根内含黄酮甙(为葛根素、葛根黄甙、大豆黄酮甙、大豆黄酮等),以及多量淀粉
  等成分。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葛根能扩张脑、心血管,改善脑循环,冠状循环,降低血糖,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以及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升麻又叫绿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入肺、脾、胃、大肠经。本品体轻升散,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治
  外感风热(包括时疫毒邪)所致的头痛、咽痛、发热不甚,以及斑疹初期(初发热时)、斑疹透发不畅等症;又
  能升阳散郁、清热解毒、引药上行,而治阳明胃热所引起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以及皮肤瘙痒、风热疮
  痈诸症,还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用于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气短、乏力、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崩漏不止等症。
  盖升麻作用有三:一曰升阳举陷,二曰托邪外透,三曰解毒消炎。欲升阳举陷,与柴胡为对;欲托邪外透,与柽
  柳为对;欲解毒消炎,与银花、连翘伍用。
  【伍用功能】葛根升举阳气,发表透疹,请热解毒;升麻解肌退热,疏表透疹,生津止渴,止泻。葛根轻扬
  升散,故可解肌透疹;升麻轻浮上升,亦可透疹解毒。二药伍用,通行肌表内外,可收升阳散邪,透发疹毒妙用。
  【主治】1.斑疹初现,头痛,发热者;2.麻疹初起,发热、疹出不畅者,或麻疹回之过早诸症;3.牙龈肿痛、
  溃烂等症;4.三叉神经痛(面瘫);5.慢性鼻炎、鼻窦炎;6.项背强痛,症属骨痹(颈椎退行性病变)。
  【常用量】葛根 6-10 克。升麻 3-6 克。
  【经验】升麻、葛根伍用,出自钱仲阳《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痛身痛,发热微
  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以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疫证。
  升麻、葛根伍用,最擅透达疹毒,对麻疹透发不畅,喷嚏轻咳,疹毒欲达未达,其病机向外者,可用此药因
  势利导。若肺热气喘,疹毒内陷,消烁肺金者,是乃扬汤止沸,非其所宜。
  (二)浮萍 紫草
  【单味功用】浮萍浮于水面,随风荡漾而得名。因其背部为之紫色,故又叫紫背浮萍。味辛,性寒。入肺经。
  本品体轻气浮,升散之力较强。入肺经达皮肤,善开毛窍而发汗解表、透发疹毒,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以致发热、
  无汗等症;又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以及风热隐疹、皮肤瘙痒等症;又能疏表通窍、利水消肿,用于治疗
  水肿不消、小便不利,以及风湿内侵所引起的肢体瘫痪等症。另外,还能通毛窍、利血脉、长须生发、以治发须
  早脱,症属风盛血虚者。施老云:“外邪为患,必须给邪予出路,浮萍可令外邪从汗、尿两途而解。”另外,浮
  萍尚有去面部色素沉着之功,《本草拾遗》曰:“末敷面”,《圣惠方》亦载:“治粉渣面黑干,沟渠小萍,为
  末,日敷之。”
  紫草又名紫草根。味甘,性寒。入心、肝经。本品甘咸气寒,色紫质滑,善走血分,为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之上品。盖血得寒而凉,得咸而降,得滑而通(通九窍、利二便),得紫而入,血凉毒消,诸疾可除,用于治疗
  急性传染病(麻疹、猩红热、丹毒等)之热毒炽盛而斑疹透发不畅,或斑疹紫暗之症,又治疮痈疖肿、湿疹、皮
  炎、外阴炎、火伤、烫伤、冻伤等。另外,还可预防麻疹,尚能减轻症状,或减少麻疹的流行。
  【伍用功能】浮萍体轻气浮,偏走气分,善清气分邪毒,以散风,祛邪,透疹,利尿;紫草专入血分,长于
  清血分热毒,以清热凉血,解毒化斑。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两清,透疹解毒,祛风止痒,其功益彰。  - 16 -
  【主治】1.小儿初患麻疹,疹子欲出未出,或因血热毒盛,疹出不透,疹色不鲜,呈暗紫色者,或热毒犯肺,
  高烧、气粗、气喘、便闭等症;2.风疹(类似荨麻疹),属风热者;3.疮疖痈肿,兼见风热表证者。
  【常用量】浮萍 6-10 克。紫草 10-12 克。
  【经验】治疹务在“清、透”二字,然总宜宣肺透发为主。浮萍上宣肺气,外达皮毛,若里热炽盛,疹色深
  红者,则当清血分里热,又为紫草之所长,二药协同,故相得益彰。
  施老临证治疗痘疮时,常将紫草易为紫草茸,其用意是为增强活血起胀,升发透疹之性,令邪速退矣。
  治荨麻疹,宜与炒荆芥穗、炒防风、丹皮、丹参、银花、连翘,以及过敏煎伍用,盖荨麻疹多由感受风热或
  风寒之邪,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所致,故以荆防疏散风邪,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皮、丹参凉血活血,过
  敏煎脱敏止痒。笔者多年来一直采用此方为治,每获良效,尤其对新病患者,投以 2-3 剂,即告痊愈。
  (三)浮萍 牛蒡子
  【单味功用】浮萍(见前)。牛蒡子又名大力子、鼠粘子。味辛、苦,性寒。本品辛寒宣散,苦寒泄热。既
  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聚于上焦,所致的咽喉肿痛、发颐、咳嗽、痰吐不利,
  以及疮毒肿痛,又能散风热、透疹毒,治麻疹透发不畅,或透而复隐、大便秘结等症。朱良春大师云大力子“有
  降糖作用,对糖尿病肾病尤为合拍,不仅降血糖,还可消除尿蛋白。”
  【伍用功能】浮萍轻浮升散,善开毛窍,入于肺经,达于皮肤,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透疹;大力子
  既能降气下行,又能宣散风热,透发麻疹,解毒消肿。二药伍用,轻清并走上焦。共奏宣散风热,透发疹毒,祛
  风止痒之妙用。
  【主治】1.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等症;2.麻疹透发不畅诸症;3.风热隐疹瘙痒等症。
  【常用量】浮萍 4.5-10 克。牛蒡子 6-10 克。
  【经验】浮萍、牛蒡子伍用,善解风热毒邪诸症。浮萍浮于水上,体轻气浮,味辛性寒,辛以行散解表,寒
  以降下清里。古人所谓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即表里双解之意。牛蒡子辛苦冷滑,既能降气下行,复能
  散风除热,亦是表里双解之意。故二者参合,其功益彰。
  但是,牛蒡子性冷滑利,滑肠通下作用较强,非大便秘结者不可重用。亦不可多服久用,否则有损于中气。
  (四)蝉蜕 薄荷
  【单味功用】蝉蜕又名蝉衣、蝉退壳、知了皮。味甘,性寒。本品为土木余气所化,其体轻浮,其气轻虚,
  故能疏散风热、清热透疹,用于治疗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咽喉肿痛者;又治小儿麻疹风热较甚、
  疹出不畅者;还治风邪束表、风热痒疹、皮肤瘙痒症等。另外,蝉衣又善清肝经风热,以祛风解痉、镇静安神,
  用于治疗风热为患、目赤、目生翳膜,以及破伤风、小儿惊风、小儿夜啼不眠之症。药理研究:它能降低反射反
  应,减轻横纹肌的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与黄酒同用,有显著增强祛风之力。薄荷(见前)。
  【伍用功能】蝉蜕清轻升散,善走皮腠,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二药参合,相互为用,升散之力倍增,
  共收散风热、利咽喉、行肌表、透斑疹、祛风止痒之效。
  【主治】1.风热为患,温疫发疹;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者;3.风疹块(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症;4.
  小儿夜啼不眠之症。
  【常用量】蝉蜕 4.5-6 克。薄荷 6-10 克。
  【经验】蝉衣、薄荷伍用,名曰二味消风散。出自《景岳全书》。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风疹块(荨麻疹)
  施老常与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甘草)伍用,其效更著。笔者多年来,每遇荨麻疹时,常守施师所授之
  法加浮萍、紫草、丹皮、丹参施治,屡获良效,尤其对初发患者疗效更佳,常投 2-4 剂而愈。另外,婴幼儿夜哭
  不宁,一味蝉蜕,煮水饮之,确实有效。
  (五)刺蒺藜 荆芥穗
  【单味功能】刺蒺藜又叫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经。本品质轻色白,可升可降,可散可补。它既可
  宣散肝经风邪,以祛风明目、除风止痒,用于治疗风热为患,以致目赤多泪、头目疼痛,以及风疹瘙痒、白癜风
  等;又能平肝息风、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肝经风邪上扰,以致头晕、目眩、头痛等症(高血压病,症属肝阳上亢
  者也宜使用);也可用于肝气郁结所引起的胸胁不舒、乳闭不通、乳房胀痛等症。另外,它还有行血去瘀之功,
  可用于癍瘕积聚(肝脾肿大),以及冠心病心绞痛。荆芥穗(见前)。
  【伍用功能】白蒺藜质轻色白,可升可降,祛风平肝,镇静止痒;荆芥穗气质轻扬,轻宣发散,泄热散风,
  炒黑则入血分,淸散血分之伏热,引邪外出,以收清血散热止痒之效。二药伍用,散风行血,镇静止痒之功甚妙。
  【主治】1.荨麻疹;2.皮肤瘙痒症;3.阴部瘙痒症。
  【常用量】刺蒺藜 10-15 克。荆芥穗 5-10 克。
  【经验】白蒺藜、黑芥穗伍用,为施巷治疗各种瘙痒症而设,确有殊效。治荨麻疹,宜与乌梅、五味子、银
  柴胡、炒防风、生甘草参合;治妇人阴部瘙痒症,宜与龙胆草、柴胡伍用;胃肠积滞,腑行不畅、大便初硬后溏
  者,宜与晚蚕砂、炒皂角子合用。
  (六)刺蒺藜 地肤子
  【单味功用】刺蒺藜(见前)。地肤子味苦,性寒。入膀胱经。本品既能清热利湿,用于治疗膀胱湿热,小便
  不利,淋漓涩痛等症;又能祛风止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疥癣、湿疮等症。卢复云:“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
  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水通长为外征也。”  - 17 -
  【伍用功能】刺蒺藜辛散苦泄,轻扬疏散,既能宣散外束风热,祛风明目止痒,又能平肝息内风,疏肝行气
  解郁;地肤子辛苦气寒,走表外散肌肤之风而止痒,入里内清湿热而利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散风清热,除
  湿止痒。
  【主治】1.风疹、荨麻疹、湿疹诸症;2.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3.妇女外阴瘙痒症。
  【常用量】刺蒺藜 6-10 克;地肤子 10-15 克。
  【经验】刺蒺藜、地肤子伍用,为祝师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而设。临证之际,常与降糖对药方(生
  黄芪 30-50 克,大生地 30 克,苍术 15 克,元参 30 克,丹参 30 克,葛根 15 克)参合;治疗风疹,与紫草、浮萍,
  炒芥穗、炒防风伍用;治疗荨麻疹,与过敏煎参合;治疗妇女外阴瘙痒,亦可取生川军 30 克,芒硝 30 克,川椒
  15 克,艾叶 15 克,黄柏 30 克,薄荷 15 克,煎水外洗。
  地肤子又名扫帚苗的种子。笔者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诸症,一般取地肤子 15-30 克,水煎,红糖
  为引,顿服。
  (七)防风 乌梅
  【单味功用】防风(见前)。乌梅味酸、涩,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本品味酸而涩,为清凉收涩之品。
  既能敛肺涩肠、和胃生津,又有止咳、止泻、止血、止渴之功,又因“蛔得酸则伏”,故可安蛔止呕,用于治疗
  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虫积腹痛、胆道蛔虫症、大便下血、崩漏不止、烦热口渴、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
  【伍用功能】防风辛温,气薄升浮,激发中气,祛周身之风;乌梅酸涩,清凉生津,敛肺和胃,抗过敏。防
  风以升散祛风为主,乌梅以酸敛肺和胃为要。二药伍用,一散一收,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祛风抗敏之力增强。
  【主治】1.荨麻疹;2.过敏性鼻炎;3.过敏牲筷炎、湿疹;4.哮喘,证属过敏所致者。
  【常用量】防风 6-10 克。乌梅 6-10 克。
  【经验】防风、乌梅伍用,出自《经验方》。用于治疗“风疹块”、“蓓蕾”(与荨麻疹类同)而设。治荨麻疹,
  宜与紫草、浮萍、白茅根,芦根伍用;治过敏性鼻炎,宜与苍耳子散合用;治过敏性皮炎、湿疹,宜与银花、连
  翘、刺蒺藜、白鲜皮、苍术、黄柏参合;治过敏性哮喘,宜与五子定喘汤(葶苈子、白芥子、莱菔子、苏子、杏
  仁)伍用;治油烟子过敏而喘者,宜与脱敏煎(二丑、香附、五灵脂)合方。
  乌梅敛肺止咳,明·李中梓谈乌梅之治首论肺痰,次论肠疾。清·贾九如将其列入肺药,入肺治久嗽。清·黄
  宫绣说乌梅涩,而温似有于木瓜,但能入肺而收。
  第四章 和表里调气血类
  (一)白芍 桂枝
  【单味功用】白芍(见前)。桂枝(见前)。
  【伍用功能】白芍和营敛阴,桂枝和营解肌。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内有调卫之力。白
  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二药相合,一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
  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
  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
  胃阴。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2.
  自汗、盗汗,症属营卫不和、恶风怕冷、脊背发凉,或有躁汗,平素易于感冒者,或心血不足,脾肺虚弱使然者;
  3.胸痹、胸痛,症属心阳不振、经气不和、气血不调者;4.腹痛,症属气血不调、虚寒性腹痛(类似肠痉挛);
  5.四肢酸楚、疼痛、麻木,症属气血不调者;6.脉管炎;7.妊娠恶阻,表现为畏寒、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尺
  脉小弱者;8.慢性泻痢。
  【常用量】白芍 10-15 克。桂枝 6-10 克。同炒。
  【经验】桂枝、白芍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
  鼻鸣干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缓。
  《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
  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医宗金鉴》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也。”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川桂枝、杭白芍同炒并书。善治营卫不和,时有躁汗,表虚寒症不解者。若治四肢
  麻木、酸楚、关节疼痛者,易桂枝为桂枝木,但用量宜大,15-30 克均可。若寒甚四肢发凉者,也可酌加制附片,
  其效更著。杭白芍、川桂枝治病范围甚广,盖桂枝汤证得之重在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又因肺主气、属卫,心主
  血,属营,故內症得之,尚有调和气血、燮理阴阳之功。调和营卫,二药的用量以二者各半为宜。
  治疗慢性痢疾之奥妙,张石顽:“芍药能于土中泻木,为泻痢必用之药,然须兼桂用之,方得敛中寓散之意。”
  (二)白芍 柴胡
  【单味功用】白芍(见前)。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入心包络、肝、胆、三焦经。本品味薄气升,功擅透
  表泄热,为治邪入少阳半表半里所致的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之症的要药,也治疟疾的往来
  寒热,以及外感发热等症;又能疏肝解郁、宣畅气血、散结调经,用于肝气郁结所引起的胸胁胀痛、头晕目眩、
  耳鸣耳聋,以及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包括乳腺增生所致者)等症;柴胡气升为阳,能引清气上行,故可升阳举 - 18 -
  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所导致的气短、乏力、内脏下垂等症。柴胡的主治作用有三:1.邪实者驱之,即邪在半表
  半里,柴胡克引邪外出,令邪还于表,而表邪自散;2.正虚者补之,即清阳陷于阴分,当举而升之,使其返宅,
  而中气自振;3.阳气不宣,木失调达,络通不畅,症见胁肋诸痛,脐腹月真胀等症,于处方中少加些柴胡,以佐
  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
  【伍用功能】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和血,缓急止痛,清解虚热;柴胡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白芍
  酸寒收敛,能敛津液而护营血,收阳气而泻邪热,养血以柔肝,缓急而止痛,泻肝之邪热,以补脾阴;柴胡轻清
  辛散,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以疏调少阳之气,而理肝脾、调中宫、消痞满。二药伍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故以白芍之酸敛,制柴胡之辛散,用柴胡之辛散,又佐芍药之酸敛,以引药直达少阳之经,
  而起清胆疏肝,和解表里,升阳敛阴,解郁止痛之效。
  【主治】1.头晕、目眩、胸胁苦满,两胁胀痛、窜痛,证属肝郁气滞,上下不调,表里不和,络道不畅者;
  2.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肋疼痛等;3.妇人月经不调,经行低热,经痛,
  经期乳房胀痛、乳房结块、疼痛等症。
  【常用量】白芍 10-15 克;柴胡 6-10 克。同炒。
  【经验】柴胡、白芍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治五郁(木、火、土、金、水)及骨蒸劳热
  最效。盖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以白芍之酸敛养血柔肝,补肝之体制肝之用;以柴胡之辛散补
  肝之用。二药参合,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体用兼顾,互制其短,而展其长,以达升阳敛阴,调和表里之妙用,
  故凡肝郁气滞,表里不和诸症均宜使用。
  柴胡、白芍伍用,其功效重点为疏肝和血解血分热结,故临床上遇少阳证之寒热者,宜配赤芍。现代药理研
  究证实,柴胡具有抗菌、抗渗出、抗增生,保护胃黏膜、促进细胞再生作用;白芍总苷具有双向调节免疫、抗炎、
  抗病毒作用。二药合用,克促进平滑肌收缩,增加幽门括约肌紧张度,加强十二指肠排空,防止十二指肠液潴留。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杭白芍、醋柴胡同炒伍用。白芍醋炒,以增强柔肝止痛之功;柴胡醋炙,以引药入
  肝,增强散邪解郁之效。治失眠时,白芍用量倍于柴胡,以白芍敛阴为主,柴胡拳阳为辅,开阖双向调节,故可
  收阳于阴而收安眠之功。药理研究,二药伍用,在镇静、镇痉方面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三)柴胡 黄芩
  【单味功用】柴胡(见前)。黄芩(见前)。
  【伍用功能】柴胡苦平,疏肝开郁,和解退热,升举阳气;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柴胡泻半表半里之外邪,黄芩泄半表半里之里邪。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火。二药相合,升清降浊,调和表里,
  和解少阳,清少阳之邪热甚妙。柴胡又长于开郁,黄芩又善于泄热。两药相伍为用,既可疏调肝胆之气机,又能
  清泄内蕴之湿热,清解气分热结甚妙。现代研究,二药为对,尚有更强的保肝利胆作用。
  【主治】1.外感病,邪传少阳,并往来于表里之间,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
  呕、食欲不振等症;2.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见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
  3.急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溃疡病诸症;4.湿温,属少阳证者;5.急慢性结膜炎;6.疟疾,寒热往来等症;
  7.肝郁气滞,久而化火,大便困难者;8.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症见寒战、高热等症。
  【常用量】柴胡 5-10 克。黄芩 6-10 克。
  【经验】柴胡、黄芩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功能和解少阳。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
  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
  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症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谵语;
  并治伤寒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半里也。程应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
  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沏。”二药伍用,通调表里,和解少阳,清泄肝胆之热益彰。若胃不和,痰饮内停者,
  伍以半夏豁痰饮,降里气之逆(即和胃通阴阳也),以增强柴胡、黄芩和表里之功。
  《济生方》曰“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汇言》云:“清
  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
  急慢性肝胆疾病均宜运用,焦树德教授云:以柴胡苦平入肝胆,条达疏解,畅郁阳,化滞阴,解心腹胃肠之
  间结气,推陈出新。黄芩苦寒入肝胆,降浊清热,治自里外达之热,尤其是协同柴胡更可清解郁结之热。二药伍
  用,柴胡升清阳,黄芩降浊阴,能调理阴阳升降之枢机。
  小柴胡汤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之剂。外证得之,重在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重在疏
  利三焦,条达上下,宣通内外,运转枢机是也。诸凡肝、胆、胰、胃之疾患,表现为少阳证者均宜使用。
  外感高热不退,用柴胡重在疏调肝胆,畅利三焦,令伏邪宣通外达,伍以黄芩清其内热(气分之热),若内
  热过盛,高热不退,宜与生石膏 30-100 克,寒水石 30-50 克合参,退热之力益彰。
  (四)黄芩 半夏
  【单味功用】黄芩(见前)。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胃、肺经。本品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
  润,它既能燥湿化痰,用于治疗湿痰咳嗽、痰白而稀者(多见于感冒咳嗽、慢性气管炎等);又能降逆止呕、散
  结消痞,用于治疗胃气不和、胃气上逆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多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
  等);还可治疗痰湿内阻、寒热互结,以致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嗳气频频、恶心呕吐,以及因痰阻气郁所引起
  的梅核气、瘿瘤痰核等症。另外,还能燥湿和胃而通阴阳,以治胃气不和所导致的失眠诸症。盖半夏作用有三: - 19 -
  一曰辛燥二蠲湿痰;二曰降逆而止呕恶;三曰散结以消痞满。
  【伍用功能】黄芩淸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半夏健脾燥湿,和胃止呕,消痞散结。半夏辛散降逆,
  黄芩苦寒淸热。二药参合,—寒一温,辛开苦降,以顺其阴阳之性而调和阴阳,故淸热泻火、和胃止呕、消痞散
  结甚妙。
  【主治】1.邪居少阳,误下成痞;2.温邪留恋,痰热互结,脾胃升降失调所致之痞证;3.寒热互结,以致胸
  膈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诸症;4.上焦有热,咳嗽吐痰;5.胃酸过多,胃脘嘈杂等症。
  【常用量】黄芩 6-10 克。半夏 6-10 克。
  【经验】半夏、黄芩伍用,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治疗胃气不和,症见心
  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也用于急性胃肠炎见上症者。
  黄芩、半夏参合,《袖珍方》:黄芩 6 克,半夏 30 克,名曰黄芩半夏丸,主治上焦有热,咳嗽吐痰。盖黄
  芩苦寒,清上焦火,泄肺中痰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止咳散结。二者参合,相辅相成,温而不燥,凉而不寒,
  恰到好处。
  (五)知母 草果
  【单味功用】知母(见前)。草果味辛,性温。入脾、胃经。本品温燥辛烈,既能温中散寒、燥湿除痰、消
  积除胀,用于治疗寒湿阻滞中焦,脾胃不运,以致食积(以伤肉食为主者)不消、脘闷腹胀、甚则疼痛、食欲不
  振等症;又能除痰截拒,用于治疗疟疾,症见寒多热少、胸闷、舌荅白浊厚腻者;也可用于治疗瘴疟(指感受山
  岚瘴毒而引起的危重疟疾。《诸病源侯论》说:“此病生于岭南一带山瘴之气。”《景岳全书》云:“南方岚湿
  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临床主要表现: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喑等)。
  【伍用功能】知母苦寒泻热,甘寒滋阴,功专淸热泻火,滋阴润燥;草果辛散温通,功擅温中燥湿,化浊,
  截疟。知母以淸里为主,草果以解表为要。二药伍用,一里一表,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共奏和表里,调阴阳,除寒热,治疟疾之效。
  【主治】1.表里不和,乍寒乍热,寒热往来等症;2.疟疾(包括瘴疟)诸症。
  【常用量】知母 10-12 克。草果 3-6 克。
  【经验】知母、草果伍用,出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
  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
  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
  霾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已,治宜开泄为
  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
  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笔者体会,知母、草果伍用,治疗疟疾时,宜与常山、青蒿、柴胡、黄芩参合,其效才著。也可用于治疗表
  里不和,乍寒乍热,寒热往来等症。
  (六)常山 草果
  【单味功用】常山为虎耳科植物常山的干燥根。味苦、辛,性寒、有毒。入心、肺、肝经。本品辛开苦降,
  寒能清热,既可吐胸中痰涎,又能行胁下痰水。中医认为:“无痰不成疟”,故有截疟之功,用于治疗各种疟疾。
  草果(见前)。
  【伍用功能】常山辛开苦降,清热截疟;草果辛散温通,温中燥湿,化浊截疟。常山以清里为主,草果以解
  表为要,二药伍用,一表一里,一寒一温,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奏化湿浊、和表里、退寒热之效。
  【主治】1.表里不和,寒热如疟等症;2.疟疾,表现为反复发作,寒湿内阻,邪伏阴伤而致胸胁痞满、食欲
  不振、神疲肢倦、苔浊腻等症。
  【常用量】常山 5-10 克。草果 6-10 克。
  【经验】常山、草果伍用,为截疟之要药,临证之际,宜与青蒿、知母、柴胡、黄芩、半夏参合。
  常山 120 克,草果 30 克,研末为丸,《奇效良方》名曰瞻仰丸,主治一切疟疾。盖常山苦寒清热,草果辛
  温散寒,二药参合,化痰截疟之力益彰。
  (七)柴胡 青蒿
  【单味功用】柴胡(见前)。青蒿(见前)。
  【伍用功能】柴胡性平味苦,轻清升散,疏肝解郁,和解少阳,透表泄热,清半表之邪;青蒿气味芬芳,性
  寒而不伤胃,疏达清透,清香化浊,泻肝胆邪热。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共奏和解少阳、清化退热之功。
  【主治】1.外感病,邪传少阳,症见往来寒热,头痛,周身酸楚,汗出不彻者;2.疟疾。
  【常用量】柴胡 6-10 克。青蒿 10-15 克
  【经验】柴胡、青蒿伍用,是为治疗疟疾而设。盖青蒿以杀虫截疟(现代研究,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为治疗
  疟疾的首效药)为主,柴胡入走少阳,引邪外出为要。二者为对,协力为用,治疗疟疾诸症甚效。诸凡减少阳证
  者均宜选用。青蒿若能以鲜品入药,其效更佳。
  第五章 止汗类
  (一)黄芪 防风  - 20 -
  【单味功用】黄芪又名黄耆。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本品质轻皮黄肉白,质轻升浮,入表实卫,色黄
  入脾,色白入肺,为升阳补气之圣药。生品入药,具有升发之性,既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中气不足、中气下陷、
  脱肛、子宫脱垂以及其它内脏下垂诸症;又能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用于治疗体弱表虚,自汗盗汗,
  或者经常反复感冒,以及消渴(类似糖尿病)诸症。炙品用药,可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阳、利水消肿、
  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用于治疗气虚衰弱、体倦乏力、语音低微、短气食少、便溏腹泻等症;又治气虚脾弱、水
  不化气,以致身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还治气血不足、阳气衰微,以致疮疡日久、内陷不起,或疮疡溃烂、脓
  稀、久久不愈之症,以及小儿体虚、痘疹内陷诸症。黄芪与地龙为对,治疗慢性肾炎,有消除尿蛋白之功。防风
  (见前)。
  【伍用功能】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防风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黄芪甘温补气固
  表扶正,防风辛散祛风解表驱邪。二药伍用,防风辛散温通,可载黄芪补气之功达于周身,黄芪得防风疏散之力
  而不恋邪,防风得黄芪之固表而不散泄。二药参合,散中寓补,补中兼疏,动静结合,相辅相成,固表止汗。
  【主治】1.表虚自汗,四肢酸楚等症;2.虚人易患的感冒诸症;3.小儿脱肛。
  【常用量】黄芪 10-15 克。防风 6-10 克。
  【经验】黄芪、防风伍用,选自《王旭髙医书六种》玉屏风散。治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风邪久留而不散
  者亦宜。李东垣曰:“黄芪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黄芪性钝,防风性
  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随防风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耳。”防风、黄芪各等分,《医宗金鉴》谓
  之防风黄芪汤。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柯琴曰:“夫风者,百病之长也。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善治者治
  皮毛,故以防风以驱表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黄芪以鼓舞正气。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补,
  相须相得之义也。”
  黄芪合防风能固卫疏表,所谓黄芪得防风则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怯邪而不伤正。二药合用,功在防
  御外邪之入侵。古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去者自去,来者自
  来,邪气留连,终无期矣。”近人谓,黄芪含有“干扰素”,能增强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感染,此正前人所述
  的黄芪合防风之功效。
  曾用玉屏风散治一妇人恶风,夏日常以巾裹首,身着夹衣,冬日重絮不敢见风,药十数剂而愈。也常用来治
  疗经常感冒的患者,以及患风疹块(荨麻疹)非发作时投之,用以扶正,减少发作,减轻症状,巩固疗效。
  黄芪 120 克,防风 3 克,王清任命名为黄芪防风汤,用于治疗脱肛,不论十年八年者均可。盖黄芪补气固脱,
  升阳举陷,则肛门可收;然肠风不除,病亦难愈,故以防风三大肠之风,则无后顾之忧矣。
  (二)山茱萸 牡蛎
  【单味功用】山茱萸又叫山萸肉。味甘、酸,性温。入肝、肾经。本品温而不燥,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
  温补肾阳,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要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引起的头昏目眩、耳鸣不聪、腰膝酸软、小便频数、阳
  萎等症;又能收敛固脱、涩精止遗、止汗止血,用于治疗阳气虚衰所引起的遗精、遗尿、虚汗不止,以及月经过
  多、崩漏等症。
  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入肝、肾经。本品为贝壳之属,质体重坠,既能平肝潜阳,用于治疗阴虚阳亢所引
  起的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头晕目眩、耳鸣等症;又能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痰火郁结所致的瘰
  疬、痰核、瘿瘤等症,以及气血不活所致的肝脾肿大等症。本品煅后入药,功擅收敛固脱、涩精止带、制酸止痛,
  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精、白带、胃酸过多、胃溃疡诸症。
  【伍用功能】山茱萸补益肝肾,敛汗固脱,固精缩尿;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制
  酸止痛。山茱萸酸涩收敛,微温而不热,以涩精气,止脱汗为主;牡蛎味咸能软坚,气寒能除热,质重能潜阳,
  性涩能收敛。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敛阴止汗、救亡固脱的力量增强。
  【主治】1.自汗,盗汗诸症;2.男子遗精、滑精,女子带下诸症;3.糖尿病,尿糖不降者。
  【常用量】山莱萸 10-15 克。牡蛎 10-25 克。打碎先煎。
  【经验】山茱萸、牡蛎伍用,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功在敛阴止汗,救亡固脱。治寒温外
  感诸症,久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单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
  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症若见一端,即宜急服。观其全方,以萸肉为主,盖萸肉既能敛汗,
  又善补肝,肝虚之极,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若伍牡蛎,其效更著。
  黄芪、山茱萸均可固脱,但适应范围有异,黄芪固脱是从气分入手,山茱萸固脱是从阴分入手,相互为用,
  固脱力增强,其效更著。但用药分量宜大,30-50 克均可。
  山茱萸治气虚脱证,首推张锡纯,他将脱证分为上、下、外脱三种;上脱者,阴阳两虚,喘逆迫促,脉见水
  上浮木;下脱者,脉见沉细欲无;外脱者,症见周身汗出不止。临证治疗,重用山茱萸 60 克施治。
  (三)麻黄根 浮小麦
  【单味功用】麻黄根味甘,性平。入心,肺经。本品功专止汗,因其性善行周身肌表,引药至卫分而固腠理
  是也。无论阳虚自汗,还是阴虚盗汗,均宜配伍使用。
  浮小麦味甘,性凉。入心经。本品药性和平,甘能益气,凉可除热,入心经,益气除热而止汗,盖汗为心之
  液,养心退热,津液不为火扰,故自汗、盗汗可止,又治骨蒸虚热和一切虚汗等症。
  【伍用功能】麻黄根甘平止汗,浮小麦甘凉止汗。麻黄根入肺经,“肺合皮毛”,故可实表止汗。浮小麦入 - 21 -
  心经,“汗为心液”,故能益气清热,凉心止汗。又因浮小麦体质轻虚,其性升浮,能达皮腠而散其热,故又可
  止盗汗。二药伍用,相互促进,益气养心、清热凉气、固表止汗益彰。
  【主治】1.体虚多汗,自汗诸症;2.阴虚有热,盗汗等症。
  【常用量】麻黄根 6-10 克。浮小麦 10-30 克。
  【经验】麻黄根、浮小麦为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牡蛎散。主治:体虚卫外不固,自汗出,夜卧更
  甚,心悸,短气烦倦。盖麻黄根专入肺经,能益肺气,固卫气,敛肌腠,塞毛窍,为固表止汗之良药;浮小麦专
  入心经,益心气,敛心液,固皮毛,实腠理,为养心止汗,固表实卫的佳品。二药参合,肺心兼顾,敛汗固表之
  力倍增。若出汗过多者,宜与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伍用,其效更彰。
  (四)黄芪 牡蛎
  【单味功用】黄芪(见前)。牡蛎(见前)。
  【伍用功能】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牡蛎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黄芪
  甘温补中,升阳补气,实腠理止汗出;牡蛎质体重坠,味咸而涩,长于益阴潜阳,收涩止汗。二药伍用,益气敛
  阴、固表止汗的力量增强。
  【主治】1.气阴不足,自汗、盗汗等症;2.阳虚自汗诸症。
  【常用量】黄芪 10-15 克。牡蛎 10-25 克。打碎先煎。
  【经验】黄芪、牡蛎伍用,系敛阴固卫以止汗。盖卫气虚,不能外固,营阴虚不能内守,故宜黄芪、牡蛎
  伍用治之甚效。
  (五)黄芪 浮小麦
  【单味功用】黄芪(见前)。浮小麦(见前)。
  【伍用功能】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浮小麦止汗。黄芪甘温补中,升阳补气,实腠理固表止
  汗;浮小麦甘凉益气,清热除烦,养心退热,止汗。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益气清热、固表实腠理而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诸症。
  【常用量】黄芪 10-15 克,浮小麦 10-30 克。
  【经验】黄芪、浮小麦与黄芪、牡蛎伍用均可止汗。但各有其不同机理,黄芪与浮小麦伍用,系养心固卫以
  止汗。汗为心液,汗出过多,每易影响心气,宜黄芪、浮小麦;黄芪与牡蛎伍用,系敛阴固卫以止汗。盖卫气虚
  不能外固,营阴虚不能内守,宜用黄芪、牡蛎。若浮小麦暂缺,施老经验,可以小麦麸或糠皮代之,疗效亦佳。
  (六)五味子 五倍子
  【单味功用】五味子的皮肉甘酸,核中辛苦而带有咸味,以其五味俱备而得名。其实以酸味为最,苦次之,
  咸更次之。酸能收敛,苦能清热,咸能滋肾,其性温、但温而不热不燥。本品既能益气生津、补肾养心,又能敛
  肺气归肾,而收止咳平喘之功,用于治疗气虚伤津所引起的体倦乏力,表虚多汗、口干口渴等症;又治心阴不足,
  心失所养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气短等症;还治久嗽虚喘诸症。另外,还能收敛固涩,用于治疗体虚自汗、盗
  汗、遗精、尿频、遗尿以及久泄不止等滑脱不固之症。
  五倍子味酸、涩,性寒。入肺、大肠、肾经。本品药性收敛,既能敛肺止嗽、降火化痰,用于治疗肺虚咳嗽、
  久久不愈,或肺热咳嗽、痰中带血,甚则咳血等症,又能收敛止汗、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涩精固脱,用于治疗
  体虚自汗、盗汗、久泻不止、脱肛、便血、遗精、带下、子宫脱垂等。
  【伍用功能】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止汗,生津止渴,涩精止泻;五倍子敛肺降火,敛汗止汗,涩肠止泻。
  二药参合,益肾固精、敛汗止汗、涩肠止泻益彰。
  【主治】1.自汗、盗汗诸症;2.肺虚久咳,久喘多在黄昏时为甚者;注:黄昏之时咳嗽,《丹溪心法》:“黄
  昏嗽者,是火气浮于肺,不宜凉药,宜用五味子、五倍子敛而降之”;3.久泻、久痢诸症(非特异性结肠炎可用);
  4.男子遗精、滑精,女子赤白带下、崩漏诸症;5.脱肛、子宫脱垂,以及各种内脏驰缓、下垂,均可使用。
  【常用量】五味子 6-10 克。五倍子 3-6 克。
  【经验】五味子、五倍子伍用,收敛固涩之力较强,故凡固摄无能,有滑脱现象者,均可随症配伍使用。如
  阳虚自汗,与黄芪、附片伍用;久泻、久痢,与赤石脂、禹余粮伍用;脱肛、子宫脱垂、以及各种内脏驰缓、下
  垂者,与升麻、柴胡伍用;若气虚甚者,与党参、黄芪伍用。为加强疗效,亦可酌加枳壳。
  五味子与五倍子为对治疗头面汗出确有实效,晏早明治一男性教师张某,年 35 岁,1996 年 2 月 20 日初诊。
  自述 1995 年 9 月持续高热 10 天,经住院,用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西药治疗,岁热退出院,但是自汗出,白
  天稍事活动即汗湿内衣,夜晚亦盗汗。经当地中西医药治疗 3 个月,汗出依然,尤其登台讲课时头面汗出成珠,
  深为所苦。刻诊:症见神疲怠倦,少气,面色少华,舌质嫩,脉虚软无力。症属肺气亏虚,卫气不足,表阳不固,
  腠理疏松,汗孔开泄,汗出不止。宗“虚者补之,散者收之”治则,拟补气、敛汗为治。处方:生黄芪 50 克党
  参 15 克五味子 10 克麦冬 15 克白芍 15 克白术 9 克防风 3 克山萸肉 10 克,水煎服。服药 5 剂,精神好转,但头
  面汗出如故,仿施老对药经验加五倍子 6 克,6 剂,当服 2 剂后头面汗出即止,半年疾苦则除。
  (七)黄芪 附子
  【单味功用】黄芪(见前)。附子又叫附片。味辛、甘,性大热。本品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上能助心
  阳以通脉,下可补肾阳以益火,是一味温补命门之火,温里回阳救逆的要药。既能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
  因大汗、大吐、大泻而引起的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症;又能治疗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气促喘 - 22 -
  急等阳气暴脱之症;还能益命门火而暖脾胃,助阳化气以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
  阳萎、尿频等症;又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症,以及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引起的小
  便不利、肢体浮肿之症。此外,本品还可通行十二经脉、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寒湿偏盛、
  周身骨节疼痛等症。盖附子为纯阳之品,其功用论述详尽者,首推汪昂,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
  通行十二经,无处不至,能引补气药恢复散失之阳;引补血药以滋补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
  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伍用功能】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黄芪具有生发之
  性,善于益气固表,止汗固脱,伍以附子,相使为用,温阳益气,回阳救逆,固表止汗益彰。
  【主治】1.阳虚自汗,畏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2.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者可用。
  【常用量】黄芪 10-30 克。附子 6-10 克。
  【经验】黄芪、附子伍用,名曰芪附汤,善治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大汗如洗诸症。附子以“熟附片”为佳,
  久煎一小时左右,用量超过 15 克者,须防其出现结代脉(室性期前);黄芪须用大量,一次 60-90 克浓煎,止汗
  固脱之效甚佳。
  附子既可温补心肾之阳,又可化气行水消肿,更有强心之功,因其内含乌头碱,尚可增加心血排出量。
  注:附子中毒,症见头晕,心慌,口、舌、唇、四肢发麻,言语不利等。救治方法:甘草 60 克,水煎服。
  亦可用淘米水一碗即服。
  笔者 2007 年 7 月 2 日治一张某,男性,72 岁,10 年前罹患脑出血,刻下言语不利,流涎,汗出,畏冷,下
  肢麻木,舌质淡黯,苔白腻,舌下瘀,脉弦滞。疏以生黄芪 50 克,制附片(先煎)10 克,赤白芍各 10 克,桂枝
  10 克,五味子 10 克,山萸肉 15 克,甘草 6 克,水煎服。 7 月 23 日复诊,上药服七剂,汗出、畏寒已除,余证
  如故,惟咳嗽有痰,痰吐不易,大便干结,常用开塞露为治。经云:“急则治其标”,先拟通调腑气,化痰止咳治
  之。方用瓜蒌 30 克,风化硝 10 克,白芥子 10 克,莱菔子 10 克,旋覆花(布包)10 克,海浮石 25 克,半夏 10
  克,茯苓 15 克,桔梗 10 克,炙甘草 6 克,橘红 10 克,水煎服。7 月 30 日三诊:服药 l 剂,大便干已除,又服
  3 剂,痰吐已利,咳嗽愈可。
  (八)乌梅 五味子
  【单味功能】乌梅(见前)。五味子(见前)。
  【伍用功能】乌梅味酸,淸凉生津,益胃止渴,敛肺止咳;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止汗,生津止渴,养心安
  神,涩精止泻。二药参合,相得益彰,养阴强心、敛肺止汗之力增强。
  【主治】1.自汗、盗汗诸症;2.糖尿病,尿糖不降者;3.阴汗湿痒,症属阴虚火旺者;4.过敏性结肠炎,动
  则腹泻者。。
  【常用量】乌梅 6-10 克。五味子 6-10 克。
  【经验】乌梅、五味子伍用,均取酸以敛之,益阴止汗也。盖汗症者,日久必然伤阴,汗为心之液即是明证。
  施师治疗自汗、盗汗诸症,在治标的同时,总不忘益阴强心以治其本,常常与麦冬、党参参合。
  山萸肉、牡蛎、乌梅、五味子均可用以治疗糖尿病,尿糖不降之症,其治病原理,即敛脾精、止漏浊是也。
  第六章 淸热解毒消肿止痛类
  (一)黄芩 黄连
  【单味功用】黄芩(见前)。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本品大苦大寒,为泻心火、除湿热
  之佳品。它既能淸热泻火(以淸泻心、胃之火为主)、清心安眠、凉血止血、解毒止痢,用于治疗热性病之髙热、
  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又治阴血不足、心烦不眠之症;还治心火内炽、迫血妄行,以致衄血、吐血诸症,以及肠
  澼下痢(肠炎,痢疾)诸症。此外能泻火解毒、淸胃止呕,解渴除烦,消痞除满,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口舌生疮、
  痈疽疔毒、胃热呕吐、心下痞满、胃火炽盛、消谷善饥、口干口渴等症。
  【伍用功能】黄芩淸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痢。黄芩苦寒,善于清
  肺、大肠火热;黄连苦寒,善泻心火,除湿散郁。二药参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效果益彰。
  【主治】1.上、中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齿龈肿胀、牙齿疼痛、口舌生疮等症;2.热性病高烧,烦躁不安
  等症;3.痈肿疔疮;4.湿热下痢诸症;5.妇人更年期之烘热、汗出等症;6.糖尿病,症见燥热者;7.赤衄(牙龈
  出血);证属胃火炽盛者;8.消化性溃疡,证属热毒内蕴者。
  【常用量】黄芩 6-10 克。黄连 3-6 克。
  【经验】黄芩、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仲景用芩连善治湿热中阻,胸膈痞闷。观其半夏、干姜、甘草
  三泻心及葛根汤是也。作者体会,湿热在里,黄连善清湿生之热,黄芩善解热生之湿,二药参合,相得益彰。黄
  芩、黄连伍用,《医宗金鉴》名曰二黄汤。治上焦火旺,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耳、鼻热盛,
  及生疮毒者。施老认为,黄芩清肺火,黄连泻心火,二者取其酒炒,并走于上,清热解毒之力倍增,善除上焦实
  火诸症。祝师治糖尿病尿检酮体呈阳性者,加茯苓 15-30 克煎服,疗效尚好。
  (二)紫花地丁 蒲公英
  【单味功用】紫花地丁味辛、苦,性寒。入心、肝经。能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治火毒疔疮、丹毒、乳痈、
  肠痈、目赤肿痛等一切化脓性炎症,又治黄疸、蜂窝组织炎、尿路感染,  - 23 -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经。本品能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治疔疮肿毒、乳痈、尿
  路感染、结核等症,还能利胆去湿,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诸症,以及慢性胃炎等。《本草新编》:“蒲公英亦泻
  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
  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近年来应用范围益广,尤其对
  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者,颇见功效,职是泻阳明之火,灭其菌是也。
  【伍用功能】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主治】1.疔疮肿毒、丹毒、乳痈等红肿焮痛之症;2.肠痈(类似急性阑尾炎)诸症;3.尿路感染诸症;一
  切化脓性炎症、非化脓性炎症均可使用。4.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症属热毒内蕴者。
  【常用量】紫花地丁 10-30 克。蒲公英 10-30 克。
  【经验】紫花地丁、黄花地丁伍用,善治一切化脓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 克均可。若治尿路感染,宜
  与益元散、车前草、旱莲草伍用,其效更著。笔者尝治一罹腮腺炎男性患儿,主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 30 克,
  伍以金银花 10 克、连翘 10 克、大青叶 10 克、板蓝根 10 克、柴胡 6 克、升麻 3 克。水煎、分为 4 次服下。药服
  2 剂,烧退、痛止、肿消一半有余,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进 2 剂,病即告愈。
  (三)牛蒡子 连翘
  【单味功用】牛蒡子(见前)。连翘(见前)。
  【伍用功能】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清咽消肿;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二药伍用,并走于上,清
  热解毒,消炎止痛,祛风止痒,宣透疹毒之力增强。
  【主治】1.热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症;2.痈肿疮疡诸症;3.风热痒疹、斑疹等症;
  4.面瘫(面神经麻痹)初期;证属病毒感染,耳后乳突,翳风穴周围疼痛者宜用。
  【常用量】牛蒡子 6-10 克。连翘 6-15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将牛蒡子与青连翘伍用,治疗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引起的咽喉肿痛诸症,每
  每获效,若伍以马勃、青黛,其效更著。根据临床体会,上述诸症,表现为热盛,大便干者,宜重用牛蒡子,可
  用至 15 克左右。
  (四)马勃 青黛
  【单味功用】马勃味辛,性平。入肺经。本品色紫成团,轻松多粉,干而扑之,轻粉四射,有如烟雾,善宣
  肺气、清热解毒、解散郁热而利咽喉,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等症。外用又能止血,用于治疗鼻衄,外伤出血。
  青黛为菘蓝、马蓝、蓼蓝、木蓝、草大青等叶中色素,经过加工制取,干燥而成。或水飞后入药。呈灰蓝色
  或深蓝色的极细粉末,质轻,易飞扬,善走上焦,味苦,性大寒。入肝、肺、胃经。能清热凉血、解毒利咽,治
  温病发热、发斑发疹、咯血、吐血、咽喉肿痛、小儿惊痫、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以及疮肿、丹毒、虫蛇咬伤。
  【伍用功能】马勃淸热解毒,宣肺气,利咽喉;青黛淸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辛平,宣散之力颇著;青黛
  苦寒,清热之功力胜。二药伍用,并走上焦,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的力量增强。
  【主治】1.热邪火毒聚于上焦,以致咽喉肿痛等症;2.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扁桃腺炎均可使用。
  【常用量】马勃 1.5-4.5 克。青黛 6-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马勃、青黛伍用,原为治疗咽喉肿痛而设,若伍以锦灯笼、金果橄、桔梗、
  生甘草,其效更著。若服 3-5 剂,即可告愈。
  (五)马勃 黛蛤散
  【单味功用】马勃(见前)。黛蛤散为中成药。本方为宋代民间验方。原见《医说》卷四,并无方名。清·
  祝补斋《卫生鸿宝》曾命名青蛤丸。后改为黛蛤散。方由煅蛤壳 180 克、青黛 18 克组成。共研细末,每服 10-15
  克。布包,水煎服。方中蛤粉滋养肺阴、软坚散结、化痰止咳、止血;青黛散肝郁、泄肝火、清热解毒、凉血止
  血。二药参合,淸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肝火犯肺所引起的头晕耳鸣、咳嗽不已、痰中带
  血、咽喉不利、胸胁作痛等症。另外,也可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所引起的咳嗽吐痰、痰吐不尽、咳血、咯血等症。
  外用可治黄水疮。
  【伍用功能】马勃清热解毒,宣肺气,利咽喉;黛蛤散清热化痰,散结。上药伍用,泻火解毒、清热消炎、
  凉血止血、消肿止痛、化痰散结、清利咽喉之力增强。
  【主治】1.热聚上焦,咽喉肿痛,淋巴腺肿痛等症;2.肝火犯肺,咳嗽不已,热伤肺络,痰中带血,甚则咯
  血、衄血等症。
  【常用量】马勃 4.5-6 克。黛蛤散 6-10 克。同布包煎。
  【经验】马勃、黛蛤散伍用,为施师所习用,诸凡急慢性咽喉炎,兼见痰热为患者均宜选用。亦可与锦灯笼、
  青果伍用,或与大力子、桔梗参合。
  (六)板蓝根 山豆根
  【单味功用】板蓝根味苦,性寒。冬心、肺经。本品既能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利咽消肿,用于治疗急性热
  性病,如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痄腮(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毒、热毒斑疹、丹毒以及痈肿疮毒等火毒热
  证;又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诸症;还治暴发火眼、目赤肿痛以及咽喉肿痛等症。另外,还可治疗急、慢性肝
  炎,流行性脑脊髄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本草便读》:板蓝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与靛青(大青叶)同,
  能入肝胃血分,不过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四者而已。但叶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异耳。笔者每遇流行性 - 24 -
  感冒、急性腮腺炎(痄腮)、面瘫、耳后作痛者,常取板蓝根 30 克,大青叶 10 克配伍,常获显效。
  山豆根味苦,性寒。入肺经。本品大苦大寒,功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淸利咽喉,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
  用于治疗热毒蕴结,以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以及肺热咳嗽诸症。另外,还可治疗钩端螺体病及早
  期肺癌、喉癌、膀胱癌、子宫颈癌等,也可用于皮肤溃疡、瘢痕疙瘩之病。《本草汇言》:“山豆根,专攻泻心
  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
  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而以除。
  【伍用功能】板蓝根淸热凉血,解毒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咽喉。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淸
  热解毒、淸利咽喉的力量增强。
  【主治】1.咽喉肿痛;2.牙龈肿痛;3.口舌生疮等症。
  【常用量】板蓝根 10-30 克。山豆根 6-12 克。
  【经验】板蓝根、山豆根为对,苦寒降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盖火热之毒,宜清宜降,引邪下行,职是
  良方。药理研究,山豆根对恶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且副作用小,安全,尚不使白细胞减少,故可治疗咽喉恶性肿
  瘤。为提高疗效,也常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参合使用。
  (七)板蓝根 玄参
  【单味功用】板蓝根(见前)。玄参又叫元参。味甘、苦、咸,性寒。入肺、胃、肾经。本品质润多液,色
  黑入肾,为泻无根浮游之火的圣药。既能养阴凉血,又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治疗热毒实火,或阴虚内热,
  或温热病热入营分,伤阴劫液所引起的口干口渴、烦热不安、夜寐不良、神昏等症,以及消渴(类似糖尿病)之
  口干口渴等症;又能养阴润燥、清利咽喉、消肿止痛,用于治疗阴虚肺燥、咳嗽痰少、咯血、潮热等症,以及阴
  虚火旺,虚火上炎所引起的头昏头痛、目赤疼痛、赤脉贯睛、口干舌红、咽喉肿痛;还能解毒散结,用于治疗阴
  虚火旺,痰火郁结所引起的瘰疬、痰核、瘿瘤诸症。
  玄参治糖尿病的机理,据现代医药研究所知,本品内含植物留醇、生物硷、脂肪酸,微量挥发油及维生素 A
  类物质等成分,它的水浸出液,流浸膏皮下注射能降低动物血糖,故可治疗糖尿病。
  【伍用功能】板蓝根味苦性寒,功专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利咽消肿;玄参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功擅泻火
  滋阴,淸热凉血,养阴润燥,除烦止渴。二药均为苦寒之品,故协同为用,以增强淸热解毒、滋阴降火、清利咽
  喉、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引起的咽喉肿痛、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
  【常用量】板蓝根 10-15 克。玄参 10-15 克。
  【经验】板蓝根、山豆根与板蓝根、元参,同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药。前者为急性咽喉肿痛,后者为慢性咽
  喉肿痛;前者为热毒上攻,后者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二者不可不辨。
  (八)石膏 细辛
  【单味功用】石膏(见前)。细辛味辛,性温。入肺、肾经。本品味辛而厚,气温而烈,上行入肺,以发散
  在表之风寒;下行走肾,以散肾经之风寒,故为宣通内外,发散风寒的要药。用于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以
  致恶寒、发热,脉反沉者。细辛不仅有发散风寒之功,同时又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可用于治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牙痛、骨节疼痛等。另外,它还能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用于治疗肺寒咳喘、痰白清稀,或风寒咳嗽、痰液稀薄
  等症。
  【伍用功能】石膏淸热泻火,解肌除烦;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祛痰镇咳。细辛气味香窜,
  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生石膏气味寒凉,善清热泻火。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生石膏之
  寒凉,达于上焦,共奏清热泻火、通络止痛之功,而无燥烈遏邪之弊。此亦热药入寒剂,盖取其反佐之义也。
  【主治】1.内蕴郁热,随经上窜,以致牙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2.感受风热,上窜清窍,以致头痛
  诸症。
  【常用量】石膏 15-30 克。打碎先煎。细辛 1-3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生石膏、细辛并书伍用。善治胃火炽盛,以致牙痛、口舌生疮诸症。也可
  与生地、牛膝合用,其效更著。
  (九)细辛 干地黄
  【单味功用】细辛(见前)。干地黄(见前)。
  【伍用功能】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补肾养心。细辛气味香窜,
  升散之力颇强,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干地黄性味甘寒,善于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
  引干地黄之甘寒,直达上焦,共奏清热止痛之效,而无燥烈升散之弊。
  【主治】1.风火头痛,偏头疼,牙痛诸症;2.三叉神经痛(面痛);3.崩中漏下(子宫出血);4.口舌生疮
  (口腔溃疡)。
  【常用量】细辛 1-3 克;干地黄 6-10 克。
  【经验】生地黄、细辛伍用,《千金要方》名曰生地黄汤。主治崩中漏下。盖生地黄清血室之热,细辛散厥
  阴经之风,乃风散则火熄二血自安矣。
  干地黄又名干生地、大生地。施老临证处方时习用大生地。
  生石膏、细辛与大生地、细辛伍用,均可治疗头痛,牙痛,口舌生疮诸症。然前者是胃火炽盛所致;后者是 - 25 -
  属阴亏津少,虚火上炎之故,临床不可不辨。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之治疗常法。然,临证之际,病情繁杂,寒热格拒者甚伙,在常法的基础上,稍加
  中介药物,用以沟通寒热,冲破格拒,往往可收立竿见影之功。
  对于丰富多彩的中医学宝库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关于细辛的用量,古云:“细辛不过钱(即 3
  克)”。李寿山教授云: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足为信。李氏用细辛治疗“瘀血头痛”,起步最少用 3 克,递增到 9 克,
  并无不良反应。李介鸣先生为施老之高足,自 1974 年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之后,对高血压、冠心病、
  心肌病、肺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大动脉炎等多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总结了一套有规律的辨证与辨
  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他指导学生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的情况下,首先将大剂量细辛用于治疗缓慢
  性心律失常,其中一例细辛逐渐加量至 30 克,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这就为运用大剂量细辛治疗心血管病方面
  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资料及依据,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也使部分患者免于安装起搏器之苦。
  (十)黄连 细辛
  【单味功用】黄连(见前)。细辛(见前)。
  【伍用功能】黄连苦寒,清热解毒,泻心胃之火;细辛升散走上,祛风止痛。二药伍用,以细辛之升散,引
  黄连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泻火、消炎、止痛之功。
  【主治】1.牙痛、齿龈肿痛,证属胃火上炎者;2.口舌生疮、溃疡,证属心火上炎者。
  【常用量】黄连 6-10 克;细辛 3-6 克。
  【经验】黄连、细辛伍用,《本草纲目》名曰兼金散,治疗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李时珍曰:其“一冷一热,
  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十一)土茯苓 蚤休
  【单味功用】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本品功专利湿解毒、利关节,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
  服汞剂而致的肢体拘挛,火毒痈疖,热淋尿赤涩痛等症。
  蚤休又叫草河车、七叶一枝花、重楼,味苦、微寒,有小毒。入肝经。本品既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
  治疗痈肿疮毒,毒蛇咬伤等症;又能息风定惊,用于治疗肝热生风、惊痫以及热病神昏、抽搐等症。
  【伍用功能】土茯苓甘淡性平,清热利湿解毒;草河车苦寒,入肝经血分,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二药伍用,清热解毒利湿,抗病毒感染力增。
  【主治】1.乙型病毒性肝炎 HBsAg 阳性,ALT 增高者;2.痈肿疮疡诸症。
  【常用量】土茯苓 15-30 克;蚤休 6-10 克。
  【经验】土茯苓、草河车伍用,为祝师所创。用于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为顽疾,宜坚持服药治疗。临
  证之际,常与小柴胡加减治疗,湿热重者,与板蓝根、连翘、生甘草,或与茵陈、栀子伍用;肝区胀痛者,与川
  楝子、元胡参合;午后腹胀者,与香附、乌药伍芝草参合。
  (十二)升麻 桔梗
  【单味功用】升麻(见前)。桔梗以其根茎结实梗直而得名,又名白桔梗、苦桔梗,味辛、苦,性平。入肺经。
  本品辛开苦泄,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既能开宣肺气、泻火散寒,以驱外邪,通利胸膈,以利咽喉,用于治疗
  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又能宣通气血、祛痰排脓,载诸药上行,用于治疗胸膈痞闷、咳嗽痰多、
  咳痰不爽,不论肺寒、肺热均宜使用;又治肺痈胸痛、咯吐脓血、痰黄腥臭等症。
  【伍用功能】升麻轻清上浮,发表透疹,清解阳明经热毒;桔梗质轻升浮,开宣肺气,解表利咽,祛痰排脓。
  二药伍用,直达上焦,清解风热蕴毒之力益彰。
  【主治】1.咽喉肿痛(急性咽喉炎);2.牙龈肿痛,证属风热蕴毒所致者;3.肺痛(肺脓疡)。
  【常用量】升麻 6-10 克;桔梗 6-10 克。
  【经验】升麻、桔梗伍用,出自孙一奎《赤水玄珠》升麻汤。用于治疗肺痈吐脓血,作臭气。祝老以升麻、
  桔梗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诸症。笔者体会,治疗咽喉肿痛,与马勃、青黛伍用,或与大力子、锦灯笼参合;
  治疗牙龈肿痛,与黄芩、黄连伍用,或与知母、牛石膏参合;治疗肿痈,与冬瓜子、甜瓜子,杏仁、薏苡仁,冬
  瓜子、冬葵子,芦根、白茅根伍用。
  (十三)淡竹叶 石膏
  【单味功用】淡竹叶(见前)。石膏(见前)。
  【伍用功能】淡竹叶体轻气薄,升散走上,清心除烦,利尿;石膏体重而降,气浮又升,清肺胃之热。二药
  伍用,清热泻火,止咳平喘益彰。
  【主治】1.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证属心胃热盛者;2.温热病后期,余邪未清,低热不退,胸中烦闷,舌红、
  少苔等症;3.糖尿病之烦热咳逆、干渴多饮等症。
  【常用量】淡竹叶 6-10 克;生石膏 15-30 克,打碎先煎。
  【经验】淡竹叶、生石膏伍用,出自《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用于治疗伤寒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的烦热口渴、
  咳呛呕哕、身倦无力、舌红少苔、脉虚数等。
  (十四)甘草 蒲公英
  【单味功用】甘草(见前)。蒲公英(见前)。
  【伍用功能】甘草生品入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对实验性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蒲公英清热解毒, - 26 -
  消痈散结,利胆退黄,药理研究可清除幽门螺杆菌(HP)。二药伍用,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主治】1.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证属热毒炽盛者;2.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嘈杂反酸、胃脘
  挛急、疼痛等。
  【常用量】生甘草 6-10 克;蒲公英 15-30 克。
  【经验】生甘草、蒲公英伍用,为祝老师临证经验所得。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之配伍见前,治慢性胃炎,
  证属中虚气滞者,与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施治;嗳气频作者,与旋覆花、代赭石伍用;寒热错杂,嘈杂反酸者,与
  干姜、黄连参合;胃脘痞闷者,与枳实、白术伍用;舌红无苔,胃阴不足,食欲不振者,与沙参、石斛,木瓜、
  乌梅,生谷芽、生麦芽参合 3 舌苔厚腻者,与佩兰叶、藿香,苍术、白术伍用;腑行不畅,大便初硬后溏者,与
  晚蚕沙、炒皂角子伍用,大便溏薄,与生薏苡仁、苍术、苏梗、藿梗参合。
  第七章 通窍亮音疗耳鸣类
  (一)蝉蜕 凤凰衣
  【单味功用】蝉蜕(见前)。凤凰衣又叫鸡蛋膜衣。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蛋壳内膜。本品味甘,性平,入肺经。
  能养阴润肺止咳,治久咳、咽痛、失音、瘰疬结核、溃疡不敛。此外,凤凰衣研末外用,可治口疮、口疳、喉痈、
  目翳。
  【伍用功能】蝉蜕质体轻清,甘寒清热,宣肺利窍,升散增音。凤凰衣甘平无毒,润肺止咳开音。二药参合,
  相互促进,润肺止咳,宣肺开窍,亮音甚妙。
  【主治】音嘶、音哑(慢性咽喉炎、喉头结节等病均可选用)。
  【常用量】蝉蜕 3-6 克。凤凰衣 6-10 克。
  【经验】蝉衣、凤凰衣伍用,亦可用于治疗声带麻痹之音嘶,宜与桔梗、诃子、甘草参合。尝治刘某,男性,
  年过五旬,罹声带麻痹 5 年,声音嘶哑,时轻时重,久治不愈,守方连服十余剂,病即告愈。
  (二)诃子 橘皮
  【单味功用】诃子味苦、酸、涩,性平。入肺、大肠经。本品生用既能敛肺下气消瘀,又可苦泄降火利咽喉,
  治痰火郁肺、久嗽失音、肺虚久嗽、动则气喘等症;诃子煨用,能涩敛大肠,以制止腹泻,用于治疗久泻、久痢
  不止,邪气已衰而滑泄不固之症,又治脱肛、便血、带下、遗精、尿频诸症。
  橘皮又叫陈皮。味辛、苦,性温。入脾、肺经。本品辛散苦降,其性温和,燥而不烈,为脾、肺气分之药。
  它既能行气健脾、调中快膈,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等症;又能健脾燥湿、导滞
  化痰、止咳平喘,用于治疗痰湿内停,以致胸膈满闷、咳嗽气逆、痰多而稀等症;还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用
  于治疗痰湿阻滞、胃气不降,以致呃逆、呕吐诸症。李时珍曰:“橘皮,若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
  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
  龠,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
  【伍用功能】诃子酸涩收敛,敛肺利咽;橘皮辛散走窜,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诃子以敛为主,橘皮以散为
  要。二药伍用,一散一敛,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敛肺理气淸音甚妙。
  【主治】咽喉不爽,声音嘶哑等症。
  【常用量】诃子 3-10 克。橘皮 6-10 克。
  【经验】诃子、陈皮伍用,李时珍曰:“诃子同乌梅、五味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盖诃子
  能降能收,夫金空则鸣,或致音哑,用此降敛肺气,则肺窍无壅塞,而声音淸亮矣。
  (三)诃子 桔梗 甘草
  【单味功用】诃子(见前)。桔梗(见前)。甘草(见前)。
  【伍用功能】诃子涩肠止泻,敛肺利咽;桔梗宣肺祛痰,散郁利咽、排脓;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
  祛痰,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盖诃子以收敛肺气,降火开音为主;甘草以泻火解毒为要;桔梗宣开肺气,而散外
  邪,又可载诃子、甘草直奔咽喉。诸药参合,宣肺清咽,开音止咳甚妙。
  【主治】1.音嘶、音哑诸症;2.慢性喉炎,喉头结节(息肉)等喉部疾患,均可使用。
  【常用量】诃子 6-10 克(生、煨各半)。桔梗 6-10 克(生、炒各半)。甘草 6-10 克(生、炙各半)。
  【经验】诃子、桔梗、甘草伍用,出自明·《赤水玄珠》诃子汤。又名诃子亮音丸。治失音不能言语。盖诃
  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肺属金),煨熟固肠止泻;桔梗能升能降,生品入药,升散之力强,炒后入药,降敛之
  力胜,生炒各半,职是升降兼备,斡旋气机,开郁散结,宽胸和膈,清和咽喉,疏通窍络;甘草生用,凉而泻火,
  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喉,炙用温而补中,增强抗病能力,抗炎止痛。诸药参合,之力咽喉诸疾效力倍增。
  笔者体会,上药可入煎剂,若系多年陈疾,或喉部长结节、息肉者,可加大十倍量,熬膏、纳入冰糖,做成
  糖块,含化,其效更佳。此方原为治疗音嘶、音哑而设,故又名诃子亮音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喉炎所引起的
  音嘶、音哑,均有良效。尝治喉头结节一妇女,药服一料而愈。
  (四)石菖蒲 蝉蜕
  【单味功用】石菖蒲又叫九节菖蒲。味辛,性温。入心、胃经。本品气味芳香,辛温行散之力较强,故为宣
  气通窍之佳品。它既能芳香化湿、醒脾健胃,用于治疗湿浊阻滞中焦,以致气机不畅、胸脘闷胀、不思饮食等症;
  又能化浊去痰、开窍宁神,用于治疗湿浊蒙蔽清窍所引起的神志昏乱、舌苔白腻之症;又治痰热壅滞心包所致的 - 27 -
  神不清、抽搐等症;还可治疗和痰有关的某些病症,如癫、狂、痫症。另外,也可用于耳鸣、耳聋、健忘诸症。
  盖石菖蒲的功用有四:一曰芳香化浊,醒脾开胃;二曰行气化滞,消胀除满;三曰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四曰开
  通精道,舒畅精液。蝉蜕(见前)。
  【伍用功能】蝉蜕轻清升散,散风热,利咽喉,宣肺窍以增音;石菖蒲芳香辟浊,化痰湿,醒神启闭以开窍。
  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启闭醒神开窍的力量增强。
  【主治】1.头晕,耳鸣;2.神经性耳鸣、耳聋可用。
  【常用量】石菖蒲 6-12 克。蝉蜕 3-6 克。
  【经验】蝉衣质轻升散,菖蒲宣气通窍。二药相合,并走于上,启闭开窍甚妙,故可治疗耳聋。也可与灵磁
  石伍用,其效更著。
  施老临证处方,多取石菖蒲为用,考历代本草均指天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所谓“九节”,系描述根茎环
  节紧密,如《别录》云:“一寸九节者良”是也。
  《本经》云:“石菖蒲开心孔,通九窍,出声音。”临床治舌强不语,宜与白术、生蒲黄伍用,其效才彰。
  (五)磁石 石菖蒲
  【单味功能】磁石又名灵磁石。是具有磁性的铁矿石。本品因磁石吸铁,如慈母之招子,故名磁石。味辛,
  性寒。入肝、肾经。它的体质重坠,既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用于治疗阴虚阳亢所引起的神志不安、心悸怔忡、
  失眠,以及惊痫等症;又能平冲逆、纳肾气,以治肾虚气喘等症;还能益肾养肝、聪耳明目,用于治疗肝肾阴虚
  所致的头晕目眩、视力模糊、耳鸣耳聋等症。石菖蒲(见前)。
  【伍用功能】经云:“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耳为之不聪。故以磁石益肾平肝,潜阳安神;用石菖蒲芳
  香化浊,宣闭开窍。二药伍用,一开一补,启闭开窍,益肾平肝,聪耳明目益彰。
  【主治】1.肾水不足,虚火上炎,以致耳鸣、耳聋等症;2.阴虚阳亢,以致头晕头痛、心悸心烦、失眠等症。
  【常用量】磁石 15-30 克。打碎先煎。石菖蒲 6-10 克。
  【经验】蝉衣、菖蒲,磁石、菖蒲伍用,均可用于治疗耳鸣、耳聋。前者治宜邪干清窍,气机闭阻;后者用
  于水亏火旺,上犯耳窍,气机不畅。用之宜审。
  (六)苍耳子 辛夷
  【单味功用】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入肺、肝经。本品辛苦温润,具有较强的疏散宣通、行气活
  血之功,上行入脑巅,下行走足膝,向内至骨髓,向外达皮腠,故为祛风除湿之圣药。它既能散风通窍、活络止
  痛,用于治疗感冒风寒之头痛、头风头痛、鼻渊头痛等症;又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
  拘急、疼痛等症;还能祛风止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疥疮,以及麻风病等。
  辛夷味辛,性温。入肺、胃经。本品芳香走窜,体轻气浮,专走头目。它既能宣散风热,又能宣通鼻窍,为
  治鼻渊之圣药。用于治疗鼻渊头痛、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常流浊涕等症;也可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慢性
  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额窦炎等。
  【伍用功能】苍耳子辛苦温润,上行脑巅,散风除湿,宣肺通窍;辛夷辛温香散,轻淸上行,散风解表,宣
  通鼻窍。二药伍用,并走于上,散风宣肺而通鼻窍的力量增强。
  【主治】1.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鼻流清涕等症;2.鼻渊,症见头痛鼻塞,不闻香臭,常流浊涕者;3.慢性
  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额窦炎等;4.口疮(口腔溃疡)。
  【常用量】苍耳子 6-10 克。辛夷 3-6 克。
  【经验】苍耳子、辛夷伍用,出自《证治准绳》苍耳子散。用于治疗鼻渊。
  苍耳子、辛夷伍用,治急性鼻炎、慢性鼻炎均有良效,除入煎剂之外,还可取浓汁滴鼻,亦可收效。二药为
  对,辛温发散,祛风胜湿,促进口腔溃疡面之愈合,故善治复发性口疮(口腔溃疡)。
  治过敏性鼻炎,宜与过敏煎(乌梅、银柴胡、防风、甘草)伍用。亦可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而化裁,鼻痒、
  喷嚏者,加地龙、僵蚕,祛风宣络;流涕甚者,加五味子、乌梅,酸涩收敛;寒甚者,加附子、细辛,温肺散寒;
  鼻塞甚者,加砂仁、白芷、苍术、白术,祛湿通窍。
  2000 年秋末,某医大中心实验室技师刘某,女,34 岁,发病 3 年余,秋末冬初发病,晨起病发,鼻痒,鼻
  塞,鼻流清涕,喷嚏不已,受凉感寒后加重。鼻翼两侧肤色黯红,舌淡,苔白,脉浮数。处方:炒防风 10 克,
  炒芥穗 10 克,乌梅 10 克,五味子 10 克,银柴胡 10 克,苍耳子 10 克,辛夷 10 克,白芷 10 克,薄荷(后下)10
  克,炙甘草 6 克,水煎服。连服 7 天,诸疾悉除,1 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第八章 化痰止咳下气平喘类
  第一节 化痰止咳
  (一)海浮石 旋覆花
  【单味功用】海浮石又名浮水石、浮海石。味咸,性寒。入肺经。本品体虚轻浮,既能淸肺化痰,又能软坚
  散结,用于治疗痰热咳嗽、顽痰凝结、咯之不易,以及瘰疬结核等症;肺为水之上源,肺气清肃,则水道通利。
  本药清痰热二疏通水之上源,故散结消石、通利水道之功,用于治疗砂淋、石淋(尿路结石)、血淋、小便涩痛
  等症。
  旋覆花味微苦、辛,性微温。入肺、脾、胃、大肠经。本品能下气散结、宣肺平喘、行水消痰、降气止噫, - 28 -
  用于治疗痰涎壅肺、咳喘痰多,以及痰饮蓄结;胸膈痞闷等症;还能治疗胃气上逆、呃逆、噫气、呕吐等症。
  【伍用功能】海浮石咸寒,质硬而松脆,体虚而轻浮,投入水中,浮而不沉。专走上焦,淸肺化痰,软坚散
  结,化石通淋;旋覆花苦咸清热,辛温走散,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肿满,凡痰浊气壅、湿热为患皆宜。
  海浮石侧重一个化字,旋复花突出一个宣字。二药伍用,一化一宣,痰可去,湿热除,肺肃清,嗽自宁。
  【主治】1.痰热咳嗽,痰吐不易,以及胸闷不舒等症;2.支气管扩张,症见咳吐脓痰,或咯血者可用。
  【常用量】海浮石 6-10 克。打碎煎服。旋覆花 4.5-6 克。布包煎服。
  海浮石、旋复花伍用,是为痰热咳嗽而设。对痰壅气道的咳嗽尤其相宜。笔者体会,为增强疗效,宜与青黛、
  蛤粉参合,其效更著。
  (二)半夏曲 旋覆花
  【单味功用】半夏曲为半夏加面粉、姜汁等制成的曲剂。味苦、辛,性平。本品能燥湿祛痰、和胃止呕、消
  食化积、散痞除满、下气宽中,治脾胃不健、运化失常,以致食欲不振、纳后不消、心下痞满、湿痰咳嗽、痰多
  清稀等症。旋覆花(见前)。
  【伍用功能】半夏曲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旋覆花消痰行水,降逆止呕,宣肺平喘。半夏曲突出一个燥字,
  旋覆花侧重一个宣字。二药伍用,—燥一宣,相互促进,和胃降逆,祛稀痰、止咳嗽甚妙。
  【主治】1.咳嗽气逆,痰湿壅滞,咳吐稀痰,而吐之不易者;2.痰饮为患,证属支饮,症见胸闷短气、咳逆
  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3.渗出性胸膜炎诸症。
  【常用量】半夏曲 6-10 克。旋覆花 4.5-6 克。同布包煎。
  【经验】旋覆花、半夏曲伍用,为施老独创,用于治疗咳吐稀痰诸症。盖气降咳自止,痰除嗽自愈。
  (三)黛蛤散 海浮石
  【单味功用】黛蛤散(见前)。海浮石(见前)。
  【伍用功能】黛蛤散清泄肝肺郁热,化痰止咳,凉血止血;海浮石气味咸寒,咸能软坚,寒可清热,功专清
  肺化痰,软坚散结,消石通淋。二者参合,相得益彰,清肺热、泄肝火、化老痰、去顽痰、止咳、止血之力增强。
  【主治】1.痰火郁结,胸胁疼痛,咳嗽气喘,痰盛、痰吐粘稠、吐之不易等症;2.支气管扩张,咳吐顽痰,
  甚则咯血诸症。
  【常用量】黛蛤散 10-15 克。布包煎服。海浮石 10-12 克。打碎煎服。
  【经验】治痰之法,当辨稀痰、稠痰、顽痰各症。咳吐稀痰,取半夏曲、旋覆花为治;咳吐稠痰,用旋覆花、
  海浮石为治;咳吐顽痰,选用海浮石、黛蛤散为治。施老常云,只有辨证明确,组方精细,才能取其良效。
  (四)枇杷叶 半夏
  【单味功用】枇杷叶味苦,性平。入肺、胃经。本品蜜炙,能淸肺润燥、化痰止咳、下气平喘,用于治疗风
  热燥火所引起的咳嗽请症,亦可用于治疗久咳不止、咳嗽痰多、气逆而喘等症(慢性气管炎可用);枇杷叶生用,
  可清胃热、降胃气、止呕逆,用于治疗胃热口渴、胃气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哕等症。半夏(见前)。
  【伍用功能】半夏偏于燥湿化痰而止咳;枇杷叶重于润肺化痰而止咳。二药伍用,一燥一润,相互制约,相
  互促进,祛稀痰、止咳嗽甚妙。
  【主治】1.咳嗽气喘,日久不愈,仍吐稀痰等症;2.痰湿中阻,胃失和降,症见呃逆、呕哕等。
  【常用量】枇杷叶 6-10 克。布包煎服。半夏 6-10 克。
  施师取枇杷叶入药,多用蜜炙之品,一则防其未去净之毛对咽喉的刺激,二则增强润肺止咳之力。
  (五)胆星 旋覆花
  【单味功用】胆星又名胆南星。是将制天南星研末,浸入牛、羊、猪胆汁内,以淹没为度,日晒夜露,干则
  继加胆汁,至变为褐色时为度,再装牛胆囊中,悬挂阴干备用。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燥湿作用很强。胆星则
  与它不同,经胆汁制后,其性由苦辛温变为苦凉,其燥烈之性大减,它既能减除燥热伤阴之弊,又能增强豁痰定
  惊之功,善治痰热蒙蔽淸窍,以致中风痰壅、髙热痉厥、惊痫、癲狂等症。旋覆花(见前)。
  【伍用功能】胆星淸化痰热,祛风镇惊解痉;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宣肺平喘。胆星突出一个清字,
  旋覆花侧重一个宣字。二药伍用,—淸一宣,宣燥和化,风可息,痰可去,嗽可宁。
  【主治】1.顽痰咳嗽、胸膈胀闷、痰湿壅滞、气逆痰喘等症;2.痰窜经络、肢体麻木等症;3.流行性乙型脑
  炎(暑湿、暑痉、暑厥)诸症。
  【常用量】胆星 3-6 克。旋覆花 4.5-6 克。布包煎服。
  【经验】旋覆花、半夏曲,旋覆花、胆星均为治痰之剂。半夏与胆星其共同点有燥湿祛痰之功,但是在临床
  应用上大有区别,不可等同视之。半夏主湿痰多,胆星主风痰多,若风痰急闭,非胆星不能开散。胆星走经络,
  半夏走肠胃。其功用自有不同,用时宜审。故旋覆花、半夏伍用,以祛稀痰、止咳嗽,治咳嗽、痰喘(急性支气
  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诸症均宜使用)。旋覆花、胆星伍用,宣燥和化、祛痰息风,以治顽痰咳嗽、痰窜经
  络、肢体麻木等症。
  (六)天竺黄 半夏曲
  【单味功用】天竺黄系竹子受病后产生的分泌物凝结而成(即精气结成)。味甘,性寒。入心、肝、胆经。
  本品味甘气寒,其粉形如竹节,功专逐痰利窍、淸热去风、凉心定惊,用于治疗中风痰壅失语、小儿痰热惊搐、
  惊痫诸症。半夏曲(见前)。  - 29 -
  【伍用功能】天竺黄淸热豁痰,凉心定惊;半夏曲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天竺黄突出一个清字,半夏曲侧重
  一个燥字。二药伍用,一淸一燥,相互促进,清热除湿、化痰止咳的力量增强。
  【主治】1.湿热内蕴,咳嗽吐痰,咳吐不爽,胸闷、胸痛等症;2.痰涎壅盛,中风不语;3.痰热为患,惊痫、
  抽搐之症。
  【常用量】天竺黄 3-10 克。半夏曲 6-10 克。布包煎服。
  【经验】天竺黄、半夏曲伍用,最宜用之于小儿痰热交织,消化不良;或风痰将作,目睛呆滞之际。
  (七)橘红 橘络
  【单味功用】橘红即橘皮的外层色红部分,或柚类果实的外层果皮。味苦、辛,性温。本品性较燥烈,长于
  燥湿化痰,亦能理气健脾,还有发表之意,用于治疗风寒咳嗽、喉痒痰多、胸膈胀闷、消化不良、嗳气、恶心、
  呕吐清水等症。《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之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
  自愈,故用入脾肺,主一切痰病,故居诸痰药之上。”
  橘络为橘子的果皮与内果皮之间的筋膜。味苦,性平。入肝、肺经。本品长于行气化痰、通络止痛,用于治
  疗痰滞经络所引起的咳嗽不已、胸胁作痛等症。
  【伍用功能】橘红燥湿化痰,理气健脾;橘络行气化痰,通络止痛。橘红善走肌表,以下气消食为主;橘络
  善走经络,以顺气活血,通络止痛为要。二药伍用,一利一通,相互促进,化痰消胀之力倍增。
  【主治】咳嗽痰多,咳吐白痰,伴有痰滞经络,以致胸闷、胸胁作痛等症。
  【常用量】橘红 3-6 克。橘络 3-6 克。
  施老临证处方,习用陈橘红、陈橘络,产于广东化州的橘红品质为优,故又叫化橘红。
  (八)紫菀 橘红
  【单味功用】紫菀味苦、甘,微温。入肺经。本品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色紫入走血分,行于上能润肺
  下气、化痰止咳,泻肺热而止血,用于治疗咳嗽气逆、咯痰不爽,以及肺虚久咳、虚痨咳嗽、痰中带血等症;入
  于下能使气化及于膀胱而利小便,用于治疗小便不利,以及尿血等症。另外,还能治疗惊悸及小儿惊痫诸症。橘
  红(见前)。
  【伍用功能】橘红散寒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宽中;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橘红偏于燥湿化痰,紫菀侧
  重润肺祛痰。二药伍用,一燥一润,一化一祛,痰可去、嗽可宁。
  【主治】1.气机不调,痰阻胸膈,以致胸闷不舒、咳嗽吐痰等症;2.内伤、外感,寒嗽、热咳诸症均可使用,
  尤宜用于虚痨(类似肺结核)咳嗽。
  【常用量】紫菀 6-10 克。橘红 4.5-6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炙紫菀、炙化橘红伍用。二药蜜炙,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之力。
  化橘红系化州“柚皮”,与橘红(即橘皮)系二物,不可混淆。
  化橘红祛痰力强,而亦较燥,理气和中之功远逊橘皮。《本草从新》云:“化州陈皮,消痰至灵,然消伐太
  峻,不宜轻用。”
  炙是以蜂蜜为辅料,与药物拌炒而得。蜂蜜性味甘平,有甘缓益气、润肺宁嗽、解毒矫味之功。与药同制,
  可缓和药物过偏之性,并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
  (九)白前 前胡
  【单味功用】白前味辛、甘,性微温。入肺经。本品长于泻肺降气,盖气降痰自消、咳嗽自止,故为肺家咳
  嗽之要药,用于治疗肺气壅实、痰多咳嗽、胸膈逆满等症,不论属寒、属热,均可使用。李时珍云:“白前长于
  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本草经疏》谓:“白前,肺家之要药。甘能缓,辛能散,温能下,以其长于
  下气,故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二病皆气升,气逆,痰随气壅所致,气降则痰自降,能降气则病本立拔矣。”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经。本品辛散苦降,既能宣肺散风清热,治风热感冒、咳嗽痰多、气急等症,
  又能降气化痰,治肺热咳嗽、痰黄稠粘、胸闷不舒、呕逆等症。《本草汇言》:“前胡,散风寒、净表邪,温肺
  气、消痰嗽之药也。故伤风之证,咳嗽痰喘,声集气盛,此邪在肺经也……大人痰热,逆气隔拒,此邪气壅闭在
  腠理之间也,故前胡俱能治之。”
  【伍用功能】白前走里,清肺降气,祛痰止咳;前胡走表,宣散风热,降气消痰。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
  宜宣,肺气宜降。若外感风寒、风热,或浊痰蕴肺,均可引起肺的清肃功能失调,以致胸闷气逆、咳嗽多痰等症。
  故以白前清肃肺气,降气化痰;用前胡宣散风热,下气化痰。白前重在降气,前胡偏于宣肺。二药伍用,一宣一
  降,肺之清肃功能恢复正常,故痰可去、嗽可宁。
  【主治】1.咳嗽初起,肺气木宣,清肃之令不行,而致肺气上逆、咳嗽吐痰、痰吐不爽、咽痒、胸闷、气促
  等;2.上呼吸道感染诸症。
  【常用量】白前 6-10 克。前胡 6-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前胡、白前均取蜜炙之品,以增润肺止咳之功。
  前胡、白前伍用,出自《中药方剂学》二前汤。方由前胡、白前、桑叶、桔梗、杏仁、薄荷、大力子、甘草
  组成。主治风寒外感、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气急诸症。前胡苦能下气祛痰,辛能宣肺散风,为疏散风热、祛
  痰止咳之要药;白前长于降气,气降痰涎自消,咳嗽自止。前胡对新感咳嗽效果极佳;白前对久咳不愈者更宜。
  二药相互为用,不论新感咳嗽还是年久咳嗽,均有良效,实属止咳之上品也。  - 30 -
  施老治疗咳嗽气喘有四法:一曰宣,二曰降,三曰润,四曰收。宣法:咳嗽初起,表邪未罢,肺气不宣,症
  见咳而咽痒,白天较甚,痰少色白,予以宣肺止咳。前胡、白前伍用,即是此意。降法:表邪已解,咳嗽未愈,
  甚则肺胀痰多,气急喘满,气逆上冲,当用降法。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
  润法:凡干咳无痰,或久咳不止,或阵咳痰少等肺燥之象应予润法。方选保和汤(天冬、麦冬、知母、贝母、
  百合、阿胶、桔梗、五味子、薄荷),瓜蒌贝母散(瓜蒌、贝母、天花粉、茯等、桔梗、橘红)等。
  收法:凡久咳之后,咳而无力,或单声咳嗽,伴有短气等症,或咳喘已愈,予以善后处理者,宜用收法。方
  取贝母散(贝母、知母、桑白皮、五味子、款冬花、杏仁),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百合、贝母、当归、白
  芍、元参、桔梗、麦冬、甘草)等,还可加入冬虫夏草、南沙参、北沙参、以上四法,为四个治疗阶段使用,如
  宣降、润收合用等等。
  (十)白前 百部
  【单味功用】白前(见前)。百部味甘、苦,性微温。入肺经。本品甘润苦降,温而不燥,善于润肺止咳,
  对寒热咳嗽、新久咳嗽均宜使用,尤为善治肺痨咳嗽、小儿顿咳(百日咳)等症。另外,又能杀虫灭虱,用于治
  疗蛲虫病、头虱、体虱等。
  【伍用功能】白前清肺降气,祛痰止嗽;百部润肺止咳,灭虱杀虫。白前突出一个降字;百部侧重一个润字。
  二药伍用,一润一降,降润相合,故祛痰止咳甚效。
  【主治】1.感冒日久,咽已不痒,但肺气肃降失常,气仍上逆,久咳不已,胸闷气喘等症;2.肺痨(类似肺
  结核)咳嗽等症;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均宜选用。
  【常用量】白前 6-10 克。百部 6-10 克。
  【经验】百部、白前伍用,出自《医学心悟》止嗽散。方由桔梗、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治
  外感咳嗽,日久不止,痰多不爽,或微恶风,头痛,舌苔白,脉浮缓。
  百部、白前治咳嗽时,施老仍取蜜炙之品。
  治疗咳嗽,当辨新患还是久罹。新感不久,咳嗽初起,宜宣肺止咳,取前胡、白前伍用治之;咳嗽已久,咽
  已不痒,肺气不降,气逆作咳,宜白前、百部为治。
  施老习选止嗽散治疗咳嗽,不论新感、久病,均宜使用,关键在于随症增损,方可获取良效矣。
  (十一)半夏 橘皮
  【单味功用】半夏(见前)。橘皮(见前)。
  【伍用功能】半夏燥湿蠲湿化痰,消痞散结,健脾止呕;橘皮理气健脾,和胃化痰。二者均入脾经,两药参
  合,相互促进,故脾可健,湿可去,痰自化,气机通畅,恶心呕吐、咳嗽自除。
  【主治】1.痰湿为患,阻遏胸膈,以致胸膈胀闷,咳嗽多痰等症;2.脾胃不和,纳运失司,痰湿内停,阻遏
  中焦,遂有升降失常,脘腹胀痛,恶心呕吐;3.冠心病,证属痰浊为患者。
  【常用量】半夏 6-10 克。橘皮 6-10 克。
  【经验】半夏、陈皮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治痰饮咳嗽,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
  吐,头晕心悸等症。
  治痰须分燥痰、湿痰。治燥痰用蛤粉、竹茹、竹沥、贝母;治湿痰用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等,用时宜
  审。
  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健运失常,湿聚为痰。痰湿犯肺,则咳嗽痰多;痰阻胸膈,则气机不
  畅,遂有痞满不舒;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浊阴凝聚,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饮凌心,则见心悸。
  (十二)杏仁 川贝母
  【单味功用】杏仁(见前)。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入心、肺经。本品苦泄甘润,微寒清热,它既能清
  肺凉心、润肺化痰,又能开郁散结、清泄胸中郁结之火,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痰火郁
  结、咯痰黄稠,肺痨咳嗽、痰中带血,甚或咯血等症。《本草化义》曰:“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邪,气
  味俱清,故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
  利也。取其下利则毒去,散气则毒解,用疗肺痿、肺痈、瘿瘤痰核、痈疽疮毒,此皆开郁散结,血脉流通之功也。
  又取其性凉能降,善调脾气,治胃火上炎,冲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气滋阴,肺部自宁也。”
  【伍用功能】川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止咳;杏仁降气祛痰,宣肺平喘,润肠通便。川贝母突出一个润字,杏
  仁侧重一个降字。二药伍用,一润一降,润降合法,化痰止咳甚效。《药品化义》:知母“与贝母同行,非为清
  痰,专为滋阴。”按:职是滋阴润肺止咳是也。
  【主治】1.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2.外感风邪,痰热郁肺,咳嗽不已,咯吐黄痰等症。
  【常用量】杏仁 6-10 克。川贝母 6-10 克。
  杏仁、贝母伍用,功擅润肺降气,化痰止咳。盖杏仁辛苦微温,辛可散邪,苦能下气,润可通便,温能宣滞;
  川贝母味甘性凉,甘以润燥,苦以化痰,凉以清热。杏仁以宣降肺气为主,气降喘咳自平,郁自散痰浊自消,川
  贝母以化痰为要,痰化喘咳平,热去肺金宁。二药参合,痰气并治,润降合法,气利痰消,喘咳自平。
  (十三)知母 川贝母
  【单味功用】知母(见前)。川贝母(见前)。
  【伍用功能】知母苦寒,气味俱厚,上行入肺,中行归胃,下行走肾,功专滋阴降火,消痰止嗽,润燥滑肠; - 31 -
  川贝母苦甘而凉,气味俱清,走上焦、入心肺,能润肺散结(散心胸郁结之气),化痰止嗽。二药伍用,并走上
  焦,清气滋阴、降气润燥、化痰止咳的力量增强。
  【主治】1.阴虚燥咳诸症,即水亏火旺,肺脏受累,以致咳嗽痰少、久久不愈、口干舌红等症;2.肺热咳嗽,
  痰壅喘急;3.肺痨咳嗽;4.急慢性支气管炎;5.产后咳嗽。
  【常用量】知母 6-10 克。川贝母 6-10 克。
  【经验】川贝母、知母伍用,名曰二母散,出自《和剂局方》。治阴虚咳嗽发热。《验方新编》名谓二母汤,
  治产后咳嗽。亦可与沙参、麦冬、瓜蒌参合其效更著。
  2008 年 9 月 15 日治一男童,半个月前感冒发烧,经治疗后发热已退,但咽痒、咳嗽、少痰未愈,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宣肺降逆止咳为治。知母 10 克,川贝母 6 克,桑叶、枇杷叶各 10 克,炙白前、百部各 10 克,
  南、北沙参各 15 克,桔梗 10 克,炙甘草 6 克,水煎服,药服三剂,咳止病除。
  (十四)瓜蒌子 瓜蒌皮
  【单味功用】瓜蒌子又名瓜蒌仁、栝楼仁。即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成熟种子。味甘、苦,性寒。入肺、胃、大
  肠经。能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用于治疗痰热咳嗽、痰粘不易咯出、肠燥便秘、痈肿、乳少。瓜蒌皮(见前)。
  【伍用功能】瓜蒌子润肺涤痰,滑肠通便;瓜蒌皮理气散结,淸肺化痰。二者同用,上可淸肺胃之热,化褒
  散结,下能润大肠之燥,滑肠通便。肺、胃、大肠三经合治,去痰嗽、止咳喘、通大便之力增强。
  【主治】痰热咳嗽,咯吐黄痰,吐之不利,胸闷气逆,胁肋疼痛,大便秘结等症。
  【常用量】瓜蒌皮 6-10 克。瓜蒌子 10-15 克。打碎煎服。
  【经验】瓜蒌子、瓜蒌皮伍用,系施老所习用。痰热咳嗽,胸闷胀痛者,主取瓜萎皮,佐以瓜蒌子;若兼见
  大便秘结者,则主取瓜蒌子,少佐瓜蒌皮。
  (十五)枇杷叶 六一散
  【单味功用】枇杷叶(见前)。六一散(见前)。
  【伍用功能】枇杷叶润肺化痰,和胃降逆;六一散利水泻火,去暑清热。二者伍用,去痰涎、平咳喘、利小
  便、清热泻火之力益彰。
  【主治】肺瘘、肺痈,症见咳嗽,痰涎粘稠者(轻症效佳)。
  【常用量】枇杷叶 6-10 克。六一散 6-10 克。同布包煎。
  【经验】枇杷叶、六一散伍用,可治肺痈轻症,若与芦根、冬瓜子、甜瓜子伍用,其效更佳。
  (十六)麻黄 罂粟壳
  【单味功用】麻黄(见前)。罂粟壳又叫御米壳。味涩,性平。入肺、大肠、肾经。本品味涩,能收能敛,
  故可收敛肺气,治肺气不收、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又能涩肠止泻、涩精止带,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滑
  精、多尿、妇女白带;还能止痛,可治胃痛、腹痛、筋骨疼痛等症。
  【伍用功能】麻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罂粟壳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痛。麻黄以宣为主,罂
  粟壳以敛为要。麻黄突出一个开字,罂粟壳侧重一个合字。二药伍用,一宣一敛,一开一合,相互制约,相互为
  用,止咳平喘甚妙。善治久咳、久嗽诸症。
  【主治】咳嗽已久,肺气不收,干咳少痰,咳嗽不止,甚则影响睡眠等症。
  【常用量】麻黄 1.5-6 克。罂粟壳 3-6 克。
  【经验】施老临床治疗咳喘,麻黄习取蜜炙之品,意即增强润肺止咳之功也。
  麻黄、罂粟壳伍用,治剧烈咳嗽,或久咳不止,咯痰不多者确有实效。但因罂粟壳内含吗啡、那可汀、那碎
  因和罂粟碱等,故不宜久服,否则易于成瘾。
  (十七)人参 三七
  【单味功用】人参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心经。本品性禀中和,不寒不燥,形状似人,既有大补元
  气,挽救虚脱之效,以治气虚欲脱、短气神疲、脉微欲绝垂危之症;又有补脾益肺之功,用于治疗肺气虚所引起
  的呼吸短促、行动乏力、动辄气喘,以及脾胃虚弱所致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胸腹胀满,或久泻脱肛等症;还
  能生津止渴,用于治疗消渴病、热性病耗伤津液等症。另外,还能益心气、安心神、疗失眠,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所导致的心神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现代医药研究证明,本品有很好的强壮作用,能使肌体对疾病抵抗能力增强,提高工作效力,减少疲劳,增
  加体重,改善睡眠,降低血糖等。它还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心跳加快,有类似强心甙作用,用于治疗神经衰弱、
  精神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肌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贫血、阳萎、糖尿病、慢
  性胃炎、机体衰弱等。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经。本品专走血分,善化瘀血、止出血、散瘀血、消肿块、行瘀血、止疼
  痛,故为血家要药;又为理血妙品,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痢疾下血、经久不愈、肠粘膜有损伤者,
  又治妇女经闭、月事不通,以及崩漏、癥瘕诸症,还治跌打损伤、疮疡肿痛初起等症。
  据现代药理研究,三七尚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低冠状动脉的阻力,减慢心律,降低动脉压,减少心
  肌耗氧量等作用,故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症。
  【伍用功能】人参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止渴,宁神益智;三七祛瘀止血,行瘀止痛。人参以补为主,
  三七以散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益气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止咳甚妙。  - 32 -
  【主治】1.虚痨咳嗽,老年体弱之痰嗽,经久不愈者;2.冠心病心绞痛诸症;3.各种出血性疾患,如衄血、
  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妇女崩漏下血等症。
  【常用量】人参 3 克。三七 6 克。上药共研细末,分为 10 包,早晚各服一包,黄酒调服;白开水送服亦可。
  【经验】根据施老经验,治虚痨咳嗽者,用药份量不宜过重,否则无效。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各种出
  血性疾患,用药份量可随症加减,一般用量:人参 6-10 克,三七 3-10 克。
  (十八)阿胶 紫菀
  【单味功用】阿胶因产于山东省东阿县而得名。味甘,性平。入肺、肝、肾经。本品色黑、质润不燥,为补
  血之上品。既能补血止血,用于治疗血虚萎黄、面色晄白、头昏眼黑、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等症;又能补络止血,
  用于治疗多种出血性病症,如虚痨咯血(类似肺结核之咳血)、吐血(类似溃疡病的出血)、尿血(类似肾结核
  尿血等),以及便血、崩漏下血、皮下出血(类似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还能滋阴润肺、养阴息风,
  用于治疗阴虚肺燥、咳嗽痰少、咽喉干燥等症;又治热邪伤阴、虚风内动所引起的惊厥抽搐,以及阴虚火旺所引
  起的心烦失眠等症。另外,还可用于治疗癫痫、慢性肾炎所导致的腰酸腰痛、尿蛋白等。紫菀(见前)。
  【伍用功能】阿胶补肝血,滋肾水,润肺燥,凝固血络而止出血;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二药伍用,相
  互促进,育阴润燥、祛痰止咳、补血止血的力量增强。
  【主治】1.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2.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诸症。
  【常用量】阿胶 6-10 克。烊化。紫菀 6-10 克。
  【经验】阿胶、紫菀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紫菀散。治咳唾有血,虚痨肺痿。二药伍用,除治疗虚痨咯血
  之外,常与鹅管石、钟乳石、人参、三七参合。1972 年,笔者尝治一久罹支气管扩张男性患者,药服十余剂,
  咯血止、体力增,后上班 5 年余,未见咯血复发。
  (十九)木瓜 青黛
  【单味功用】木瓜为海棠的成熟果实,实小如瓜,味酸得木之正气,故名木瓜。味酸,性温。入肝、脾经。
  木瓜酸温气香,酸能入肝,以舒筋活络,温香入脾,能醒脾和胃化湿、生胃津、助消化,用于治疗湿痹脚气、足
  胫肿大、腰膝酸痛、关节肿痛、筋挛足痿、夏月伤暑、饮食不调、霍乱吐泻、腿肚转筋等症;还治胃阴不足、胃
  酸过低、口干口渴、食欲不振等症。青黛(见前)。
  【伍用功能】木瓜缓急止痛,醒脾开胃,调肝脾、生胃津、助消化、增食欲,固肺化痰;青黛苦寒,清肺止
  咳,解毒利咽。二药伍用,清热解毒,敛肺止咳,缓急止痛甚妙。
  【主治】1.咳嗽,咯血,证属肝火犯肺者;2.足跟痛,无论是湿热下注,还是肝肾两虚者,均宜选用;3.
  腓肠肌痉挛(小腿肚转筋抽痛)。
  【常用量】木瓜 1-15 克。青黛 3-6 克。布包煎。
  【经验】木瓜、青黛伍用,原为治疗外感咳嗽而设,诸凡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咳嗽均宜选
  用。足跟痛,证属湿热下注者,与苍术、黄柏伍用;证属肝肾两虚者,与六味地黄参合;治腓肠肌痉挛,用芍药、
  甘草配伍。
  (二十)香附 五灵脂 牵牛子
  【单味功用】香附又名香附米,味辛、微苦甘,性平。入肝、胃经。本品辛苦香燥。生品入药,能上行胸膈,
  外达皮肤。制后入药,可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入药,善行血分以止出血。盐水浸炒,入血分而润燥。青盐
  炒之,可补肾气。酒浸炒之,有行经络以散其滞。醋浸炒之,可消积聚。姜汁炒之,则化痰饮。故香附为行气开
  郁之要品。它既能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用于治疗情志不遂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胸膈痞闷、呕吐吞酸心腹疼痛、
  胁肋胀闷,乳房胀痛、疝气疼痛等症;又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等。
  五灵脂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或其他近缘动物的粪便。本品如凝脂,受五行之灵气而得名。味苦、甘,性温。
  入肝、脾经。能通利血脉、散瘀止痛,用于治疗气血瘀滞、心(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腹(包括胃痛、疝痛)、胁、
  肋诸痛,以及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等症。五灵脂炒用,能够化瘀止血,用于治疗妇女崩漏、月经过多等症。
  牵牛子又名二丑、黑白丑,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肾、大肠经。本品苦寒峻下,既能行水通便,用于治
  疗水肿胀满、三焦气滞、二便不通等症;又能消痰涤饮,用于治疗肺气壅滞、痰饮喘咳、面目水肿。李时珍云:
  “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痰则遂饮消,上下通快矣。”还能杀虫消积,用于治疗虫积腹痛。
  【伍用功能】香附芳香走窜,理气解郁,顺气逐痰;五灵脂气味俱厚,专走血分,行气活血;降浊气而和阴
  阳,二丑下气行水,消痰涤饮。诸药参合,顺气行水、消痰逐饮、活血散瘀、脱敏平喘益甚。
  【主治】1.支气管哮喘;2.皮肤过敏诸症。
  【常用量】香附 6-10 克。五灵脂 6-10 克。牵牛子 3-10 克,水煎服;入丸剂、散剂 1.5~3 克。
  【经验】香附、五灵脂、二丑伍用,出自祝氏脱敏煎,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施师告云:证属油烟子过敏者,
  其效更著。祝老用于治疗皮肤过敏诸症,亦有良效。
  (二十一)麻黄 杏仁
  【单味功用】麻黄(见前)。杏仁(见前)。
  【伍用功能】麻黄味辛性温,中空而浮,长于升散,宣通肺气,止咳定喘;杏仁味苦性温,色白入肺,降气
  止咳。麻黄以宣肺定喘为主,杏仁以降气止咳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肺气通调,止咳平喘益彰。
  【主治】1.外感咳嗽、气喘,证属痰湿阻肺者;2.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咳嗽胸满、痰吐稀白等症; - 33 -
  3.癃闭、水肿,证属肺气不宣者;4.突发性耳鸣、耳聋,证属肺气不宣,耳咽管阻塞者;5.中风偏枯诸症。
  【常用量】麻黄 6-10 克;杏仁 6-10 克。
  【经验】麻黄、杏仁伍用,出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头痛、身痛、咳嗽胸满、
  痰稀白等症。二药伍用,一可外应皮毛而有助于发汗驱邪,二可宣肺气,通鼻窍,三可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
  《温热经纬》云:“耳聋治肺”。干祖望教授运用这一对药治疗“风聋”,即突发性耳鸣耳聋,伴有肺经症状
  如鼻塞、咳嗽者,疗效满意。
  邵志刚报道,取此一对药各 9 克,一宣一降,加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用于治疗中风偏枯症,每获奇效。
  董建华教授经验:麻黄与杏仁宣肺平喘。配石膏治疗外寒里热之喘;配黄芩、地龙治疗热喘;配黄芪、防风
  治疗气虚而喘;配酒大黄治疗痰热实喘;配熟地黄、紫河车治疗肾虚而喘;配陈皮、半夏治疗痰湿哮喘。
  (二十二)杏仁 葶苈子
  【单味功用】杏仁(见前)。葶苈子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大肠经。本品辛散开壅,苦寒沉降,能泻
  肺气壅滞而祛平喘、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治肺气壅滞、痰软咳喘、水肿、小便不利等实证;也可用
  于气管炎、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以及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喘满等。
  【伍用功能】杏仁辛甘质润,温而不燥,宣肺平喘;葶苈子苦温沉降,辛散开壅,泻肺平喘。杏仁以宣肺平
  喘为主,葶苈子以泻肺平喘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泻,气机通畅,哮喘则平。
  【主治】1.急、慢性气管炎,症见咳嗽、气喘、咳吐白痰等症;2.哮喘;3.水肿、腹水。
  【常用量】杏仁 6-10 克;葶苈子 6-10 克。
  【经验】杏仁、葶苈子伍用,出自祝师五子定喘汤,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
  哮喘为疑难病症,明·张景岳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冷即作者,亦名哮喘。”所谓夙根,是指肺脏所
  伏之痰浊水饮为哮喘病屡发屡止的潜在病理因素。祝师云:“冶喘先治痰,治痰宜调气。”治稀痰,与半夏、旋复
  花为伍;治稠痰,与海浮石、旋复花伍用,治顽痰,与海浮石、黛蛤散参合,亦可与三子养亲汤合用。调气,取
  杏仁、葶苈子,盖杏仁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行水,一宜一泻,气机通畅,哮喘自平矣。若因外感风寒、风热诱
  发者,宜与荆芥、防风,或与桑叶、菊花配伍使用。
  杏仁、葶苈子伍用,《肘后方》名曰葶苈散,用于治疗水肿、腹水。盖葶苈子泻肺行水,杏仁宣降肺气,参
  合为用,水道通调,腹大水肿可消。
  第二节 下气平喘
  (一)五味子 细辛
  【单味功用】五味子(见前)。细辛(见前)。
  【伍用功能】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
  风止痒。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宜宣。外感风寒,则致肺气抑郁,应以宣通肺气,温散寒邪为治。咳嗽伤气,气
  伤则胀,故云肺气宜拢、宜敛。细辛宣肺散邪、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二药伍用,以细辛之辛散,制五味
  子之酸敛;五味子之酸敛,又制细辛之辛散。二药参合,一散一敛,一开一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止咳平喘
  甚妙。
  【主治】1.感冒风寒,咳吐白痰,或寒饮咳喘诸症;2.肺肾两虚,久咳虚喘等症。
  【常用量】五味子 3-10 克。细辛 1-3 克。
  【经验】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五味子、细辛的用药份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
  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取五味子。
  五味子、细辛伍用,即古人谓,五味子之敛,细辛之升发,二者参合,则升降灵而咳喘自止矣。盖“肺气阳
  中有阴,故能降,治肺气以阴降为主,然气之降先本于升,五味子合细辛升降皆备,所以阳邪伤阴,固宜清阳,
  以之收阳;阴邪伤阳,亦宜此辛温畅阳,而寓收阴。”此即细辛合五味子治咳喘之机制也。
  盖肺主呼吸,敛则呼出,张则吸入,故五味子之酸敛其肺气,一细辛之辛助其肺用,一张一敛,使吸气充分,
  去邪有力,开阖有序,双向调节,止咳平喘之力倍增。
  (二)五味子 干姜
  【单味功用】五味子(见前)。干姜味辛,性热。入心、肺、脾、胃经。本品辛开温通,既能通心助阳,又
  能温散里寒,用于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厥逆亡阳之证;也能温中逐寒,用于治疗脾
  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还能温肺散寒、燥湿化痰,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白清稀,或带白沫等症。
  【伍用功能】五味子酸涩收敛,善敛肺气而滋肾水;干姜辛散温通,逐寒邪而发表温经,燥脾湿而止呕消痰。
  五味子以酸涩收敛为主;干姜以辛散温开为要。二药参合,一收一散,一开一阖,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利肺气,
  平喘逆,化痰饮,止咳嗽甚妙。
  【主治】1.肺寒咳嗽,痰稀而多,状如白沫,或寒痰为患,阴滞气机,咳逆上气等症;2.百日咳(顿咳、疫
  咳、鹭鸶咳)热像不显著,舌质淡,苔白滑者。
  【常用量】五味子 3-10 克。干姜 6-10 克。
  【经验】五味子、细辛或五味子、干姜伍用,出自《伤寒论》小青龙汤。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
  无汗,咳嗽短气,痰白而稀,或背脊拘急,或发凉,或头面四肢水肿,舌苔白润,脉浮紧。  - 34 -
  邹润安曰:“《伤寒论》中,凡遇咳者,总加五味子、干姜,义甚深奥,经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故
  咳虽肺病,而起源实主于脾,惟脾家所散上归之精不清,则肺家通调水道之令不肃,后人治疗咳嗽但知润肺消痰,
  不知润肺则肺愈不清,消痰则转能伤脾,百痰之留于肺者究莫消也。干姜温脾肺,是止咳之来路,来路清则咳之
  源绝矣;五味子使肺气下归于肾,是治咳之来路,来路清则气肃降矣。合两药而言,则为一开一阖,当开而阖是
  为关门逐盗;当阖而开则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龙汤及小柴胡、真武汤、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里无别
  也。”
  (三)苏子 紫菀
  【单味功用】苏子又名紫苏子。味辛,性温。入肺、大肠经。本品质润不燥,既能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开
  郁利膈,用于治疗痰壅气逆、咳嗽痰喘(类似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症,又能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燥
  便秘等症。紫菀(见前)。
  【伍用功能】紫菀气温不热,质润不燥,润肺下气,化痰止咳;苏子淸利上下,降气平喘,化痰止咳。紫菀
  以润肺为主;苏子以降气为要。二药伍用,一润一降,润降合法,化痰止咳,下气平喘,利气宽膈的力量增强。
  【主治】1.咳嗽气喘,咯痰不爽,胸膈满闷等症;2.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兼见上述诸症者,亦可
  使用。
  【常用量】苏子 6-10 克。捣碎煎服。紫菀 6-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苏子、紫菀伍用,均取蜜炙之品,以便增强其润肺止咳之功也。
  (四)莱菔子 白芥子
  【单味功用】莱菔子俗名萝卜子。味辛、甘,性平。入肺、脾、胃经。本品既能消食除胀,用于治疗食积气
  滞、脘腹胀闷、嗳气食臭,或腹痛泄泻等症;又能降气化痰、祛铼止咳,用于治疗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还
  能利气消胀,用于治疗单纯性肠梗阻。
  白芥子又名辣菜子。味辛,性温。入肺经。本品辛散温通而利气,既能温肺开胃、利气祛痰、消肿止痛,用
  于治疗寒痰咳喘、胸闷胁胀、咳吐白痰等症。朱丹溪说:“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
  用白芥子,正此义也。”故可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等,还能温通经络、利气散结、祛经络之痰,用于治疗痰溘
  阻滞经络所引起的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以及阴疽流注等症。
  【伍用功能】莱菔子辛甘,长于顺气开郁,下气定喘,消食化痰,消胀除满;白芥子辛能入肺,温可散寒,
  长于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利气消食、祛痰止咳、降气平喘之力增强。
  【主治】老人、虚人痰嗽等症;久咳痰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症;小儿停食哮喘。
  【常用量】莱菔子 6-10 克。白芥子 6-10 克。
  【经验】莱菔子、白芥子伍用,出自《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治气逆痰滞,以致咳嗽气喘,痰多,胸脘痞
  满,不思饮食,苔粘腻,脉滑者。
  咳嗽一证,当先治痰。治痰分为两途,一肺一脾。痰多者以豁痰为主,当选白芥子治之;食滞运化失职,主
  取莱菔子为治,二药参合,相互为用,化滞豁痰止咳甚妙。若有病菌感染者,宜与鱼腥草为伍,其用量以不少于
  30 克为宜。
  (五)葶苈子 大枣
  【单味功用】葶苈子(见前)。大枣味甘,性平。入脾、胃、心、肝经。本品质润性缓,善补脾胃、润心肺、
  调营卫、生津液、补阴血、缓和药性,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引起的倦怠无力、纳谷减少、面色少华、虚烦失眠等
  症,也可治疗妇人脏躁,以及过敏性紫瘢等。
  【伍用功能】大枣甘缓补中,补脾养心,缓和药性;葶苈子苦寒沉降,泻肺气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药伍用,
  以大枣之甘缓,挽葶苈子性急泻肺下降之势,防其泻利太过,共奏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之功。
  【主治】1.痰涎壅滞,肺气闭阻,咳嗽痰喘喉中有痰声如曳锯状,甚则咳逆上气不得卧,面目浮肿,小便不
  利等症;2.心力衰竭,症见喘息不得卧者可用;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症见咳嗽痰多者;4.悬饮(渗出
  性胸膜炎);5.肺痈(肺脓疡);6.慢性鼻炎,以鼻塞、鼻甲肥大,久久不愈者。
  【常用量】葶苈子 3-10 克。布包煎服。大枣 5 枚。
  【经验】葶苈子、大枣伍用,出自《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又名葶苈大枣汤。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不得卧,或面目浮肿等症。明·孙一奎以葶苈子 6 克、大枣 10 枚,治肺痈胸膈胀满,上气喘急,或身面浮肿,鼻
  塞声重。施老经验,葶苈大枣泻肺汤用于治喘确有实效,但用量不宜过大,亦不可久服,否则肺气大伤,以致喘
  息再发,终不可挽回也。
  葶苈子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乃是李介鸣教授之经验。盖葶苈子质轻味淡,上行入肺,下能通调水道,即可泻
  肺气之闭塞,又可利水消肿。现代医学研究又有强心功能,只要辩证准确,用药恰当,实为治疗心衰喘息不得卧
  的又一良方。
  (六)射干 麻黄
  【单味功用】射干味苦,性寒。入肺、肝经。本品苦寒淸热、泻火解毒、散血消肿、祛痰利咽,用于治疗感
  受风热,或痰热壅盛所引起的咽喉肿痛,以及痰涎壅塞、咳嗽气喘等症,也可用于瘰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
  痈肿疮毒。麻黄(见前)。
  【伍用功能】射干苦寒,淸热解毒,降肺气、消痰涎、利咽喉;麻黄辛温发散,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射干 - 35 -
  以降气为主,麻黄以宣肺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消痰下气平喘甚妙.
  【主治】1.痰涎壅盛,气道不得宣畅,以致气逆而喘、喉中痰阻、如水鸡声样痰鸣等症;2.慢性气管炎,支
  气管哮喘,偏于寒者可用。
  【常用量】射干 6-10 克。麻黄 3-6 克。
  【经验】射干、麻黄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治水饮伤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上气而作水鸡声的病机是什么?清代张璐作了这样的解释,他说:“上气而作水鸡声,乃是痰凝其气,气触其
  痰,风寒入肺之一验耳。”
  据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射干有淸除上呼吸道炎性渗出物之力。二药相合,宣
  肺、祛痰、平喘甚妙,善治咳嗽痰喘诸症(支气管哮喘可用)。为加强祛痰作用,亦可伍用黛蛤散、海浮石之辈。
  若喘甚者,伍以葶苈子、大枣,其效更著。
  (七)山药 牛蒡子
  【单味功用】山药原名薯蓣。味甘,性平。入脾、胃、肺、肾经。本品质润液浓,不热不燥,补而不腻,作
  用和缓,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要药。它既能补脾胃、助消化、补虚劳、益气力、长肌肉、润皮泽肤,用于治疗脾胃
  虚弱、饮食减少、体倦神疲,以及脾虚泄泻、大便稀溏、状如水样、甚则完谷不化等症;又治小儿营养不良,以
  及脾虚带下等症;还能补脾胃而益肺气,用于治疗肺脾两虚的慢性咳嗽、表现为痰多淸稀、食欲减退、身体消瘦、
  倦怠无力等症(可见于肺痨病)。此外,还能益肾强阴、补肾固精,用于治疗肾气不足所引起的遗精、遗尿、尿
  频等症。
  据现代医药研究,山药含粘蛋白质、尿囊素、胆碱、精氨酸、淀粉酶、蛋白质、脂肪、淀粉及含碘物质等。
  粘蛋白质在体内水解为滋养作用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淀粉酶有水解淀粉为葡萄糖作用,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
  效。牛蒡子(见前)。
  【伍用功能】山药本为食品,质润液浓,不热不燥,补而不腻,作用和缓;牛蒡子辛苦寒滑,善疏风清肺,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宣肺透疹。山药以补为主,牛蒡子以清为要。二药伍用,一补一清,清补合法,故宣肺气、
  清肺热、健脾胃、祛痰止咳的力量增强。
  【主治】1.脾胃不健,肺气虚弱,痰湿内生,停阻气道,以致胸膈满闷、咳嗽气短、喉中水鸡声、身倦乏力
  等症(咳之不甚者效佳);2.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偏于虚者可用;3.糖尿病并发肾病,症见血糖增高,并有
  尿蛋白者。
  【常用量】山药 10-15 克。牛蒡子 6-10 克。
  【经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山药与大力子并用,最善止嗽。”盖山药补脾气,养脾阴调肺气,
  培土生金;大力子体滑气香,宣肺润燥。二药伍用,清化痰浊不伤正,补益之中不滞痰,大有止咳定喘之功。用
  于治疗咳嗽久已,咳声不畅,胸闷,痰稠,咳吐不爽,证属脾肾两虚者。
  (八)橘皮 桑白皮
  【单味功用】橘皮(见前)。桑白皮又名桑根白皮、白桑皮。味甘、辛,性寒。入肺经。本品善走肺中气分,
  能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清痰止嗽、下气平喘,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而黄(类似肺气肿合并感染,急性
  支气管炎之咳喘,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等);又能下气行水、利尿消肿,用于治疗水肿属于皮水者(所谓皮水,属
  阳证范畴,其特点是:面目四肢肿满、发热、不恶寒、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有咳嗽,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
  炎等)。另外,还能降低血压,可用于高血压病。
  【伍用功能】橘皮气味辛温,理气健脾,和胃化痰;桑白皮辛散苦降,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白皮入走手
  太阴肺经,作用在肺;橘皮入脾、肺经,但着重作用在于中焦脾胃。二药伍用,脾肺并重,生化有权,则脾气健
  运、痰无以生,肺气通畅、邪不可干,故二药合力,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的力量增强。
  【主治】1.肺热咳嗽、喘逆痰多或面肿胀、小便不利等症;2.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均可选用。
  【常用量】橘皮 6-10 克。桑白皮 6-10 克。
  橘皮、桑白皮为对,为施老所习用,诸凡咳嗽吐痰,均可从肺脾二经施治,取标本兼治之法,每获良效。
  (九)桑白皮 地骨皮
  【单味功用】桑白皮(见前)。地骨皮为枸杞的根皮。味甘、淡,性寒。入肺、肾经。李东垣说:“地为阴,
  骨为里,皮为表,服此既治内热不生,而于表里浮游之邪,无有不愈。”故地骨皮既走里又走表,实为表里上下
  皆治之药。本药入于肺,以清肺降火,达于肾而凉血清骨退蒸,尤宜有汗之骨蒸,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盗汗(类似肺结核之消耗热)等症;又治肺热咳嗽、气喘、间有午后发热(午后 4-5 时尤甚)、舌红苔黄、脉细
  数(类似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的肺热咳嗽);还治血热妄行所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另外,还能降压,
  可用于高血压病。
  【伍用功能】桑白皮入肺中气分,泻肺中邪热,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地骨皮入走血分,清肺中伏火,清
  热凉血、补阴退蒸。桑白皮以清气分之邪为主,地骨皮以清血分之邪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清
  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泻肺气、去痰嗽、平喘逆的力量增强,
  【主治】1.肺热咳嗽、气逆作喘、痰吐粘稠、身热口渴等症(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合并感染等均可
  选用);2.风温咳嗽,午后发热,或低热不退者;3.水肿,以面目肿甚、小便不利者;4.肺痨(肺结核)干咳;
  5.鼻衄。  - 36 -
  【常用量】桑白皮 6-10 克。地骨皮 10-15 克。
  【经验】桑白皮、地骨皮伍用,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能清泻肺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咳
  嗽、甚则气喘、皮肤蒸热,或发热、午后尤甚,舌红荅黄、脉细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用以治肺火,大
  肠火,喘急之症。清·吴谦《医宗金鉴》:“[集注]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
  火郁生热,因而制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白者肺之色,泻白泻肺气之有余也。”
  根据据临床实践体会,二药合用,功效有三:
  1.清肺泻热,治身热,气逆而喘,疗肺热咳嗽(各种肺炎可用);
  2.清肺热、导火气,引皮肤水气顺流而下,治肺气不降之水肿(颜面浮肿);
  3.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治骨蒸劳热,合桑白皮能益阴气、泻虚火,所谓“益阴气以退三焦之虚阳,但令
  阴气得为阳守。”治午后低热。
  鼻衄即鼻出血,恙由肺热灼络之故,与黄芩、牛膝伍用,其效更著。
  (十)桑白皮 桑叶
  【单味功用】桑白皮(见前)。桑叶(见前)。
  【伍用功能】桑白皮辛散苦降,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桑叶轻清疏散,清热去风,清肺止咳。桑白皮以降气
  平喘为主,桑叶以宣肺平喘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清热平喘止咳甚妙。
  【主治】1.肺热受风,肺气失宣,咳逆上气,咳吐黄痰,头昏等症;2.头汗,证属肺热为患者。
  【常用量】桑白皮 6-12 克。桑叶 6-10 克。
  【经验】桑白皮、桑叶伍用,是为治疗肺热气逆咳嗽而设。桑叶轻清宣肺,桑白皮甘淡而寒,直入阴分,清
  泻肺中深伏之火,肃降肺气,平喘止咳。二药参合,一宣一降,宣降合法,清热泻火,肃肺平喘止咳之力增强。
  (十一)熟地黄 麻黄
  【单味功用】熟地黄(见前)。麻黄(见前)。
  【伍用功能】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肾养肝,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安魂魄。麻黄辛温,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熟地黄质体滋腻,易于助湿碍胃(即腻膈);麻黄体质轻浮,气味辛散,容易伤人
  正气。故以麻黄之辛散去熟地黄之滋腻,又用熟地黄之滋腻佐麻黄之燥散。二药参合,互制其短,而展其长,一
  肾一肺,金水相生,标本兼顾,止咳平喘,散结消块甚效。
  【主治】1.久喘无痰,形体虚弱,纳气不易者;2.妇女经期哮喘,夙喘新发诸症;3.痰核、流注结块以及阴
  疽诸症。
  【常用量】熟地黄 6-10 克。麻黄 3-6 克。
  【经验】熟地黄、麻黄伍用,功效颇著,不但可治久喘以及妇女经期哮喘,亦可治夙喘新发,未可以熟地“滋
  润胶粘,敛邪而无出路”以非之。在麻黄、半夏、杏仁、射干等温散肺金之剂佐以熟地,所谓“阳盛阴微,阳藉
  阴化。”熟地杂于温散之中,屡建其功,犹如射干麻黄汤及小青龙汤中用五味子酸敛之品于温散剂中而相得益彰
  也。另外,以麻黄 1.5 克,伍以熟地 30 克,可消散阴疽,治痰核,流注结块等症。
  (十二)熟地黄 当归
  【单味功用】熟地黄(见前)。当归味甘、辛,性温。入心、肝、脾经。本品辛甘温润,以甘温和血,辛温
  散寒,为血中气药。它既补血、养血,又能柔肝止痛、活血止痛,用于治疗血虚所引起的头昏、目眩、心悸、疲
  倦、脉细等症;又能治疗血虚腹痛、月经不调、月经稀少、经期错后、经闭、痛经,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疮痈肿痛、冠心病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浅部血栓性静脉炎等病症。另外,它还能养血润燥、滑肠通便,
  用于治疗阴血虚少所引起的肠燥便秘。
  【伍用功能】熟地黄益肾纳气,补血养肝;当归补血和血,活血止痛,又主咳逆上气。二药伍用,滋阴补血,
  益肾平喘之功益彰。
  【主治】1.妇女久咳、久喘,而阴亏血虚者;2.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症;3.心悸、失眠、晕眩,证属精亏
  血虚者。
  【常用量】熟地黄 6-10 克。当归 6-10 克。
  【经验】熟地黄、当归伍用,以熟地黄治喘,首推张景岳用之最善。所谓益肾纳气,金水相生之理也。当归
  治咳喘则用之者较少,施老治久咳、久喘病人,常于咳喘方药之中加当归一味而建功效。盖本经早有记载:“主
  咳逆上气。”苏子降气汤亦以当归为佐,则当归治咳喘,在古人有明训矣。
  (十三)大枣 黑锡丹
  【单味功用】大枣(前)。黑锡丹为黑锡(去渣净称)、硫磺(透明者)各 60 克,胡芦巴、破故纸、茴香、
  沉香、木香、附子(炮)、金铃子、肉豆蔻各 30 克,肉桂 15 克组成。先将黑锡和硫磺放新铁铫中如常法结成砂
  子,放地上出火毒,研极细末。余药也研成极细末,然后和匀再研至黑色光亮为度,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阴干备用。本品能护真阴、扶真阳、温肾阳、散阴寒、纳肾气、定虚喘,用于治疗肾阳衰微、肾不纳气、胸中痰
  壅、上气喘促、四肢厥逆、汗出不止等症;又治奔豚气上冲胸、胸腹胀满等症;还治男子阳萎精冷、女子血海虚
  寒带下诸症。
  【伍用功能】大枣甘缓补中养血,补脾和营,养心安神,缓和药性;黑锡丹护真阴,扶真阳,强心气,纳肾
  气,定虚喘。二者参合,以大枣之甘缓,制黑锡丹之重坠,共奏益气强心、温肾纳气、镇逆平喘之效。  - 37 -
  【主治】1.久病咳喘,老人肾虚而喘,症见真阳衰微,咳嗽气喘,痰饮稀薄,颜面或四肢浮肿,动则汗出,
  四肢不温,甚则逆冷者;2.慢性气管炎,肺心病患者,表现为真阳衰微,或阴阳俱虚者,均可使用。
  【常用量】大枣-10 枚。黑锡丹 3-6 克。
  【经验】黑锡丹定虚喘,非真阳衰微者不可妄投。用黑锡丹者,必须咳喘,痰饮稀薄,颜面或四肢浮肿,四
  肢不温,真阳虚惫者方宜。若乍寒乍热,痰粘不易咯出,误用黑锡丹者,必致阴竭阳脱之祸,病人痰浊痼恋,阳
  气未振,阴霾未散,真阳反伤,以致加重病情,故用此药时,须千万慎重。
  (十四)补骨脂 胡桃仁
  【单味功用】补骨脂又叫破故纸。味辛、苦,性大温。入肾、脾经。本品气温味苦,既能暖丹田、壮元阳、
  温肾逐寒、敛气止脱,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以致腰膝冷痛、小便频数、遗尿、阳萎、遗精等症;又能
  温脾止泻,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久泻便溏、五更泻(即黎明前腹泻,伴有腹痛肠鸣、泻后则安、苔薄白、脉沉细,
  常见于肠结核、局限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等);还能纳气归元、止嗽平喘,用于治疗肾气不足之咳喘等症。另外,
  还能补相火以通君火、扩张冠状动咏,用于治疗冠心病、有夜尿多、四肢冰冷等阳虚之症。
  胡桃仁又叫胡桃肉、核桃仁。味甘,性温。入肺、肾、大肠经。胡桃味甘气热,皮涩肉润汁黑。它既能温补
  命门、涩精固气,用于治疗肾虚阳衰、腰痛酸楚、两足痿软、小便频数等症;又能补气养血、敛气定喘,用于治
  疗肺肾不足、咳嗽气喘(类似喘息性慢性气管炎)等症;还能温肺润肠,用于治疗血虚、津枯所引起的肠燥便秘,
  也可治老人气虚便秘(习惯性便秘)。现代研究,本品尚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故可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性心
  脏病。
  【伍用功能】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呼、纳相合,呼吸功能是属正常,人即安康。
  胡桃肉补肾助阳,敛肺定喘.润肠通便;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归宅,温脾止泻。二药伍用,一肺一肾,金水相
  滋,敛肺纳气,止咳平喘甚妙。
  【主治】1.肾虚之咳喘诸症;2.肾气不足,以致腰酸、腰痛、阳萎、遗精、小便频数、遗尿等症;3.神经衰
  弱,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4.妊娠腰痛,状不可忍。
  【常用量】补骨脂 6-10 克。胡桃仁 6-10 克。
  【经验】补骨脂、胡桃仁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青娥丸。治肾虚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转侧艰难。
  清·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青娥丸治虚腰痛,《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
  矣。”故纸十两(酒蒸),胡桃二十两(去皮研),蒜四两,姜四两,杜仲一斤。虚寒喘嗽郑相国方,肺肾虚寒,
  为喘为嗽。除蒜姜仲除去三味加蜜送。
  破故与胡桃同用,有水火相生之妙。气足则肺不虚寒,血足则肾不枯燥,久服利益甚多,不独上疗喘嗽,下
  强腰脚已也。古云:“黄柏无知母,破故无胡桃,犹水母之无虾也。”(按:水母,海蛇也)。清·黄宫绣《本
  草求真》也说:“胡桃……诸书皆言能通命火,助相火,利三焦,温肺润肠,补气养血,敛气定喘,涩精固肾,
  与补骨脂一水一火,大补下焦,有同气相生之妙。”
  根据临床体会,肺源性咳喘,心源性咳喘,凡表现为吸气短,肾不纳气者均宜使用。尤其于缓解期,更须长
  服,定有益矣。
  《伤寒保命集》通气散:破故纸若干,置于瓦上炒香熟,研为细末,胡桃肉细嚼,空心温酒调下 10 克,以
  治妊娠腰痛,状不可忍。
  另外,胡桃肉有健脑益智、治疗失眠之功,昔日一荷兰公使,罹失眠症,李鸿章送他一瓶用核桃仁熬制的核
  桃酪,服用 1 个月,果然失眠症痊愈。
  (十五)补骨脂 蛤蚧
  【单味功用】补骨脂(见前)。蛤蚧为脊椎动物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味咸,性平。入肺、肾经。
  本品既能补肺肾、定喘嗽,用于治疗肺虚咳嗽、肾虚作喘、虚劳喘咳等症;又能助肾阳、益精血,用于治疗阳痿
  诸症。
  【伍用功能】补骨脂补肾壮阳,温肾纳气;蛤蚧补肺气、纳肾气,定喘止咳。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止咳平
  喘之力增强。
  【主治】1.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证属肺肾两虚,肾不纳气,喘息气短,动则尤甚,身惫汗出,腰膝酸软,
  咳嗽痰多诸症;2.肺虚劳嗽诸症。
  【常用量】补骨脂 6-12 克。蛤蚧 3-6 克;亦可研为细末,冲服,每服 1-2 克,日服 2-3 次。
  【经验】补骨脂、蛤蚧伍用,是为治疗陈年宿疾,喘息气短,动则尤甚等肺肾两虚、肾不纳气而设。
  蛤蚧全年均可捕捉。剖开除去内脏,拭去血液(不可用水洗),以竹片先从横面撑开,再用长竹一条撑着下腭
  延至尾末端,用微火焙干,两只合为一对。用时去头(有小毒)、足和鳞片。也有单取其尾,或炒酥研末冲服。
  第九章 益胃止渴健脾降糖类
  (一)苍术 玄参
  【单味功用】苍术味辛、苦,性温。入脾、胃经。本品辛温升散,苦温燥湿,既能发汗以解风寒之邪,用于
  治疗外感风寒湿邪所引起的头痛、身痛、无汗等症;又能芳香化浊、燥湿健脾,用于治疗脾为湿困、运化失司,
  以致食欲不振、胸闷呕恶、腹胀泄泻、苔白腻浊等症;还能祛风湿、止痹痛,用于治疗湿邪偏重的痹证。另外, - 38 -
  苍术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A,故可用于治疗维生素 A 缺乏所引起的夜盲症和角膜软化症。苍术气味芳香,善于化
  浊辟秽。施老的经验认为,本品确有敛脾精、止漏浊之功,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屡获显效。据现代医药研究,
  已知本品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醇及苍术酮。并含有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B 及胡萝卜素。苍术流
  浸膏注射家兔皮下,可使血糖降低,并证明有抑制血糖的作用。玄参(见前)。
  【伍用功能】苍术苦温燥湿,辛香发散,功专健脾燥湿,升阳散郁,祛风明目;玄参咸寒,质润多液,功擅
  滋阴降火,泻火解毒,软坚散结,淸利咽喉。苍术突出一个燥字,玄参侧重一个润字。二药伍用,以玄参之润制
  苍术之燥,又以苍术之温燥制玄参之滞腻。两药参合,一润一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建中宫、止漏浊、降低
  血糖甚妙。
  【主治】1.糖尿病,表现为血糖增高者,用之可使降低。若伴有胆固醇增高者,用之也可令其降低;2.慢性
  肾功能不全,尿蛋白久久不除者;3.膏淋(小便浑浊,为米泔状),证属脾肾虚弱,不能制约脂液者;年老大便
  秘结不通,证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困又有肾阴不足者。
  【常用量】苍术 10-15 克。玄参 15-30 克。
  【经验】苍术、元参伍用降低血糖,系施今墨先生之经验,许多人认为治消渴病,不宜用辛燥之苍术。据施
  老云:用苍术治糖尿病以其有“敛脾精”的作用,苍术虽燥但伍元参之润,可制其短而展其长。据李登榜等研究,
  用苍术浸膏试验予家兔及蟾蜍证明苍术有抑制血糖作用,其抑制作用以注射后 3 小时为最佳。又有药理研究用苍
  术煎剂给家兔灌胃,对四氧嘧啶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给药的 10 天内,血糖不断下降,停药后血糖未见
  回升;元参试验予家兔证明有使血糖下降作用。说明施今墨先生应用苍术配元参降血糖是有其科学性的。祝谌予
  老师在辨证的基础上,单用苍术配元参治疗隐性糖尿病,获得降血糖的满意效果。可见苍术与元参伍用,是经得
  起实践之检验矣。
  (二)黄芪 山药
  【单味功用】黄芪(见前)。山药(见前)。
  【伍用功能】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而偏于补脾阳;山药甘平,补脾养肺,养阴生津,益肾固精,
  而侧重于补脾阴。二药伍用,一阳一阴,阴阳相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收健脾胃、促运化,敛脾精、止漏
  浊,消除尿糖之功。
  【主治】1.糖尿病,表现为尿糖严重者,用之即可消除;2.慢性胃肠炎,证属脾胃气虚者;3.慢性肾功能不
  全,尿蛋白久久不除者;4.小儿遗尿,脱肛。
  【常用量】黄芪 10-30 克。山药 10-30 克。
  【经验】黄芪、山药伍用,系施老临证经验所得。用于降低尿糖。意即取黄芪的补中益气、升阳、实腠理之
  作用,与山药的益气阴、固肾精的功用相合,谓之相互为用,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涩精止遗,使尿糖转为阴性
  也。近年来祝老师又有新的体会,他将山药易为生地,因山药含淀粉多是也。生地用量为 30 克,大便溏者酌减。
  黄芪、山药消除尿蛋白之理,职是补益脾肾,固涩肾精,充实腠理,防止尿蛋白渗漏。若与益母草、白茅根
  参合,不仅有利尿消肿作用,尚可调整免疫功能。盖脾肾气旺,气血流畅,尿蛋白即可消除。若与黄柏、黄连参
  合,不仅有清热坚阴,尚有协助激素减量之功。
  (三)绿豆衣 薏苡仁
  【单味功用】绿豆衣即是绿豆的种子皮,故又名绿豆皮。绿豆味甘,性寒。入心、胃经。能资脾胃、厚肠胃、
  润皮肤、和五脏、消水肿、清暑热、解毒热,尤擅清肠胃热毒。绿豆衣体轻气寒,比绿豆更凉,故清热解毒、消
  暑止渴、利尿、清肠胃热毒更强,用于治疗夏日中暑、口干口渴、心烦不宁等症,又能治疗疮毒痈肿诸症,还能
  解乌头、巴豆之毒。
  薏苡仁又名苡仁、薏仁、米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肺、大肠经。本品最富有滋养,为易于消化
  的谷类,是健脾补肺之要药。能升能降,升少降多,上行清肺热,以使水之上源清净;下行理脾湿,渗利肠胃之
  湿,用于治疗肺痈、肠痈诸症;生品入药,既能清热渗湿、利水消肿,又祛湿除痹、缓和拘挛,用于治疗水肿、
  脚气胫肿、小便不利等症,又治湿滞肌表经络、风湿痹痛、肌肉挛急疼痛等症。另外,还能健脾止泻,用于治疗
  脾虚湿盛之泄泻等症。
  【伍用功能】绿豆衣质轻气寒,善清脏腑经络、皮肤、脾胃之热毒;薏苡仁甘淡渗利,善清肺热、除脾湿,
  以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二药伍用,益脾胃、促健运、清虚热、解毒热、治消渴益彰。
  【主治】1.糖尿病,表现为上消诸症者宜用;2.肾脏病之水肿,尿蛋白诸症。
  【常用量】绿豆衣 6-10 克。薏苡仁 10-15 克。
  【经验】绿豆衣、薏苡仁伍用,善治糖尿病上消诸症。若口渴、舌燥甚者,伍以天花粉 30 克,其效更佳。
  (四)葛根 丹参
  【单味功用】葛根(见前)。丹参又名紫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心包、肝经。本品味苦色赤,性平而
  降,入走血分,既能活血化瘀,行血止痛,用于治疗心脉(包括心、心包)瘀阻所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
  瘀所致的胃脘痛(多见于溃疡病)、月经困难、痛经、产恶露不尽、瘀滞腹痛等症;又能活血化瘀、去瘀生新,
  可用于治疗瘀血所引起的癥瘕积块(包括肝脾肿大,宫外孕等)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诸症;还能凉血清心、除
  烦安神,用于治疗温热病热入营血,以致心烦、不寐等症;也可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等症。
  另外,还能凉血消痈,用于治疗痈肿疮毒诸症。  - 39 -
  据现代医药研究,丹参内含丹参酮甲、乙、丙,隐丹参酮及两种酚性结晶体(丹参酚甲、丹参酚乙),还含
  维生素 E 等。通过动物实验表明,它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并能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又有镇静等作用。
  【伍用功能】葛根轻扬升发,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滋润筋脉,扩张脑、心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
  糖;丹参活血祛瘀,化瘀生新,凉血消痈,镇静安神,降低血糖。二药参合,相互促进,活血化瘀、去瘀生新、
  降低血糖的力量增强。
  【主治】1.糖尿病,表现有瘀血指征(舌质暗,或有疲点、瘀斑,舌下静脉瘀滞等)者用之最宜;2.冠心病
  心绞痛,证属血脉瘀滞者;3.肝炎,症见黄疸,高胆红素血症。
  【常用量】葛根 10-15 克。丹参 10-15 克。
  【经验】葛根、丹参伍用,为祝谌予老师近年来研究糖尿病用药配伍经验所得。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气阴两
  伤,症见三多症状及舌质紫暗,或淡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怒张,或面部有瘀斑,或有刺痛、疼痛固
  定不移等血瘀征象。还适用于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而合并有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脉管炎等。根据临床表现,还
  可适当伍以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等调气活血之品,疗效更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谢少文教授研究
  证明,该五味中药确有抑制、消除免疫性血液抗体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五)玄参 麦冬
  【单味功用】玄参(见前)。麦冬(见前)。
  【伍用功能】玄参咸寒,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麦冬甘寒,清心润肺,养胃生津,解
  烦止渴。玄参色黑,偏于入肾;麦冬色白,侧重入肺,又兼走胃。二药伍用,一肾一肺,金水相生,上下既济,
  养阴生津,润燥止渴甚妙。
  【主治】1.糖尿病,表现为津少口干、口渴多饮、舌红少苔等症者;2.虚劳诸症,以阴虚为主者。
  【常用量】玄参 10-30 克。麦冬 10-15 克。
  【经验】元参、麦冬伍用,善治“上消“诸症。然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上水不足,必引下水自救,
  故肺肾兼顾最得制方之妙也。
  (六)知母 黄柏 肉桂
  【单味功用】知母(见前)。黄柏(见前)。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入肾、脾、心、肝经。本品气味纯阳,
  辛甘大热,善走肝肾血分,大补命门之火,既能温补脾肾阳气、益火消阴,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畏寒肢冷、尿频
  遗尿、阳萎,以及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又能温通血脉而散寒止痛,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
  痛、虚寒痛经诸症;还可用于湿疹、阴疽诸症。
  【伍用功能】知母苦寒,清热泻火,滋肾润燥;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肉桂辛热温中补阳,散寒
  止痛。知母润肺滋肾而降火;黄柏泻虚火而坚肾阴。相须为用,清化膀胱湿热,为滋肾泻火之良剂。更有肉桂辛
  热之品作为中介药物,以引寒达热,滋阴降火,清化下焦湿热蕴结益彰。
  【主治】1.糖尿病,表现为“肾消”,也叫“下消”者,症见多尿,小便混浊、如膏如脂等,2.糖尿病兼见
  下身瘙痒者。
  【常用量】知母 6-10 克。黄柏 6-10 克。肉桂 1-1.5 克。
  【经验】知母、黄柏、肉桂伍用,出自《兰室秘藏》通关丸,又名滋肾丸。用于治疗热蕴膀胱,尿闭不通,
  小腹胀满,尿道涩痛。汪昂云:“此足少阴药也,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光,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
  补背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须而行,
  为补水之良剂。肉桂辛热,假之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作者体会,诸药参合,治糖尿病表现为“下
  消”者确有实效。肉桂在药对中,起有“中介”作用,亦称沟通作用,可谓用药配伍之技巧也。
  (七)地黄 淫羊藿
  【单味功用】地黄(见前)。淫羊藿又叫仙灵脾。味辛,性温。入肝、肾经。本品辛香甘温,既能补命火、
  兴阳事、益精气,用于治疗肾阳虚衰所引起的遗精、阳萎、尿频、腰膝酸软、神疲体倦等症;又能祛风湿、强筋
  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麻木、筋脉拘急,或兼见筋骨痿软、下肢瘫痪等症;还能舒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
  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属阴阳俱虚,表现为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多、舌质淡红、脉细、男子阳萎、女子月
  经不调。另外,还能止咳平喘,用于治疗阳虚咳嗽之症。
  【伍用功能】地黄味厚气薄,滋阴清热,养血润燥,凉血止血,生津止渴;淫羊藿辛香甘温,补肾助阳,强
  壮健身,祛湿散寒,舒筋通络。地黄以补阴为主,淫羊藿以补阳为要。二药伍用,一阴一阳,阴阳俱补,提高机
  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益彰。
  【主治】1.糖尿病,运用胰岛素治疗不当所导致的阴阳倶虚之症;2.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施以激素之剂,
  长期或大量运用之后所造成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低下,表现为阴阳失调,功能紊乱,肾督亏虚之症。
  【常用量】地黄 10-60 克。淫羊藿 10-30 克。
  【经验】生地黄、淫羊藿伍用,是为治疗阴阳俱虚之证而设。施师临证处方,习用大生地、仙灵脾参合。根
  据临床表现,用药份量,亦宜随证增减,偏阴虚者,重用生地 30-60 克,仙灵脾 10 克;偏阳虚者,重用仙灵脾
  15-30 克,生地 15 克;阴阳俱虚者,二者各半。
  (八)熟地黄 山茱萸
  【单味功用】熟地黄(见前)。山茱萸(见前)。  - 40 -
  【伍用功能】熟地滋阴养血,生精补髓,大补肾中元气,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熟地以补为主,山茱萸以敛为要。二药伍用,一补一敛,强阴益精,大补元气,治糖尿病甚妙。
  【主治】1.糖尿病;2.病虚弱,证属阴阳俱虚者;3.妇女经行量多,虚损难眠,腰酸带下。
  【常用量】大熟地 6-10 克;山茱萸 6-10 克。
  【经验】熟地、山茱萸伍用,为李介鸣教授所创。山萸肉强阴益精,安五脏,与熟地参合,谓之“代参汤”,
  可大补元气,尤其对于久病虚弱之体,其效更佳。笔者用于治疗糖尿病,亦有良效。
  张锡纯谓曰“熟地黄,其性微温,甘而不苦,为滋阴补肾之主药。治疗阴虚发热,阴虚不纳气作喘,劳瘵咳
  嗽,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积成水肿,以及各脏腑阴分虚损者,熟地黄皆能补之。”又云:“山萸肉.味酸性
  温,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
  疗肝虚自汗,肝虚胁痛腰痛,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它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
  谓其逐寒湿痹也。”
  盖元气者,元阴元阳也。山茱萸、熟地伍用,元阴、元阳刚俱补,若与炒黄山药(方鸣谦老师告云:炒黄山
  药有人参之功)、党参合用,其效更著。
  临证之际,吾侪治糖尿病的常用对药尚有知母、生石膏,天冬、麦冬,知母、黄柏,山萸肉、生牡蛎,乌梅、
  五味子等。常用的方剂,以降糖对药方(生黄芪、大生地,炒苍术、元参,紫丹参、葛根)为主,随症加减,尿糖
  不降者,重用天花粉 30 克,或加乌梅 10 克;血糖不降者,加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 10 克代替,另用
  知母 10 克,生石膏 30-60 克;血糖较高而又饥饿感明显者加玉竹 10-15 克,熟地 30 克;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
  10 克,黄连 5 克,茯苓 15 克,白术 10 克;皮肤瘙痒,加白蒺藜 10 克,白鲜皮 10 克,地肤子 10 克;下身瘙痒,
  加知母 10 克,黄柏 10 克,苦参 10-20 克;失眠加何首乌 10 克,女贞子 10 克,白蒺藜 10 克;心悸加炒远志、
  石菖蒲各 10 克,生龙骨,生牡蛎各 30 克;大便溏薄加薏苡仁 20 克,芡实米 10 克;自觉燥热殊甚,且有腰痛者
  加肉桂 3 克引火归元;腰痛、下肢痿软无力加桑寄生 20-30 克,狗脊 15-30 克。
  糖尿病为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两大类:I 型(依赖胰岛素糖尿病)和 I 型(非依赖胰岛素糖
  尿病)。祝老经潜心研究,将糖尿病分为五个类型:1.气阴两虚型;2.阴虚火旺型;3.阴阳两虚型;4.气虚血瘀
  型;5.燥热入血型。其中以气阴两虚型为最多见。
  第十章 醒脾开胃类
  (一)鸡内金 丹参
  【单味功用】鸡内金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剖开沙囊,剥下内壁,洗净晒干即可。俗称鸡肫的黄
  皮。本品味甘,性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积,是一味强有力的消食之品。它既能助
  消化而消食积,健脾运而止泻痢,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停滞、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反胃吐酸、脘腹胀满,
  以及小儿疳积等症;又能固摄缩泉、涩精止遗,用于治疗小便频数、遗尿、遗精等症。此外,还能化坚消石,用
  于治疗泌尿系(肾、输尿管、膀胱)结石、胆结石。丹参(见前)。
  【伍用功能】鸡内金甘平,生发胃气,健脾消食,固摄缩尿,养胃阴、生胃津、化结石、消瘀积;丹参活血
  化瘀,去瘀生新,消肿止痛,养血安神。《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鸡内金,鸡之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
  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本草汇言》谓:“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重庆堂随笔》
  说:“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有滞者宜之。”由此可见,鸡内金以化积为主,丹参以祛瘀为要。二药伍用,祛
  瘀生新,散结化积,开胃口,增食欲,止疼痛之力增强。
  【主治】1.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久久不愈,胃阴受损,舌红少苔,唇红口干,食欲不振,胃脘疼痛等症;
  2.热性病后期,津液耗竭,胃阴不足,以致嗳气、吞酸、胃口不开,甚则毫无食欲、进食发愁、舌红少苔等症;
  3.各种癌肿放疗、化疗之后胃阴受损者;肝、脾肿大诸症。
  【常用量】鸡内金 6-10 克。丹参 10-15 克。
  【经验】鸡内金是一味健脾益胃、消食化积、去瘀生新的佳品。根据进化论的观点,凡动物弱于齿者,必强
  于胃。故鸡的胃消化力甚强,可谓无物不消,无物不化也。
  鸡内金入药,有生、炒之分。施老习用生品。为何以生品入药呢?因为生者入药一则不破坏或少破坏其有效
  成分,二则取其生发之性而养胃阴、生胃津、助消化、去瘀滞,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病后胃阴受伤,
  以致胃口不开,甚则毫无食欲者,屡获良效。
  治肝脾肿大,宜与合欢皮、白蒺藜参合,亦可与三棱、莪术合用,用效更佳。
  (二)鸡内金 麦芽(或谷芽)
  【单味功用】鸡内金(见前)。麦芽为大麦的成熟种子经发芽后,低温干燥而得。本品味甘,性平。入脾、
  胃经。既能开胃消食、和中消胀,用于治疗食积不消、脘腹胀满、呕吐、泄泻,以及小儿乳食消化不良的吐乳等
  症;又可下气回乳,用于治疗断乳时乳汁瘀积、乳房胀痛等症;还能治疗急、慢性肝炎之肝区作痛、厌食等症。
  谷芽为稻或粟谷的成熟果实(南方用稻,北方用谷),经发芽后,低温干燥而得。本品味甘,性平。入脾、
  胃经。能健脾开胃、消食和中,用于治疗宿食不化、脘闷腹胀、泄泻、不思饮食等症。
  麦芽、谷芽的功效类同,均有启脾进食、宽中消积、和胃补中之功,故二者常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但
  麦芽消食力强,谷芽和养功胜;麦芽力猛,谷芽力缓;麦芽消面食,谷芽消米食。至于临床上的取舍,应以患者 - 41 -
  平日以面食为主,还是以米食为主,给予灵活选用。前者宜选麦芽,后者宜用谷芽,若米、面食各半,可二者同
  用,其效更彰。
  【伍用功能】鸡内金生发胃气,健脾消食;谷、麦芽舒肝解郁,启脾开胃。二药伍用,启脾之力倍增,以生
  发胃气,舒调肝气,开胃口、增食欲。
  【主治】1.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2.久病之后,胃气不甦,不饥少纳,或毫无食欲等症;各
  种癌肿放疗、化疗后食欲不振,或毫不思食者。
  【常用量】鸡内金 6-10 克。麦芽(或谷芽)10-15 克。
  【经验】鸡内金、麦芽(或谷芽)伍用,施老习用生品。有关鸡内金用生品之理前贤已论及,不再赘述。至
  于谷芽、麦芽也用生品,其用意是取其生发之气,以舒肝气、和胃气、生津液、养胃阴、开胃口、增食欲。另外,
  生品入药,尚能保持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增强疗效。尝治消化系疾病,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
  球部溃疡,或热性病后期和各种癌肿放疗、化疗后的胃阴受损,胃气大伤,以致食欲不振者,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三)乌梅 木瓜
  【单味功用】乌梅(见前)。木瓜(见前)。
  【伍用功能】乌梅味酸,清凉生津,益胃止渴;木瓜酸温,和肝脾、生胃津、助消化。二药伍用,其功益彰,
  疏肝和胃,理脾化湿,养胃阴、生胃津、开胃口、增食欲之力增强。
  【主治】1.温热病后,气阴两伤,饮食乏味等症;2.慢性胃病,胃阴受损,以致口干少津、食欲不振、舌红、
  脉细等症;3.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4.伤暑霍乱吐泻、小腿肚转筋等症。
  【常用量】乌梅 6-10 克;若取乌梅肉入药时,可用 3-6 克。木瓜 6-10 克。
  【经验】乌梅、木瓜伍用,出自《临证指南》。叶天士创脾胃之疾养胃阴之说,观其立论云:“纳食主胃,
  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则安。以脾喜刚燥,胃
  喜柔润也。”乌梅、木瓜、枳壳参合,名曰思食丸,善治纳呆诸症。
  叶氏养胃阴者,取甘平或甘凉之品,药用石斛、麦冬、生白芍、沙参、生白扁豆、乌梅之类,以使津液来复,
  通降和合,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
  施老遵叶氏之法,在辨证施治精神的指导下,对热性病后期消化系统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
  疡),表现为不饥少纳,或不饥不纳,口干、舌红少苔、欠润,脉细数者,在养胃阴的基础上,加上生发胃气之
  品,诸如乌梅、木瓜、生谷(麦)芽、生内金之类,其效更著。尝治一男性胃溃疡患者,久治不效,故行胃大部
  切除术,术后年余,仍然纳谷不佳,甚则毫无食欲,见食发愁,患者形体瘦弱,舌红无苔,六脉细弱,以生内金、
  紫丹参、生谷芽、生麦芽、木瓜、乌梅、生白芍、佩兰叶、节菖蒲诸药调治,药服十余剂,饮食倍增,体力好转。
  可见药证相符,数剂而愈。
  (四)佩兰 石菖蒲
  【单味功用】佩兰(见前)。石菖蒲(见前)。
  【伍用功能】佩兰清暑辟浊,宣散蕴结,和中化湿,醒脾开胃;菖蒲益神健脑,开窍除痰,化湿开胃。二药
  伍用,相互促进,芳香化浊,活泼气机,净化舌苔,启脾开胃,增进食欲的功效增强。
  【主治】1.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失职,以致胸腹闷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甜腻、泄泻、舌苔厚腻等
  症;2.湿温初起,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胸闷等症。
  【常用量】佩兰 6-10 克;鲜品加倍。石菖蒲 6-10 克;鲜品 10-15 克。
  【经验】佩兰、石菖蒲伍用,施老亦习用鲜品,因其鲜品气味芳香浓郁,有效成分含量亦高,故芳香化湿,
  醒脾和中,开胃增食之力益彰。若湿邪弥漫,消退缓慢者,宜加苍术、白蔻仁、川厚朴各 6-10 克。
  (五)厚朴花 代代花
  【单味功用】厚朴花味苦、辛,性温。本品气味辛香,具有生发之气,能宽胸理膈、化湿开郁、降逆理气,
  用于治疗肝胃气滞、胸膈胀闷、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
  代代花又名玳玳花。味甘,微苦。本品香气浓郁,具有生发之气,能疏肝和胃、理气宽胸、升胃止呕,用于
  治疗胸中痞闷、脘腹胀痛、呕吐、少食等症。
  【伍用功能】厚朴花利湿宽中,化湿解郁,健胃止痛;代代花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开胃止呕。二药伍用,
  相互促进,香气浓郁,生发之性倍增,芳香化浊、理气宽中、醒脾开胃、增进食欲之力益彰。
  【主治】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胁胀痛,胃脘胀满、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
  【常用量】厚朴花 3-6 克。代代花 3-6 克。
  【经验】厚朴花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代代花为云香科植物代代花的花蕾。前者为棕红色,
  后者为黄白色。二者均是香气浓郁之品,具有生发之性。施老生平善治胃肠病,每遇临证处方之际,常常运用厚
  朴花、代代花,或取玫瑰花、代代花,以起画龙点睛之妙用。
  (六)玫瑰花 代代花
  【单味功用】玫瑰花为蔷薇科直立灌木玫瑰的花蕾。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脾二经。本品色紫、鲜艳,
  香气浓郁,其气清而不浊,其性和而不猛,柔肝醒胃,行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实属理气解郁、
  和血散瘀之良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等症。代
  代花(见前)。  - 42 -
  【伍用功能】玫瑰花理气解郁,和血散疲;代代花理气宽胸,疏肝和胃,开胃止呕。玫瑰花偏走血分,以和
  血散疲为主;代代花偏入气分,以理气散结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理气
  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1.肝胃不和,气机失调,胸闷不舒,心下痞满,两胁胀闷、疼痛、痛引胃脘,纳呆、不思饮食等症;
  2.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常用量】玫瑰花 3-6 克。代代花 3-6 克。
  【经验】厚朴花、代代花与玫瑰花、代代花,均可治疗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诸症。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兼
  见血疲,用时宜审。施老经验,诸花入药者,均宜后下。否则,有效成分即被破坏,以致影响治疗效果也。
  第十一章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类
  (一)苍术 白术
  【单味功用】苍术(见前)。白术以浙江于潜所产品质最佳,故又名于术。本品味甘、苦、微辛,性温。入
  脾、胃经。临床运用,有生、炒之别。生品入药,取其健脾之功而少燥气;炒后入药,是为增强燥湿之力。本品
  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吐泻、体倦无力等症;又能燥湿利水,治脾
  不健运、水湿内停、痰饮水肿、脘腹胀满等症;还能固表止汗,治脾胃衰弱、表虚自汗等症。张石顽云:白术“生
  用则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湿痹死肌,制熟则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食。”
  【伍用功能】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郁,祛风湿;白术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安胎。苍术苦
  温辛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偏于平胃燥湿;白术甘温性缓,健脾力强,补多于散,善于补脾益气,止汗。二
  药伍用,一散一补,一胃一脾,则中焦得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以运化,不能聚而为患,人则康复无恙。
  【主治】1.脾胃不健,纳运无常,以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2.湿阻中焦,气机不利,胸
  脘满闷,呼吸不畅诸症;3.湿气下注,水走肠间,症见腹胀、肠鸣、泄泻等症;4.着痹为患,症见痛处重着,肌
  肤不仁者。
  【常用量】苍术 6-10 克。白术 10-15 克。
  【经验】苍术、白术伍用,出自《张氏医通》。用以治疗脾虚痰食不运。笔者尝治慢性肝炎,表现为脾胃虚
  弱、纳运失职、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甚或下肢微肿者,屡用每收良效,若午后腹胀较甚者,参合小乌附汤(乌药、
  香附),则行气消胀之力益彰,尚无耗散正气之弊。
  施老临证处方时,苍术、白术习惯用炒品,一则可去其燥,二则能增强健脾之功。笔者体会,大便干者用生
  白术,大便溏者用炒白术。
  二药运用,颇有法度。《本草崇原》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
  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
  《玉楸药解》曰:“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其消食纳谷,止呕住泻亦同白
  术,而泄水开郁,苍术独长。“
  (二)半夏曲 建神曲
  【单味功用】半夏曲(见前)。建神曲又叫范志曲。系六神曲(杏仁泥、赤小豆、辣蓼草、青蒿、面粉、苍
  耳草等药末混合后经发酵而成)加厚朴、木香、青皮、槟榔、葛根、茯苓、柴胡、桔梗、荆芥、前胡、香附、羌
  活、紫苏、薄荷、独活、茅术、木通、香薷、泽泻、白芥子、丁香、豆蔻、甘草、麻黄、川芎、木瓜、沉香、苏
  子、肉果、檀香、砂仁、草果、秦艽、白芷、陈皮、莱菔子、半夏、麦芽、谷芽、山查、生姜而制成,并不发酵。
  建神曲能消食和中、健脾和胃,用于治疗感冒风寒、食滞胸闷等症。
  【伍用功能】半夏曲和胃降逆,燥湿化痰;建神曲健脾理气,消食和中。二药伍用,健脾和胃、和中降逆、
  理气快膈、消食除满力彰。
  【主治】脾胃虚弱,健运无权,症见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心下逆满、脘腹胀痛、胃中嘈杂、嗳气呕逆等。
  【常用量】半夏曲 6-10 克。建神曲 6-10 克。同布包煎。
  (三)半夏曲、沉香曲
  【单味功用】半夏曲(见前)。沉香曲由沉香、木香、厚朴、砂仁、豆蓮、郁金、青皮、枳壳、谷芽、麦芽、
  白芷、防风、葛根、前胡、桔梗、陈皮、乌药、槟榔、藿香、檀香、羌活、甘草等药组成,诸药共研细末,用面
  粉 20%-25%打糊,与药粉充分拌搅和匀,用模型压成小块备用。沉香曲能疏表化滞、舒肝和胃,用于治疗肝胃气
  滞、胸闷脘胀、胁肋作痛、呕吐吞酸等症。
  【伍用功能】半夏曲和胃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下气宽中;沉香曲疏肝和胃,行气消胀,化滞止痛。
  二药伍用,疏肝和胃、健脾燥湿、行气止痛、化滞消胀益彰。
  【主治】脾胃不健、消化不良、气机不畅、脘腹胀痛等症。
  【常用量】半夏曲 6-10 克。沉香曲 6-10 克。
  【经验】半夏曲、建神曲与半夏曲、沉香曲均可治疗脾胃虚弱、健运无权、消化不良等症。但前者健脾和中
  力胜;后者健脾消胀力强,用时宜审。
  (四)白术 鸡内金
  【单味功用】白术(见前)。鸡内金(见前)。  - 43 -
  【伍用功能】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能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安胎;鸡内金甘平
  无毒,可生发胃气,养胃阴、生胃津、消食积、助消化,还可固摄缩尿,化结石。二药伍用,白术偏于补,内金
  善于消。白术多用、久服有壅滞之弊,故与鸡内金伍用,其弊可除。二药相合,一补一消,补消兼施,健脾开胃
  之力更彰。
  【主治】1.虚弱,运化无力,食欲不振,食后不消,痰湿内停,脘腹胀满,倦怠无力,或泄泻等症;2.萎缩
  性胃炎,证属脾虚夹瘀者。
  【常用量】白术 9-10 克。鸡内金 6-10 克。
  【经验】白术、鸡内金伍用,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健脾化痰丸,由生内金、生白术各半组成,炼
  蜜为丸,每服三钱,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以致生痰。盖脾胃同居中焦,乃升降之枢纽,若有瘀滞,升降
  势必受阻,以致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治之,以鸡内金消积化滞,白术补脾和胃。二药参合,相互为用,为健脾
  胃,除积滞之力益彰。施师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焦白术、生内金伍用。白术炒焦,意即加强健脾止泻作用,鸡内
  金多取生品,目的是为保持其有效成分,以增强治疗作用。
  (五)枳实 白术
  【单味功用】枳实味苦、辛、微酸,性微温。入脾、胃经。本品苦寒降气,长于破滞气、行痰湿、消积滞、
  除痞塞,为脾胃气分之药。用于治疗积滞内停、气机受阻、脾失健运、水湿痰饮为患,症见胸胁胀痛、心下痞满、
  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甚则便秘,以及泻痢、后重等。另外,枳实还能治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白术
  (见前)。
  【伍用功能】枳实辛散温通,破气消积,泻痰导滞,消痞止痛;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
  消滞,固表止汗。枳实辛散性烈,以泻为主;白术甘缓补中,以补为要。枳实以走为主,白术以守为要。二药参
  合,一消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以达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之功。
  【主治】1.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饮食停滞,腹胀痞满,大便不爽等症;2.肝脾肿大,内脏弛缓无力,胃下
  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症;3.产后水肿;4.大便秘结,证属脾虚肠呆者。
  【常用量】枳实 5-10 克。白术 10-15 克。
  【经验】枳实、白术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治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
  张洁古以白术 60 克、枳实 30 克组方,名曰枳术丸。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等症。李杲曰:“白
  术苦甘温,其味苦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多于枳实一倍。枳实味苦温,泄心下痞闷,消胃中所伤。”
  《医宗金鉴〉〉谓:“枳实破结气,白术除水湿,李杲以补为主,然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用不同,只此多寡
  转换之间。”
  笔者体会,枳实、白术用药分量的多寡,临证之际,应详尽辨证,审因增减,若体壮新病者,则以枳实为主,
  白术为辅;反之,体弱久病,脾虚胃弱,消化无力者,应以白术为主,枳实为辅,否则易伤人也。
  另外,枳术汤与枳术丸的运用亦有法度。《张氏医通》云:“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
  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施老临证处方时,枳实、白术习惯以同炒伍用,一则可缓其性,二则能增强疗效。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故纯虚、纯实者,尚属易治。其有虚实相兼、虚实格拒
  者,治疗颇费周折。一般来说,以实证为主者,则攻其实,兼以补虚;以虚为主者,则补其虚,兼以攻实;虚实
  相当者,则攻补兼施,亦可酌情而定。惟大实有羸状者,一般病情危笃,救治诚难。若就大实而言,峻攻万恐不
  及;就体虚而言,峻补尚嫌其缓。笔者认为,绝不可将虚实对立而看,而应以唯物辩证法分析。盖人体之内,绝
  不会有无缘无故之实,亦不会有无缘无故之虚。若因邪气过实,久延不解而致正虚者,除非正气过虚,危在旦夕,
  则不必轻易补法。盖实邪不祛,终为正气之害。故祛一分实邪,便可恢复一分正气,此即祛邪之实,即所以补正
  气之虚。反之,若因正气久虚,人体功能难以运动变化,或病邪相侵而实者,是正气为邪实之根源。此时补正之
  虚,即所以驱邪之实也。
  大便秘结又叫习惯性便秘。其病情复杂,脾虚肠呆者,可取白术 30 克,枳实 15 克,菟丝子 30 克,水煎服。
  重用菟丝子之意,是为填补肾精,助脾之运化,促进肠之蠕动而收排便之效也。
  (六)白术 茯苓
  【单味功用】白术(见前)。茯苓又名云苓。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肾经。本品甘淡而平,甘则
  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功专益心脾、利水湿,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故为健脾渗湿之要药。
  用于治疗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蕴,症见食少脘闷、便溏泄泻,或痰饮停滞、咳逆胸闷,或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还能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失眠等症。《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
  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阳,浮而生,言其性也;李东垣谓其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观此,
  则知淡渗之药,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真下行也。”盖李时珍之说,茯苓职是水汽传输之要药,水气在体内之运行
  必先上行滋水之上源,而后才能下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才有利小便之功。
  【伍用功能】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
  渗湿,宁心安神。白术以健脾燥湿为主;茯苓以利水渗湿为要。二药伍用,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可健、
  湿可除、肿可消、饮可化、诸恙悉除。  - 44 -
  【主治】1.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为患,饮停心下,振振有声,头晕目眩,痞满吐泻,食欲不振,以及
  脾虚小便不利,水肿等症;2.晕眩(美尼尔综合征);3.中风后遗症,症见偏瘫肢体肿胀者;4.盗汗,证属脾虚
  为患者;5.高血压病,证属水饮为患者。
  【常用量】白术 10-15 克。茯苓 10-15 克。
  【经验】茯苓、白术伍用,名曰茯苓汤。出自《景岳全书》。治湿热泄泻,或饮食泄泻。张元素《医学启源》
  以茯苓、白术为君治疗水泻。盖治水泻之理,乃是利小便实大便是也。
  茯苳、白术伍以桂枝、甘草,名曰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痰饮病,胸胁支满,心悸目眩,或短气而咳,大便
  溏,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滑等症。尝治一妇人,久罹慢性泄泻,每日大便 3-5 次,近半年来,又增眩晕(美
  尼尔综合征),治之不愈,投以茯苓 30 克、白术 15 克、桂枝 10 克、甘草 6 克为治,药服 3 剂,病去一半,又
  进 5 剂,眩晕未再发作,大便恢复正常,观察半年余,几如常人。
  《古今医统》名曰术苓汤,治脾虚盗汗。盖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元气下流,阴火自生,夜间蒸津而出,是
  谓盗汗。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养心,二药参合,脾气建、元气充、阴火降、心神安、内无热扰、盗汗自无。
  (七)半夏 竹茹
  【单味功用】半夏(见前)。竹茹又名竹皮。为淡竹的茎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晒干即可。味甘,性微寒。
  入肺、胃、胆经。本品味甘而淡,气寒而滑,既能清肺燥、清化痰热、清热除烦,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以及痰火内扰、心烦不安、失眠等症;又能淸胃热、止呕吐,用于治疗胃热呕吐,表现为口有臭气、喜寒畏热、
  呕出酸苦物、舌苔黄腻(可见于急性胃炎、妊娠呕吐,以及热性病过程中的反应)。此外,亦可用于治疗胃寒呕
  吐,但须姜制入药,以便增强温胃散寒、和胃止呕之力。
  【伍用功能】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竹茹清热止呕,下气消痰。半夏性温偏热,善化湿痰而
  止呕;竹茹性偏于凉,长于清利热痰而止呕。二药参合,一热一寒,相互为用,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
  【主治】1.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致恶心、呕吐、呃逆等症;2.痰浊为患,症见眩晕、虚烦不眠者;3.
  妊娠呕吐诸症;放化疗后恶心呕吐者;5.脑胶质瘤,证属热痰交结,蒙蔽清窍者。
  【常用量】半夏 6-10 克。竹茹 6-10 克。
  【经验】半夏、竹茹伍用,出自温胆汤,用于治疗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症。
  施老习惯用姜制之品,以增强温中散寒止呕之力也。
  (八)枳实 竹茹
  【单味功用】枳实(见前)。竹茹(见前)。
  【伍用功能】枳实辛散温通,降气消痰,散结除痞;竹茹甘凉清降,下气消痰,清热止呕。二药伍用,相得
  益彰,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
  【主治】1.胃热痰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胸脘满闷等症;2.失眠,晕眩等症。
  【常用量】枳实 3-6 克。竹茹 6-10 克。
  【经验】枳实、竹茹伍用,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方由枳实、竹茹、半夏、橘皮、生姜、甘草组成。
  功专清胆和胃、除烦止呕、祛痰安神、醒脑开窍。师门加远志、菖蒲、五味子、酸枣仁,谓之十味温胆汤,治失
  眠诸症,颇有良效。
  (九)瓦楞子 半夏曲
  【单味功用】瓦楞子为海产软体动物蚶的贝壳,其壳似瓦屋之垄,故又名瓦垄子。味咸、甘,性平。入肺、
  胃、肝经。本品咸平,善走血分,能破血结、消痰滞而软坚散结,用于治疗胸膈痰积、痰涎稠粘,不易咯出,以
  及痰核、瘿瘤诸症;又治癥瘕痞块(包括肝脾肿大,以及消化道肿瘤)。另外,还能祛嵌散结、止痛、制酸,用
  于治疗气滞血瘀、胃脘刺痛、反胃吐酸(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瘍病)等症。半夏曲(见前)。
  【伍用功能】半夏曲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瓦楞子软坚化痰,散瘀定痛,和胃止酸。
  半夏曲突出一个燥字,瓦楞子侧重一个化字。半夏曲以降为主,瓦楞子以清为要。二药伍用,一燥一化,一降一
  清,和胃止酸、健脾散结、消胀止痛之功效增强。
  【主治】1.痰湿内阻,气机失调,郁而化热,胃失和降,以致嗳气、吞酸嘈杂、胃脘痞闷、疼痛等症;2.
  各种胃病,凡胃酸过多、嗳腐吞酸者,均宜使用。
  【常用量】瓦楞子 10-15 克。打碎先煎。半夏曲 6-10 克。布包煎服。
  【经验】瓦楞子、半夏曲伍用,为施师所习用,善治各种胃病,尤宜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而胃酸过
  多者。瓦楞子煅后入药,质重性降,引胃气下行,平肝止呕增强,并有阻止胆汁反流入胃,令胃中酸碱平衡恢复
  正常,对胃粘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故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可广泛应用。
  (十)黄连 吴茱萸
  【单味功用】黄连(见前)。吴茱萸又名吴萸。味辛、苦,性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肾经。本品辛
  散苦降,性热燥烈,既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冰冷、呕吐涎沫、嗳气吞酸、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等症;又能疏肝解郁、行气消胀、散寒止痛。李杲说:“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寒胀满,非吴茱萸不
  可治也。”故为治疗胸膈痞塞、胁肋胀满、脘腹冷痛之佳品;还可治疗厥阴头痛(症见头顶疼痛、干呕、吐涎沫、
  四肢厥冷等)、少腹疝痛、脚气疼痛、经行腹痛,以及虚寒久泻等症。
  【伍用功能】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吴茱萸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降逆止呕,杀虫。黄连苦 - 45 -
  寒泻火,直折上炎之火势;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二药伍用,有辛开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黄
  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佐以吴茱萸之辛热,从类相求,引热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应。共
  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热错杂诸症。
  【主治】1.肝郁化火,胃失和降,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2.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诸症;3.湿热下痢,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诸症。4.
  霍乱转筋(小腿肚挛急抽痛)。
  【常用量】黄连 1.5-5 克。吴茱萸 1.5-5 克。
  【经验】黄连、吴茱萸伍用,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按照 6:1 的比例组成,治肝经火郁,
  吞吐酸水,左胁作痛,少腹筋急为疝。北宋《太平圣惠方》中,黄连、吴茱萸按 1:1 比例配伍,称茱萸圆方,主
  治虚寒型下痢水泄。
  肝为风木之脏,气行于左,应受肺金的克制,方不致过亢而正常生化。本方用黄连泻心火,使心火不克肺金,
  肺金不受克,方能有力制约肝木,肝(左)得肺(金)制所以叫左金丸。《医宗金鉴·痛补名医方论四》说:“〔注〕
  胡天锡曰:左金丸独以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其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
  燥开其肝郁,惩其扦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上下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黄连、吴茱萸各等分,张景岳名为黄连丸。用于治疗肠红便血(大便出血)、痔疮肿痛等症。还用于治疗肝
  火胁肋刺痛,或发寒热,或头目作痛,淋秘泄泻,一切肝火诸症。
  施老认为,寒热错杂之症,临证之际颇为多见。但寒热的比重,却是千变万化,故用药的分量,也应随着寒
  热的变化而增减。如热较甚者,多取黄连,少佐吴茱萸;反之寒甚者,则多用吴茱萸,少取黄连;若寒热等同,
  则二者各半为宜。
  施老临证处方,习用炒黄连,用炒品者,一是去其辛燥,二是防其苦寒碍胃。
  【按】嘈杂一证,实为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似饥非饥,莫可名状是也。
  (十一)左金丸 血余炭
  【单味功用】左金丸由吴茱萸与黄连组成,它的含义是什么?汪昂云:“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痛,心者肝
  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木平矣;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
  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以热治热,从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
  故能相济以立功也。肝居于左,肺居于右,左金者谓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黄连、吴茱萸参合,辛开苦降,
  一寒一热,相反相成,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和胃制酸之功。
  左金丸既能清泻肝火、和胃降逆制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等症;
  又能厚肠止泻,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痢疾诸症。
  血余炭是人的头发,经加工锻成的块状物。味苦,性微温。入肝、肾。本品能止血散瘀、补阴利尿,用于治
  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血痢、小便不通等症。施老认为,本品还有解毒防腐、保护胃肠粘膜,促进
  炎症的吸收和溃疡面的愈合等作用,故能厚肠止泻,用于治疗急、慢性肠炎,痢疾等症,均有良效。
  【伍用功能】左金丸疏肝泻火,和胃止酸,厚肠止泻;血余炭厚肠止泻,散瘀止血,补阴利尿。二药伍用,
  相得益彰,疏肝和胃,泻火制酸,解毒防腐,厚肠止泻,散瘀止血。
  【主治】1.肝郁化火,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纳呆,胃脘疼痛(胃、十二指肠溃疡均宜使用)
  等症;2.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痢疾诸症。
  【常用量】左金丸 6-10 克。血余炭 6-10 克。同布包煎。
  【经验】左金丸、血余炭伍用,除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外,更多用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急性痢
  疾,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施老经验,凡肠粘膜有损害,或有剥脱者,均宜使用。吾侪曾伍以地榆炭、苍术
  炭、山查炭、陈皮炭、生地炭、全当归、香附米、台乌药、六一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多例,均以 2-4 剂而愈。
  (十二)干姜 黄连
  【单味功用】干姜(见前)。黄连(见前)。
  【伍用功能】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黄连苦寒,清药参合,辛开苦降,一温散、一寒
  折,除寒积、清郁热,止呕逆、制泛酸,和胃泻痞开结甚妙。
  【主治】1.胃脘疼痛,心下逆满,嘈杂嗳气,呕吐吞酸,证属寒热错杂,阻滞中焦,升降失司者;2.急慢性
  胃,胃、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证属寒热互结,升降失司,阴阳失调;3.口舌生疮,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证
  属寒热错杂者;4.泄泻,痢疾;5.妊娠恶阻。
  【常用量】干姜 1.5-10 克。黄连 3-5 克。
  【经验】干姜、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满疼痛。
  干姜、黄连所用的剂量多少,应以详细辨证而定。若热多寒少,则多用黄连,少佐干姜;如热少寒多,则多
  用干姜,少佐黄连;寒热等同者,则黄连、干姜各半。
  据研究报道:本品对幽门螺杆菌有直接杀灭作用,故对各种胃病有该菌为患者颇有良效。
  (十三)丁香 柿蒂
  【单味功用】丁香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丁香树的花蕾及果实。其花蕾叫公丁香,气香力足,功效较佳;其果
  实称为母丁香,气味较淡,功效较弱,所以临床上以公丁香应用较多。味辛,性温。入肺、胃、脾、肾经。本品 - 46 -
  气味芳香,辛散温通,既能暖脾胃、散寒止痛、降浊气之上逆,以止虚寒呃逆,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呃逆、呕吐
  等症;又能温肾助阳,以治男子肾虚阳萎、女子阴冷、寒湿带下等症。
  柿蒂为柿树果实的果蒂,味苦、涩,性平。入肺、胃经。本品酸敛苦降,善降气逆,为止呃逆之专药。用于
  治疗胃寒气滞所引起的呃逆、反胃、呕哕。
  【伍用功能】丁香辛温,温中降逆,下气止痛,温肾助阳;柿蒂苦涩,降气止呃。丁香以升散为主,柿蒂以
  涩敛下行为要。二药伍用,一散一敛,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温中散寒、和胃降逆、止呃逆甚妙。
  【主治】1.呃逆诸症,证属寒热错杂者;2.脾胃虚寒,胃气上逆,呕吐等症。
  【常用量】丁香 1.5-6 克。柿蒂 6-10 克。
  【经验】丁香、柿蒂伍用,出自《济生方》柿蒂汤。治疗胸满呕吐,呃逆不止。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说:
  “柿蒂味苦气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
  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是以古人用
  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笔者认为黄氏之说有理,
  “要使药与病对”为之治病的关键,丁香与柿蒂参合,适用于寒热错杂的呃逆,临证不可不辨,否则无效。若兼
  虚者,伍以人参(党参代之亦可)、生姜,其效更佳。若属虚寒为患者,宜与刀豆子参合,其效更彰。
  (十四)橘皮 竹茹
  【单味功用】橘皮(见前)。竹茹(见前)。
  【伍用功能】橘皮辛温,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竹茹甘寒,清热止呕,下气消痰。二药伍用,一温一寒,温
  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
  【主治】1.脾胃虚弱,气机不调,寒热错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呃逆等症;2.妊娠恶阻诸症。
  【常用量】橘皮 6-10 克。竹茹 6-10 克。
  【经验】橘皮、竹茹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治疗久病体弱,或胃有虚热、气逆不降而致呃逆
  或干呕等症。
  陈皮、竹茹伍用,《产宝诸方》谓之竹茹汤。有凉胎、退热之功。主治:妊娠疟疾。古云:“无痰不成疟”,
  二药合参,实属化痰止疟是也。
  清·张石顽曰:“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张氏之说,颇为重要。丁香、柿蒂,橘皮、竹茹
  同可治疗呃逆,前者适用于偏寒性者;后者宜用于偏热性者,临证不可不辨,否则投药无效。
  (十五)苍术 白脂麻
  【单味功用】苍术(见前)。白脂麻又叫白油麻。为胡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子。味甘,性寒。无毒。入
  肺、脾、心经。本品质润多油,善于润燥润肠、补肝肾、行风气、通血脉、润肌肉,是一种良好的补虚润燥之品。
  用于治疗呕哕不止、虚劳、小儿头上诸疮等症。
  【伍用功能】苍术性温而不燥,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郁,祛风湿;白脂麻多脂而润,补虚润燥,补
  肝肾,通血脉。二药伍用,以白脂麻之润制苍术之燥,可谓一燥一润,相互制约,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润燥降逆
  甚妙。
  【主治】呃逆,症属脾胃虚弱、津液不足、胃气上逆、呃逆频频者。
  【常用量】苍术 6-10 克。白脂麻 15-30 克。研碎煎服。
  【经验】根据施今墨先生之经验,亦可单取白脂麻 15-30 克,研为细末,用滚开水浸泡半小时服下,仍有显
  效。刘宗厚曰:“呃逆有虚有实,有火有痰,有水气,不可专作寒论。”苍术、白脂麻伍用,适用于虚证是也,
  切不可妄投。尤其对于胃气将败、呃逆不止,用之甚宜。
  呃逆一证,辨证准确实属重要。曾遇一风湿性心脏病男性患者,突然呃逆半月余不解,投以旋覆花代赭石汤、
  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未见少效;详查病情,职是气机不调之故,以柴胡疏肝散加味,主取柴胡、杭白芍、
  川芎、陈皮、香附、薤白、杏仁、桔梗、枳壳、甘草,药服 3 剂,呃逆顿除,观察半年,未见再发。
  (十六)马宝 沉香
  【单味功用】马宝为马科动物马的胃肠道或膀胱中的结石。味甘、咸,性平。入心、肝经。本品既能清肝镇
  惊,以治高热风动、癫狂等症,又善于化痰,用于治疗咳嗽痰多等症。
  沉香为沉香树含树脂的木材。本品气香,置于水中则下沉而得名。味辛、苦,性温。入脾、胃、肾经。沉香
  辛苦芳香,功专行散,能醒脾开胃、祛湿化浊、行气止痛,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呃逆、呕吐等症;又因本品质体
  沉重,落水不浮,性专下降,可直达下焦,入于肾经,而引上逆之气归之于下,善治虚喘气逆等症。另外,还能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气滞胸腹胀闷、疼痛等症。
  【伍用功能】马宝清肝镇静(惊),化痰,解毒,平上逆之气;沉香降气平喘,温肾助阳,温中止痛。马宝
  镇静平上逆之气为主;沉香善于下降,直达入肾,能引逆上之气归于下为要。二药伍用,降逆之功倍增。
  【主治】1.呃逆诸症;2.可试治食道癌诸症。
  【常用量】马宝 0.3-0.9 克,研为细末,吞服。沉香 1.5-3 克。入煎剂时应予后下为宜,以免有效成份的挥
  发而降低药效。研为细末吞服,每次服 0.6-0.9 克。
  【经验】根据施今墨先生的经验,临床上习惯于马宝、沉香各等份,研为细末,每服 0.9-1.5 克,白开水冲
  服,日服 2 次。  - 47 -
  马宝、沉香伍用,原为治疗胃气上逆而设,若与旋覆花、代赭石汤合用,其效更彰。治疗食道癌时,施老常
  与旋覆花、代赭石、桃仁、杏仁、茜草根、牛膝伍用,亦可与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诸药参合,以资提高疗效。
  (十七)乌贼骨 浙贝母
  【单味功用】乌贼骨生于海中,其形如海螵,故又叫海螵蛸。为乌贼的内贝壳。味咸、涩,性微温。入肝、
  肾经。本品既能收敛止血,用于治疗咯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崩漏下血等症;又能收敛固涩,用于治疗久
  病泻痢、遗精、带下之症;还能止酸止痛,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吞酸烧心,胃脘疼痛等症。另外,乌贼
  骨研末外用,能收湿敛疮,用于治疗疮疡多脓,创面久不愈合等症。以及湿热火毒之湿疹、湿疮等症。
  浙贝母又叫浙贝、象贝、大贝,味苦,性寒。入心、肺经。它开泄力胜,长于宣肺化痰止咳,用于治疗外感
  风热、痰热郁肺、咳嗽吐痰、痰稠色黄;又长于清火散结,用于治疗瘰疬、乳痈诸症;还可清热降压,用于治疗
  高血压病。另外,还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伍用功能】乌贼骨咸涩微温,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止血,浙贝母苦寒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乌贼骨以收敛为主,浙贝母以清散为要。二药为对,一收一散。一温一寒,降泄肝火,清热制酸,和胃止痛之力
  益彰。
  【主治】1.胃脘疼痛,日久不愈,烧心泛酸,诸药不效者;2.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疼痛,
  烧心泛酸,大便稀溏者。
  【常用量】乌贼骨 6-15 克,打碎煎服;浙贝母 6-10 克。
  【经验】乌贼骨、浙贝母伍用,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乌贝散。用于治疗胃痛泛酸,胃、十二指肠溃
  疡。实验证明本方能吸附胃蛋白酶,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笔者验之临床,每遇胃病烧心、反酸者用之,多收
  良效。
  (十八)柴胡 牡蛎
  【单味功用】柴胡(见前)。牡蛎(见前)。
  【伍用功能】柴胡苦辛微寒,芳香疏达,调畅气血,疏肝解郁,清肠胃积滞;牡蛎咸涩微寒,益阴潜阳,收
  敛固涩,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柴胡以升散为主,牡蛎以降敛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一敛一散,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调和气血,疏肝软坚,推陈出新之效增强。
  【主治】1.慢性肝炎,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胸胁痞满、脘腹胀满等症;2.慢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者;
  3.慢性结肠炎,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土者;4.汗闭证,证属营卫不和,毛窍开合失司者。
  【常用量】柴胡 6-10 克;牡蛎 10-30 克。
  【经验】柴胡、牡蛎伍用,出自陈苏生先生。二药参合,有清邪解热,宣畅气血,推陈出新之功。通过药物
  之间互补制约,以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常用的配伍方法:配防风,治胃肠型感冒;配桂枝,用于太少阳台
  病;配葛根,治风热为患;配白薇,治外感内伤:骨蒸劳热;配黄芩,治感染性发热;配知母,治虚劳,去邪热;
  配生石膏,清解实热证等。
  (十九)苍术 桂枝
  【单味功用】苍术(见前)。桂枝(见前)。
  【伍用功能】苍术辛温发散,芳香化浊,健脾燥湿;桂枝温阳通脉,透达营卫,扶正建中。二药伍用,疏肝
  和中,健脾祛湿之力益彰。
  【主治】1.肝脾不和、消化不良、嗳气、厌食、腹胀、肠鸣、矢气多、大便溏泄、性情急躁等症;2.慢性肝
  炎,证属肝部脾湿者。
  【常用量】苍术 6-10 克;桂枝 6-10 克。
  【经验】苍术、桂枝伍用,原为治疗慢性肝炎而设。其治疗机制:肝失疏泄,必克脾土,脾失健运,则湿邪
  内生,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最易阻碍气机,而气机不畅又助湿生,导致肝病缠绵不愈。盖苍术气香而性燥,
  功擅解郁燥湿,配伍桂枝以通阳化浊,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消”之意,两药相使,共奏疏肝化湿之功。
  (二十)苍术 熟地黄
  【单味功用】苍术(见前)。熟地黄(见前)。
  【伍用功能】苍术辛香发散,苦温燥湿,为健运脾气之要药;熟地黄色黑、油润,质体柔软黏腻,为补血生
  精、滋阴补肾之佳品。二药伍用,以苍术之香燥辛烈,制熟地黄之黏腻,又以熟地黄之黏腻,制苍术之燥,互制
  其短而展其长,共收健运脾胃、生血、生精、补血之功。
  【主治】1.脾胃不健,气血两虚之证;2.再生障碍性贫血。
  【常用量】苍术 6-10 克;熟地黄 6-10 克。
  【经验】苍术、熟地黄伍用,是为治疗贫血之证而设。盖熟地黄质体滋腻,以守为主,而可助湿碍胃(即腻
  膈),苍术气雄燥烈,以走为要,易于伤正。故以苍术之燥,制熟地黄之腻;又以熟地黄之滋腻,制苍术之燥散。
  二药伍用,一守一散,互制其短而展其长,以求中焦受气取汁生血之效也。
  第十二章 泻下通便类
  (一)大黄 芒硝
  【单味功用】大黄又名川军。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本品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 - 48 -
  其用走而不守,其力猛而下行。其功用:①能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为苦寒攻下之要药,用于治疗温
  热病的中期或极期出现的热积便秘、胸腹胀闷、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口干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之症;②治寒
  积便秘(寒邪影响肠胃,致使排便不畅,粪便积结在里,即所谓阴寒结聚)、热泻下痢(类似急性肠炎,细菌性
  痢疾等③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胆退黄,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烫伤、火伤、吐血、衄血、风火赤眼、咽喉肿
  痛等实火上炎之症及湿热黄疸(类似急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新生儿溶血症等);④能活血化瘀,用于治
  疗产后瘀血腹痛、血瘀经闭,以及跌打损伤、瘀阻作痛者;⑤治疗胃痛泛酸、胃部烦热等症。
  芒硝味苦、辛、咸,性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本品辛可润燥,咸能软坚,苦可下泄,大寒能除热,它
  既能润燥通便、荡涤三焦肠胃之实热积滞,用于治疗内热炽盛而引起的痞(上腹部硬闷)、满(腹部胀满)、燥
  (粪燥且坚)、实(热积便秘)等症;还可治疗急性肠梗阻(主要是动力性肠梗阻)。芒硝外用,尚有清热消炎、
  消肿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腹中痞块(类似化脓性阑尾炎)、皮肤疮肿,以及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伍用功能】大黄苦寒气味俱厚,荡涤通下,泻火凉血,攻积导滞,逐瘀通经,利胆退黄;芒硝咸寒软坚,
  润燥通便,清热泻火,荡涤内热实积,停痰宿食。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消炎散结、泻热导滞、攻下破积、通便
  除满之力增强
  【主治】1.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积食不下,腹痛痞满等症;2.中风阳闭(脑出血);3.热结便秘,壮
  热,神昏,谵语,苔黄等症;4.习惯性便秘;5.急性肾功能衰竭;6.赤鼻久不瘥者。
  【常用量】大黄 3-10 克。后下煎服。芒硝 10-15 克。也可兑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分服。
  【经验】大黄、芒硝伍用,出自《伤寒论》大承气汤。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烦躁谵语,口干,舌苔焦黄
  起刺,脉沉实有力等症。柯琴云:“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医宗金鉴》谓,“经曰:热淫
  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据现代医学文献报道,芒硝中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它在肠中不易被吸收,在肠中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道
  保持大量的水分,从而使肠内容物变稀,容积增大,刺激肠粘膜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肠蠕动亢进而致泻。大黄
  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二药伍用,软坚泻热,通便的力量增强。
  脑出血,证属中风阳闭,症见邪热内扰,心神昏蒙,大便秘结,七八日一行等。主取大黄通腑气,解毒热,
  化瘀止血;佐芒硝泻下,通腑攻积,引血下行。二药参合,实为中风急救之法。大黄 15-25 克,芒硝 10-15 克。
  刘云海报道,大黄、芒硝各 3 克,加温水 0.5 升保留灌肠,每日 1 次,灌后数小时内排稀水便 3 次,可消除
  体内肾毒性物质,有活血解毒,恢复肾功之效。
  如何正确使用硝、黄之类,古人有训,清代张璐云:“或问干结之甚,硝黄亦可暂用否,曰:承气汤用硝黄,
  乃伤寒邪热入里,胃液干枯,肾水涸竭,故宜急下以救阴津为务。若老人、体虚人,及病后肾水本亏,以致燥结,
  再用硝黄下之,是虚其虚,目下取快一时,来日复秘愈甚,欲再下之,虽铁石不能通矣。”
  另外,明代医家张介宾以大黄、芒硝各等份,为末调涂,治赤鼻久不瘥,名曰二神散。
  (二)玄明粉 瓜蒌
  【单味功用】玄明粉又叫元明粉、风化硝。就是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无水硫酸钠(Na2S04)。一般
  的制法是:取芒硝溶于水中,加 1/10 的萝卜片共煮,滤其不溶物,溶液放冷,析出结晶,然后,将结晶收集,
  晾干,用纸包裹,悬挂在通风处,待其风化成白色的粉末即成。因其系芒硝经风化而得,故又名风化硝。本品味
  辛、咸、性苦,寒。入胃、大肠经。功专润燥软坚、泻下通便,可荡涤三焦、肠、胃之实热,用于治疗实热积滞、
  大便秘结等症。此外,本品还可外用,以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瓜蒌又名栝楼、全瓜蒌。味甘、苦,性寒。入肺、胃、大肠经。本品富有油脂,质润粘腻,功专润肺化痰、
  散结润肠,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胸痹、结胸、乳痈、黄疸、消渴、便秘等症。
  【伍用功能】《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玄明粉咸寒,清热通便,润燥软坚;瓜蒌质润粘腻,润燥
  通便,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消痈肿。二药伍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瓜蒌之缓润,制风化硝荡涤通下之势,
  共奏清热润燥、通便泻下之功,尚无腹痛之弊。
  【主治】1.大便硬结不通等症;2.习惯性的便秘。
  【常用量】玄明粉 6-10 克。布包煎服。瓜蒌 15-30 克。打碎煎服。
  【经验】施老习惯以风化硝、全瓜蒌伍用,治疗习惯性便秘,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硬结、腑行不畅等症
  均有良效,但无肠蠕动亢进引起的腹痛等副作用。据多年来使用之经验,均服 1-2 剂而愈,可谓药到病除矣。
  (三)大黄 荆芥穗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荆芥穗(见前)。
  【伍用功能】大黄苦寒,其性重浊,主沉降,力猛善行,为攻下之要药;荆芥穗味辛芳香,性温不燥,气质
  轻扬,长于升散,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用长于发表散邪,祛经络中之风热。大黄以降为主,荆芥穗以升为
  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收活血化瘀止痛、通淋利窍排浊之功。
  【主治】1.风秘(由于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涸所致。症见大便燥结,排便艰难,多见于老年体弱及
  素患风病者);2.癃闭,大小便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痛;3.风热疮疖,咽喉肿痛;4.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证属热泄者;5.前列腺增生,症见小便不畅、排尿困难者。
  【常用量】大黄 3-10 克,后下煎服。荆芥穗 6-10 克。
  【经验】大黄、荆芥伍用,《圣济总录》名曰荆芥散。主治:风秘诸症。盖大黄苦寒沉降,攻下通便;荆芥 - 49 -
  穗辛温升散,疏风清热,二药参合,降中有升,清中有散,表里双解,则风热可除,大便自通矣。
  大黄、荆芥参合,《赤水玄珠》名曰倒换散。用于治疗癃闭大小便不通,少胆急痛,肛门肿痛。二药混合为
  末,每服 10 克。临床运用,且有法度,小便不通者,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减半。
  笔者体会:亦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之小便难、淋漓不畅、尽痛等症。经云:“膀胱者,州都之
  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气化之道,莫其妙于升降。荆芥穗轻清升阳,大黄重浊降阴。清阳出上窍,
  浊阴归下窍,小便畅泄矣。二药为对,活血止痛,和窍通淋,排浊解毒益彰。
  (四)大黄 肉桂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肉桂(见前)。
  【伍用功能】大黄苦寒通下,破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肉桂辛热温中,益火消阴,温补肾阳,散寒
  止痛。二药伍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肉桂之辛热,制大黄之苦寒峻下之势;又以大黄之寒凉,
  制肉桂辛热燥烈之弊。二者参合,一寒一热,即所谓寒热相济,阴阳调和,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矣。
  【主治】1.习惯性便秘;2.肝郁多怒,胃郁气逆,以致吐血、衄血;3.胃脘痛,证属寒热错杂者。
  【常用量】大黄 3-12 克,后下煎服。肉桂 6-10 克。
  【经验】大黄、肉桂伍用,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秘红丹。用于治疗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
  及吐衂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
  张锡纯谓:“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肝属木,木得桂则枯也(以桂作钉钉树,其树立枯),而单用之则失
  于热。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最要(观《金匮》治吐衄有泻心汤重用大黄可知),胃气不上逆,血即不逆行也,
  而单用之又失于寒。若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顾无遗。况欲传方,原有此二药为散,治
  吐血者,用于此证当有捷效。”
  笔者曾治一年已五旬的妇人,罹胃脘疼痛达十年之久,自觉胃脘冷痛,按之较舒,喜热畏寒,前胸(上腹部)
  后背,夏月紧裹羊皮一块,久治不效,形瘦体弱,面色少华,舌苔白滑,六脉沉弦。脉证合参,职是脾胃虚寒,
  络脉瘀滞,发为斯疾。先后投以附子理中汤、温脾汤、良附丸、五香散、丹参饮、失笑散等。药服十余剂,未见
  少效,症征如故。为此,向施师求教,施老听完病情介绍之后,拟以制附片、干姜炭、焦白术、炒枳壳、上肉桂、
  醋煅川军炭,水煎服。尊施师之旨,照方抄录,病者服药二剂,疼痛缓解,又进二剂,疼痛顿除,遂后,给予调
  理脾、肾而收功。
  (五)蚕砂 皂荚子
  【单味功用】蚕砂又叫原蚕砂。为家蚕之粪便,以晚蚕的屎入药为佳,故又名晚蚕砂。味辛、甘,性微温。
  入肝、脾、胃经。它既能祛风除湿、舒筋定痛,甩于治疗风湿痹痛、肢节不随、腰膝冷痛,或湿阻经络、一身重
  痛,以及头风头痛、皮肤瘙痒、瘾疹等症;又能和胃化湿、化浊,用于治疗湿浊内阻所引起的霍乱吐泻、转筋腹
  痛等症。
  皂荚子为皂荚的成熟种子。故又名皂角子。味辛,性温。有小毒。本品功专润燥通便、散结消肿,用于治疗
  大便燥结、肠风下血(即大便下血,血在粪前,色多鲜红)、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睾丸肿痛、瘰疬坚硬肿痛等
  症。另外,皂荚子研为细末调敷,可用于治疗肿毒、疥癣等疾。
  【伍用功能】蚕砂祛风除湿,活血定痛,和胃化浊,升清,防腐;皂荚子降浊润燥,润肠通便,祛风消肿。
  晚蚕砂以升清为主;皂荚子以降浊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协和,清升浊降、消胀软便甚妙。
  【主治】1.头昏,头晕,证属淸浊升降失调者;2.胃胀、腹痛,证属清浊升降失调者;3.大便硬结,排便困
  难,或大便初硬后溏者。
  【常用量】蚕砂 6-10 克。布包煎服。皂荚子 6-10 克。打碎煎服。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晚蚕砂、炒皂角子并书,它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宣清导浊
  汤。用于治疗湿温(指夏秋之季感受湿热之邪所引起的一种热性病,症见发热持续,头重身痛,胸脘痞闷,苔白
  腻或黄腻,脉濡)久羁,弥漫三焦,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吴鞠通云:“晚蚕砂化浊中清气,大凡肉
  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
  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荚
  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
  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
  二药伍用,升清降浊甚妙。吴氏用此对药,以导湿浊从大便出,固具巧思。然,施老颇有发挥,告云:“二
  药参合,升清降浊,上能治头晕,中能消胃胀,下能通大便。”对于清浊升降失调引起的头晕、腹胀、腹痛,以
  及大便秘结难下,或初硬后溏者均有良效。皂角子以炒品为佳,因其滑肠润便,降浊通便的力量增强。
  (六)肉苁蓉 黑脂麻
  【单味功用】肉苁蓉又叫淡苁蓉、淡大云,味咸、甘,性温。入肾、大肠经。本品色黑体润,既能入肾经血
  分,补肾阳、助相火、益精血、强筋骨,用于治疗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以及肝肾不足所引起的筋骨
  痿软、腰膝冷痛等症;又能滋阴润燥、滑肠通便,用于治疗老年虚弱及病后、产后血虚,或津液不足、肠燥便秘
  等症。
  黑脂麻又名黑芝麻、胡麻仁、巨胜子,为脂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脂麻的成熟种子。味甘,性温。入肺、脾、
  肝、肾经。本品质润多脂。长于滋肾阴、养肝血、补脾气、益肺气、润肠燥、滑大便,用于治疗病后虚弱、肝肾 - 50 -
  阴亏、头晕、眼花、耳鸣、头发早白、病后脱发、疲乏无力,以及血虚肢体麻木、阴虚胁痛、肠燥便秘、气虚便
  秘。此外,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证属肝、肾阴虚者。
  【伍用功能】肉苁蓉滋肾润燥,滑肠通便;黑脂麻质润多脂,润肠解燥。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滋补肝肾,
  养血润燥、滑肠通便之力增强。
  【主治】1.习惯性便秘,证属血虚阴亏者;2.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肠燥便秘者。
  【常用量】肉苁蓉 15-30 克;黑脂麻 10-30 克,捣碎煎服。
  【经验】肉苁蓉、黑脂麻伍用,乃祝师为治疗习惯性便秘而设。临证之际,宜与火麻仁、郁李仁参合,以增
  强通大便之力,或加生地 30 克,生白芍 30 克亦可。
  (七)油当归 肉苁蓉
  【单味功用】油当归即是当归放置日久之后而走油者,称为油当归。本品质润多油,故功专养血润燥、滑肠
  通便,用于治疗血虚便秘等症。肉苁蓉(见前)。
  【伍用功能】油当归质润多油,养血润燥,滑肠通便;肉苁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偏于温润,滋肾润燥,
  滑肠通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养血润燥、滑肠通便的力量增强。
  【主治】1.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肠燥便秘,并无力送下大便者;2.老人、虚人、产后津液不足,血虚肠
  燥,大便秘结等症。
  【常用量】油当归 10-15 克。无油当归时,当归身代之也可。肉苁蓉 15-60 克。
  【经验】油当归、肉苁蓉伍用,即遵《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义,为温热病后期,律枯肠燥,无力
  送下大便而设。笔者体会,诸凡老年人、体虚者、妇人产后津液不足,血虚肠燥,大便秘结者均宜使用。笔者曾
  治一帕金森综合征、兼见大便困难,每 4-5 日才更衣一次,主取当归身、肉苁蓉、火麻仁、郁李仁之类,则腑行
  通畅,大便转为日行一次。
  (八)橘红 杏仁
  【单味功用】橘红(见前)。杏仁(见前)。
  【伍用功能】橘红辛散温通,苦温降泄,功专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消食宽中;杏仁苦温,质润多脂,能散
  能降,功擅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润肠通便。《内经》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大肠传化功能也可
  失调,以致大便不畅,大便秘结。取杏仁、橘红治便秘,除本身质润多油,滑肠通便之外,尚有均入肺径,以宣
  肺气而通大便之功。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而开肺气滑肠通便甚妙。
  【主治】1.老人、体虚之人大便秘结等症;2.肺气不宣,胸闷,咳嗽吐痰等症。
  【常用量】橘红 6-L0 克。杏仁 6-10 克。
  【经验】大便不通的原因甚多,有实热积滞者,有津枯肠燥者,有气虚无力者,有肺气不宣、肃降失常、传
  导失调者,临证不可不辨。橘红、杏仁伍用,适用于后者,用者宜审。盖肺为水之上源,主气而布散津液,倘肺
  气宣降失常,津液失于敷布,肠道乏于润濡,则便燥成秘。
  (九)火麻仁 郁李仁
  【单味功用】火麻仁又名麻子仁、大麻仁。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本品多脂体润,性质平和,功
  专滋养润燥、滑肠通便,为润下之要药,用于治疗邪热伤阴,或素体火旺、津枯肠燥,以及胃热肠燥所引起的大
  便燥结症,又治老年人津枯、病后津亏,以及产后血虚所引起的肠燥便秘。此外,本品还可通淋、活血,用于治
  疗热淋、风痹、月经不调。
  郁李仁味甘、苦,性平。入大肠、小肠经。本品体润滑降,具有滑肠通便缓泻之功,并有开幽门之结气,润
  大肠之燥涩,导大肠之燥屎,用于治疗大肠气滞、肠燥便秘等症,还能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等水肿症。
  【伍用功能】火麻仁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功专润燥滑肠,通便泻下;郁李仁体润滑降,下气利水,行气通
  便,滑肠泻下。火麻仁偏走大肠血分,郁李仁偏入大肠气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相互为用,气血双调,通便
  泻下的力量增强。
  【主治】1.热性病后、产后、老年人、体虚者等,由于津液不足,津枯肠燥,大便秘结,大便困难等症;2.
  习惯性的便秘难产;3.妊娠难产,证属子宫收缩乏力,宫口开得缓慢。
  【常用量】火麻仁 10-15 克。郁李仁 6-10 克。同捣煎服。
  【经验】火麻仁、郁李仁均为植物的成熟种子,都含有丰富的油脂,二药伍用,润肠通便力增。笔者体会,
  火麻仁,郁李仁伍用,尤善治疗习惯性便秘。曾尝治一青年女子,大便秘结已十余年之久,每 4-5 天大便一次,
  粪便状如羊屎,主取火麻仁 15 克、郁李仁 15 克、瓜蒌 30 克、风化硝 10 克,水煎服。服药两剂,大便干像缓解,
  又服二剂,每日大便一次,状如常人。
  (十)半夏 硫磺
  【单味功用】半夏(见前)。硫黄味辛、酸,性大温、有毒。入肾、心包经。本品大热纯阳,内服既能补命
  门之火以祛寒散邪,用于治疗命门火衰所引起的腰膝冷弱、白带、小腹冷痛、滑精、阳痿等症;又能助肾阳、疏
  利大肠,用于治疗老人虚寒便秘等症。外用能散痈杀虫,用于治疗癣疥疮癞等病。张锡纯力倡无毒,用于治疗水
  肿,症见小便不利,脉沉迟无力者;泄泻,证属命门火衰者;痢疾,症见病程日久,痢下脓血腥臭,肠中欲腐,
  兼下焦疲惫,气虚滑脱者;呕吐,证属寒湿伤胃,呕吐痰涎,脉极迟濡,服热药不效者;寒饮咳喘,恙由心脾阳
  虚、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变化精微,反为饮邪。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 - 51 -
  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痰涎。
  【伍用功能】半夏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通阴阳,
  润肾燥,利大便;硫磺味酸有毒,大热纯阳,补命门真火不足,性虽热而疏利大肠,故可通腑气利大便。二药伍
  用,相得益彰,补命火、通阴阳、和肠胃、行寒滞、降浊通便的效力增强。
  【主治】1. 老年人之虚寒便秘;2.呃逆,证属命门火衰,胃失和降者;3.咳嗽,证属命火不足,脾胃虚弱,
  津液停聚,痰浊为患气逆而咳者;4.寒湿久泻。
  【常用量】半夏 6-10 克。硫磺 1-3 克。宜作丸剂、散剂。可装入胶囊吞服,每服 0.5-1 克,日服 2 次,白
  开水送下。
  【经验】半夏、硫磺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丸。功能:温肾逐寒,通阳泄浊。用于治疗老人
  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泻等症。
  通阳开秘,泄浊祛痰,温胃进食止泻。用于治疗肾阳衰微,阴寒内结,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泄等症。《成方
  便读》云:此为命火衰微,胃浊不降而致,故以半夏和胃而通阴阳,硫黄益火消阴,润肠遣便,使胃与大肠皆复
  其常,所谓六腑以通为用也。
  张锡纯用生硫黄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如玉秫粒大,如绿豆大,如黄豆大,“徐徐加多,以服后移觉微温
  为度。”临证用量,“初次可服细末一钱,不觉热则渐渐加多,一日之极量,可至半两,然须分四五次服下。”
  (十一)大黄 附子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附子(见前)。
  【伍用功能】大黄气味重浊,苦寒沉降,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称将军,功专荡涤泻下,推陈出
  新,导实热积滞从大肠而解;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温肾壮阳,大补真火,温脾阳以散寒凝、止疼痛。二药
  伍用,一辛一苦,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一走一守,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使热而不甚,寒而不烈,
  通腑气、荡积滞,减肥排毒之功益彰。
  【主治】1.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胁下或腰胯偏痛,证属肾阳衰微、阴寒内盛、寒凝食滞者;2.年老体弱、
  寒实内结之便秘等症;3.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者;4.前列腺增生肥大者。
  【常用量】大黄 3-12 克,后下;附子 3-15 克。
  【经验】大黄、附子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主治肾虚寒结症: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
  手足厥逆,脉弦紧。明·张璐云:“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
  温下一法。益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
  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攻者也。”
  大黄与附子的用药剂量比例:①治大便秘结为 2:l;②大便溏者 1:2;③治急性肠炎(泄泻),加血余炭 10
  克,左金丸 1-0 克;④治前列腺增生,加橘核、荔枝核各 10~15 克,亦可加益母草 30 克,意即活血化瘀,利水
  消肿,改善病所的血液循环,促进肿胀的消散与吸收。
  第十三章 健脾止泻固精止遗类
  (一)芡实 莲子
  【单味功用】芡实味甘、涩,性平。入脾、肾经。本品以甘补脾,以涩收敛,故为收敛性强壮药。它既能健
  脾除湿、收敛止泻,用于治疗脾虚不运、久泻不止,以及小儿脾虚泄泻之症;又能固肾涩精,用于治疗肾气不足、
  精关不固所引起的遗精、早泄,以及肾虚所致夜尿多、小便频数等症;还能收敛固涩、除湿止带,用于治疗湿热
  带下、脾虚带下之症。
  莲子古名藕实。味甘、涩,性平。入脾、肾、心经。本品禀芬芳之气,合禾谷之味,为补脾之要药。它既能
  补脾涩肠止泻,用于治疗脾虚泄泻、食欲不振等症;又能交通水火而沟通心肾,以养心安神、益肾固精,用于治
  疗心肾不交、心悸心烦、头昏失眠,以及肾虚下元不固所引起的遗精、尿频、崩漏、带下。
  【伍用功能】芡实甘平,健脾止泻,固肾益精,祛湿止带;莲子甘涩,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二
  药伍用,相互促进,其功益彰,健脾止泻、补肾固精、涩精止带之功增强。
  【主治】1.脾虚泄泻,久久不愈者;2.脾虚湿盛,白带绵绵等症;3.肾虚精关不固,梦遗、滑精等症;4.肾
  虚小便频,小便失禁等症。
  【常用量】芡实 10-15 克。莲子 6-12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习惯以芡实米、建莲肉双药并书。常用于治疗慢性腹泻,久久不愈者,若与赤石脂、
  禹余粮、云茯苓、焦白术伍用,其效更著,若肠粘膜有损伤者,亦可与血余炭、炒韭菜子伍用,以加速炎症的吸
  收,毒素的解除,损伤的愈合。
  (二)山药 扁豆
  【单味功用】山药(见前)。扁豆又叫白扁豆。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本品甘温和缓,补脾和胃而不滞
  腻,清暑化湿而不燥烈,为和中健脾、清暑化湿、利尿止泻之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妇
  女带下,以及暑热头痛、恶寒烦躁、口渴欲饮、心腹疼痛、呕吐腹泻等暑湿之症(类似夏天胃肠型感冒,急性胃
  肠炎,消化不良)。
  【伍用功能】山药甘平,健脾止泻,养肺益阴,益肾固精,养阴生津;扁豆甘温,清暑化湿,补脾止泻,解 - 52 -
  毒和中。山药偏于补脾益阴,扁豆善于和中化湿。二药伍用,健脾化湿、和中止泻益彰。
  【主治】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慢性泄泻等症,2.妇女带下诸症。
  【常用量】山药 10-30 克。扁豆 10-15 克。
  【经验】山药、扁豆补益脾胃,治疗虚弱诸症之佳品,宜与米(大米、小米、粳米)煮稠食之,坚持食用,
  必有益也。
  (三)木香 黄连
  【单味功用】木香味苦,性温。入脾、胃、大肠、胆经。本品气味芳香,能升降诸气,善于泄肺气、疏肝气、
  和脾气,故为宣通上下、畅利三焦气滞的要药。明·李时珍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上焦气滞用之者,金郁
  泄之者也;中气不运,皆属于脾。中焦气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肠气滞则后重,膀胱气不化则癃闭,肝气
  郁则为痛,下焦气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由此可见,木香是一味行气止痛、行气整肠、醒脾开胃的常用药。
  用于治疗肠胃气滞,消化不良、腹满胀痛、肠鸣泄泻、下痢腹痛、里急后重等症,又能治疗肝胆湿热气滞所引起
  的脘胁疼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甚则出现黄疽等症。另外,于滋补剂中加之少许,可以防止滋补腻滞之性所
  引起的胸闷、食欲减退的副作用。黄连(见前)。
  【伍用功能】木香辛温芳香,健胃消食,行气消胀,行气止痛;黄连苦寒,气薄味厚,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厚肠止泻。二药伍用,一温散、—寒折,调升降、理寒热,共奏调气行滞、厚肠止泻、止痢之效。
  【主治】1.急性细菌性痢疾,症见下腹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者;2.小儿热泻;3.大便下血。
  【常用量】木香 6-10 克。后下煎服。黄连 3-10 克。
  【经验】木香、黄连伍用,名曰香连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治疗湿热痢疾,脓血相兼,里急
  后重等症。
  木香、黄连参合,治疗痢疾最为常用,古云以黄连厚肠止痢,实属现代医学抑制痢疾杆菌。用木香调气行滞,
  消除里急后重之苦,此即金代医家刘河间所说:“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即除”之意。二药参合,相互为
  用,故治痢甚效。若伍以马齿苋、血余炭、益元散,其效更著。
  《寿世保元》取木香 120 克,黄连 60 克为丸,名曰观音救苦丸,用于治疗大便下血。
  (四)左金丸 蚕砂
  【单味功用】左金丸(见前)。蚕砂(见前)。
  【伍用功能】左金丸清热泻火,和胃制酸,厚肠止泻;蚕砂祛风湿,化痰浊,缓拘挛,辟秽防腐。二药伍用,
  升清降浊,理脾和胃,除湿化浊,厚肠止泻、止痢之功益彰。
  【主治】1.湿热内蕴,肠胃传化功能失调,以致纳呆脘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腹胀腹痛、泄泻等症;2.
  慢性痢疾,半痢半粪等症。
  【常用量】左金丸 6-10 克。蚕砂 6-10 克。同布包煎。
  【经验】左金丸、蚕砂伍用,为施师所习用。盖左金丸以降浊为主,蚕沙一升清为要。二药参合,调升降,
  除寒热,和肠胃,止泻止痢之功益彰。若里急后重者,与香附乌药参合,乃行气后重自除是也。
  (五)花椒 苍术
  【单味功用】花椒又名川椒、蜀椒。因产于四川而得名。味辛,性热。有小毒。入脾、胃、肾经。本品辛热
  纯阳,无处不达,上行于肺,能发汗散寒;中入于脾,可暖胃燥湿消食;下入命门,善补命火治冷气上逆。故花
  椒功擅温中止痛、暖脾止泻,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便溏泄泻等症;又能逐湿驱
  蛔、杀虫止痛,用于治疗蛔虫症所引起的腹痛、呕吐,甚则吐蛔等症。另外,花椒外用,还可治疗痔疮肿痛、湿
  瘆、皮肤瘙痒等。苍术(见前)。
  【伍用功能】花椒辛热,暖脾胃,温中散寒止痛,燥湿止泻,解毒杀虫;苍术辛温,祛风除湿,健脾止泻,
  散寒解表,除障明目。二药伍用,温热合力,温中散寒止痛,燥湿化浊止泻之功增强。
  【主治】1.中宫虚寒,脘腹冷痛,寒湿内蕴,泄泻日久不愈,食欲不振,纳后不消,舌苔白腻厚浊等症;2.
  妇女下焦虚寒,寒湿带下等症。
  【常用量】花椒 3-10 克。苍术 6-10 克。
  【经验】花椒、苍术伍用,出自《普济方》椒术丸。用于治疗飧泄,恶痢久不愈者。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花椒“同苍术醋糊丸,治飧泄不化。”
  (六)肉豆蔻 补骨脂
  【单味功用】肉豆蔻又名豆蔻、肉果。味辛,性温。入脾、胃、大肠经。本品辛温气香,兼苦而涩,气味俱
  升,既温中散寒、行气消胀、健胃消食,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鼓肠腹胀、肠鸣腹痛,以及小儿食积等
  症;又能温中散寒、涩肠止泻,用于治疗虚泻(久泻不止,正气渐衰)、冷痢,以及五更(黎明)泄泻(类似慢
  性结肠炎,小儿营养不良,肠结核等)。但是。肉豆蔻生品入药有滑肠作用,故宜以面裹煨后再用,以减低其烈
  性。补骨脂(见前)。
  【伍用功能】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收敛涩肠止泻;补骨脂补肾壮阳,补脾止泻,固精缩尿。肉豆蔻
  以补脾为主,补骨脂以补肾为要。二药伍用,一脾一肾,脾肾双补,补肾阳、温下元,以除下焦阴寒,温中土、
  运脾阳,以化湿止泻。
  【主治】1.脾肾阳虚,虚冷泄泻,日久不愈诸症;2.五更泄泻,肠鸣腹痛、泻后则安等症;3.产后泻痢;4. - 53 -
  腰痛,证属肾阳虚衰者;5.水肿,证属脾肾阳虚,水湿为患者。
  【常用量】肉豆蔻 6-10 克。补骨脂 6-10 克。
  【经验】补骨脂、肉豆蔻伍用,名曰二神丸。出自《普济本事方》。治脾胃虚寒,不思饮食,泄泻不止。明·
  孙一奎用以治疗脾胃虚弱,全不思食,服补脾药不效者。清·张璐以补骨脂、肉豆蔻各等份,治肾藏阳虚,五更
  泄泻。
  夫慢性泄泻,有脾虚不能制水者;有肾虚不能行水者。前者以肉豆蔻之辛温,温脾以制水;后者用补骨脂之
  辛燥,补肾以行水。二药相合,脾肾双补,泄泻可除。二者取舍多少,应随证化裁。肾虚为主者,主取补骨脂,
  佐以肉豆蔻;脾虚为甚者,主选肉豆蔻,佐以补骨脂。
  《本事方》谓:“孙真人言补肾不若补脾,予曰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虚弱则阳气衰劣,不熏蒸脾胃,则脾胃
  气寒,令人胸膈痞塞,不能进食,迟于运化,或腹胁虚胀,或呕吐痰涎,或腹鸣泄泻,用破故纸补肾,肉豆蔻补
  脾,二药虽兼补,但无斡旋,往往常加木香以顺其气,使之斡旋空虚仓廪,仓廪空虚则受物矣。”
  (七)赤石脂 禹余粮
  【单味功用】赤石脂以其色赤,膏凝如石而得名。味甘、酸、涩,性温。入胃、大肠经。本品甘温质重色赤,
  故能重坠下降而直入下焦血分。又因其分子颗粒具有吸附作用,故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有毒物质、细菌毒素,以及
  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能保护消化道粘膜,以止胃肠道的出血。总之,赤石脂内服,能涩肠固下,收敛止血,
  用于治疗下焦不固、久泻久痢不止(类似慢性痢疾,大便脓血,腹痛喜按等虚寒之证)、休息痢(类似慢性结肠
  炎,大便夹杂粘液白冻,如鱼脑状,伴有里急后重),以及下焦虚寒,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大便下血等症。
  此外,本品研末外用,尚有生肌收口之效,可用于治疗疮痈溃后久不收口者。
  禹余粮为褐铁矿的矿石。味甘、涩,性平。入胃、大肠、肝经。本品质体重坠,功专涩下固脱、涩肠止泻、
  收敛止血,用于治疗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鞭;又能治疗肾阳虚所引起的久泻、久痢,以及大便下血、妇女月经
  过多、崩漏、带下等症。
  【伍用功能】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禹余粮涩肠止泻,敛血止血。赤石脂善走血分,禹余
  粮入于气分。二药伍用,相互促进,一血一气,气血兼施,止泻、止痢、止血、止带益彰。
  【主治】1.伤寒,下利不止,心下痞鞭,利在下焦者;2.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经久不愈者;
  3.久泻,痢引起脱肛者;4.便血,症属虚寒者;5.妇女月经过多,崩中漏下,赤白带下,症属虚寒者;6.大肠府
  欬,咳而遗矢者。
  【常用量】赤石脂 10-15 克。禹余粮 10-25 克。打碎先煎。
  【经验】赤石脂、禹余粮伍用,出自《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伤寒下利不止。《医宗金鉴》用于治疗
  久利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柯琴曰:“然大肠之不固,仍责在胃,关门之不闭,仍责在脾。二
  石皆土中精气所结,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明·孙一奎以赤石脂、禹余粮各 60
  克,水煎服,治大肠府发欺,咳而遗溺。张洁古云:咳而遗矢,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笔者体会,凡属久泻、久痢(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溃瘍性结肠炎等)之证均宜使用。若参合破故纸、肉豆
  蔻、黑升麻、黑芥穗等,其效更佳。
  (八)血余炭 禹余粮
  【单味功用】血余炭(见前)。禹余粮(见前)。
  【伍用功能】血余炭和血止血,厚肠止泻,通利水道;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伍用,厚肠防腐、
  涩肠止泻、和血止血的力量增强。
  【主治】1.久泻、久痢诸症;2.慢性肠炎,肠粘膜有损伤者,均宜使用。
  【常用量】血余炭 6-10 克。布包煎服。禹余粮 10-25 克。打碎先煎。
  【经验】禹余粮、血余炭伍用,治疗慢性腹泻、慢性痢疾均有良效。尤其对肠粘膜有损害者(如溃疡性结肠
  炎等),更堪选用。施老认为:本品除有收敛止泻的作用之外,其分子颗粒尚可吸附肠粘膜,起到防腐和保护粘
  膜,使溃瘍早期愈合的作用。
  慢性痢疾,属于阿米巴痢疾者,应伍以鸦胆子 10-20 粒,用馍皮包裹,吞服之,其效更佳。若湿气重者,可
  参合淡渗之法,伍以车前草、旱莲草、益元散之类,收效更著。
  (九)赤石脂 白石脂
  【单味功用】赤石脂(见前)。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又名白陶土、高岭土。味甘、酸,性平。入肺、胃、
  大肠经。无毒。本品重坠下降、能安心神,治惊择,又能养肺气、补骨髓、养脾气、补虚损、敛肺气、涩大肠,
  厚肠止泻、收敛止血,用于治疗久泻、久痢、崩漏、带下、遗精,以及吐血、衄血等症。
  【伍用功能】赤、白石脂同为矿石类之石脂。色白者为“白石脂”,色赤者为“赤石脂”。赤石脂涩肠止泻,
  止血固下,生肌收口;白石脂收涩固脱,厚肠止泻,止血止带。赤石脂偏走血分,白石脂偏入气分。二药伍用,
  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收敛固涩之力更强,涩肠止泻、止血固精更彰。二者分子颗粒均有吸着作用,内服能吸着
  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等。对肠胃粘膜的局部炎症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
  异物刺激,并吸着炎性渗出物,使炎症得以缓解。另外,对肠胃出血者,也有止血作用。
  【主治】1.久泻、久痢诸症;2.大便下血等症;3.妇女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男子遗精等症。
  【常用量】赤石脂、白石脂各 10-15 克。打碎先煎。  - 54 -
  【经验】赤石脂、白石脂二药伍用,善治久泻,久痢,前、后二阴出血诸症。伍用机理,《本草求真》说:
  “赤入血分,白入气分。”二药参合,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收敛止泻,收敛止血益彰。
  明·李士材云:内经之论泄泻,或言风,或言湿,或言热,或言寒,此明四气皆能为泄也。又言: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此名脾虚下陷之泄也。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
  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夫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
  监,不忧巨浸。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一曰升提:气属于阳,性本上升,
  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土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
  燥,且湿为土病,风能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一曰清凉:热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蒸,犹当
  溽暑淤蒸之时,而商飚飒然倏动,则炎熇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
  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缓: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
  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一曰酸收;泻下有日,则气散而
  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巳,酸之一味,能收摄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一曰燥脾:土德无惭,水邪不
  滥,故泻皆成於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一曰
  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虽属水,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水谷
  乎?故肾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经云:寒者温之是也。一曰固涩: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
  奏功,须行涩剂,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也。已上九治,治泻之大法,至于先后缓急之权,岂
  能预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耳。
  (十)金樱子 芡实
  【单味功用】金樱子味甘、酸、涩,性平。入肾、膀胱、大肠经。本品气味俱降,以甘补中,以涩止脱,以
  酸收阴,它既能收敛固脱、涩肠止泻、固肾止带,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不止,以及脾肾不足、带下等症;又能收
  摄精气、固精缩尿,用于治疗肾气不固所引起的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等症。芡实(见前)。
  【伍用功能】金樱子气味俱降,酸涩收敛,功专涩精气,止小便遗泄;芡实生于水中,健脾利湿之力功著,
  又擅益肾固精止带之功。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缩小便、止带下的力量增强。
  【主治】1.脾肾两虚,慢性泄泻诸症;2.肾气不固,男子遗精,女子赤、白带下诸症。
  【常用量】金樱子 6-12 克。芡实 10-15 克。
  【经验】金樱子、芡实伍用,名曰水陆二仙丹。出自《洪氏集验方》。用于治疗肾虚而致的男子遗精白浊,
  女子带下诸症。笔者体会,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赤、白带下亦有良效。
  (十一)桑螵蛸 海螵蛸
  【单味功用】桑螺蛸即桑枝上螳螂的干燥卵鞘,味甘、咸、涩,性平。入肝、肾经。本品既能补肾固精、缩
  小便,用于治疗下元虚冷,不能固密所引起的遗精、早泄、尿频、遗尿,以及小便白浊等症;又能温脾止泻、摄
  涎唾,用于治疗脾阳不振,运化失常,以致泄泻、腹部冷痛,以及口涎自流等症。
  海螵蛸又叫乌贼骨。其形如海螵,且生于海中,故名海螵蛸。为软体动物乌贼科乌贼鱼的骨状内壳,味咸、
  涩,性微温。入肝、胃经。本品内服,既能收敛止血,用于治疗咳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崩漏下血等症;
  又能收敛固涩,用于治疗久虚泻痢、遗精、带下之症;还能制酸止痛,用于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之吞酸烧心、
  胃脘疼痛等症。另外,乌贼骨研末外用,能收湿敛疮,用于治疗疮疡多脓、疮面久不愈合等症,以及湿热火毒之
  疮疡、湿疹等。
  【伍用功能】桑螵蛸得桑木之津液,禀秋金之阴气,善滋肾助阳,固精缩尿;海螵蛸生于海水中,禀水中之
  阳气,能收敛止血、止泻,固精止带,制酸止痛。二药伍用,一阴一阳,阴阳相合,补肾助阳,收敛止血、止带,
  涩精、缩尿的力量增强。
  【主治】1.下元不固,小便频数,小便失禁;2.小儿遗尿;3.男子遗精、早泄诸症;4.女子崩漏、带下诸症;
  中老年人前列腺肥大诸症。
  【常用量】桑螵蛸 6-10 克。海螵蛸 10-12 克。打碎先煎。
  【经验】桑螵蛸、海螵蛸参合,为施老习用。海螵蛸功擅止血、制酸,亦可固精止带,尚无补益之功;桑螵
  蛸功专固精缩尿、且有益肾之力。二药相合,收涩作用益彰,故凡下元不固引起的前后二阴的病变均可选用。
  (十二)茯苓 益智仁
  【单味功用】茯苓(见前)。益智仁味辛,性温。入脾、肾经。本品辛温气香,它既能温补肾阳、收敛固精、
  缩小便,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下元虚冷所引起的遗精、早泄、尿频、遗尿,以及小便白浊等症;又能温胃逐寒、
  暖脾止泻、摄涎唾,用于治疗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所引起的虚寒性泄泻、腹部冷痛,以及因脾胃虚而廉泉不摄所
  引起的口涎自流等症。
  【伍用功能】茯苓甘淡,健脾补中,渗湿利水,宁心安神;益智仁温脾止泻、摄涎唾,补肾固精、缩小便。
  茯苓以补益渗利为主,益智仁以温涩为要。二药伍用,一利一涩,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脾可健、肾可固、缩小
  便、止泄泻。
  【主治】1.下元虚寒,气化功能失调,以致小便淋漓不畅、小便浑浊等症;2.脾肾虚寒,泄泻等症。
  【常用量】茯苓 10-15 克。益智仁 6-10 克。
  【经验】茯苓、益智仁伍用,原为治疗小便不利而设,若与萆薢 30 克、石菖蒲 10 克、乌药 10 克参合,用 - 55 -
  于治疗中老年人前列腺肥大所引起的小便淋沥不畅等症,亦有良效。
  益智仁、白茯苓参合,《增补内经拾遗》名曰益智自汤,治肾虚遗溺,盖益智仁温肾缩尿,白茯苓健脾利水,
  二药伍用,脾肾双补,使膀胱开阖有度,故遗尿自止。
  (十三)苍术 防风
  【单味功用】苍术(见前)。防风(见前)。
  【伍用功能】苍术辛香发散,苦温而燥,外可散寒解表,内能祛风除湿,除障明目;防风辛温升散,温而不
  燥,药性缓和,功专祛风解表,胜湿止痉,治泻止血。苍术以健脾燥湿为主,防风以祛风止痛为要。经云:“湿
  胜则濡泻”。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故以苍术燥湿健脾,以防风升清止泻。清·王旭高云:“风药升
  清,故兼能治泄泻。”二药相合,治水泻,飧泻甚妙。
  【主治】1.水泻(便泄如水之状)、飧泻(又名水谷利,指泄泻完谷不化)诸症;外感风寒,发热无汗等症。
  【常用量】苍术 6-10 克。防风 6-10 克。
  【经验】苍术、防风伍用,出自元代医家王好古《阴症略例》神术散。又名海藏神术散,王氏以苍术 60 克,
  防风 60 克,甘草 30 克,共研粗末,加生姜、葱白,水煎服。以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明代医家孙一
  奎以苍术、防风各 15 克,名曰苍术防风汤,治水泄、飧泄、头痛、脉弦等症。心下痞加枳实 3 克,小便不利加
  茯苓 6 克。张元素以苍术、防风为君,治疗痔漏。
  (十四)诃子 肉豆蔻
  【单味功用】诃子(见前)。肉豆蔻(见前)。
  【伍用功能】诃子肉酸苦而涩,敛肺利咽,涩肠止泻;肉豆蔻辛温,气温俱升,健胃温中,行气消食,涩肠
  止泻。二药伍用,温中涩肠、止泻之力增强。
  【主治】1.久泻,久痢,证属脾、肾两虚者;1.糖尿病性腹泻,证属脾虚者。
  【常用量】诃子 10-15 克;肉豆蔻 10-15 克。
  【经验】诃子肉、肉豆蔻伍用,是为治疗久泻、久痢而设。盖泄泻日久,脾气虚弱,气损及阳,寒从中生,
  水失温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肾阳虚者,与制附片、干姜炭伍用;脾虚湿盛者,与苍术、白术,或与茯苓、
  白术参合;有滑脱之势者,与赤石脂、禹余粮伍用;胃肠功能紊乱者,与香砂六君子汤合用。
  (十五)乌药 益智仁
  【单味功用】乌药味辛,性温。入脾、肺、肾、膀胱经。本品辛开温通,上走脾肺,顺气降逆、散寒止痛,
  向下达于肾与膀胱,以温下元、调下焦冷气。它既能通理上下诸气,可广泛用于由气滞、气逆引起的腹胀、腹痛,
  尤以下腹疼痛者疗效更佳;又能理气散寒,行气止痛,用于治疗小肠寒疝疼痛、睾丸肿痛,以及气滞引起的行经
  腹痛诸症;还能温肾逐寒而缩小便,用于治疗下焦虚寒引起的小便频数。另外,还可用于治疗脉管炎,冠状动脉
  硬化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前区疼痛等症。益智仁(见前)。
  【伍用功能》 乌药辛温,通上走脾肺,顺气降逆,散寒止痛,向下达于肾与膀胱,以温下元,调下焦冷气;
  益智仁辛温气香,既能温补肾刚,收敛固涩、缩小便,又能温胃逐寒,暖脾止泻、摄涎唾。乌药以行散为主,益
  智仁以温补收摄为要。二药伍用,一散一收,温下元、散寒邪、补脾肾、缩小便之力益彰。
  【主治】1.下元虚冷,小便频数等症;2.小儿遗尿;3.中、老年人前列腺肥大诸症。
  【常用量】乌药 6-10 克;益智仁 6-10 克。
  【经验】乌药、益智仁各等份使用,出自《妇人良方》缩泉丸。用于治疗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小儿遗尿等。
  朱丹溪加入川萆薢、石菖蒲各等份,名曰萆薢分清饮。功专固肾利湿,分清化浊。以治真元不固,小便频数,
  混浊不清,白如米泔,积如膏糊。祝老重用革薛,每服 30 克,以治中、老年前列腺肥大,疗效满意。笔者体会,
  若与血余炭、六一散、车前草、旱莲草伍用,其效更著。
  (十六)山药 芡实
  【单功味用】山药(见页)。芡实(见前)。
  【伍用功能】山药甘平,补脾益肺,固肾涩精,止带止泻,补而不滞,养阴不腻,为气阴两补之佳品;芡实
  甘涩平,补脾祛湿以止泻,益肾固精以缩尿。二药伍用,脾肾两补,止泻治带益彰。
  【主治】1.慢性泄泻,恙由脾肾两虚所致者;2.遗精、滑精,证属肾虚精关不固者;3.妇人带下诸症。
  【常用量】山药 10-15 克;芡实 10-15 克。
  【经验】山药与芡实为对,出自《本草新编》:“芡实不独益精,且能涩精补肾。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
  米饭调服。盖慢性泄泻、遗精滑精、妇人带下,汤剂治之少效,二药研为细末饮食调理为之上策,确实有效。”
  (十七)血余炭 乌梅
  【单味功用】血余炭(见前)。乌梅(见前)。
  【伍用功能】血余炭味苦性温,厚肠止泻,散瘀止血,解毒防腐,保护肠黏膜,促进愈合;乌梅酸涩,敛肠
  止泻,和胃生津,止咳止血。二药伍用,生津养胃,厚肠止泻,散瘀止血之功益彰。
  【主治】1.慢性直肠炎、结肠炎,肠黏膜呈炎症改变、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大便脓血,腹痛肠鸣,肛
  门下坠等症;2.休息痢,症见大便不爽,痢下脓血,肛门下坠,时发时止者。
  【常用量】血余炭 6-10 克;乌梅 6-10 克。
  【经验】血余炭、乌梅伍用,为祝谌予老师所创。用于治疗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诸症,疗效满意。亦可与 - 56 -
  木香、黄连,苍术、白术,白头翁、干姜炭合用,其效更著。
  第十四章 理气解郁行滞消胀类
  (一)青皮 橘皮
  【单味功用】青皮味苦、辛,性温。入肝、胆、胃经。本品色青气烈,行肝胆气分,以辛温升散,苦温降下,
  可引诸药达于厥阴气分,它既能疏肝和胃、消积化滞、行气止痛,用于治疗各种肝气郁滞所引起的胁肋胀痛(类
  似慢性肝炎之肝区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等)、食积气滞、消化不良、胃脘痞满、疼痛等症;又能消痈散结,
  用于治疗乳痈(乳腺炎)、乳房结块(类似乳腺增生等),以及肝硬化、肝脾肿大。橘皮(见第前)。
  【伍用功能】青皮与橘皮,同为橘果实,幼果为青皮,成熟的果皮为橘皮。因老嫩不同,而功效有异。橘皮
  辛散升浮,偏理脾肺气分,长于行气健胃,燥湿化痰;青皮苦辛酸烈,沉降下行,偏于疏肝胆气分,兼能消积化
  滞。二药伍用,青皮行气于左,橘皮理气于右,左右兼顾,升降调和,共奏舒肝和胃、理气止痛、调中快膈之功。
  【主治】1.肝郁气滞,胃气不和,两胁胀痛,胸腹满闷,胃脘胀痛等症;2.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表现
  为胸胁胀痛等症。
  【常用量】青皮 5-6 克。橘皮 6-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习以青陈皮并书伍用。亦常取青陈皮炭入药,其作用有三:一是去其辛烈伤气之弊,
  二是保护胃肠黏膜,三是止血、制酸。
  古人谓:左升右降。盖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行气于左;肺为娇脏,性喜肃降,行气于右。然青皮入于
  肝、胆,行气于左;陈皮入于脾、肺,行气于右。二药参合,升降协调,共收舒肝和胃、理气止痛、调中快膈之
  功。故凡肝气为病,累及脾胃,症见肝胃不和,胁肋疼痛,胃脘胀痛等均宜使用。笔者每遇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肋间神经痛等疾,凡表现为胁肋胀痛、胃脘不适者,用之均有良效。
  (二)枳壳 郁金
  【单味功用】枳壳味辛、苦,性微温。入脾、胃经。本品辛散苦降,善走肺胃气分,功专下气开胸、利肺开
  胃、行气消胀、宽胸快膈,用于治疗胸膈皮毛之疾,脾胃心腹之病,如咳嗽胸满、胁肋胀痛、脘腹痞闷、胀痛、
  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症。
  郁金味辛、苦,性微寒。入心、肺、肝、胆经。本品体轻气窜,其气先上行而微下达。入于气分以行气解郁,
  达于血分以凉血破瘀,故为疏肝解郁、行气消胀、祛瘀止痛的要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所引起的胸闷、胁痛、胃
  痛、腹痛、痛经、经闭以及癥瘕痞块等症;又能凉血清心、行气开郁,用于治疗湿温病浊邪蒙闭清窍所引起的胸
  脘痞闷、神志不清,以及惊痫、癫狂等病症;还能凉血止血、祛瘀生新,用于治疗热邪伤于络脉而引起的吐血、
  衄血、尿血等症,而兼有瘀滞证候者。另外,还能利胆退黄、利尿清热,用于治疗黄疸、胆结石、肾结石等。
  【伍用功能】枳壳行气消胀,宽胸快膈;郁金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枳壳行于气分,
  以理气消胀为主;郁金既入气分,又走血分,以行气解郁,凉血散瘀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行
  气活血、解郁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1.肝郁气滞,气血不和,以致胁肋胀痛、刺痛,心下逆满,食后不消等症;2.慢性肝炎、肝硬化所
  引起的肝区疼痛(右胁肋胀痛、刺痛)等症;3.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所引起的胁肋疼痛等症。
  【常用量】枳壳 5-10 克。郁金 9-15 克。
  【经验】青皮、陈皮,枳壳、郁金伍用,同可治疗肝气犯胃,两胁胀痛。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兼见血瘀,
  临证宜审。治疗急慢性胆囊炎,二药重用,30-50 克均可。治胆结石时,宜与鱼枕骨 30 ,金钱草 30 克为宜,尚
  有溶石、排石之功。
  笔者每遇慢性肝炎,除见有胁肋疼痛,以刺痛为主,胃脘不适之症外,尚有瘀血指征(如面色青暗,舌质紫,
  且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瘀滞等)者,用之甚宜。
  (三)枳实 枳壳
  【单味功用】枳实(见前)。枳壳(见前)。
  【伍用功能】枳实、枳壳,同系一物二种。未成熟的果实为枳实,成熟的果实为枳壳。枳实破气消积,泻痰
  除痞;枳壳理气消胀,开胸快膈。枳壳性缓,枳实性烈。枳壳性浮,枳实性沉。枳壳主上,枳实主下。髙者主气,
  下者主血。枳壳行气于胸,枳实行气于腹。二药伍用,气血双调,直通上下,行气消胀、消积除满益彰。药理研
  究,枳实、枳壳对处于不同状态的肠胃平滑肌有双向调节作用,既可降低处于紧张状态的胃肠平衡剂的张力,消
  除痞满之功,又可兴奋松弛状态的胃肠平滑肌,提高张力,促进其蠕动,故可治疗胃下垂、便秘等症。
  【主治】1.纳食不消,气机失调,胸腹胀满、疼痛,大便不畅等症;胃扩张,胃下垂,子宫下垂,产后子宫
  复归不全,脱肛诸症。
  【常用量】枳实 6-10 克。积壳 6-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之际,习以炒枳实、炒枳壳并书。取炒品入药的用意有二:一则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二
  则能增强治疗效果。
  枳壳、枳实伍用,善行胸腹之气。明·李士材说:“自东垣分枳壳治高,枳实治下;好古分枳壳治气,枳实
  治血。”二药参合,气血双调,直通上下,利气之力倍增。笔者临证之际,除用于治疗气机不调,胸腹胀满者外,
  尚多用于治疗各种内脏下垂,证属气虚者,伍以黄芪、升麻、桔梗等药,其效更著。  - 57 -
  (四)香附 紫苏梗
  【单味功用】香附(见前)。紫苏梗又名苏梗。味辛、甘,性温。入脾、胃、肺经。本品香气浓郁,善于舒
  肝解郁、行气消胀、理气安胎、和血止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脘腹疼痛、食滞不消、恶
  心呕吐、胎气不和、胎动不安等症。苏梗入药,以 6-8 月采收的嫩苏梗为佳。
  【伍用功能】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止痛;紫苏梗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香附入血分,
  行血中之气;苏梗走气分,以行气宽中。二药伍用,一血一气,气血双调,理气解郁、行气止痛、消胀除满的力
  量增强。
  【主治】1.气血不调,脘腹胀满不舒等症;2.妊娠呕吐、腹胀等症。
  【常用量】香附 6-10 克。紫苏梗 6-10 克。
  【经验】紫苏入药者有苏子、苏叶、苏梗三个部分。苏子降气平喘,苏叶发表散寒,苏梗行气宽中。施老以
  香附入血分而散瘀,以苏梗走气分而散滞。二药参合,行气活血、理气消胀甚妙。
  香附、苏梗伍用,不寒不热,不腻不燥,流畅气机甚妙。偏寒者,与高良姜、荜澄茄伍用;胁胀者,与柴胡、
  白芍参合;食滞者,与鸡内金、焦槟榔参合;阴虚者,与沙参、麦冬伍用;血瘀者,与川楝子、元胡参合。
  (五)青橘叶 郁金
  【单味功用】青橘叶为橘子树的叶子。味苦、辛,性平。入肝经。本品能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消肿散毒、
  化痰止咳,以治肝气郁结、胸胁疼痛、乳头疼痛、乳痈、肺痈、咳嗽、胸膈痞满、疝气。郁金(见前)。
  【伍用功能】青橘叶入足厥阴肝经气分,功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消肿止痛;郁金偏走足厥阴血分,长于
  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凉血清心,利胆退黄。橘叶行气于左,郁金行气于右。二药伍用,一气一血,—左一右,
  理气血、调升降,行气消胀、活血怯瘀、通络止痛益彰。
  【主治】1.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两胁胀痛,或肝气犯胃,心下逆满,纳谷不消等症;2.肋间神经痛,胸膜
  炎诸症。
  【常用量】青橘叶 6-10 克。郁金 6-12 克。
  【经验】青橘叶、郁金伍用,尝治一男性罹渗出性胸膜炎,参合冬瓜子、冬葵子、甜瓜子各 30 克,药服十
  余剂,水消病愈。
  (六)薤白 瓜蒌
  【单味功用】薤白又名野蒜、小蒜、薤白头。味辛、苦,性温。入肺、胃、大肠经。本品辛散苦降,温通滑
  利,能宣通胸中之阳,以散阴寒之结,为治胸痹之要药。对胸阳不振,阴邪痰浊停留胸中,以致阳气不得流通,
  胸痹刺痛、痰饮胁痛、喘息咳唾、心痛彻背、短气、不得卧等症均有良效。另外,又能下气行滞,以治痢疾之里
  急后重等症。《重庆堂随笔》:“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二知其疏肝解郁,润肝燥,平肝逆,
  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瓜蒌(见前)。
  【伍用功能】薤白温中通阳,行气散结,活血止痛;瓜蒌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薤白辛散苦降,温通
  滑利,以辛散温通为主,散阴结而开胸痹;瓜蒌甘寒滑润,以清降为要,宽胸利膈而通闭。二药伍用,一散一收,
  一通一降,通阳行气、清肺祛痰、散结止痛、润肠通便益彰。
  【主治】1.阴邪痰浊,停留胸中,阳气闭阻,气血循行不畅,以致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胸痞刺痛、心痛彻
  背、短气、不得卧等症;冠心病心绞痛诸症;3.中老年人,气滞血瘀,血脂偏高者。
  【常用量】薤白 6-10 克。瓜萎 10-20 克。
  【经验】瓜蒌、薤白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括蒌薤白白酒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
  瓜蒌、薤白伍用,古人善治胸痹。然胸痹一证,以痰浊、血瘀二者较为常见。属痰浊者,参合二陈汤(半夏、
  茯苓、陈皮、甘草)治之。属血疲者,常伍以紫丹参、葛根、降香为治。若辨证准确,用药配伍恰当,均可收到
  事半功倍之效矣。
  胸痹,即冠心病心绞痛。瓜蒌利气降浊,宽胸止痛,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
  血脂;薤白辛散苦降,温通滑利,善通胸中之阳气,散阴寒之凝结,抑制血小板凝聚,为治胸痹刺痛之要药。二
  药合用,通阳散结,豁痰化瘀,俾胸中阳气宣畅布达则清阳盛,浊阴退,痞满闷胀疼痛自消矣。
  (七)橘皮 枳实
  【单味功用】橘皮(见前)。枳实(见前)。
  【伍用功能】橘皮味辛善散、故能开气,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理气、调中、燥
  湿、化痰;枳实辛散苦降,破气消积,泻痰消积。橘皮升多降少,以升为主;枳实降多升少,以降为要。二药合
  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相互'促进,相互为用,行气和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1.脾胃不健,消化不良,气机失调,脘腹胀满、疼痛等症;2.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
  球部溃疡,凡表现有上述症状者均宜使用;3.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常用量】橘皮 6-10 克。枳实 6-10 克。
  【经验】陈皮、枳实伍用,施老习惯以炒炭入药,主要适用于胃肠系统的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以及胃肠粘
  膜有损害之病变。二药炒炭入药的机理有二:一则去其挥发油,减少对胃肠刺激的副作用;二则尚有解毒作用,
  其炭末还可吸附于胃肠道之粘膜,从而起到保护粘膜,以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损伤的迅速愈合。
  (八)橘皮 沉香  - 58 -
  【单味功用】橘皮(见前)。沉香(见前)。
  【伍用功能】橘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沉香降气调中,温肾助阳,温中止呕,行气止痛。橘皮
  能升能降,升多降少;沉香既升又降,降多升少。二药参合,相互为用,升降协合,行气消胀、和中止痛的力量
  增强。
  【主治】1.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疼痛等症;2.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所引起的腹胀等症。
  【常用量】橘皮 6-10 克。沉香 3-10 克。
  【经验】陈皮炭、沉香伍用,以消胀为主,不论是胃胀、还是腹胀,均有良效。若腹胀甚者,伍以香附米、
  台乌药,其效更著。
  (九)旋覆花 代赭石
  【单味功用】旋覆花(见前)。代赭石味苦,性寒。入肝、心经。本品苦寒体重,以苦清热,以寒泻火,以
  重镇降。善走肝、心血分。它既能镇胃降气而止呕止噫,用于治疗胃气虚弱、气机失调、胃气上逆,以致呕吐、
  呃逆、噫气、胃脘满实,以及噎膈、咽食时觉有梗阻而不下者(类似贲门痉挛等);又能平肝熄风、镇肝降压,
  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痛脑胀,耳鸣等症,以及上述诸症的高血压病而又兼见心悸、足面虚浮、
  手足震颤、烦躁失眠、大便不畅者;还能凉血止血、降气止血,用于治疗血分有热,伤其阳络,以致妞血、吐血、
  尿血、大便下血、崩漏、带下诸症。另外,还能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实证气喘。
  【伍用功能】旋覆花下气,消痰平喘,降气止呕,宣肺利水;代赭石重坠降逆,平肝泻热,镇降肺胃逆气,
  凉血止血。旋覆花以宣为主,代赭石以降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共奏镇逆降压、镇静止痛、下
  气平喘、化痰消痞之功。
  【主治】1.痰浊内阻,气机升降失常,以致心下痞硬、嗳气频频、呃逆不止、恶心呕吐等症;2.急慢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梗阻,幽门不全梗阻,神经性呕吐等;3.咳嗽痰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
  张可用);4.吐血,衄血诸症;5.眩晕(高血压、梅尼埃综合症);6.妊娠恶阻。
  【常用量】旋覆花 4.5-6 克。布包煎服。代赭石 10-15 克。打碎煎服。
  【经验】旋覆花、代赭石伍用,出自《伤寒论》旋覆花代赭石汤。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后,心下痞鞭,
  噫气不除者。
  元代医学家罗谦甫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
  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鞭,噫气不除。”又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
  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此即“浊降痞鞭可消,清升噫气可除”是也。按:代赭石用量以 6 克为宜,
  不可过量,否则药力直奔下焦,未中靶点(中焦脾胃病所)。
  古人谓:“气下则痰喘止”。故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喘,也可治疗肺心病之咳喘。
  据气为血之帅,气升血亦升,气降血亦降之理,旋覆花、代赭石伍用,可用于治疗气血并走于上,以致面红
  耳赤,头晕目眩(类似高血压病),以及吐血、衄血诸症。
  (十)紫苏梗 桔梗
  【单味功用】紫苏梗(见前)。桔梗(见前)。
  【伍用功能】紫苏梗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桔梗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紫
  苏梗偏于下降理气,桔梗长于升提上行。二药伍用,一上一下,开胸顺气、消胀除满益彰。
  【主治】一切气机不畅,以致胸闷不舒、气逆等症。
  【常用量】紫苏梗 6-10 克。桔梗 6-10 克。
  【经验】气机不畅有气滞血瘀者,有痰湿阻络者,有升降失和者,有气虚血弱者种种。在治疗上,气滞血瘀
  者,与桃仁、红花伍用;痰湿阻络者,与半夏、陈皮参合;升降失和者,与炒枳实、炒枳壳伍用;气虚血弱者,
  与黄芪、当归参合,其效更著。
  (十一)紫苏梗 藿香梗
  【单味功用】紫苏梗(见前)。藿香梗即藿香的茎。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本品气味芳香,善于
  醒脾开胃、和中止呕、理气止痛,用于治疗脾胃气滞、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调,以致胸腹满闷、腹痛吐泻、胃
  纳不佳、倦怠无力、舌苔垢腻等症。
  【伍用功能】紫苏梗辛香温通,长于行气宽中,温中止痛,理气安胎;藿香梗气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湿止
  呕,行气止痛。二药伍用,相得益彰,理气宽中,消胀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1.脾胃不和,气机不畅,湿滞中阻,以致胸腹满闷、纳食不化、嗳气呕吐等症;2.夏日伤暑,呕吐
  泄泻等症;3.小儿泄泻。
  【常用量】紫苏梗 6-10 克。藿香梗 6-10 克。
  【经验】苏梗、桔梗,苏梗、藿梗伍用,均为理气消胀之品,前者疏理三焦气机,四季皆可使用;后-者调
  理中焦气滞,兼可芳香化浊,清解暑湿之邪,夏令时节尤为相宜。
  (十二)桔梗 枳壳 薤白 杏仁
  【单味功用】桔梗(见前)。枳壳(见前)。薤白(见前)。杏仁(见前)。
  【伍用功能】桔梗辛散,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以升提上行之力为最,故前人有“载
  药上行”之说;枳壳苦温,理气消胀,宽胸快膈,以下降行散为著。二药参合,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制约, - 59 -
  相互为用,行气消胀散痞的力量增强。薤白辛温,行气于左,温中通阳,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杏仁入肺,行气
  于右,宣肺平喘,祛痰止咳,润肠通便。二药伍用,一左一右,升降调和,气机通畅,理气宽中,消胀除满益彰。
  综上所述,桔梗行上,枳壳下降,薤白行左,杏仁行右,四者相合,相得益彰。上、下、左、右,平调升降,
  燮理气机,开胸顺气、行气消胀、散结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1.气机不调,胸膈胀闷,脘胀不适,甚则疼痛,食欲不振,大便不利等症;2.急慢性气管炎,中焦
  胸膈满闷,痰气不畅者;3.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者;4.呃逆,证属气机不调者;5.功能性失语;6.梅核
  气诸症。
  【常用量】桔梗 6-10 克。松壳 6-10 克。薤白 6-10 克。杏仁 6-10 克。
  【经验】桔梗、枳壳伍用,载于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活人桔梗枳壳汤。方由桔梗、枳壳组成。治伤寒痞
  气,胸满欲绝。孙一奎以桔梗,枳壳各 90 克,治诸气痞结满闷。《纲目》:“朱肱《活人书》用桔梗、枳壳治
  胸中痞满不痛,取其通肺利膈下气也。”治梅核气,宜与威灵仙、射干参合,亦可与海浮石、山豆根伍用。
  施师再伍以薤白、杏仁,谓之上、下、左、右,祝师订名为调气汤,共奏行气消胀、散结止痛之功,以治胸
  膈满闷,脘腹胀痛等症。笔者用于治疗梅核气,功能性失语,冠心病心绞痛以胸闷憋气为主者,均有良效。
  (十三)砂仁 白豆蔻
  【单味功用】砂仁又名缩砂仁。味辛、性温。入脾、胃经。本品辛散温通、芳香理气,醒脾消食、开胃止呕、
  行气止痛、温脾止泻,治脾胃虚寒,气机阻滞、脘腹胀痛、纳呆食少、食积不消、恶心呕吐、寒湿泻痢等症,又
  能理气安胎,治妊娠气滞、胎动不安等症。
  豆蔻又叫白蔻仁。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本品味辛香燥,其气清爽,上行入肺,以宣发理气、行气
  止痛;中入脾胃,以化浊散寒、开胃消食,治上、中二焦一切寒湿气滞、胸闷不舒、脘腹胀痛、呕吐、呃逆等症;
  又治湿温病(类似肠伤寒)初起,头重胸闷、体倦无力、小便短赤、大便溏泄、舌苔白腻等症。
  【伍用功能】砂仁辛散温通,醒脾和胃,行气止痛,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白豆蔻辛温香燥,温中化湿,健
  胃止呕,行气止痛。砂仁香窜而气浊,功专于中、下二焦;白豆蔻芳香而气清,功专于中、上二焦。二药伍用,
  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和中消食。
  【主治】1.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湿浊内蕴,气机不得宣畅,以致纳呆食少、胸闷不舒、脘腹胀痛、反胃、
  呕逆等症;2.小儿胃寒消化不良、吐乳等症;3.鼻鼽、鼻渊,症见病程日久,体质虚弱,鼻粘膜肿胀,色淡红或
  苍白,或黯淡且湿润者。
  【常用量】砂仁 3-6 克。白豆蔻 3-10 克。同捣后下。
  【经验】砂仁、白豆蔻同为辛散温通、芳香化浊之品,故二药常常相须而行。又因其内含挥发油,故宜研为
  细末冲服。一般用量:每服 1 克,日服 2-3 次,白开水送下。若入煎剂者,亦宜后下,否则影响治疗效果。笔者
  尝治一虚寒胃痛的老人,自觉心下逆满,继则恶心呕吐,疼痛难忍,水谷不入,曾拟理中汤、温脾汤调治,但药
  病格拒,药后即吐,故改为砂仁、蔻仁各 30 克,共研细末,每服 1 克,日服 3 次。脤药 1 次,疼痛少安,连服
  3 次,疼痛顿除,亦未见呕吐。
  (十四)瓜蒌 枳实
  【单味功用】瓜蒌(见前)。枳实(见前)。
  【伍用功能】瓜萎甘寒滑润,既能上清肺胃之热、涤痰导滞,又能宽中下气、开胸散结,还能下滑大肠、润
  肠以通便;枳实苦温降气,善于破滞气、行痰湿、消积滞、除痞塞,为中焦脾胃之要药。瓜蒌以守为主,枳实以
  散为要。二药参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共奏破气消积、宽胸散结、润燥通便之功。
  【主治】1.心下(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大便不利、便秘等症;2.冠心病心绞痛。
  【常用量】瓜蒌 10-25 克。枳实 6-10 克。
  【经验】瓜萎质体油润粘腻,能行善守,守多行少,以守为主,易于助湿碍胃(即腻膈)恋邪;枳实气味辛
  散,能行善走,破气行滞,以走为要,易于耗气伤正。故以瓜寨之粘腻制枳实之行散,又以枳实之行散制瓜蒌之
  粘腻。二药参合,亦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增疗效,可谓施师用药如神,疗效高之经验所在也。
  瓜蒌、枳实伍用,亦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诸症,证属痰浊阻滞,胸阳不振,以致胸脘痞闷,时而憋气等症。
  (十五)香附 乌药
  【单味功用】香附(见前)。乌药(见前)。
  【伍用功能】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热,善于理气开郁,为妇科调经之良药。它又能入于血分,故有人称本
  品为“血中气药”。本品善于宣散,能通行十二经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乌药辛开温通,顺气降逆,散寒止
  痛,温下元,调下焦冷气。香附以行血分为主,乌药专走气分为要。香附偏于疏肝理气,乌药长于顺气散寒。二
  药伍用,直奔下焦,共奏行气消胀、散寒止痛之效。
  【主治】1.心腹胀满、疼痛,寒疝腹痛等症;2.急、慢性肝炎,午后腹胀者;3.急、慢性痢疾,里急后重者;
  4.妇人头痛,经闭。
  【常用量】香附 10-15 克。乌药 6-10 克。
  【经验】香附、乌药伍用,出自《韩氏医通》青囊丸。方由香附、乌药组成,治一切气痛。局方加入甘草一
  味,名曰小乌沉汤,治气逆便血不止。
  香附行血中之气,乌药调下焦冷气。二药合用,行气除胀力增。根据临床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的腹内积气, - 60 -
  胀满不适,甚则疼痛,用之均易排除气体,消胀止痛。对于急、慢性肝炎,表现为午后腹胀者,用之颇效。笔者
  曾尝治急性痢疾,症见里急后重者,用之亦效。清代张璐云:气利则后重除也。即是此意。
  (十六)延胡索 川楝子
  【单味功用】延胡索又叫元胡索。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本品辛散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
  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专于活血散瘀、利气止痛,善治一身上下诸痛,症属气滞血瘀者,如脘腹胁
  痛、胸闷胸痛、妇女经闭、痛经、腹中肿块、产后腹痛、跌打损伤、疝气腹痛等症。
  川棟子又叫金铃子、苦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胃、小肠、膀胱经。本品苦能胜湿,寒可泄热,它既能疏
  肝泄热、解郁止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胆火旺所引起的两胁胀痛、闷痛、脘腹疼痛,以及疝气疼痛,甚则痛
  引腰腹;又能杀虫、行气止痛,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病引起的腹痛等症。
  【伍用功能】川楝子苦寒降泻,清肝火、除湿热、止疼痛;延胡索辛散温通,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二药伍
  用,相得益彰,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理气止痛甚效。
  【主治】1.肝郁气滞,肝胆火旺,心、胸、腹、胁诸痛;2.疝气疼痛;3.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等症;4.
  胃、十二指肠溃疡;5.胃肠炎;6.肝炎,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胁肋疼痛者;7.冠心病心绞痛。
  【常用量】延胡索 6-10 克。川楝子 6-10 克。
  【经验】川楝子、延胡索伍用,名曰金铃子散。出自《活法机要》。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近
  代医者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所引起的胸腹胁肋疼痛,或痛经,疝气痛,时发时止,食热物则疼痛增剧,
  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笔者体会,它的治疗范围很广,不论肝、胆、脾、胃、心、腹疾患,还是妇女痛经,以及疝气疼痛等症,凡
  属气滞血瘀,兼见热象者,用之均宜。若与乳香、没药参合,其效更彰。
  (十七)高良姜 香附
  【单味功用】高良姜又叫良姜。味辛,性热。入脾、胃经。本品辛散之极,故能行气止痛、温胃散寒、温中
  止呕,用于治疗胃脘寒痛,凡胃、十二指肠溃瘍病,慢性胃炎等表现为胃脘疼痛、口吐清涎、喜温喜按者,均可
  选用;还可治疗食积不消、绞痛殊甚、恶心呕吐、胃寒呃逆、噎膈反胃等症。香附(见前)。
  【伍用功能】香附辛散苦降,药性缓和,为理气之良药。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理气活血,
  调经止痛;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功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二药伍用,相得益彰,温中散寒、
  理气止痛甚效。
  【主治】1.肝郁气滞,胃寒脘痛,胸闷不舒,喜温喜按等症;2.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
  于寒凝气滞者均可使用。
  【常用量】高良姜 6-10 克。香附 6-10 克。
  【经验】高良姜、香附伍用,谓之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
  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明·孙一奎以高良姜、香附各等分,名曰立应散。每服 6 克,治寒痛气痛腹痛皆
  效。笔者体会,二药相合,善治胃脘疼痛。凡属寒凝气滞者,均有良效。二者取舍多少,应随证化裁之。寒甚者
  多取良姜,少用香附;反之,以气滞为主者,则重用香附,少取良姜;寒凝气滞等同者,二者各半。
  (十八)莱菔子 莱菔缨
  【单味功用】莱菔子(见前)。莱菔缨又叫莱菔叶、萝卜缨。味辛、苦,性温。本品能行气消胀、和胃消食、
  清咽止痛,治胸膈痞满、消化不良、痢下赤白、喉痛、妇女乳肿、乳汁不通。
  【伍用功能】莱菔子消食化积,行滞通便,祛痰下气;莱菔缨行气消胀,和胃消食,清咽。二药伍用,行气
  消胀、化滞通便的力量增强。
  【主治】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嗳气食臭,腹胀、腹痛等症。
  【常用量】莱菔子 6-10 克。莱菔缨 10-15 克。
  【经验】莱菔子、莱菔缨伍用,功专消食化滞,行气消胀,善治脾胃不和,气机失调,胃肠功能紊乱,以致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若胀甚者,伍以香附、乌药,其效更著。
  李时珍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生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疱疹;降则定痰喘咳嗽,
  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故。”利气者,即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是也。莱菔缨为白萝卜的杆叶,长于理
  气消食。《滇南本草》云:“白萝卜杆叶,治脾胃不和,宿食不消,胸膈胀满,噎嗝,打呃,呕吐酸水,赤白痢
  疾,妇人如结、乳肿,经闭。”二药相须为用,理气、利气、消食,除满之力益彰。
  (十九)木香 槟榔
  【单味功用】木香(见前)。槟榔又名大腹子。味辛、苦,性温。入胃、大肠经。本品辛温通散,苦温下降,
  既能消积导滞、下气平喘、行气利水,用于治疗食积气滞、胸腹胀闷、脘腹疼痛、大便不畅、下痢后重、食积痰
  滞、气粗喘急以及脚气水肿;又能化湿杀虫,用于治疗痰湿作疟,以及肠道寄生虫病。其杀虫、驱虫机理,现代
  医药研究证明,槟榔子中含有挥发性生物碱、槟榔碱,为有效驱虫成分,该成分以生槟榔含量最高。据实验表明,
  槟榔能使绦虫体引起驰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所以能把全虫驱除。槟榔的麻痹作用,可能在绦虫
  的神经系统而不在肌肉。槟榔对绦虫的瘫痪作用,主要在绦虫的头和未成熟节片,也就是绦虫的前段。槟榔为驱
  绦虫佳品,对猪肉绦虫,短小绦虫,疗效较好,对姜片虫、蛔虫、钩虫、蛲虫、鞭虫等亦有驱除作用。
  【伍用功能】木香辛温香散,行气止痛,健胃消食;槟榔辛通苦降,下气通便,利水消肿,杀虫消积。二药 - 61 -
  伍用,行气止痛、消积导滞之力增强。
  【主治】1.胃肠积滞,脘腹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甚或大便干燥等症;2.痢疾;3.截瘫大便秘
  结者;4.脚气冲心,烦闷,上气喘急。
  【常用量】木香 5-10 克。后下煎服。槟榔 10-12 克。
  【经验】木香、槟榔伍用,出自《卫生宝鉴》木香槟榔丸。治下痢腹痛。
  木香与槟榔伍用,善治泻痢腹痛,里急后重诸症。古人谓:气行则后重自除,即是此意。若后重甚者,再伍
  以香附、乌药,其效更佳。
  二药伍用,行气消滞力增,顾客治疗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疼痛等症。若积滞甚者,可与谷麦芽、焦山楂伍用,
  其效益彰。
  《本草约言》:“槟榔能调诸药下行,逐水攻脚气,治利取其坠也。非取其破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后可耳。”
  (二十)川楝子 泽兰
  【单味功用】川楝子(见前)。泽兰味苦、辛,性微温。入肝、脾经。本品行而不峻,散不伤正,既能舒肝
  解郁,通经活血,祛瘀散结,用于治疗妇女经行不畅,经闭瘊瘕,产后瘀阻,跌打损伤,疮疡肿痛;又能芳香舒
  脾,行水消肿,用于治疗产后水肿、血虚水肿等。
  【伍用功能】川楝子苦寒,入于气分,疏肝泻热,解郁止痛;泽兰叶辛温,入于血分,活血利水,通经化瘀。
  二药伍用,一气一血,一寒一温,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苦寒清热、辛温止痛之力益彰。
  【主治】1.肝郁不舒,胁肋疼痛等症;2.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癥瘕诸症。
  【常用量】川楝子 6-10 克。泽兰叶 6-10 克。
  【经验】川楝子、泽兰叶伍用,为祝师独创。每遇妇人卵巢囊肿、术后肠粘连、腹部炎性包块诸症,祝师多
  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加川棟子、泽兰叶、桔核、荔枝核、生薏仁为治,每获良效。曾治朱某,女性,44 岁,因
  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后 3 个月,左下腹牵拉性隐痛,活动、久站后加重,伴有口干思饮,心烦易急,纳差,
  舌暗红,脉弦细。B 超提示:左侧卵巢囊肿。上方连服 14 剂,腹痛大减,又服 14 剂,诸症消失,B 超复查,未
  见异常。
  (二十一)月季花 代代花
  【单味功用】月季花又名四季花、月月红、月月开。为蔷薇科常绿小灌木月季的花蕾或微开放的花。味甘,
  性温。入肝、脾经。本品气味清香,甘温通利,长于活血调经。多用于治疗肝气不舒、经脉阻滞,月经不调、胸
  腹胀痛等症;又能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瘰疬未溃、疮疖肿毒等症。代代花(见前)。
  【伍用功能】月季花甘温通利,活血调经,消肿止痛;代代花甘平行散,理气宽胸,开胃止呕。月季花重在
  活血,代代花偏于行气。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调经活血、行气止痛甚效。
  【主治】妇女肝气不舒,气血失调,经脉瘀阻不畅,以致月经不调、胸腹疼痛、食欲不振,甚或恶心呕吐等
  症;月经不调,不孕等症。
  【常用量】月季花 3-6 克。代代花 3-6 克。后下煎服。
  【经验】月季花、代代花伍用,为施老所习用。盖二花入药,气味芬芳,疏调气机,疏肝和胃,解郁调经之
  力益彰。花类入药,宜选鲜品,入煎剂时亦宜后下,不可久煎,否则影响疗效。
  (二十二)艾叶 香附
  【单味功用】艾叶味苦、辛,性温。入肝、脾、肾经。本品苦燥辛散,芳香而温。专入足三阴经,以温气血、
  通经脉、逐寒湿、止冷痛,用于治疗下焦虚寒、腹中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症。本品炒用,尚有止血之功,
  用于治疗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以及吐、艇、下血等症。香附(见前)。
  【伍用功能】艾叶温经止血,暖胞散寒止痛;香附开郁调经,行气止痛。艾叶除沉寒痼冷为主,香附开郁散
  气为要。二药参合,温开并举,调经散寒、理血利气、通经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1.下焦虚寒,肝郁气滞,以致月经不调、少腹冷痛、宫冷不孕、带下绵绵等症;2.心腹诸症。
  【常用量】艾叶 6-10 克。香附 6-12 克。
  【经验】艾叶、香附伍用,出自《寿世保元》艾附暖宫丸。治子宫虚寒不孕,月经不调,肚腹时痛,胸膈胀
  闷,肢怠食减,腰酸带下等。
  艾叶、香附与四物汤参合,用于治疗妇女下焦虚寒,宫寒宫冷,少腹冷痛,经前为甚,或宫寒不孕均有良效。
  艾叶、香附伍用,《陈素庵妇科补解》名曰艾附丸,治妇人气血两虚。盖艾叶温经散寒而止痛,香附理气活
  血而调经,相辅为用,共奏温经散寒,行气止血之功。
  第十五章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类
  (一)桃仁 杏仁
  【单味功用】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桃得春气最厚,即得生气最足,能入血分而化瘀生
  新,其药性缓和而纯,无峻利克伐之弊,善于治疗瘀血积滞之经闭、痛经,表现为下腹胀痛、经行不畅、夹有瘀
  块、血色紫黑、经血量少,甚或数月不来,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缓;又治腹中包块、产后瘀血之
  腹痛、蓄血之发狂、跌打损伤、瘀滞作痛、肺痈(类似肺脓疡)、肠痈(类似急性阑尾炎)诸证。另外,桃仁质
  硬而脆,其色乳白,富有油脂,故可润燥滑肠,用于治疗阴亏津枯肠燥之便秘,也治跌打损伤后瘀热内积所引起 - 62 -
  的便秘,以及病后、伤后卧床,由于活动少而致肠管蠕动减慢所引起的便秘者。杏仁(见前)。
  【伍用功能】桃仁富有油脂,滑肠润燥,破血行瘀;杏仁质润多脂,行气散结,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桃仁
  入于血分,偏于活血(化血络之凝瘀);杏仁入走气分,偏于降气(降肺气之上逆)。二药伍用,—气一血,其
  功益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主治】1.气滞血瘀,以致胸、腹、少腹疼痛等症;2.老人、虚人津枯肠燥,大便秘结等症;3.肺癌,也可
  用于噎膈诸症;4.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之咳喘;5.肝脾大,乳腺增生,硬皮症。
  【常用量】桃仁 6-10 克。同捣煎服。杏仁 6-10 克。
  【经验】桃仁、杏仁伍用,名曰双人丸,出自《圣济总录》治上气喘急。盖桃、杏二仁,质润多含油脂,故
  有较好的润燥之功。二者善走气血,故可行气活血。笔者常用于气滞血瘀之诸痛,津枯肠燥之便秘,屡收良效。
  并尝治噎膈(食道癌)诸症,若伍以旋覆花、代赭石、茜草根、藤梨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对其症状的缓
  解尚有一定的疗效。
  (二)丹皮 丹参
  【单味功用】丹皮又名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本品性寒苦泄,其气清芬,其色赤,
  专入血分,可凉血、活血,使血凉而不瘀,血活而不妄行。它既能泻血中伏火,又能散热壅血瘀,用于治疗肝郁
  火旺所引起的发热(下午较甚)、盗汗,或自汗、头痛目涩、颊赤口干、月经不调,以及阴虚发热,或阴分伏热、
  夜热早凉等症,又治热入营血,以致吐、衄、下血,斑疹热毒等症;也治经闭、痛经、月经不调、腹中瘀块、跌
  打损伤,以及热疖疮疡、风热痒疹、肠痈诸症。另外,还治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属肝郁积热者,包括眼底动脉
  硬化、血管痉挛、眼底出血等。丹参(见前)。
  【伍用功能】丹参活血化瘀,去瘀生新,消肿止痛,养血安神;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肝降压。丹皮
  长于凉血散瘀,清透阴分伏火;丹参善于活血化瘀,去瘀生新。二药伍用,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之力
  增强。
  【主治】1.风热入于血分,发为斑疹热毒、吐血、衂血、下血、风疹、痒疹,以及皮下出血等症;2.血热瘀
  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腹中包块,产后瘀滞,少腹疼痛等症;3.阴虚发热、低热不退者;4.热痹,关节红肿
  热痛者。
  【常用量】丹皮 6-10 克。丹参 10-15 克。
  【经验】丹皮、丹参伍用,为施师之经验,治疗范围很广。治血证(吐血、衄血、下血)多与生艾叶、生荷
  叶、生柏叶、生地黄伍用。治瘀血诸疾,多与生蒲黄、五灵脂参合。治阴虚发热,低烧不退,久久不愈者,可与
  青蒿、鳖甲、白茅根配伍。治热痹,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热活动者,常与黄柏、苍术,乳香、没药参伍。
  (三)三棱 莪术
  【单味功用】三棱又名京三棱。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经。本品苦平降泄,入肝脾血分,破血中之气,
  功专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化积消块,用于治疗血瘀经闭、腹中包块、产后瘀滞腹痛,以及饮食停滞、胸腹胀满、
  疼痛之症;又可用于肝脾肿大、胁下胀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
  莪术又名蓬莪术。味辛、苦,性温。入肝、脾经。本品辛温行散,苦温降泄,入肝脾气分,功专行气破血、
  散瘀通经、消积化食。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经闭、痛经、腹中包块(相当于附件炎、卵巢囊肿等),以及癥
  瘕积聚、心腹疼痛、胁下胀痛(类似肝硬变时的肝脾肿大等)等症;又能治疗饮食积滞、脘胀满闷作痛,以及跌
  打损伤之症。另外,还有抗肿瘤作用,可用于治疗子宫颈癌、外阴癌、皮肤癌等。
  【伍用功能】三棱苦平辛散,入肝脾血分,为血中气药,长于破血中之气,以破血通经;莪术苦辛温香,入
  肝脾气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以破气消积。二药伍用,气血双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积消块力
  彰。
  【主治】1.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腹痛,恶露不下,腹中包块(癥瘕积聚);2.肝脾肿大诸症(心力衰
  竭之肝大可用);3.食积腹痛等症;4.癌肿诸症;5.冠心病心绞痛,有瘀血指征者;6.前列腺增生诸症。
  【常用量】三棱 5-10 克。莪术 5-10 克。
  【经验】三棱、莪术伍用,出自《经验良方》三棱丸。用于治疗血滞经闭腹痛。
  张锡纯谓:“三棱、莪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单用三棱、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若
  治瘀血积久过坚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 18 克,三棱、莪术各 10 克,或
  减黄芪 10 克,加野台党参 10 克,其补破之力皆可相敌,不但气血不受伤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
  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又说:“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
  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经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
  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症。若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增食,调气和血。”
  (四)乳香 没药
  【单味功用】乳香为橄榄科乔木乳香树及其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它垂滴如乳头,气味芬芳走窜,
  故名乳香。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本品辛散温通,能宣通经络、活血消瘀、消肿止痛、生肌长肉。
  用于治疗瘀血阻滞、心腹诸痛(包括心绞痛、胃痛、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等)、跌打损伤、痈疽疮疡,以及痹
  痛筋挛等症;又治疮疡溃烂、肌肉不生、经久不愈等症。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它间属植物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味苦、辛,性平。入肝经。本品辛平芳 - 63 -
  香,既能通滞散瘀止痛,又能生肌排脓敛疮,为行气散瘀止痛之要药。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经行腹痛、月经困难、
  胸胁腹痛,以及跌仆伤痛、风湿痹痛、疮痈肿毒等症。
  【伍用功能】乳香辛温香润,能于血中行气,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没药苦泄力强,功擅活血散瘀,消肿止
  痛。乳香以行气活血为主,没药以活血散瘀为要。二药参合,气血兼顾,取效尤捷,共奏宣通脏腑、流通经络、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敛疮生肌之功。
  【主治】1.脏腑经络、气血凝滞,以致脘腹疼痛、女子经行不畅、行经腹痛、产后腹痛等症。2.跌仆伤痛,
  风湿痹痛,疮疡肿痛等症;3.心绞痛,妇女宮外孕诸症;4.急性、亚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外阴肿痛,症属火
  毒内盛者。
  【常用量】乳香 3-10 克。没药 3-10 克。
  【经验】乳香、没药以制后入药,故临证处方时以制乳没并书。
  乳香、没药伍用,出自《证治准绳》乳香止痛散。治疮肿疼痛。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乳香、没
  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痛,
  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以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痛,或其
  疮硬不痛。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又云:
  “乳香、没药不但流通经络之气血,诸凡脏腑中,有气血凝滞,二药皆能流通之。医者但知见其善入经络,用之
  以消疮疡,或外敷疮疡,而不知用之以调脏腑之气血,斯岂知乳香、没药者哉。”
  乳香、没药与当归、丹参伍用,张锡纯命为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
  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已故老中医李汉卿先生,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宫外孕诸症,屡用屡验,
  可谓一大发现矣。笔者尝治年近古稀的妇人,肘膝关节肿痛二年,以热痛为主,入阴为甚,影响睡眠,X 线摄片
  提示,右肘、右膝关节腔变窄,骨质有明显破坏,用手触及患部,亦有明显热感,关节活动受限,生活不能完全
  自理。投以当归 10 克、丹参 15 克、乳没各 4.5 克、赤芍 10 克、鸡血藤 15 克。水煎服。药服 3 剂,疼痛减轻一
  半,再投 3 剂,热痛已除,唯肿势如故,拟以原方加大 5 倍量,炼蜜为丸,每个重 10 克,早、晚各服 1 丸,开
  水送下。丸药连服 3 料,关节肿势有减,功能活动亦有明显改善,除生活尚能自理外,还可操持一些家务劳动。
  乳香、没药各等份,研为细末,敷于患处,再贴膏药,治疗疮疡久不收口诸症。清程国彭云:毒尽则收口,
  毒不尽则提浓外出,其神妙难以言喻。
  (五)花蕊石 钟乳石
  【单味功用】花蕊石为含蛇纹石大理岩矿的石块。其色黄,石块中间有淡白点似花状,故名花蕊石。味酸、
  涩,性平。入肝经。本品酸涩收敛,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它的药性平和,止血而不使血瘀,化瘀而不伤新血,
  为治血病之要药。用于治疗咯血、衄血、吐血、崩漏下血、产后血晕、胎衣不下,以及外伤出血等症。
  钟乳石为碳酸盐类矿石。味甘,性温。入肺、肾经。本品能温肺气、壮元阳、破痼冷、生气血、下乳汁,用
  于治疗虚劳喘咳、寒嗽、阳萎、腰足冷痹、乳汁不通等症。
  【伍用功能】花蕊石长于化瘀止血,钟乳石善于温肺纳气,以平喘逆。二药伍用,益气强肺、祛瘀生新、下
  气止血之力增强。
  【主治】1.肺组织损伤(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疡等)引起的咯血等症;2.蛆血、吐血、崩漏下血等症。
  【常用量】花蕊石 6-10 克。钟乳石 10-15 克。
  【经验】花蕊石、钟乳石伍用,为施老所习用。治疗咳血(咯血),恙由肺脏病变,如支气管扩张等,均有
  良效。祝氏常与仙鹤草、血余炭、冬瓜子、丝瓜络合用,其效更著。
  花蕊石、钟乳石伍用,止血之理,《本草纲目》载:“花蕊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
  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矣。”《本草经疏》载:“石钟乳,其主咳逆上气者,
  以气虚则不得归元,发为斯疾,乳性温而镇坠使气得归元,则病自愈。”二药均为矿石之辈,质坚体重,镇坠降
  气之力颇著,盖气降血亦降,咯血自止是也。
  《十药神书》载,煅花蕊石为末,谓之花蕊石散,用于治疗咯血诸症。施老经验,若与钟乳石伍用,其功益彰,
  不仅止血神速,且无留瘀之弊。患者 2009 年秋,治一男性 54 岁肺结核咯血患者,方用花蕊石 10 克,钟乳石 30
  克,仙鹤草 30 克,茜草 15 克,升麻炭 10 克,黑芥穗 10 克,桑白皮 15 克,地骨皮 15 克,白茅根 15 克,芦根
  15 克,水煎服。连服 7 剂,咯血停止,半年后随访,未见反复。
  (六)三七 白及
  【单味功用】三七(见前)。白及又名白芨。味苦、甘、涩,性微寒。入肝、肺、胃经。本品质粘而涩,功
  专收敛止血,又能消肿生肌,用于治疗肺、胃络脉受损引起的咯血、吐血等症。施老用于治疗肺结核、肺脓疡、
  支气管扩张引起的咯血,以及胃溃疡吐血、胃十二指肠穿孔等症。
  【伍用功能】三七活血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白及补肺生肌,收敛止血。三七走而不守,白及守而不走。三
  七以散为主,白及以收为要。二药伍用,一走一守,一散一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补肺生肌、行瘀止血之力
  增强。
  【主治】1.肺组织损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引起的咯血诸症;2.吐血(胃出血所致)、尿血、便血、
  衄血等症。
  【常用量】三七 3-10 克。白及 3-10 克。  - 64 -
  【经验】三七、白及伍用,善治出血性病症。根据用药习惯,多采用粉剂吞服,一般来说,每服 1.5-3 克。
  日服 2-3 次。
  (七)蒲黄 五灵脂
  【单味功用】蒲黄为香蒲草的成熟花粉。味甘、辛,性凉。入肝、心包经。本品既能收敛止血,用于治疗咯
  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以及创伤出血等症;又能行血祛瘀,用于治疗心腹疼痛,产后瘀阻腹痛、瘀
  血痛经、经闭等症;还能利尿通淋,用于治疗血淋涩痛等症。
  蒲黄在《本经》上说它“利小便,止血,散瘀血”。认为蒲黄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活血功效。但没有明确指
  出它生用行血,炒用止血。至宋代《日华子本草》始有。“破血消肿生用,补血止血炒用”的记载。明《本草纲
  目》也有同样叙述。因此流传下来一般认为蒲黄生用性滑,行血消肿;炒黑性涩,功专止血。然而根据临床实践
  及近人报道,认为生蒲黄也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不必拘泥炒炭使用。至于炒炭后是增强还是降低止血作用,尚
  有待研究。五灵脂(见前)。
  【伍用功能】蒲黄辛香行散,性凉而利,专入血分,功善凉血止血,活血消瘀;五灵脂气味俱厚,专走血分,
  功专活血行瘀,行气止痛。二药伍用,通利血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1.气滞血瘀,心腹疼痛(包括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胃脘痛)诸症;2.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
  露不行,子宫收缩不全,少腹疼痛等症。
  【常用量】蒲黄 6-10 克。五灵脂 6-12 克。同布包煎。
  【经验】五灵脂、蒲黄伍用,名曰失笑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男女老少心痛、腹痛、少腹痛、
  小肠疝气,诸药不效者。
  施老经验,治妇科疾病,多伍以当归、川芎,香附、艾叶;治胃寒而痛,与干姜炭、髙良姜伍用;治心绞痛,
  与紫丹参、三七、葛根、降香参合。
  李时珍曰:“蒲黄五灵脂同用。能治心腹痛”是也。
  (八)当归 川芎
  【单味功用】当归(见前)。川芎又名芎?、抚芎。味辛,性温。入肝、胆、心包经。本品辛温香窜,走而
  不守,能上行巅顶(头顶),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
  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难产、胞衣不下,以及头痛、目痛、跌打损伤、疮疡肿痛、
  风湿痹痛等症。
  【伍用功能】当归性柔而润,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祛瘀消肿,润燥滑肠;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祛风
  止痛。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要。二药伍用,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气血兼顾,养血调经、行气#血、散
  瘀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1.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妇人难产,产后瘀血腹痛等症;2.疮疡肿痛诸症;3.风湿痹痛;4.血虚、
  血瘀头痛,以左侧为甚者;5.久吐血不止诸症;6.妇人妊娠,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症;7.心肺功能失调,症见
  胸闷心悸、喘促、发绀等症。
  【常用量】当归 6-10 克。川芎 6-10 克。
  【经验】当归、川芎伍用,名曰佛手散,又名芎归散。出自《普济本事方》。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
  等症。施老临证处方,多取就川芎入药,意即增强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医宗金鉴》谓:“命名不曰归芎,而曰佛手者谓妇人胎前、产后诸症,如佛手之神妙也。当归、川芎为血
  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也。”明·张景岳云:“一名芎归汤,亦名当归
  汤。治产后去血过多,烦晕不省,一切胎气不安,亦下死胎。”
  笔者体会,治疗头痛剧烈者,二药宜重用,当归 10-20 克,川芎 15-30 克,常获显效。
  (九)桃仁 红花
  【单味功用】桃仁(见前)。红花味辛、性温。入心、肝经。本品辛散温通,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用于
  治疗血瘀心胸疼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瘀血积滞、小腹胀痛;还可用于治疗跌
  打损伤、瘀血肿痛,以及关节酸痛等症。另外,本品小剂量入药,尚有调养气血之功,可用于治疗产后血晕,症
  见头晕、眼花、气冷,甚至出现口噤(牙关紧闭,不易张开)者。
  【伍用功能】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桃仁破瘀力强,红花行血力胜。二药伍
  用,相互促进,活血通经、去瘀生新、消肿止痛的力量增强。
  【主治】心血瘀阻,心胸疼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胃脘痛);血滞经闭,痛经诸症;各种原因引起的瘀血
  肿痛等症。
  【常用量】桃仁 6-10 克。红花 6-10 克。
  【经验】桃仁、红花伍用,出自《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又名元戎四物汤。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前
  腹痛,或经行不畅而有血块、色紫暗,或血瘀而致的月经过多、淋漓不净。常规用量两者各半,以 1:1 的比例为
  佳。
  (十)大黄 蟅虫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蟅虫又叫地鳖、土鳖、土元。味咸,性寒。有小毒。入肝经。本品既能破瘀血、
  消肿块、通经闭,用于治疗血滞经闭、月经不调、癥瘕积聚、产后瘀血腹痛等症;又可逐瘀止痛、接骨续筋,用 - 65 -
  于治疗折骨伤筋疼痛等症。
  【伍用功能】大黄破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蟅虫虫破血逐瘀,通络药伍用,相互促进,破血逐瘀、
  通经止痛、消癥散结之力增强。
  【主治】1.原发性、继发性妇女闭经,有瘀血指征者;2.癥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肝脾大等)诸症;3.
  产后血瘀腹痛;4.血瘀经水不利;5.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
  【常用量】大黄 3-10 克。蟅虫 3-6 克。
  【经验】大黄、蟅虫伍用,出自《金匮要略》下瘀血汤。用于治疗产后腹痛,脐下瘀血;或血瘀而致经水不
  利等。
  《本草述》载:“大黄,《本经》首曰下瘀血、血闭。固谓厥功专于血分矣。”张锡纯云:“大黄,味苦、气香、
  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痛。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
  为用,下一切癥瘕积聚。”《本草正义》:“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
  庭扫穴之功。生用者其力全,迅如走丸,一过不留,除邪而不伤正气”。《本草经疏》载:“蟅虫,治跌打损伤,
  续筋骨有奇效。乃足厥阴经药也。夫血者,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周流经络者也。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
  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而生焉。咸寒能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症。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
  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十一)大黄 升麻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升麻(见前)。
  【伍用功能】大黄苦寒,气味俱厚,走而不守,荡涤积聚,无所阻碍,抗菌解毒,泻火凉血,逐瘀通经,利
  胆退黄;升麻体轻升散,升阳散郁,清热解毒,疏风透疹。大黄以沉降为主,升麻以升散为要。二药伍用,升降
  兼备,相反相成,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甚妙。
  【主治】1.吐血;2.崩漏诸症。
  【常用量】大黄 10-15 克。升麻 3-10 克。
  【经验】大黄、升麻伍用,善治出血诸症。治疗淸窍出血者,大黄宜酒炒后施用,借酒性之上升,驱瘀热以
  下。治吐血(胃出血)者,宜与炒白术伍用。治便血、尿血、崩漏诸症,升麻宜炒炭施用,以展其升淸止血之功。
  (十二)海螵蛸 茜草
  【单味功用】海螵蛸(见前)。茜草味辛微苦,性寒。入肝、肾经。本品苦寒降泄清热,既能凉血止血,用
  于治疗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又能活血祛瘀,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的胸胁疼痛、血瘀经闭、
  跌打损伤,以及热痹骨节疼痛诸症。
  【伍用功能】海螵蛸禀水中阳气,有收敛止血、止泻,固精止带,制酸止痛之功;茜草凉血止血,行瘀通经。
  海螵蛸以收为主,茜草以行为要。二药伍用,一涩一散,一止一行,动静结合,相反相成,共收止血而不留瘀,
  活血而不耗血之妙。
  【主治】1.崩漏,证属由崩而漏,由漏而崩,循环往复者(功能性子宫出血诸症可用);2.妇女带下绵绵,
  久久不愈者。
  【常用量】海螵蛸 10-30 克。茜草 10-15 克。
  【经验】海螵蛸、茜草伍用,出自《素问·腹中论》四乌鰂骨茹藘丸。海螵蛸又名乌鰂骨,为收涩之品,有
  止血之功,李时珍说它可治“血枯、血瘕、经闭、崩带”等“厥阴本病”。茜草古名茹藘,味辛能散,有行血活
  血之效。二药伍用,活血而不伤正,止血而不留瘀,善治崩漏诸症。若加黄芪、当归、生熟地、大黄、仙鹤草、
  阿胶,其效更彰。
  (十三)木耳炭 柿饼炭
  【单味功用】木耳又名黑木耳,味甘、性平。入胃、大肠经。本品凉血止血,润燥利肠。用于治疗肠风下血、
  尿血、崩漏、痔疮便血等症。柿饼又名干柿、柿花。为柿科植物的果实加工而成饼状食品。味甘涩,性寒。入心、
  肺经。本品润肺,涩肠,止泻,用于治疗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瘘、痢疾。
  【伍用功能】木耳甘平,润燥利肠,炒炭入药,凉血止血;柿饼甘涩,润肺涩肠、止泻。李时珍云:“柿乃
  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盖大肠者肺之合,而胃之子也。
  按方勺《泊宅编》云,剂椽病脏毒下血凡半月,自分必死,得一方,只以干柿饼烧炭饮服二钱(6 克)遂愈。又王
  棋《百一方》云,曾通判子病下血十年,亦用此方,一服而愈,为散为丸皆可。与本草治肠澼,消宿血,解热毒
  之义相合,则柿为太阴血分之药,益可征矣。”盖柿饼炒炭入药,意即止血是也。二药参合,同走大肠,凉血止
  血、涩肠止血之力益彰。
  【主治】1.痔疮诸症;2.肠风下血等症。
  【常用量】木耳 10-30 克。柿饼 10-60 克。
  【经验】木耳、柿饼炒炭入药为施师独创,转为治疗痔疮诸症。
  木耳、柿饼亦可放在饭上蒸熟食用,以治大便出血等症。
  柿饼性寒,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重用,否则难于消化,有形成胃石之虞。
  (十四)白芍 防风
  【单味功用】白芍(见前)。防风(见前)。  - 66 -
  【伍用功能】白芍酸寒敛阴,苦寒泻热,养血柔肝,调肝气和营卫;防风气薄性升,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鼓舞脾气,疏散肝风。白芍以敛为主,防风以散为要。二药伍用,一敛一散,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互制其短而
  展其长,内调肝脾,外和营卫,作用增强。
  【主治】1.痛泻(症见腹痛欲泻,泻后痛止,久久不愈)、肠鸣诸症,证属肝脾不和者;2.产后营血不足,肢
  体酸痛,证属营卫不和者
  【常用量】白芍 10-15 克;防风 6-10 克。
  【经验】白芍、防风伍用,师门均取炒品入药。白芍柔肝止泻定痛,防风疏肝胜湿止泻定痛。二药参合,散
  肝敛肝并用,疏表和营兼施,止泻止痛甚妙。肝气横逆太过者,重用白芍 15-30 克;肝脾郁滞,风邪内盛者,重
  用防风,可用至 15-25 克,用时宜审。
  (十五)石菖蒲 路路通
  【单味功用】石菖蒲(见前)。路路通味苦,性平。《纲目拾遗》载:“通行十二经。”功专祛风通络,行气活
  血,利水除湿。用于治疗肢体痹痛,手足拘挛,胃痛,水肿,胀满,经闭,乳少,痈疽,痔瘘,疥癣,湿疹,荨
  麻疹。
  【伍用功能】石菖蒲辛温,其气清爽芳芬,宣化湿浊。开窍豁痰,醒脾开胃。《本经逢原》载:“开心孔、通
  九窍、明耳目、通声音、总取其辛温利窍之力。”路路通苦平,通行十二经,祛风通络,利水除湿。二药伍用,
  疏通开窍之力益彰。
  【主治】1.妇人不孕症,恙由输卵管阻滞者;2.慢性鼻炎,鼻塞等症;3.耳聋。
  【常用量】石菖蒲 6-10 克;路路通 10-15 克。
  【经验】石菖蒲、路路通为祝师临证经验所得。证属输卵管阻塞者。与荔枝核、橘核,当归、川芎,穿山甲、
  皂角刺伍用;证属鼻塞者,与苍耳子、辛夷参合。
  (十六)蒲黄 白术
  【单味功用】蒲黄(见前)。白术(见前)。
  【伍用功能】生蒲黄甘辛凉,入肝、心包血分,凉血止血,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白术苦甘温,补脾益胃,
  燥湿和中,王好古云:“主舌本强”。二药伍用,活血散瘀,燥湿化痰、疏利窍络益彰。
  【主治】1.中风失语,证属痰瘀互结,舌窍闭阻,舌根发僵,言语困难者;2.口舌生疮,舌肿疼痛诸症。
  【常用量】生蒲黄 6-10 克,布包煎;炒白术 6-10 克。
  【经验】生蒲黄、炒白术伍用,为施师独创,以治舌与舌根病变为主,为增强通窍络之功,常与石菖蒲伍用;
  口舌生疮,证属上焦火旺者,与黄芩、黄连参合。
  (十七)丹参 茜草
  【单味功用】丹参(见前)。茜草:(见前)。
  【伍用功能】丹参苦微寒,活血养血,去瘀生新;茜草根辛微苦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二药伍用,活血
  化瘀,祛瘀生新增强。
  【主治】1.肝脾大,恙由慢性肝炎、肝硬化所致;2.妇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症见血瘀痛经等。
  【常用量】丹参 15-30 克;茜草根 10-15 克。
  【经验】丹参、茜草伍用,重在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消散瘀血肿块。肝脾大者,与合欢皮、白蒺藜伍用;
  治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三棱、莪术、荔枝核、橘核参合。
  (十八)当归 丹参 王不留行
  【单味功用】当归(见前)。丹参(见前)。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入肝、胃经。本品苦泻宣通,入血分通利血
  脉,行而不止,走而不守,故有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经行不畅之腹痛、血滞经闭、痛经等症;又能上通乳汁,
  用于治疗产后乳汁不下,乳痈等症;还能利尿通淋,用于治疗尿路结石、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症。
  【伍用功能】当归、丹参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消癥除瘕;王不留行走而不守,通利血脉化瘀散肿,催生下
  乳,《本草新编》云:“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三药合用,均入肝经血分,消癥散瘕行血通利之力益彰。
  【主治】1.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排尿不畅,淋漓不净,小腹拘急等症;2.妇人血瘀经闭;3.妇人不孕症,证
  阴胞宫血脉瘀滞者。
  【常用量】当归 6-10 克;丹参 15-30 克;王不留行 6-10 克。
  【经验】当归、丹参、王不留行参合,善治妇人血瘀经闭,亦可与桃仁、红花配伍;若治前列腺增生,宜与
  萆薢、益智仁、乌药参合。其效更著。急性前列腺炎,宜八正散加生麦芽 30-60 克效佳。
  (十九)苏木 刘寄奴
  【单味功用】苏木味甘、咸、微辛,性平。入心、肝、脾经。本品咸入血分,可走可散,为行血祛瘀、消肿
  止痛之品,用于治疗妇女心胸刺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按治风先治血之理,又可治疗
  皮肤瘙痒等症。
  刘寄奴味苦,性温。入心、脾经。本品苦能泄降,温能通脉,既能破血通经、消胀止痛,用于治疗瘀血阻滞、
  经闭不来、产后瘀阻、跌打损伤,以及创伤出血等症;又能醒脾开胃、消食化积,用于治疗食积不化、脘腹胀痛
  等症。
  【伍用功能】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刘寄奴破血通经、消肿止痛。二药伍用,破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力 - 67 -
  增强。
  【主治】1.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下肢静脉栓塞,症见肢体青紫肿胀、发凉疼痛者;2.妇女血滞经闭、痛经;
  3.中风偏瘫,肢体发凉、发木者。
  【常用量】苏木 6-10 克;刘寄奴 6-12 克。
  【经验】苏木、刘寄奴伍用,为祝师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之并发症,以及治疗妇科病症经验所得,颇有良效。
  (二十)桂枝 丹皮
  【单味功用】桂枝(见前)。丹皮(见前)。
  【伍用功能】桂枝辛温行散,甘温助阳,色赤入营,行里达表,温通一身之阳气,畅流一身之气血,温通心
  阳、温阳利水、温通血脉、温经散寒;丹皮气寒,清热凉血、散瘀止血、活血消肿。《本经疏证》云:“桂枝气温,
  故所通者血脉中寒滞;牡丹气寒,故所通者血脉中结热。”二药伍用,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活血通
  脉、化瘀消癥之力甚妙。
  【主治】1.经闭、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证属寒热互结者;2.下肢血管阻塞之肿胀、疼痛等症;3.
  睾丸疼痛,前列腺增生。
  【常用量】桂枝 6-10 克;丹皮 6-10 克。
  【经验】桂枝、丹皮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用于治疗妇人经闭腹痛,月经不调,或难产,或
  胞衣不下,产后恶漏不下,腹痛拒按。二药用量,以 l:l 为宜。
  (二十一)荆芥炭 艾叶炭
  【单味功用】荆芥(见前)。艾叶(见前)。
  【伍用功能】荆芥辛温轻扬疏散,辛而不烈,微温不燥,性较平和,祛风解表、利咽透疹,炒炭则升清止血;
  艾叶芳香,苦温辛散,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炒炭专功止血。二药伍用,温经散寒,升清止血,止
  血而不留瘀。
  【主治】1.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胎漏下血诸症;2.子宫功能性出血、子宫肌瘤之出血过多等症;3.肾小球
  肾炎之血尿。
  【常用量】荆芥炭 6-10 克;艾叶炭 6-10 克。
  【经验】荆芥炭、艾叶炭伍用,治疗妇人崩漏下血诸症均有实效,施师告云:若出血过多者,以米醋 2-4
  两与药共煎,有立竿见影之功。笔者行医 50 余年,遵法施治,确有实效,此乃收敛止血是也,其深层道理,有
  待进一步研究。
  崩漏治法要分层次,朱丹溪云:“治法初用补血,宜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
  旧。”
  (二十二)白及 大黄
  【单味功用】白及(见前)。大黄(见前)。
  【伍用功能】白及质黏而涩,入血分以泄热,生肌逐腐,收敛止血;大黄苦寒,沉而不浮,走而不守,荡涤
  肠胃,峻下实物,凉血解毒。白及以守为主,大黄以走为要。二药伍用,一守一走,互制其短而展其长,活血止
  血之功甚妙。
  【主治】1.食管、胃出血诸症;2.肺病咯血诸症;3.溃疡性结肠炎诸症。
  【常用量】白及 6-10 克,研末冲服,每服 1-3 克,日服 2-3 次;大黄 6-12 克,入煎剂宜后下,煎时间以
  10 分钟为宜,切勿久煎。
  【经验】白及、大黄伍用,专为治疗各种出血病症而设。二药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 1-3 克,日服 2-3
  次,白开水送下为宜。盖白及涩中有散,补中有破,补伤止血;大黄苦寒泻火,凉血止血,祛痰生新。二药参介,
  止血效果更好。
  药理研究:白及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加速红细胞沉降率。其原理是物理性的,与所含
  胶质有关;大黄亦有止血作用。
  (二十三)丹皮 紫草
  【单味功用】丹皮(见前)。紫草(见前)。
  【伍用功能】丹皮辛寒,善入血分,清热凉血,活血去瘀;紫草甘寒,入走血分,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二
  药伍用,相互促进,清热凉血、活血透疹之力益彰。
  【主治】1.风热入血,发为紫斑,皮下出血等症;2.过敏性紫癜有肾脏病变者。
  【常用量】丹皮 10-15 克;紫草 10-15 克。
  【经验】丹皮、紫草伍用,是为治疗出血性病症而设。诸凡血热所引起的血不循经,久溢于外的病症均可选
  用。亦可与丹参、生地黄、水牛角伍用。属过敏所致者,与过敏煎参合。
  (二十四)白茅根 白茅花
  【单味功用】白茅根(见前)。白茅花味甘,性凉,色白质轻主升,入肺经。能清热止血,用于治疗吐血、衄
  血、咯血、牙龈出血等症。外敷可治创伤出血。
  【伍用功能】白茅根色白,其气能升能降,以降为主,专清血分之热,而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利尿消肿;
  白茅花色白、体轻,其气上行升散,以升为主,善清气分之热,以散热止血。二药伍用,一升—降,升降结合, - 68 -
  一气一血,气血两清,清热散瘀、凉血止血之功强。
  【主治】1.血热发行,以致吐血、衄血、咯血、牙鳅出血等症;2.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出血诸症。
  【常用量】白茅根 10-30 克;白茅花 4.5—10 克。
  【经验】白茅根,。白茅花伍用,善治出血性病症。《本草正义》载:“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
  热,而不伤于燥,又不黏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本经逢原》载:”白茅花色白轻虚,力能
  上升入肺,散热止衄。”二药参合,清热凉血、止血之力益彰。
  第十六章 宁心安神疗失眠类
  第一节 养神、补心安眠
  (一)茯苓 茯神
  【单味功用】茯苓(见前)。茯神为茯苓菌的菌核抱松根而生的部分。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经。因本
  品抱木心而生,故入心者居多,功专导心经之痰湿,以开心益智、安魂养神,用于治疗心虚惊悸、失眠、健忘、
  惊痫、小便不利。
  【伍用功能】茯苓甘平,色白入肺,其气先升(清肺化源)后降(下降利水),功专益脾宁心,利窍除湿;
  茯神甘平,抱木心而生,善走心经,而宁心安神。茯苓以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为主,茯神以导心经之痰湿
  而安魂宁神为要。二药参合,协同为用,通心气于肾,令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而宁心安神治失眠益彰。
  【主治】水火不济,以致心慌、少气、夜寐不安、失眠、健忘等症。
  【常用量】茯苓 6-10 克。茯神 6-15 克。
  【经验】茯苓、茯神伍用,善治神经衰弱,表现为心气不足,浮越于夕卜,而不能下交于肾者。二药伍用机
  理,以茯苓上通心气,而后下交于肾,令其水火相济也。茯神始见《名医别录》,后世医家治心病必用茯神,金
  代医家张洁古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故二者相须为用,宁心安神之力益彰。
  《药品化义》曰:“茯神,其休沉重,重可去怯,其中仁温补,补可祛弱。戴人曰,心本热,虚则寒。如心
  气虚怯,神不守舍,惊悸怔忡,魂魄恍惚,劳怯健忘,俱宜温养心神,非此不能也。”《本草经疏》载:“茯神抱
  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别录》谓茯神平,总之,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
  之用多。”故二者相须为用,补益心脾,宁心安神,以治神经衰弱诸症。
  (二)茯神 麦冬
  【单味功用】茯神(见前)。麦冬(见前)。
  【伍用功能】茯神入心经以导其痰湿,而开心益智,宁心安神;麦冬甘寒养阴,苦寒清热,生津益胃,润肺
  清心除烦。二药伍用,养心安神、增进睡眠之力益彰。
  【主治】心阴不足,心失所养,阴不敛阳,心阳外越,以致头昏、口干、舌红、心烦、失眠等症。
  【常用量】茯神 10-15 克。麦冬 6-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朱茯神、朱寸冬配伍应用。意即茯神、麦冬二药用朱砂拌之,以引药力入
  于心经,而达养心潜阳、镇静安神、增进睡眠之功。
  (三)生枣仁 熟枣仁
  【单味功用】酸枣仁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平。入心、脾、肝、胆经。临
  床应用有生、炒两种。生枣仁即是酸枣仁的生品入药。酸枣味酸性收,枣仁则甘润性平,入心、脾、肝、胆经。
  本品能宣通肝、胆二经之滞,以通利血脉、清泻虚热,用于治疗胆热好眠、心腹寒热、邪气结聚、血痹等症。熟
  枣仁即是酸枣仁炒熟入药。本品味甘而润,能收敛肝、脾津液,以补肝体制肝用,用于治疗肝胆不足、虚烦不眠、
  烦渴、多汗等症。
  【伍用功能】熟枣仁补肝宁心安神,生枣仁清肝宁心安神。熟枣仁收敛津液,以补肝体为用,生枣仁以疏利
  肝胆血脉,以清虚热为用。二药参合,一补一清,清补合法,宁心安神的力量增强。
  【主治】1.血虚不能养心,或虚火上炎,以致心悸、失眠、出汗等症;久泻不止,恙由大脑皮质功能紊乱,
  肠蠕动功能异常所致。
  【常用量】生枣仁 6-15 克。熟枣仁 6-15 克。
  【经验】枣仁善治失眠诸症,现代药理证明: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本经逢原》云:“酸枣
  仁,熟则收敛精液,故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则导虚热,故疗胆热好眠,神昏倦怠之证。”
  经谓:肝藏血,心主血,肝藏魂,心藏神。故取枣仁以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治失眠是也。
  (四)酸枣仁 柏子仁
  【单味功用】酸枣仁(见前)。柏子仁为侧柏的种仁。味甘、辛,性平。入心、肾、大肠经。本品辛甘平润,
  气香能通心脾,既能养心血而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引起的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等症;又能
  润肠通便(因本品质体滋润,含有丰富的油脂,故可润肠通便),可用于治疗阴虚、产后、老人的肠燥便秘等症。
  另外,还可用于治疗阴虚盗汗等症。
  【伍用功能】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清肝胆虚热而宁心安神,柏子仁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
  神。二药伍用,相得益彰,宁心安神,疗失眠甚效。
  【主治】1.血虚心失所养,心阳外越,以致心悸、怔忡、惊悸、失眠等症;2.各种心脏病心悸、不眠者;3. - 69 -
  兼治血虚津亏肠燥之大便秘结等症;4.中风后抑郁寡欢,或烦躁不安者。
  【常用量】酸枣仁 10-15 克。柏子仁 10-12 克。同捣煎服。
  【经验】酸枣仁、柏子仁伍用,为有效的滋养性安神之剂。治心脏病之心悸(心动过速)者,与卧蛋草、仙
  鹤草参合,其效更著;若兼见心胸疼痛者,伍用以卧蛋草、分心木,其效更佳;治血虚肠燥大便干者,可与火麻
  仁、郁李仁参合,其效益彰。
  (五)远志 石菖蒲
  【单味功用】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远志的根皮。本品能益肾强志,故有远志之名。味苦、辛,性温。
  入肺、心经。既能宁心安神,治失眠、惊悸;又可豁痰开窍、化痰止咳,治痰迷神昏、咳嗽多痰等症;还能交通
  心肾,以苦温泄热振心阳,使心气下交于肾,以辛温化肾寒,令肾气上达于心,以致阴平阳秘,水火既济,失眠
  之症可除。石菖蒲(见前)。
  【伍用功能】远志芳香清冽,辛温行散,宁心安神,散郁化痰;菖蒲辛散温通,利气通窍,辟浊化湿,理气
  化痰,活血止痛。远志通于肾交于心,菖蒲开窍启闭宁神。二药伍用,益肾健脑聪智,开窍启闭宁神之力增强。
  【主治】1.头昏、头脑不清,心神不稳,心烦意乱,失眠,记忆力减退,甚或表情淡漠、痴呆等症;2.中风,
  中风后遗症,症见神志不清,舌强语涩者;3.小儿急惊风,高热抽搐,青盲,弱视、近视等症;4.心痛日久,气
  血不畅,心窍蒙蔽者。
  【常用量】远志 6-10 克。石菖蒲 3-10 克。
  【经验】远志、菖蒲伍用,名曰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以治久心痛。《千金要方》加入龟板、龙骨,
  名云孔圣枕中丹。用于治疗心血虚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症。笔者体会,凡属神经衰弱,眠差、
  记忆力减退者确有实效。对于情志不遂,以致表情淡漠,甚或痴呆、失眠、不安等症者,常与温胆汤合用,多收
  良效。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焦远志、节菖蒲二药并书伍用。远志炒焦之意,即去其内含之远志皂甙以免刺激胃
  粘膜而反射地引起的恶心。节菖蒲即九节菖蒲,根瘦节密,一寸有九个节。施老体验,此类品种疗效较好。
  《中药大辞典》载:九节菖蒲、远志各 3 克,水煎服,治疗小儿急惊风,高热抽搐。亦可与全蝎 3 克,蜈蚣
  3 条参合。
  (六)何首乌 刺蒺藜
  【单味功用】何首乌又名首乌。味苦、涩,性微温。制熟其味兼甘。入肝、肾经。它的根入土最深,其藤蔓
  延,极多且长,入夜交缠,含至阴之气,所以专入于肾,以补养真阴、益精填髓,用于治疗肝肾两虚、精血不足
  所引起的头昏眼花、耳鸣重听、失眠健忘、须发早白、腰膝酸软、梦遗滑精,以及妇女产后带下等症。另外,也
  可用于治疗疟疾久发不止、气血虚弱等症。近代研究,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血管硬化、高胆固醇血症。首乌生
  品入药,尚有解毒、通便之功,用于治疗瘰疬、疮痈皮肤瘙痒,以及虚人、老人大便秘结等症。刺蒺藜(见前)。
  【伍用功能】何首乌不寒不燥,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白蒺藜性升而散,专
  走头目而去风明目,通络止痛。首乌善补以守为主,白蒺藜辛散温通,以走为要。二药合用,一守一走,相互制
  约,相互为用,益肾平肝,散风热、止疼痛益彰。
  【主治】1.用脑过度,肝肾阴虚;以致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2.高血压、动脉硬化,头晕等。
  【常用量】何首乌 10-15 克。剌蒺藜 10-15 克。
  【经验】首乌入药有生首乌、制首乌之分。前者润肠,解疮毒;后者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施老临证用
  药习取制品,意即消其滑肠之弊,增强其补益之功。
  制首乌、白蒺藜伍用,善治肝肾不足,精血亏损,水不涵木,肝阳上扰诸症,若与女贞子、旱莲草参合,其
  效更著。笔者体会,临证之际,以头昏为主,多取何首乌,少用白蒺藜;若以头痛为甚者,多取白蒺藜,少用制
  首乌;昏、痛并重,二者等量。
  (七)甘松 鹿角霜
  【单味功用】甘松味甘,性温。入脾、胃经。本品温而不热,甘而不滞,其气芳香,功专醒脾健胃、顺气消
  食、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气郁胸腹胀满、胃脘疼痛(类似神经性胃痛)、食欲不振、头痛、脏躁(类似癔病)、脚
  气、转筋。张山雷云:甘松“始见于陈氏《本草拾遗》称其甘温:黑皮黑干黑曾,盖亦芳香温升,能助阳和之气,通
  血脉而润泽颜,犹白芷、蒿本之长肌肤、悦颜色。可作面脂之意,此是外治之药”。甘松内含缬草丙酮、甘松酮,
  具有体膜抑制作用及延长动作电位作用,能有效抑制折返激动,可纠正早搏等心律失常。
  鹿角霜为鹿角熬胶后所存的残渣,每 500 克残渣再吸入鹿角胶 60 克即得。味咸,性温。入肝、肾经。能温
  补肝肾、生精补髓、强督脉、壮筋骨,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萎、遗精、腰酸脚软、脾胃虚寒、食少便溏、
  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伍用功能】甘松理气止痛,开郁醒脾;鹿角霜温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消肿。甘松偏于散,鹿角霜偏于守。
  二药伍用,一散一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奏理气开郁、健脑益智、安心神、疗失眠之功。
  【主治】1.用脑过度,元精受损,以致头昏、头响、失眠、健忘等;2.低血压之头昏、头晕等症;心律失常。
  【常用量】甘松 3-10 克。鹿角霜 4.5-10 克。
  【经验】制首乌、白蒺藜,香甘松、鹿角霜伍用,均可以治疗头昏、头晕等症。前者以精血不足,血不荣上
  为主;后者以阳虚精少,气机不畅为要,二者不可不辨。  - 70 -
  晏早明先生运用本对药治疗潘某,女,48 岁,近 1 年来,头晕乏力,心烦易怒。常发无名之火,失眠,记
  忆力减退,月经 2 个月一行,量少,白带多,质稀,伴有腰膝酸软。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曾 2 次住院治疗,
  诊为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脉症合参,证属肾精不足,督脉亏虚。处方:鹿角霜 15
  克,甘松 10 克,熟地 20 克,补骨脂 l0 克,枸杞子 l0 克,怀山药 15 克,泽泻 10 克,丹皮 6 克,当归 10 克,
  柴胡 5 克,水煎服。服药六剂后,心烦除,睡眠安,白带减少。遵原方连服 20 剂。经调治月余,诸症悉除。
  (八)百合 知母
  【单味功用】百合味甘,性微寒。入心、肺经。本品气味稍缓,甘中有收,既能清心肺之余热,而敛气养心、
  安神定魄,用于治疗热性病后、余热未尽所引起的神思恍惚、烦躁失眠、莫名所苦的“百合病”;又能润肺止咳,
  用于治疗肺燥咳嗽,或肺虚久咳,或阴虚久咳、痰中带血等症。《本草正义》法:“百合之花,夜合朝开,以治肝
  火上浮,夜不成寐,甚有捷效,不仅取其夜合之意,盖甘凉泄降,固有以清浮阳而清虚火也。”知母(见前)。
  【伍用功能】百合宁心安神,润肺止咳;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百合甘寒清润而不腻,知母甘寒降火而
  不燥。百合偏于补,知母偏于泻。二药伍用,一润一清,一补一泻,共奏润肺清热、宁心安神之效。
  【主治】1.阴虚或温热病后余热未清,以致头昏、心烦不安、失眠,证属心中热郁气悦者;2.情志不遂,以
  致精神恍惚、不能自制等症;3.百合病。
  【常用量】百合 10-30 克;知母 6-10 克。
  【经验】百合、知母伍用,名曰百合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治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加重、
  心烦口渴者。
  百合病为古病名。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因七情郁结,或大病之后,心肺阴虚而生内,
  热所致。症见神情不宁,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睡,欲行不能行,欲食厕不能食,似寒无寒。似热无热,口苦。尿
  黄等。治宜滋阴清热为主。用百合知母汤等方为治。综观全症,都是虚热扰神表现,好像六神无主,与神经衰弱、
  自主神经失调、焦虑症、抑郁症类同。
  (九)酸枣仁 五味子
  【单味功用】酸枣仁(见前)。五味子(见前)。
  【伍用功能】酸枣仁酸平,内补营血安神志,外敛营阴止虚汗,为宁心安神、固敛虚汗之要药;五味子敛肺
  滋肾,敛汗止汗,生津止渴,涩精止泻,药理研究证实它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智力活动,提高工作效率。
  二药伍用,一入肝经,一走肾经,内收外敛。除烦安神之力增强。
  【主治】神经衰弱,证属阴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烦躁多汗等。
  【常用量】酸枣仁 10-30 克;五味子 6-10 克。同捣。
  【经验】酸枣仁、五味子伍用,乃祝师之经验。惊悸为甚者,与珍珠母、紫石英伍用;烦躁较甚者,与炒山
  栀、淡豆豉参合;记忆力减退者,与炒远志、节菖蒲合用。
  (十)酸枣仁 夜交藤
  【单味功用】酸枣仁(见前)。夜交藤又叫首乌藤,味甘,性平。入心、肝经。本品甘平,既能养心安神,用
  于治疗失眠、多汗等症;又能通络祛风,用于治疗血虚肢体酸痛等症;还能祛风止痒,用于治疗风疮痒疹等皮肤
  病。
  【伍用功能】酸枣仁甘平,补肝宁心,镇静催眠,敛汗生津;夜交藤甘平,养心安神,引阳入阴,通络止痛,
  祛风止痒。二药伍用,补肝宁心,养心安神,阴平阳秘,治失眠之力增强。
  【主治】1.心肝俱虚,虚烦不眠,入睡困难,惊悸多梦,肢体酸楚不适等症;2.皮肤风疮痒疹(内服、外洗
  均可)。
  【常用量】酸枣仁 10-30 克,捣碎煎服;夜交藤 15-30 克。
  【经验】酸枣仁、夜交藤伍用,为余近年来治神经衰弱,证属心肝两虚,阳不入阴之失眠者颇有良效。但用
  量宜大,两者各 30 克为宜。
  惊悸不安者,与生龙牡伍用;心烦不眠者,与栀子、豆豉合用;肝肾两虚者,与女贞子、旱莲草参合;心肾
  不交者,与炒远志、石菖蒲,或川黄连、肉桂配伍。
  (十一)牡蛎 五味子
  【单味功用】牡蛎(见前)。五味子(见前)。
  【伍用功能】生牡蛎性寒质重,敛阴清热,潜阳镇惊,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五味子五味俱备而酸独胜,入
  肺有生津济原之功,入肾有固精养髓之效。二药伍用,生津止渴以敛汗,安神镇惊以除烦,相辅相成,其功益彰。
  【主治】1.神经衰弱,症见烦热汗出,心悸失眠,神魂不安等;2.甲状腺功能亢进;3.自汗、盗汗。
  【常用量】生牡蛎 15-30 克,打碎先煎;五味子 6-10 克。
  【经验】生牡蛎、五味子伍用,为祝师经验所得。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常与当归六黄汤合用,颇有良效。
  第二节 清心安神
  (一)酸枣仁 梔子
  【单味功用】酸枣仁(见前)。栀子(见前)。
  【伍用功能】酸枣仁甘酸而润,养心安神,清心除烦,益阴敛汗;栀子味苦性寒,质体轻浮,能升能降,清 - 71 -
  热泻火,凉血解毒,清心除烦。酸枣仁以补为主,栀子以泻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泻,相互为用,清心凉肝,
  泻热除烦,安心神、疗失眠的力量增强。
  【主治】1.心火过盛,以致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等症;2.神经衰弱诸症。
  【常用量】酸枣仁 6-10 克。栀子 4.5-6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生枣仁、生栀仁配伍应用。酸枣仁生品善清,熟品善补。梔子仁生品入药,
  也是取其清心热之长。二药协同为用,清热除烦、安神增眠的力量增强。
  生枣仁、生梔仁伍用,善治心热火旺的失眠诸症。不论虚火、实火,均堪使用。属虚火者,常与女贞子、旱
  莲草参合;属实火者,可与黄连、肉桂伍用但肉桂用量不宜太大,少佐即可。
  (二)半夏 夏枯草
  【单味功用】半夏(见前)。夏枯草于夏至之日即枯,故得名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入肝、胆经。它既
  能清泄肝火,用于治疗肝火上炎所引起的目赤肿痛、眼珠疼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症;又能清热泻火、解
  郁散结,用于治疗痰火郁结所引起的瘰疬(类似淋巴腺结核)、瘿瘤(类似单纯甲状腺肿);还能清热泻火、平
  肝降压,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症见头痛、耳鸣、眼花、烦热汗出、性情急躁、失眠者。另外,还可
  治疗慢性咽喉炎、舌炎、乳腺炎、浸润性肺结核、小儿暑疖(即小儿夏季患的疖疮),以及癌肿初期。《本草纲
  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痛,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冲内热、缓肝风也。楼全善云,夏枯
  草治目珠痛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逆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或
  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草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伍用功能】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
  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伍用,和调肝胆,平衡阴阳,交通季节,顺应阴阳而治失眠。
  【主治】1.痰热为患,遏阻中焦,以致胸闷、头昏、头痛、失眠等症;2.神经衰弱,症属阴阳失调者。
  【常用量】半夏 6-10 克。夏枯草 6-15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用清半夏。清半夏是将半夏放入缸内,于阴凉处用凉水浸漂,按天气冷热及药
  的大小等具体情况适当掌握漂的天数及换水次数。一般来说,漂 1-2 周,每日换水 1-2 次,隔 1-2 天翻动 1 次,
  在浸漂后期如起白沫时,须加白矾(每 100 斤加白矾 2 斤),有时要加 2 次,加白矾后泡 1 日,再换水,漂至口
  尝微有麻辣时捞出,再用白矾水将药煮透至内无白心时捞出凉干备用。
  清半夏、夏枯草伍用,用于治疗失眠诸症。配伍之意,乃取交通季节,顺应阴阳也。清·陆以湉《冷庐医话》
  引《医学秘旨》谓:“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
  夏 10 克,夏枯草 10 克,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
  阴阳配合之妙也。”笔者体会,诸凡半夜易醒,醒后不易再睡者用之更佳。
  (三)肉桂 黄连
  【单味功用】肉桂(见前)。黄连(见前)。
  【伍用功能】肉桂温营血,助气化,通血脉,散寒凝;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肉桂温热,擅长和心血,
  补命火;黄连苦寒,善于清心热,泻心火。二药参合,寒热并用,相辅相成,并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妙用,
  故可治失眠。明·李时珍说:“一冷一热,一阴一阳,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主治】1.失眠,证属心肾不交,临睡前精神兴奋,心悸不安,不能入睡者;2.口舌生疮(口腔溃疡);3.
  更年期综合征,症见五心烦热,烘热,出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失眠,月经经期紊乱。
  【常用量】肉桂 4.5-6 克。黄连 4.5-10 克。
  【经验】黄连、肉桂伍用,名曰交泰丸。本方出于《韩氏医通》,但无方名。云:“黄连生用为君,佐官桂
  少许,煎百沸,入蜜,空腹服,能使心肾交于顷刻。”到了清·王世雄《四科简效方》谓:生川黄连五钱,肉桂
  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名交泰丸。盖王氏黄连、肉桂用药比例 10:1,
  深究机制的沟通寒热,以防格拒矣。
  心肾不交是指心阳与肾阴的生理关系失调的病变。肾阴不足或心火扰动,均能使两者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
  其主要证候有心烦、失眠、多梦、怔忡、心悸、遗精等。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及慢性虚弱病人。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云:“汪春圃《纯粹医案》,亦有以黄连、肉桂治不寐症者,丁俊文每日晡舌发热
  微渴,心胸闷怔忡如筑,至晚辄生懊憹,欲骂欲哭,昼夜不能寐,诸药不效,延治一载有余。汪诊其脉,左寸浮
  洪,两尺沉细,知属阴亏阳盛。仿《灵枢》秫米半夏汤,如法煎成,另用肉桂 10 克水煎,待冷,黄连 10 克,另
  煎,乘热同和入内,徐徐温服。自未至戌尽剂,是夜即得酣睡,次日巳牌方醒,随用天王补心丹,加肉桂、枸杞、
  鹿胶、龟胶等味制丸,调理痊愈。
  (四)黄连 阿胶
  【单味功用】黄连(见前)。阿胶(见前)。
  【伍用功能】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阿胶补血止血,育阴润燥。黄连苦寒,以泻为主;阿胶甘平,以补
  为要。二药相合为用,一清一补,一泻一补,养阴清热,安眠、止痢甚妙。
  【主治】1.阴亏火旺,心烦失眠等症;2.热痢,大便脓血等症。
  【常用量】黄连 4.5-6 克。阿胶 6-10 克。炖化冲服。  - 72 -
  【经验】黄连、阿胶伍用,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治阴虚火旺而致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
  施老常用于神经衰弱,症属阴虚火旺者,屡获良效。
  《医方集解》引王好古方,以黄连 120 克,阿胶珠 30 克,黄柏 30 克,梔子 15 克,水煎服。治伤寒热毒入
  胃,下痢脓血者。
  (五)女贞子 旱莲草
  【单味功用】女贞子又名女贞实、冬青子。为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女贞的成熟果实。本品凌冬青翠不凋,
  有贞守之操,故得女贞之名。味甘、苦,性平。入肝、肾经。能滋养肝肾、强健筋骨、乌须黑发,治肝肾不足,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头发早白等症;又治阴虚阳亢所引起的头昏、目眩、耳鸣等症。另外,还可治疗中心性
  视网膜炎、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症属肝肾阴虛者。
  旱莲草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鳢肠的地上部分。其草结实如小莲房,生于旱地而得名。取鲜品搓揉其茎叶,
  有黑汁流出,故又叫墨旱莲。味甘、酸,性寒。入肝、肾经。能益肾养血、凉血止血、乌须黑发,治肝肾阴亏所
  引起的头昏目眩、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等症;又能凉血止血,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火亢盛所引起的吐血、咯血、
  尿血、便血(包括急出血性肠炎等)、血痢、崩漏下血(包括子宫功能性出血等),以及眼底出血等多种出血性
  病症。
  【伍用功能】女贞子补肾滋阴,养肝明目,强健筋骨,乌须黑发;旱莲草养肝益肾,凉血止血,乌须黑发。
  女贞子冬至之日采,夏枯草夏至之日收。二药伍用,有交通季节,顺应阴阳之妙用。二药均入肝、肾两经,相须
  为用,互相促进,补肝肾、强筋骨,清虚热、疗失眠,凉血止血、乌须黑发之力增强。乌须黑发之理,汪昂云,
  二至丸是足少阴肾经药,女贞子甘平,益肝补肾,旱莲草甘寒,入肾补精,故能益下荣上,强阴而黑发也。
  【主治】1.肝肾不足,体虚有热诸症;2.肝肾阴亏,血不上荣,以致头昏、目眩、失眠、健忘、腿软无力等
  症;3.头发早白,症属肝肾不足者;4.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证见鼻衄、齿齟、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
  下血等;4.顽固性皮炎;5.斑秃(油风、鬼剃头)。
  【常用量】女贞子 6-10 克。旱莲草 6-10 克。
  【经验】女贞子、旱莲草伍用,名曰二至丸。出自《证治准绳》。女贞子、旱莲草各等份,炼蜜为丸,每眼
  10 克,日服 2 次。治肝肾阴虚,症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遗精体倦者。也可治鼻蛆、齿衄、阴虚
  吐血。施老经验,二药参合,善治神经衰弱,慢性虚弱疾病,症属肝肾阴虚者,其效颇著。
  笔者重用女贞子、旱莲草(各 30 克),加生地炭、熟地炭,黑芥穗、升麻炭,丹参、地榆炭,尝治子宫功
  能性出血,症属肝肾阴虚者,其效亦佳。
  (六)白薇 刺蒺藜
  【单味功用】白薇为萝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薇的根和根茎。其根细微而色洁白,故名白薇。本品味苦、咸,
  性寒。入肝、胃经。白薇长于下降,可直达血分。它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且可透邪外达,尤其对血虚所引
  起的血热最为相宜。善治温热病热入血分、舌赤身热、手心尤甚、经久不退、肺热咳嗽,以及阴虚内热、产后虚
  热、汗出过多、头昏头晕、胎前产后小便失禁,或热淋、血淋等症。另外,还可解毒疗疮,用于治疗疮痈肿毒、
  咽喉肿痛,以及毒蛇咬伤等症。刺蒺藜(见前)。
  【伍用功能】刺蒺藜平肝降逆,疏肝散郁,祛风明目;白薇清血热、退低烧,凉肝除烦,安眠。二药伍用,
  清热平肝、凉血安神、行血止痛之力增强。
  【主治】1.血虚肝热,肝阳上扰,以致头昏、头胀、头痛、失眠、多梦等症;2.高血压病,症属血虚肝旺、
  肝阳上扰,头晕、头痛者。
  【常用量】白薇 6-10 克。刺蒺藜 6-10 克。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白薇、白蒺藜伍用,善治头昏、头晕、头痛诸症,凡症属血虚肝旺者,屡
  用有验。血热较甚,以头昏、头晕为主者,多取白薇,少用白蒺藜;若头痛颇著,则多用白蒺藜,少取白薇;昏、
  晕、痛并存,二者各半为宜。
  (七)半夏 秫米
  【单味功用】半夏(见前)。秫米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粟的干燥种子。味甘,性微寒。入肺、大肠经。
  能和胃安眠,治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以致夜寐不安,即所谓“胃不和则寐不安”之症。
  【伍用功能】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秫米和胃安眠。半夏通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
  秫米和脾胃,制半夏之辛烈,以使安睡。二者参合,阴阳通、脾胃和,其人即可入睡。故《内经》谓“饮药后,
  复杯即瞑”,言其效之神速也。
  【主治】1.失眠(神经衰弱),症属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者;2.痰饮客于胆府,自汗不得
  眠;3.温病愈后,吐稀痰而不咳,彻夜不眠。
  【常用量】半夏 6-10 克。秫米 10-15 克。
  【经验】半夏、秫米伍用,出自《内经》秫米半夏汤。治胃不和,夜不得眠之症。明·张景岳谓:“治久病
  不寐者神效。”笔者体会,凡胃脘不适,以致不能入睡的失眠者,屡用有验。
  二者伍用之理,近代医家张锡纯云:“观此方之义,其用半夏,并非为其利痰,诚以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
  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秫米即芦稷之米(俗
  名高粱),取其汗浆稠润甘缓,以调和半夏之辛烈也。”  - 73 -
  何谓秫米,其说不一。《简明中医辞典》说:“秫米出《名医别录》。别名小米,糯粟,黄米,粟米。为禾
  本科植物粟的种子。”《本草逢原》云:“秫米俗名糯米。”张锡纯谓:“秫米即芦稷之米(俗名高粱)。”笔
  者遵锡纯之说,习用高粱米是也。
  (八)丹参 黄连
  【单味功用】丹参(见前)。黄连(见前)。
  【伍用功能】丹参入走血分,活血祛瘀,化瘀生新,凉血消痈,镇静安神;黄连苦寒,泻心火,清心除烦。
  二药伍用,清血热安神,泻心火除烦之力益彰。
  【主治】1.神经衰弱,证属心火亢盛,内扰心神之心烦、失眠等;2.痈疖疮毒诸症。
  【常用量】丹参 15-30 克。黄连 5-10 克。
  【经验】丹参、黄连伍用,为祝师临证经验所得。主要用于失眠诸症,证属心火过旺所致,亦可与炒远志、
  石菖蒲、生枣仁、生栀仁伍用。
  第三节 重镇安神
  (一)龙骨 牡蛎
  【单味功用】龙骨为古代巨型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味甘、涩,性微寒。入心、肝经。本品质体沉重、粘涩。
  生品入药,功专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晕、头胀、目眩、耳鸣、烦躁等
  症;又治神志不安、心悸、失眠,以及惊痫、癫狂等证。煅后入药,功专收敛固涩,用于治疗遗精、滑泄、久泻
  脱肛、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症。另外,还可吸湿敛疮,用于治疗湿疹痒疹,以及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也
  可用于治疗咯血,而烦躁不安者。牡蛎(见前)。
  【伍用功能】龙骨质体重坠,为化石之属,功专平肝潜阳,镇静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牡
  蛎质体沉重,为贝壳之类,功擅敛阴潜阳,涩精,止汗,止带,化痰,软坚。二药伍用,相互促进,益阴潜阳,
  镇静安神,软坚散结,涩精,止血、止带之力增强。盖龙骨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
  沉阳,故张仲景常取二药配伍应用。
  【主治】1.阴虚阳亢,以致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耳鸣等症;2.
  高血压病,证属阴虚阳亢,肝阳上扰者;3.久泻、久痢诸症;4.小便不禁,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诸症;5.
  胁下胀疼等症;6.咯血、吐血,久久不愈者。
  【常用量】龙骨 15-30 克。牡蛎 13-30 克。同打先煎。
  【经验】龙骨、牡蛎伍用,出自《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火逆证下后,又加烧针,心阳内伤,烦
  躁不安,以及心悸怔忡等症。
  龙骨、牡蛎参合,治神经衰弱诸症,确有镇静安眠之功。其治疗机理,正如张锡纯云:“人身阳之精为魂,
  阴之精为魄。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
  妙药也”。又谓:“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
  张锡纯取生龙骨 30 克、生牡蛎 30 克、山萸肉 30 克、三七 6 克,名曰补络补管汤,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
  至于治疗机理,张氏谓:“龙骨、牡蛎能收敛上溢之热,使之下行,而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盖气升血
  亦升,气降血亦降,故用重镇降逆之品,可降气止血是也。
  二药伍用,何以能治胁下胀痛?张锡纯云:“胁为肝之部位,胁下胀痛者,肝气之横恣也,原当用泻肝之药,
  又恐与大气下陷者不宜。用龙骨、牡蛎,以敛戢肝火,肝气自不至横恣,此敛之即以泻之,古人之治肝之妙术也。”
  又云:“盖龙骨、牡蛎性虽收涩,而实有开通之力,《神农本草经》谓龙骨消癥瘕,而又有牡蛎之咸能软坚者以
  辅之,所以有捷效也。”笔者治胁下胀疼,兼见肝脾肿大者,可与青橘叶、郁金,白蒺藜、合欢皮参合疗效更捷。
  药理研究,龙骨镇静安神与牡蛎配伍,克增强镇静作用,用于治疗胸腹动悸、失眠怔忡等神经精神症状。验
  之临床,确有良效。
  (二)紫石英 紫贝齿
  【单味功用】紫石英为一种含氟化钙的矿石。色紫而有光莹,故名紫石英。本品味甘,性温。入心、肝经。
  既能镇心安神定惊,治心神不安、心悸、怔忡等症;又能降逆气、暖子宫,用于治疗肺虚寒嗽、咳逆上气,以及
  妇女血海虚寒不孕。
  紫贝齿为宝贝科软体动物的贝壳。味咸,性平,入肝、脾经。能清肝明目、镇静安神,治目赤肿痛、头晕、
  头痛、惊惕不眠,以及小儿高烧抽搐等症。
  【伍用功能】紫石英入于血分,上能镇心,定惊悖,安魂魄,镇逆气,重以去怯是也;下能益肝,填补下焦,
  散阴火,止消渴,暖胞宫。紫贝齿亦走血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镇惊安神,为去怯佳品。二药相互为用,镇静
  安神、平肝潜阳、降低血压益彰。
  【主治】1.心神不稳,神志不宁,惊悸,失眠,多梦,寐而不安,头昏目眩等症;2.高血压病。
  【常用量】紫石英 6-12 克。紫贝齿 6-15 克。同打先煎。
  【经验】紫石英、紫贝齿伍用,近年来多用于治疗各种心脏病,症见心悸、怔忡、不寐,颇有良效。职是镇
  静安神是也。
  (三)龙齿 紫贝齿
  【单味功用】龙齿为古代脊椎动物牙齿的化石。味涩,性凉。入心、肝经。本品质体重坠,能镇心安魂、镇 - 74 -
  静安神,又除烦热,用于治疗惊痫、癫狂、心悸、失眠、烦热不安等症。紫贝齿(见前)。
  【伍用功能】龙齿为化石之辈,质重味涩,重以去怯,涩可收敛,能镇心安魂,镇惊安神;紫贝齿为贝壳之
  属,质体亦然重坠,也是镇静安神之良剂。二药相伍为用,去怯之力益彰,功专镇肝潜阳,安魂定魄,降低血压。
  【主治】1.阳不得入于阴而致睡眠困难者,兼见心神不稳、头昏、头痛、目眩等症;2.高血压病。
  【常用量】龙齿 10-15 克。紫贝齿 6-15 克。同打先煎。
  (四)石决明 紫石英
  【单味功用】石决明为鲍科软体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的贝壳。本品附石而生,且有明目作用,故得此名。味
  咸,性寒。入肝、肾经。石决明得水中阴气以生,其形圆如卵而扁,生品入药则潜降之力甚强,能使肝热、肝火、
  肝阳迅速下降,以达平肝热、熄肝风、泻风热而明目之功,用于治疗风阳上扰、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赤肿
  痛、惊悸抽搐、骨蒸劳热。紫石英(见前)。
  【伍用功能】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紫石英镇心定惊,温肺,暖宫。紫石英为矿石之品,石决明为贝
  壳之辈。紫石英镇心平肝以定惊,石决明清热凉肝以镇静。二药参合,镇肝潜阳,平肝降压,泻热息风,明目益
  彰。
  【主治】1.肝阳上逆,以致头晕、头胀、头痛、目眩、失眠等症;2 高血压病。
  【常用量】石决明 6-12 克。紫石英 6-12 克,同打先煎。
  【经验】紫石英、紫贝齿,青龙齿、紫贝齿,紫石英、生石决明,同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症属实性者宜用。
  若面红耳赤、大便秘结、半身肢体麻木者,伍以川军、芒硝,或与全瓜蒌、风化硝参合,其效更著,所谓釜底抽
  薪,防止脑出血是也。
  (五)紫石英 铁落
  【单味功用】紫石英(见前)。铁落又叫生铁洛。即是煅铁时烧铁赤沸在砧上打落的细铁屑。含四氧化三铁。
  味辛,性平。微毒。清·张石顽云:“渍汁煎药,取其性沉,下气最疾,不可过服。”明·李时珍谓:“平肝去怯,
  治善怒发狂。”《名医别录》载:“铁落,除胸膈中热气,食不下,止烦。”总之,本品可降火镇惊、镇静安神、
  平肝潜阳,以治惊悸、癫、狂、痫等症。
  【伍用功能】紫石英其性镇而重,其气暖而补,专行心肝血分,能通奇脉、强心力,引气血下行,镇冲气之
  上逆;铁落体重而降,功专平肝去怯,宁心神,泻妄火,坠涌痰。紫石英为矿石之辈,铁落为金属之类。二药参
  合,协力为用,镇肝宁心、去怯安神、降低血压的力量增强。
  【主治】1.惊悸、怔忡、头晕、头痛、失眠等症;2.癫、狂、痫症;高血压病,症属实性者。
  【常用量】紫石英 6-12 克。铁落 15-30 克。同打先煎。
  【经验】《素问·病能论》说:“有病怒狂者……使之眼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若伍以
  紫石英、紫贝齿,其效更著。亦常用来治疗实性高血压病,以及肝阳上扰所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等症。
  (六)石决明 磁石
  【单味功用】石决明(见前)。磁石(见前)。
  【伍用功能】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磁石重镇安神,益肾纳气,平肝潜阳。石决明为贝壳之辈,磁石
  为矿石之属。贝、石相合,重坠之力益甚。石决明入于肝经,灵磁石偏走肾经。二药参合,有水、木相生之妙用。
  共奏滋肾平肝、镇惊潜阳、降低血压之功。
  【主治】1.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上扰,症见头晕、目眩、头胀、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
  头重脚轻等症;2.高血压病。
  【常用量】石决明 6-12 克。磁石 10-30 克。同打先煎。
  【经验】生石决明、灵磁石伍用,为滋阴平肝之佳品。盖石决明以平肝为主,磁石以滋肾为要。故二药参合,
  有水木相生之妙用,善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之证。若以肝阳上亢者,与紫石英、紫贝齿伍用;若以肾虚为主者,
  与枸杞子、菊花参合。
  (七)紫石英 磁石
  【单味功用】紫石英(见前)。磁石(见前)。
  【伍用功能】紫石英镇心定惊,温肺,暖宫;磁石重镇安神,益肾纳气,平肝潜阳。紫石英以入肝经为主,
  磁石以走肾经为要。二药伍用,亦有肝肾同治之妙用。另外,二者又为矿石之辈,质体亦属重坠,故参合使用,
  重镇之力增强。共奏滋肾平肝、镇静安神、降低血压之功。
  【主治】1.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逆,以致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症;2.高血压病,症属虚性者。
  【常用量】紫石英 6-12 克。问计出讲问打先煎。磁石 10-30 克。
  【经验】石决明、灵磁石,紫石英、灵磁石均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而症属肝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阳
  上亢者宜用。笔者习惯与杞菊地黄汤参合,其降压效果更佳。
  (八)珍珠母 磁朱丸
  【单味功用】珍珠母为真珠贝及蚌科多种贝的贝壳。本品味甘、咸,性寒。入肝、心经。它既能平肝潜阳、
  清肝明目,用于治疗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烦躁、失眠等症;又治肝虚目昏、视物不
  明,以及肝热目赤、羞明等症;还能定惊、制酸、止血,以治癫狂、惊痫、胃酸过多、吐血、魁血、血崩。
  磁朱丸出自《千金方》,系孙思邈创制。本品由磁石 60 克、朱砂 30 克、六神曲 90 克,制成小丸。诸药参 - 75 -
  合,能滋肾明目、镇静安神,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寐而不实、视物昏糊等症。
  【伍用功能】珍珠母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散翳明目;磁朱丸滋肾明目,镇惊安神。诸药参合,滋肾平肝,
  镇静安神,散目翳而明目力彰。
  【主治】1.肝肾不足,肝阳上逆,以致头晕、眼花、瞳孔散大、视物不明,以及耳鸣、耳聋等症;2.高血压
  病,症属虚性者;3.青光眼。
  【常用量】珍珠母 6-30 克。打碎先煎。磁朱丸 6-10 克。布包先煎。
  【经验】珍珠母、磁朱丸伍用,还可用于治疗青光眼诸症。亦可用于高血压病,伴有动脉硬化、眼底病变,
  甚则有出血倾向者,均宜使用。
  (九)秫米 磁朱丸
  【单味功用】秫米(见前)。磁朱丸(见前)。
  【伍用功能】秫米为谷物之辈,善补中脏,和胃安眠;磁朱丸为矿石之属,故重镇去怯,镇静安神,益肾平
  肝。二者参合,滋肾平肝、镇静安神、和胃安眠的力量增强。
  【主治】脾胃不和,胸闷不舒,头昏心悸,失眠等症。
  【常用量】秫米 10-15 克。磁朱丸 6-10 克。同布包煎。
  (十)朱砂 琥珀
  【单味功用】朱砂又名辰砂、丹砂。本品以砂为红色,故得名朱砂。它是一种三方晶系天然的辰砂矿石。味
  甘,性微寒。有小毒。入心经。内服能镇心安神,以治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惊痫、癲狂等症。此外,本品外
  用可解毒杀菌,以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肿毒等症。
  琥珀为古代松树、执树等渗出的树脂,埋于地层下,经久而成的化石样物质。味甘,性平。入心、肝、膀胱
  经。能镇静安神,以治惊风、癲痫、惊悸、失眠等症;又能利水通淋、活血化瘀、通经散结,以治小便癃闭、血
  淋、气滞血瘀、月经不通、癥瘕疼痛等症。
  【伍用功能】朱砂色赤入心,镇心安神,解毒杀菌;琥珀专走心肝,镇静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二药
  伍用,心肝同治,镇静、镇惊安神的力量增强。
  【主治】1.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寐而不实,乱梦纷纭等症;2.中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症见难眠易醒、寐
  少梦多、恍惚不安等;小儿胎痫,职是妇人难产,由于产程过长,以致胎儿脑缺氧所致。
  【常用量】朱砂、琥珀各等分,共研细末,和匀,每卧 1 克,白开水送下。
  【经验】朱砂、琥珀伍用,为施老治疗寐而不安,乱梦纷纭的经验所得。但因辰砂有毒,故不宜久服。
  笔者体会,诸凡心房纤颤,症见心悸;怔忡、胸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每日一练--方剂学
小儿常用的清化热痰中草药有哪些?
第十四章 理气解郁行滞消胀类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三)
『和解剂』黑逍遥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