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国相王考
五国相王考
 
公元前323年,戊戌年,周显王四十六年。魏惠王后元十二年,会齐威王于鄄(今山东鄄城北)。魏公孙衍倡议“五国(魏、韩、赵、燕、中山)相王”,赵、燕、中山始称王。楚使柱国昭和攻魏,破魏于襄陵(今山西平阳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齐,齐患之。陈轸为齐说昭和,引兵去。秦使张仪与楚、齐、魏会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

        战国时期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王。同年,魏惠王为拉拢韩国而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魏惠王、韩宣惠王带了太子入朝于赵,和赵交好关系。齐国对赵不满,派田朌率军攻赵,获胜。见到齐国势力强盛,魏惠王屈节请求和齐威王和会。前324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和齐威王会于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于甄。为对付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公孙衍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开始称王。大国对“五国相王”取敌视态度,齐国曾以中山国小为借口,欲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君废除王号,但没有成功。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但西边的秦国却并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则是阻挡它进一步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视魏为"腹心疾"①,因而不停地攻魏。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魏国为了与秦结好,把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献给秦,秦把它改名为宁秦。次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将军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秦惠王九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西)等地①。秦惠王十年以张仪为相,是年张仪同公子华攻占魏蒲阳。接着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修好。张仪与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长线钓大鱼。不久张仪就往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

②。魏上郡辖15 县,地在今陕北洛川、延安一带。少梁即今陕西韩城县,为河西重镇。秦国夺得魏河西、上郡700 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 年)改元称王

③。在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不能抗击秦国的进攻。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必须争取韩国。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尊韩君威侯为王,韩威侯于是更名为韩宣王。十月"郑(韩)宣王朝梁"

④,韩王前往魏朝见惠王。同年,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王也带着太子仓到赵国,在信宫朝见新王⑤,目的是结三晋之好。赵国原本与齐国相好,但是在赵肃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齐伐燕国,三晋联合救燕,赵将韩举与齐军战于桑丘,赵将战死,故魏、韩往朝武灵王,以破坏齐、赵的联合关系


韩国的国力在七雄中是较弱的,魏国虽然拉拢了韩国,并未能在对抗齐、秦、楚的势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强。在秦国作大良造的公孙衍,因秦惠王任用张仪为大良造,就回到魏国,惠王任为将,号为犀首。张仪为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以便向魏国进攻。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与国。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约集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在这次集会中只是对赵、燕、中山3国新尊为王,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

"五国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时已自己称王,齐、秦也先称王,因此,战国七大国到此时已全部称王。"五国相王"后5年(公元前318年),宋国也自称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胜利,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①。

中山国在当时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②其后称王的宋国,亦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说明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已大幅衰弱。



  《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今按齐、魏相王,其谋发于惠施,在惠成王之后元年。五国相王,其事主于犀首,在惠成王之十二年。皆自魏发其端。

      《中山策》云:“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齐之欲废中山之王,犹楚之围徐州,欲废齐之王也。与事参谋者为田婴、张丑,皆威王臣。(观《齐策一》。)知事之在威王时。(其时为威王之三十五年。)

       张丑曰:“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皆在负海。今召中山而许之王,是夺五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据此则齐自不在五王之内。高诱以齐、赵、魏、燕、中山为五王者,非也。其时楚本称王,齐亦称王,魏亦称王,宋与秦亦称王,韩亦称王。而宋、韩外,魏势最弱。犀首,魏臣也,约结于赵。魏、赵为主,又联韩、燕、中山,相与称王。盖魏欲以此多结与国,以与齐、秦抗衡。(梁于亲齐亲秦外,又辟此一路,要之为外强中干。)其情势固甚显。齐则欲割地赂燕、赵以攻中山。以魏为谋主,韩去中山远,又其称王亦与魏相约。故于五国中独离间燕、赵。其后赵卒俱辅中山而王之,而五国相王之事遂定。赵武灵独不称王而称君者,实不过一时对其国人为矫情而邀誉,亦以年少自谦抑,而国际往来,从此皆相王矣。

      《鲁世家》:“平公立,是时六国皆称王。”余考平公元年乃周显王四十七年,其前一岁,正惠成王十二年,五国相王在是年,致碻。

       是年即赵武灵王三年。而《赵世家》乃谓“武灵八年,五国相王,赵独否”,梁氏《志疑》辨之云:“赵不肯称王在三年,非八年也。而八年乃武灵称王之时。故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

       今按:梁氏谓赵独不肯称王在武灵王三年,说犹有据。谓八年乃称王之年,则未见其必然。梁氏亦不能自坚其说。

于《周本纪》又论之云:“考《世家》,武灵王十一年书王召公子职于韩,则赵之为王,其在慎靓之六年乎?”是又直以史载王召公子职之年,谓即赵称王之年。

       不悟《史记》于前已书武灵王立,武灵王元年,武灵王少云云,凡及武灵莫不以王称。其他诸年不书王者,特以行文自无称王之需,不得援为武灵于其时犹未称王之证。则十一年书王召,并不得谓称王即始是年。

       至《赵世家》武灵八年记五国相王,或由是年五国约攻秦而误,亦不得即谓赵以是年称王也。然武灵究于何年称王,其事已难考。观其传子何而自号主父,主乃往者大夫有国之称,则似武灵于其国内实未称王,今已无可确指。惟谓五国相王在梁惠成王后元十二年,即赵武灵王三年,则断无大误。(据《燕世家》《周本纪》《韩世家》,在武灵三年均合,在八年均不合。

       又按《大戴礼 保傅》《说苑 尊贤》俱云:“武灵王年五十而饿于沙邱。”则武灵王即位,殆二十一岁,五国相王,武灵独令国人谓己曰君,其时年二十三耳。故史称武灵王年少,在位五年,始娶韩女为夫人,是真有为之英主也。其传国少子何,则正十二龄幼君,武灵盖亦震于当时让国之美名而自失其政者。其距燕哙之让国子之,先后不二十年也。(参读《考辨》第一二一。))

  雷氏《义证》谓犀首致王号于秦、赵、韩、燕、中山,则不得谓五国相王也。又谓其事在显王四十四年,是年王者祇秦、韩。秦则自称之,韩则魏约之,非犀首立五王事也。

      又据《赵世家》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魏独否,谓中山至武灵八年始称王,谓距犀首致王已八年,故《策》曰中山后持。不悟若是年祇中山一国称王,不得专举是年为五国相王之年。雷说均误。谓秦之称王亦犀首致王号,尤为昧于当时列国情势。

      据余先后考论各国称王诸篇可见。

(《史 犀首传》:“张仪已卒,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据《表》,犀首仕秦为大良造,在张仪前。佩五国相印亦即指立五王事,亦在张仪卒前。史公此处所不足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七雄大事件之燕赵
赵武灵王除了胡服骑射,还有什么
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因何成赵国胡服骑射后,第一个祭刀对象!
赵灭中山、齐灭宋、五国破齐、长平之战等背后所隐藏的内幕阴谋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四)
公元前323年,天下诸侯纷纷称王,唯独他没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