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

(一)

中华民族的武术发展历史,至少有二千七百年以上。早在公元前551年的春秋晚期,《孙子兵法》中便有了关于练兵的“兵机”。而在《汉书艺文志》中,则载有兵技十三家,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时至明代,戚继光的《拳经》中,已可考见的名家拳法,就有宗太宜的三十二势长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  

从人类的文明史来说,实用技击术的起源应该是比较早的。而稍具系统形式的武术门类,形成的则要相对晚些。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采取长期的“禁武”政策,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关武术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尤其是堪称系统,能进序列的文献典籍,更是鲜见。这就决定了传统武术的民间性及多样性。  

我国传统武术的成熟期是在明清之际,因受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融进了道家、佛家和儒家之学说。并以《周易》原理为指导,汲取了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经络学说和“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又形象地吸收了各种动物,如虎扑猴窜、兔脱鹰翻等攻击与防卫技巧。以形取意,形意结合;远取诸物,近取其身,创编并了风格各异的拳种和武林门派。此后,又经各派武林志士的刻苦钻研和长期的实践与积累,使各派武术日臻完善。目前,已被国家正式承认的所谓“自成体系”的拳术,就多达129种。  

“谙熟百家,博采众长”,是每位习武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对于从事武术专业的人士来说,更是一条借鉴和发展的捷径。然而,面对这么多风格各异、技法又各不相同的门派及拳种,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夙愿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传统武术的核心是技击,强身健体仅是其附属品而已。从古至今,武林各门派无不是以其深厚的内功和巧妙莫测的技击术为号召力。因此,我们如果对武术内功和技击原理缺乏必要的正确了解,便会失去武术之真谛。

(二)

从武术内功方面来讲,其源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神仙三大流派中的吐纳导引术,本是我国古代早期的神仙方术。西汉时期,当传统医学从神仙方术中解脱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济世学科时,便吸收了吐纳导引术中的呼吸生理和经脉气血的循行规律。并以《周易》天人思想为其基本原理,形成和完善了人体十二经脉体系j如隋代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由太医博大巢元方奉敕编撰的《诸病源候论》,广泛采录隋代以前的吐纳导引术,不仅是我国古代现存的唯一病因证候学专著,而且书中不载药方,仅以吐纳导引为养生祛病之法,足以说明吐纳导引术与传统医学的密切关系。又如北魏时期菩提达摩所传的《易筋经》,虽然融人了释门的禅定之学,但其十二势之动作,无不是以吐纳导引为主。久练不仅可使气力凝坚,而且能够强筋壮骨,说明了吐纳导引术与传统武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以“气”质为本的阴阳五行学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因此,当我们在阐述武术内功之奥秘,揭示与古代吐纳导引术相关的经络学说之实质时,不能脱离对“气文化”的论述。须知,经络与气是不可分割的;气与武术内功的机理也是不可分离的。  人类得以生存的主要物质基础,依赖于对饮食物的摄取。《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明确指出:五谷入于胃,分糟粕、津液、宗气三路运行,以注于三焦。糟粕是不被消化吸收而从大肠排出的部分;津液是被吸收的部分,包括水、盐、糖、氨基酸等成分;而所谓的宗气,则是关系到呼吸功能的气,并含有“总合之气”的含义。  

饮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化为营气和卫气循行运转于人体。营气的生理作用是泌其津液,注于脉,化为血,外营四末(即四肢末梢),内注五脏六腑,即我们现在所讲的血液循环。宗气行经心肺,可以出喉咙,行呼吸,说明水谷之气中含有呼吸的成分,或有推动呼吸的功能。实际上,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呼吸的主要调节因子。卫气在传统医学中被称为“宗气之悍气”,它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其运行路径与营气不同,强调了分肉皮肤之间。  

对于营气与卫气的区别,《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精挝群阐述的:  “帝日:荣(营)卫之气,亦令人病乎?岐伯日: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脏),洒陈于六府(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日:善!”   

我们从此篇论述及其它有关的论述中可以看到,饮食物中出于胃的气有清浊之分。营养部分的气为清气,典l生精专,属阴,故能化生血液,称之为营气。营气由胃传化于脾,上归于肺。而上焦为肺脏所居,宗气之所聚。因此,饮食物中营养成分所化生的营气(血液)和呼吸中的氧气,在宗气(呼吸功能)的推动下运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输布于全身。  

饮食物中所化生的浊气,因其性剽疾滑利,不循经脉运行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故属阳,称之为卫气。但卫气与呼吸道吸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不同,它虽然来源于饮食物,却不经过胃转化于脾,再由脾上归于肺的传输过程,而是直接由胃上口从胸中到颈肩部,按其特有的循行途径来运行。故此,《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篇》将卫气称之为“浮气”。由于卫气的特性表现为“宗气之悍气”,仍然受到呼吸功能的调控。  

那么,卫气走行的分肉之间,究竟是何处?皮肤乃是致密组织,卫气既可以循行其中,表明卫气的循行并不需要特定的间隙或管道。因此可以认为:卫气不仅运行于肌肉骨骼之间的间隙里,还可以运行于疏松结缔组织,以及什么都没有的潜在间隙之中。此外,分肉之问还可理解为皮肤与肌肉之间。因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包绕周身,而在人体的许多部位,皮肤以下没有肌肉,所以,只有皮肤以及皮肤与肌肉之间,才是卫气最根本的循行途径。传统武术内功的全部原理与内涵,均体现在对“卫气”的生理特性及其修炼之中。我们依据《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以及本人的练功实践,归纳总结出卫气生理的三大特征。

(三)

1.卫气的抗打功能和击打功能  对我们一般人来讲,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着卫气,只是比较薄弱罢了。如前所述,当食物人胃之后,饮食物中所化生的浊气(卫气),不经过胃转化于脾,再由脾上归于肺的传输过程,而是直接由胃上口从胸中到颈肩部,便分为主脉与支别,沿手足三阳经同时运行。  

卫气循行于两臂至指掌的支别,从颈肩部运行于手太阳小肠经,下行至手小指间的外侧。运行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卫气,下行至小指间。运行于手阳明大肠经的卫气,下行至大拇指而人掌中 。由于运行于两臂至手掌指的卫气能量较弱,当其注入上肢末梢后,便已基本消散。  

卫气循行于背部至腿脚部的支脉,从颈肩部运行于足少阳胆经,下行至足小趾与次趾之间。运行于足阳明胃经的卫气,下行至脚掌底而入五趾之间。  

卫气循行的主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卫气由胃上口从胸到颈肩部之后,便循咽喉上行人眼,再由目内眦的睛明穴而出;循足太阳膀胱经和阳脉继续上行人脑,而后沿足太阳膀胱经人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再由阴踽脉上行,回到眼中 。由于循行于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卫气能量较弱,当注入下肢末梢时即已消散。而循行于足太阳膀胱经主脉的卫气,其能量则很强大。  

卫气循经行于手足三阳经而不循行于手足三阴经的生理特性,充分体现出其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的阳性浮气之特征。也正是如此,卫气方能在人体内形成四个“气街”,即《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篇》所讲的“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这里所讲的“气街”,不是经脉本身,而是指身体各部位的空间或间隙。如胸腹部的体腔中,大的肌肉间之间隙,关节处之间隙的八虚穴(气之大穴)等。如果我们依据《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将人体气街的分布情况整理出来,即可发现,人体气街的分布范围很广泛,超出了各条经脉所规定的循行路线。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人体内虽有头胸腹胫之气街,却没有上肢之气足三阳经循行路线 街,这说明卫气在上肢没有停聚之部位。由此可知,气街是指整体而言的卫气汇聚之所,即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卫气聚集和流通的出入之驿道。

八虚穴:亦称八脉交会穴,流注八穴或交经穴,即指四肢上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穴位。其交会穴为: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蹁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蹁脉)。  

人身不过表里,表里不过阴阳,阴阳即营卫,营卫即气血。脏腑筋骨居于内,必赖营气以资之,经脉以疏之。皮毛分肉居于外,经之所不通,营气所不及,故赖卫气以煦之,孙络以濡之。而后内而精髓,外而发肤,无弗得其养者,皆营卫之化也。虽卫气属阳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属阴,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外者便谓之卫,行于内者便谓之营,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已。然卫气其质混浊,其性刚悍剽疾,运行滑利,既无经络脉道之约束,又能聚集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和气街之中。因此,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实质,即是以卫气为主。通过人为地激发和强化卫气能量的集聚和流通,便可有效地增强习武者的内力和击打穿透力。而人体气街的分布处,则是较易练成抗打护体功的基本部位。

(四)

2.卫气的神经传导功能和蒽识彤忑  经络的作用是行气血,气血就是营卫。很显然,《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清阴阳营血且行于经脉之中者,必是血行于血管之中无疑。而阳卫之气在经脉之外,不循经络且直达皮毛分肉之间(体表),可以感知而不可看见。因此,营卫之分,当以其是否循行于经络之中而别。这就说明,卫气是除血液循环之外的另一个循环系统。  

在古典哲学和医学里,“气”被看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生命体中。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气,都起着维系生命的重要作用。中草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其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黄帝内经》中所言的水谷之气,当是食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迄今仍不知道的新成分。  

现代医学是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生理功能,来划分人体结构的。而《黄帝内经》则是将内脏的四大系统,按区域和功能划分为三焦。上焦包括呼吸和循环,主全身气血之营运,其大体位置在胸腔部位;中焦即消化系统,分清别浊,将水谷精气上输心肺,再将残渣下送到大肠,将多余的水分和废物(代谢物质)送到膀胱(包括了部分泌尿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其大体位置在腹腔部位;而下焦即脐以下盆腔部位或腹膜腔以外的部位,包括腹膜后的肾、盆腔的子宫、前列腺等。下焦作为排泄系统,女子月经,男子**也在此列。  

从现代解剖学的特征来衡量,古人对人体结构的三焦划分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对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机能的含义,则具有明显的优点及帮助。中焦受纳水谷,分清别浊;上焦得其清者营养周身;下焦得其浊者排出体外。部位清晰,功能明确,形态和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是祖国传统医学中整体观的杰出体现。尤其是卫气;在足太阳膀胱经主脉上的运行规律之阐述,则是传统医学中“天人相应”观的精辟典范。

<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篇》载:“黄帝问于岐伯日: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也?岐伯日:岁有十二1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张虚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岁(岁作藏,此误也)。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趾)之端...…·其至于足也,人足心,出内踝,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这就是说:卫气在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主脉上的运行,是与天地阴阳(昼夜)之道相应的。“岁(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即十二地支也。“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是说子午乃南北二极,居其所面不移,故定者为经;卯酉常东升西降,列宿周旋不已,故动者为纬。天分四面,日东西南北,一面七星。如东方七星宿,乃角亢氐房心尾箕也;北方七星宿,乃斗牛女虚危室壁也;西方七星宿,乃奎娄胃昴毕觜参也;南方七星宿,乃井鬼柳星张翼轸也,合计为四七二十八星宿。故依据十二地支可知,房在卯中,昴在酉中,是为纬。张在午中,虚在子中,是为经。自房至毕,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故属阳而主昼。自昴至心,其位在酉戌亥子,故属阴而主夜。卫气循行的规律是由天道决定的,天之阳主昼,阴主夜;人之阳主腑,阴主脏。故卫气昼行于阳分(六腑之体表)二十五周次,夜则行于阴分(五脏之体内)二十五周次,一昼一夜共运行五十周次于全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QQ空间 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下)
觉悟一言 | 人体营气、卫气的运行方式
第308期:传统武术内功之奥秘(中)
(1)从《灵枢》原文论证卫出于上焦【转】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探析《黄帝内经》中的不寐病调治
自我康疗99:解读《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