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鸡“高效课堂”再思考:科学理解模式、正确对待模式、创新应用模式

本文作者沈宏军(资料照片)

'高效课堂'是一个理念,它的本源就是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动力和主方式,从而建立起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新型课堂。但是任何教育理论和理念要得到真正的'落地',必须要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果没有形式,理论就失去存身的'容器','高效课堂'也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理念,要使它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得到体现和贯彻,就必须要以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模式。

就在'高效课堂'推行了七八个年头的今天,有些人一提起'高效课堂'就满脸鄙视,对其模式横加指责,常以传统课堂的卫道士出现,孰不知他们奉若'圣经'的传统课堂也是以一定的模式呈现出来的。实际上伴随着课改的进程,对于模式的关注、探寻和批判也如影随形。很显然,模式对于固化课改经验,分享课改成果,满足教师有效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载体作用。我认为,我们当前如何科学理解模式、正确对待模式、创新应用模式才是推进'高效课堂'的大问题。

在这里,我们首先很有必要对宝鸡'高效课堂'模式进行梳理。回望宝鸡课改的实践,不难发现就是以'模式'为媒介来推进的,即'临模—出模—创模'的过程。因此,一个科学的主流课改模式在高效课堂实践中会起到关键的'拐杖'和'桥梁'作用。基于此,宝鸡创造性地提出了高效课堂的'生本学导'模式,形成了'课前预习—问题生成—分组讨论—成果展示—拓展训练'为教学主环节的'宝鸡模式',在全国课改大潮中赢得一席之地,广受瞩目。'生本学导'模式是宝鸡课改人深入研摩、理性提升的结果,堪称宝鸡课改精华的结晶,融入了素质教育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本模式中,生本是基点,学导是实质。核心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落实,让教师教得有效,让学生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发展充分。

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在宝鸡的高效课堂改革推进中,尤其是在实践操作中,尽管有一般性的指导性模式,即'生本学导'模式,但又不强制推行该模式,倡导全市课改,从不追求全市统一,而是鼓励教师在总模式的指导下灵活创造自己的特色高效课堂模式。从而为每个教师的课堂模式创新提供了弹性空间与伸缩余地,反过来有力地推进了主模式的丰富与充实,科学地解决了模式化课改中的'千课一面'现象。比如凤翔县横水一中自创的'135'生本教学模式和高效课堂'345'行动策略,麟游西街小学的'三段九环生本导学'课堂模式、高新一小的'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模式、高新三小的'心智课堂新六艺'教学策略等,都是对主模式灵活创造与因地制宜的成果。可以说'生本学导'是基本模式,是母模式,其他的典型的校本高效课堂模式都是它的变形和延伸。正是由于我们倡导的主导模式始终处于开放发展的状态,由此赋予主模式以生长的属性。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它不是固化的,而是发展的;它不是捆绑课堂的,而是解放课堂的。

当前在学界,对于教学模式已形成三大共识:一是模式是科学教学理念走向实践的必要媒介。随意反对教学模式的言论与举动是不明智的。二是模式具有多样性、时效性和差异性。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的教学模式,只要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精髓——'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都可以在课堂中自由创造、灵活变通、大胆使用,要因地制宜地形成更具个性化的'小模式'。三是模式应该具有伸缩范围。别人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否则会造成'水土不服'。

这是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对一种声音的回应。课改必要的模式不可少,少则无形,是空中楼阁,让人摸不着头脑,无处着手。模式主义则不能要,要则僵化封闭,水中捞月,把课改导向绝境。

下面我谈一谈第二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课改?这个问题我在《陈部长的'课堂革命'与宝鸡的'高效课堂'》中讲清楚了,这里就不再啰唆了。其次我要说的是宝鸡课改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中就没有瑕疵,没有改进的地方。相反,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从实践和理念的层面都对当前的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可以说是课改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通过反思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前期的高效课堂改革,大多数的情况是关注形式、模式、内容、流程、操作、技术等方面,这也可能是导致其灵活性和科学性不足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要明白的一个事实是: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是涉及灵魂的改革。不然的话,改革只能夭折而不得善终。有生命力的课堂改革必然是触及灵魂的改革,是渗透到课改人骨子里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可持续的改革。

反观过去的高效课堂,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常常将课改理解为一场课堂操作模式的移植与复制。环视四周,杜郎口模式的复制、洋思模式的克隆、昌乐模式的临摹屡见不鲜,造成了课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悲剧不时上演。事实告诉我们,这种课改的观念是庸俗与简陋的。基于此,对于未来高效课堂改革,我们必须走出'复制观',走向'生长观'。有些学校成功的现成的课改做法不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学校和课堂中扎根,而是要深入研究、反省这些成功案例中的精髓,权衡这些理念和做法与自己学校课堂师生的适切度,仔细筹划自己的独特的具体操作方略,得天时、地利、人和,把课改推向深入。

解构比建构更重要。引导师生抛弃旧观念,接受新理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现实中'破旧'比'立新'更难。有一个搞高效课改的学校的中层曾说过这样的话:'自从某某人出了事以后,现在社会上都不讲高效课堂了。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参加省上的赛教,总是吃亏,因为省上不认这一套。还有在同样的时间里传统课堂我可能完成80%的教学任务,在高效课堂中只能完成60%。'从中可以看出新课堂遭到旧课堂的抵制与排异,这其实也不足为怪。这里我不对这三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解答。

我看到的是:将课改与教学质量尤其是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立起来,认为课改会增加一些师生'额外'的装饰性的工作量,教学工作中的'水分'会增加,实质的东西——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会受到挤压,导致课堂整体质量的下滑。持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在少数。也正因为如此,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佯动课改',表面上在观摩课或应对检查时引入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如合作学习、课堂评价、学生展示等,但在实际上大量的课堂中还是固守传统课堂,假高效课堂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怕戴上'思想保守''不搞课改'的帽子,结结实实应付课改。在这种情况下,课改始终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愿意搞课改的孤军奋战,而且被身边不改革的课堂和同事所同化、所俘虏。这类课改,对于课改的深入推进'杀伤力'最大。由此看来,把选对的事情做好,才是王道。这一段路很长,也很艰辛,不会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要建立新型的课堂常规。唯有如此,才能把全新的课改理念做法与有效的行动稳定下来。叶澜在《略论'新基础教育'研究之路的若干特征》中指出:'课改就是一个不断处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创生和相互滋养的过程。'下一步,如何将课改中形成的公认的有用的课改创意、课改创举沉淀下来,使之变成教师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才是关键所在。只有把立足于课堂开展的教学研究所产生的新理念、新认识、新观点汇聚起来、固定下来,才能培育出课改成功的硕果。从这一点说,'高效课堂'的校本研修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

最后我想谈一谈课改文化的重塑问题。具体说集中在三个方面:课改氛围的营造、课堂标准的制定、推进机制的建立。

宝鸡市千阳县教研室何具征主任曾经给我发微信,全文摘录如下: 当前,急需对宝鸡'高效课堂'推进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得在何处?失在何处?路在何方? 要不要改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改的问题。靠谁改?关键改什么?有什么路径?我觉得通过梳理总结,可以让上下形成共识,避免思想出现混乱、好多人无所适从的情况。

个人认为,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宝鸡课改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课改生态明显改善,形成了许多鲜活的经验,教育影响不断扩大……这项活动,和国家倡导、省厅要求是一致的。当然问题也是存在的,模式僵化生硬,进展参差不齐,过程简单应付,各方全力不足等都影响推进的效果。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反思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也许,有些是积重难返的大问题,譬如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问题、教育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等。我觉得,我们能做的,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对接高考中考改革,激发各级改革动力,形成愿改、乐改、会改的局面。这里需要形成一个指导性的意见,明确各级责任,建立推进机制,也许能保证效果。其实,最关键的事都是干出来的。而最好的实验田和生长点在学校。

课堂标准的制定,我想可以解决如何改的问题。课堂变革成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趋势,成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为了推进课堂变革,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要求呼之欲出。因为课堂变革必须重塑师生角色,重组课堂结构,重建学习文化,重设教学支点。因此,要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科学配置课堂教学资源,合理调整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等课堂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积极进行课堂反馈、主动掌握学生学习进程、强化学生学习指导。以此来达到课堂变革的目的:实现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位'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个人觉得,当前比较紧要的是对于我们以前制定的'宝鸡市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进行修订,而且标准体系宜粗不宜细,宜大不宜小,可以参照银川市的做法。银川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指标,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状态、学生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状态和课堂师生关系。二是核心指标,包括教学依据(学生认知发展成为教学基本依据)、课堂特色(学生潜能释放成为课堂主要特色)、教学环节(学生内化过程成为教学关键环节)、课堂文化(学生有效合作成为课堂主流文化)、课堂价值(学生质疑生成成为课堂核心价值)。

最后说一说推进机制建立问题。重点要解决好改革动力的激发和改革策略的选择两大重点。我们前期就有很好的经验和思路:'行政推动、研培驱动、典型带动',利用行政推动把广大教师和中小学校引入课改的航道,突破'不愿改'的消极心态,利用教研与培训来传经送宝,激发教师课改能量与创造力,解决好'如何改'的难题,利用典型带动来实现'冲击波'式的改革。'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梯次推进',试点改革是全市课改的突破口,分类指导、因校制宜是实事求是的选择,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是科学的推进策略。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当前特别要关注课改后劲的持续供给和课堂生命的保养问题,主要涉及课改资金保障、研培方式创新、课改动力再生等。具体的操作策略还是要想方设法开展活动、创设载体,以此为抓手来推动课改。


作者:沈宏军(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主任)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编辑:关中小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安一中高中课改“敢吃螃蟹”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行走高效课堂之路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环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绽放学习激情,构建高效课堂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