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案例≠结项报告的减缩版

教育案例≠结项报告的减缩版

       中小学教师每天都生活在教育教学现场,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事件。

1

我们先看一名小学老师撰写的教育案例: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打造小学美术高效课堂”

一、背景: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公布,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走进核心素养时代。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里明确要求:“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导向,在核心素养统领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学校美育结合其他学科开展了读写绘、晨诵等课程,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黑板报、手抄报、写绘都与美术息息相关。

为了提高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美术课程标准》里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探索有效策略,打造高效美术课堂。

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就近几年的美术教学经验及学习研究发现,美术课还是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满堂灌”且不达标;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差,参与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3)下课铃声响,学生完不成美术课堂作业;

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

(1)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且可达成性差(再简述);

(2)切入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

(3)学习方式缺乏自主性;

(4)学生主体及教师主导的地位不清晰;

(5)媒材应用不够创新。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理解核心素养下的课程标准,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湘美版二年级上册第二课《绕绕涂涂》中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从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切入点,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创新媒材应用几方面对本课进行了尝试并总结出以下经验:

《绕绕涂涂》一课是学生感性认识线条的一个起点,要求学生有意识地用线画出自己所要表现的形状,以此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达能力。把儿童空间的、动作的体验与平面的、模拟的描绘紧密地结合、巧妙地转换,使儿童直观地感受到了线与形的关系。

(一)目标设置明确,具可达成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在《绕绕涂涂》一课,课标上呈现的教学目标是:

1.启发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

2.大胆用线图绕出物体的形状;

3.体验绕线涂画的乐趣,激发绘画热情。

课标已经指引了大方向,在这里称之为“一级目标”。我根据学情备出切实可操作的“二级目标”。具体叙写如下:

1.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物体的形状,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学生能大胆用线绕涂出物体的形状。通过探索和实践,学生对绘画创作所用的工具有初步认识。 

3.能体验涂绘绕线活动的乐趣,焕发出绘画热情。在涂抹色彩的过程中感受创作的喜悦,引发学习美术兴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美术绘画方法的多样性,能用自己构想的方法来进行表现创作。

这样既避免了教学方向的跑偏,又不至于盲目设置目标,造成教学目标多且重复、重难点不明确等问题。

(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课程。

《绕绕涂涂》一课一般的教法是教师示范、言语讲解、作业欣赏等,但最后的作业效果是模仿者居多,大胆者较少,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没有建立起所画线条与自己生活的联系,也就是说学习者没有建立起学习的个人意义。但在《绕绕涂涂》一课教学设计中,我一开始就呈现一小段民间艺人糖画绕出几种物体形状的视频,由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及表现欲望。

这一环节引导儿童设法习惯于新的思考方式,尝试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也引领儿童与想要表现的事物建立起轻微的关系,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

(三)让自主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作品呈现效果,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策略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键。

在《绕绕涂涂》教学中我采用尝试练习和自主表现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学,从做中学。在尝试练习环节1中,我播放“大家试一试”PPT,出示两个水果实物图。尝试练习环节2是播放“你来猜一猜”PPT。通过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和自主表现使教育目标与个体的需要相一致,尊重了个体的独特性。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非指导”性的教学行为。

“非指导”的指导行为,强调教师的“指导行为”,而不是单一的对话行为或呈示行为,这种指导是一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要发展学生个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这对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更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教学环节1:基本方法,重点指导。

教学环节2:分层练习,由易到难的添画游戏。

教学环节3:深入学习,欣赏感知。我利用PPT出示教材中的学生作业和之前平行班学生的作业,并启发学生发现更丰富的表现内容。

这一片段我着重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通过指导引导、分层指导和分类欣赏,使儿童空间的、动作的体验与平面的、模拟的描绘紧密地结合,巧妙地转换,使儿童直观地感受到线和形的关系。

(五)在教学资源上,创新媒材运用。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试图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以便培养出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在《绕绕涂涂》一课中我的做法是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创新作业形式。

教学环节1:观看大师作画。师:我们和大师一样也用到了这些不同的方法去涂画,大师不仅用到了我们学习的几种涂绕形状的方法,也用到了用笔在小范围内随意涂,逐渐扩大而接近所想画的物体外形。同学们向大师学习,在涂画时要比较放松。

教学环节2:模拟大师,尝试创作。

教学环节3:多种选择,分组练习。

教学环节4:作业讲评,鼓励自我评价。

教学环节5:选择媒材,拓展欣赏。

四、结果:

通过《绕绕涂涂》一课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我轻松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上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基本都能在高亢的学习氛围中很好的完成作业,而且作业也都充满了新奇感。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地围着我说:这节美术课特别开心,以后还想这样上课。我也为能在课堂上带给学生全新的艺术体验而感到很有成就感。

五、反思:

 在《绕绕涂涂》一课中,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对教学目标,课程切入点,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创新媒材应用几方面进行了几番修改和尝试。引领了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现代气息。但是对于一年级美术课堂来说也应该注重组织教学,管理好学生,有效地组织好课堂纪律,这也是今后我在美术课堂上思考研究的问题。

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创新教学,拓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才能让简单的课不简单!

2

上述这篇教育案例,是XX 区某小学老师撰写的教育案例,想请我抽空给“指点指点”。而且该老师还提出一个问题,即“主要疑惑是案例论文中问题解决过程必须要写成故事形式吗?”

在认真阅读了该老师的教育案例后,我的第一反应这并不是一篇教育案例,而是像一篇结项报告的减缩版。因此,我也就直言不讳地告诉该老师说:“你这是结项报告的减缩版啊不是教育案例。

那么,该教师为什么会把教育案例写成了结项报告的减缩版呢?这可能与我们论文申报《通知》的“附件”中“教育案例论文的相关内容及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其中,我们对“教育案例论文的组成要素”是这样要求的:(一)标题;(二)背景;(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四)问题的解决过程;(五)结果;(六)反思。这也是中小学教师常见的教育案例基本结构形式。

我们再看看课题结项报告的基本结构是:(一)研究背景;(二)研究过程;(三)主要做法与经验;(四)研究成效;(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六)参考文献。二者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案例论文的组成要素”与课题结项报告的基本结构有非常相似的部分,因此也难怪部分教师直接把原来的课题结项报告进行了改写,想当然地认为结项报告的减缩版就是教育案例了。

我们之所以在论文申报《通知》“附件”中提出“教育案例论文的相关内容及要求”,主要是考虑到部分老师不会撰写教育案例,或者部分教师的教育案例形式比较随意,因此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对规范的教育案例结构形式作为范例。但我们没想到的是,部分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偏差,反而让部分教师的教育案例撰写误入了“歧途”。

3

那么,教育案例和结项报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我们认为,其主要的联系体现在:1.都含有一个或者多个问题;2.都有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3.二者的基本结构比较具有相似性;4.都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1.教育案例往往是一个典型事件或特殊事件,而结项报告不一定是典型或特殊事件;

2.教育案例往往具有故事性,并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而结项报告不是故事,只是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客观陈述;

3.教育案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而结项报告只要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完整、具体地表达出来即可;

4.教育案例要突出一个教育主题,即教育事件所表达的基本思想。从日常众多的教育事件中筛选出最有感受、最具启发性的,并蕴含有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教育事件,提炼出明确、深刻的教育主题。而结项报告一般不突出教育主题;

5.教育案例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即反思。结项报告不需要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可以反思自己的研究不足之处。


4

有一名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写的教学论文中包括以上六点内容就行,不必一一列出来吧?”然后可能担心说得不够明白,又补充说:“我说的是,只要论文中包含这些要素,不用死板地按照‘一、标题;二、背景……来写吧’?”应该说,这名老师的提问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事实上,这名教师的提问,直接指向了部分教师喜欢“教条式”的撰写教育案例。我们提出了“教育案例论文的组成要素”,但并非要求严格按照这几个部分撰写教育案例,而且并非要把几个要素的“名称”标注出来。显然,我们不希望广大教师的教育案例都是一种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可以多样化。我们提供的教育案例结构形式,只是作为教师撰写教育案例的一种参考,而不是唯一。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明确一下什么是教育案例?所谓教育案例,就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典型教育事件或教育故事,其中包含有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评价,就是教育案例。如一堂公开课、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一个教学片断、一次家访、一次师生对话、一次外出实践活动、一个意外的事件发生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案例的素材。

由此可见,教育案例就是一个教育故事加上个人的反思。一个优秀的教育案例应具有这样三点特质:一是已经发生的客观真实的典型教育事件,不能杜撰或虚构;二是给人启迪和深思,小故事饱含着大道理;三是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能够给人身临其境和引人入胜的感受。


5

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每天都生活在教育教学现场,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事件。那么,我们教师随时都有机会捕捉到那些“灵感”时刻,把那些最精彩、最动人的教育故事提炼出来,并付诸笔端,形成教育案例。显然,这样的教育案例对改进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我们再看一个教育案例,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示吧!

“师爱打开学生的心门”

作者:梁 琎

后进生是学生中最需要关怀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常常因暂时落后而被遗忘、被忽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耐心,了解和掌握后进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每个后进生的不同情况,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分析落后的原因,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整天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学习成绩居下,还有滑坡趋势。

通过了解,发现他的父母因工作原因长期不在身边,孩子随祖辈生活,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不能得到父母的帮助。孩子也对父母有很大的怨言。加上本身性格内向,变得过于敏感、少话,成绩急剧下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心理阴影很大。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他出现这种情况,必须给予最大的温暖和帮助。

首先经过和他父、母亲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他的父亲,希望他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关心孩子的思想、情绪的变化,多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觉得父母非常关心自己,疼爱自己。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他的心理阴影,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耐心地开导他,对他说:“爸爸、妈妈都很爱你,老师同学也都是你的亲人,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跟我们说,我们都愿意帮助你,毕竟我们是你的家人、老师、同学。”他看着我默默地点了点头。

这之后,学校或者班级一有活动,我就推荐他。因此他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找到一次机会我约他进行了一次谈话,非常诚恳的感谢他为班级的付出。他没说话,但能看出他心里很激动。我让他当班干部,我发现自从当了班干部他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了。我感到他还是想进步的,抓住这次机会,我告诉他那就好好学习,有问题就来找老师。

紧接着我在班级里进行了“感恩父母”的班队会活动,使学生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理解父母对子女博大的爱。让学生心里充满阳光,看到生活、社会阳光的一面。

我用课余时间帮助他辅导功课,让尖子生协助他完成学习计划。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他的情况明显好转,他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走出了家庭的影响,真正树立起了良好的心态。他对我说:“梁老师,我现在特别爱学习,以前每天早上一想到要上学就不想起床了,现在每天都不用上闹铃自己就起床想上学了”。我说:“这就对了,你的进步我和班上这么多同学都看得到,今后也一定要保持这样的学习劲头,不能骄傲自满”。他答应了一声就跑了。我看着他的背影感到十分的欣慰。从那以后他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下课他不但喜欢与同学一块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家长也反映他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看到他身上的变化,看到孩子脸上久违了的笑容,作为班主任的我终于放心了。

虽然现阶段工作有了一定效果,但是我也不能放松,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给予孩子们帮助和关爱。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主编|老胡科研工作室

编辑|陈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班主任案例集锦
班主任工作案例(精选15篇)
后进生转化教学案例与反思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
德育案例分析
关爱学生成功案例选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