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丨调整了教育教学的节奏,学校的“抑郁学生”奇迹般消失了

本文约5800字,阅读需11分钟

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单一节奏的问题:坏的节奏带来了全社会对常识的无视,对生命的异化,对成长的荼毒……

而一切问题又来源于:简单地定义成功。正常的情况,教育不应该定义成功,只应该定义幸福。

我们守护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教育是什么样,未来的社会就是什么样。从这个意义上说,坏的教育比不受教育更糟糕。

本文来源于对深圳市中新中学校长王羲烈的对话实录:

当大学像中学

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复元伙伴:作为中国创新教育的践行者,如何理解现行教育与青少年抑郁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创新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

王羲烈:我之前一直致力于创新教育,现在就职于一所国际化的私立高中——深圳市中新中学。

现行教育与青少年的抑郁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很大的。我之前看到一个数据,现在中小学生抑郁检出率24.6%。我觉得这个数据是比较接近事实的,无论是从我所了解到的学校来看,还是从我们同行间的交流来看,离事实不太远,尤其是在体制内的学校特别严重。

抑郁的现象,表面上是个教育现象,背后其实是个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焦虑、内卷、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应。学校其实只是一个社会问题的投射。学校的问题不是学校的问题,是社会综合问题的一个化学反应。所有的内卷和竞争都指向高考,指向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其实跟全社会对于金钱的盲目追求是同频共振的。

创新教育与应试,从本质上讲,两者不冲突。我认为创新的教育也是可以适应考试的,是没问题的。说白了考试只是一种技巧训练。应试没问题,但应试教育有问题。

应试教育是粗暴地灌输,把人变成考试机器。创新教育是让人在成长中发挥天赋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带着问题寻找人生的答案,把人变成人。

如果创新教育让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足够,再适当训练一下应试的技巧,他并不难拿到高分。对于主动学习的人来说,你肯定学得好,你是真正的懂,你再去应试当然没问题。从这点上说,应试和创新教育不冲突,但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截然不同。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很多学校,非常快速的把书本上的知识讲完,然后是拼命的刷题。他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不管学习的节奏。不讲教育规律和学习目的。一味蛮干,过程非常粗暴。

本来考试是一种检验,考试是个中性的东西,考试是为了检验你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水平怎么样。考试只是手段,结果,考试变成了目的了。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考试而考试——这就是把手段和目的给颠倒了,本末倒置了,这就坏了。所以说,应试没问题,应试教育有问题。

所谓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回归了教育的规律和常态,把考试只看做测试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检测手段,那是没问题的。考一下,就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学习方法哪里有问题。然后进行反思、总结、弥补。这样对待考试,那就没问题。我们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成长。而现在的问题是,十几年的教育就是为了准备一场考试。

复元伙伴:你的意思是,社会太急躁,人们太匆忙,匆忙得已经容不下冷静和思考?

王羲烈:是的,这背后都是一种急功近利,都是特别想出人头地,特别想一夜暴富,特别想用一个最简单快速的方式成功,特别追求短平快,特别想一晚上就把孩子培养上清华北大……一种完全不健康的情绪。

在这种如痴如醉的癫狂中,单向度的教育、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可以被忽略不计了

成功的标准都非常简单粗暴——在学校里,看你的分数;在社会上,看你挣了多少钱,人的丰富性、社会的多元性都被抹杀了

中国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都是成功。首位立德优先——把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视作最大的成功。其次是“立功”,你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有价值的事情。最后是“立言”——你搞了发明创造,著书立说传承后世,增加了人类的知识总量。

你看古代的人维度是很丰富的。但我们现在却把价值观窄化到单一的一个点上。单一的价值观下,在教育系统就表现得特别在乎升学率、成绩、分数、名次,我们的孩子从小学都被老师灌输这样的价值观,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全是这一种价值观。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高中。以前,因为高考前活得很累很苦很无趣,上大学后,会有一个过渡期。放松放松,反思反思。很多人还解放一下,还自由奔腾一下。现在又不行了。

现在,一上大学马上想着考研,想着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编制,出国镀金……全是些非常功利的目标。

纯粹追求真理的,追求个人成长的,追求美和自由,或者追求人生意义的,一下子没有了,非功利的状态都没有了,一切都是非常功利的。

因为太忙,因为过于单调的过程和单一的价值观让人无法停下来,让人喘不过气了。

在这个体系里,没有人是幸运的,充斥着自卑与恐惧。你考好了,怕下次失手,就开始恐惧;考差了,觉得自己是不是大脑有问题,就开始自卑。应试教育,就是在自卑与恐惧之间无始无终的一个循环。大量的人是牺牲品,是失败者,最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失败了。在这个循环里,抑郁是常态。这就是只有一个评价标准一个评价体系的恶果。

正常的节奏

竟然成为了教育的奢侈品

复元伙伴:从根本上说,中小学生抑郁高发,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系统的改变又是漫长的。那么,学校该怎么做,才能从局部的角度,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王羲烈:确实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我觉得学校还是能做很多事的。尤其高中,它能够创造一个小环境,有人认为高中难弄,我不这样认为。因为那个阶段的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学校里,学校有更多的机会去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比如说我所在的这所高中,叫深圳中新中学。我刚来的时候,抑郁的孩子还是挺多的,情况很严重。于是我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已经达到病变程度的,他得去看医生,让他回家休息。

第二,建立了从班主任、心理老师到校长的快速反应机制,一出现问题立刻上报,立刻处理,形成监测系统和快速反应的系统,而系统的关键重在落实。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调整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节奏。怎么讲?一个正常的学校,像万物生长一样,它是有生命的,它是有呼吸的,一张一弛。就是说,学校的节奏是学习一阵,得让学生去活动、释放一阵,然后再学、再释放。跟我们心脏的跳动轨迹一样,它有起伏,每天如果一直是一个节奏,就像人的心跳假如是个直线,人就死了。

现在为什么学生会抑郁?学校的节奏不对。改变节奏不难。我首先安排了很多活动、社团,其次学校的课程必须达到一个平衡。让孩子们学中有玩,学一阵玩一阵。节奏一变,迅速见效。只用了两个月左右,学校的抑郁症迅速下降。

原来我们的心理老师,经常累得喘不过气了。几个月后,她报告已经没什么人去找她了。

正常情况下,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轻度的。当TA在学校里感受到了快乐,TA有了牵挂的事情,TA的优点和长处能被别人看见。TA有发挥长处和优点的地方,TA获得了自信,TA的状态就转好了。

目前心理老师报告,按教育局要求的最新普查结果,我们学校近500人中,只有9人有心理问题,其中有3人原来需要药物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的学校保障了孩子的心理安全。

两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节奏,尽量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学校管理不严格,恰恰相反,我们管理很严格,课程压力也很大。但是我们用教学的丰富性、活动的多样性、评价的多元性去解压——让他有能量释放的地方,让他的个性被看见、长处被赞美,让学校支持到这些孩子,有什么想法,随时能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节奏之后,问题就少了。当然,一些体制内的学校也在建立这个系统,为什么效果不好?我觉得主要是校长或说管理层的意识没有真正到位。为什么说“真正”?说白了,很多人是在走形式。你只有在内心真正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成绩,你做的事情才是有效的。

因为老师也好学校干部也好,他们也在感知和观察校长的真实心理,他们知道校长是不是来真的。如果校长来真的,学校就会来真的。要不断转变老师的观念,强调生命和学业的位置孰轻孰重。新老师进入中新中学系统的时候,都会有教育价值观的引导。而且反复地借助各种机会强化认知。

首先让老师真心的认同,我把这叫唤醒。我们会唤醒老师,唤醒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发现没有人是快乐的。在应试的系统里面出来的人,都是充满自卑、恐惧和焦虑的。所以当我唤醒他们这一点的时候,他们会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也是痛苦过的,自己也是受过伤的。

让老师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伤痕,在应试教育里面没有人能够逃脱。意识到我们不能把自己受过的这些痛苦和委屈,也强加到下一代人身上,意识到这个是很变态的行为。

复元伙伴:但是实际上一般的学校,虽然也想了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很多学校认为根源在家庭,学校的力量有限?

王羲烈:学生抑郁问题起源是在家庭,孩子身上大部分毛病都是家庭导致的,这是事实,但并不妨碍我们去努力解决问题。

现在有种说法是到了高中,抑郁的问题就难解了。错!问题要辩证地看。高中生已经渐渐的有些独立能力了,如果你对TA有足够的支持,很多孩子是能够超越家庭带给他TA的一些东西的,因为TA正在建立自我。但小学生初中生反而很难,TA没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给高中生这种大孩子足够的支持,他是能够有所改变的,他甚至能从家庭不良的氛围里面独立出来摆脱出来,当然有赖于老师的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耐心地接触和教育。这个要持续不断的去做,哪怕不能改变全部,但是能改变一些,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我看到这两年来,很多孩子在中新中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重度抑郁的,现在按医嘱都可以停药了。有跟家里关系非常糟糕的,也缓解了。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向正常、良好状态转化,学业也进步了。就学校来说,真正地关心学生的人,而不止是单纯的关心他的成绩,把人放在第一位。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做而已,愿不愿意持续去做?是真做还是假做?这是一个持续的犹如万物生长的过程。

还有一个我觉得是管理的度。假如说孩子刚入学,都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先要用猛火,然后再是文火。你要以菩萨心场行霹雳手段,猛火先去除、压制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这是第一个阶段。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孩子的问题来自于无法自控,他的人是失控的。

第一个阶段就要除恶习,给他建立一个正知、正见,正语言、正思维,对他有各种严格的规范,打击他的一些不良的习惯,要让他对生活中的很多规则有所敬畏。当然必须要注意一个度。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火慢炖,和风细雨的点对点去做一些细致的深入的工作,去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

经过这两个阶段,大部分人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不能说完全解决,起码是非常好的缓解,渐渐他就能正常。孩子为什么限于持续性的抑郁?因为他无法自控,是随波逐流的。你给他建立了规矩和习惯之后,给他一个安全的范围,他其实已经有一个保护罩了,然后再进一步给他帮助,让他内在充满力量,他就可以走出来,积极的面对生活,看到希望。

教育像水

水温和水质决定一切

复元伙伴:在抑郁的表现过程中,病后是救治,病前是预防。预防是重中之重。而预防也是最复杂的。就预防而言,学校能用力的点多不多?

王羲烈:预防,学校的用力点还是蛮多的,但是最重要的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节奏,这是根本。学校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生态,如果你这个生态是充满了生机的,充满了活力的,充满了尊重人性的东西,它就会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场,进入这个场域的人就会被影响。

所以学校就应该营造这么一个温暖的、安全的、温馨的、宽容的一个场。创造环境或者说场,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节奏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一张一弛、一阴一阳、一呼一吸的,而不是单一节奏。

一味的高压或者一味的放松都是不可取的,要宽严有度。而这个度的把握很微妙。校长应该去感知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的生命状态,把握这个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让一群人在最佳的度里面从容、自信地生活。

学校的“水温”控制好了,还要去寻求家长的帮助。比如说我们做有关家庭教育的常识的讲座,跟家长的一对一的交流,告诉他们,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告诉他们需要配合的点。

跟家长一对一的点对点的沟通,包括去搞家访,不是先谈成绩,而是先谈孩子生命的状态以及相对应的父母的状态。

家源性问题、师源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涯规划问题等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其中,家源性问题最普遍。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或者其他的关系也是因素,我们调查过孩子问题的来源,80%以上都是来源于家庭。

但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人际关系等等,虽是少量的,也需要处理,怎么解?其实不在于怎么去解,确实重度的需要去治疗;如果是轻度的,其实是通过精神上的成长能够超越的。让孩子的精神站在一个高处,俯瞰过去的自我。精神上有一个比较高的落脚点,这些事情会得到化解。理解即同情,超越即放下。你坐过飞机就知道,脚下是乌云闪电,而其实头顶永远是蓝天大太阳——这个主要取决于你在天上还是地下。要让孩子胸襟博大,精神在高处,许多琐屑的日常就可以超越了。

但有时候呢,问题小孩的家长也会抗拒帮助,TA觉得很丢人。反而是正常家庭的家长,TA还能接受这些信息。最需要去学习的人,反而拒绝接受学习机会。这是个矛盾。我了解一些学校,办家长学校,来的多是正常家庭。问题小孩的家长,他反而不来,最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相当于很多家长教育你搞了就白搞了。



最紧要的事

是认知与觉醒层面的宣传推广

复元伙伴:家源性问题、师源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涯规划问题等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人们普遍认为家源性问题最难。你怎么理解?

王羲烈:家源性问题最普遍。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或者其他的关系也是因素,我们调查过孩子问题的来源,80%以上都是来源于家庭。

但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人际关系等等,虽是少量的,也需要处理,怎么解?其实不在于怎么去解,确实重度的需要去治疗;如果是轻度的,其实是通过精神上的成长能够超越的。让孩子的精神站在一个高处,俯瞰过去的自我。精神上有一个比较高的落脚点,这些事情会得到化解。理解即同情,超越即放下。你坐过飞机就知道,脚下是乌云闪电,而其实头顶永远是蓝天大太阳——这个主要取决于你在天上还是地下。要让孩子胸襟博大,精神在高处,许多琐屑的日常就可以超越了。

但有时候呢,问题小孩的家长也会抗拒帮助,TA觉得很丢人。反而是正常家庭的家长,TA还能接受这些信息。最需要去学习的人,反而拒绝接受学习机会。这是个矛盾。我了解一些学校,办家长学校,来的多是正常家庭。问题小孩的家长,他反而不来,最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来了,相当于很多家长教育你搞了就白搞了。

复元伙伴:青少年抑郁,短期是疗愈,长期是陪伴。就现状而言,解决问题单靠学校、家庭、医院哪一方都是不够的。社会呼吁第三方长效公益支持系统。站在你的角度,有什么建议?

王羲烈:是的,我也觉得学校家庭医院哪一方都是不够的,有第三方公益支持系统当然是好。但社会上现在抑郁太多了,每一个人都要耗时甚久,而社会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你说哪有那么多人来搞这个事情?而且涉及到专业,涉及到经验,涉及到公益组织也要生存,它才能持续下去,谁又来给公益组织支持?觉得都是蛮难的。

我知道有一些觉醒者在搞,他们长期跟踪几个学校的一些家庭,因为最终要改变家庭,要影响家庭,影响家庭他就要长期跟踪,有人在搞。他不可能大面积的搞,只能有针对性,尤其是针对重症和中度和重度的家庭,因为重度比例较低,这个量就不大。但这样的觉醒者还是太少了。

归根到底要让父母学习,但父母非常顽固的。父母往往就觉得,什么抑郁不抑郁,只觉得孩子就是没吃苦,就是从小过太好了,他们不觉得是病是问题。

我之前跟一些父母聊,我讲了很多,他们才知道这是病,跑去一检查,很严重。大家对抑郁症的认知还是不够的,我觉得如果社会公益组织先把力放在这上面,站在认识的角度上,能够更多的做一些普及和宣传,对父母的意识进行唤醒,恐怕更为现实。

还有我发现一个现象,往往抑郁的孩子,家里都是不平衡的,都有一个特别强势的长辈,大部分是强势的妈妈。因为中国人多是妈妈在管孩子的学习,爸爸比较忙,倒没怎么管,导致了不平衡的局面。

急需要对家庭普及一些抑郁症的知识,和教育的常识,这个社会公益组织其实可以做。需要让大家都明白,都重视,都注意,其实这个就好了很多,不要把自己的子女逼疯了再向医院求助。

复元伙伴:你说到了建立第三方长效系统的关键,关键是联动。

王羲烈:对,关键是联动。第三方长效公益组织和学校联动去打配合,我觉得可能效果比较好。因为学校知道人在哪、问题在哪,很精准。而且客观上家长是无助的,学校又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精力。加之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家庭对第三方可能会容易接受一些。客观地说,大多数情况,学校单方面动力不足,专业度也不够,很难有这个时间和精力。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压力,还是蛮大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最大的不幸,就是遇到一个投降型家庭 | 复元访谈
深度丨黄杰:十年反省后,一个资深教师的反鸡娃行动
如何陪伴孩子一整个假期?
教育孩子经典
也许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守望纯真 ——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