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做人(一)


“读书与做人”这个题目中有两个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做人,中间加了一个“与”字。我想,最好把这个“与”字改成一个等号,即:读书=做人,做人=读书。

清初学者陆陇其说过,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如果不落实到自己身上去领会书中的道理,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作不能读书的人。我认为,一定要让读书与做人变成一回事,不要把它看作两件事。

清代学者朱用纯在《劝言》中也曾说过:

读书须先论其人,次论其法。所谓法者,不但记其章句,而当求其义理。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中举人进士之读书,未尝不求义理,而其重究竟只在章句。做好人之读书,未尝不解章句,而其重究竟只在义理。……先儒谓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是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若只是浮浮沉沉,胸中记得几句古书,出口说得几句雅话,未足为佳也。(《训俗遗规·劝言》)

这段话的大意是讲,读书时先要讲这个人,而不是先讲读书的方法,读书也不仅仅是读它的章句。不但求取功名需要读书,做一个好人也需要读书。为求取功名而读书,不见得不去探索文章内在的思想,但是它的重心也只是停留在文章的章句上。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读书的人,不见得不重视文章的章句,只是更看重文章内在的思想。联系到现实生活,很多人能把《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记得滚瓜烂熟,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这却不是读书的方法。很多人从小学开始就背标准答案。这样的读书方式与古代为中代为中举人进士而读书无异,其重心只不过停留在章句上。

读书的第一个目的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通晓人道,即要懂得怎样做人。《淮南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当今社会的状况跟古代相似,很多人知识很丰富,知晓群生万物的道理,就是不懂得怎样做人,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人有智慧;很多人爱万物群生,却唯独不爱惜人类自己,那么就不能说这样的人具有仁这种德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观察、思考问题从来都是从人入手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根本特点就是看一切问题都和人联系在一起,都要思考它对人有何教益。

读书的第二个目的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我们不是只懂得道理就可以了,就像陆陇其所说的,要学一句就对照一下自己,并督促自己按照正确方法去做。在没学习之前,我们不明白道理,不通晓人道,这没有关系。在学习之后,我们就要根据所明白的事理,所通晓的人道去改变自己。学和行、知和行一定要结合起来,只学而不行是毫无意义的。

让孩子学习《弟子规》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弟子规》中讲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言行举止规范。《弟子规》不仅是对弟子讲的,每个人也都要按照书中所讲的道理去做,之所以叫做“弟子规”,是因为我们要从少年儿童开始就养成好习惯。我们学习《弟子规》,同样也要身体力行,日积月累,人的气质会发生变化,人格会不断地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为己之学”。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今人似乎要比古人好,古人学习是在为自己打算,今人学习是在为别人打算。其实,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学问才是为己之学,它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对孔子的话,荀子有一个发挥:“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从耳朵里听进去,要把它留在心里,然后还要把它体现到行动中去,它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人们的榜样。反过来,小人之学,是入乎耳,出乎口,只在口耳之间……这样的学问怎么能够使七尺之躯完美呢?因此,荀子接着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也就是说君子之学是为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学问;而小人之学是将学问当作礼物来取悦别人的,从耳朵里听进去,嘴里说出来了,只不过丝毫没有提升自己。

荀子曾经说过,尧舜、桀纣生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为什么尧舜会变成圣人,而桀纣会变成恶人呢?这主要是受后天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先不讨论人性是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还是像荀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们都承认人是可以改变的,变好的成为圣贤,变坏的成为恶人。《论语》中说:“性相近的,习相远也。”意思是人们先天的性格是相似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才有了很大的差别。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不见得不读书的人就不会成为好人,也不见得满腹经纶的人不能成为坏人。

读书还有第三个目的:拓展知识,学习技能。这三个目的是有先后顺序的。通晓人道,明白事理是第一位的,然后再去改变气质,完善人格,最后通过实践去拓展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就像孔子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我们首先要“志于道”,学习做人的道理,连人都做不好,事情怎么能做好呢?其实,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看他(她)有没有胸怀、志向。我们做任何事决不能仅仅为了享乐。反之,我们要胸怀大志,为国为民,志存高远,行在脚下。我们也不能只有高远的志向,夸夸其谈,而不去行动。

来源:2017-08-02 36品国学讲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训俗遗规卷之三朱柏庐劝言先生名用纯
南怀瑾别出心裁讲《论语》 夫子书话
南怀瑾:孔学新语发凡
也来谈谈这场“夫子秀” ------由《乡党》篇的结构义理浅析“孔子精神”
《为孔子平反》——还原核心 ,再现根本( 连载五)
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