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长不短的贝多芬之旅

​​       原载《大剧院之友》,2020年,上海大剧院约这篇话题文章时,张昊辰演奏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的系列即将推出。但本文并非前瞻,而是简单地谈谈这些作品,以及它们在录音史中的呈现。关于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人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不仅是贝多芬的作品,也是钢琴家贝多芬的作品。

                                                                                                                                         张可驹

       五首协奏曲是贝多芬进入晚期之前的创作,“第五号”因其风格堂皇壮丽,有“皇帝协奏曲”的别名。但贝多芬偏偏在此止步,并未将这种辉煌延续下去,或是在别样的风格中另辟新章。这些作品对于贝多芬而言很重要,对于钢琴协奏曲这个体裁来说,也是如此。

       在它们问世前,古典风格的钢琴协奏曲已在莫扎特手中到达巅峰,而在它们之后,钢琴协奏曲又成为浪漫主义时代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换言之,贝多芬的创作既是莫扎特之后新的高峰,也为后来的浪漫派作曲家们提供古典风协奏曲的最后启示。毕竟,被视为古典与浪漫之桥的舒伯特一首协奏曲也没写过。

       贝多芬为何不再写下去?

       世间最具影响力的小提琴协奏曲出自贝多芬之手,他的钢琴协奏曲不仅承接莫扎特的巅峰而不失色,在作曲家不同时期的创作中,也都拥有核心的位置。贝多芬为何停下协奏曲的创作?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说法。但首先,我们应当明白的一点是,这些作品不仅是作曲家贝多芬的创作,也实实在在是钢琴家贝多芬的杰作。如今,无数人对于贝多芬的前一种身份相当熟悉,可对于后一种,也就是作为钢琴家的贝多芬,却几乎毫无印象。

       事实上,我们对于贝多芬钢琴家的身份还是应当略微有些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在他还能演奏的时候,贝多芬对于钢琴演奏的影响非常之大。他是一位划时代的钢琴家,可惜由于耳疾,在这方面的活动早早停了下来。贝多芬在键盘上展现了很多突破性的风格,至少其中的某些部分,被他的再传弟子李斯特更为光辉的发扬出来了。

       贝多芬教了车尔尼,车尔尼教了李斯特,李斯特又是19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家。虽然贝多芬本人的演奏生涯不幸终止,彼时又没有录音技术,但他作为钢琴家的很多东西,仍以他人无法企及的方式存留在创作中。风格即人,为何钢琴协奏曲特别生动地记录下他的形象?因为在当时,这些作品就是作曲家—演奏家特别用来“展示”自己的音乐。

贝多芬是一位划时代的钢琴家

       我们可能都知道,在莫扎特、贝多芬生活的年代,演出和创作的观念和如今大不相同。那时,演奏家们大多都在演出自己的作品,目前“演奏家—作曲家”被视为稀有物种,在当时却成为主流。莫扎特是当时最顶尖的钢琴家,不过他的演奏风格相对保守,另一位具有突破性大师克莱门第则不然。后者与莫扎特曾进行一次御前比试,克莱门第事后对莫扎特极为赞赏,莫扎特则以他一贯的毒舌风对其恶评不绝。

       然而,从演奏风格来看,影响贝多芬更多的恐怕不是莫扎特,而是克莱门第。在创作方面自然不同,可一位演奏家的风格究竟是受到他作曲家身份的影响更多,还是他的演奏品味极大地影响到创作,超乎人们所能想象?这恐怕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了。

       但至少在贝多芬身上,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就是当他作为一位钢琴大师离开舞台之后,也就不再创作钢琴协奏曲了。贝多芬存世的五首钢琴协奏曲中,前四首都是由他本人担任独奏进行首演的。而到《第五钢琴协奏曲》问世时,由于听力衰退,作为钢琴家的贝多芬已渐渐无法驾驭这样的作品。

著名的画面,但此时钢琴家贝多芬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

       五首协奏曲中折射的贝多芬

       毫无疑问,钢琴是贝多芬最熟悉的乐器,而他对待钢琴协奏曲与奏鸣曲的态度,正是相当切合两种体裁本身的特点。没有任何一种体裁像钢琴奏鸣曲那样紧密地融入贝多芬的艺术生命。在他生活中的每一阶段,作曲家都陆续创作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记录下他最为丰富,有时近乎千奇百怪的想法。

       钢琴协奏曲则是贝多芬非常正式的发言,次数不多,每次则必然相当深思熟虑。而从受众的角度来说,这两种体裁的区别,如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与交响曲之间的区别。如今的人们很难想象,当时很多人自娱自乐的演奏,其实是乐谱主要的市场需求。

       室内乐和奏鸣曲是当时很多人的高雅娱乐。作品本身带有内在的特点,这样的演出环境,更是带来一种对自己说话般的思维。后来,勃拉姆斯把他的晚期小品称为钢琴上的室内乐,很多也是指向这种情感的私密性。协奏曲则正好相反。19世纪的听众前往音乐厅欣赏独奏作品,往往也是想听听自己弹不好的部分如何被理想地演奏出来。而协奏曲的演出,就是一件只有在正式场合遇见的大事。

在贝多芬的时代,音乐会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大事

       当然也有双钢琴或室内乐改编版,可原版演出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受众对于音乐的接受虽然很有私密性,事实上却难以跳脱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录音技术发达年代的我们,其实是很难真正明白当时人们对于这两种体裁的接受态度。贝多芬对此的表现却很分明。

       哪怕在最初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后来那么“贝多芬”的音乐形象,这些作品对作曲家的价值还是非常之大。目前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其实是贝多芬最初的钢琴协奏曲,只是发表得更晚。贝多芬自己曾在信中提到,该作并非他最好的作品。可很难忽视的一点是,这无论如何都是他当时最重要的乐队作品之一。人们将贝多芬同交响曲的创作联系在一起,但其实,他写作交响曲相当晚,30岁才发表《第一交响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更早创作的音乐,《第一钢琴协奏曲》(事实上的第二号)和《第一交响曲》完成于同时期,也共同标志着贝多芬早期创作的高峰来临。相对于之后的三首钢琴协奏曲,早期的第一和第二号作品没有如此强烈的乐队效果,也没有那种英雄性的贝多芬形象。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作曲家在两部作品中,无论追求钢琴与乐队高度交响化的合奏风格,还是发掘乐队的力量潜能,都让我们看到深刻的用心和明显的进步。

       在前述两方面,《第一号协奏曲》都比“第二号”更为成熟,虽然后者也是杰作无疑。贝多芬在此体现的进步告诉人们,正如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情况,写作钢琴协奏曲时,他也很清楚自己需要面对莫扎特的成就。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最心仪的体裁,很多资料体现出贝多芬专注于前贤的成就,他也公开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这在那个很多人只弹自己的音乐的年代并不常见。

       通过前两部作品,贝多芬奠定了他的钢琴协奏曲的坚实形象,正如作曲家在《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套弦乐四重奏中所做的。《第一号协奏曲》更是获得了无数后世名家的青睐,俄国钢琴大师里赫特甚至将其视为至爱,对该作投入的热情胜过贝多芬其它的协奏曲。

       《第三钢琴协奏曲》带来完全的改变,贝多芬标志性的雄伟有力的风格在此展现得一览无遗。该作受到莫扎特《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K. 421的影响,在小调音响中刻画出悲剧性。然而相对于K. 421难以名状的宿命感,贝多芬在他的协奏曲中写出了更鲜明的斗争和奋进的气质。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于首尾乐章高度交响化的处理。调动乐队的力量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主题本身的性格,以及贝多芬对于主题发展逻辑的展现。

      《第一号协奏曲》和《第一交响曲》同期问世,《第三号协奏曲》则完成于《第三交响曲“英雄”》之前的1、2年,《英雄交响曲》无论对于贝多芬本人,还是整体的交响曲创作而言,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第三号协奏曲》是为其奠定基础的杰作之一。先前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交响化的构思,有很多还是着眼于钢琴与乐队的平衡发展,而此时,他以最为强烈和直接的方式表现二者的力量。

       《第四钢琴协奏曲》则是贝多芬笔下意境最为神秘的协奏曲。该作第一乐章的开头即独树一帜,不延续古典协奏曲先由乐队呈示部开始的常规,而是由钢琴弹出主题。虽然莫扎特在《第九钢琴协奏曲》中也是让独奏乐器先进场,整个乐章的情境表现却还是在莫扎特的典型风格中并不显得突兀。贝多芬的《第四号协奏曲》则不然。“第三号”将主题发展的力量表现得强大且直接,“第四号”的开篇则不将那种推进力放在面上表现,而是在主题的发展变化中,打开非常特别的情境。

       这个乐章有时被认为是曲风优美而饱含抒情性的典型,但事实上,仔细聆听会发现未必如此。傅聪即认为主题最初的陈述,仿佛包含着“to be or not to be”的意味,阿劳也明确认定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乐章。而在之后的第二乐章,作曲家处理独奏和乐队的手法更是具有空前创意。

       至于《第五钢琴协奏曲》这部收官之作,贝多芬的手法复由内省走向更外在的辉煌。他不仅写出彼时能在键盘上表现的最为华丽的效果,也令独奏与乐队在彼此抗衡,又相互烘托的过程中,摆脱一切单纯的炫示,而进入到作曲家中期标志性的宏伟境界,且成为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这样的特质其实是饶有趣味的,在今天的听众看来,贝多芬这首钢琴协奏曲是深刻而伟大的典型,同时外观也非常华丽。而在作曲家的同时代人耳中,该作可能是华丽非常以至于都让听者有些惊骇,但还是很有深度。

       贝多芬在其中另有一个突破性的手法,就是不再允许独奏家自己加入华彩乐段,而是事先将具有华彩性质的段落写入作品中。不少独奏家将品味拙劣的华彩加入某部杰作的情况,已经引起了贝多芬的警惕,为免自己的作品遭此荼毒,他不再给自由加入的华彩段留出空间。看到之后门德尔松、舒曼和柴可夫斯基写作协奏曲时竞相效仿,就不难明白贝多芬此举的开拓意义。

       相对于32首钢琴奏鸣曲来说,聆听贝多芬的五部钢琴协奏曲似乎是一段不长不短的音乐旅程。奏鸣曲几乎呈现了乐圣的每一侧面,协奏曲则勾勒出特别面对公众的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的形象,可惜到最后一部协奏曲问世时,他已无法担当独奏部分。

       而该作或许也是体现贝多芬有关钢琴演奏之理想最充分的协奏曲。因他作为钢琴家,正是以对演奏整体力量与气魄的革新而名垂演奏历史。《第五钢琴协奏曲》成为五首作品中人气最高者,并非单纯由于它的华丽,也因为该作的确堪称特别“贝多芬”的一部协奏曲。

       录音室与舞台之上的协奏曲旅程

       对一位贝多芬演绎者而言,贝多芬的协奏曲和奏鸣曲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无论现场演出还是录音,皆是如此。哪怕不被视为贝多芬专家,也可能灌录这些作品的全集,或在现场连弹五首;对待钢琴奏鸣曲则不然,会演、录全集的基本都是公认的贝多芬专家,或是相当有志于此的演奏家。

       当然,目前由于唱片灌录的门槛越来越低,不断有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出现,是否整体上仍有专家型的追求已不得而知。但就近百年的录音历史中存留的演奏而言,整体情况基本就是如此。

       在录音史的早期阶段,完整灌录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是很奢侈的事,哪怕是划时代的大钢琴家们,也基本都是灌录其中的部分作品。施耐贝尔是极少数有此殊荣的钢琴家,当时他被视为贝多芬的代言人,仿佛令作曲家复活一般的演奏者。他在30年代就完成了贝多芬协奏曲全集的录音,后来更多次重录其中的部分作品。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会忽视在50年代之前,肯普夫也仅仅留下贝多芬协奏曲的准全集(缺“第二号”)。演、录全集与否,其实也是极复杂的问题,固然彼时的录音条件束缚了很多钢琴家,可今日渐渐以全集为“常规”的视角也为演绎者们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总之,早期录音中的钢琴家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自己最有心得的作品,当然也要考虑人气。不用说,第四和第五协奏曲最频繁地亮相,但钢琴家们的偏爱远不止于此。

       如前所述,里赫特极为热爱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他的伟大前辈拉赫玛尼诺夫也钟爱这首。很可惜,拉赫没有留下该作的录音,却有一些别致的记载。作为钢琴家的拉赫玛尼诺夫有时会重塑音乐的情境,这也是后世对其争议颇大的一点。然而,某次在排练贝多芬“第一”的时候,拉赫首先对乐队成员说:既然我不是贝多芬专家,那么我们还是依照原速演奏吧。

       除了施耐贝尔与肯普夫之外,吉塞金也留下《第一号协奏曲》最重要的早期录音之一。相对而言最乏人问津的“第二号”也有特别的支持者,就是那位气魄非凡的女大师,被称为“贝多芬的情人”的艾莉·奈依(Elly Ney),她同时与伯姆合作了《第五号协奏曲》。

       巴克豪斯很早就对录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比施耐贝尔更早灌录贝多芬的协奏曲。他在20年代灌录贝多芬第四、第五号协奏曲的录音是划时代的成就,也是这些作品最早期的标杆性演绎。虽然录音时间很早,但由于采用电声技术,录音效果都达到了不难接受的水平。

       50年代以后,全集大量涌现,肯普夫先后以单声道和立体声灌录的全集,巴克豪斯的立体声录音等等,都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的。更不用说,阿劳先后三次灌录贝多芬五首协奏曲的壮举,更是体现了战后巨匠演奏家同录音繁荣之间最完美的联姻。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现场环境完整演出贝多芬的协奏曲,之后发行录音的情况越来越多。对音乐会来说,分两个晚上,连续演出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是一套理想的曲目。演出32首奏鸣曲固然很了不起,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对于演奏家和听众的挑战有时过大。弹协奏曲全集则不然,每一晚的曲目量都足称庞大,听众的兴奋点却不难维持。

       因为协奏曲的形式,本身就是特别要面对公众的,而这些作品还写得如此了不起。不夸张地说,哪怕一位钢琴家没有弹到一流,只要他能在技巧和修养方面到达一个合格的水平,演出这套曲目也会有很不错的效果。可真正要引发听众热烈的期待,或是灌录唱片之后仍被证明有长远的价值,就是另一回事了。

       二战后,与录音室制作同步推出现场版全集的钢琴家当中,走在最前列的仍是肯普夫、吉列尔斯、赛尔金等人,不过他们的现场录音当初并非为了商业目的灌录,而仅仅是日后被发掘出版。随着录音技术不断成熟,现场录音进行一些后期修补,然后直接进行商业发行的做法也渐渐普遍。

现场版全集的典范,不过这套最初并非为了发行而录制

       或许,录音室和现场最为并行不悖之处,就在于某位钢琴家往往选择在一段时间的演出之中,将某些曲目磨练精熟,然后再将它们带进录音室。当然也可能是发行现场录音(剪辑版居多),总之是一个:准备—演出—益发成熟—发行唱片的流程。这样的流程在长久的时间内运转,确实有其合理性。当然每一位演奏者,或指挥家所认同的成熟周期也各不相同。

       正是在前些年上海的舞台上,乐迷们亲历了这一流程的现场环节。德国中生代钢琴家沃格特(Lars Vogt)以同时担任独奏和指挥的方式,同英国的皇家北方小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的五首协奏曲。并且在不久之后,该组合就陆续发行了贝多芬协奏曲全集的唱片。

       那次我听了第二场,沃格特的演奏在声部刻画方面,确实拥有人们关于德国学派传统印象中的立体感。但整体上,他的演奏恰恰表现出二战后学派分界的模糊。钢琴家对于结构的把握,在端正的基础上不失率性,音色明亮而追求感官美。记得彼时有人将其演奏形容为“性感的”贝多芬,我基本认同,当然这是确保品味的性感。

       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演奏是否能够吸引我去收藏他们的唱片?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因为某些演奏现场聆听,让你感到有根底,有想法,品味也不错,听到这样的现场哪怕不是高峰体验,也确实令人满意。然而,其中的演奏一旦转换为录音,也就是进行反复聆听的话,是否还有同样的吸引力,其实是很有疑问的。

       2020年,在上海又举行了另一套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的演出:张昊辰与许忠指挥的上海歌剧院乐团合作,在上海大剧院分两个晚上演完。对国内的演出市场来说,这样充分发掘本土优势的系列,无疑是非常可取的。张昊辰近年的曲目中,德奥经典以舒曼的独奏作品为主,贝多芬的比重不那么高。但数年前,现场聆听他演奏贝多芬的《告别奏鸣曲》,确实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沃格特的贝多芬是走了一条在多种演绎倾向中,较为不偏不倚的折中路线,个性化的发挥尺幅不大。张昊辰追求以卓越的技巧为塑造音乐的工具,音响方面,结构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但其演奏真正的价值,在于他能够弹出一种非常新颖的诠释,却又完全让你感到是出于作品本身的需要。

       这方面,钢琴家不时让我感到他比许多前辈同行还更成熟一些。这次的协奏曲全集是可贵的开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磨合,相对于奏鸣曲的演出,又是另一种天地了。张昊辰在BIS不断推出高品质的新录音,由于目前的特殊情况,新片的推进不得不暂时停下。希望他再发新片时,不用太久就能让我们聆听又一套颇具启发性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全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史以来最牛的25位钢琴家
在黑白键上吟唱的诗人们 / 时间简史
歌单丨钢琴家李赫特演绎不同作曲家录音大赏
英媒体评出25位历史上伟大钢琴家 郎朗上榜
布伦德尔知性和抒情的优雅诠释(下)
114张唱片为布伦德尔祝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