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律的孩子,父母都深谙这些心理学效应

小川开始上小学,我开始有点焦虑。

他没有我期待的自律性,作业要提醒着专心做、快点做,第二天上课用的东西要我提醒甚至帮着收拾,钢琴要监督着练,睡觉要催着才上床......

我也知道,自己有些盲目焦虑。要求六、七岁的孩子(特别男孩)做到严格自律,本来就是件拔苗助长的事。

冲动、坐不住、磨磨叽叽拖拖拉拉、爱乱跑不爱学习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只不过,他们不能一直如此。伴随他们一天天长大,自律是必须修炼的核心能力。

所以,看着小川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我”拼命“按捺住内心的怒火,一遍遍告诉自己:不要把它看成是孩子的毛病,而是他成长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现在他正呼唤我们的帮助

那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律?在之前的文章里(每个不自律的孩子,背后都受到了这样的错误干扰,分享的是自然后果法

今天,再和大家聊聊4个经典心理学效应,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非常有帮助。

1
霍桑效应

改变,从被关注开始。

在美国芝加哥的郊外,曾有一个叫霍桑的电话交换机制造工厂。那里的各项制度都非常完善,但工人们却对工作有很多不满,工厂的业绩很不理想。

后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他其实是后来加入的)率领团队,在这座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其中,研究小组挑选了十几名女工参与实验,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福利(休息时长、供应茶点等),她们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

深入调研之后发现,被选中参与实验的荣誉感,特别是研究人员对她们尊重和关注,不是管理人员的指挥命令,是这些女工努力投入工作的动力。

这就是心理学名词“霍桑效应”的由来。

它表明,当人们得到外界的积极关注时,往往更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更加出色。

重点提示:

自律的起点往往是他律,他律又必须向自律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他律的形式要发生变化。在孩子的行为中,逐渐淡化指挥者的角色,蜕变为旁观者。我们的关注,提供孩子努力表现好的动力;我们的尊重,又给予他自主行动的空间。

如此,他律才有向自律转变的可能。

2
超限效应

说教有度,过犹不及。

“都跟你说了100遍,玩完玩具要收拾好!”

“你怎么老是这么磨蹭,快点!”

“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这么粗心。”

......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为啥说了100遍的话,孩子还是不放在心上?

其实,有可能你是“栽”在了超限效应上。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大作家马克·吐温就亲身经历过这种“窘境”:

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看完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点自己和孩子的影子?

重点提示:

电影《小孩不笨》中,小主人公杰瑞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一大家人“轮番说教”,杰瑞就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

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

你看我们被他们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在教育中,一句话重复一百遍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一百遍却可能就会成为一句废话。

所以,说教不能太多,批评“战线”也不宜过长。

有研究发现,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孩子是容易听进去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进入“左耳进右耳出”状态。

这是因为孩子在无意识中开启了“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

如此说教无效,也没给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丝空间,他们的自律又从何谈起?

3
德西效应

不适当的物质奖励,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智力题,还把这他们随机分成了两组。

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便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做完题后没有任何奖励。

工作人员发现,在休息时间里,控制组继续解题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实验组。

最后,德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们在外加报酬(1美元)和内感报酬(解题的乐趣)兼得的时候,外加报酬不但不会增强内感报酬,反而会减低内感报酬。

用通俗的话来理解就是: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

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再想让孩子们免费踢球给自己看,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在这个故事中,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在诱因“为得到美分而玩”。

而当外在诱因消失或停止时,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不再给孩子零花钱,他就不再主动做家务了;当我们停止奖励他写作业、练钢琴,他就越来越消极怠工了......

重点提示:

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是希望他好好学习,但我们也要知道,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曾说过:物质奖励说到底只能保证员工不发牢骚,将工作积极性维持在一个基准水平上。但它无法让员工满意,从而高热情地投入工作的。

想要大幅提升积极性,还得从成就感、认可、工作的吸引力这些激励因素着手。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内在动机”或“内驱力”。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

物质奖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做家务、写作业、练琴,但可能无法唤起他内心对事情的认可和投入。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具体怎么引导孩子,可以看看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别再奖励孩子了,因为......

4
登门槛效应

一口吃不成胖子,自律不能一步登天。

孩子一上学,自律的重要性立现。

其中,专注能力最为重要,也最让我们操心。上课、写作业,坐都坐不住,何来效果和效率?

之前,推荐过用来训练专注力的“番茄工作法”。

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确定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将25分钟设定为一个番茄时间;然后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时钟响起,短暂休息一下(苹果时间,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后可休息15-30分钟。

用在孩子身上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番茄 苹果”游戏的玩法,进行调整:

刚开始时,番茄时间设置得短些,之后再慢慢增加,10分钟、15分钟、20分钟……

苹果时间开始的时候设置得长些,之后再慢慢减少,10分钟、8分钟、6分钟、5分钟……

慢慢就会发现,孩子坐在椅子上、屁股不挪窝的时间在慢慢延长。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

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助手做的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到各家各户向主妇们提出一个小要求,让她们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

大部分主妇们觉得只是签个名而已,很简单。

两周以后,研究人员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写着“谨慎驾驶”的警示牌。

结果显示:

  • 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警示牌;

  • 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在实验中,一开始的“签名”就是第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迈过去之后,第二个“门槛”(树立警示牌)就比较容易跨过去。

弗里德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难度较高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成功。

相反,大家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而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会更容易接受较大的要求。

带娃时运用好这个效应,就会轻松很多。比如,在玩“番茄和苹果”的游戏时,我会先把任务设得比较容易,然后再渐渐加大难度,这样的”得寸进尺“,不会引来娃的反感和抗拒。

慢慢地,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渐被型塑和提高起来。

与“一口吃成大胖子”相比,“登门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儿方法是一种更理性、更有智慧的方法。


川妈说说


给学生讲了N遍霍桑实验,有一天看到“霍桑效应”的说法,才意识到,其中的道理同样适用孩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此联想起,之前见过分享过的其他效应,有些管理学也有涉及。

管理的对象,最重要、最难的是人。虽然,不能把所有的方法照搬到教养孩子上,但有些思想是相通的。比如,今天分享的霍桑效应、德西效应。比如领导理论说,领导可以是教练员,也可以是领航员。伴随孩子的长大,我们的角色也要随之变化,从事无巨细指导的教练员,向把握大方向、放权的领航员演变。

控制分为前馈、同步和反馈控制三种类型。教养孩子的方法也分为这三种类型:反馈控制,等孩子的行为已经出了问题,再去解决;前馈控制,通过前期的引导,预防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同步控制,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出现不好的苗头,就立马干预,防止出现更大的问题。前馈控制固然最好,但也最难;反馈控制比较容易,不过已是亡羊补牢;而同步控制能防止大问题出现,却耗费精力,而且很容易遭到孩子的反感。

没想到,整天说的跨学科的应用在育儿也有一片天空。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一些可以用来管“孩子”的观点或方法,可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UC头条:5个心理学效应,帮助孩子养成自律好习惯
为人父母者,都应该知道的10个心理学规律(上)
教育孩子最有用的4种心理学效应,你知道几个?
这3个简单易懂的心理学效应,每个父母都应该知道
写作业不拖拉、早起不赖床:5条法则,教出自律的孩子
“赏识教育”要慎用!越奖励,越没有兴趣,小心“德西效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