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限供给》:一本书帮你在数字时代看懂新经济、把握新趋势

关于作者

周春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曾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教职,现在是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长江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扈秀海,社会学者,曾编著《大国养老》《振兴乡村》等多部解读社会热点的书籍。

关于本书

近些年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本书创新性地提出了无限供给的概念,并以此核心概念为主线,系统研究、阐述了新经济时代无限供给产品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无限供给经济中的许多重要现象,如免费模式、“羊毛党”问题、生态圈竞争、资产的无形化与客户的资产化等;同时对无限供给产品生产企业的竞争策略、加强用户黏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诠释了无限供给企业裂变式增长的原因和途径。

核心内容

你将听到:

无限供给产品与有限供给产品的根本差别是什么?

如何无限供给产品定价?

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成长路径是什么?

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如何实现爆发式增长?

无限供给经济中的市场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无限供给》,副标题叫“数字时代的新经济”。这两个标题连起来,就概括了这本书的主要观点,那就是:“无限供给”是看懂数字时代新经济的一把钥匙。

我们都看到,近些年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正在不断涌现。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颠覆了企业的经营方式。

我们看到了许多与从前不同的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许多数字产品都免费供应,甚至补贴用户?为什么互联网企业能够实现传统企业所无法企及的爆发式增长?为什么互联网领域总是出现寡头垄断态势?等等。我们时常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不足以准确解释这些新的现象、新的问题。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则是在尝试建立一套解释数字时代新经济现象的理论体系。

本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周春生,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担任教职,现在是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长江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另一位作者是社会学者扈秀海,他曾经编著《大国养老》《振兴乡村》等多部解读社会热点的书籍。

在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里,两位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当下理解世界、把握趋势的新工具,这个工具就叫做“无限供给”。

在数字时代,有些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可以无限增产、无限供应,这样的产品就是“无限供给产品”,比如苹果的iOS操作系统、腾讯的微信,以及百度的搜索引擎。像这类科技成果、计算机软件、数字产品,还有著作权等,都是无限供给产品的典型代表。而无限供给经济,便是由这样的无限供给产品构成的经济系统。

“无限供给”是一个传统经济学不曾涉及的概念。你看,传统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资源稀缺。由于生产过程是将资源转化成产品的过程,既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产品的供给也是有限的。

然而,本书告诉我们,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经济学的资源稀缺假设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生产理论、供求理论,正在被彻底颠覆。而引发这个颠覆的支点,便是“无限供给”。在无限供给经济中,产品定价、企业成长、市场格局都跟有限供给经济有着根本差别。

接下来的音频,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咱们聚焦于无限供给产品,看一看它们与有限供给产品的根本差别是什么,以及如何给它们定价;第二部分,咱们来讲一讲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成长路径以及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部分

首先,咱们来看看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产品特征,以及定价方式。

传统经济时代的大部分产品,像食品、服装、汽车、机床,等等,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比如你要想多做一个汉堡,多生产一辆汽车,就得投入人力、物力,重新生产一次。因此,这类产品的产量都是有限的。你投入多少人力、物力,相应就会有多少产量。并且,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的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每多生产一件产品的单位成本会增加,简称为“边际成本递增”。

而在数字时代,一种产品之所以能够实现“无限供给”,背后的原因是,这些产品一旦被开发出来,增加产量的边际成本便接近于零。比如,复制一个软件到另外一台计算机的成本可以忽略;谷歌或百度的搜索服务,多一个人用,也几乎不增加成本。可以说,对于这些产品来说,只要市场有需求,企业想提供多少,就能提供多少。

那么,这种零边际成本、能够无限供给的产品,该怎么定价呢?传统经济时代,最常见的产品定价依据是成本。但是,这对于无限供给产品来说并不适用,因为无限供给产品的成本结构非常特殊,它在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后面再增加产量的时候,成本并不会相应增加。这会导致,产品的产量越大,平均成本越小。那么,如果按照成本定价逻辑的话,缺乏市场规模的产品就会卖出天价,而销量巨大的产品就应该免费。这显然不合理。

本书认为,由于企业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前期投入的研发成本,而对于生产无限供给产品的企业来说,研发成本是一个常数,因此销售收入最高的时候,也是销售利润最高的时候。我们知道,销售收入等于产品价格乘以销量,因此,产品的最优价格应该是能让产品销售收入最大化的价格。

那么,是不是价格越高,收入越高呢?显然不是。因为高昂的价格会压制用户人数的增长,对收入增长起到反效果。那么,企业该如何在销量和价格之间做好平衡呢?

咱们先来从理论层面来看一下。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需求的价格弹性,指的是价格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需求量(销量)会下降几个百分点。计算表明,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时,涨价会导致产品的销售收入下降;当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时候,涨价会导致销售收入增加;而当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1的时候,销售收入最大。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产品价格定得越高,需求的价格弹性也会越高。那么显然,产品的最优定价应该是使得需求的价格弹性等于1的那个价格。

上面这一段理论分析你可能听得有点迷糊,没关系,简单来说,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无限供给产品尽管是零边际成本,但这种产品的定价也要讲究科学,尊重需求规律;随意定价则会损害企业自身利益。

在现实中,生产无限供给产品的企业经常会采用的一种定价方法是,差异化定价。比如,一些软件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特意把软件设计成专业版和普通版,专业版以高价卖给支付能力强、对产品性能要求高的用户,而性能稍差的普通版则卖给支付能力弱的用户。

这其实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价格歧视”。

所谓价格歧视,是指一家企业,针对不同用户,把相同产品卖出不同价格。我们平时可能感觉,某种软件的普通版和专业版应该属于不同产品,就好比奥迪汽车的A3和A6,产品不同因此售价不同,不算价格歧视。其实并非如此,生产一辆奥迪A3和跟生产一辆奥迪A6的成本差距很悬殊,但是,软件的专业版和普通版的边际生产成本却完全一样,都是零。

那么,既然如此,企业为什么不统一为用户提供性能更好的专业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既不想失去支付能力弱的用户,又希望从支付能力强的用户那里多赚一点。

像互联网游戏里的各种虚拟道具,比如步枪和大炮,成本没什么差别,价格却大相径庭;还有一些视频网站,付费会员可以不受广告骚扰,不付费就需要观看广告;以及,一些购物网站通过大数据分析,给那些他们认为购买力弱、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多派发一些优惠券,让用户打卡积分,或者搞限时秒杀,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变相的价格歧视策略。

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在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的时候,哪怕用户只愿意支付很低的价格,也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因此,采用价格歧视策略,让不同支付能力的人支付不同价格,企业才能尽可能地占领更多需求,获取更多利润。

刚才咱们对于无限供给产品定价的所有讨论,是基于这样一条假设展开的,那就是:企业只能依靠直接出售产品来获取收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盈利渠道。

然而,相当多的无限供给产品,都能够一物多用,给企业带来多元化收益。

比如,微信既可以用来发消息,也可以晒朋友圈、发红包、转账支付,甚至能用来召开视频会议,或者作为游戏和电子商务活动的流量入口,等等。这就给腾讯公司创造了多元化收入,并且还能积累大量的数据信息流。类似的,数字产品和智能产品的供应商们,除了通过版税、授权费获取直接收益之外,还可以通过广告,以及产品推广提成等其他渠道获取收益。这些其他收益可以统称为衍生收益。在很多时候,衍生收益可能会远远高于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你可能听过近些年互联网领域的一句流行语,叫“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话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许多数字产品都免费供应,甚至补贴用户?答案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无限供给产品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边际成本为零,二是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衍生收益。依据衍生收益的高低,产品价格可以为正,可以为零,甚至可以是负的——也就是说,使用产品不仅免费,还可以领取红包,或者获得补贴。

回忆一下,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无论是大型操作系统,还是小型应用软件,主流商业模式都是收费。

而免费,则是当下数字时代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概念。从Facebook到谷歌,从腾讯到百度,主流的应用软件几乎都可供免费下载。紧接着,当我们对免费模式习以为常的时候,补贴悄然来临,从滴滴到美团再到趣头条等,不一而足。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前软件行业除了销售软件,几乎没有其他衍生收益。而在数字时代,软件成了触达海量用户的工具,而用户又能带来各种衍生收益;用户数越多,衍生收益越大。

第二部分

前面说的是,无限供给经济中,产品的特征以及定价方式。第二部分,咱们来看看,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成长路径,以及市场竞争格局。

刚才我们说了,在传统的有限供给经济里,企业的产品生产具有较高的边际成本,而且边际成本还有递增的特点,因此产品供给有限。那么,无论用户数量有多少,需求量有多大,传统企业的销量上限都无法突破它的最大产出量,也就是产能。假如一家企业的产能是每年生产100万件产品,那么即使有一亿个人想买,他也只能满足其中的一百万人。所以,有限供给产品企业的规模,归根结底是由它的供应端决定的,企业做大靠的是产能扩张。

但是,本书指出,在无限供给经济中,决定企业规模和增长速度的核心因素由供给端彻底转向,落在了需求端。因为,对于任何一种无限供给产品,企业只要有能力生产一件,就可以快速并且几乎无成本地复制出任何数量。所以,企业成长依靠的不再是产能的扩大,而是用户的增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我们经常能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生产智能产品和数字产品的企业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在三五年里就能从小不点成长为巨人。

就拿抖音来说吧,现在国内几乎人人手机里都装着这个App。它其实2016年才上线,但上线后短短三年,就席卷了全国,也让它的供应商字节跳动迅速成长为了一家巨无霸企业。

再看拼多多,2015年成立,2018年就正式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市值达到240亿美元;2020年市值进一步突破千亿。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成长速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它们的产品供应可以完全摆脱产能的制约。因此,一旦研发出好的产品,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由用户驱动的爆发式增长。

不过,并不是所有生产无限供给产品的企业都能幸运地经历爆发式成长,没等爆发就已经倒下的企业也不计其数。

那么,这中间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

首先从供应端来看,你肯定需要研发出一款性能优越、质量过硬的产品。这是企业成长最基本的支点,不用多说。

而我们刚才说了,在无限供给经济中,需求端用户的增长速度决定了企业规模的增长速度。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用户增长速度呢?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提取出三个关键词:自传播效应、锁定效应和网络效应。

首先来看自传播效应,这是影响一家企业在宣传推广阶段的用户增长效果的关键因素。

对于用户驱动的无限供给企业而言,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研发工作。传统企业会投入大量资金在设备和原材料上,无限供给企业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研发和推广上。数字时代,企业宣传推广的渠道和方法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广告宣传外,社交平台、视频网站、付费引流,等等,都是获取用户的重要手段。

而自传播效应的意思就是,用户把产品主动分享给朋友、同事、网友,等等,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就能促使产品的新用户呈几何级增加。在社交网络发达的当下,一款产品能否触发强大的自传播效应,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企业对于产品的营销策划也很重要。

比如,白酒品牌“江小白”,在口感方面并不出众,但在获客方面做得很优秀、吸引了很多流量,关键就在于它强大的营销手段。

我们知道,江小白的营销策划,主要把注意力倾注在年轻人身上,关注年轻人的情感宣泄方式。它们的文案,在情感方面总是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如“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简单”,“青春不是一段时光,而是一群人”“最怕不甘平庸,却又不愿行动”,等等。很多时候,消费者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场景和一种情感。

作者指出,在社交网络中,一份营销策划的传播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情感价值。如果某个广告能够触发用户情绪,往往更能激发分享欲,触发自传播效应。

上面说的是宣传推广阶段的自传播效应,它的主要作用是吸引用户。但是,光把用户吸引过来还不够,你需要想办法“黏住用户”,也就是降低用户流失率。在数字时代,黏住用户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锁定效应”。

什么叫“锁定效应”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孩在20岁之前一直穿平底鞋,没穿过高跟鞋。那么,如果你突然让她改穿10厘米的尖头高跟鞋,她肯定会感觉不适应、不舒服。所以,如果没有某种强烈的动因,她是不会轻易放弃平底鞋而改穿高跟鞋的。这就体现了平底鞋对她的“锁定效应”。

相比于鞋子,科技产品的锁定效应更强。因为它们更复杂,用户需要花一定时间去学习,去适应,才能得心应手。这些已经投入的学习时间,会让用户们不愿意轻易放弃已经熟悉的产品,另外投入时间去适应新产品。比如,用惯苹果手机的人,在换新手机的时候,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搭载iOS系统的苹果手机,而不是选择安卓手机;而用惯联想电脑的人,也不会轻易换上苹果的Mac。

锁定效应是客户黏性的重要保障。决定锁定效应强弱的主要因素,是迁移成本,也就是用户从一种产品迁移到另一种产品所要花费的成本。迁移成本里,除了刚才说的,学习适应成本以外,还包括其他类型的成本。

比如,资料数据的迁移成本。我们在某个软件应用里的联络人、收藏的资料、做的笔记,通常不能直接转到另一个软件里去,换了以后只能重新录入。

还有一种成本,叫既得利益损失。也就是说,如果你放弃原有产品,会损失一些福利或收益。这是目前互联网企业们为了提升用户黏性重点发力的地方,比如,坚持在App上签到会有奖励,连续包月会员有价格折扣,以及消费后有积分、积分能兑换商品,等等。还有,像支付宝上的芝麻信用分,主要是根据你在阿里系应用上的交易和消费行为计算得出的,信用分高的人可以享受多种便利服务,这也是一种强化锁定效应的方式。

上面说的是,迁移成本越高,锁定效应越强。因此对于市场里的现有玩家来说,肯定要想方设法通过提高迁移成本,强化锁定效应。而对于后进入者来说,就需要破解前辈的锁定效应。他们要做的,是让用户的迁移收益高于迁移成本。比如让自己的产品性能更强大、设计更新颖、质量更可靠、收费更便宜、使用更方便,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破解锁定效应的武器。这个时候,那些先进入者如果跟不上技术的更迭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就会在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中被残忍地淘汰。

比如,今日头条在2014年正式推出,比互联网资讯服务的领航者新浪、搜狐等晚了很多年;但是创始人张一鸣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做内容,那就是,用技术算法从海量信息中搜索挖掘有价值的内容,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定制化”推送;并且,一个热点新闻刚刚出来,几秒后就能被今日头条抓住,然后精准推送给特定人群。这些都成了今日头条破解老玩家锁定效应的利器。它在推出后的短短90天时间里就收获了超过1 000万用户,等其他几大巨头反应过来,今日头条已经长成了庞然大物。

到这里,我们说了自传播效应和锁定效应这两个影响用户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接下来的这个因素叫“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指,一种产品,如果通过某种网络形态被连接起来,那么这种产品的价值会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简单来说就是,“用的人越多,产品价值越高”,或者“网络越大越好”。

网络效应其实早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了。比如在电信系统里,如果人们都不用电话,那你自己装电话就是没有价值的;而电话越普及,拥有电话的价值就越高;还有,在办公系统里,如果你使用的软件独一无二,那你编辑出来的文档用其他的软件根本打不开,这个时候你的工作就没有意义,现实中多数人选用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正是网络效应的体现。

进入数字时代之后,网络效应越发明显。比如,你之所以使用微信,是因为你身边的人在使用微信,因此使用微信的人越多,就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微信网络。诸如此类的例子,你肯定还能想到很多。

网络效应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能帮助企业巩固已经获取到的用户,并且让前期的用户积累成为后面的增长动能,从而使得成长飞轮越转越快。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效应给无限供给产品带来了规模经济。也就是说,使用同一个产品的人数越多,这个产品的价值就越大,由此产生了规模效益递增的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效应也是一种马太效应,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到这里,咱们把刚才说过的锁定效应和网络效应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这两种效应同时发功,会产生一种什么效果呢?

咱们来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2009年8月,新浪推出了新浪微博。这款社交平台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热捧,用户规模一度爆发式增长。到2009年底,新浪微博的活跃用户突破了500万,2010年超过了5000万。

看到新浪微博的火爆态势,一些当时和新浪齐名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各自的微博平台。2010年4月,“搜狐微博”上线公测;5月,腾讯微博开放注册。

从时间上看,这些微博产品仅比新浪微博晚了几个月,但就是这短短几个月,使新浪微博获得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一方面,早期的新浪微博用户已经在上面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络,产生了锁定效应,而且搜狐微博和腾讯微博在功能上也并没有突破式的创新,很难破解这种锁定效应;另一方面,网络效应使得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和用户数量增长越来越快,把后来者越甩越远。而到了今天,新浪微博的竞争者们大多偃旗息鼓,提起微博,人们几乎下意识地认为就是指新浪微博这一家。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如果锁定效应和网络效应同时发功,那么在这个产品市场中,往往会出现“先发优势”和“赢家通吃”的特征。也就是说,最先入场的玩家最容易做大,最先做大就可能通吃整个市场。

因此,在无限供给经济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市场竞争格局是,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整个市场。

这种格局跟传统的有限供给产品市场有根本区别。在有限供给经济中,每家企业的产能相对有限。因此,同样一种产品,比如,面包或牛肉,需要同时有多家企业生产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但是,在无限供给经济中,同样一种产品,比如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搜索引擎服务,网上社交服务,等等,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就有能力满足整个市场的需要,那么就不需要有大量生产同质化产品的企业,现存的企业也更有动力去追求规模扩张,甚至垄断。

结语

以上,就是《无限供给》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

总结一下,在第一部分里,我们说了无限供给产品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边际成本为零,二是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衍生收益。因此,无限供给产品能够实现免费供应,甚至商家还会反过来给用户发补贴。

在第二部分里,我们主要说了无限供给经济中的企业成长路径和市场竞争格局。在无限供给经济中,企业成长依靠的是用户增长,不再受产能的限制;而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在于,它能否用好自传播效应、锁定效应和网络效应。也正是因为这些效应的存在,在无限供给经济中,经常会出现“先发优势”和“赢家通吃”的市场特征,并且很有可能出现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整个市场的局面。

经济学家夏皮罗和范里安曾经在《信息规则》一书中说:“技术会变,经济规律不会变。”但《无限供给》这本书提醒我们:技术改变,经济规律或部分经济规律有可能也会产生变化。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产品定价、企业成长、市场竞争的逻辑与从前有了许多差别。正如,用牛顿力学来解释粒子运动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用以有限资源和有限供给为核心思想的传统经济学框架,来分析和理解数字时代的各种全新的经济现象,注定会产生诸多谬误。

当然,我们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只是对数字时代的新经济展开的一个初步研究尝试,许多问题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但书中以“无限供给”为起点所建立的这套基本的理论框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锁现象的新钥匙,一个理解世界的新工具。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原书的电子版已经为你附在最后,欢迎你进行拓展阅读。此外,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分享”按钮,免费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讲述:哈希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头条
读书︱无限供给下的数字经济谜团解析 ——读周春生、扈秀海《无限供给:数字时代的新经济》
共享经济“涨声”中续命
收益递增的更多思考
直播预告: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
黄桦《税收学》笔记和课后答案pdf网课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