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项羽是被刘邦部队斩杀而亡?



楚汉逐鹿中原


大势已去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刘邦与项羽结束了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拉锯战,达成和平协议:项羽撤出刚刚夺取不久的荥阳,楚汉以最初的对峙分界线鸿沟为界(战国时魏国所修的一条运河),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属楚。结果刘邦“背信弃义”,乘项羽东归时,突然发兵从背后攻击,这才有了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一系列故事。

  不过,如果重新审视当时的天下格局,就会发现项羽签下的这份盟约有多么自欺欺人:韩信、曹参所率偏师在北线一路横扫,先后灭了魏、代、赵、燕等诸侯国,进而南渡黄河,灭了齐国,占领了战国时齐地全部国土,其中,位于齐国西部的城阳距西楚国都彭城不过200公里。

  作为汉国盟军的彭越,已经从最初“打了就跑”的“游击战”变成了攻城略地,此时他已占据西楚西部的外黄、睢阳、谷城、巨野、定陶、虞县、下邑等十七城,所部距彭城最近的不过百余公里。

  更要命的是,彭越所部还彻底截断了彭城与前线楚军之间的联系,后勤辎重根本运不过去。相对于平分天下,下顿吃什么恐怕才是楚军当时更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西楚南部,此前被项羽杀了全家的英布,在得到刘邦支持后,随同汉军刘贾所部一起杀回了自己原来的封国,攻下了战国时楚国的国都寿春,于是有了如今的九江。

  在这一过程中,南下汉军还策反了项羽的大司马周殷。

  不难得出结论,此时西楚已陷入四面被围的态势。

  与此同时,在与韩信合兵击杀龙且之后,灌婴所部随即南下,连续击败几路楚军,先后攻占傅阳、僮城、取虑、徐城、下邳……经一系列战斗,灌婴所部已完成对彭城的包围。

  而当时驻军成皋的汉军,则要轻松得多,他们的背后是秦国故地,坐拥八百里秦川沃土,后方安定,最起码后勤保障无须任何担忧,即便继续耗下去,刘邦也完全耗得起。

  不过,项羽手中还握有一张牌——此前被俘的刘太公和王后吕雉。事实上,在战乱时期,亲情往往抵不过现实利益。项羽就曾大大方方地与自己的杀叔(父)仇人章邯结盟立誓,刘邦最终选择罢兵换人,相对于当时的环境,其实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举动。

  如上所述,从当时的格局看,事实上,“鸿沟之盟”根本没有任何可操作性。不要说半壁江山,当时项羽连西楚这个基本盘都快要丢掉了。

  协议惟一的价值,不过是用两个颇有价值的人质,换取战场撤退的机会。

  从楚军的行军路线看,楚军撤出荥阳后,并未取道陈留向东前往彭城,而是走阳夏-固陵-垓下这条路线一路向南,根据常理推测,项羽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显然是要放弃彭城,向南退回项氏的老封地会稽。



理所应当的胜利



  在楚军南撤(逃)后不久,汉军主力的追击也开始了,从阳夏一路追击到固陵。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初)十月下旬,灌婴攻破楚都彭城,九江王英布也已率军北上,攻占城父(今安徽涡阳以东),对楚军来说,此时已无后方可言。需要注意的是,在汉武帝之前,西汉一直沿用秦的历法,官方纪年以农历十月为正月,十月即为一年的开始,因此,此时距“鸿沟之盟”的签订并没过多久。

  至十一月,在固陵撑了20多天后,项羽率楚军余部突围,之后继续向东南撤退。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军事行动中,敌前后撤的复杂和危险程度远高于进攻,如果想尽可能完整保存部队更是如此。因此,每隔一段距离就必须驻扎休整,否则连续狂奔,光是士兵掉队、开小差,就足以摧毁整个部队。正是利用项羽所部在垓下休整的空当,汉军再次完成了对楚军的合围。此时,对项羽而言,惟一的本钱只剩下其手中掌握的十万楚军。

  汉五年十二月,韩信、彭越、英布等部先后与汉王会合。汉军以韩信所部三十万人为主力,刘邦所属的孔将军部为左翼,费将军部为右翼(这两人都没在历史上留下全名),周勃、柴武等为预备队。韩信所部率先发起攻击,但初战受挫退却。楚军发现占到了便宜,便准备追击韩信,所幸孔、费两部汉军及时从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此时,韩信迅速率部回军再战,项羽在三面夹击下遭遇惨败,被迫再次退回垓下。

  关于垓下之战,历来有四个著名典故: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乌江自刎。问题是这四个典故的真实性都太值得怀疑了。

  先说“四面楚歌”。按照《史记》中的说法,当时汉军半夜在楚营外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于是士气崩溃,才有了后面项羽率八百骑南逃乌江。不过,问题来了,在没有音响设备的秦末汉初,靠嗓子在旷野中使劲喊,一个人的声音能传出多远?为了安全考虑,汉军士兵唱歌时肯定不能离楚军营地太近。即使是冷兵器时代,十万大军驻扎的地域面积也非常可观,要让大部分楚军都听到,谈何容易?主官的营帐肯定是在营区最内层的核心位置,周围必定守备森严,如果项羽本人都可以听见歌声,那这些人是在什么地方唱的?大军驻扎,无论昼夜,外围必然会保持多支小股部队来回巡逻,如果唱歌的汉军和巡逻部队遭遇了怎么办?显然,要是真能解决上述问题,完成这个部署,那还不如直接攻进楚军大营了。事实上,当时不是“以为”楚地尽失,而是楚地已失,最起码西楚都城彭城已被灌婴所占。

  至于“十面埋伏”,这个提法其实并未见于正史,即便是在《史记》中也没有提到。从地形来看,垓下古战场处于江淮平原,这样的地理环境下,数十万兵力很难设伏。看看两千多年后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就该知道,大规模运动战,是这种环境下最合适的战法,谁的指挥协调能力更好,谁的军制更科学,治军更严格,士兵自主作战意识更强,谁就是这种环境下的王者,从古到今,概莫如是。汉承秦制,楚袭楚制,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而“霸王别姬”和之前提到的“鸿门宴”的问题一样——太细致、太生动、太有临场感了,以至于很难让人不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历代史书中,对项羽的王后都没有记述,对于他身边的女人,《史记》只有“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这一句话,汉书里则只多了一个字“有美人姓虞氏,常幸从”。既不称王后,也不笼统地称夫人,而称“美人”,一则,说明虞美人的地位因此不会太高——按照秦汉时称谓,除王后外,后宫其他女眷由高到低分别是:少使、长使、七子、八子、良人、美人,也就是虞美人的级别比宣太后(芈八子)刚进宫那时还要低两级;二则,也说明项羽身边肯定不止她一个女人。如此看来,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至于“乌江自刎”的典故,如果仔细分析起来,恐怕算得上项羽人生中的一个污点。垓下被围时楚军尚有十万人,虽然在上一次突围战中被韩信等人击败,但那也只是一次击溃战。因此,楚军此时剩余的兵马肯定不会少,否则汉军也不会选择继续围困,直接消灭他们即可。然而,项羽没有像长平之战中的赵括那样,选择亲率全军突围,而是趁着天黑带领八百亲兵秘密逃离(突围)。从目前的史料看,对垓下的数万楚军官兵,项羽没有给他们任何交代,既没有布置他们突围,也没有授权其他军事主官带着他们向汉军投降。楚军营地一切如常,成了项羽最好的掩护。可这却是楚军官兵的灾难,他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失去了指挥。最终,一战下来,汉军的战果统计是,斩首楚军八万。对此,《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打败”。



格局决定结局



  此外,《史记》中关于项羽之死的记述,本身就有自相矛盾之处。我们现在熟悉的那个版本来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在《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记述虽然简单,但说得非常明确,项羽是被灌婴所率的骑兵斩杀于东城,而此处距乌江尚有100多公里。即使不考虑“乌江自刎”这一典故中楚军28骑消灭汉军几千人的夸张情节,按照史料记载中二比一的比例看,显然还是后两者中的记载更“靠谱”。

  其实,那些赫赫有名的战将,极少会脱离指挥位置亲临战阵,他们如果死在战场上,最普遍的死法就是“死于乱军之中”。在没有电视报纸的时代,仅凭语言文字描述,任谁也不可能第一时间判断出眼前这人是不是敌方的大BOSS,当然,如果通过衣着(如果没有故意换上士兵的衣服的话)、护卫部队的战斗力,也可大致猜出对方的真实身份。

  有意思的是,根据《汉书》中《功臣年表》记载,直接参与追杀项羽而受赏的五位骑兵将领——吕马童、王翳、杨武、吕胜、杨喜这五人,都是前秦军骑兵的军官,由此也可以看出,汉军中前秦军官兵所占的比例有多大。据《史记》记载,吕马童和项羽是旧友,结合当时发生的历次历史事件判断,这俩人最可能出现交集的时间应该是在殷墟会盟前后,既然吕马童归属灌婴率领的郎中骑兵,那他原先很可能属于王离带到巨鹿的九原边军。如果沿着这个思路推测,既然吕马童能与项羽做朋友,说明双方并没有发生大规模交战,再考虑楚汉战争时期楚军编制中突然出现一支之前从没被记述过的骑兵,那么,可以合理推测一下:王离所率的秦军,最后很可能也是以结盟的方式,成建制地投靠了楚军。

  总之,项羽最终死在长江以北,时年刚刚31岁,这使得汉帝国统一天下的后续步骤可以大大简化。纵观其一生,项羽走的其实是一条他难以驾驭的道路——最初的项羽,只是以一个将领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彭城之战中高超的远程奔袭战术看,他绝对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将领。然而,定陶之战中项梁兵败身死,由此开始,我们必须以一个国君的标准,来看待当时只有20多岁的项羽。以这个标准衡量,项羽显然是不合格的。当时,他连军事素养都尚在历练之中,至于继承他叔父的衣钵,对于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来说,没有任何准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初秦孝公嬴渠梁继位时年仅21岁,与项羽担纲大任时差不多大,然而,凭借少年老成的个性、博大的政治抱负和胸怀以及佛心鬼手般的政治手段,这位年轻的君主起用了商鞅,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彻的变法,为一百多年后秦统一天下打下了最为牢固的基础。对身处权力链条顶层的人来说,任何障碍都不能成为其失误的理由。

  秦灭亡后,诸侯联军入关中,项羽作为“纵长”,稀里糊涂地为诸侯军在关中的全部恶行买了单,从而失去了在关中立足的可能性,最终只能回返西楚。略夸张地说,到这一刻起,历史对项羽的“考试”就已提前结束了,成绩是不及格,代价就是后来死于非命,而且再无“补考”的机会。这就是所谓格局决定结局:过早登上权力顶峰——缺乏政治上的眼界——导致政治上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认识——导致无端为他人买单——导致坐失关陇形胜之地——导致西楚国在地缘上先天处于劣势——导致军事上处处被动。此外,缺乏如秦孝公那样的大格局、大胸怀,内政上抱残守缺,沿袭楚国旧制,导致西楚缺乏社会动员力,非项氏官员离心离德。如此就形成了两个链条,而它们的最终指向都只有两个字:败,亡。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项羽结局,最终都是没有过江,只不过一说是“不为”,另一说是“不能”。那么,假如项羽过了江,历史就可以改写吗?答案是否定的,上述两个“死亡链条”,哪一个都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从地缘上看,从古至今,长江从未阻挡住过任何一个自北方而来的征服者,中国古代历史上,除明朝一个特例外,历朝历代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且历朝历代,从没有一朝在北方尽失之后能够不亡国的;从政治上看,当时江南地区的楚国故地,贵族封建制只可能更加顽固,其弊端只会更多。此外,汉军也不会给项羽重整旗鼓的机会。即便项羽侥幸过江,追到江边的汉军也必然会紧随其后。惟一可能改变的,恐怕是原来树大根深的老世族,会被战火波及而元气大伤。而这对西汉帝国来说将是一件好事,假如果真如此的话,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没准儿就没能力发动“七王之乱”了…… 


摘自《世界军事》 文/王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上最强武将项羽传记
以多胜少没那么简单:百万规模的垓下决战是怎么打的?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会败给沛县混混刘邦?楚汉战力分析
刘邦给韩信和彭越许下很多好处,霸王项羽终于遭到围剿自刎乌江!
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项羽为何选择自刎吗?为什么?
他二十三岁起兵,三十岁就身死国灭,为何能被后世传颂两千余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