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肠易激综合征
又称:
痉挛性结肠
科室:
消化内科
概述
一种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为特征的常见的功能性肠病
症状主要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
目前病因未明,可能与肠道动力紊乱、内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
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粪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
本病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时发生。
分型
按照患者的粪便性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其中腹泻型较多见,是我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类型。
发病情况
肠易激综合征在欧美国家成人患病率为10%~20%,我国为5.7%~7.3%。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中青年。
肠易激综合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
病因
致病因素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异常和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基本病因
肠道动力紊乱
肠道动力变化可能是本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表现为动力亢进,肠传输时间显著缩短,结肠动力显著增强;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则恰恰相反,表现为肠道动力不足。
内脏感觉异常
临床试验发现,本病多数具有对肠道管腔扩张感觉过敏的特点。
表现为痛觉阈值下降,直肠扩张后的不适程度增强或有异常的内脏-躯体放射痛,更易产生腹胀、腹痛等症状。
脑-肠调控异常
本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传入信号的处理,以及对肠神经系统调节的异常。可以理解为是对脑-肠神经系统的一种超敏反应。
肠道感染
研究显示,急性肠道感染后发生本病的概率明显增高。
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显示,本病会出现肠道内有益菌菌群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增多的表现,特别是在因肠道感染使用抗生素后。因此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
精神心理异常
肠易激综合征常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异常表现,并且心理应激如亲人离世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因此精神心理异常可能与本病有关。
诱发因素
食物刺激
部分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可能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如乳糖不耐受等。
药物刺激
某些药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
激素变化
青春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的变化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本病。
手术刺激
部分腹部外科手术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也至今未明。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肠道运动障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口-盲肠食物通过时间短,而便秘型则时间延长,后者结肠高幅蠕动性收缩减少。因此,推断本病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运动障碍有一定关系。
内脏感觉功能异常
本病存在内脏高敏感性,并可以波及整个消化道,但以直肠敏感性增加的最为突出。因此,推测超敏反应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
肠道通透性改变
部分肠易激综合征会出现肠道通透性增加等表现。因此,推断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受损,或是膜两侧压力的改变等因素也可能是本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起病通常缓慢、隐匿,间歇性发作,有缓解期。
病程可长达几年至几十年,全身健康状况多数不受影响。
典型症状
腹痛
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
疼痛局限在一处,或整个腹部都有痛感,以下腹、左下腹或脐周多见。
腹痛性质各异,但不会进行性加重,极少有睡眠中痛醒者。
在排气、排便后可以缓解。
腹泻
腹泻特点
一般每日3~5次,少数严重者可达十几次。
夜间不出现腹泻(这点极罕见于器质性疾患),通常仅在晨起时发生,约1/3可因进食诱发。
粪便性状改变
粪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
多带有黏液,但无脓血。
便秘
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而且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早期多为间断性,后期可为持续性,甚至长期依赖泻药。
其他症状
除去失眠、心跳加快、头背部疼痛、口腔异味等,还会伴有以下症状。
上消化道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会伴有胃烧灼感、反酸、嗳气、胃胀等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尿频、尿急以及排尿困难等泌尿道症状。
性交痛及性欲减退等。
精神心理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及紧张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如果反复出现下列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伴有消瘦、贫血等。
腹胀,特别是在午后加重。
排便频率异常(每日排便>3次或每周<3次)。
排便过程异常,如出现腹泻、便秘、费力、排便不尽感。
粪便表面带有黏液。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 。
长时间有消化不良症状有可能需要行胃肠镜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持续时间有多久?
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上较平常有何改变吗?
有没有便血等?
有没有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
近期有没有吃不洁净的食物或饮用不卫生的水?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是否做过胃镜、结肠镜等相关检查?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患有肠道疾病?
近期是否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
家人出现过类似症状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结肠镜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血生化
便细菌培养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和排便习惯改变病史。
临床表现
以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腹部持续性或痉挛性疼痛,并且可在排便、排气后明显改善。
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或干结羊粪球样粪便。
排便次数较既往明显增多或较少。
排便异常,如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
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睡眠障碍,经常失眠。
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可直接观察粪便性状,异常结果可辅助医生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如果粪便外观为干球粪或硬粪,或糊状粪/稀水粪等,可支持医生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检验前无需禁食禁水,标本需要使用特殊容器及时送检,且不能混入尿液等杂质。
血生化
血生化是指检测存在于血液中的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和血钙浓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高钙血症引起的排便异常等相关疾病的干扰,进一步确诊肠易激综合征。
血生化检查前应遵医嘱禁食禁水。
病原学检查(粪便细菌培养或涂片观察优势菌)
病原学检查可帮助医生探明引起排便异常的原因,如腹泻是否由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引起,进而排除其他相关疾病的干扰。
做粪便细菌培养用的标本,应使用医院实验室提供的专用标本盒,以避免其他细菌混入。
影像学检查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有腹部CT和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排除器质性胃肠道疾病。
检查前需要除去腹部的金属物品,如皮带等。儿童检查时,需要家长辅助。
结肠镜检查
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情况:近期出现消瘦;呕血,黑粪,或粪便带血、带脓;腹部包块;有大肠癌或大肠息肉家族史;肿瘤标志物尤其是癌胚抗原(CEA)升高等。
结肠镜检查直观、清楚,还可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排除器质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肿瘤等。
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根据罗马标准,即没有可以解释这些变化的炎症反应、解剖、代谢异常、肿瘤,而腹痛反复发作,近3个月内至少每周发作1次,且同时伴有以下2项或者2项以上症状即可作出诊断。
腹痛与排便相关。
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主要基于特征性排便模式、疼痛的时间及特点,以及各项检查对其他疾病的排除。
鉴别诊断
结直肠肿瘤
相似点:都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便秘等,50岁以上人群应注意鉴别。
不同点:可借由内镜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点:都可出现发热、脐周疼痛等症状。
不同点: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伴有黏液脓血便。另外,疼痛部位除脐周外,一般为左下腹疼痛。肠易激综合征脓血便较溃疡性结肠炎不明显。可通过内镜检查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
消除症状、改善全身情况。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高脂肪食物摄入。
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工作,具体包括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
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可能与本病有一定关系,因此可使用生酮饮食法治疗本病,但治疗前需要先行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具体治疗方法由医生或营养师制定。
药物治疗
解痉剂
适应证:腹痛时可遵医嘱短期使用。
作用:可缓解肠道的肌肉痉挛,降低肠道的敏感性,有利于减轻腹痛。
常用药物:抗胆碱药(如山莨菪碱等);平滑肌钙离子拮抗剂(如美贝维林等);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曲美布汀等)。
调节胃肠道动力
作用:可作用于胃壁,从而加快胃部的蠕动,加快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缓解胃胀的症状。
常用药物:莫沙比利、泮托拉唑、甲氧氯普胺等药物。
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儿童需要慎用。
精神类药物
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有一定效果。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有助于缓解腹泻、腹痛及腹胀。
消除胃肠道胀气
二甲基硅油具有消气去泡作用,临床较为常用。
肠道益生菌
腹泻为主的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肠道菌群的紊乱,应用肠道益生菌类制剂有帮助。
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酪酸梭菌、酵母菌等。
预后
治愈情况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但预后一般较好,不会影响寿命。
危害性
肠易激综合征可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时间相对较长,而且疗效大多不是很显著,容易引起负面的心理变化和不良情绪,表现为反复求医、疑病等。
全身症状
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人群,可有头昏、头痛、睡眠障碍等。
肠易激综合征导致的种种不适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避免饮浓茶、咖啡等。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作息管理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生活习惯管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积极锻炼身体。
戒烟。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随诊的时间:遵医嘱定期复诊;日常如果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可能需要进行粪便检查等。
预防
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
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
少吃或不吃脂肪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肥肉等。
戒烟酒。
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适当运动,如慢跑、打球等,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如胃肠炎等。
参考文献
[1]
王辰,王建安. 内科学:上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尤黎明,吴瑛. 内科护理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
胡品津,谢灿茂.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J]. 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2):796-813.
[6]
王陇德,马冠生. 营养与疾病预防-医护人员读本[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
于康. 于康说营养:胃肠肝胆胰疾病与饮食[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
[8]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2016,36(5):299-312.
[9]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2020年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J]. 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2):803-818.
[10]
Schmulson MW, Chang L. Diagnostic approach to the patient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107(5A): 20S–26S.
[11]
Holten KB, Wetherington A, et al. Diagnosing the patient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altered bowel habits: is i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3, 67(10): 2157–2162.
[12]
Ghoshal UC, Srivastava 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meaningful association or unnecessary hyp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4, 20(10): 2482–91.
[13]
Song KH, Jung HK,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Korea, 2017 Revised Edition. 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2018, 24(2): 197–215.
[14]
Post-infectious IBS. [2022-11-04] (https://aboutibs.org/what-is-ibs-sidenav/post-infectious-ibs.html)
[15]
Barbara G, Grover M, et al. Rome Foundation Working Team Report on Post-Infec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2019, 156(1): 46–58.e7.
[16]
Ford AC, Quigley EM, et al. Efficacy of prebiotics,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4, 109(10): 1547–61; quiz 1546, 1562.
[17]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Global Guideline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Global Perspective. [2022-11-04] (http://www.worldgastroenterology.org/UserFiles/file/guidelines/irritable-bowel-syndrome-english-2015.pdf)
[18]
Enck P, Aziz Q, et 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16, 2: 16014.
[19]
Thabane M, Kottachchi DT,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7, 26(4): 535–544.
[20]
Barber P, Parkes J, et al. Further Essentials of Pharmacology for Nurses. McGraw-Hill Education (UK), 2012.
[21]
Moayyedi P, Quigley EM, et al. The effect of fiber supplementation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4, 109(9): 1367–74.
[22]
Chey WD, Kurlander J, et 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clinical review. JAMA, 2015, 313(9): 949–58.
[23]
Mayer EA. Clinical practic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8, 358(16): 1692–9.
[24]
Wouters MM, Vicario M, et al. The role of mast cells in functional GI disorders. Gut, 2016, 65(1): 155–68.
[25]
Rome IV Criteria. [2022-11-04] (https://theromefoundation.org/rome-iv/rome-iv-criteria/)
[26]
Shanahan F, et al. Manipulation of the microbiota for treatment of IBS and IBD-challenges and controversies. Gastroenterology, 2014, 146(6): 1554–1563.
[27]
Annaházi A, Róka R, et al. Role of antispasmodics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4, 20(20): 6031–43.
[28]
Ohman L, Simrén M. Pathogenesis of IBS: role of inflammation, immunity and neuroimmune interactions.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0, 7(3): 163–173.
[29]
Saha 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Review), 2014, 20 (22): 6759–73.
[30]
Drossman DA.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istory,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Rome IV.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6): 1262–1279.e2.
[31]
Ford AC, Lacy BE, et al.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9, 114(1): 21–39.
[32]
Ford AC, Quigley EM, et al.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including hypnotherap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4, 109(9): 1350–65; quiz 1366.
[33]
Xu D, Chen VL, et al. Efficacy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9, 114(7): 1043–1050.
[34]
Ford AC, Harris LA,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the efficacy of prebiotics, probiotics, synbiotics and antibiotic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8, 48(10): 1044–1060.
[35]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 Treatment. [2022-11-09] (http://www.nhs.uk/Conditions/Irritable-bowel-syndrome/Pages/Treatment.aspx)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09 16:2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奥案例分享: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基于典型病例,从罗马IV诊断标准改变探讨IBS腹痛诊治
你经常胀气,腹痛,便秘或腹泻?!
经常腹痛便秘,肠道不通畅?这可不是小问题,可能是……
你的肠道是否游走在便秘与蹿稀两个极端?
谈谈“肠”识——纵观近年肠易激综合征(IBS)指南更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