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我一定亲自面试前100位早期员工(鼎力推荐)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给数十位CEO们上了一堂管理课,他认为人才是任何一家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人管好是一门艺术。对于如何招人、留人、组建创业团队,有着两段相对完整而又风格迥异创业经历的沈博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来源:红杉汇(ID: Sequoiacap)


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

对于现在浮躁的创业环境,我想和大家说的就是:回归商业本质。


第一,要把团队做好;第二,要强调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提到团队,无非是做好三件事:招人、留人、走人。即怎么把好的人招到,怎样通过好的管理、好的企业文化把好的人才留住,其次是怎么把不好的人请走。


01 中国人才求职首选因素



我们先看一看大数据统计,基于2015年领英中国统计的人才趋势报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人才在考虑工作的时候首选的因素,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


第一条是薪资待遇。这应该是情理之中,钱当然很重要,但除了钱,找工作的时候人们同样在意的是长远的发展,所以期权、股票也很重要。因此不论怎么样,该谈钱的时候还是要谈钱,只跟团队成员谈情怀、理想,这个是不够的。


第二个是职业发展。我加入的这家公司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这跟公司的品牌等因素都有关系,当你的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会对职业发展有好的预期,所以这一项也是排在很靠前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排在最后的一项,其实大家对于上班地点的远近或工作强度等并不是非常关注。所以说我们中国的职场人,一是相对比较实际,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文化、个人发展等长远的选择。而一些相对“辛苦”的因素,比如上班远近、加班等等大家反倒觉得并不是需要放在前面去考虑的

02 好员工的普适标准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通用的、普适的标准来衡量一个好员工的基本素质?我印象里最早也是杰克·韦尔奇提出的,他把这个标准抽象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无论所处什么样的行业,好员工要具备的三个最基本的素质是


  • 诚信。无论竞争多激烈,只要是诚信的人他就不会突破底线,因此诚信永远要放在第一位上。


  • 聪明。这和员工上没上过北大清华没有关系,能不能迅速学会一些东西是最核心最基本的素质。


  • 成熟度。这个非常重要,能力再强的员工不高兴突然走了,说明这个人不够成熟。有的员工50多岁了却不成熟;有的人大学刚毕业,情商却很高。因此成熟度高低与年纪无关,高情商才能成就高成熟度。

03 好老板的四个要素



一个团队里面不能光有员工,还要有leader,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一个好的、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


  • 真诚。真诚才会带来好的沟通与互动,这是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必备素养。


  • 洞察力。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有迅速做决定的能力,要不断学习与践行,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


  • 愿意甚至渴望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这一点其实很难,尤其是对于很多年轻的管理者,他不敢让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跟他一起工作。但无论宋江还是刘备,他们绝对不是武功最好的一个,但是他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把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凑在一起。


  • 坚韧。坚韧的概念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难过。无论出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你能不能睡一觉后明天又高兴的来上班,这个就是坚韧。

04 招人是CEO最重要的事



  •  投入时间和资源。作为CEO你可能要投入50%甚至更多的时间去招人,把自己的资源也投入进去。雷军也反复跟大家分享,他做小米早期可能要花60%、70%的时间在招人上。


  • 招不到人是谁的问题?有人会说是HR的问题,是猎头的问题,大家都是这样在抱怨。但我要说,招不到人肯定是你的问题。肯定有管理者的因素在里面,这一个观念需要大家扭转。


  • 找到能找到的最好的人。


  • 我曾经在Google工作过5年,Google关于用人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 A类的人喜欢招A类的人,B类的人只愿意招C类的人,而C类的人喜欢招D类的人,所以当你招的人越差整个团队就会越差


    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不一定适用于创业者,因为并不是每一家公司能够像Google一样,有这么多A类的人愿意进来。所以我鼓励创业者,更多的还是尽快找到你能找到的最好的人。


  • 要招多面手,形成即战力。对于一个创业公司,尤其相对早期的公司,你是更看重公司的即战力,还是一个员工长远发展的潜力?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早期的公司应该更看重员工在某一方面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就是即战力;另一方面,创业公司可能更需要那些多面手。当公司规模更大的时候,你可能才需要专长于某一方面的人。


  • 早期的核心员工非常重要。因为决定一个公司文化的不是创始人,而是早期的员工。是他们决定了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如果早期员工不认可你的文化和价值观,后面加入的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可度也不会太高。


    我个人建议大家效仿我的做法:一定要亲自面试前100位早期员工。在组建糯米和领英中国的团队时我就是这样做的,在领英中国成立的最初一年半时间里,前100名员工(包括实习生)最后都要经过我面试,我亲自参与了超过2500多场面试,现在回头来看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 说服大牛加入团队。我相信大家都非常感兴趣一个问题:怎么招牛人进公司?每当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总会提到乔布斯当年挖百事可乐CEO约翰·史考利进入苹果的例子,也就是那句经典的“你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但这个故事其实是个反面案例,乔布斯没有做好“招牛人”这件事。招牛人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牛。


乔布斯觉得约翰·史考利是百事公司的,他就一定懂品牌,就一定是个牛人,就一定适合苹果。这是错误的。大公司出来的未必都是牛人,也未必适合你的公司


  • 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要做的: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牛;


  • 第二件事:描绘愿景。“梦想还总是要有的,万一要实现了呢?”我们作为一个创始人,当你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你一定要尽量把愿景想得更大,只有当你的愿景足够大的时候,你才能容纳更多的牛人。


  • 最后,吸引牛人加入时要换位思考,考虑他现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你也要学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去说服“大牛”。这也是为什么我常跟创业者讲,在拿投资时,不光要看价格是否合适,也要看投资人能给到你怎样的帮助,尤其是在招人方面。


    比如当年在我组建领英中国团队的过程中,沈南鹏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招募团队的核心成员时,沈南鹏与领英中国技术负责人和销售负责人分别进行了短短十分钟的交谈,但这对他们最终决定加入我的团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5 留住好员工

我们先看一看中国人才跳槽的主要原因。基于我们的人才趋势报告,大家可以看到员工跳槽的主要原因,排在最前列的是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和工作氛围等。


但我们反过来讲,排在最底下的是什么,反而是所谓的工作强度。也就是说,真正的好企业,很难出现一个员工因为工作强度太大而选择离开的情况,这个理由反而是次要的。


能不能给一个员工好的发展空间,提供更有意义的工作内容,让他们学到新的东西,这才是员工最关心的



我总结的企业管理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有了这个框架,你的企业只要大的方向不错的话,你不会管理得太差。在这里我愿意把我使用的框架跟大家分享一下。任何一个好的企业,哪怕一个比较小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去打造一个自己的使命、愿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并不是虚的,大家要选择相信它们。首先我跟大家讲一讲,使命和愿景有什么区别。下面,我用Linkedln的例子跟大家讲一讲什么是使命、愿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


  • 使命。使命英文叫Mission,我们一帮人一起努力的目标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一定要很清晰的,让所有人统一思想,但又要有一定高度和方向。其次,这个使命必须要是能够激励人心的,不能遥不可及。


    比如说LinkedIn的使命是:连接全球职场人士,使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什么意思?当LinkedIn要进入中国的时候,好多人持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


    但这个时候我们的CEO跳出来讲: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连接全球职场人士,如果不能进入中国的话,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使命改掉,所以这一句话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和我们的主营业务密切相关。


  • 愿景。直接翻译是Vision,就是非常远大的梦想,是30年之后、50年之后的梦想,稍微有一点遥不可及,但是又跟你的主营业务是相关的。LinkedIn的愿景是什么?是为全球30亿劳动力中的每一位创造就业机会,进而创建世界经济图谱,这个是一个非常远大的梦想。


  • 企业文化。每一个人都有个性,比如这个人是幽默的,那个人是严肃的,引申一下,一个企业里这么多人聚在一块,所共同反映出的一个企业的个性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企业里面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人,但当他们凑在一块,真的能够体现出一种与其他企业不同的个性。


  • 价值观。价值观是衡量一个行为的准则,也是大家共通的语言。比如说我们的价值观是用户第一,那我们真的是不是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如果骚扰用户的话,那就是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其次价值观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它是一个大家共通的语言,当你提出某一个词的时候,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

06 领导力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我个人觉得领导力最重要的一条,既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难坚持的,是什么呢?以身作则。就是这么简单,最难也是最容易做到的。


比如当你跟所有的员工讲,管理层必须要8点半来上班,结果你第一天8点半来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10点、11点才来。你可能晚上工作到2点,但是你真的就没有办法以身作则。所以对领导力,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求别人东西自己先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东西就别要求别人。


另外一点,要挑战现状。尤其对于一些中层的领导者,怎样做得更好?而不是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再其次就是带领大家,真正的Leader能够引领大家往前走,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就是激励人心,在适当的时候激励人心,经常庆祝胜利。


07 开会的节奏



我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管理经验,零七八碎的东西凑在一起跟大家分享下。首先第一个管理方法很简单:要有一个好的开会的节奏。


什么叫开会的节奏?


  • 我们每周有一个管理层的周会,讲下周计划;

  • 每个月的最后有一个月会,讲这一个月的情况;

  • 每个季度最后一个周末是一个管理层的扩大会议。

  • 每半年有一个半年的会,每年有每年的会


除了最核心的管理层,还可以加上一些有潜力的中层管理者,讲一个季度的事,同时喝喝酒、唱唱KTV,大家增进感情;另外,我还会让大家在季度会上分享最近读的书,希望能够一起进步。每半年有一个半年的会,每年有每年的会,这就是一个开会的节奏。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我遇到的大多数公司都坚持的不够好。


其次是什么,是和开会搭配在一起的:周报。Google在这一点做得更极致,Google的周报要求写得非常短,但是都在内网被公布出来,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每个人的周报,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互相之间的压力,每一个星期必须要写,自下而上的周报,这个要有。


其次就是每一个员工有自己的OKR。


上面这三条 :开会的节奏、周报、OKR,其实就像一个公司的管理框架,牢牢锁住,企业就不会跑得太偏。


08 先做事or先做人?


“走人”一定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大家一定要明白,让员工离开这对每一个管理者都是痛苦的,这是违背人性的。所以当你感觉痛苦的时候,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因为当我们讲到“走人”的时候,其实没有一个理想的标准,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不该走,什么方式请别人走,其实是没有定论的。


我之前看到过一份非常有意思的图表,说:



最好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腾讯,既能把事做好又能把人管好,很多员工愿意在这工作,而且这公司的业绩高歌猛进,这样的公司真的非常少。


新的创业团队往往会出现一个现象:把人管得很好,或者自己感觉把人管得很好,但是事做得不好。这样的公司英语讲叫做Country Club,也就是乡村俱乐部。所有的人都其乐融融的,团建、吃饭,像一个Family一样。但这样的公司往往业绩做不到特别好,最后其乐融融的公司就倒下去了。


所以我建议,在公司早期,同时把人、事都管好真的是很难,我们尽量看结果,尽量先把事做好,尽量把“赢”先做了。当然我不是说的不注意人,更不是说对员工不好。而是在人的管理方面可以稍微严格一点。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关于组建团队的经验,说是组建团队,其实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和精髓都在这里谈到了。但最终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真正要把企业管理好,不光要了解这些道理,最重要的是不断践行和应用,在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完善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祝愿大家在创业的道路上都能取得成功


延伸阅读:


LinkedIn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


来源:人力资本管理


LinkedIn(领英)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沈博阳2014年11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大家好!


今天分享的主题叫做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应该像我一样,出身平凡,但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进而去改变这个社会。我们既不拼爹,也不拼干爹,我们争取在选择和努力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思考怎么样做的更好。


在人生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很多选择和努力之间的纠结,我应该算是一个十足的70后。1992年上大学,1996年大学毕业,但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当年在我们大学毕业时面临的那些困扰和选择,其实和大家非常类似。


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尽快获得成功?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更适合我?在未来的兴趣和本专业之间,怎么样做选择?或者还有更实际的一些问题,毕业以后是应该更早成家立业,还是要等到所谓事业有成再去考虑这个问题?


和我们当年相比,你们可能面临唯一一个不同的问题,就是到底需不需要去创业。1996年大家唯一的选择就是留学还是在国内工作,没有创业这个问题。如今,你们可能面临更多机会。正是因为有这些困扰、这些问题,我今天鼓起勇气走进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和思想最活跃的你们来进行交流。我今天的分享主要是基于之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给年轻人的三个分享》,再加上两条最近的感悟,总的来讲应该是五条分享。


第一,厚积薄发,时刻保持自信


我现在是LinkedIn的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用某些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我取得了一些成功。当然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渐入佳境。说我成功的人,只会用现在的高度来衡量:不到41岁做到现在的位置。但是,如果把我的职业生涯拉成一条曲线来看,这是一条经历了非常长时间平缓上升甚至停滞的曲线,最近的四五年才开始加速地上升,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让同事按照我LinkedIn档案上的信息给我画了一条横向的时间轴。我的三个分享,都是围绕着这条曲线展开的。


在2005年加入谷歌的时候,我已经32岁了。那时候,我还只是一名工程师。某种意义上讲,我的职业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长的积累过程。我1992年到1996年在南开大学读书。用传统的眼光看,我应该不能被视为一名好学生:没获得过一次奖学金,没有当过学生会干部,也没有什么徒步旅行、跑马拉松的壮举。但是,我的大学生活还是非常充实的。谈过恋爱,做过生意,拿了两个学士学位,考了托福和GRE,在本科一毕业的时候,就非常幸运的拿到了UCLA的奖学金,出国留学。总结一下,我没有随大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我没有虚度时间,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我时刻保持自信。


到了美国之后,我受到的冲击和改变是非常大的。大学四年混沌之后,第一次,我感觉到了对学习的兴趣,发自内心地开始喜欢读书,喜欢学习。后来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教科书都比较贵,动不动100多美金一本,所以舍不得不读。当然这是玩笑。可能更多的是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压力,给了自己很多动力。另外就是那种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很容易被感染。


因为中间转了一次专业,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经27岁了。我27岁才开始工作,和那些21岁、22岁就开始工作的美国人比起来,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很多了。后来,一直在几家公司,踏踏实实地编程序,严谨地钻研技术,一干就是很多年,标准的美国码农,离所谓的成功还差的很远很远。


后来回到中国,转换轨道做商务。再后来从谷歌跳出来,创业做糯米网。从之前最多管理不到十个人,到一下子管理2 500多人,到现在,成为世界顶尖科技企业的高管,一下子渐入佳境。回顾起来,之前很多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一个积聚能量和准备的过程,都是一个厚积的过程,缺一不可:


►做化学研究的背景,让我懂得了科学的那份严谨;

►工程师的背景,让我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

►管理系的学习,让我在很早很早就种下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种子;

►美国孤身一人的经历,让我增加了很多抗压的能力;

►早期语言的障碍、对美国文化融入的困难,让我对现在的状态、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

►商务拓展的工作,让我对于商业世界的认知,对于业界人脉的积累,对于人与人的沟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创业辛苦的四年,更是对自己的管理带宽,对自己的坚韧,对自己的气度,对自己对人的把控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正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每个人的求学和职业生涯,都会有一些高高低低。有些人比较幸运,成名很早;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么幸运,比如我,会经历一个非常长的发展期。这些都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未来。


第二,不要迷茫,把握好当下


曾经有位年轻的下属,在他辞职出国留学之前,找我谈心。他和我说他很迷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觉得没意思,打开社交媒体,都是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社会充满了负能量。他对自己的前途也很迷茫,到底自己适合做什么,想不明白。工作几年后选择出国留学,也是一种逃避。他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解药。


我想了想,对他说:首先,这个社会没有这么不堪。如果我们认真去看,社会上还是有着更多的正能量,还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其次,忧国忧民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些都不能为我们所左右。对于你,对于你这样的年轻人,最重要的不是看未来的十年,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当下。当你迷茫发呆的时候,捧起一本书来。发呆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读书是在增长知识。


我个人的经历也是如此。当年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就是22岁孤身一人来到洛杉矶。英语不够好,长得不够帅,没有爹可以拼,没有绿卡,我也曾经迷茫过。后来工作以后,也会经常迷茫。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良好的读书习惯,给了我很多的能量。我记得在美国念书的头三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谈过恋爱。一周工作六天,只有周日一天休息。休息的时候做什么呢?是去学校附近一家和星巴克开在一起的书店。在那里,一杯咖啡,几本书,一待就是一个下午。看书就是我的休息,至少那个时候觉得特别踏实,觉得没有虚度时光。


我这里要分享的不是读书,而是把握好当下的这种态度。你可以看不懂未来,你可以彷徨,但是与其迷茫,不如把握好当下,过充实。这样一定会有惊喜在未来等着你。

第三,把握好人生中的几次重大的决定

人生中更多的是平凡和积淀。我见过一些计划性非常强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得完美无缺,但其实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和我一样,大部分时间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人生中几次重大的决定。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机会或早或晚都是类似的,关键是你能够做好准备,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或主动或被动,把握好,抓住它。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人生中的几次重大的决定。

去美国

在大三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去美国。那时候出国还没有这么热,尤其是本科毕业出国。我在大学,又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英语也一般。大三那年,我父亲去美国考察,回来以后描述了美国的种种,一下子就激起了我想去美国念书的欲望。就是那么一个点。记得大三那年的寒假,整一个假期,除了年三十和初一两天,都是在宿舍里一个人度过的。念英语,练听力,结果把握住了机会,TOFEL和GRE考得都可以,顺利地出去了。

换专业

一开始在UCLA环境化学专业学习。导师年纪50多岁,很慈祥,对我非常好。给了我奖学金,而且让我直接读博士。我在学术上进步得很快。成绩很好,实验进展也非常顺利。两年就已经发表了两三篇学术论文,并通过了博士候选人的考试。按照那个速度,我在27岁左右,就能成为博士,然后就是博士后,教授……一条看似很顺利的路在等着我。


但是,我慢慢地发现做学问似乎不是我想要的——拿更多的经费,招更多的学生,写更多的论文,拿更多的经费,周而复始。我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很长时间泡在四通利方的BBS上,成为了出国留学论坛的版主。后来又自学搭建了一个网站,专门为想出国的学生提供资讯和帮助。于是我开始旁听了几堂计算机系的课。后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换专业。


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一方面是对导师的可以说是背叛,一方面是对博士的放弃,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名字后面如果能加上博士两个字会非常的骄傲,另一方面也是放弃了全额奖学金,生活会非常的拮据。还清楚的记得,当我提出离开的时候,导师对我说:你再仔细想想,你不知道你在学术的道路上有多大的潜力啊。你可以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先拿到博士再做决定。还清楚的记得,我离开实验室的那一天,导师苍白的头发和失望的眼神,他和我说:祝你早日实现硅谷百万富翁的梦想。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勇气再次面对他。

加入谷歌

在两家规模比较小的创业公司做了四年编程之后,我选择了加入一家大公司去让自己有更多的成长——雅虎Overture。加入雅虎后不久,有一天,发现同事们都聚在一起,谈论一个产品,原来是谷歌上线了Gmail。居然在线邮箱可以做的这么炫,容量可以这么大。后来,又有一次类似的经历,是谷歌上线了地图。这两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居然有这么一家如此创新、如此牛的公司。我觉得我是很不错的工程师,如何证明自己很强?加入谷歌!


当然,还有一个想要加入谷歌的原因,就是我看到了自己在美国的天花板,我想要回国发展,做一件更大的事情。当时,雅虎已经进入了中国而且发展得不好,没有回中国的机会了。可是谷歌还没有进中国,还有机会。于是,我就开始了艰苦的面试,终于如愿以偿在2005年搬到了硅谷,加入了谷歌。现在看来,这是很正确的一个决定。我加入后几个月,开复就宣布加入了谷歌,于是我很快就加入了落地团队(landing team),回到了中国。

加入千橡集团,创业糯米网

很快在谷歌做了将近5年的时间,对中国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是变化的时候了。那时候有两条路,一是独立创业,二是加入一家本土公司。独立创业很快就被否决了,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加入本土公司,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和谷歌没有本质的区别。我要去一家更加本土的公司。


那时候人人网做得很火。于是主动通过朋友引荐,和陈一舟聊了一次,感觉不错:千橡不大不小的规模,会有更多的空间;千橡有很多资金承诺我进去之后,会允许我内部创业。于是工资都没谈,就加入了千橡并很快开始创立糯米网。现在想起来,是被忽悠了,当然这是玩笑话。那时候,我谷歌很多同事都在考虑其他机会,但是,他们看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少于150万年薪不谈,少于100人团队不谈……我那时候根本没有想这些。我想的更多的是发展的潜力和未来的空间。工资方面,不算谷歌给的优厚的股票,单单是现金部分,就足足减了一半。


现在回想起来,做糯米网的四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四年,管理带宽的提升,创业的经验,对于中国互联网的了解,这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加入LinkedIn

把糯米公司卖给百度之后,又到了一个重要决定的关口。是继续做下去,克服眼前的困难,把糯米网在百度体系下做大做强?还是选择独立创业,再干一件大事?还是其他的选择?这时候LinkedIn的机会出现了。


我和LinkedIn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具体我为什么加入LinkedIn,原因很多。现在只想讲一个原因。在我职业发展的这个阶段,单纯财务的成功已经不能有很大的满足感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个人取得成功的同时,为社会为年轻人做一些事,产生一些影响力。这就是LinkedIn这个机会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都去过很多跨国公司在亚太的总部,管理层里面,有很多日本人、印度人、新加坡人、美国人,但是中国人并不多。是我们没有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有非常多的优秀的职场人士,我们有非常多聪明的年轻人。我们更多的是缺少一个机会,缺少一个国际化的平台。通过我们的努力,成就一代中国职场精英,是我的梦想。


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把握住了,做出了相对正确的决定。人生中真的不需要太多的决定和太多的变化,但是,几次最重大的决定会非常重要。

第四,能力=心态X沟通X知识

大家讲我们要有一个更好的能力,但究竟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个公式是我的一位职业导师提出的,他之前是思科大中华区总裁,叫林正刚,写了一本书叫做《正能量》,这本书我推荐很多年轻人去读,这个社会确实需要非常多的正能量。他书上讲了一个公式:能力是由“心态”X“沟通”X“知识”构成的。


首先大家可以观察到,它是一个乘积的关系,这中间某个因素如果是零的话,你这个人的能力等于零。或者换句话讲,这个人无论知识有多强,沟通能力有多强,如果你心态非常差,浑身是负能量的话,没有企业欢迎你。所以是第一这是一个乘积的关系。


其次,心态是放在第一位的,比沟通比知识都重要。心态就是做事的正能量,你在企业里看过这么多员工,以前糯米网最多的时候是2 500个员工,把好的员工和坏的员工区分开来的,往往不是他的专业能力,而是做事的心态。所以心态排在第一位。


但光有一个好的心态,只能影响你自己,没有把你的东西传递给其他人。所以在一个企业里,沟通变得非常重要,你要有能力把一件事讲清楚,不然的话这个人的综合能力好不到哪儿去,只能做一些很局限性的工作。


同时,有了最好的知识不够,你要变的能说会道,能影响别人,有了好的沟通还不够,要有一个更好的心态,这三个东西乘在一起,才能决定你的综合能力。


所以这个公式说起来很简单,但有的时候,包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年轻人,卡在他身上的魔咒就是他的心态不够好,这个东西一般是别人教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去领会。所以给大家总结一下,能力等于心态乘以沟通乘以知识。


第五,善良、智慧与同理心


有一天我在微博里收到一个年轻人的评论,说领英的产品本土化做的太差了,这样的功能居然你都做不出来,后半句说,能不能我来?我来加入行不行?


第一眼看出来,这个年轻人非常的聪明,因为他提的几个问题都很到位。但是,他欠缺了一点儿的东西,就是后面这句话——亚马逊CEO说的一句非常棒的话——“善良比聪明更难”。我想他可能不适合我的团队,因为在我眼里,这个人非常聪明,但他还不够善良。


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但更难的其实是说你怎么样做到善良。当然我们这里讲的善良不是一味的善良,而是一种同理心。什么叫做同理心?就是能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


比如说刚才的那个例子,当他看到领英中国有这样那样很明显的问题的时候,更聪明更善良的人他会想,领英团队也做了这么多的互联网工作,不会说这么明显的问题他看不到,会不会是暂时有限制导致他不能做?如果他换一个方式去沟通,用更善良更同理心的方式沟通,效果将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送给在座的每一句话,就是善良比聪明更难,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难得糊涂,就是说真的把这个聪明放起来,那个时候你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这个感悟的前半段。


后半段非常的有意思,是前两天我看到LinkedIn的首席执行官Jeff Weiner他讲过类似的一句话,跟这句话异曲同工,而且比这句话讲的还完整还完善——“没有同理心的智慧是冷酷无情的,但是没有智慧的同理心也是愚蠢的。”


所以前半段其实跟刚才的道理是很像的,就是我们不单有智慧,更要有同理心的智慧,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这个人光有同理心,一味的同情别人,但没有智慧也是肯定不行的。我希望每一位年轻人,不单要做到非常聪明,也要做到非常的善良,非常的有同理心。


以上就是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三个分享再加上两个感悟,希望在大家未来面临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能起到一些帮助。谢谢大家!

商界智库

商业管理类公众号10强

100万企业决策者的商业智慧


微信号:sjzhiku

微博:@商界智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博阳:我一定亲自面试前100位早期员工
在谈团队组建时,Linkedln中国总裁分享了这8项精髓
[读书]杰克·韦尔奇
十年(2008——2018)
微盟2013年会致辞
天天快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