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艺术的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趣艺术的探索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倾向性能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一个人的兴趣愈浓,他的观察就愈仔细,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就愈有成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循循善诱,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为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调动学生本能惊奇、好疑、新鲜等兴趣要素,培养他们对问题思考、讨论,解决的能力,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一、在新课导入中激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激欲一听的感染力,从而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1、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末尾有零的有余数除法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学生一听要讲故事,个个双目圆睁,全神贯注,“一天,八戒带着20个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20个人来分,每人分4个,剩1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0÷20=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着自己的桃子吃开了。直到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术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八戒列出的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引入新课,使学生兴趣浓郁,注意力非常集中。
2、猜谜激趣
      猜谜语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它形象、生动、而且有趣。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整时》时,教师在课的开始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大家既熟悉又不太了解的朋友,他会是谁呢?——“滴答!滴答! 滴答! 铛——铛——铛—— 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会集中到教师的谜面上,在不知不觉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这样的激趣导入新课,既新颖别致,又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给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
3、情景激趣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效措施。打开实验教材,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美丽的童话内容,童话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情境之中,不仅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如一年级上册的《小兔盖房子》《野生动物园》,一年级下册的《小河边》《小熊的一家》,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而这里蕴涵了许多的数学知识,需要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单元时,可给了学生一个画画的机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画一幅画,要表现出有规律的美,并且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几分钟后,我发现学生的能力真是不可低估,《美丽的麻花辫》中有规律的色彩的编织,《秋天的小蚂蚁》中的有规律的成群接队的搬运食物,《快活的鱼儿》中俏皮的鱼儿吐出的泡泡也是那么的有规律……这些都证明了学生的数学美的意识,对数学情境创设的浓厚的兴趣。
二、在课的行进中激趣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如果教师不因势利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消失,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若能趁热打铁,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奇”激趣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世界不可节制的好奇心,从而为其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一课,当学生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时,我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但是你们知道吗?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15926至3.1415927倍之间,这是当时最精确的圆周率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走了一番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之路,你们就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科学家很有可能就在你们中间!”这时,学生激动了,眼睛里充满了对探求知识的渴望。我便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圆周率的记忆上。我告诉学生,古人有一种谐音记忆法,把“3.1415926535897932384626……”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2、操作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有意识地创设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激起疑问,产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面积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然后提问“如果求长方形操场或者更大的长方形面积,用这样的方法行吗?”接着间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①、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②、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③、你发现每个图形的长和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有几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右以摆几排这样的正方形。再通过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又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长×宽。这样,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3、直观激趣
      直观不但能化难为易,而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一课时,为了扫清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中,我将例题示意图变成了直观演示,让两位学生上黑板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这四个词的意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始了对新知的探求。
4、设疑激趣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引“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产生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为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引“疑”,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可先出示这样两道练习题:
①、24÷6=( )÷3=48÷( )=4÷( )
②、36/72=9/( )=( )/36
提问:
(1)解答这两道题的根据是什么?
(2)商不变的性质内容是什么?(复习旧知识)
(3)怎样把第一道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入新知)
(4)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引导观察、比较)
(5)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有没有变化?(指导探索规律,萌发猜想)
(6)比的后项能否为零?为什么?(设疑解惑)
(7)谁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比的基本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这一组问题,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并引入新知,提示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探求知识的状态,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三、在课堂练习中激趣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教师从事的则是树人的事业,每个学生的社会经历、家庭生活、认知水平都各不同。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游戏激趣
       低年级学生很爱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低段教学中,我经常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以思发散,并且注重全体参与。如开火车、摘苹果、送信、钓鱼、小动物找家、插红旗比赛等,都是较好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如在教完元、角、分的认识之后,我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阶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趣犹存的效果。
2、一题多变(解)激趣
      一题多变(解)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且能使学生从变题解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巧变生趣,奥妙无穷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如下面的应用题既有趣,又富有思考性。(1)小朋友排队走,小明前面有3个人,后面有2个人,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学生回答:3+2+1=6(人);(2)小朋友排队走,从前面数小明是第4人,从后面数小明是第3人,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一部分学生回答3+2+1=6(人),一部分学生变换思考角度,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回答为:4十3-1=6(人)。
3、悬念激趣
        结尾时留有悬念,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欲止而不能的状态,如在讲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目:“爸爸今年30岁,比小明大24岁,小明今年多少岁?”这是一道要用“逆向思维”思考的应用题,属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此给学生设置悬念,能引起他们对下节数学课的兴趣。
四、课后总结激趣
        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前后内容有紧密联系的课题,在课后总结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再次思考、回顾解决,或在课余时间去思考、实践,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后,设计这样的问题激趣: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2:我还知道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长,另一组对边短。
师:你学会了什么?
生3:我学会了把长方形变为正方形和三角形,把正方形变为三角形和长方形。把圆形变为正方形。
生4:我学会了做风车,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变为正方形的纸,在把正方形的纸变为四个相连的三角形……
师:同学们真不错,学会了这么多本领!今天回家去想办法,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风车转起来,还要仔细观察风车转起来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这样的总结,教师迎造宽松的环境,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去升华思维。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内容,又让学生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也使学生带着悬念投入到下堂课的学习中,学生情绪高涨,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得到了培养。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定向、调节、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正如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把学生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正确把握课程标准,挖掘利用教材,认真备课,作好充分的准备,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活力课堂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质疑引发学生思维
有效教学讲座五之十六(数学有效教学的理想与追求)
怎么教好五年级数学
走进“千课万人”,感悟“生本课堂”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汇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