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水画创作的虚静心态
静观吟
群星 -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六 03:18

文字来源:网络;插图:春秋哥

“虚静”是山水画创作中画家通过澄怀静虑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山水画创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有了虚静的心态和熟练的技巧,山水画作品也就应运而生。

有一颗虚静澄明之心,往往使画家超越技巧的束缚,顺其自然,创作出精美的山水画作品。在虚静的状态中,画家将已经获得的大量绘画技巧忘掉,不被其束缚和左右,使得“机应于心,不挫于气”,平日的知识技巧也就转换为山水画创作时的直觉感受。在面对表达对象的时候,就能像庖丁解牛一样“以神遇而不以目遇”,从而由技进乎道,技巧在虚静心态的作用下,由表达的手段变成山水画的精神所在,从而使山水画创作中的构思与表达这两种活动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整体。

山水画创作离不开审美体验,在虚静心态下创作主体能更好地体验审美对象,进而探寻到隐藏在物象背后的内涵和韵味。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万事万物都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特别是审美关系,其中利害关系也包含其中。因此,世事的纷繁复杂是审美静观时必须要摆脱的,其次,还要摆脱功名利禄等私欲的诱惑,以虚静澄明之心关注事物,使主客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从而对物作美的观照。

在中国古代许多艺术家都强调“忘”,其中就包括“去欲”,就是要抛却各种欲望与杂念,这样才能接近事物最本真的东西,因此,把功利思想视作审美静观的大忌。轻世俗、淡名利,备受画家推崇。他们对于山水的感悟与体验,并不停留于外在的形貌,而是感知、体查山水内在的意蕴,从中探寻其生命内在的精神。山水画家必须具备虚静无暇、纯净无碍的审美心胸。

虚静心态无物无欲,使画家以清净明澈的眼光看待事物,以一颗纯真的心态去体察物象,凭借虚静澄明的审美心胸,去感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精神意趣,探究其内涵。陆机在《演连珠》中说:“虚己应物,必究千变之容;挟情适事,不观万物之妙。”心有杂念,思绪必然受到 干扰,这样,无法“澄怀味象”,当然也就难以体验到山水的奥妙所在了。

《二十四诗品》认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以素淡清静之心,才能入神入微,体察到大千万物幽渺难踪的精神情韵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山水画里所表现的不是对自然现实的简单崇拜,也不是对现实充满欲望的无限索取, 他所追求的只是将自己的心灵置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中,达到“天人合一”。

如果没有虚静的心态,只是“营营是念,澡雪未尽”,不能做到“胸中廓然无一物”,那么即使勤练不辍,也只能是匠人之作,难登大雅之堂。在山水画创作活动中,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忘怀得失,才能在山水画创作中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知识、才学、技巧必须掌握在心中,达到一定的积累后,才能沉淀到虚静的心态之中,“为道日损”“学而能忘”,通过“虚静”这个媒介发挥出来,有技却不用,自然而天成,如庄子所说的“以天合天”,这样才能达到最高的艺术创造。

注: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欣赏,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画作如何应运而生?除去基础功底外,“虚静”心态不可少
北宋山水“理”性审美下的求“真”精神
【图文】“诗画相逢两相应”:宋代题山水画诗与山水画的和谐
浅谈山水画四大分支
道家观念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工”与“拙”的相辅相成
山水间的闲情逸趣 这位画家的册页山水画不简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