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侬电影随笔三题:钢琴/耳环/怒海惊情
userphoto

2023.11.02 北京

关注

                  “ 断指”与“沉琴”
   

  ——《钢琴别恋》(《 the  PIANO》又名《钢琴课》)

荣获:

第六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剧本奖

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最佳女演员奖
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导演:简·坎皮恩
主演:霍莉·亨特、安娜·派奎因、哈维·凯特尔

      文/金侬

  

      名字叫《钢琴别恋》也好,叫《钢琴课》也罢,都是译者的附会,其实都不如英文名直接——《the  PIANO》。钢琴就是钢琴,这部影片里的一切故事,都因钢琴而引起,起名“钢琴”,最恰当。

  假如本片没有“断指”和“沉琴”这两场戏,这部由钢琴引起的爱情故事,便多少有点矫情。不是吗?艾达出嫁以钢琴作为嫁妆,在城里,合情合理,可她是远嫁他乡,不但要飘洋过海,还要翻山越岭,居住地还是蛮荒之地。携沉重的钢琴作如此沉重的跋涉,这多少有点可笑。
  可笑归可笑,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断指”和“沉琴”这两处高潮时,影片开始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相信这时许多观众会不得不被这种力量所征服和打动。

  “断指”和“沉琴”是《钢琴别恋》里十分重要的两个片断,没有这两个片断,这部影片的感染力将大打折扣,它们就像两只“文眼”,将影片的情节线和情感线穿系到一起,互相对应,互相衬托,缺少其中之一,故事都会有遗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省略掉这两场戏,《钢琴别恋》将是一部没有光彩的平庸之作。
  先说“断指”。
  艾力因偷情被丈夫砍断了一根手指。丈夫为什么要砍断她一根手指而不伤及其它别的部位?这就要说到钢琴。钢琴在这部影片里不单单是一个道具,它是一个象征,一个连接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心灵的纽带,一个“人”化了的“物”。

  艾力是个哑女,由于她不会说话,她内心的活动,很多人无从知道。她是孤独的,她的心灵和肉体虽然跟正常女人一样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无从表达。钢琴,只有钢琴,是她除女儿以外的情感寄托。她靠钢琴抒发感情,靠钢琴排遣忧伤和苦闷,靠钢琴寻找真情。在艾力心里,钢琴已经不单单是一件乐器,它是她自我的表现,是她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它虽然是“物”,却寄托着她的情感情绪,琴声悠扬响起,那便是她的心在歌唱。

  钢琴既然对艾力如此重要,那么,看重钢琴就等于看重艾力,理解钢琴就等于读懂了这颗哑女的心。艾力的丈夫对钢琴既不看重也不理解,所以他不懂艾力,艾力对于他,仅仅是一副躯壳,一个称谓,一件摆设。没有一个正常的女人会容忍丈夫把自己仅仅当作躯壳、称谓和摆设。艾力除了不会说话,她内心的感情一点也不比别的女人贫乏,就像那台钢琴,在不会弹奏的人面前,是哑巴,而在会弹琴的人手下,它就会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可惜他的丈夫不具备那样一双手,他把她和那台钢琴当成了他生活中的两件道具,搁置在一边。

  柏其实也不懂钢琴,他跟艾力的丈夫一样,也是一个大老粗。不过,这两个大老粗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慢慢被钢琴所吸引和感染,而后者却基本保持对钢琴的拒绝和冷漠。钢琴在这里象征着文明和进步的力量,象征着精神的魅力。柏想往文明和进步,追求精神的丰富和崇高,他与艾力便有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当他用土地换回了钢琴,不久,又把钢琴索性送还给了艾力以后,视钢琴为生命的艾力又怎么能不为之动情,投身到柏的怀抱?

  偷情事发,艾力的丈夫一开始保持克制的态度。他从第一次在门外偷看到,第二次中途阻拦,再到第三次获取信物,这才提着斧子砍断了艾力的手指。艾力一而再,再而三,一意孤行地要行使自己爱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是她逼着丈夫“断指”的;而这对于充满野性的艾力丈夫来说,于情于理,似乎不这么做,反而违背了他的性格。这是一对男女因钢琴产生的暴力冲突——确切地说,是因钢琴引起的情变所产生的暴力冲突。没想到一台钢琴,居然是一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艾力被“断指”,是值得同情的。其实,她的丈夫同样值得同情,他从此失去了妻子。如果说,艾力因“断指”还得到了爱情,她的丈夫除了发泄愤怒,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他才是真正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
  “沉琴”之于“断指”,就像书法的回锋,没有这一笔,字俨然已经写成,有了这一笔,字才更显完美、丰满,富有立体感。

  钢琴促成了艾力与柏的爱情,也使她失去了一只手指;如歌如诉的琴声虽然能抒发艾力心中的情感,但同时也使她永远不能忘记“断指”带来的肉体和心灵的创痛。钢琴是美好的,但也是沉重的,它沉重地记录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艾力在决意开始新生活时所无法面对的,于是,她只有“沉琴”。

  在用船运送钢琴飘洋过海的时候,艾力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突然将脚套进坠入大海的钢琴的绳套里,随之一起沉入大海,这是艾力的突发奇想,还是她的预谋?不管是哪一种,死都将是艾力无法摆脱的选择。因为她太爱钢琴,她不能没有钢琴,她因钢琴而生,因钢琴而爱,当然,也只能因钢琴的沉没而坠入海底。

  被沉琴拖入海底的艾力,脸上露出沉静和安详的神情,看得出,她是从容面对死亡的。然而,生的念头猛然像电击一样击中了她,她迅速挣扎着蹬掉套着绳索的鞋子,奋力冲向水面。是什么使她终于又选择了生命?是求生的欲望?是爱?还是为了重新弹奏美妙的钢琴?
  这是编导留给观众琴声般的悠扬回味。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后收入电影随笔集《左边看右边读》。


  她为什么要戴珍珠耳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GIRL  WITHA PEARL  EARRING 》)

 

                             文/金侬

获七十六届奥斯卡美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获第六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提名
  导演:皮特-韦伯
  主演:科林-佛斯、斯嘉丽-琼森

  本片美仑美奂、精致绝伦,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油画,看着就养眼。一个半小时的观片时间,我几乎全神贯注,一点都没有分神地注视着屏幕。自觉看片颇多的我,视觉神经已被培养得高度挑剔,稍有不如意,大脑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这般看片体验,本能地提醒我:本片不容错过!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一六六五年,荷兰代夫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女,名叫葛丽叶,她到一家大户人家去当佣人。大户人家的男主人维梅尔是一个画家,在代夫特当地很有名。葛丽叶到维梅尔家帮佣的这段时间,维梅尔正好在构思创作一幅新画。有一天,葛丽叶正在维梅尔画室里擦窗户,维梅尔正好进来,看到此情此景,一下子灵感就来了,他决定下一幅作品就画少女葛丽叶。
  为了画好葛丽叶,维梅尔与葛丽叶频繁接触,甚至让她搬到画室来睡,让她当他的下手,给他调颜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维梅尔与女佣亲密的传闻很快四散开来,连维梅尔的妻子、老夫人,甚至画商都知道了。这对于维梅尔倒没什么,对葛丽叶却是极为不利的。

  老夫人很理智,她知道这事应该克制,因为对于维梅尔来说,他画画是最重要的,他只有画好画,才能把画卖出好价钱,才能维持这个大家庭。但维梅尔的妻子却无法忍受,她恨不得马上赶走葛丽叶。
  维梅尔的画就要完成了,但他觉得画上总好象少了点什么,最后他发现应该让葛丽叶戴上珍珠耳环,画才出彩。于是,他有意想把妻子的一对珍珠耳环拿来让葛丽叶戴。老夫人明白维梅尔的心思,她为了促成这幅画,便趁少夫人不在,把珍珠耳环偷偷拿来交给了葛丽叶。维梅尔亲自给葛丽叶扎了耳朵眼,替她戴上了耳环。就这样,葛丽叶戴着珍珠耳环给维梅尔当模特儿,维梅尔的画很快就完成了。
  少夫人知道葛丽叶戴了她的珍珠耳环,大动肝火,便把葛丽叶赶了出去。葛丽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画室,回到了父母的家。不久,维梅尔家的另一个佣人坦尼科给葛丽叶捎来了一样东西。葛丽叶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对她曾经戴过的少夫人的珍珠耳环。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主要情节之外,还有一条副线,那便是葛丽叶到了维梅尔家以后,有一次上街买东西,认识了一个屠夫的儿子。他后来成了她的追求者,而葛丽叶最后也以身相许。
  这个故事中内涵最丰富最能撩拨我心弦的便是维梅尔给葛丽叶戴上珍珠耳环。
  当然最直接让人联想到的,是维梅尔需要这么一个饰物给画做点缀。从画上来看,没有这个珍珠耳环,整幅画比较阴暗;添上这个珍珠耳环,画面便有了亮色,人物也一下子生动起来。可以说,这幅画的闪光点,或者说点睛之处,就在这个珍珠耳环上。

  维梅尔没有画本应戴这对耳环的少夫人,却画了不该戴这对耳环的葛丽叶,这更能让人浮想连连。
  可以这么说,葛丽叶自打在维梅尔家出现,就站在了少夫人的对立面,她是少夫人的挑战者,她与少夫人之间展开争斗,是必然的。那么,这个争斗到底谁赢了呢?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少夫人赢了,因为她已经把葛丽叶赶走了。实际上,自打葛丽叶戴上了珍珠耳环,被维梅尔当作模特儿,她就已经战胜了少夫人。对此,少夫人也心知肚明,她哭着闹着要把葛丽叶赶走,便是自认失败。
  除去年龄因素,少夫人应该是不会失败的,她失败在哪里呢?失败在她庸俗和不懂艺术上。当我们的视角随着葛丽叶走进维梅尔家,首先看到的便是一群缺乏教养的孩子。已经有了六个孩子,少夫人的肚子仍然隆起,这便只能证明她是个毫无节制的生育机器。维梅尔并不喜欢孩子,这从他看孩子的眼神里便可发现。一个只会生孩子而对孩子缺乏教育的母亲,该是多么让人觉得庸俗不堪!
  影片开头,葛丽叶即将动身到维梅尔家做佣人,导演给了观众这样一个交代:葛丽叶的父亲送了她一块方型瓷砖,上面有两个手绘人像。我们听到葛丽叶的父亲说,还记得吗,这是你看着我画的?原来,葛丽叶的父亲就是画画的。葛丽叶从小受到的熏陶,使她与其他出生贫寒,从不知艺术为何物的苦孩子有了本质的区别。一双懂得美的眼睛,注定会与创造美的眼睛有所交流,而少夫人不懂美,她缺乏这种交流,所以她被打败了。
  这里我要说,那条副线的安排也是颇有深意的。追求葛丽叶的屠夫的儿子,生活条件自然比她好,但他的父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屠夫,所以他没有一点艺术细胞,闲得无事只能泡酒馆。屠夫的儿子就好比维梅尔身边的少夫人,他与少夫人配对,一定像维梅尔与葛丽叶配对一样和谐合适。可惜这两个人都找错了对象。这真是造化弄人啊!

就像屠夫的儿子劝葛丽叶说的,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屠夫的儿子就是屠夫,而葛丽叶就是再懂得美,也是佣人。维梅尔可以画佣人,但他画中的人物,他一定要尽力显示其高贵,因为他自己就是所谓高贵的人。所以,维梅尔让葛丽叶戴珍珠耳环,是他贵族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富人可以同情穷人,但富人和穷人绝对是有着不同心态的两类人。
  最后,珍珠耳环还是回到了葛丽叶的手里。这是维梅尔对葛丽叶帮助他完成这幅画的奖赏?还是少夫人觉得葛丽叶用脏了她的耳环,负气不要了?或者,少夫人自叹不如,觉得只有美丽的葛丽叶才配得上戴这对耳环?
  这都是留给观众的永久回味。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后收入随笔集《发烧碟中碟》。


   可贵的单纯
              

     ——怒海惊情(《Dead  Calm》)

 

                             文/金侬

 荣获澳洲电影协会四项大奖
  导演:PHILLIP NOYCE
  主演:萨姆-尼尔、尼古尔-基德曼、比利-赞恩

  单纯是一种品质,它总是与可爱相联。

  我们说一个人性格单纯,言下之意便是说这个人善良,没有坏心眼,可以做朋友。

  对待学习、工作、爱情,单纯一点也总比复杂要好。

  司汤达尔经典名著《红与黑》里的野心家于连,坏就坏在不单纯上,他太复杂了,连搞对象都想着怎样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
  单纯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同样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单纯得马蹄下没有草,虾周围没有水,谁说那不是好作品?

  古希腊的伟大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大卫,仅仅就是人体雕像,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没有,但却是永恒艺术的代表和典范。
  说到电影作品,《红粉》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小说原创作者苏童好象说过,真正的好故事往往是单纯的。

  这就像一句名言:大作家的生活往往是平淡的。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份平淡也许是任何绚烂所不能比拟的。
  《怒海惊情》好就好在单纯上。它的故事情节单纯得可以用“一二三四”来归纳。

  一,是一片汪洋。

  顾名思义,“怒海惊情”自然是海上发生的故事。

  二,是两艘船。

  在一片汪洋中,两艘船相遇了。

  三,是三个人——约翰、葛蕾和温纳,二男一女。

  四,是四条生命:三个人与一条狗。狗是举重若轻的角色。

  还是让我来讲故事吧。
  海军军官约翰从部队归来,他的妻子葛蕾带着幼小的孩子冒雨驱车前去火车站接他,途中不幸遇到车祸,他们的孩子在车祸中丧生。
  为了医治丧子的创伤,约翰携妻子驾船航海。

  这一天,他们发现了一艘帆船,有人弃船投奔他们而来。

  来人名叫温纳,他说帆船漏了,船上的人死于食物中毒。

  温纳说话颠三倒四,引起了约翰的怀疑。

  趁温纳在船舱里睡觉,约翰反锁住船舱,划一艘小船,去帆船查看。

  帆船上没有人,船好象坏了。

  约翰发现船上有一些古怪的塑料模特儿,挺着硕大的胸,胸上还涂着乱七八糟的颜色。

  等到他再进一步深入船舱,那些模特儿突然向他涌来,约翰大惊失色,他断定温纳不是好人,马上跳进小船返回。

  温纳很快醒来,他发现自己被关在屋里,便大喊大叫,要求出去。

  葛蕾见丈夫不在,当然不敢开门。

  她全速驾驶,去迎接丈夫。

  温纳破门而出,打昏葛蕾,掉转船头,甩掉了约翰。
  约翰只好重新登上被温纳丢弃的这艘帆船,希望能找到生机。

  他先排掉船舱内的积水,然后查看线路,接通了电线,船竟奇迹般地可以发动了。

  约翰凭借自己二十五年的航海经验,辨别着方向,绘制着地图,开足马力去寻找妻子葛蕾。
  葛蕾苏醒后,意识到丈夫有难。

  她采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跑去拔掉引擎的钥匙,将它扔入海中。

  不想他们养的那条狗却奋勇地跳入海中,将钥匙捡了上来。

  温纳得到钥匙,重新发动了引擎。

  葛蕾打开无线呼叫器,呼叫约翰。

  约翰居然听到了葛蕾的声音,但他说的话,葛蕾却无法听到。

  葛蕾感到丈夫正在努力化险为夷,为此,她感到一丝欣慰。

  风云突变,海上下起了大雨。

  约翰发现船舱里开始大面积进水,他钻进底舱,想办法补救。

  一件重物掉下来,堵住了底舱的门,约翰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葛蕾再一次将发动机关闭,但温纳还是强行启动了发动机。

  伴随着葛蕾的一次次失败,温纳放松了对葛蕾的警惕,他贪图葛蕾的美色,强迫占有了葛蕾。

  葛蕾决计除掉温纳。她将安眠药搀兑在果汁中骗温纳喝下,然后取枪将两枚子弹装入枪镗。

  不想温纳把枪抢到,他开枪打坏了发动机,正要举枪向葛蕾射击,安眠药药性发作,他昏睡了过去。

  葛蕾把温纳五花大绑,关在船舱里。

  然后,她升起船帆,掉转船头,寻找失散的约翰。
  再说约翰无法把船修好,底舱里的水漫上来,他已经被水淹没。

  无奈之下,他蹬破船板,浮出水面,找到一只皮筏,借以安身。

  天黑了下来,帆船也缓缓下沉。

  约翰将汽油浇在帆船上,将船点燃,熊熊燃烧的大火,将海面照得通红。

  葛蕾在茫茫黑夜中艰难地搜寻丈夫的踪迹。

  她爬到桅杆上,举着望远镜,向四处打量。

  终于,她看到了火光,那是她的丈夫在向她召唤。

  她拨正船头,朝着火光的方向行进。

  温纳慢慢醒了过来,他割断捆绑他的绳子,歇斯底里地扑向葛蕾。

  葛蕾早已准备好弓弩,将温纳射倒,把他扔在一个充气筏上,放归大海。

  接着,她全力以赴,去营救丈夫。

  约翰累得趴在皮筏上闭上了眼睛。一阵探照灯的强光把他刺醒,他看到了那艘熟悉的船和船上那个熟悉的身影。

  约翰终于得救了。
  阳光明媚的甲板上,约翰正在给妻子洗头。

  乘载温纳的那只充气筏又出现了。

  夫妻俩紧张地打量着那只充气筏,筏上没有人。

  葛蕾点燃火铳,将充气筏彻底击穿。

  除恶务尽,葛蕾这一回已经决不再心慈手软了。

  约翰去准备早点,葛蕾闭上眼睛,凉晒头发。

  此时,有人在抚摸她的头发。

  她以为是约翰,便沉浸在无尽幸福之中。

  等到她握住对方的手,才发现那不是约翰。

  温纳此时已紧紧捂住了葛蕾的嘴。

  约翰端着早餐走出船舱,看到这一幕,迅速扔到早餐,点燃火铳,射向温纳。

  温纳这一次再也没有逃脱,他的身子被炸飞了。

我之所以详尽地复述这一故事,是因为我自始至终被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所吸引。

我在看片过程中一直很投入,思想没有开小差,身心也没有半点倦怠。

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使我得到非同寻常的审美愉悦,这是并不多见的。

什么都可以欺骗你,唯独“感受”是骗不了人的。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那是因为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真正的爱情,是人性善与恶的殊死较量,特别是葛蕾誓死捍卫家园——船就是航海人的家——执着寻找丈夫的勇气和信心,给我带来了深切的感动。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题图和插图均为金侬书法近作:王维诗两首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非著名书法家、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头条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无为有处有还无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了这部电影,她脱了
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背后,隐藏著这样一段不為人知的凄美爱情故事
掌故式广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