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男性外生殖器病变的超声检查小总结
超声在睾丸及附睾疾病的诊断上应用广泛且优势明显,空闲时间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病例以供参考学习,病例及图片参考了许多期刊书籍。
睾丸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部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纵隔的纤维结缔组织呈放射状伸入睾丸实质内形成睾丸小隔,将睾丸分成250个小叶,每个小叶内有1~4条弯曲细长的生精小管。小叶顶端的精曲小管变成短而直的直精小管,进入睾丸纵隔内彼此沟相互吻合,交织成网状即为睾丸网。由睾丸网发出的10~15条输出小管构成附睾头部,输出小管汇集成一条附睾管,迂回盘曲于附睾体尾部。生精小管产生的精子经直精小管和睾丸网出睾丸进入附睾。
睾丸肿瘤少见,占男性肿瘤的1~5%,好发于15~40岁男性。
睾丸肿瘤的超声表现千差万别。通常表现为睾丸内占位性病变,病变既有弥漫性也有局限性,可呈囊性,囊实性,可有钙化或无钙化等多种多样表现。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睾丸内肿瘤的累及范围( 局限型或弥漫型)、数目、大小、回声特点( 有无囊变、钙化)、回声质地( 是否均匀)、血流情况、白膜及附睾有无受累、是否合并睾丸微石症等重要信息,参考患者年龄、隐睾病史、转移情况、血清AFP及P-HCG水平等信息可以对不同类型睾丸肿瘤做出区分。
儿童睾丸肿瘤最常见为卵黄囊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极少发生于青春期前。AFP是诊断睾丸卵黄囊瘤的重要肿瘤标志物,92%的患儿出现AFP升高。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清β-HCG阳性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分为3期:Ⅰ期肿瘤局限于睾丸内;Ⅱ期合并有区域淋巴结转移;Ⅲ期并发远处转移。
精原细胞瘤
最常见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占所有生殖细胞肿瘤的35~50%。平均年龄约40岁,较其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年龄大,儿童不发生精原细胞瘤。15%的精原细胞瘤因含有合胞体滋养层而使患者血清HCG水平升高。75%精原细胞瘤局限于白膜以内,20%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5%有性腺外转移。精原细胞瘤多单侧局限型或弥漫型肿块呈单发球体感明显或多发结节融合状, 双侧睾丸发生精原细胞瘤者少见。
超声上,通常呈低回声肿块,占据患者睾丸实质全部或部分,单发或多发,有多种超声表现:弥漫型者可表现为多结节融合状、回声均匀或呈地图样肿块,不同的超声表现与其大体标本相对应,均匀回声者病理表现为肿瘤由大小一致的精原细胞瘤肿瘤细胞组成,多结节融合状表现为多灶性精原细胞瘤结节呈鹅卵石样聚集而成,地图样表现者与精原细胞瘤内多发的纤细分隔弥漫分布有关。局限型单发肿块球体感占位效应明显,边界一般清楚,形态较规则,多发肿块通常紧邻在-起。CDFI血流丰富。    
39岁,左侧睾丸多发肿块
    
患者,30y,睾丸精原细胞瘤。睾丸内可见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楚,形态略呈分叶状,回声均质, 余睾丸实质内可见点状强回声。CDFI:肿瘤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睾丸卵黄囊瘤
又称内胚窦瘤,根据2016版WHO睾丸肿瘤分类,生殖细胞肿瘤被分为来自原位生殖细胞瘤(germ cell neoplasia in situ,GCNIS)和与GCNIS无关的两种类型,其中与GCNIS无关的卵黄囊瘤被定义为青春期前型卵黄囊瘤,与GCNIS有关的卵黄囊瘤被定义为青春期后型卵黄囊瘤,二者在病理学形态上无明显差异。
卵黄囊瘤在儿童所有肿瘤中占1%~2%,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睾丸肿瘤,约占儿童睾丸恶性肿瘤的70%~80%。临床上卵黄囊瘤儿科患者通常表现为无症状的睾丸增大,患者中位年龄为16个月。遗传、隐睾、感染均可致睾丸肿瘤,隐睾是确定的致病因素,并可增加对侧睾丸肿瘤的发生率。90%的卵黄囊瘤患者血清AFP值升高,AFP是术前诊断及监测术后肿瘤复发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也是其与其他睾丸占位病变的鉴别要点。
当超声提示睾丸内实质性局限性病灶多表现为实性等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少数肿瘤可见小片状无回声及钙化,彩色多普勒肿块血流增多且血清AFP升高时,应考虑诊断为睾丸卵黄囊瘤。   
2岁8个月患儿,左侧睾丸质硬无痛性肿大1个月余,AFP升高
患儿8个月,左侧睾丸内实性等回声团块,以睾丸无痛性肿大就诊,病理证实为睾丸卵黄囊瘤
畸胎瘤
畸胎瘤为由三种胚层组织演变而来的先天性肿瘤,发生率依次为骶尾部、卵巢、腹膜后、前纵隔和睾丸。
根据2016版WHO睾丸肿瘤分类,生殖细胞肿瘤被分为来自原位生殖细胞瘤(germ cell neoplasia in situ,GCNIS)和与GCNIS无关的两种类型,其中与GCNIS无关的畸胎瘤被定义为青春期前型畸胎瘤,与GCNIS有关的畸胎瘤被定义为青春期后型畸胎瘤。儿童患者多为青春期前型,更偏良性,细胞无异型性,可见分化良好的组织结构,预后优于青春期后型。畸胎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高峰发病年龄是婴幼儿, 另一高峰年龄是30几岁。
畸胎瘤成分的复杂决定了超声声像图表现的多样性。畸胎瘤可以占据整个睾丸或睾丸的一部分,呈弥漫型或局限型肿块。特征性表现多为囊实混合回声,实性部分多为中高回声,钙化多见,钙化多由于成熟或不成熟的骨骼或牙齿等骨性成分所致。也有囊性伴分隔的,囊性肿瘤内可见多数分隔,分隔厚薄不等。总之,畸胎瘤超声表现可概括为囊变、强回声、回声混杂。
患儿3岁多,左侧睾丸内混合回声团块,表现为囊实性成分,病理证实为睾丸成熟性畸胎瘤
 
患儿右侧睾丸内成熟性畸胎瘤,Adler血流分级为0级,内部无血流信号显示。
睾丸成熟型畸胎瘤,为界限清的囊实性回声,可见强回声
患儿9个月,右睾丸畸胎瘤,右睾丸内可见,囊性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无实性回声。
  
患者,21岁,左睾丸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左侧睾丸内可见不均质回声结节,其内可见脂肪样高回声(面团征)、点状强回声和不规则液性暗区,CDFI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白血病睾丸浸润
睾丸原发白血病罕见, 但儿童白血病睾丸浸润较常见, 睾丸血睾屏障使得睾丸成为白血病细胞在化疗期间的避难所。
白血病睾九浸润可单侧亦可双侧发生, 可表现为局限性病变或弥漫性病变, 与睾丸淋巴瘤回声类似,呈极低回声,回声均匀,低回声,病变区内血流信号丰富。
17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左侧睾丸浸润。A:长轴矢状切面,B:短轴横切面:左侧睾丸明显增犬,回声明显减低,回声均质,整个睾丸实质均受累,右侧睾丸大小及回声正常;C:CDFI左侧睾丸血流信号明显增多,右侧血流分布未见异常;D:频谱多普勒显示SV:6.4cm/s,RI:0.4。
睾丸淋巴瘤
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60岁以上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睾丸肿瘤,约占60岁以上老年男性睾丸肿瘤的一半,也是病变累及双侧睾丸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
睾九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反映了睾丸实质受肿瘤浸润而非破坏性表现。
淋巴瘤超声表现为一侧单发或多发或双侧多发病灶,肿瘤呈均匀一致低回声,回声极低,甚至近似无回声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肿块球体感不强,呈浸润表现,CDFI不论淋巴瘤肿块大小,表现为血流信号明显增多。
患者男,60岁,淋巴瘤,右侧睾丸体积增大,回声较低且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丰富血流信号。
    
弥漫型淋巴瘤,左侧睾丸体积增大,回声减低不均,可见条索分隔样回声,其内及边缘见条样血流,后方回声增强。
结节型淋巴瘤,左侧睾丸近上极见一结节性低回声区,边界清晰,血流信号丰富。
睾丸肾上腺残余
睾丸肾上腺残余也称为肾上腺生殖腺综合征或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综合征,由肾上腺类固醇生物合成中一系列常染色体隐性酶缺陷引起。21-羟化酶缺乏症是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对于这种良性病变的准确识别可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 本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肿块可缩小或消失。在胎儿发育期迷走的肾上腺组织可陷埋于睾丸内睾丸纵隔部,ACTH水平升高同样导致睾丸内肾上腺组织增生,随病程进展,形成双侧睾丸内肿块。
睾丸肾上腺残余超声表现为双侧睾丸内肿块, 肿块位于睾丸纵隔部,可呈低回声或高回声,沿睾丸纵隔走行方向扩展,肿块大小变化较大,肿块小者仅数毫米,CDFI:肿块小者血流信号可不明显,肿块大者血流信号丰富。
患者男,30岁,因体检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入院。已婚未育,男性功能正常,睾丸无疼痛、酸胀等症状。脾肾间区团状稍低回声,考虑肾上腺增生可能。A:二维超声示右侧睾丸中上极均可见不规则减弱回声区,边界不清,内可见斑片及点状强回声;B: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男,4岁,以“发现阴茎增大半年余”为主诉就诊。上图激素治疗前患儿睾丸超声检查提示睾丸内见多个低回声区,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部分病灶内血供丰富(箭头)。下图经大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后,患儿睾丸超声复查提示睾丸局部实质(原睾丸低回声区)回声欠均匀。
脾性腺融合
阴囊内脾性腺融合也称阴囊内异位脾、阴囊内副脾,由Bostroem于1883年首次报道。副脾大多数位于脾蒂或胰尾处,也可出现在脾周韧带、大网膜及盆腔内,甚至可以出现在胰腺内。阴囊内脾性腺融合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该病多见于左侧阴囊,极少见于右侧,尚无双侧同时发病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超过70%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20岁,约50%的病例发病年龄低于10岁。男女比例约为16:1。由于阴囊内脾性腺融合多为良性,所以儿童阴囊肿物的鉴别诊断对避免不必要的睾丸切除具有重要意义。
分为连续型和非连续型,连续型阴囊内脾性腺融合是指阴囊内异位脾与腹腔内正常脾组织间有脾索相连,经腹股沟管内环穿过腹膜,进入腹腔。此型患儿脾索通常由单一或包含部分脾组织的纤维组织构成,多伴有腹股沟疝和睾丸高位。非连续型阴囊内脾性腺融合是指阴囊内异位脾与正常脾组织间无脾索相连,仅有独立包膜与睾丸相间隔。迄今为止,此型未见伴发其他器官畸形的病例报告。
异位副脾在声像图上表现为低回声结节般呈类圆形, 边界清楚形态规则, 回声均质, CDFI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有文献报道脾性腺融合结节内血流表现为由中心部向结节周边走行可能有助于诊断。如果怀疑脾性腺融合硫胶体显像可确认异位脾脏组织的存在。
患儿男,1岁,主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1 年”入院。超声显示:左侧腹可探及长条形均质低回声包块。结果为连续性脾性腺融合。
   
非连续型脾性腺融,超声显示左侧睾丸实质内有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A);CDFI 显示结节内有丰富的血流信号 (B)。
 
睾丸内静脉曲张
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发生率为0.5%~1.7%,具有多种临床及超声表现,睾丸内静脉曲张常伴有同侧睾丸外精索静脉曲张。
睾丸内静脉曲张超声表现多样,有蜿蜒状、直条状、卵圆形及放射状或混合存在,可分布于包膜下、实质或睾丸网内或混合存在。直条状反流多见于穿隔静脉、蜿蜒状主要见于向心静脉、包膜下静脉。Das将睾丸内静脉内径≥2mm作为诊断曲张的标准,Astasoy认为只要静脉内存在反流即可诊断。
睾丸网扩张
睾丸网管状扩张是一种良性病变,多无临床症状,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感染和外伤导致附睾管阻塞有关。大部分病例为双侧睾丸受累,单侧者多伴发鞘膜积液。
睾丸网扩张超声表现表现为睾丸纵隔部蜂窝状扩张的无回声结构,毗邻睾丸实质正常,扩张累及睾丸纵隔,在睾丸内延伸的范围不定。
  
附睾淤积
附睾淤积症是因为输精管堵塞,睾丸产生的精子不能及时排除,淤积在附睾内形成的疾病,可以发生在左侧、右侧甚至双侧。最常见于输精管结扎术后,另外,任何其他造成输精管道的阻塞的疾病,包括输精管缺如、附睾畸形、附睾炎症、附睾肿瘤等,也可导致附睾淤积症。
附睾淤积症患者附睾增厚,附睾管扩张,扩张的附睾管内由于精液的淤积而回声减低,附睾管迂曲,管壁回声增强,综合表现为附睾呈“细网格”样改变,是为附睾淤积症在超声像上的特征性表现。
    
阴囊珠
实际为睾丸鞘膜腔结石,在临床并不少见,但容易误诊为睾丸鞘膜壁钙化灶。
睾丸鞘膜腔结石大多在阴囊超声检查时被发现,多数伴有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腔的坏死萎缩的组织及积液析出物等有形成分经钙化后形成。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大的结石表现为阴囊内能移动的硬结。超表现睾丸腔内呈点状、团状强回声,可见声影,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积液,结石位于积液中,可移动,单个或多个。
    
睾丸错构瘤
睾丸错构瘤是一种良性病变。睾丸错构瘤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的遗传疾病在睾丸的表现,称为Cowden综合征,又称,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以全身多处多发的血管瘤、脂肪瘤及错构瘤为特征。
睾丸错构瘤典型的声像图特性:双侧睾丸内多个小灶状的高回声,大小约1~6毫米,病变内无血流,后方不伴有声影或回声增强。大多数病变很小,随机分布在两个睾丸。睾丸本身可以轻微肿大。
睾丸错构瘤(TH)可能与男性不育相关,但还缺乏系统的统计学资料。
睾丸表皮样囊肿
睾丸表皮样囊肿约占全部睾丸肿瘤的1%,是一类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多数发生于20~40岁。最常见,肿块多为单侧单发,多数患者临床上无症状,少数患者伴发阴囊肿大、睾丸疼痛。睾丸表皮样囊肿病理表现为囊壁无皮肤附属器(例如皮脂腺、毛发)而被覆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有脱落角化蛋白充满囊内。
有学者将睾丸表皮样囊肿超声表现总结为以下几种:
1.洋葱环征型:其病理基础是病灶内分层排列的角化物。2.周边钙化型( 蛋壳样钙化型):现为界限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肿块周边呈薄层环状强回声,伴或不伴声影,声影可较淡。中心部为低回声或不均质低回声。3.类实性肿块型: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回声均质。4.混合回声型:超声表现为形态欠规则混杂回声团块。5.整体钙化型:整个结节回声明显增强,后方较明显伴有声影。
尽管在组织学上定义为囊肿,但它与其他完全无回声的睾丸内囊肿不同。内部回声可从一个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到致密的高回声肿块,这取决于角蛋白的成熟度、致密度和含量,CDFI显示囊肿内无血流。
睾丸表皮样囊肿公认为良性病变‚且无局部复发和转移。
以下图片来自不同病例,均为睾丸表皮样囊肿
    
  
  
 
睾丸囊肿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称为白膜囊肿,另一种称为睾丸内囊肿,均属良性。
白膜囊肿,位置较浅,生于白膜上,多单发。超声提示:位置表浅,相当于睾丸包膜上面,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回声清晰,囊壁光滑。
睾丸内囊肿位于睾丸实质内,好发于睾丸网,也可与睾丸网扩张同时存在。可单发也可多发, 具备单纯囊肿的一般特点, 大小变化大,位置不固定,一般近睾丸纵隔部。
 附睾囊肿
为良性病变,主要分成精液囊肿与单纯囊肿两类。囊肿的好发部位附睾头多见,其次为附睾尾部,附睾体部较少见。
附睾精液囊肿囊肿内部出现低水平回声,可有沉淀样回声位于囊肿底部
 
附睾单纯囊肿囊肿内部呈无回声
精子肉芽肿
是精子自生殖管道溢出进入周围间质,由精子及其所含的耐酸性类脂所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病变,主要发生于附睾、精索,偶见于睾丸。
其中,附睾精子肉芽肿约占附睾结节性病变的13.6%,主要病因为下尿路感染、阴囊外伤及输精管结扎术等。附睾精子肉芽肿治疗以手术为主。
附睾精子肉芽肿发生、转归经历精子溢出、早期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不断成熟,直至被纤维瘢痕组织所取代,其病理学改变与结节内部回声密切相关。有研究将附睾精子肉芽肿结节根据内部回声特征分为以下三型,并对照其病理学表现:①低回声为主型,最多见,结节内散在新鲜肉芽肿,间质水肿,纤维增生不明显,形成声学界面少,结节以低回声为主;②不均回声型,结节内含有不同成熟度的肉芽肿,间质增生纤维分布不均,或形成单个巨大肉芽肿灶,内部坏死物、液化灶分布不均,声学界面复杂,结节内部回声呈高、低不均;③高回声为主型,结节中央分布大量致密纤维组织,产生声波反射多,结节以高回声为主。
附睾精子肉芽肿低回声为主型结节病理表现
附睾精子肉芽肿,不均回声型结节
附睾精子肉芽肿高回声为主型结节病理表现
腹股沟区精子肉芽肿
附睾腺瘤样瘤
睾丸内的实质性肿块90%~95%为恶性,而睾丸外实质肿块大多为良性,且以附睾腺瘤样瘤最为常见,约占睾丸外肿瘤的30%。附睾肿瘤比较少见,其中80%以上为良性,以腺瘤样瘤最为常见。
腺瘤样瘤是特发于男、女性生殖系统的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女性一般好发于输卵管或子宫浆膜下,偶见于卵巢,男性大多数发生于附睾,亦可发生于睾丸白膜、精索及睾丸实质,以附睾尾部多见,少数在头部。来源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来源于间皮细胞,故又称间皮瘤。    
多数患者是在20~50岁年龄段发病。临床上通常无明显症状,可因阴囊肿大或偶然触摸或触诊时发现肿块而就诊。肿块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多为单发性,少数病例为双侧性。
附睾腺瘤样瘤的超声特征为附睾局部实性占位病变,附睾尾部多见,边界完整清晰,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物内部回声增强或呈等回声,少数呈低回声,分布尚均匀。CDFI 显示肿物内多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很少。
超声上附睾腺瘤样瘤需要和附睾炎性肿块等附睾结节相鉴别。附睾炎性结节通常伴有附睾肿大的炎症背景,尤其以附睾尾部肿大常见,超声表现为回声增高不均,边界不清,可有斑点状高回声,CDFI 慢性炎症显示为血流减少,急性炎症时血流则增多。
下面病例为51岁患者,自述触及睾丸肿物前来就诊,无疼痛感。超声发现右侧附睾一偏高回声结节,后经手术证实为附睾腺瘤样瘤
   
患者男,44岁,发现阴囊肿物,附睾尾区可见大小约3.4cm×2.5cm中高回声,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与右侧附睾分界不清;CDFI 示其内探及少许血流信号。
阴囊平滑肌瘤
平滑肌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梭形细胞肿瘤,好发于子宫、消化道等富含平滑肌的器官。在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于子宫,其次是肾脏,还可出现在输尿管、膀胱和前列腺,附睾少见。
阴囊平滑肌瘤来源于阴囊肉膜,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边界较清楚, 包膜完好, 集中在皮下组织。平时无疼痛,当瘤体内肌束收缩时可出现较为剧烈的疼痛, 可以出现假包膜、灶性钙化、基质黏液样变、灶性核丝分裂相。
53岁,右侧阴囊肿物就诊。肿物位于阴囊内,与睾丸附睾有明显分隔,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晰,实质回声团内回声强弱混杂,隐约可见包膜回声。
 
   睾丸扭转
是泌尿外科常见的阴囊急症,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新生儿期和青少年期。    
睾丸扭转时首先是精索静脉血流中断引起睾丸内微小静脉血液淤积,紧接着睾丸动脉供血停止,导致睾丸缺血或坏死进而萎缩。
新生儿期主要为鞘膜外型扭转,青少年期主要为鞘膜内型扭转。新生儿由于其年龄段的特殊性及临床症状不典型,患侧睾丸丧失率高达92.4~100%。
鞘膜外型睾丸扭转多发生于胎儿期及新生儿期,有报道称其为围生期睾丸鞘膜外扭转。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围生期睾丸及精索的壁层鞘膜与阴囊筋膜层附着松弛,睾丸引带未完全附着于阴囊壁有关。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中当宫腔压力变化、产道挤压时容易导致睾丸发生鞘膜外扭转。
有专家根据声像图表现将鞘膜外睾丸扭转分为双环积液期、鞘膜钙化期及睾丸萎缩期。
鞘膜内睾丸扭转超声表现有:精索螺旋状扭曲是诊断睾丸扭转的可靠征象;睾丸扭转由于精索扭转,既造成了附睾头、睾丸门与精索末端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多引起附睾的体尾部显示困难;由于睾丸扭转,睾丸的长轴位置发生了改变;睾丸内静脉流出阻断,睾丸因而肿大;睾丸扭转早期实质回声改变不明显,继而回声减弱、不均匀,后来回声杂乱,出血区回声增强,坏死区回声减弱;睾丸扭转早期血流改变不明显,继而血流减少,后来血流消失。睾丸扭转尚引起阴囊壁水肿、睾丸鞘膜积液、提睾肌动脉血流增多等。
双环积液期,睾丸鞘膜腔内外均见积液,呈双环积液征
    
鞘膜钙化期,左侧睾丸鞘膜呈蛋壳状强回声
睾丸萎缩期,左侧睾丸显著缩小
鞘膜内睾丸扭转,精索扭转
睾丸轴向改变
睾丸内血流消失
附睾扭转
睾丸附件扭转
睾丸附件扭转是7~14岁儿童急性阴囊疼痛最常见的原因。在急诊科有阴囊疼痛的儿童中,睾丸附件扭转的患病率为31%~57%。
睾丸附件是副中肾管上端退化的残留物。睾丸附件位于睾丸的上极,附着在阴囊系膜。睾丸附件的蒂较长,因此睾丸附件扭转最为常见,引起急性睾丸疼痛。
睾丸附件扭转和睾丸扭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疼痛通常局限于睾丸的上极。睾丸附件扭转的特征性发现是蓝点征,即在阴囊上部可见蓝色结节,尤其是皮肤颜色较浅的患者。
睾丸附件扭转的治疗一般是保守性的,包括使用非甾体消炎药和卧床休息。
睾丸附件在正常状态下因体积小,常不易被超声检出。当存在鞘膜积液或其肿大和回声改变时,其超声检出率高。
直接征象为睾丸周围与附睾间显示结节样回声。间接征象有:患侧附睾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并常伴有血流信号增多;患侧睾丸呈不同程度增大,并常伴有血流信号增多;阴囊壁多增厚,回声减低;睾丸周围多有鞘膜积液,积液量较少,部分内部可见分隔。  
   
阴囊内男性附件结构
在男性生殖管道的分化过程中,中肾管分化成附睾的输出管、附睾管、输精管、射精管和精囊,中肾旁管则逐渐退化。在中肾管分化及中肾旁管退化的过程中会残留一些遗迹,这样就在阴囊内形成了男性附件。
根据这些附件的位置分为睾丸附件、附睾附件、睾丸旁体和迷管四种类型。超声检查过程中有可能碰到这些结构。
睾丸附件:副中肾管上端退化的残留物,附着于睾丸上极;
附睾附件:中肾小管退化的残留物,位于附着于附睾头部;
睾丸旁体:中肾小管退化的残留物,位于精索末端,有迂曲小管构成;
迷走小管:中肾小管退化的残留物,附着于睾丸纵隔及附睾尾部。  
四种附件结构的来源及超声表现
名称
来源
部位
声像图
睾丸附件
副中肾管上端退化的残留物
睾丸上极
睾丸上极实质中等回声结节, 边缘光滑整齐、边界清楚。有的基底部较宽, 直接与睾丸上极相连接; 有的借一细蒂与睾丸上极相连接
附睾附件
中肾小管退化的残留物
附睾头部
附睾实质中等回声头突起。常有蒂与附睾头部相连接, 有的直接与附睾头部相连接。
睾丸旁体
中肾小管退化的残留物
附睾头部上方和精索下端前面
附睾头部上方和精索下端前面, 圆形或椭圆形囊性结构, 呈游离状态, 多数为多发性, 少数为单发性,一般不容易显示。
迷管(输精管附件)
中肾小管退化的残留物
迷管根据其连接的位置不同分为上迷管和下迷管  
上迷管位于附睾头部前上方,下迷管位于附睾尾部
附睾头部及睾丸上极或附睾尾部条索状中等回声结构,一端与附睾头部及睾丸上极或附睾尾部相连接,另一端呈游离状态。
 
以下图片分别是睾丸附件、附睾附件、睾丸旁体和迷管
   
   
附睾睾丸炎
附睾和(或)睾丸炎大多数病例的起病原因是微生物入侵附睾。睾丸附睾炎是阴囊肿胀、疼痛最常见的原因。病因有布氏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另外药物和血管炎也会导致睾丸附睾炎。附睾炎多从附睾尾部开始,上行蔓延至体部和头部,可侵犯睾丸引起睾丸炎。
通常病毒性睾丸炎回声较细腻,细菌性睾丸炎睾丸回声不均匀,超声表现呈多样性,可靠的病史结合特异性超声表现有助于初步诊断睾丸炎的性质。
3岁小儿,过敏性紫癜,出现阴囊肿疼,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引起的附睾炎。睾丸附睾肿大,鞘膜等邻近鞘膜腔积液,睾丸附睾血流丰富,增厚的阴囊壁间血流增多。
 
56岁,布鲁菌性睾丸炎,睾丸实质回声弥漫不均,内可见多发小片状低回声区。
另一布鲁菌性睾丸炎二维及血流
病毒性睾丸炎,睾丸实质回声减低,血流增多。
 
睾丸节段性梗死
睾丸节段性梗死是睾丸内部分实质的缺血性坏死。本病发病率不到1%,好发年龄为10~40岁,亦有极少数发生于新生儿的病例报道。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大多数无明显诱因,部分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血液高血凝状态、血管炎、扭转、创伤、感染、医源性血管损伤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睾丸痛,体格检查可有睾丸肿胀和触痛,实验室检查如β-HCG、AFP多为阴性。
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节段性梗死的首选检查方法,睾丸节段性梗死的超声表现取决于睾丸梗死的范围、梗死的时间以及是否再通。当睾丸小叶的动脉血管出现闭塞时,整个睾丸小叶发生坏死,因而病灶呈现为楔形。当睾丸小叶的静脉回流受阻时,睾丸节段性梗死病灶则呈类圆形。
总之,急性睾丸节段性梗死好发于青年,并以左侧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睾丸痛。超声主要表现为睾丸内的楔形或类圆形的低回声或不均质中等回声病灶,一端指向睾丸纵隔,大多数病灶内无血供,但周围睾丸实质可出现血供增加和环状强化。
36岁,右侧睾丸痛6个小时。灰阶超声示右睾丸上极可见一类圆形不均质低回声病灶(五角星);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内无血流,周围睾丸实质血流增多。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内大部分区域无强化,病灶边缘可见少许条状强化(白箭),病灶周围呈环状强化(红箭)
 
另一睾丸梗死病例a.灰阶超声显示病灶均呈楔形,一端指向睾丸纵隔;b.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病灶周围血流信号增多;c.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内部大片状无增强,周围可见环状高增强
阴茎硬结症 
是以阴茎白膜形成纤维样斑块为主要特征的男科疾病,使阴茎出现单个或数个斑块和硬结,通常会引起阴茎白膜及毗邻阴茎海绵体组织异常,导致阴茎疼痛、变形、缩短、勃起时弯曲甚至勃起功能障碍。
超声能够显示阴茎斑块的回声强弱及有无钙化,有学者根据阴茎斑块的位置及是否伴有钙化,将阴茎斑块分为白膜增厚(厚度>2mm)、阴茎中隔纤维化、阴茎海绵体纤维化及阴茎白膜钙化4类
阴茎海绵体背侧白膜局限性增厚,呈高回声,增厚白膜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阴茎海绵体背侧白膜钙化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erectile dysfunction,ED)
ED是多病因导致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根据病因分为: 精神性ED、海绵体结构异常性ED、内分泌性ED、神经性ED 和血管性ED。
血管性ED是器质性ED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机制为阴茎海绵体动脉供血不足或静脉关闭功能障碍,据此可分为动脉性ED、静脉性ED和混合性ED。
超声评价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动力学主要测量以下几个参数: 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流速(EDV) 和阻力指数(RI)。
动脉性ED最主要的判定标准为:勃起状态下PSV<25cm/s提示动脉功能不良,>30cm/s视为正常,处于两者之间则为可疑异常。
静脉性ED判定标准为:现常以阴茎背深静脉流速( DDVV)>3cm/s且频谱呈持续性静脉型回流,联合EDV>5cm/s及RI<1作为诊断静脉漏的标准
混合性ED判定标准为:混合性ED是临床上诊断的难题之一,常见于损伤及手术后。李志海等以PSV<30cm/s、EDV>5cm/s、RI<1作为诊断标准。单一的多普勒检查无法确诊,需要进一步行血管造影等以鉴别。    
非血管性ED患者阴茎海绵体动脉频谱
脉性ED患者阴茎海绵体动脉频谱    
静脉性ED 患者阴茎海绵体动脉频谱
静脉性ED患者背深静脉频谱
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超声诊断
阴囊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合集】(收藏版)
急诊之睾丸附件扭转的前世今生
蛋疼——男人无法忍受的痛!
“蛋疼”怎么办? 来超声看看
儿童多睾症合并睾丸扭转超声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