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的若干原则
        作为一种传统拳术,太极拳形成了一系列动作规范。熟悉并遵循这些规范,对学习太极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阴阳互立原则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元素,阴与阳普遍存在于太极拳的各个环节,一招一式,举手投足,处处都体现阴阳关系,如虚实相应、刚柔相济、正反对拉、快慢相间、开合相继等等。阴与阳相克相生,既相互矛盾,又相辅相成,相互转化。阴与阳的变化是太极拳的形成基础,没有阴阳就没有太极拳。因此,拳者必须懂得阴与阳的辩证关系,自觉运用阴阳理念指导实践,行拳时处处留意阴阳变化,处理好阴阳关系。懂得了阴阳,才算真正掌握太极拳的精髓,取得太极殿堂的入门诀窍;善用阴阳,才能避免僵滞呆板,做到身法灵活,运转自如。                                 2.处处松沉原则松沉是太极拳的突出特点,更是太极拳入门的必备功夫。松与沉互为因果,欲沉先松,松方可沉,二者缺一不可。“松松松,太极功。”习练太极拳首先需要放松,不仅需要精神放松,而且需要身体放松;不仅需要处处皆松,而且必须一松到底。只有放松才能为内劲的产生与传递提供条件,使全身形成一个整劲。太极拳不仅要无处不松,而且还要逢动必沉。只有沉才便于拆招换式,才能够蓄劲发力。一言以蔽之,松与沉都不可或缺,不松不沉就不是太极拳,不懂松沉就不会太极拳。因此,拳者应当把松沉作为习练要点用心体验,不仅要学会松沉,而且要逐步做到处处松沉。        3.中正平衡原则所谓中正,就是姿态端正,重心稳定,这是太极拳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按照太极拳经典论述的要求,中正平衡的具体方法就是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肩胯平行、重心居中;从力学角度分析,就是要两胯端平,脊椎垂于两胯连线,椎尾植根两胯中央,无论招式如何变化,始终保持整体的动态平衡。中正是平衡的前提,没有中正就无法平衡;平衡方可安舒,安舒才能松沉,从而为准确做好各项技术动作创造条件,为正确实施五行八法奠定基础。因此,在行拳走架时,必须强化中正意识,随时纠正不良习惯,始终保持姿态中正。                                                              4.五弓合一原则,太极拳不仅要求身备五弓,而且还要五弓合一。人体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弓与弓之间自然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行拳过程中要强化整体意识,身体的各个部位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地说,就是双臂、双腿这四弓要以躯干为中心,通过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落胯、开裆扣膝,与主弓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张大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左右呼应,彼此之间互相借力,“一动无有不动”,使全身形成一股整劲。五弓合一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态要求,不仅需要悟懂个中原理,而且必须习练上身,逐渐养成练功时的习惯姿态。                             5.重气不重力原则太极拳的气与力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本质上说,气就是一种力,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区别。力是由肢体局部产生的劲力,气是由全身汇流而成的整劲;力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肢体、协助动作,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抵抗和进攻出击;力是一种由筋骨产生的拙劲,气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柔劲;前者人人皆会,后者则需要通过长期修炼才能获得。在实际应用中,气与力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如过分用力,则肌肉僵硬,阻滞内气的产生与传递;如果绝对不用力,肢体就会失去支撑,气也就无法产生。所谓重气不重力,并非绝对不用力,而是强调分清主次,将练气、用气放在首要位置。对此,拳者需要悉心体会,用心把握。                                                              6.对拉互争原则按照拳理要求,身体需要一种“支撑八面”、“掤起四方”的劲力,而这种劲力与“对拉互争”密不可分。所谓“对拉互争”,就是拳架招式中的一种反向作用力,主要表现为上下对拉、前后对拉、左右对拉等等。换而言之,就是凡有上拔,必有下沉;凡有左开,必有右拉;凡有前探(推),必有后撑。总之,只要有一个定向的力,则必有一个相反的力与之对应,以相互支撑、相互借力。例如当双掌向下向前按推时,上体需同时向后向上撑,形成前后对拉。这种对拉互争之力不仅可以平衡身体,稳定重心,而且可以使拳架饱满厚实,内劲充盈,充满弹性与张力。                                                       7.一动俱动原则太极拳之所以优于外家拳,原因之一就是二者的发力机制不同。外家拳借用的是筋骨之力,是由局部肌肉收缩而产生的拙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太极拳的发力机制与之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在周身皆松的情况下,通过整体协调,使肢体各环节“一动俱动”,“节节贯穿”,从而调动全身所有力量,经过科学传导集中于一个发力点,从而迸发出超强的内力。太极拳之所以看似轻柔绵软,却能力搏千钧,其秘诀就在于此。一动俱动是学习太极拳的必备功夫,必须熟练掌握并自觉运用,长期坚持,使太极功夫逐渐上身。                                                       8.节节贯穿原则拳论曰:“意气即骨外肉内流动物也……满身能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通俗地说,气是一种内力,这种内力在意念引导下,可以在体内流动传导,并汇集成一股整劲。其传导顺序是“由脚而腿而腰”,最后到达手指。这个传导整合过程,需通过一系列关节。所谓“节节贯穿”,就是要打通所有关节,为气劲的“贯穿”创造条件。而要关节通,必须关节松,放松是“贯穿”的条件,无松则不通。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腰松,腰为主宰,腰胯不松,上下不通。在“松”的前提下逐步体验力的节节传递,久而久之,聚气发力的功夫也就油然而生了。        9.相互协调原则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运动,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四肢百骸集体参与,因此肢体各部之间的相互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坚持相互协调原则,首先要做到内外协调,一方面以神意主宰形体,身动服从心动,做到神形相随;另一方面以内气催动肢体,由外力辅助内力,形成内外统一。其次要做到上下协调,肩胯之间、手足之间、肘膝之间对应互动,如影随形。三要做到左右协调,两脚之间、两手之间密切协作,彼此呼应。四要做到整体协调,腰为主宰,四肢相随,一动俱动。总之,身体各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拳架套路也有着严谨的结构,只有在意识的统领下,身体各部默契配合,招式动作协调运行,才能充分展示太极拳的连贯与柔美,充分发挥太极拳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优势。  10.以柔克刚原则太极拳不尚蛮力,主张以柔克刚。以柔克刚,重点突出一个“柔”字。一是动作轻柔,四肢运动轻如狸猫,柔若抽丝,圆转缠绕,不走直线;二是劲力绵柔,聚气发力和婉柔韧,沾连黏随,不丢不顶,不用拙力。显而易见,这里强调的“柔”字并非柔弱绵软,虽系柔劲,但柔能克刚。当遇有强力袭击时,不逞筋骨之能,不顶牛较劲,避实就虚,以四两拨千斤,用柔劲化解刚劲,巧妙地引导来力走空。柔是太极拳的突出特点,柔劲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刚力易得,柔劲难练。因此,学习太极拳必须在柔字上狠下功夫,努力练出柔劲,做到形柔、劲柔、招式柔,从而获得以柔克刚的太极功夫。   11.先移后动原则太极拳在行拳走架过程中,无论拆招换式,还是闪转腾挪,一般都无法绕开虚实转换这个过渡环节,即重心转移。所谓先移后动,旨在强调重心转移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边转移重心边做动作,任何时候都必须先移后动,将重心安排妥帖之后再做其它动作。之所以如此要求,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重心不定下盘不稳,内气不沉,拳架漂浮;二是重心不定难以中正安舒,肢体不松,内力难生;三是重心不稳周身难调,影响聚气发力,整劲也无法形成。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不会正确转移重心,就打不好太极拳。要落实先移后动原则,需要做到“四先”,即先移后转,先移后升(降),先移后开(合),先移后进(退)。                                                      12.旋转划圆原则  旋转划圆是太极拳的重要特征,正如《太极正功解》中说的,“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这里所谓的划圆,并非圆圈,而是圆弧。圆弧是太极拳的特殊运动方式,无论躯干还是四肢,其运动轨迹都不走直线,而是呈圆弧形。按照这一要求,上肢运动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下肢运动的进退起落、提跟跨并,中盘运动的转腰掉尾、运裆摆胯,以及动内形外的螺旋缠绕,均需划圆走弧。总之,太极拳“处处皆是圆”,圆弧运动不仅存在于每个拳架招式,而且贯穿于整个套路。行拳过程中自觉运用这一原则,处处旋转划弧,将每个动作做得婉转圆活,不仅可以增加拳架招式的太极味道,而且有助于对“螺旋劲”的感悟。                                                13.不出方圆原则  太极拳之“方圆”有其特定的含义,“方”指周围四方,“圆”指太极之形,即以自身为中心的圆。圆分大小,里外三圈,以肩宽为直径的圈为内圈,以大腿为半径的圈为中圈,以脚所能到达的圆周为外圈。行拳过程中,“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出圈”。也就是说,躯干四肢各守其道,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运动,不可越过“雷池”,否则就会造成“失度”。如“前不露手,后不露肘”,即手向前伸不能超过脚趾尖,肘向后运不能越过肩连线。此外,还有弓步不可跪膝,用肩不可俯身,尾闾侧移不过“二四点”等等。运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将肢体运动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谨防开合过度,破坏自身平衡,影响拳技发挥。                    14.反向启动原则所谓“反向启动”,就是肢体的运动要先向目标的反向运动,然后再转向目标方向,即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收先放、欲开先合、欲发先蓄等等。如左掤先向右转,右掤先向左转。反向启动一般用于两个完整动作之间的衔接,顺势而为,而非故意画蛇添足。反向启动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承上启下,使前后动作连接顺畅、舒适自然;二是通过旋转延长运动距离,积蓄更大能量,产生“缠丝劲”;三是去除生硬突兀,使动作更加轻柔婉转。照此原则行拳,既可以锻炼气劲力道,又可以增加动作的柔美。 15.留有余地原则太极拳作为一门成熟的武术,像所有拳术一样,其出招发式也都有着严格的规范。所谓“留有余地”,就是其基本规范之一。按照这一原则要求,在攻防实践中,凡出招发式,都要适可而止,不可用尽其势。也就是说,臂不可开展,腿不能蹬直,力不要用尽。道理显而易见,凡事过犹不及,势尽则衰,一旦将招式用得太过,便容易失去重心,既不利于腾挪转换,也容易露出破绽,为对手所乘。因此,必须时时处处留有余地,把握好伸缩尺度,控制好力道大小,谨防将自己陷于被动。                    16.处处有掤原则掤劲是太极拳的第一劲,也是太极拳的母劲。掤劲是由肢体的弓卷、对拉与旋转所形成的一种内劲,它不仅可以支撑拳架,而且其力度可以根据攻防需要灵活增减。所谓处处有掤,一方面全身都需要掤劲,譬如“身备五弓”,其中每一弓都是靠掤劲支撑的。另一方面,每个动作、每一招式,乃至整个套路都需要掤劲。总之,掤劲无处不在,而且贯穿始终,所以有人把太极拳称作“掤劲拳”。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掤劲,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太极拳。因此,在习练实践中应当自觉体验掤劲、练习掤劲,运用掤劲,以期达到处处有掤劲,掤劲不离身的高深境界。                                                            17.腰带四肢原则拳经云:“气如车轮腰如轴,命意腰隙是源头”。可见腰是肢体的主轴,是全身的动力之源,四肢百骸的运动均需以腰带动。也就是说,腰与四肢之间是主从关系,所有动作均由腰间发起,腰统四肢,腰带四肢,腰不动四肢不动,腰一动则四肢皆动。既然腰为“车轴”,其运动方式自然是旋转,包括左右旋转与上下旋转。其中腰的旋转为自转,四肢随转则为公转。腰的旋转一般为小圈,左右旋转以45度为限,上下旋转一般为一个小圈(立圆),四肢的旋转角度可根据需要而定。从习练实践看,四肢的动作比较容易,而更加细腻的功夫都在腰上。只有练出腰上的动作,把自转与公转融合为一体,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真正内涵。界内一直流传着“八卦步,太极腰”的说法,腰功地位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18.三尖相对原则太极拳除了讲究内力之外,还讲究科学发力。“三尖相对”就是一种符合力学规律的发力方法。所谓“三尖相对”,就是在行拳过程中,手尖、鼻尖、脚尖要上下相对,即以躯干中线为基准,手与脚要在同一个纵向立面上运动。根据人体力学原理,当三尖相对时,其垂线恰恰处于重心位置,身体的支点最为稳定,各部位的劲力最易集中,因而也最易形成整劲,所凝聚的合力也就最大。因此,在行拳过程中,应自觉遵循这一原则,构建自身的科学发力机制。譬如搂膝拗步中的向前推掌动作,手要尽量内合,像捋胡须一样“掌从口出”,发出的劲力就会实现最大化。否则,如果手在身体两侧运动,掌力则会大打折扣。                           19.连绵不断原则一套太极拳是由若干招式串联而成的,每个招式又由若干动作构成。初学太极拳,招式动作可以分解练习,但在进行整套演练时,则须一气呵成,动作与动作、招式与招式之间必须无缝衔接,无痕过渡,不能出现明显的停顿。要做到连绵不断,需要经过多方面练习。首先要神意连贯,无论招式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形断意连,气劲不断;其次要学会反向启动,所有承上启下的转换都要自然过渡,不着痕迹。其三要努力去僵化柔,举手投足轻如狸猫,柔若抽丝,腰带四肢一动俱动,如影随形。此外,在推手对战中,也要熟谙“沾连粘随”之术,顺势拆招,发力于无形。注意了上述各个环节,并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练习,久而久之自会拳如行云流水,招式连绵不断。      20.无人似有人原则从应用角度看,当今的太极拳已多用于强身健体。尽管如此,太极拳的攻防内涵依然不容忽视,依然应当作为学习太极拳的必要科目。要体验太极拳的攻防含义,必须设置假想敌,也就是说,在练拳时必须“无人似有人”。有了假想敌,也就有了意识中的对手,就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每个招式的攻防含义,自觉地用意念去引导动作。同时,有了假想敌,明白每个招式是在“做什么”,也就懂得了应当“怎么做”,就能自觉执行规范,自觉提高技术标准,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个动作。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由满足于熟悉套路上升到追求内涵,由“花架子”走向“渐悟懂劲”,学会地道的太极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习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不动手”
圆转如意是太极:如何做好圆弧动作?
太极拳势呼吱运用应做“五要”
太极招式之“云手”
太极拳到底练什么?
太极招式之“懒扎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