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冒引起咽痛,从伤寒治还是从温病治?
userphoto

2023.06.20 上海

关注
I导读:对于治疗外感病,我们的思想不能再被《伤寒论》束缚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的基础,但不是中医的全部,后世名医的发挥,我们也一样要很认真地去继承。感冒?还是咽炎?作者/吴南京
吴南京,男,1976年4月出生于浙江庆元,15岁因父生病自学中医,治愈父亲的病后,而走上中医之路。
很多人感冒了,主要表现是咽痛痒、咳嗽、咳痰不畅,有的痰白(有的痰黄),恶风寒,有的体温较高。很多患者治了很久也没治好,也有不少同行说“有的感冒很邪门,从温病论治不好,从伤寒论治也不好,到底不知道是伤寒还是温病”。
说到伤寒和温病学,主要得从病因上来讲。伤寒伤的是寒邪,温病受的是热邪。伤寒则人体的阳气易耗,所以病人见恶寒;伤了热邪则耗人的气阴,所以病人的表现为怕热。
对于伤寒和温病之争,中国近200年来争论不休,以我看来,根本没有必要争,来争的人本来就没有把中医学好。
《伤寒论》中不是明明白白写着温病的主要症状是不恶寒反恶热,只是因为张仲景没有出方,后世的医家过度迷信张仲景,对于没有处方的条文,就乱加猜忌,不去从临床上来考虑问题,而对王叔和的《伤寒例》大加批评。(其实《伤寒例》就是对《伤寒论》的一些必要的补充,主要讲的就是关于温病方面的内容,可惜后世的很多医家没有对《伤寒例》引起足够的重视。唐代的孙思邈根据自己的临床所得,用了辛凉发散药和苦寒药来治疗,《备急千金要方》中可以看出来孙氏在出书前,没有见过《伤寒论》一书,但孙思邈的治疗思路是正确的。后来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从临床治疗上看到用《伤寒论》中的方治不了温病,所以提出了著名的“火热论”从而奠定了温病学的基础。因为对张仲景的过度迷信,刘氏之后很多医家对刘氏大力批评。明清两代对温病学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叶桂,以他过人的天赋,通过临床的总结,才让温病学有系统性的论治。
记得陈法总问我“一边见恶寒等风寒感冒的症状,一边又见咽喉肿痛的炎症,应该怎么治”,我说“麻黄汤加金银花就是了”,他听了大笑,说这是不伦不类。但用于临床效果好啊,风寒用辛温以解外,有热毒用金银花解毒。孙思邈和刘完素也这样治,只是现在很多人过度地迷信张仲景,除了他,其他一切医生都错。学经典,反而误于经典。
民国时期的张锡纯,是一个对《伤寒论》很有研究的人,他明确提出了“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治疗温病的主方(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但张锡纯结合温病学,在原方基础上加用了连翘、薄荷等药。
明代缪希雍说“古今元气不同”,从五运六气来说,天气会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一样会有变化,这是天的元气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了,现在的人玩电脑,吃冰箱里的冰物等,也让人的体质发生了变化,所以人的元气也不同了;工业的发展,给空气、水源等带来了很大的污染,有的地方原来有山的也被挖掉了,环境地理的变化,这是地的元气不同。
天地人都在不断地变化,难道我们的中医还要永远停留于2000年前的《伤寒论》上吗?不要说时隔2000年,就以我小时候在农村时记忆中的病种,和现在所见到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治疗也不相同。
从咽痛、咳嗽、感冒来看,因为天气的温差大,有着凉受了寒邪的成分在。浙江的初冬,从气候来说,还是深秋,空气很干燥。工业的发展,到处都很脏,车子一天没洗就很脏,空气一看就是灰灰的,人吸了这种带有毒的灰尘,咽喉势必首当其冲会受到伤害。这种空气质量不好所带来的咽喉不好,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讲,是疫毒的范畴,所以治疗上也得对这两方面都有所照顾,可从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中“温寒一体论”来论治。
金华地处江南,天气较热,汗泄而气易伤;天热则多吃冰物,脾胃易伤而不化湿,再加上江南的空气本来湿度就高,所以在金华治疗感冒咽炎,湿是一个很普遍的病证。全身的毛孔是最大的散湿器官,人一着凉,毛孔就会闭上,内湿和热不能外散,湿热上冲于咽,于是就咽痛。加上空气的污染,咽痛常常会更加严重。于是就会出现像伤寒又不像伤寒,像温病又不像温病的临床症状。
诊舌多见舌色淡,苔白腻,脉多见沉细弱(哪怕是高热病人,也很少见到浮洪脉)。本人用自拟方:党参、苍术、茯苓、生甘草、陈皮、半夏、厚朴、藿香、紫苏叶为基础方,咽痒而不痛的加白僵蚕、牛蒡子;咽痛加黄芩、一枝黄花、桔梗;发热加生石膏;热喘咳加生石膏、炙麻黄、杏仁;咳痰不畅加桔梗、麻黄、杏仁、瓜蒌皮。
2011年元月3日,金华市宣传部某干部的女儿(11 岁)感冒了,症见咽痛、发热、咳嗽严重,咳痰不畅,纳差,神疲无力。舌淡黯,苔白腻。脉沉细弱稍数。这是体虚风寒化热。
用药:党参20g,苍术20g,茯苓30g,生甘草10g,半夏10g,陈皮10g,干姜10g,桔梗10g,瓜蒌皮10g,鱼腥草30g,生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50g,1剂。
药的煎法如下:先把药用凉水浸泡半小时;再开大火把水煎开;等水煎开时,灭火,闷15~20 分钟;再开大火煎,水开水再煎5~8分钟即可。少量多次分服。第2天晚上,患儿已经身凉热退,咳喘已瘥。
“上焦如羽,非轻不取”,所说的是治疗上焦之病(比如感冒咳嗽,咽炎等),药不能下得重了,得以轻药上扬之法来治。但病重了,又不得不下大剂药才能治病,所以治疗时只能以大药小量多次服用,让药性浮于上焦。外感急症,多用风药,然风药不能久煎,久煎则药力会下沉,身体虚弱要补,但补药又要稍煎时间长点,要不,药的补性不能煎出来。
对于一个体虚外感病来说,前人有先煎后下的煎法,但先煎后下的方法,水量不太好控制。为了方便病人的煎药,于是我揣摩出了上述的煎药方式,把水煎开即灭火来闷,能把补药的药力闷出来,而要轻煎的药之药性又不会失去,从而达到一剂见功。
元月4日,患儿前来复诊,我把原方做了如下的调整:党参20g,苍术20g,茯苓20g,生甘草10g,半夏10g,陈皮10g,干姜10g,桔梗10g,瓜蒌皮10g,鱼腥草15g,炙麻黄3g,杏仁5g,3剂。以常规煎法。
病去了,药量和用药都得变化,如果再以原方来治,则药力太过,特别是生石膏一药,大寒之药,虽说具有辛味外透之性,但毕竟是金石类的药,对脾胃总是有损,也易损人体之阳性。
小儿如春天之性,上升是其顺,调其脾胃是治疗的核心。中气足,气之上升之性顺应于小儿的生理。所以治疗上以健运脾胃为根本,酌加点宣肺去痰之药就可以了。
对于风寒感冒所引起的咽痛,很多医生一见这种情况就一路地清热解毒,说是消炎。本来就着凉了,再来吃凉药,一下子就把寒邪闭阻在内。治疗上得从孙思邈和刘完素的思路,温凉并用,用味上在于辛,辛以透邪,如果说咽痛严重的再酌加点苦寒药,但也总得以辛味为主,这样才能透邪外出。
对于风寒闭表开始化热的咽喉痛,本人常常用“麻黄汤”加金银花,这种组方有的人说不伦不类,但我是取法于孙思邀和刘完素,临床效果很理想。当然也要看情况而定,如果说内热炽盛的,治疗上还得以苦寒为主,酌加辛凉。
对于治疗外感病,我们的思想不能再被《伤寒论》束缚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的基础,但不是中医的全部,后世名医的发挥,我们也一样要很认真地去继承。
小孩子的咽喉炎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
现在的孩子脾胃大多不太好。加上小孩“五脏全而未充”,治疗不易。用药太重则药力太过而致药病,药力太轻则不能取效。有的家长对这种咽炎选择西医的抗生素治疗,使小孩子的脾胃更伤,病好了,没有得到及时的调理,病情则反复。
我女儿12岁了,身体一直是我自己调理。小孩好动,出汗吹风是常有的事。有时着凉了,咽喉不舒服,稍有咳嗽,本人常以半夏糖浆20ml、板蓝根颗粒一小包,两样中成药合用,开水冲服,一吃就好。如果稍严重时,则早上去上学时吃一次,再给女儿学校带水的杯里放半夏糖浆50ml、板蓝根3小包,给女儿在学校里当开水喝。一般一天就痊愈。
金华地处江南,多湿多热,半夏糖浆有很好的和胃化湿效果,药里有麻黄等解表药的成分,又可稍解外寒。浙江这些年经济发展造成空气质量较差,咽喉发炎的病人每年都在增多,空气导致咽喉发炎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加板蓝根以解咽之毒。用中成药治疗这种轻微的咽喉炎,方便且效果显著。但如果咽炎严重,再用这样的治疗方法就达不到理想效果了。
治病贵在早治,发病刚开始时就及时治疗,很关键。
稍有外感风寒,咽喉局部又有热毒的情况很常见,这时套用《伤寒论》来治无效,套用温病辛凉清透来治也无效。治疗得解外寒、清热毒。这种方法,从唐代的孙思邈,到金时的刘完素,到清朝的俞根初等名医,都有很详细的论述,临床治疗已很成熟,本人例举一提而已。
中医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和临床体系,现在很多医生用药,往往用西医对中药的药理研究来指导,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就反过来说中医无用。西医是有所长,很多东西要超过中医,但也并非完美,对于风寒感冒的西医治疗,效果不如中医好,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常常会加重病情。但病情真的严重了,有明显的炎症,还是得用西医来治的,但同时得配合中药来调理脾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 ||发热的中医治疗(2)外感高热常用方
感冒自疗变症网友莫蹈复辙!!
许仙言医谈感冒的误诊说温病与伤寒
一个冬天就用这几个方子,来一个治一个,治一个好一个,没有拿不下的感冒
随便聊聊,我眼中的中医!
我眼中的古今伤寒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