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话北京故宫不传秘密之《神话 》

经过了天安门之后,来到端门, “端门”--正门、第一道门的意思。北京、南京的老皇城都有端门。“午门”--南门的意思。因为我国古代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子"是正北,"午"就是正南。所以故宫的南门就叫"午门"了。端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明清两代皇帝出巡、祭祀等活动时、离开皇宫出午门以后,一定要先登上端门,寓意着一个吉祥美好的开端,待天安门外百官迎候,黄土洒水铺路等仪式完毕、敲响端门大殿内的铜钟,才浩浩荡荡离开端门。 皇帝回宫时,端门鸣钟,午门敲钟,寓意者一个历程有圆满终端。 端门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中保护最好的古建筑之一,端门城楼也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的地方,每逢皇帝出巡、回銮,举行大典时,依仗队取出各种依仗,整齐排列在甬道两旁,钟鼓齐鸣,逶迤三华里,以显示封建皇权的威严。    

午门

午门广场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 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

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总宽近58米)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00m,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五个门洞各有用途: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面阔9间,60.05m,进深5间,25.00m,重檐庑殿顶。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皇帝在立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农历十月一,颁发次年历书。每年腊月初一,要在午门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门举行。

明代时,如果大臣触犯了皇家的尊严,便以“逆鳞”之罪,被绑出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后来发展到打死人。如德十四年(1519)皇帝朱厚照要到江南选美女,群臣上谏劝阻,皇帝发怒。大臣舒芬、黄巩等受廷杖者130人,有11人被当场打死。此外明嘉靖皇帝朱厚漗,继承皇位后,欲追封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的抵制。群臣100多人哭谏于左顺门,皇帝下令施行廷杖惩罚,当场毙命17人,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之言流传。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为森严,犯人斩首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等地刑场处决的。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午门廷杖起初只象征性的责打,皇帝在朝廷杖打大臣,始于汉明帝,此后各代均有廷杖大臣之事,明后期尤甚,杖死者亦不少。即皇帝在朝廷上杖责臣下,是对官吏的一种酷刑。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被廷杖的大多是一两个人,但在正德年间明武宗创过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打破,嘉靖皇帝同时廷杖一百二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上百人被扒下衣服,排在太和殿下,上百根棍子同时起落,一时间声响震天,血肉横飞。而廷杖的缘由也是无所不有。劾严嵩,论妖僧,谏万贵妃干政,要廷杖;谏元夕观灯,谏武宗南巡,谏嘉靖勿服金丹,也要廷杖。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上一本的杖三十,上两本的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廷杖分“用心打”和“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由监刑官按皇帝的密令决定,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那么就是“用心打”,可能会导致残废,而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那么就是“着实打”,则受刑的大臣必死无疑。大宦官刘瑾就曾在午门杖死过23个大臣。万历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遭到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当时太子又叫国本,因此,这次斗争又称为国本之争。最后万历被激怒了,上疏干涉皇帝“私生活”的礼部尚书洪乃春被拖到午门外廷杖60。这以后廷杖几乎成了万历对付那些对他和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敢于置喙的大臣们最主要的手段了。

“国本之争”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皇帝身心交瘁、郑贵妃悒郁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直到福王赴洛阳就藩才算告一段落,但万历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让爱子离京而去。

就像黄仁宇先生指出的那样,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并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      

午门的多元功能  

(1)出入 午门共有五个门洞,正面开有三个门洞。正面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宫时可以走一次。殿试考中鼎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出来时也可以走一次。其他如亲王、宰相,妃嫔、公主,皇子、皇孙,达官、显宦,都没有这种待遇,只能走两个侧门。其他文武官员,只能走两掖门——两掖门开于两侧的基座,从正面看不见,但从背面可以看见。就是说,故宫午门的门洞,正面看是三个,背面看是五个。大家参观故宫时,可以从正面和背面注意观察一下。午门两侧掖门,平时不开,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才开——文官走东掖门、武官走西掖门。

(2)政务 明朝参加御门听政的官员,每日五更前在午门前集合,其他官员每月逢五日在午门前坐班;午门前、端门北的两侧朝房,有六部、六科官员在里面办公或值班。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多在午门前进行。

(3)礼仪 朝廷重大贺礼,官员们要在午门望阙朝拜。遇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皇帝生日)、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午门陈设卤簿仪仗。清代规定每年十月朔日(初一),在午门举行颁发历书仪式,称为“颁朔礼”;明清两代重大战争告捷,在午门举行“献俘礼”。

(4)外事 朝鲜、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琉球等使臣进贡,礼品由礼部官员,在午门前呈送给皇帝;皇帝给使臣的赏赐,也在午门前领受。事毕,使臣门还可以观瞻午门,以领略皇朝的天威。

(5)防御门,本来就有防御的功能。午门除一般防御功能之外,还有防御水患的作用,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闰六月,北京大雨水,午门前水深一尺多,于是关上午门,防止积水漫入宫中。     

(6)其他 午门城楼兼做仓库,如清代用于储藏《满文大藏经》的木刻经板等。临时活动,如清初汤若望与杨光先就天文历法争持不下,诏令二人在午门前进行日影观测,由大学士、尚书等验看。午门前有时还是重要的皇家和民间的节庆娱乐场所。

午门传说

第一个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正德帝又要出外巡游,大臣们集体阻谏,导致了一场君臣之间的激烈冲突。为了劝阻皇帝南巡,舒芬等谏议,遭到廷杖。

舒芬,江西进贤(今属南昌市)人,他有骨气,敢说话,“神玉立,负气峻厉,端居竟 日无倦容”。舒芬等107人,上疏谏止正德帝外出巡游。正德皇帝震怒,命舒芬等“跪阙下五日,期满复杖之三十”。 

舒芬等列队跪在午门外,一天,两天,三天,四天,五天,连续五天跪在午门之前。堂堂大明状元,罚跪在午门前,连续五日,成何体统!皇帝对大臣们的谏言置之不理。有一名官员名叫张英,见皇帝不理不睬,便“自刃以谏”,就是以自杀的方式,使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幸亏在场的卫士眼疾手快,上前夺下了他手中的刀,张英才得以不死。正德皇帝仍然我行我素,对大臣们的谏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于是内阁大学士集体辞职。正德帝克制忍耐,对他们“温旨慰留”;他们也给皇帝一个面子,勉强答应继续留任。后来事情闹大,正德皇帝大发淫威,他下令对罚跪的舒芬等107名官员,在午门前实行廷杖。后来又增加了锦衣卫监狱的黄巩等39人,这样共有146人受廷杖,阙下杖死者11人。那位张英虽自杀未遂,最后却被正德帝“杖杀”了。舒芬受杖后,伤势很重,被抬到翰林院的院里。翰林院掌院学士(一把手)怕得罪上司,“命摽(biào)出之”,就是把他架出去!舒芬说:“吾官此,即死此耳!”他被贬官福建,裹着创伤,离京上路。

舒芬在廷杖中捡了一条命,熬到了嘉靖皇帝即位。“世宗即位,召复故官。”回了北京的舒芬不改诤臣气节,他会同杨慎等,为“大礼议”谏言,跪伏左顺门哭谏,又遭到嘉靖帝的廷杖,还被罚俸三月。不久母丧归里,病死于家,年四十四。         

第二个是嘉靖帝一登皇位,就发生了争议新皇帝生父尊号的事件,史书上叫作“大礼议”之争。争议的焦点是:明孝宗朱祐樘是厚熜的过继父亲,祐杬则是他的生身父亲,如何上尊号?大臣张璁等迎合帝意,议尊祐杬为皇考,孝宗(正德帝之父)为皇伯父。杨廷和等认为不合礼法,主张称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这场争论,长达三年。嘉靖帝于嘉靖三年(1524年)追尊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丰熙等反对的大臣200余人,在左顺门外跪伏高呼。皇帝派太监宣谕退下,从早到午,硬是不退。皇帝下令抓8人震慑一下。其他大臣,非但不退,反而大哭,声震阙廷。嘉靖帝大怒,命廷杖丰熙等五品以下官员134人,致死17人。受杖者裹疮吮血,痛苦嚎叫,填满牢狱,凄苦万状。朝廷官员因谏言遭到廷杖,《明史·刑法志》说:“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后到清朝,取消了对大臣的廷杖。 

第三个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午门外扎“鳌山万岁灯”,与民同乐。这里我解释一下: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李白《猛虎行》诗曰:“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鳌山灯,古代元宵节一种巨大的灯景,就是把彩灯堆叠成一座山,像传说中巨鳌的形状,所以叫鳌山灯。永乐时的“鳌山万岁灯”,就是将成千上万盏彩灯,堆叠成山形,高十余层,形状像鳌山,用红、黄、蓝、白、绿、紫、青等各种彩色,结扎成灯,五彩缤纷,万众观看,眼花缭乱。  

除鳌山灯之外,还有音乐歌舞。午门前,数百伶官奏乐,百艺群工演出,气氛热烈,喧闹异常。到二更时,永乐帝乘坐小轿,由乾清宫出来,到午门观鳌山灯,皇后、妃嫔、太监及大臣们随后,这时笙歌高奏,伎舞翩跹,灯火通明,花炮齐放,观灯活动达到高潮。尔后,皇帝回宫,市民百姓,犹如潮水,四面八方,拥向午门,观看鳌山灯火,共度元宵佳节。

据《皇明通纪》记载:“永乐十年(1412年)正月元宵,上赐百官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就是说,从永乐十年开始,京城居民,元宵佳节,到午门前,观看灯火,连续三天。但到清朝,老百姓是不能到午门观灯的。灯节是北京城一年中的热闹节日,市民百姓,架松棚,缀彩缦,悬彩灯,放爆竹,放灯十昼夜。如今北京东城区“灯市口”,是市民买灯、观灯的场所。灯市口的地名,就是由元宵节的灯市而来。

第四个是明朝人陆容记载:端午日,皇帝在午门外宴请百官,御赐 食物粽子等糕点,还象征性地赐两杯酒。吃完粽子、喝完酒之后,品级低的官员退出,级别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驾去万岁山(俗称煤山),即景山,观看武臣射柳。观完射柳,皇帝还要陪母后到西苑(今中南海、北海),游览内湖,观看龙船,燃放爆竹。后来皇帝下令禁放花炮。正德帝开始罢百官端午宴会。嘉靖后期起,端午节的午门赐宴,就被取消了。    

第五个是频繁用兵西北和西南,康、雍、乾三朝以至道光时期曾多次在午门举行献俘礼。午门献俘礼前一天,俘虏脖子栓上白色绳子,先祭庙、社,就是祭太庙和社稷。在献俘礼上,午门正楼正中设御座,檐下张黄盖,卤簿设于午门城楼下,两边排列,直到端门。其他的仪仗,排到天安门。  

在午门前,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隆重严肃,分班侍立。皇帝穿龙袍衮服,乘舆出内宫。起驾时,午门鸣钟;到太和门时,鸣金鼓、奏铙歌。皇帝到午门前,沿着马道,御楼升座。在午门楼下,兵部官员率领将校,引战俘下跪。兵部尚书报告:献俘!鼓乐大作,礼炮轰鸣。诸官肃立,庆贺胜利。典礼官道:行礼!于是把俘虏牵过来,让他跪伏在地。兵部官员上奏:“奉旨平定某地,所获俘囚,谨献阙下,请旨。” 这时皇帝降旨,或将战俘交给刑部,或将战俘恩赦释放。  

献俘也不是都杀。如新疆准噶尔首领达瓦齐叛乱,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派军征讨,同年将达瓦齐擒获。同年十月十八日,乾隆帝御午门城楼受俘。乾隆帝命将达瓦齐交理藩院,而不交刑部,理藩院官员叩跪领旨,没杀达瓦齐,却加以赦免。达瓦齐从长安右门出。(《清高宗实录》卷四百九十九)献俘大典礼毕,皇帝乘舆回宫。乾隆帝为平准告捷在国子监刻石纪念。后封达瓦齐为亲王,赐第在西四宝禅寺街,还选郡王孙女给他为妻。达瓦齐身体极胖,面大如盘,腰腹十围,命为御前侍卫。乾隆帝赦免达瓦齐,是为争取支持力量,瓦解分裂势力。他采取征抚并用政策,先后底定准噶尔和南疆,出现了统一新疆的大局面。  

第六个是比较邪乎的事情,在08年夏天发生的小故事就比较没那么不真实了。故宫西门北边有个小卖部,是个小到不能再小,但生意很红火,按说在南长街上不该有这么个奇特的地方,但周围的居民居然都不觉得闹腾,也不觉得乱乎,08年夏天发生的小故事就跟这个小卖部有关系了。话说小卖部就在故宫西北侧,走路几分钟就能到午门。周末小卖部的老板一般都会持续到深夜,冷静空洞的一条街会因此而有些生动,小卖部门口的暗黄灯光会把门口的南长街照的悠长深邃。故事里的几个男女青年在小卖部喝酒结束后,借着酒劲儿溜达到故宫西门南侧的护城河边去消夏,他们相互走到午门的护城河边(据说在那里干男女之事),忽虽听到了宫女的哭声和太监的嘶喊。事情传开后,无数人怀揣着好奇心跑去这个小卖部 ,现在,小卖部喝酒的人一半是为了打听鬼故事,剩下的那些,就别有所图了。这些胆大的探险者喜欢借着酒劲儿壮胆去午门探险,每次去的人都说听到了宫女的叫浪声和太监的嘶喊,等把自己吓个够戗之后再马上屁滚尿流的跑回小卖部融入热乎乎的人群压惊定神,等缓过劲儿来了再回去继续探险。这儿成了最安全最直接的探险圣地。  

太和殿广场

午门内详解   

经过端门,便来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进了午门便真正进了紫禁城,首先要跨过内金水河,内金水桥:在午门内太和门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桥,是内金水桥。 内金水河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引进紫禁城内,曲曲弯弯地流向南,再向东,又再向南,时隐时现,或宽或窄,与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相通,全长达两千多米。最华丽的河段在太和门前,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均用白石砌成,两面河沿设有汉白玉石的望柱和栏板。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主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正中有个宫殿式的大门。故宫里所有的门其实就是一个宫殿式的建筑,这个门叫太和门,门两旁蹲坐着一对大青铜狮,这一对狮子号称中华第一狮,威风八面。     

每逢皇帝出宫, 都要在太和门换车,而且皇帝大婚的时候,皇后也要从太和门进入皇宫。过了太和门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 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  

走进午门左边为熙和门,右边为协和门,对面的正中门为太和门,其左边为贞度门,右边为昭德门,其两角为崇楼。   

熙和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右顺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因三大殿火灾被焚毁,次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名归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再度烧毁,天启年间重建。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改名为雍和门,乾隆元年(1736年)为避雍正皇帝讳而改为熙和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第三次毁于火灾,同年十二月重建。   

熙和门为屋宇式大门,西向,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七檩中柱式大木结构,彻上明造,檐下单昂三踩斗栱,龙锦枋心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次间脊步大门三槽,各安朱红宫门2扇,嵌鎏金铜钉。梢间前后檐为坎墙槅扇窗,侧面开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故与协和门形制相仿而略有差异,体现了清代中期官式建筑的特点。     

熙和门坐落在高2.62m的基座上,前后各出长17.75m的礓磋慢道。门东侧的慢道边缘向外倾斜,和内金水河走势取得一致。

熙和门是由西华门进入前朝的必经之路,是外朝中路与西路武英殿、内阁等区域联系的枢纽。明代熙和门梢间曾为百官奏事之所。熙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清代北侧庑房为翻书房,南侧为起居注馆。翻书房是掌管满汉文对译的机构,起居注馆的馆员负责记载皇帝每日的言行。起居注官都是从翰林院选拔出来的有才之士,他们同时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教导或   辅导皇帝学习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担任这项工作的官员叫日讲官。清代皇帝康熙终生都在学习四书五经,没有特殊原因不可荒废一日。所以特使日讲官。每日听政后,日讲官为皇帝讲解经书,这些人又被称为日讲起居注官。  

协和门: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左顺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延及左、右顺门,翌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九月改称会极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三殿又灾”,殃及会极门,至天启年间才重建。清顺治初年重修并改称今名。 协和门是联系紫禁城外朝中路与东路文华殿等区域的枢纽,乃前朝出入东华门的必经之路。明正统元年(1436年)二月始于文华殿开设经筵,讲毕经书,在此门赐酒饭。明景泰初年,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还一度在此设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执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协和门南北两侧各有11间庑房,黄琉璃瓦顶,连檐通脊,前出廊,后为风火檐。明代在此设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初,北侧庑房设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公署,南侧设为内阁诰敕房。

贞度门:明初称西角门,嘉靖朝改宣治门,清代改为现名,又称为前右门。贞度意为端正法度。此门在明代为皇帝在丧期和忌辰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清代此门为侍卫值宿处。

昭德门:明初建时叫东角门,嘉靖时改为宏政门,清初改为昭德门,又称为前左门。昭德意为昭显美德。此门在明代为皇帝在正式朝礼之外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后来就在此处开设内阁。清代此门为侍卫值宿处。      

崇楼:实际上也是四隅之制的有一个体现。我们都知道紫禁城护城河内,城墙拐角处的四个角上有非常华美的四个角楼,在紫禁城内整个前殿区域(三大殿实际在一个院落内)的四个角上也有四个角楼,只不过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同。在这里能看到前面的两座。重檐歇山顶,为清宫内务府的库房。   

太和门: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太和门的这对铜狮,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太和门

是“天子五门”之一。就说故宫的太和门,其建于明永乐年间,初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叫“太和门”。它堪称我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它的门内,是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在“天子五门”的序列中,它该相对于应门。“应门者,居此以应治”,明清两朝均有“御门听政”之制,即文武官员早朝,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处理政事制度。清康熙帝以前的皇帝均在此听政。     

瑞门 

午门前面

午门后面

厚重的城门

走进午门

熙和门

协和门

贞度门

昭德门

远看昭德门

贞度门、太和门、昭德门

崇楼

内金水河

汉白玉栏杆

金水河

太和门

太和门及雌雄青铜双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涨姿势| 为什么戏剧里总说“推出午门问斩”?
历史上真有推出午门斩首这回事吗?别被忽悠了,这才是真相
“午门斩首”是真是假?皇帝唯一一个允许走此门的女人究竟是谁?
冷知识(72) “午门”是什么地方 ?  “午门斩首”是真的吗?
+过去说“推出午门斩首”为何不对?
故宫- 午门导游词-20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