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几份历史文献,看中国古代对北极地区的地理认识和行政管辖

从几份历史文献,看中国古代对北极地区的地理认识和行政管辖

 

作者:海参崴老乡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中原王朝对世界的地理认知范围不断扩大,周边越来越多、越来越远的民族政权不断与中原王朝交融,并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视野。这个范围最南到中南半岛,最西到达过里海沿岸,最东到达过堪察加半岛以北地区,最北远及北极地区。

  极北部和极远处的东北部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远离世界文明中心,战略上往往被中原王朝所忽视。留下来的史料稀缺,极少被国内学界关注。在中国历史地图上,如唐代地图、元代地图、明代地图等在涉及北极地区的描绘时,被有意以超出篇幅范围之外无法表现为由而刻意的省略,这种绘图方式表现了中国式幽默,即中国的历史学者认为,中国对北极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还很远,但具体应该划到何处,限于史料不足,只能待议。

  本文拟就从远古至近代的一些历史文献,管窥中国古代对北极地区的地理认识和行政管辖。

 

  一、远古时期:《山海经》等早期文献对北极地区地理现象的描绘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人认为《山海经》荒诞不稽,而包括一些国外学者在内的一些专家则认为《山海经》是早期中华先民处于文明蒙昧状态时期的远古地理。在《山海经》的《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在《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

  有学者认为上述描绘的反映的是北极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而“大荒北经”的方位和“海水北注”的描述则放映了当时的中华先民的地理认识至少已经到达了鄂霍次克海以北的地区。

 

  二、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列子.周穆王》与《淮南子》对北极地区的地理认识

 

《列子.周穆王》是战国时期学者列御寇的著作,书中载“东极之北隅有国,日阜(阜通不)落之国,其土气常燠,日月余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食。性刚悍,强弱相凌,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休息,常觉而不眠。”。在西汉年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则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有冻寒、积冰、雪、雹、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项玄冥之所司者”,一些学者认为,这两本书分别记载了北极地区“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昼极夜现象和物产、海上浮冰等现象。

与《山海经》的神话、志怪风格不同,战国时期以后的文献,对北极地区事务的描绘越来越详尽、越来越具体。

 

  三、唐代:《新唐书.东夷传》等描绘唐王朝对堪察加半岛及以北地区的管辖

 

在《新唐书.东夷传》中,有如下描述:“去京师一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泽。有鱼盐之利。地气早寒。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践层冰。逐其奔兽。俗多狗。以其皮毛为裘褐。胜兵万人。南与莫曳靺鞨邻接。未尝通聘中国。贞观十四年。其王更三译而来朝贡。授骑都尉”,《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载“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贞观十四年(庚子,公元六四零年)……辛丑,流鬼国遣使入贡。去京师万五千里,滨于北海,南邻靺鞨,未尝通中国,重三译而来。上以其使者佘志为骑都尉。”

这里,少海”即“鄂霍茨克海”,南与莫曳靺鞨邻接,说明其位置至少在乌第河以北。“三面阻海”说明此地是一个半岛,符合这一特征的显然是堪察加半岛。而“多沮泽,有鱼盐之利。”、“地气早寒”、“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践层冰。逐其奔兽。俗多狗。”、“以其皮毛为裘褐。”这些特征则符合堪察加半岛少数民族的特征。

  《新唐书·靺鞨传》载,黑水(黑龙江)西北有思慕部,往北走10天到郡利部(今黑龙江入海口庙街),再往东北走10天到窟设部(又名窟说部,“窟说”是“库页”的音转),再往东南走10天就到莫曳皆部即莫曳靺鞨了。终点在流鬼国。

  上述文献显示,唐代对至少北极附近的勘察加地区已经有了清晰的地理认识,而封授“授骑都尉”官职则表明,勘察加地区第一次在行政上纳入中国中央王朝的统治视野。

  唐王朝对勘察加的行政管辖,得益于唐王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治,“少海”(鄂霍次克海)成为唐朝北疆陆源海,勘察加地区已成为唐朝的后院。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安东都护薛泰请在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以其最大的部落为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并派遣了内陆长史(都督的副职)等官员协助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辖,开元十四年唐朝在这里设置了黑水都督府。开元十六年赐都督姓李名献诚,对黑水靺鞨地区(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治所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1]勘察加使者能够长途跋涉15000里到唐朝首都长安纳贡,则得益于黑水靺鞨地区开辟了成熟的堪察加航线。

 

  四、宋代:《新五代史》等描述宋代中国官方组织的世界上最早的北极考查

 

  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北方的地方民族政权辽国曾由官方组织过一次北极考查。“这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记载最早的一次,也很可能是全人类见于记载的最早一次。”记载此事件的是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之《四夷附录》中收录的《陷虏记》。

  文献载“契丹尝选百里马二十匹,遣十人赍干北行,穷其所见。其人自黑车子,历牛蹄国以北,行一年,经四十三城,居人多以木皮为屋,其语言无译者,不知其国地山川部族名号。其地气,遇平地则温和,山林则寒冽。至三十三城,得一人,能铁甸语,其言颇可解,云地名颉利乌于邪堰。云‘自此以北,龙蛇猛兽、魑魅群行,不可往矣’。其人乃还。此北荒之极也。”

  这里所言之城,一般是几百米周长的土、木围子中有十几或几十户人家的集居区,当时这一带普通的部落酋长所居之处确不过如此。[2]此处所“居人多以木皮为屋。”这一描述符合西伯利亚地区渔猎民族的民居形貌,即用木头搭成圆锥形,外覆驼鹿、马或其他兽类的皮革,中国的满族、赫哲族等称之为“撮罗子”。

  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赤峰市巴林左旗)约在北纬44度,它与北极圈之间有2233分,约二千二百五十余公里,即四千七百五、六十里。十人小队骑着和赶着驮东西的“百里马”向北走,为时一年,全年也走八千七百五十里,走到北极圈也绰绰有余。[3]遗憾的是这里面记载的一处极北地区的地名“颉利乌于邪堰”因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此《陷虏记》字数不多,但“至三十三城,得一人,能铁甸语。”透漏了北方民族交往的信息。铁甸即铁骊,是辽境的少数民族,其活动地区在今黑龙江铁力及其周围一带。是辽朝的东京道。在北极地区出现铁骊人,说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范围的广阔。

 

  五、元代:《元史·天文志·四海测验》记载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天文观测站

 

  元朝时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的北部陆域边缘,都是北冰洋。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在位期间,当时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全国的日影观测的巨大科学实验工作,设立了大都(今北京)测影所和全国二十七个地方测影所。地方测影所中,在北疆者有:和林测影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其地约在北纬47度;铁勒测影所,在今俄境安加拉河北岸,其地约在北纬59度;北海测影所,按照《元史·天文志·四海测验》的位置记载:"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影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经历史学家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考证,在今俄境北冰洋的拉夫贴夫海(即拉普杰夫海)和喀拉海两海交汇处的海滨,其地约在北纬77度,那里已深入北极圈内1027分或26分。[4]

 

  六、明代:对《明史》记载的乌第河卫所最远统御范围的推想

 

随着中国远航能力的增强,明朝的地理视野获得极大的开阔。在南面,郑和下西洋使中国的战略视野伸展到了非洲,在北面则有亦失哈十次巡访黑龙江下游、库页岛地区,建奴尔干都司。

明王朝对北部边疆非常重视,在元朝设在黑龙江下游的征东元帅府旧址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选各部族“酋及头目授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时朝贡。”并先后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乌第河流域及库页岛等处复建并新设卫所达384处,城站30处,狗站(水狗站)24处,全面恢复了元朝在中国北部偏远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理职能。这些卫所中,永乐五年设置的兀的河卫是最靠北的,但其北部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其主张覆盖范围最远达于何处?谭其骧版的《明代中国历史地图》采取了模糊处理的方法,将北部略画,意即向北很远。而有资料则称之为“外兴安岭地区”。外兴安岭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东北最远处抵达北极地区的楚科奇半岛,奴尔干都司的行政管辖范围应该不会这么远。鉴于中国对北极周边地区的行政管辖自唐以来就形成了连续统御的局面。乌第河口、库页岛北部的勘察加航线已比较成熟,按照自唐以来的行政沿革,笔者认为,乌第河卫的管辖范围至少应能覆盖到勘察加地区。

那么行政主张范围最北能够到哪儿呢?笔者认为,应该更远。随着明代中外交流的加强,一些西方传教士于明代来华,将绘有冰海(北冰洋)的舆图带入中国。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也是最接近世界原貌的世界地图。有学者认为,明王朝对北极地区的地理认识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应有较大的突破。在南方,明王朝在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周边尚且确立了大量的属国,在北方,西伯利亚蒙古各部,包括西迁至里海沿岸的土尔扈特部手里拿的都是明朝册封的官印。而北极知识的突破,应该能转化为明王朝统御北极的动力,其行政主张范围应该能覆盖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

与官方的语焉不详相比,一份诞生于明朝成化年间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将中国探索北极的界限进一步北移。这部文学作品就是奴尔干都司辖下的锡霍特山东南部东海女真地区诞生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该史诗记载了一位女萨满(罕王)乌布西奔传奇的一生,经美国学者詹姆斯和中国学者王宏刚的考证,证实了该事件的真实性。史诗中有关于女萨满向东北极远航的描述:“暗礁中座座火山——‘托阿林’,喷着白烟,……浓烟像尘砂直落筏船……乌布西奔毫无惧色,船群避开西岸火山巨浪,征船……卷入连环岛群中的西海滨,与火山热流越聚越近……”、“火山硫烟礁使百里岛群,热雾笼罩,人兽绝影。”、“槽船近抵北海,浮冰片片,冰源劲风彻骨寒。女罕兴高采烈临高眺望东海,太阳升起,冰上白熊披红衫。乌布西奔招手问安:‘活绰勒夫啊,沙音,沙音!’[注:译为:“俊美的熊呵,好呵,好!”]”[5]

史诗中的火山、岛群系今天的勘察加半岛的火山群,而白熊和浮冰的出现则意味着,这只女真族“探险队”至少到达了白令海海域。

 

  七、清代:《尼布楚条约》谈判文件显示,清政府早就知晓北极地区

 

  清代立国之初即发生了阻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在尼布楚会议的划界谈判中,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为界与沙俄进行划界。继而让步,提出以勒拿河以南、雅库茨克的渔猎人称作诺斯山的一条山脉为界,东北直至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诺斯海岬即是楚科奇半岛,清朝代表提出的界山诺斯山,系指乌第河北侧的外兴安岭直至楚科奇半岛的山脉。

  有关勒拿河、诺斯山的地理信息在《戈洛文出使报告》、《张诚日记》、《徐日升日记》中都有提及,以《戈洛文出使报告》为例,有如下描述:“钦差大臣(注:指清朝谈判代表)说,他们在条约文本中写了以诺斯山为界,诺斯山这个地方归博格达汗殿下方面所有,但在中国地图上没有标明。因为该诺斯山往下延伸至雅库茨克,然后至海。……钦差大臣指着地图说,应以他们自己的条约文本中所写的位于勒拿河和阿穆尔河之间的山岭为界,雅库茨克猎人把此山岭称作圣诺斯山,该山岭一直延伸到海。发源于该山岭,流入阿穆尔河的大小河流,从久远的年代起即为博格达汗殿下所有。该山岭另一侧有乌第河及其他河流。在这些河的沿岸住着博格达汗殿下的贡民,而不是沙皇陛下的贡民。”[6]

  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北极地区的认识已经至少到达了勒拿河下游北极入海口处以及楚科奇半岛,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在地理上也应该早就有了认识,尽管可能是粗线条的。当时清政府与外兴安岭北面的西伯利亚萨满民族以及乌第河及其极东北部的各条入海河流的入贡民族在沟通上是畅通的。一些地区,如乌第河及其以北至极北的沿海地区还存在着行政管辖隶属关系。

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形式的历史文献记载说明,西伯利亚和远东及至北极的地区,作为中国的后院,在中国历朝历代早就为中华先民不同程度的认知。西伯利亚、远东直到北极地区的各民族与中国北方的各民族存在着经济、文化、血缘、历史上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从未中断过。自唐以后,北极地区还一度与中原王朝或中原王朝的地方政权形成了绵延的行政管辖、隶属关系。这里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这里的土地也是中国的土地。

欧洲人,特别是俄罗斯人的所谓西伯利亚、远东、北极的“地理大发现说”是荒谬的。而所谓俄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西伯利亚、远东、北极的说法更是厚颜无耻、荒诞绝伦!

注释:

[1]张静芬《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商务印书馆 1997年)

[2]张晓光《我国古人两千年前对北极的探索》(2006年9月)
    [3][4]舒焚《千年前中国人进探北极圈之行》(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5期)

[5]鲁连坤《乌布西奔妈妈》(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6]刘民生《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史资料》(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穆天子传》辨真------《山海经》系列研究
世界地理复习精讲-南极洲与北极地区
《山海经》中意外发现一个离奇记载,一旦被证实,历史或将被改写
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由来及对藏族地名的影响
唐代河西边防组织补证
西里古里走廊,不是天险走廊,而是政治变形走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