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偏沉则随”(中)
“偏沉则随”(中)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名言探释
 
  (二)现代个别人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无可置疑,中国近代的所有太极拳家都认为“偏沉则随”是太极拳必须遵循的重要法则。然而,约九十年代后,有一名家提出“‘偏沉则随’是拳病”之说,太极拳界也有一个群体赞同这一观点,在一些杂志上宣传这一说法,也因此在一些杂志上出现过针锋相对的辩论文章。客观地说,近代太极拳家们距离《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古拳谱的问世有一个遥远的历史。他们对于这些古拳谱里词语的理解主要是秉承代代的口口相传;而口口相传也是有可能会失真的。尽管他们的解释都是与有血有肉的太极拳亲身实践相联系因而是正确的,然而毕竟文字语言与实际不同,有可能虽然解释是正确的,但古拳谱作者的原意被改变了。应该认识到,按照语言学家的观点,语言无非是符号,各人是可以赋予不同概念的。甚至在一定范围与一定历史内已经形成某个概念的语言也是可以改变其概念使用的。例如“管中窥豹”一语,文献中最早约出自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方正》。文中有“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之语,意思是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到全貌,相当于与“见微知著”是同义的,是一褒义之语。然而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有些人应用这一成语时概念被改变了,变成了现代大多所使用的只见局部,不见全体的片面看问题了。显然与《世说新语》的概念是不同的一种贬义的使用了。而现代,“管中窥豹”这一成语仍然按照《世说新语》中的概念使用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应该认为这两种使用法都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古今同一词语不同概念与不同概念同时使用的现象是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武术中的很多词语在自古以来的发展中也是存在这种情况的。这就像尽管“管中窥豹”在现代的应用有两个正确的不同概念,但这种现象不等于说可以用片面看问题这一“管中窥豹”现代许多人所使用的概念去解释《世说新语·方正》中的“管中窥豹”。《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偏沉则随”一语代表了太极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概念。因此,“偏沉则随”是必须根据其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原意来解释的,是不应该见仁见智地改变其原意的。因此,近代太极拳家们根据他们的传承与拳术实践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一词一语的解释虽然都是正确的,然而就拳谱作者的原意而言,有可能不是十分恰中肯綮,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否定近代太极拳家们对“偏沉则随”的解释,重新考究《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偏沉则随”究竟原意是什么也是无可厚非的。
 
  现在的事实是无论近代太极拳家还是现代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的人都认为他们对“偏沉则随”的理解是符合《王宗岳太极拳论》作者原意的。正是基于这一点,“偏沉则随”原意究竟为何在现代是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各自的理由,从而弃非取是来统一认识的了。下面先将认为“偏沉则随”为拳病的理由来分析一下:
 
  ①因为“偏”字为贬义而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者的一个理由是与“偏”字所组成的词都是表示错误、不妥等贬义的,依此推论《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意的“偏沉则随”就是拳病的意思。
 
  应该知道:任何民族的许多词都是多义的,往往同一个字是既可以为褒义也可以为贬义的。例如“负心”、“辜负”里的“负”都是贬义的,而“负责”、“抱负”里的“负”又都是褒义的。“偏”字也是如此,“偏”常常表示不公正、片面等贬义,但是也表示辅佐这样的褒义,也可以表示部属、旁边、最、特别等中义。仅在《汉语大词典》中这样有“偏”组成的中义的与褒义的词就可以找到二、三十个以上。比如前蜀《浣溪纱》中的“偏宜”是指最相宜;《颜氏家训·书证》中的“偏精”是指特别精通;《宋书·王僧达传》中的“偏鉴”是指特别的明察;南朝《侯司空宅咏妓》中的“偏照”是指特地照耀;元《救孝子》中的“偏生”是指格外;清《豫省试策一》中的“偏胜”是指某一方的过人之处,相当于是特长;《人物志·英雄》中的“偏至”是指某一方面的最高成就;《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的“偏将”,是指辅佐主将、能独挡一面的骨干将军。可见因为有部分与“偏”字组成的词为贬义,就认为与“偏”字所组成的词全都是贬义的,那是由于文化阅历不广犯了将部分当作全部的错误了。所以,这一理由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②因为“随”有“身不由己”之义而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者的又一个理由是“随”有“身不由己”的意思,依此推论《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意的“偏沉则随”就是拳病的意思。
 
  确实,“随”的跟从、追逐、附和、依从、听任、依据等义中,可以有“身不由己”被动的意思,但也可以是主动的意思。人类语言中有许多词都是可以引申应用的,这些引申应用的意思不是全部都可以记载于词典中的。太极拳古拳谱里有“随”的词语都是表示借人之力、随人而动、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之太极拳的根本“沾粘连随”,或者就是表示“沾粘连随”所必需的法则,这些“随”确实都具有“被动”的含义,但却是一种“从心所欲”的特殊的“被动”;正是因为这种“被动”可以使得自己时时处处居于掌控对方的优势中。因此哪一个“随”字也没有“身不由己”的意思。这样特殊的词义现有的词典都是还没有收载的。这种“随”有相似于现代导弹跟踪追击的意思,“跟踪追击”怎么可以理解为“身不由己”呢?如果《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作者认为“偏沉则随”的“随”是“身不由己”而属于拳病应该被否定,那么,“随曲就伸”、“缓应急随”、“步随身换”、“步履要轻随”、“上下相随”、“沾粘连随”等等不都应该认为是拳病而否定了?显然,《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作者对“偏沉则随”的“随”是肯定而不是否定。认为“偏沉则随”因为有“随”就是拳病的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
 
  ③因为《杨氏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而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是不能成立的
 
  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者的又一个理由是《杨氏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中有“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与“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之语,他们据此推论《王宗岳太极拳论》里的“偏沉则随”就是拳病的意思。
 
  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明白《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古拳谱与《杨氏老谱》各篇都是杨氏由于传承所得的作为经典的文献。《王宗岳太极拳论》等古拳谱明显是属于明代中叶之前古代的作品,《杨氏老谱》各篇明显存在文化素养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表现为文化阅历较高,有的则反映文化阅历较低,还反映其中各篇很可能是明清至民国多位作者的作品,其中有的作品明显受到清末京城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可能是杨露禅、杨班侯父子的作品;而《太极轻重浮沉解》很可能是杨氏传承所得的。因此,《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轻重浮沉解》虽然拳术思想是同出一源,但并不是同一人的作品,各作者也不是同代时人,即使《杨氏老谱》某篇目作者与用王宗岳同时代也不一定曾经见过面有过交流,因此所用词语的概念不一定是一样的。《王宗岳太极拳论》里有的词语在《杨氏老谱》中出现,而许多重要词语都没有在《杨氏老谱》中被引用出现。这种现象至少反映《杨氏老谱》中有些篇目成文时作者没有看到过《王宗岳太极拳论》。而《太极轻重浮沉解》很可能就是属于这样的篇目。《太极轻重浮沉解》确实有“偏”是贬义的陈述。然上文已述:“偏”是不能都认为贬义的。而且《太极轻重浮沉解》明白指出“偏浮偏沉”和“半沉偏沉”之所以为“病手”的各自原因一是“失于太过”,一是“虚而不正”。显然“失于太过”不同于“虚而不正”,两者的概念显然是不同的,并不是近代太极拳家们所认为的一虚一实的“偏沉”概念。“偏浮偏沉”和“半沉偏沉”究竟是什么意思,当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偏浮偏沉”和“半沉偏沉”都是与“偏沉”不同的;《太极轻重浮沉解》中始终没有出现过“偏沉”。应该认识到《太极轻重浮沉解》中的各种称谓都是一家术语;其“偏沉”的概念与《王宗岳太极拳论》“偏沉”的概念明显是不同的。由此可见,依据《太极轻重浮沉解》而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也是不能成立的。
 
  另外,《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行文遣词也证明“偏沉则随”不是拳病。因为如果《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作者认为“偏沉则随”与“双重则滞”都是拳病,那么紧接下来的一句就应该是“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偏沉、双重之病未悟耳”了;但是,显然这后一句是“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句中所说的“病”明明白白地没有“偏沉”,这也明白反映“偏沉则随”不是拳病。因此,综上所述:认为“偏沉则随”是拳病那是错误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解读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今天早上和拳友们...
老拳谱上的“太极出世”到底是啥,可算弄明白了
杨氏太极【全集】
“太极拳”名字的由来?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3)“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