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时的轨迹(8)惊蛰,惊雷夜雨晓来晴

岁时的轨迹(8)惊蛰,惊雷夜雨晓来晴

惊蛰,惊雷夜雨晓来晴

雪岸

惊雷夜雨晓来晴,

绿柳轻风百鸟鸣。

桃李蔷薇争艳色,

乡亲故里可春耕?

惊蛰的由来

惊蛰节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因为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习旧例,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据说,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历法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的雷鸣

【雅俗中国丛书】【节令】(第13页)云:“到了惊蛰时节,就能听到雷声,这时候大部分地区都开始春耕,在桃李花开的垅间,翻开泥土,常常能见到各种蝻动的小虫。书上说,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一声雷,各种蛰伏了一冬的虫子被震醒过来。”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中国天文年历》显示,2020年3月5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动态画面感的节气——“惊蛰”,也是“九九”的第二天。

惊蛰时节,春催万物,不论是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春天的景象。

【天文,时间,历法】(第117页)云:“惊蛰,民谚说“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开始有雷,蛰伏的虫子听到雷声,因受惊而苏醒过来,结束了冬眠。然而“惊蛰始雷”只局限于沿江一带。其他地方就未必如此了,比如云南南部在一月底前后就已经可以听到雷声,而北京的第一声春雷往往是在四月下旬。交了惊蛰,我国大部分地区结束了寒冷的冬天,华北地区平均气温上升到2-6度,西南和华南地区则达到1-15度。”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属于反映动植物表象即物象,也就是自然现象的节气。惊蛰在第年的3月6日,取雷鸣开始和地下冬眠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二者有因果关系。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雷暴初日很不规律,或早于惊蛰,或迟于惊蛰,就去范围很大。如洛阳地区的雷暴初日,据1951年至1970年统计,有早在2月10日的,有晚在5月27日的。故乡安陆今年在2月15日即阴历正月二十二就打雷下雪,离雨水节所还相差4天。这说明惊蛰的意义并非雷始鸣而引起地下冬眠的生物出土活动。冬眠生物复苏的原因不是雷鸣,而主要取决于适宜的温度条件。如果 把惊蛰理解为因地温高蛰伏地下的生物开始出土活动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民间有谚语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这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

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的三候

我国古人划分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其中一候所对应的花信为桃花,二候为棣棠,三候为蔷薇。

所谓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庚就是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

这时,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国为地温在迅速上升,土地已经完全解冻。“惊蛰地门开”,“过了惊蛰没冻地”,寒冷的季节已经离开我们远去了,天气也越来越湿润了。九九艳阳天,这时还正是九尽寒尽之时,所以“九尽杨花开,农活一起来”。不管是听到春雷的地方还是没有听到春雷的地方,农民都开始忙起备耕、春耕和春播了。

今年的雷鸣来得早,早在今年的2月15日即正月的二十二日,在故乡就已经雷鸣并下雪了。当然那时的雷鸣不能算是春雷,应该算是冬雷。到了现在,春耕肯定是忙起来了。再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去年冬季开始的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就一直没有停过,如今就更忙了。

惊蛰的花信风也很特色:第一候桃花,第二候棣棠,第三候蔷薇。此季,三花兑放,争奇斗艳。如果再赶上“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在理发、刮脸、沐浴后走在田间地头,鲜花一片,闻着春草的嫩香,听着鸟儿悦耳的鸣唱,那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

惊蛰习俗

有人认为惊蛰这天响雷,夏季的毒虫必然多了起来,所以过去到了这一天,人们就摆上供品,焚香烧纸,祭祀雷公,乞求雷公,既要下足够的雨水,又不要出很多的毒虫,保佑人畜安全。

据说旧时在广东一带还有祭白虎的习俗。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动物。一方面它凶猛无比,能够辟邪,因而古书说:“画虎于门,鬼不敢人。”同时老虎是食肉动物,经常会残害家禽家畜和人。广东人认为,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这时候白虎也会从山中出来觅食,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白虎一般用黄纸做成,身上带有黑纹,口有撩牙。做好的白虎放在神坛前,拜祭时,把涂有猪血的肥猪肉抹在老虎的嘴巴上,寓意“吃足油水,就不会张口伤人了”。那时,每到惊蛰,特别是中老年人就会手拿祭品,排队祭白虎。有些人还拿鸭蛋喂虎,同时口里念叨“好人近身,小人远离”。打小人源于驱虫。春雷惊醒了害虫,每到这一天,农户就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仪式;同时还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里的每个角落,希望能够驱走蛇、虫、蚊、鼠等。打小人就源于驱虫。人们认为小人就好像害虫,惊蛰后也开始出来活动。到庙里打小人,就可以把小人、恶鬼等统统赶走,一年中都会顺顺利利,不受小人的纠缠。打小人一般是拿拖鞋用力拍打地上的纸人,打完后还在纸人身上踩上几脚。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在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

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另外,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亦可能是吃梨这一习俗的由来。

山带民间在惊蛰期间讲究吃梨,据说意在祁祷毒虫远去。

惊蛰这天除了吃梨,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祭白虎。在我国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以脱离是非缠绕。

有些地方还有惊蛰“炒虫”习俗,就是把芝麻、黄豆等放在锅中爆炒,比如广西的瑶族炒玉米、江苏瓜洲炒糯米、陕西人炒黄豆、福建的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都是取“炒虫”“驱虫”之意,为的是灭虫除害。炒好了,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还要大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

当然,这此习俗到了现代,已经逐渐消失。

古人咏惊蛰的诗词

古代诗人于惊蛰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

有咏惊蛰生雷,震醒蛰伏的生物的。

宋代张元干的【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云:“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诗人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后秦桧闻此事,借故将其除名削籍。从此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读来,叫人似乎身历其境。

有咏惊蛰物候的。

宋代范成大的《秦楼月·浮云集》诗云:“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这首诗把惊蛰时的物候都说出来了,惊蛰来了,鸠鸟鸣叫着,天上响着雷声,翠绿的杨树迎风飘扬。重烟将花都染湿了,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时届惊蛰,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燕支重色,处处呈现出春日景色。词末点出“花梢缺处,画楼人立”,顿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有咏惊蛰气候变化,杏花烟雨倒春寒的。

宋代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诗云:“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淳祐十年(1250)进士。词人面对惊蛰日“烟雨打湿阑干,杏花惊蛰寒”的情景,独自深夜饮酒,愁绪万千,忽然想起他的心上人,遥空发问:你可知倒春寒来了吗?你可知今晚要添衣吗?

有咏惊蛰寄情山水,乘兴春游的。

宋代陆游的《春晴泛舟》诗云:“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袅袅柳丝摇曲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春天来了,万物一新,诗人在湖上泛舟,有点感慨自己年纪大了,说“儿童莫笑是陈人”。接下来写春天的气候,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雷萌动行风雨,整个的宇宙就像天地初开的时候,是一番新的气象。第三句写景色,波光粼粼的江水上涨淹没了黑色的礁石,嫩黄纤柔的柳枝摇摆色淡如黄尘。最后一句写诗人想上岸去亭子里却又划起了船桨,觉得这么美好的景色不好好享受真是浪费。

陆游还在《市饮》一诗咏欢饮于市。其诗云:“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

这注定是个酣畅淋漓的日子,春雷惊蛰之日,大海浴鲸波,欢饮于市,何其舒畅!

有咏惊蛰蛙鸣,而欲喜风月的

宋代赵蕃的《闻蛙》诗云:“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诗人听到蛙声,推开窗户,看着惊蛰后窗外景象,感叹地自言自语:惊蛰过去几天,如今野外草青,山花盛开,柳荫池塘,蛙声阵阵,出去吧,快到野外去吧,千万别错过如此美妙的风景!

还有关注国计民生,以春耕为题呤咏的

唐代韦应物的《观田家》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诗人在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诗从春雨春雷写起,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接着以“一雷惊蛰始”来写春耕之始。随后具体写勤劳朴实的农夫一年到头,终日忙碌不休。再后,诗人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最后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的观感作结。尤其是作为食禄不耕者,面对衣食父母即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习俗知多少
惊蛰 ▏春雷乍响,万物生
惊蛰 | 一年之际,不负春光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了,关于惊蛰谁知道都有哪些常识?
除了理发,关于龙抬头你还知道些啥?|龙抬头+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