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张子和的湿燥证

董尚朴

《内经》 主要言外燥致病, 将“燥” 作为六淫之一, 从发病学上给予极大的重视。 从病机上明白指示“燥胜则干” 、 “燥极而泽”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 指出了燥邪伤阴耗液及燥极而泽(亢害承制)的特点, 治疗上提出了“燥者濡之” 、 “燥者润之” 、“燥邪所胜, 平以苦温, 佐以酸辛, 以苦下之” 、 “治以辛寒, 佐以苦甘” (《素问・至真要大论》 )的治疗大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于病机十九条中. 补入“诸涩枯涸, 于劲皴揭, 皆属于燥” (《原病式》 )一条,使《内经》 六气病机得以完善, 享誉至今。 刘河间于燥证的贡献在于: 1)指出了不属六淫的内燥证。2)认为燥火可以互化, 风、 寒、 火之邪均可致燥。3)立行气开壅和退热养液之治疗大法。 但未明言湿燥同病。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在赞同《内经》 、 刘完素的同时, 在其著作《儒门事亲》 中提出“燥与湿兼” ,揭示了燥证中一种湿(痰)邪为患的情形——湿燥证。

他从发病部位. 将燥证分为四大类: “燥于外。则皮肤皱揭; 燥于中, 则精血枯涸; 燥于上, 则咽鼻焦干: 燥于下, 则便溺结闭。 ” (《十形三疗・大便燥结》 )在《治病百法》 中广泛总括了燥证的种类: 诸气愤郁。 肠胃干涸, 皮肤皴揭, 胁痛, 寒疟, 喘咳。 腹中鸣, 注泄鹜溏, 胁肋暴痛不能反侧, 嗌干面尘, 肉脱色恶, 癫疝, 妇人少腹痛, 带下赤白, 疮疡痤疖, 喘咳潮热, 大便涩燥. 及马刀挟瘿之疮。 ” 其中他认为湿(痰)邪所致不为少数。

这种湿燥之证的机因. 大约有3点: 1)病水湿而用燥热之药, 如《治病百法・水泄不止》 日: “夫男子妇人。 病水湿泻注不止, 因服豆蔻、 乌梅、 姜、 附峻热之剂。 遂令i焦闭涩, 水道不行, 水满皮肤, 身体痞肿。 面黄腹大。 小便赤涩。 两足按之陷而复起。 ”2)湿聚壅碍气机运行, 气液失宣而致燥, 因而多与痰浊相兼; 或与寒邪相兼, 以寒湿同性之故。 3)湿热为患而以燥涩之证为主要表现。

治疗湿燥证, 张子和以“流湿润燥” 为法。 如《治・病百法・风痰》 : “夫风痰酒痰, 或热在上, 头目不清,涕唾稠黏, 或咳嗽上喘, 时发潮热。 可用独圣散吐之, 吐讫, 可服搜风散、 凉膈散之类。 《内经》 云流湿润燥是也。 ”

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 言及“流湿润燥” , 但显然指湿热泻痢与湿热带下的一种误治法。 “然诸泻痢皆兼于湿, 今反言燥气者, 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 而肠胃怫热郁结。 而湿又主乎痞。 以致气液不得宣通, 因以成肠胃之燥。 使烦渴不止也……盖辛热之药, 能开发肠胃郁结, 使气液宣通。 流湿润燥, 气和而已, 然病微者可愈, 甚者郁结不开, 其病转加而死矣……每见俗医治白带下者. 但依近世方论。 而有辛热之药, 病之微者, 虽或误中, 能令郁结开通,气液宣行, 流湿润燥, 热散气和而愈。 其或势甚而郁结不能开通者, 旧病转加, 热证新起, 以至于死, 终无所悟。 ” “莫若以辛苦寒药治之, 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 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 苦能湿, 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 ” 也就是说, 刘完素对湿泻痢及带下, 不主张用辛热之药“流湿润燥” , 主张以辛苦寒药开结、 燥湿、 清热。

张子和的“流湿润燥” . 主要是用辛甘淡渗之品利湿化气, 祛痰开结, 俟湿浊去, 结滞通。 燥象自消。即“辛能走气、 能化液故也” (《七方十剂绳墨订一》 )。 方剂以五苓散、 大人参半夏丸(搜风丸)、 桂苓甘露散为代表。 张子和义将这些方剂归为“分阴阳、利水道” 之剂。 有论者以为“分阴阳” 指分利大小便.误。 这些方剂都是渗湿利尿之品组成, 张子和说:“凡治湿, 皆以利小溲为主。 ” (《撮要图・五泄法后论》 )虽然他祛湿也常泻大便, 但“分阴阳” 当指分清(阳)别浊(阴)和开通气(阳)与湿(阴)的结滞, 总以“利水道” 为主要手段。

此举《十形三疗: 卜案以助理解:“一妇月事不行, 寒热往来, 口干、 颊赤、 喜饮,旦暮闻咳一二声。 诸医皆云经血不行, 宜虻虫、 水蛭、 干漆、 硇砂、 芫青、 红娘子、 没药、 血竭之类。 惟戴人不然, 日: 古方中虽有此法, 奈病人服之, 必脐腹发痛, 饮食不进。 乃命止药, 饮食稍进。 《内经》 日: 二阳之病发心脾, 心受之则血不流, 故女子不月。 心受积热, 宜抑火升水, 流湿润燥, 开胃进食。 乃涌出痰一二升, 下泄水五六行, 湿水上下皆去, 血气自行沸流, 月 事不为水湿所隔, 自依期而至矣。 ”

此病以今视之, 为阴虚燥热, 阴血不足, 阴不制其阳, 则月 信失盈, 口干、 喜饮颊赤, 肺燥失润而时咳。 寒热往来一般多属少阳形证及疟邪发作, 其实气血不和、 邪气结积、 阴阳失谐, 多所有之, 如痰证、酒证等。 张子和以湿立论、 施治, 别有洞天, 异于常法, 深值玩味。

元代朱丹溪完全抄录了张子和的上下内外燥证分类, 并针对子和所示病症, 在治法上加以完善.羽翼子和而立法: “治之者, 外以滋益之, 内以培养之, 在上清解之, 在下通润之, 务使水液自生, 而燥热不容不退矣。 ” 其中. “在下通润之” “务使水液自生” 体现了张子和的“流湿润燥” 观点。

燥与湿兼论, 完善了燥证证治, 使后世深受启发。 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 云: “燥湿同形者, 燥极似湿, 湿极似燥也。 《内经》 以痿襞为肺热叶焦, 以诸痉强直皆属于湿, 其义最可思。 故治法有发汗、 利水以通津液者, 有养阴滋水以祛痰涎者。 张石顽日:……凡脉浮取软大, 而按之滑者. 湿并在胃之痰也:按之涩者, 湿伤营经之血也。 夫《内经》 云: 湿流关节。 又云: 地之湿气, 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如此, 则血液不得流通而燥结之证见矣。 故湿之证有筋急(《内经》 因于湿大筋软短是也)、 口渴(有欲饮有不欲饮者)、 大便秘结(肺中浊气不降)、 小便赤涩(太阳经腑气皆郁滞); 燥之证有肢痿、 胸满溏泻(微溏而泻不多)、 痰坚(黏结胸中力咯不出)、 咳嗽(湿咳夜甚卧甚, 燥咳昼甚劳甚)。 更有病湿脉涩, 以气滞也, 必兼弦紧; 病燥脉滑, 以阴虚也, 必兼芤弱, 按之即无。此皆同形而异实也, 宜求其本而委曲以治之。 按风、寒、 暑、 湿、 燥、 火六淫之邪, 亢甚皆见火化, 郁甚皆见湿化, 郁极则由湿而转见燥化。 何者?亢甚则浊气干犯, 清道有升无降, 故见火化也; 郁则津液不通而有所聚, 聚则见湿矣; 积久不能生新, 则燥化见矣。故吾尝说六气之中皆有正化, 惟燥是转化而生。 前人谓燥不为病, 非无燥病也, 谓无正感于燥之病也。凡转筋、 疗疮、 阴疽、 心腹绞痛, 皆燥化之极致也, 皆从湿、 寒、 风热转来。 燥湿同病者。 燥中有湿、 湿中有燥, 二气同为实病, 不似同形者之互见虚象也。 ”

周学海之言, 补充、 强化了张子和之见解, 为中医理论弥补了缺笔。 现代中医学书籍, 言燥、 湿之证每不及此, 是很让人遗憾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错杂病的十一种类型
(1)方剂学中醫八法-汗法、吐法
证治心传-明-袁班
名老中医之路之(44 )赵绍琴
风胜则动
勤奋读书不断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