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弓步”、“侧弓步”步型特征
成都:梅应生
一、由弓步组成的拳架,是杨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功架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由“弓步”组成之拳架共17个,如“右棚”、“搂膝拗步”、“撇身捶”、“玉女穿梭”等:由“侧弓步”组成之拳架共8个:如“左棚”、 “单鞭”、“斜飞势”、 “扇通臂”等。以上由两种弓步组成的拳架,占整个传统套路37个拳架的63%。由此可见,弓步步型成为杨式太极拳最多而最基本的步型。弓步步型之准确程度,直接关连著由弓步组成定势拳架之质量。故此,弓步步型在杨式大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正弓步”、“侧弓步”步型特征
如(图一)之、“左搂膝拗步”、(图二)之“单鞭”取自傅钟文老师著《杨式太极拳》所示拳架,由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之拳照摹绘而成。
当今习练杨式太极拳者,与澄甫公由弓步组成之拳架规格相同或接近者,为数不多,为效法宗师,当以改造“正弓步”、 “侧弓步”之步型为先。笔者对传统杨式太极拳涉足浅薄,不知进退,冒昧唐突,为提升拳艺,诚意与广大杨式太极拳同好对其步型共同探讨,以求相互提高,携手共进。
(一)“正弓步”步型特征,如(图一)所示:
从图一、“左搂膝拗步”从头上方,垂直向地面俯瞰:右足面之足跟中点距离地面东西方向线之距离,应是澄甫公耻骨联合至髋关节之间联线的长度,一般人应为15-20公分,从足跟到足尖中点联线,与地面东西方向线呈45度:左足底面之足跟中点距离地面东西方向线距离为15-20公分,从足跟到足尖之联线与地面东西方向线呈20度:左右两足跟中点距离地面东西方向线相等,且左右两足距离地面东西方向线之总宽度为30-40公分,相当于操拳者本人左右两髋关节间之距离,亦大约相当于左右两肩之宽度:左右两足跟分别从足跟到足尖中点之两条联线构成角70度:从右足跟到左足跟之前后距离,谓之一“步幅”,视操拳者本人运量而定,步幅之大小,与连运动量之大小呈正比。
澄甫公拳照“左楼膝拗步”为典型之“正弓步”拳架,具有如下特征:
甲、上体前正中线与上体后正中线(即脊柱),与地面东西方向线前后相对,即左右髋关节联线与地面东西方向线呈正交。左肩关节垂直于左髋关节;右肩关节垂直于右髋关节,故而胸平面直对正东。
乙、由于右足底面之足跟中点与地面东西方向线距离15-20公分所决定,从头顶向下垂直俯瞰,右膝关节、右肩关节,右肘关节、右手掌,形成一条直线,与地面东西方向线平行,且互相距离在15-20公分的两条平行线上,构成肩与胯合、膝与肘合、手与脚合,谓之“三外合”形式之一。
丙、由于上体中正,右腿自然伸直,左小腿垂直于地面,正是澄甫公在《太极拳之练习谈》所言:“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两腿宜分虚实……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在下有正弓步步型之根基,在上有立身中正之功架,故此,从头顶正中之“百会”穴,与裆中点之“会阴”穴构成AO垂直线,必垂直于地面东西方向线上的某一点。从(图一)澄甫公拳照测量右足跟后缘至左足跟之后缘距离为2.5公分,右足跟至0点距离2.1公分,占前后两足幅度81%:从0点至左足跟后缘之距离为0.4公分,占前后两足幅度19%。按其必然,右足跟至0点之距离所占百分率越大,即两足间幅度越大,其运动量亦必大。由此百分率比例,可划分杨式大架高架、中架、低架之界线,以此可测定操拳者运动量之大小,为太极拳科学观察提供基础条件。(有关[左搂膝拗步”动力学之浅说,请参看拙文《就杨澄甫拳照论立身中正》一文]。
丁、右足在体后,右手在体前所形成正弓步之“拗步”(右手与左脚同在体前方位之定势弓步拳架,称“拗步拳架”)在正确的“左楼膝拗步”功架条件下,从右脚底到右掌成所构成人体第二条最长的劲路线,其技击原理是:在“腰为轴心,臂为车轮”的要领下,用左手搂掌化解敌方来力之同时,以劲起右脚根,发于右腿,主宰于腰,形于右掌指,用人体第二条最长的劲力线,将体左侧搂掌借来之力,转换于右掌,以最有效地发放敌方。
综上所述,澄甫宗师“左搂膝拗步”之拳照,既合拳理,又合动力学要求。外具气势开展,内蕴气血通畅,其造形恢宏之形象,犹如一座墩实大厦之“左搂膝拗步”,盖出自牢固“基石”之“正弓步”。
(二)“侧弓步”步型特征,如(图二)所示:
从拳架“单鞭”头顶上方垂直向地面俯瞰,右足底面之足跟中点,与地面东西方向线重叠,从足跟到足尖中点联线,与地面东西方向线构成80度夹角,故而左右两足底面构成80度夹角。
澄甫公拳照“单鞭”为典型之“侧弓步”拳架,具有如下特征:
甲、从拳照头顶向下垂直俯瞰,右足底面足跟中点与地面东西方向线重合,右膝关节、右髋关节、左髋关节、左膝关节、左足面皆与地面东西方向线垂直重合:上体前侧正中线对正南,上体后侧正中线(即脊柱)对正北,其前后联接线与地面东西方向线呈正交:左右肩关节与左右髋关节、左右肘关节与左右膝关系、左右手指尖与左右脚趾尖上下垂直对齐,亦构成“三外合”形式之一。
乙、从头顶正中之“百会”穴与裆中点之“会阴”穴构成之AO垂直线,必垂直于两足之间地面方向线上某一点。从(图二)澄甫公拳照“单鞭”右足跟之后缘至左足跟之后缘长度为2.5公分,占前后两足幅度70%:从0点至左足跟之后缘为0.7公分,占前后两足幅度30%。按其必然,右脚与0点百分率越大,则两足幅度越大,与其运动量呈正比。
从澄甫公“左搂膝拗步”与“单鞭”之拳照,因摄影交距不等长,故而影相大小亦不相等。“左搂膝拗步”自头顶至0点高度为4.2公分,“单鞭”自头顶至0点3.8公分,按两拳照之间两足幅度都同是2.5公分推理,无疑侧弓步之“单鞭”两足幅度必大于正弓步之“左搂膝拗步”。按实际盘架中,在同一运动量条件下,侧弓步之步幅应大于正弓步之步幅15公分左右。
丙、正如“单鞭”右脚在体后而左手在体前所形成“侧弓步”之“顺步”拳架(左手与左脚同在体前方位之弓步拳架,称之为“顺步”)从右足跟到左掌面所构成人体第一条最长的劲力线,是在用右勾手化解敌方来力的同时,借其来力,转换于左手掌还击敌方,在劲起右脚根,发于右腿,主宰于腰,形于左臂而达掌指,以人体第一条最长的劲力线,最有效的打击敌方。
如上所述之“正弓步”或“侧弓步”,无论其步幅之大小,AO垂直线总垂直于两足之间地面东西方向线上的某一点,此O点正是弓步拳架中,拳论所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中定点”。
三、由弓步组成的功架之技击性
如(图一)、(图二)澄甫公拳架所示正确的“正弓步”、“侧弓步”,能使人体腰部以下的骨骼、韧带、肌肉处于最松沉、自然,最得体的进能攻,退能守的完备状态,在两足底全面落实,两腿内劲缠入地下,植地生根,加之“虚实分明”、“松胯圆裆”之下体功架下,为上下整体功架所构成最牢固之根基,故便于最大限量地体现太极拳众多的行拳要领。正是拳经所言:“千变万化任我运,下体两脚定根基。”
试举由“正弓步”为根基构成的功架“挤势”为例,粗探其体用价值之所在。
将一辆双轮架子车搬倒,在下的一个车轮平面平稳地放置于地面,在上的一个车轮平面向上的结构下,犹如“挤势”的拳架结构,正是拳径所云:“腰腿为立轴、两臂为卧轮”。假如有人用力按动上面车轮的外侧缘,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按去,此来力只是圆弧形车轮上的一条切线,车轮必向左或右旋转,构成车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势必将来力抛出,来力越大越快,其冲击力则越强,来物必向外抛出越远。由此,正是太极圆形阴阳鱼弧形线向外旋转构成离心力的抛物线,若此抛物线的无限延长,即是太极圆形所示离心力运动规律之一——“其大无外”。
“定步推手”的正确功架,正是与上述车轴与车轮结构相彷。“右棚”的功架中,正确的正弓步步型,正如平稳放置于地面的车轮,“立身中正”正如垂直地面的车轴,右臂弧形棚出,正如在上的一个车轮,正是拳经所云:“腰为轴心,臂为车轮”确切而生动的体现。架子车的车轮只是一个平圆,而“右棚”的弧形右臂,貌似平圆,在腰及右肩关节的转动下,又是一个斜圆或立圆,实则右臂已形成球形体的一个弧形面而相迎来力,外来之力在此圆形面构成的一条切线的作用下,必将向外抛出,如此将自身立于不败之架势,以来犯者必遭覆灭下场之阵势迎敌。
“捋势”在正确的“正弓步”步型下,两腿内劲各自向内缠裹,(即“裹裆”的形式之一)同时向左摆胯旋腰后坐,如此在两腿及胯裆之间构成一个下沉的向心力,犹如急流中的漩涡:由此下体两百多块随意肌总体产生之螺旋劲,带动上体两百多块随意肌,作用于两臂弧形转动,使左右两掌构成一个向内的向心力,如此向内向左旋转,正像一个漩涡正面迎着来力,将来力置于“漩涡”之内,向内向左吸转。正如任何飘浮物,凡旋入漩涡内,必将吸入水底。正如《拳经》所云:“一羽不能加,绳虫不能落。”如此现象,体现出太极圆形所示向心力运动规律之一——其小无内。
“挤势”继“捋势”将来力吸入化解“引进落空”形成坐步之后,应即右旋腰后坐,以左掌点于右小臂内侧,两臂形成一环形“车轮”,正对敌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此“合即出”向敌方挤去,正是《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沾随不丢顶”之具体展现。
在杨式大架中,所有由弓步组成的拳架,各自都有其不同实用技巧,各自都有其合乎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为太极散手提供极其丰富多彩之技击法,不然,杨家三代将何以武功风摩于当代京都。
四、“正弓步”、“侧弓步”在“九宫八卦圆”中之运用
《太极拳论》有云:“棚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从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杨公传统套路之定势拳照共94幅,每一个定势拳架都是严格按照“四正”、 “四隅”八卦方位定型,正如“九宫八卦图”所示:“四正”为东、南、西、北:“四隅”为一隅、二隅、三隅、四隅、四个角落,共为八卦方位。八面方位加之一个“中宫”方位,共为“九宫”,故而称“九宫八卦图,中国象棋帅居正北方位“王行九宫”之棋规,盖出自此。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而言,则有如下规律:
(一)由四条不同走向的方向线组成:即东西方向线、南北方向线、一三隅方向线、二四隅方向线,此四条方向线交 汇于“中宫”:在走架时,凡每步步法变换都是从“中宫”为枢机向各个需要的方向上步。例如套路开始“左棚”如(图三)所示:继“起势”定势之后,右脚尖外碾80度,以右足跟为“中宫”,左脚向正南方南北方向线上步踩线,形成左侧弓步。笔者在教学中之口诀为:“向南踩线之左侧弓步”。
第二步“右棚”如(图四)所示:左脚尖向内碾角45度,左脚跟在“中宫”左侧约15公分为出发点,右脚向西之东西方向线右侧约15公分上步,形成右正弓步。笔者在教学中口诀为:“向西骑线之右正弓步”。
第三步“单鞭”如(图五)所示:右脚尖内碾过正南角10度,以脚跟为“中宫”,左脚向东之东西方向线踩线形成左侧弓步。笔者在教学中口诀为:“向东踩线之左侧弓步”。
第一个“右玉女穿梭”如(图六)所示:继“单鞭”之后,第一步向一隅右侧摆步,第二步向一隅左侧上步成正弓步。(一在个拳式中,连续上两步者,谓之“进步”笔者在教学中口诀为:“向一隅进步骑线之左正弓步”。“右野马分鬃”如(图七)所示:笔者在教学中口诀为:“向四隅上步踩线之右侧弓步”。
图五
笔者在长期教拳中,为使学员明辨方位而探索多年,将第一个“右玉女穿梭”命名一隅,第二个“左玉女穿梭”命名二隅,第三个“右玉女穿梭”命名三隅,第四个“左玉女穿梭”命名四隅,如此在所有的拳架教学步法运行中为学员创造了许多方便条件,请君不妨一试便知。
(二)以“九宫八卦图”四条方向线为依据,可规范弓步步型标准,以防止最常见的“正弓步”不正,“侧弓步”不侧的谬误现象。如以向东之左正弓“如封似闭”为例:由于最常见之右胯下落不够,以致体前正中线及体后正中线(脊柱),未对准地面东西方向线,体平面不与东西方向线呈正交,而使体平面向右偏移,肩与胯上下不能垂直对齐,或左掌稍在前,右掌稍在后,呈现两掌左右不对称等弊病。再以“单鞭”向东之左侧弓步为例:由于最常见之右胯下落不够,以致体前侧正中线及后侧正中线未对准南北方向线,使体平面向左偏移,致使从右脚、右腿、体平面、左臂、左掌,人体最长的一条劲力线未得到应有长度,为此引起之弊病多端。请读者参看拙文《就“单鞭”定势与杨式太极拳同好商榷》。
五、“中定线”是杨式太极拳的生命线
如(图二)杨公澄甫拳照“左搂膝拗步”所示:从“百会”穴A点,至“会阴”穴的一条垂直线之延长至两脚间地面东西线上的O点,构成太极拳架至关重要的“中定线”。例如“揽雀尾”从“左棚”过渡至“右棚”之定势,此“中定线”从接近左脚的地面东西线开始,沿著此线向前移动,完成“右棚”定势之后,当“捋势”开始后坐时,“中定线”又沿着地面东西方向线垂直向后移动,当“挤势”开始时,“中定线”又沿着地面东西方向线垂直向前移动,完成“挤势”定势之后,当“按势”开始时,“中定线”又沿着地面东西方向线垂直向前移动,完成“按势”之定势拳架。在定步推手中,无论棚、捋、挤、按,亦无论左棚、右棚、左捋、右捋,在向左或向右摆胯旋腰的任何变换过程中,“中定线”亦总是在两脚之间地面东西方向线上的某点,向前或向后垂直移动,将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失之则“道法”两伤。
在传统杨式太极拳的25个弓步拳架中,无论从坐步过渡到弓步,或由弓步过渡到坐步,“中定点”总是活动在两脚之间某一方向线的某一点上,向前或向后移动,此乃拳架中轴点之所在。除此弓步之外8个“虚步”、4个“开立步”、2个“独立步”、1个“扑步”,各自都有其“中定线”。
在 棚 、捋、挤、按、采、列、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十三势中,“中定”是中心,是灵魂、是太极拳之生命线。要得坚守此生命线,作为根基之步法步型,“正弓步”、 “侧弓步”当为首要。
此文在台湾《太极拳》杂志1996年108期发表
发表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的真言实话(转帖)
太极拳的功夫从脚下练起
太极拳竟然可以这样学
四十八式太极拳分解动作详解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上肢(拳)2
十三太保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