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周礼乐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源泉(上)

如果说"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立国之本(政治制度),"井田制"是西周的安民之本(经济制度),那么礼乐制就是西周的文化之本(文化制度)。

84.1礼乐制为西周各项政治制度服务

礼乐源自先民的祭祀活动,礼是祭神的供奉,乐是娱神的歌舞。中国的礼乐习俗形成于夏商时期,成熟于西周时期,由周公旦在夏商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取舍、规范和定义,使之更加符合西周政权统治的需要。

周公建礼作乐之前,礼乐的主要功用是敬神;之后,礼乐成为维系社会等级制度和彰显至高道德的礼仪规范。自此华夏文明被打上了"礼乐"的烙印,文明程度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84.2华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乐制对西周及中华后世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在周代逐渐成形的,奠定了我国"礼仪之邦"的根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一、周公制礼作乐

在西周,礼乐是巩固典制、规范等级社会、以讽诵化成天下的利器。礼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古人早有考究,可从中看出中华文化的起源。

84.3“损益”语出《论语》

孔子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夏、商、周的礼仪制度有承袭关系,其主体思想不变,变化只能用"(减)损(增)益"来形容;将来继承周朝的朝代,就算百世以后,也还能看出它们的承接关系。

周人早期的礼乐制度几乎完全借用殷礼,这是因为当时殷人的文化水平高于快速兴起的周人;但在周公、成王之后,周人的礼与殷人的礼差异变大。可见三监之乱后,西周政局开始稳定,于是着手消除殷商的文化影响力,因此有了周公的"制礼作乐"。

84.4周公制礼作乐

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记录始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说:"先君周公制礼作乐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左传》是春秋时期著作,距西周年代并不久远,应可采信。

西周礼乐制的先进之处在于,周公制礼作乐时基于"德"的观念。《尚书·召诰》记载周公总结夏、商灭亡的经验教训时说:"我虽然不知道夏、商的统治应该延续多少年,但是它们因为不敬阙德故而失去了天命,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

84.5周公旦阐述民心所向的德政理念

周公对殷人"先鬼而后礼"的天命思想进行了反思,认为"天命无常"只是表象,天命眷顾的核心是"德",即民心所向。天命以民心向背为依据,决定王权的兴衰;而民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的"德",于是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将殷人的"重神事"转移到周人的"亲人事"中来,从而用礼乐制度来表现和巩固周人之"德"。

西周礼乐相关的具体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干戚乐舞,主要载于"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根据"三礼"的记载,西周礼仪是一套繁复而严谨的等级制度,如规范日常生活的冠礼、丧礼、聘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规范祭祀的察礼,饮食宴客的飨礼、燕礼,规范君臣上下之制的觐礼、朝礼以及军队的出征礼仪--军礼等。

84.6三礼-周礼、礼记、仪礼

这些礼仪规范的目的在于使"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效果则是使西周贵族生活在严密、高贵的等级规范里,与散漫、粗鄙的平民和奴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与礼同源于祭祀的"乐"--娱神的乐舞,经周公改造后,也得到了升华,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演乐同样有十分严格的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的乐舞。"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即礼从外在来规范人伦,而乐则通过舞、乐使礼乐制度深入人心,使受众从内心发出对礼的欣然认同。

84.7中国古代乐舞石雕拓印

二、完备、繁复的礼仪规范

作为"德"的外在形式的"礼"是各级贵族的行为规范,其基本功用就是为维护西周贵族的统治服务,所以礼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如《礼记》所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乐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礼记·乐论》有:"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84.8“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正解

即:用礼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做坏事。用礼、用乐、用政令、用刑罚,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西周的礼仪规范已相当完备,但也相当繁复,从国家大事的祭祀、征伐之礼,到贵族之间的交往礼仪,涉及西周社会的各个层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周礼。

1、天子籍田礼

很多历史文献总结西周灭国的原因时,周宣王"不修籍田礼"总被当做重要原因之一,那何为籍田礼?

84.9反映古代籍田礼的浮雕

周礼中很多上古时期的风俗习惯演变成为"礼",先民的生产耕作形式就是其中一种,即籍田礼。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在集体耕作之前,往往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老带头进行耕作,并在耕作之前主持开耕仪式。

这种仪式在古代中国长期存在,每年春季,皇帝会亲领文武百官于农田内行藉田礼。时至今日,北京先农坛每年仍有重现籍田礼的表演节目,一些少数民族在农业生产中仍保留了类似的象征性仪式。

84.10北京先农坛(现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的开国君主都要行籍田之礼。《尚书·无逸》说:"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译:文王安于卑下的工作,从事过开通道路、耕种田地的劳役)。《诗经·周颂·噫嘻》说:"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译: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我将率领这众多农夫,去播种那些百谷杂粮)

每年春季隆重的籍田礼一直被视为周天子的神圣职责,这是因为自周开始,华夏正式确立"以农立国"的农业文明国家属性。在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以及天文历法知识的缺乏,耽误农时、收成不佳的情况很普遍,需要由长者教民以时(所以百家中农家最早出现),天子作为万民之主,当然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84.11国宝-雍正耕织图1(共46张)

后来,随着牛耕铁具的使用和农业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天子的籍田之礼也渐渐流于形式,所以在西周后期出现了宣王不修籍田礼的事情(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井田制被破坏了)。

《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虢文公劝谏宣王的话,他认为宣王不修籍田之礼,万万不可,因为"民之大事在农",只有"王惟农是务",百姓才能"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镈,不解于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84.12国宝-雍正耕织图2(共46张)

从虢文公的谏言可知,西周的籍礼大致由五个步骤组成:

一是作行礼前的准备,即派太史观察天时和地情;

二是在行籍礼之前举行饮酒的飨礼;

三是正式举行籍礼,由天子带头掘一坺[fá,古同"垡",指耕地翻土],然后百官和庶民仿效,"终于千亩";

四是举行宴会,犒赏群臣和庶民;

84.13古代皇帝籍田礼中需亲自扶犁

五是宣布天下民时,广泛耕作,并由各级官吏分批巡查耕作情况。如此重视和隆重,可见"农事"对国家十分重要。

2、贵族相见之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贵族间的交往十分频繁(都是亲戚),而见面之礼是交往的首要礼节,十分重要。故《礼记·表记》有"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

贵族在初次相见或有要事相见之时,必须按照身份和拜访目的的不同,执一定的见面礼物,并举行相应的见面仪式。见面所执的礼物叫作"挚",也作"贽",所以这种执"贽"相见的礼节就叫作"贽见礼"。

84.14《红楼梦》中就多次出现“贽见礼”

贽见礼被广泛应用在贵族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的方方面面,如贵族男子举行冠礼之后,要作为成年人执"贽"拜见国君、乡大夫和乡先生;男女婚嫁之前的问聘、纳吉等过程都要执贽相见,行贽见礼。

如果士初次相见,所行的贽见礼称之为"士相见礼";如果是卿大夫奉命会见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称之为"聘礼"(最初聘礼非专用于婚礼);如果是诸侯朝见天子,则称为"觐礼",这些都是高级的贽见礼。中华传统中的"礼多人不怪"就由此而来。

84.15玉圭是古代贵族朝会时的重要器具

那么贽见礼都是些什么东西呢?《周礼·大宗伯》中记述了各级贵族所用的"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周礼,射人》也记载:"其挚,三公执璧,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礼记·曲礼》还说:"妇人之挚,椇榛、脯脩、枣栗"。可见贵族相见所执的礼,高级的以玉为贽,执圭或璧以及帛;次一级的以禽畜为贽;女子则以干果和干肉为贽。

84.16所谓“礼多人不怪”

除了执贽外,西周贵族们还有专门的受礼仪式。见面之时,客人捧着"贽"入门左侧,主人拜受,客人再拜送"贽"。如果是同级的贵族相见,如士与士相见,要礼尚往来,回见时将客人送的"贽"回赠给对方。如果是不同等级的贵族相见,如大夫会见士,士赠贽,大夫无需回赠,而应当场辞谢不受。诸侯国之间的聘礼或诸侯朝见天子的觐礼,因其级别的尊贵,其贽见礼也更加繁复。

贽见礼不仅是贵族之间交往的礼节,更是表明贵族之间的身份、确定亲族和君臣关系、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当然也是后世传统礼节的重要源头,如婚礼、拜见时的伴手礼等。

3、贵族成人之礼

根据《仪礼·士冠礼》和《礼记·冠礼》记载,西周的贵族男子年满20岁时,由父亲在宗庙主持成人典礼。这种"冠礼"由氏族制时期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以家族嫡长子的冠礼仪式为例:

84.17古代男子成年时的冠礼(现代复原)

一在行礼之前,选定行礼日期和前来参加的嘉宾,称之为"筮日"和"筮宾",并派人通知嘉宾仪式的日期时间等事宜。

二在行礼时,作为继承宗庙祭祀大权的嫡长子,必须站在自家阼阶之上[古指堂下东边的台阶,是主人迎接宾客的地方],表示成人之后可以成为主人。

三由来宾为嫡长子加三次冠,初次加缁布冠,第二次加皮弁,第三次加爵弁,称之为"三加"。"三加"之后,接受来宾的敬酒,拜见母亲。

84.18古代成人礼指男子冠礼和女子笄礼

四由来宾为他取"字",会见兄弟;再更换玄冠,执"贽"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家人(目的是遍告众人他已经成人)。

最后由主人向来宾敬酒,礼送出门。

在冠礼之前,男子皆作孩儿打扮;行冠之后,戴上来宾所加的冠,再穿上成年贵族的服装,表示已经成年。在成年之前,男子只有父亲所取的名,之后才有来宾为他所取的字(贵族成人的尊号),表示他已经成人。

84.19古代贵族成人之前也需学习并做童子打扮

西周贵族在举办成人仪式之前,都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如《礼记》所说:"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见古代贵族的学业也不轻松。

待少年贵族举行成人礼后,就享有了作为贵族的权利,即"成人而后可以治人",同时也应履行他们的义务:"二十冠而成人,与戎事",即服兵役,参加各种战事,博取更大的爵位和封地。

84.20西周举办成人礼后就可以参军

"冠礼"是西周贵族成人的必经仪式,所以上自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和士,所有的贵族都要举行冠礼,表示他们已经成人,可以行使和承担贵族的权利和义务。

(未完待续……请关注本专题后半部分)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周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众多玉器,当时玉器是怎样进行交易的?
西周学校的教师与教学内容
成语典故班第九课 从周礼、仪礼中的成语,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一)
屈原可能教芈月读诗经吗? | 学霸和你一起看《芈月传》
从“乐”到“德”———浅析《左传》之“礼”的现实转化
封建礼乐话西周(十八)——西周的文教事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