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年轻人扎心现状:越长大,越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心理咨询师许静 | 作者
小西 | 编辑

在咨询室里,我接待过不少这样的来访者。

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不幸,他们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为了逃离,我特意跑到了离家最远的城市读大学。”

“我如此仓促地进入一段婚姻,就是为了跟他们彻底脱离。”

“在外面再苦再累我都没想过回家,因为那个地方只有伤痛。”

他们逃跑、抗争,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这辈子绝对不要活成父母的样子。

然而却痛苦地发现,自己拼了命,都没逃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甚至越活越像父母。

“明明讨厌你,长大后我却成了你,为什么?”

今天,我征得了来访者糯米的同意,分享她在这其中痛苦挣扎,最终走出来的经历。

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希望与力量。

01

为什么我越想逃离妈妈

却越像她了?

糯米有个强势的母亲,父母的关系也并不和谐。

在她的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之间无休止的争吵,以及母亲无处不在的数落。

“废物”“没用”“没心没肺”“白眼狼”是家里没有消失过的声音。

糯米一刻也不想再听到这样的声音。

所以,在考上大学后,她就义无反顾地离开家。

为数不多的见面和通话,她都在不断地对抗。

凡是母亲希望她做的,她必反对;凡是母亲不让她做的,她非去做。

本以为,在这样的对抗下,她已经成功逃离了童年的痛苦,彻底与父母分离。

直至进入婚姻,她才发现,自己竟也隐藏了可怕的一面......

结婚后的她,总是因为很小的事情挑剔指责丈夫。

常常控制不住地就会抱怨自己付出了那么多,那么累,丈夫却丝毫注意不到。

只要找到机会,就会不停地挑刺。

一开始,丈夫还会小心翼翼地哄她,让着她。

可随着糯米的“变本加厉”,丈夫也不再忍耐。

俩人的相处,越来越像当年的父母。

直到一次争吵,丈夫气急之下说:“你现在这个样子跟你妈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短暂地唤醒了她,又让她陷入更上头的情绪。

“他怎么可以说我像我妈?我妈脾气那么坏,那么强势,让我的童年过得那么不开心,他怎么可以说我像我妈?!”

她变得更歇斯底里,抓起抱枕就往丈夫身上扔,指责的话也越发难听。

逼得本身温和的丈夫夺门而出,不回家了。

冷静下来的糯米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竟然活成了母亲的翻版。

她很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她理解不了:

母亲都离自己这么远了,为什么还能成为她婚姻里甩不掉的噩梦?

02

那些甩不掉的影子

是未真正完成的分离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活成父母的样子。

可偏偏,当我们进入婚姻,进入到一段紧密的亲密关系后,我们身上总会被“激发”出父母的影子。

有时是一个动作,有时是一种思维,有时是一个习惯。

在心理学中,称为“代际遗传”。

它更像一场慢性病,婚前难以察觉,婚后却反复发作。

当你越想摆脱,越想去证明“我和父母不一样”时,反而越会陷入这个代际遗传中,不断重复我们在童年时期的糟糕体验。

糯米就是如此。

虽然她常说,“我妈真的太强势了,我坚决不要活成她那个样子。”

这样的话,乍听之下,像是她确实要与父母坚决分离的决心。

但仔细回味下,深藏在这句话背后的,是对父母的反向认同。

在父母与子女早期的养育与互动中,他们常常会在我们身上留下两种印记:

一种,是认同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属正向认同;

另一种,是采取看似与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完全相反的方式,但其本质,也是一种认同,只不过是反向认同。

比如,糯米讨厌无休止争吵的父母,她在心里决定,以后一定要找一个不吵架的伴侣。

但这其实还是把父母的争吵这件事认同了,将它认同为不好的事。

如果不曾察觉到深藏其中的“认同”,这些感受、体验就会变成住在身体里的幽灵。

让我们无意识地重复原生家庭模式,尤其是一些负面的、不恰当的、曾经伤害过我们的行为。

在咨询中,我带着糯米去探索,去察觉那些不曾被她意识到的“认同”。

比如,虽然糯米还没有孩子。

但她跟丈夫一起养了一只猫。

很多时候,母亲对着她歇斯底里发飙的场景,也会在她与猫的相处过程中反复上演。

有几次,猫咪不明原因地一直在嗷嗷叫,她给了猫粮喂了水还是一直在叫。

眼见安抚不了,她就会越来越烦躁,直至憋不住火,一直不停地吼它:

“叫叫叫叫什么,没少你吃少你玩还一直叫,我对你还不够好吗?养不熟的白眼狼!”

糯米在网上刷到一些网红猫咪的短视频时,还会忍不住地跟自己的猫咪念叨:

“你看看别人家的猫,又会说话又会撒娇,哪像你,只知道吃吃吃睡睡睡……”

聊到这里,糯米若有所思地说了句:

“小时候被妈妈指责时,总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有了孩子,一定温柔地对待她。一定不会像我爸妈这样对孩子。讽刺的是,虽然我还没生孩子,但我却一直在用他们的养育方式对我的猫…… 

你说,我是不是再怎么努力也逃不出他们的阴影了?”

我坚定地直视着她,说:

“在我看来,你已经正在打破这个认同了。因为你已经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意识到了这一个问题。当你意识到这个无意识的重复是不对时,你也就迎来了改变它的契机。

7岁以前,我们就像一张白纸,而父母就是一个绘画者。

他们会按照自己曾经接收到的养育方式,在这张白纸上“作画”。

而我们之所以会变得越来越像他们,就是因为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来的信息,都是他们给予的。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的内在都会予以认同,

喜欢的,我们会正向认同;不喜欢的,我们就会通过反向认同表现出来。

久而久之,我们会认同父母的价值体系,内化成我们心中的内在父母。

即便没有生活在一个空间,我们也会继续用他们的评价体系来要求、评价自己,最终,慢慢变成他们的样子。

糯米就是如此,她的心里内化了一个挑剔指责的母亲形象。

导致虽然她很讨厌母亲的挑剔数落,却也还是在无形中复制了母亲的做法,将挑剔数落砸向自己的丈夫。

所幸,她察觉到了自己的无意识“认同”,也在咨询中,意识到自己有力量选择,以及改变。

在不断地提醒与修正下,一步步完成和父母的分离。

03

如何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

真正地人格独立?

那么,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我们,该怎么去真正地做到人格独立呢?

我想请你先坚定地记住这一点:

现在的我们,已不再是小时候的我们。

我们已不再弱小,我们已经有能力去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了。

接着,我想与你分享一个可行的方法。

首先,要有意识地自我觉察。

比如,如果你已为人父或已为人母,你就需要觉察你与孩子的关系模型,与你与你父母亲的关系模型。

你们之间是怎么去互动的?你们怎么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这些情绪是什么时候,怎么产生的?

拿最常见的给孩子辅导作业来举例。

当我们反复地教孩子,他却依旧懵懂地看着你时,你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愤怒还是失望?

你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笨?”

“这么简单的作业都完不成,将来怎么办?”

“难道是基因出了问题,这个孩子怎么一点不像我?”

“这个孩子就是来惩罚我的,为什么我受这种折磨?”

当这些情绪、想法不断交织时,你是否会重复父母打一顿、骂一通的行为?

这些情绪的背后,唤醒的很大可能是我们早年的养育关系。

当我们注意到、并觉察到这些,我们才有机会去看到、接纳自己的情绪,尝试跟父母不一样的解决方法。

其次,对自己负责,把关注点放回自己的人生上。

虽然我们都能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永远活在原生家庭的固定模式中。

客观上来说,虽然我们在重复着原生家庭的模式,但不会是完全一样的重复。

在这些重复中,一定会有不同的地方,这些需要我们去发现。

比如,糯米讨厌父母总吵架,她不希望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重复这个相处模式。

当她发现自己还是忍不住会去吵架时,就会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还是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当她在引导下发现,自己的吵架跟父母的吵架是不同的时候,这个模式就能慢慢被改变。

她的父母吵了一辈子,都不知道在吵什么。

但糯米通过觉察,知道自己吵架是在表达情绪和需求,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自己需要丈夫的陪伴。

那她就会去尝试直接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总是要用到吵架的模式,那这个模式自然就被打破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一定是会永远存在的,就像你无法真正弥补一个已经发生的遗憾一样。

如果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上,那我们就没法真正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负责,把关注点放回自己的人生,觉察你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最后,可以尝试寻找专业的力量,比如心理咨询。

不管是觉察,还是对自我负责,都是通过学习,获得技能,去改变这些影响。

但如果你在改变的过程中,始终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改变,从哪里改变,或者长久沉浸在痛苦的体验中,试着去寻求专业帮助。

和咨询师一起去探讨,并回到过去看一看在原生家庭当中我们被忽略掉的感受。

这些被忽略掉的感受和体验,在你成年之后,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去实现它,去满足它?

试着做自己的内在的父母,重新养育一回我们自己内在的小孩。

心理咨询是一个非常细腻的生命陪伴的过程。

它能带给你的,从来不是一个单独的建议。

而是帮助你,将内在的体验感增强,将做决定的权利和能力回归到自己的身上。

如果你找对了咨询师,你就会一点一点地看见,其实你很有力量,有很多闪光点,有很多资源和力量。

当你能够自由地做选择时,你也就真正地告别了原生家庭。

最后,如果你想要做出改变,那么,我愿意成为那个陪你面对问题,找到方向的人。

作者:许静国家二级咨询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年人,要学会给自己拥抱
原生家庭与孩子成长(郑丽)
一个成年人是如何被原生家庭所束缚的呢?
原生家庭的思维模式影响子女的未来
原生家庭与个人成长(第一讲)
原创 |和老公朋友争风吃醋时,看见了需要疗愈的自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