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化”小说文体特征简论(魏雪)

“散文化”小说文体特征简论

魏雪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散文化”小说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打破散文和小说的文体创作界 限,将散文的创作笔法融入小说创作中,实现了中国小说文体发展的突破。但是对于这一文体的定性文学研 究界还存在争论,文章从“散文化”小说文体本身的特征出发,试图对这一独特的小说进行研究和界定。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文体特征;小说三要素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15)03-0026-04



一、何谓“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是一个非常宽泛、模糊,缺乏 具体明确界说的概念,在中国现代的文学研究界 就开始对其进行关注,新时期文坛“散文化”小说 创作重新活跃以后,对“散文化”小说的关注度大 大提升,研究者们都试图从各种角度对“散文化” 小说进行界说。30年代初期,穆木天、徐懋庸等 人开始注意到小说创作的“散文随笔化倾向”,但 当时他们担心的是这一倾向会“危及小说样式之 独立”[1],并没有对这一新的小说创作现象进行 更详尽的研究和阐释。新时期,随着对“散文化” 小说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们对“散文化”小说 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有的研究者认为“散文化”小 说是“散文与小说两种文体互相渗透后出现的一 种新文体”[2],这种说法似乎比较笼统,不能够说 明“散文化”小说具体的特征。有的研究者将抒 情性、结构的非戏剧性看作是“散文化”小说的核 心特征,认为“散文化”小说就是“抒情小说、非戏 剧性小说”[1]。还有的研究者从文体的角度出 发,认为“散文化”小说是“按散文的特点和要求 写成的,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更趋散 文化的一种小说样式”[3]。另有研究者将“散文 化”小说定义为“所谓散文化小说,即用散文和诗 的笔法写成,具有诗的意味和意境,着生于抒情的 小说,亦称为散文诗式小说或诗化小说。”[4]这种定义方式显然过于强调小说的抒情性,模糊了“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的界限。著名的学 者杨义的观点比较能够揭示出“散文化”小说的 本质特征,他认为小说的“散文化”,“乃是小说的 自由化,随意化,它把小说的环境化淡,人物化虚, 情节化少,而唯独把情绪化浓”[5]542。当然,还有 的研究者从“散文化”小说创作的渊源出发,结合 其淡化故事情节、淡化人物性格、淡化背景的时代 性的特点,将“散文化”小说称为“新笔记体小 说”[6]93。

以笔者之见,“散文化”小说指:作家在淡化 了情节、人物和背景这三个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 之后,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 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 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沈从 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汪曾祺的《受 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太白山记》,阿城的 《遍地风流》,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何 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邓刚的《迷人的 海》,迟子建的《沉睡的大固其固》《白色的墓园》 《雾月牛栏》,曹文轩的《没有角的牛》《山羊不吃 天堂草》等等。这一界说,一是对“散文化”小说 追求情节的淡化,人物性格的淡化,背景时代的淡 化等有别于传统小说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二是强 调“散文化”小说是将散文的创作笔法介入到小 说创作中的一种文体,将“散文化”小说与诗化小 说等易于混淆的其他文体特征的小说进行比较明确的区分。

“散文化”小说与“诗化”小说是两种易于混 淆的文体。“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并 且将诗歌的创作方式融入到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文 体小说,它有别于“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更 多地吸收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营造意象,渲染诗 情,让读者感知到一种浓浓的诗情和诗意美。杨 义曾经明确指出,“散文化”小说是“随意小说”, 它“想发议论便议论,想写心情且来写心情”,结 构自由随意,而诗化小说则是“立意小说”,“它拆 除了传统小说的情节的堤坝,却把它引入诗意的 清池”,“它不是在感情无法约束的时候写的,而 是感情得以凝结,把它容纳在精心熔裁的结构修 辞之中,使之神韵圆全,诗趣盎然”35]S43。杨义对

“诗化”小说与“散文化”小说区别的定位是非常 精准的。“散文化”小说的抒情不是采用诗歌抒 情的手法,将情感用某种意象表现出来,或者借景 生情、睹物生情,在文章中很难见到“诗化”小说 那样鲜明集中的大段的抒情的句子,而是将一种 抒情的氛围融入到整个作品当中去,创造一种抒 情的意境。比如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整篇文章 没有抒情性的词句出现,作家将情感内化到整篇 小说中,通过散文化的散淡自然的叙述笔法体现 出一种抒情的氛围。相比较而言,王蒙1980年发 表的诗化小说《海的梦》里诸如:

“就向着天与海连接的地方,就向着由扇面 形已经变成了圆锥形的云霞的尖部所指示的地方 游去吧,真正的海,真正的天,真正的无垠就在那 里呢。到了那里,你才能看到你少年时候梦寐以 求的海洋,得到你至今两手空空的大半生的关于 海的梦。星星,太阳,彩云,自由的风,龙王,美人 鱼,白鲸,碧波仙子,全在哪里呢,全在那里呢!”

类似的集中性抒情句子多次出现,作家将情 感置于这些抒情性的句子中间来表现。在“散文 化”小说文本当中,我们则很难见到此类的抒情 现象。同样,张承志的“诗化”小说《黑骏马》,小 说把叙述者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凝结在一首古老 的蒙古族民歌《黑骏马》中,用《黑骏马》富有象征 意味的歌词来带动小说感性化的叙述,形成了一 种独特的诗化小说的结构。总之,“诗化”小说是 应用诗歌的表现方式来创作小说,而“散文化”小 说是应用散文的创作手法来写小说,本文主要是 针对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化”小说的发展情况来考察的。

二、“散文化”小说文体的特点

“散文化”小说淡化故事情节,结构应用散文 的创作方式散而有聚,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不刻意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在描写环境时忽略社会因素, 注重意境氛围的营造,将人物与环境很好地融为 一体,小说整体和谐、自然、优美。

(一)故事情节的淡化

“散文化”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 的模式,淡化故事情节。在“散文化”小说中,没 有围绕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尾声这样一个传 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模式,“把以往情节模式中那 些坚固的、支撑性的因素削弱,取消它们在小说艺 术构成中原有的那种举足轻重的地位”[6]79。取 消了传统小说故事情节模式中的因果性和戏剧冲 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 法,是无数的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正如汪 曾祺自己所说:“我不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太喜 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 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大真实。我的初期的小说, 只是相当客观地记录对一些人的印象,对我所未 见的,不了解的,不去以意为之,做过多的补充。 后来稍稍展开一些,有较多的虚构,也有一点点情 节。”[7]16-166其小说《受戒》,文章标题是“受戒”, 但是小说叙述并没有围绕主人公明海受戒的前因 后果来展开,只是在顺其自然地叙述一种世外桃 源般的生活状态,写明海所生活的荸荠庵里“无 所谓清规”的生活方式,写小英子一家优美的生 活环境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写明子和小英子 在一起快乐的生活。真正写受戒只用了非常简单 的一段文字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想象侧面描写 的。

“她知道明子受戒是第三天半夜,——烧戒 疤是不许人看的。她知道要请老剃头师傅剃头, 要剃得横摸顺摸都摸不出头发茬子,要不然一烧, 就会'走’了戒,烧成了一片。她知道是用枣泥子 先点在头皮上,然后用香头子点着。她知道烧了 戒疤就喝一碗蘑菇汤,让它'发’,还不能躺下,要 不停地走动,叫做'散戒’。这些都是明子告诉他 的。明子是听舅舅说的。”

小说用了四个“她知道”通过小英子的想象 从侧面简单描写了明子受戒的过程。可见虽然小 说标题是受戒,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可能会围绕受戒的前因后果而展开,给读者制造波澜起伏的 精彩的关于受戒的故事情节,但是作者并不在意 此种方式,而是重在描写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生 活状态,传达一种浓浓的人情人性美。文章没有 尖锐的戏剧冲突,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而是表现 了人们自由自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美好恬静的生 活状态,渲染了一种浓浓的人情美、人性美的艺术 氛围。

在何立伟的小说《白色鸟》中,没有围绕一个 矛盾中心展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以散文化的 笔法写了两个少年的七件事:采马齿苋、扯霸王 草、弹弓射水、河岸对答、河中游泳、水中捉蛇、观 白色鸟。其中的每件事都不是完整的,只是一个 个的片段,甚至有的仅一两句话带过,小说中故事 情节不再重要,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由生 命力的歌颂情感。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虽然写 到翠翠与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感情纠葛,但是并没 有像传统的爱情小说那样去描写三个人物之间复 杂曲折的情感经历,而是通过一些朦胧的抒情片 段的描写进行展现的,凸显的是人情人性美,湘西 风情,重点不是爱情故事情节本身。萧红的长篇 小说《呼兰河传》虽然由七章组成,但是小说的结 构方面显示出与一般长篇小说的特异,每一章故 事之间相对独立,整篇小说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主 角,因此是没有主要故事线索的,给读者展现的是一幅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 画。这就是“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的典型方式。

(二)人物性格的淡化

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 被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散文化”小说在人物 刻画上不像现实主义的小说塑造典型人物,从人 物的身上看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主题意 蕴,而是非常简单地勾画人物,重在描写人物的生 活方式、生活状态,将人物融入到小说所描写的环 境、渲染的氛围中,使整个小说浑然一体。正如汪 曾祺自己所说的“散文化”小说的作者“不大理 解,也不大理会典型论。我同意海明威的说法:不 存在典型,典型是说谎。要求一个人物吸进那样 多的社会内容,是很困难的,透过一个人物看出一 个时代,这只是评论家分析出来的。散文化小说 的人像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世说新 语》就是最好的范本,这类作品所写的常常是一 种意境。”[8]在汪曾祺的小说中人物被放在一个 不显著的位置上,很少有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少有对人物性格细致的刻画,“有些……描”7]16s,大多数是按照一个简单意念塑造出来的 扁平、单纯人物。被虚化的人物作为一种意象融 入小说的氛围之中,表现了特有的情感、意境。比 如小说《晚饭花·珠子灯》虽然以人物为着笔的 起点,但是对人物本身的刻画描写却非常少,对人 物的外部特征和性格表现基本不进行介绍。主要 的叙事内容是利用散文化的笔法去细致描写那些 与人物的心态、情绪具有联系的景和物,诸如那咬 啮人心的老鼠的磨牙声、那凄凉孤寂的屋檐水滴 答声、那散碎零落的婚礼珠灯等等。这些景物描 写构成一种特定的渗透了浓厚情感的氛围,表现 主人公心灵的孤寂、苦闷、寂寞和苍凉。汪曾祺用 散文笔法写小说的目的不是利用小说刻画出典型 人物,而是去营造一种气氛,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 的表现人物的方式。

何立伟的小说《白色鸟》中虽然出现了两个 一白一黑的少年,但是整篇文章不是着意刻画这 两个人物形象,而是以一种散淡的方式写了两个 少年快乐的生活,将人物置于一种美好的氛围之 中,表现了少年的天真稚取,流动着一种灵动的气 息,读者从小说中看不到人物所负载的任何社会 意义和价值。《一夕三逝》《小城无故事》等篇同 样并不以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为目的,人物 被虚化,人物性格没有明显的特征可以追寻。作 者将人物点缀于小说的氛围之中,使人物与小说 的整体氛围完美地融合。而且“散文化”小说所 描写的人物一般都是小人物、普通平凡的人物,不 像一些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去塑造典型的英 雄人物形象。“散文化”小说中的人物有戏水的 少年、美丽的村姑,有和尚、摊贩、锡匠、瓦匠、桶 匠、吹鼓手、淘金者、山民等等,他们大多是生活在 社会下层的普通人,没有英雄的事迹,没有鲜明的 性格特征,作者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将人物化入 小说的情景、氛围之中,成为表现民风民俗,展现 人物风情的一部分。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 虽然主要写了村姑三姑娘的乡村生活,但是没有 刻意塑造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小说也没有围绕 三姑娘而展开一系列故事,而是将人物放到优美 清新和谐的乡村环境中进行描写,使人物与环境 紧密地融为一体,给读者展现出一种优美宁静的 整体氛围,淡化人物形象。

(三)背景时代性的淡化

“散文化”小说作家注重作品的情绪氛围,抒写的是作者的审美理想,张扬的是文学性,小说淡 化背景的时代性,与社会政治环境没有直接关系, 充满了一种浓浓的人情人性美。“散文化”小说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韦勒克曾经说“浪漫主 义的背景描写的目的是建立和保持一种情 调”[6]83。“散文化”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一般 不选取具有重大社会时代意义的题材,大多表现 的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注重对民风民俗进行 描写,在一幅幅风俗画中传达出纯朴的民风和优 美的人性人情美。正如汪曾祺所说:“一般不写 重大题材。在“散文化”小说作者的眼里,题材无 所谓大小,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小事,生活的一角 落、一片段。”[8]“散文化”小说在描写民风民俗时 不像一些现实主义的乡土小说,去反映乡村鄙陋 的风俗和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揭示沉 重的社会时代主题,而是描写一些自然风物、生活 场景,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显示出一种宁静、 冲淡的美。

新时期的“散文化”小说作家汪曾祺所描写 的是故乡高邮的水乡风土人情,贾平凹的小说 《商州三录》和《太白山记》所描绘的是商州地区 的山川风情、风俗民情,何立伟的小说给我们展示 了小街老城的风貌,阿城则在琐碎的记忆中将山 野乡村的情趣表现出来,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 远的清平湾》将读者带到了黄土高坡,描写拦牛的破老汉、山坡上觅食的牛群,作品透出生命的欢 悦和质朴。新时期的“散文化”小说创作都有意 的抹去作品中的时代政治背景,着重展示的是一 种纯净的审美世界,表现了作家的淡远纯粹的审 美追求。即使“散文化”小说的创作涉及到一些 比较重大的题材,他们也会从侧面进行描写。如 汪曾祺所说:“即使有重大题材,他们也会把它大 事化小。”[8]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巧云与十 一子相恋,但是刘号长从中破坏玷污了巧云,十一 子被打伤,后来锡匠们联合起来赶走了刘号长,十 一子和巧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题材如果 放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当中,作家会去着力描写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反抗阶……会政治主题,把小说写成一部充满了阶级命运的 抗争和悲欢离合之情的作品。而汪曾祺却采用了 散文化的笔法,略去了故事的社会时代背景,避开 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的描写,淡化了普通人生活状 态的不幸,将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写得清新空灵, 使小说极富人情人性美。迟子建的小说《北极村 童话》以儿童的视角来追忆漠河北极的神秘世 界,描写的是生活情节;《沉睡的大固其固》《白色 的墓园》《雾月牛栏》给读者展现的是都是东北地 区的民情风貌,作品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调, 凸显的都是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风情,几乎都没 有对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的描绘,也没有政治 意识形态揭示,写的是风俗风景,人性人情。

总之,“散文化”小说打破散文和小说的文体 创作界限,将散文的创作笔法融入小说创作中,使 小说的三大要素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时代背景分 别淡化,实现了中国小说文体发展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曾利君.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论[J].西南民族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63-67.

[2]庞守英.新时期小说文体论[M].增订本.济南:山东 大学出版社,2002:42.

[3]王先霈.小说大辞典[K].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34 -35.

[4]蒋晓兰.散文化小说审美特征论[J].贵阳金筑大学 学报,2003,(1):61-63.

[5]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6.

[6]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M]//汪曾祺全 集: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J].上海 文学,1988,(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琳琳、胡记霞老师原创】散文化(诗化)小说 课件及文档
散文化小说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王 尧丨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
汪曾祺诞辰103周年 | 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沈从文和汪曾祺小说的比较
赖闵辉郑昭红|汪曾祺研究述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