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

这是我四年前在一所初级中学担任校长时写的一篇文章,当时写此文好像是为了完成教育局布置的工作任务。文章是自己当年所思所想所为的概述,不过写好之后我就把它给忘记了,没想到最近有人将这篇文章挂到了网上,而且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既然别人都贴在网上了,我也就“不客气”了,从他们的网页上拷贝下来,放在我的博客中。呵呵。四年之前的一些想法,现在看来显然有些稚嫩,请大家评论的时候高抬贵手了。

1.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前提是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和优势,只有植根于学校的生活、贯穿于学校的过程,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最终沉淀为学校的血肉、传统和文化。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的办学理念,并确立以“成长困难学生的培养”为抓手的全员德育和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引领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实践,就是在深入研究学校的现状、基于学校办学实际的前提下的必然选择。

2.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核心是建立学习化的组织。 

完善学校组织结构,建立学习型学校,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创造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在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以教研组、备课组为主体的学习化组织建设,并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个要素为特征的校本教研活动,搭建学习化组织建设的平台。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开展自我反思,撰写反思札记;选择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困难或者困惑,在教研组或者备课组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注意引导教师在思考和探索过程之中的互助与合作,注意建立与市、区教育教学专业人士的密切联系,请他们直接介入对教研组共同关心的问题的讨论,逐渐打造学习共同体。

数学教研组的学习化组织建设是其中的代表。数学教研组有8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2人,二级教师3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学校提倡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之后,数学教研组积极行动起来,从本组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设想、设计方案、实践探索。第一次的实践是从中考试卷分析开始的。有老师发现中考中学生有关直角坐标平面与有序实数对的问题出现的错误最多,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组内的其他老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是教学上的问题,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教研活动中大家争论的很激烈,但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在老师们的邀请下,区教研员宋老师十分积极地参加了教研组的活动,一起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教材编写上存在着缺陷和漏洞。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教材是通过三个章节才得到的,而这三个章节时间跨度约一年,造成学生前后知识点的连接脱节,导致后继学习的困难。老师们提出在教学中增加一节课来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开展了近两个月的校本教研活动。

从大家集体备课到确定由蔡老师开课,从多媒体的制作到教案的撰写,从一次次的试讲到对着录像寻找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数学组的教师们进行了一场共同参与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面向全区的公开教学获得了成功,但老师们明显地感到,收获的远远不止听课老师的赞誉。在这节课背后所实践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老师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共同研究和探讨所带来的不同思想的撞击,引起了组内教师深入的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专家引领和教育理论的欠缺,促进了教师工作之余的学习活动……原来三年的时间,整个学校没有对外开过一节区级公开课,在数学教研组的带动下,一个学年开出了20多节区公开课。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所有老师每个学期都要按照校本教研的模式开出一节公开课,他们坚持以课例为载体,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化组织的形成。每个老师也确定了各自主攻的方向,有的专门研究一节好课的标准,有的着力探索备课活动的改进,有的选择学科拓展进行课程实践,有的从试卷讲评的细节出发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学习、互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一个学习共同体已经展露雏形。

在推进教研组学习化组织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淡化教研组的行政色彩,提升教研组的文化品质。作为一个学习化的组织,教研组活动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习”,要通过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等方式,形成成员主动学习、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第二,将管理中心下移,让教研组(备课组)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自行确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增强教师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使学校成为平等、对话、交往的场所,成为组织成员不断成长,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空间的地方。

3.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请看两个现象:

现象一:骨干教师纷纷调走

一所学校,在几年的时间内,骨干教师纷纷调走。可校长认为学校对骨干教师是很重视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调走的一位老师在谈话中提到了两个直接与学校相关的原因:(1)“有时我觉得自己像是在孤军作战,可能我们学校太缺少团结协作、友好竞争的氛围吧。”(2)“我把他们闲聊的时间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因而和他们的沟通少了,以致招来非议。这些我倒不在意,最让人生气的是,在考核中不以教育教学效果来评价教师,而是谁的人缘好,给谁的分就高,真是太不公平了。”

现象二:一围圈~一低头~一等待

听完课之后,大家围着圆桌(圆桌是“民主”的象征)坐下来,然后低着头,等待着某个人发言,最后发言的往往是权威。 

现象一,反映出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凑合过”的习惯和传统,一种“老好人”、“领导说了算”的管理机制,它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未来失去希望,“任何教师个人的努力都是没用的”……现象二将评课作为行政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术的一部分,这是长期以来行政方式作为管理的主要甚至是绝对方式的一种现实体现。上述两种现象的背后都孕育着教师对待学校发展的消极做事方式和看法,任由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阻滞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发展。

建立新型的学校管理制度,重点包括:第一,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有一定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辽宁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回眸与反思
校本研修汇报材料
学校校本培训总结
走校本教研之路,做真正灵魂之师
邢台市第十九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评估自评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