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驱逐舰英杰列传·美国篇》No.3:绝杀维拉湾|美军|鱼雷艇



若论二战各国海军驱逐舰部队的战斗力,估计很多军迷朋友会首推日本海军,这并不奇怪,在太平洋战争前期,号称精锐的日本海军水雷战队凭借强悍的雷装、娴熟的战技和凌厉的战术在水面交战,尤其是夜战中力压盟国海军,缔造了所谓“无敌神话”。但是,美国海军驱逐舰部队愈挫愈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积极改进装备,革新战术,掌握了克敌制胜的有效方法,逐渐扭转劣势,夺取主动。美军新战术取得的第一场胜利就是发生在1943年8月6日夜间的维拉湾海战,6艘美军驱逐舰对阵4艘日军驱逐舰,打出了3∶0的佳绩,而在海战中首先发现敌舰并带队突击的便是马汉级驱逐舰“邓拉普”号。

1500吨级驱逐舰

在一战期间,美国首次激活暴兵模式,在短短六年内狂造273艘平甲板驱逐舰,然而在战后过剩的驱逐舰导致美国海军从1922开始长达十年没有新建一艘驱逐舰。与此同时,太平洋彼岸的日本海军倾注全力强化驱逐舰的战斗力,以缩小因《华盛顿条约》形成的与英美海军的实力差距,打造出以吹雪级为代表的新锐驱逐舰,令美国海军倍感压力。在1930年《伦敦条约》签订后,美国海军终于对日本人的挑战做出回应,启动新型驱逐舰的设计建造。



■日本海军吹雪级驱逐舰“浦波”号,吹雪级强大攻击力令英美海军倍感压力。

美国海军对新型舰队驱逐舰的基本要求是:具备优良的续航力,能在远海长期活动;增强防空能力,应对空中威胁;升级射控系统,加强炮战能力。遵循上述指标,美国海军完成了1500吨级驱逐舰的设计,于1932年开工建造了8艘法拉格特级,随后在其基础上改进建造了18艘马汉级。作为早期型1500吨级驱逐舰,马汉级延续了艏楼船型和双烟囱低干舷造型,换装新型高平两用舰炮,强化鱼雷装备,发射管数量由8具增加到12具,采用新型高温高压锅炉和轮机配置,提高动力输出,增加燃油载量,延长续航距离,作战性能较法拉格特级有所提升,但存在火炮防护不足,船体重心偏高等问题,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定性欠佳。



■美国海军马汉级驱逐舰的双视线图,注意呈品字形分布的鱼雷发射管。

“邓拉普”号于1935年4月10日在纽约联合造船厂开工,1936年4月18日下水,1937年6月12日服役,以海军陆战队准将罗伯特·邓拉普命名,首任舰长为施拉德海军中校。“邓拉普”号标准排水量1524吨,满载排水量2137吨,舰长104米,舰宽10.8米,吃水2.8米,安装4台锅炉和2部减速齿轮蒸汽轮机,输出功率46000马力,航速达37节,燃油载量530吨,续航力为6940海里/12节,舰员编制为158人(平时)/250人(战时)。



■1937年时的“邓拉普”号驱逐舰,当时该舰还在美国东海岸进行训练。

“邓拉普”号配备5门38倍径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沿舰体中线安装5座单装炮,仅有舰体前部的2门炮配有后部敞开炮罩,其余3门为露天炮位;鱼雷武备为3座533毫米四联装发射管,1座安装在前后烟囱之间的中线位置,2座安装在舰体中部两舷,单舷齐射能力仍为8枚;防空武器偏弱,最初仅有4挺12.7毫米机枪,舰尾安装2条深弹滑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邓拉普”号接受改装,拆除3号主炮,加装20毫米机关炮并配置雷达。在1943年8月时,“邓拉普”号的武器配置为4门127毫米主炮、12具鱼雷管和8门20毫米机关炮,雷达也升级为最新的SG型。



■1940年时的“邓拉普”号驱逐舰,注意其后部主炮为露天炮位,缺乏防护。

“邓拉普”号入役后在东海岸试航训练,1939年9月调往西海岸加入太平洋舰队,1940年4月入驻珍珠港,配属于第6驱逐舰中队第12分队。在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时,“邓普拉”号随第8特混舰队护送“企业”号航母为威克岛运送飞机,因此逃过一劫。在1942年中,“邓拉普”号先后参加了对马绍尔群岛和威克岛的突袭行动,此外大部分时间在夏威夷海域执行护航巡逻任务,直至1942年底被派往南太平洋前线,于12月5日抵达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在斐济、汤加和新赫布里底群岛之间执行护航任务。1943年7月30日,“邓普拉”号奉命开赴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图拉吉港为基地开始执行战斗值班任务,仅仅一周后就迎来了服役生涯中首次真正的海上战斗。



■1942年4月,“邓拉普”号驱逐舰横穿“企业”号航母舰尾。

反传统新战术

1943年2月,赢得瓜岛战役的盟军开始沿着所罗门岛链跃进,目标直指日军在东南战线的大本营拉包尔。1943年6、7月间,美军先后登陆伦多瓦岛和新乔治亚岛,为后续作战夺取航空基地。为阻止美军推进,日军沿用瓜岛战役的做法,出动驱逐舰在夜间实施快速运输,向科隆班加拉岛和新乔治亚岛运送援兵和物资,被盟军称为“东京特快”,日军则自嘲为“鼠运输”。美军对此早有准备,派出飞机和水面舰艇实施拦截,先后爆发了库拉湾海战和科隆班加拉海战及多次小型冲突,互有胜负。日军运输队起初通过科隆班加拉岛以东的库拉湾前往目的地,在屡遭截击后转而选择从岛屿西侧的维拉湾南下,部队和物资在布莱克特海峡入口处换乘舟艇转运维拉港。在7月22日和8月1日,日军利用新航线成功完成两次运输行动,在第二次行动中“天雾”号驱逐舰还撞沉了未来总统约翰·肯尼迪指挥的PT-109号鱼雷艇。



■这幅画作表现了1943年8月1日“天雾”号驱逐舰撞击PT-109号鱼雷艇的场面。

连续得手的日军决定在8月6日实施第三次行动,出动4艘驱逐舰运送陆军940人和50吨物资前往科隆班加拉岛,运输队由第4驱逐队“荻风”、“岚”号,第24驱逐队“江风”号组成,警戒队为第27驱逐队“时雨”号,前两舰为阳炎级,后两舰为白露级。第4驱逐队司令杉浦嘉十大佐乘坐“荻风”号率队出击,第27驱逐队司令原为一大佐乘“时雨”号随行。原一认为在同一海域反复行动容易被美军摸清规律,此行危险很大,但他的意见未能得到重视,事后证明绝非杞人忧天。日军编队于8月6日2时30分(本文统一使用当地时间,下同)从拉包尔出航,进行佯动后于11时30分在布干维尔岛以东海域转向南下,驶向科隆班加拉岛。由于天气不良,日军飞机的掩护行动取消,结果运输队在中午时分被美军巡逻机发现,行迹暴露。原为一预计将遭遇美舰,命令“时雨”号做好接敌准备,舰炮射程校准在5000米处,鱼雷定深2米,设定射角20度。



■第4驱逐队司令杉浦嘉十大佐(左)和第27驱逐队司令原为一大佐(右)。

正如原为一战前的担忧,美军第3舰队两栖部队司令西奥多·威尔金森少将准确预判日军将再次行动,决定组织新的拦截作战,问题是当时他手上没有巡洋舰可用,而单独派遣驱逐舰出击是有悖于美军历来的战术教条。不过,驱逐舰部队出身的威尔金森决心打破常规,于8月5日下令第31.2特混大队(下文简称TG31.2)由图拉吉出击,前往布莱克特海峡设伏,该部下辖第12、15驱逐舰分队,前者包括“邓普拉”、“格雷文”、“莫里”号(后两舰为格里德利级),后者为“朗”、“斯特里特”和“斯塔克”号(均为本哈姆级),由第12分队指挥官弗里德里克·穆斯布鲁格中校统一指挥。



■第15驱逐舰分队旗舰“朗”号,属于本哈姆级驱逐舰。

穆斯布鲁格刚在数日前接替同窗兼好友阿利·伯克上校担任大队指挥官。伯克素来强烈主张驱逐舰应独立作战并潜心研究新战术,穆斯布鲁格对此极为赞同,也熟悉伯克的战术理念。战前威尔金森与穆斯布鲁格商讨作战策略时,他基于之前的经验仍建议从远距离发扬舰炮火力接敌,规避日军的鱼雷攻击,但穆斯布鲁格认为美军鱼雷和雷击战术并非一无是处,只要妥善维护,合理使用可以发挥出应有的威力,而且他的部下为此已经苦练多时,最后威尔金森允许穆斯布鲁格全权制定作战计划,给予充分的行动自由。



■第3舰队两栖部队司令威尔金森少将(左)与第12驱逐舰分队指挥官穆斯布鲁格中校(右)。

穆斯布鲁格的作战方案以伯克的理念为基础略加改进,核心意图是编成两个突击编队,以双纵队隐蔽接敌,在发现目标后分别驶向不同阵位,第一编队先行发起鱼雷攻击,如果命中第二编队从其他方向展开炮雷突击,第一编队适时夹击或防备敌方后援,两支编队可根据战况互换角色。穆斯布鲁格的战术有两处创新:首先,摒弃了夜战中集中编队的教条,分兵行动增加了夜间敌我识别的难度,但对于拥有雷达和完善通信系统的美军而言这是可以克服的;其次,以鱼雷为首选攻击手段,自开战以来美军鱼雷由于引信缺陷时常哑火,为此 TG31.2的鱼雷兵将故障频发的磁性引信解除,仅使用相对可靠的触发引信。为了达成突然性,穆斯布鲁格要求各舰注意遮蔽鱼雷发射焰,并在鱼雷命中前保持舰炮静默,利用雷达引导攻击。他还与第15分队指挥官罗格·辛普森中校和6位舰长充分沟通,明确任务,确保战术意图得到切实贯彻,并针对突发情况制定了周密预案。



■1942年7月,“邓拉普”号驱逐舰的鱼雷兵在鱼雷射击训练后回收操雷。

目标:维拉湾!

8月6日11时30分,准备就绪的TG31.2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出发,因为“莫里”号轮机出现故障,只能保持27节最大航速。17时30分,美军编队接到巡逻机的侦察报告,确定日军行动,穆斯布鲁格随即通过舰队通信系统向各舰通报了具体战斗方案:由第12分队率先发起鱼雷突击,因为该分队雷装较强,每舰装备12~16具鱼雷管,而第15分队的3艘驱逐舰在改装时拆除半数雷装,每舰装备8具鱼雷管,加装4门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炮力较强,负责第二轮打击。



■美国海军“莫里”号驱逐舰,摄于1943年所罗门海域,该舰在维拉湾海战时遭遇轮机故障。

6日晚22时26分,美军编队通过基佐海峡,按照预案组成双纵队,第12分队居左,第15分队居右,两队相距2海里,各舰间隔约450米,以15节航速对布莱克特海峡进行搜索。当夜天气多云,时有阵雨,海面平静,没有月光,能见度不足3600米,对于依赖目视的日舰而言非常不利,反而有利于美舰发挥雷达优势,相比旧式的SC雷达,美军新型SG雷达已经具备区分舰艇信号与海岸回波的能力,简直是为岛屿间海战量身定制。



■TG31.2大队由图拉吉岛启程前往维拉湾的航线。

23时23分,美军编队从南面进入维拉湾,各舰加速到25节沿科隆班加拉岛西岸向北搜索,第12分队在左前方航行,第15分队在右后方跟进,航向30度。23时33分,行驶在最前方的旗舰“邓拉普”号首先发现目标,SG型雷达的显示屏上清晰地出现了四个回波信号,距离约21750米。三分钟后,“格雷文”号的雷达也确认目标,认定为四艘呈单纵队航行的舰船。穆斯布鲁格随即向各舰通报敌情:“水面接触,方位351度,距离19700码(约合17930米)!”美军舰队拉响战斗警报,全体官兵各就各位。



■二战时期美军舰艇装备的SG型对海搜索雷达,成为克制日军夜战优势的利器。

穆斯布鲁格通过舰队通信系统下达了战斗指令:第12分队转向335度,与日舰保持平行相向航行,从左舷方向隐蔽接敌后发起鱼雷攻击;第15分队先转向西北方,再转向西南方,取230度航向准备抢占日舰的T字横头阵位。23时39分,两支突击编队按计划展开机动,各舰的瞭望哨和瞄准手都紧张注视着目标即将出现的方位,作战情报中心根据雷达提供的数据计算射击诸元并输入指挥仪,鱼雷发射管的挡焰板已经打开,鱼雷定深设在1.5~2.7米,鱼雷管转向左舷,等待射击命令。



■二战美国驱逐舰的作战情报中心内景,这里是指挥战斗行动的中枢。

鱼贯南下的日军编队由于未装备雷达,对于近在眼前的危险仍浑然不觉,即使目光最锐利的瞭望哨也不能穿透厚重漆黑的夜幕,而美军舰队却可以将身形隐藏在科隆班加拉岛的海岸阴影中,更增加了日舰发现的难度。运输队以“荻风”、“岚”、“江风”的序列航行,各舰间隔约490米,担任警戒的“时雨”号在后方1370米处跟进,航向正南,航速30节。日军各舰依然按照反鱼雷艇作战预案进行部署,并认为在进入布莱克特海峡后才可能遭遇美军鱼雷艇的袭击,此时尚有一段距离,战后有资料显示当时日舰警觉不足,战备松懈。



■日军运输队旗舰“荻风”号驱逐舰,属于阳炎级17号舰,战沉时服役还不到两年。

日美舰队以55节的相对速度迅速接近。23时41分,在距离缩短到5730米时穆斯布鲁格下令发射鱼雷!第12分队的3艘驱逐舰在63秒内各自射出8枚Mk 15型鱼雷,以36节航速向目标航路前方飞驰而去。由于双方正相向航行,鱼雷实际行程不足4000米,留给日本人的反应时间也仅剩不到4分钟!在完成鱼雷射击后,第12分队转向东面高速脱离,防备日舰的鱼雷反击。



■1942年7月,“邓拉普”号驱逐舰进行鱼雷射击训练时的留影,两座鱼雷发射管指向左舷。

在美舰完成鱼雷攒射一分钟后,“荻风”号的瞭望哨才报告科隆班加拉岛方向有舰影,随后“岚”号也称左舷方向疑似美军鱼雷艇逼近,但“江风”号瞭望哨又声称右舷出现不明目标,一时间陷入混乱,甚至鱼雷兵都离开岗位加入瞭望行列。在断后的“时雨”号上,始终预感不妙的原为一急忙下达战斗预令:“左鱼雷战!反航战!左炮战!”日本水兵们在机械地执行命令的同时颇为茫然:“敌舰在哪里?”对于日本人而言,死亡沙漏的最后一颗沙粒已经悄然落下……

宛如海中火山

23时45分,死神的镰刀轻轻掠过波澜不惊的海面抹在了日本人的脖颈上,收割生命的时刻降临了。“荻风”和“岚”号猛然发现多道雷迹从左舷逼近,立即向左急转规避,已然太迟了,“荻风”号被击中1~2枚鱼雷,“岚”号吃了2~3枚鱼雷,两舰均锅炉舱被毁,丧失航行能力并燃起大火。“江风”号选择右急转,却被1枚鱼雷正中前部弹药库,顿时腾起一团橙红色的巨大火球,爆炸声响彻海天,甚至在科隆班加拉岛以东库拉湾待命的美军鱼雷艇艇员们都看到了火光,形容好似“火山爆发”。“江风”号前部舰体转瞬间沉入海底,后部舰体就像失去生气的朽木般漂浮在海面上。



■1943年10月,“时雨”号(左)和“五月雨”号(右)驱逐舰在所罗门海域进行炮术训练。

在运输队接连中雷的同时,“时雨”号向左舷射出8枚鱼雷。原为一后来回忆,就在第八枚鱼雷出管时发现800米外有雷迹,“时雨”号紧急右满舵,但已避无可避,只能睁地看着鱼雷直冲舰体中部而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效忠天皇的时刻到来时却没有爆炸发生,“时雨”号完成180度转向,释放烟幕向北退避,同时重新装填鱼雷准备再次攻击。原为一事后称,那是他一生中最惊心动魄的两分钟!后来发现,有2枚鱼雷从“时雨”号舰底穿过,还有1枚鱼雷打穿了船舵却是哑雷,令其侥幸逃生。“时雨”号匆忙间射出的8枚鱼雷全部打空,因为第12分队早在几分钟前就已经转向,完美地避开了日军的杀招。



■1943年8月6-7日维拉湾海战日美舰队的交战航线图。

当火光照亮海平面,沉闷的爆炸声徐徐传来,焦急等待的美军官兵们欣喜若狂,欢声雷动,众人彼此拥抱,击掌相庆,欢呼声、口哨声响成一片。“莫里”号的记录显示,有5枚鱼雷成功引爆,命中三个目标。第15分队于23时47分火力全开,以127毫米主炮对2740米外的“江风”号集火射击,“斯塔克”号还发射了4枚鱼雷,奄奄一息的“江风”号无力支撑,于23时52分彻底消失。23时55分,第12分队重新组成单纵队调头返回战场,与第15分队合力扫荡残敌。遭到重创的“荻风”和“岚”号以残存火炮胡乱向四周射击,死到临头都没找到对手所在,还以为遭到美军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和飞机的围攻!在6艘美军驱逐舰的交叉攻击下,“岚”号于8月7日0时10分弹药库爆炸沉没,“荻风”号于0时21分步其后尘。



■美国海军“斯塔克”号驱逐舰,该舰向“江风”号发射了鱼雷,将其击沉。

“时雨”号用了23分钟完成鱼雷重装后于0时10分返回战场,却目睹了“岚”号爆沉的惨状,又听闻空中有引擎声,原为一判断遭到空袭,形势不利,于0时15分下令撤退,抛下还在海中挣扎的友军逃之夭夭。0时35分,美舰雷达上已无目标可寻,穆斯布鲁格下令收兵,并尝试营救幸存的日军,却没有一人接受救助,在白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后,美军舰队于2时退出战场返航。落水日军大多溺毙,仅杉浦大佐以下300余人生还。



■1943年9月,“邓拉普”号舰员在回港休整时聚集在后甲板上合影。

维拉湾海战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首次独立使用驱逐舰进行夜战并取得胜利的战例,日军被击沉3艘驱逐舰,1210名官兵殒命,运输作战完全失败。根据“时雨”号夸大的报告,日本大本营宣布遭美军海空优势兵力围攻,己方一沉一伤,并在反击中重创美舰一艘,实际上美军方面只有“莫里”号损坏一个给水泵,“朗”号一位装填手受伤,都不是敌方火力造成的!事实证明在摆脱掩护巡洋舰的战术束缚后,驱逐舰部队完全可以独立战斗,利用雷达优势和合理的战术战胜日军水雷战队。对于骄狂的日本海军而言,此次夜战失败是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为了表彰维拉湾海战的功绩,编队指挥官穆斯布鲁格中校、“邓拉普”号舰长克里夫顿·埃弗森少校和“斯特里特”号舰长弗兰克·古尔德少校荣获海军十字勋章,“莫里”号驱逐舰获得总统集体嘉奖。



■战争后期“邓拉普”号驱逐舰上层建筑上的战绩板,该舰战果中包括维拉湾海战中击沉的3艘日军驱逐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系列 之二十四: 莱特湾海战(中)
美国总统肯尼迪传奇经历:鱼雷艇被日军撞沉,荒岛喝粪水逃生
太平洋战争第五部之喋血瓜达尔卡纳尔岛(一〇六)
参加过二战的7位美国总统:老布什、肯尼迪、约翰逊死里逃生!
波涛汹涌: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揭密(4)太平洋莱特湾海战(中)
日落扶桑——从柱岛到苏里高海峡的“扶桑”级战列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