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捍卫家庭幸福,向功利的幼儿教育说“不”!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前不久的一天,晚饭时分,家里发生了冲突、争吵。起因是,女儿下班回来,顾不上喝水休息,就督促辅导外孙练钢琴。几十分钟后,家里做好了晚饭,外孙还在练琴。女儿说,不能总是出错,这样不行,再来一遍,什么时候都对了才能吃饭。有几个音阶外孙总是弹不好,女儿手中拿着小竹竿,在外孙的手背上敲了一下,大约是打疼了,外孙无声地哭了,一边流泪一边弹琴。女儿发火了:你哭什么?我打你了吗?

一直在旁边观察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批评女儿道:你没打他吗?你不打他,他怎么会哭?不就是练练琴吗,干嘛要打孩子?女儿声音也随之提高一倍,质问外孙:我这算是打你吗?你疼吗?外孙哽咽着说:疼!

女儿把“炮火”转向了我:你们都是好人,就我一个人是坏蛋,你不让我管他,你来管!我不敲他,老师也会敲他,而且比我敲得重得多,你怎么不去管呢?我还不到30岁,天天就这样陪着他练琴、打球、跳街舞、念英语,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你不是天天给职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做思想工作吗?你也给我做做思想工作,我该怎么办?你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他的天性在哪里,你告诉我?你说要成全孩子的生命,我怎么成全他,由着他看电视,玩手机?……

面对女儿的“爆发”,我也生气了:你们回自己家爱怎么管怎么管,但在我面前因为练琴打孩子,就是不行!

看我真的发怒了,女儿也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了,开始逐渐冷静下来,口气也变得缓和了。女儿表情、口吻、态度的变化甚至是道歉,并没有给我多少抚慰。其实她不知道,我发怒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不良教育现状的控诉!是功利主义的教育正在摧毁我的家庭幸福!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少报两个特长班不就行了吗?实际不然。女儿这一代人的焦虑,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绝大多数家长共识的时候,问题就不是少报几个班那么简单的了,即使一个班都不报,依然是有问题的。我认识的一个家庭,只给孩子报了一个跆拳道,但为了拿到“黑带”,教练施教严格,稍有懈怠,孩子妈妈便大发雷霆,甚至出手打孩子。

功利性的教育,直接导致儿童童年的消逝和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扭曲,我家里发生的“冲突”只是一个缩影而已。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平心而论,在正常的日子里,女儿教育外孙是逐步向我的教育理念转变的。上幼儿园,本可以通过关系进“优质名牌”幼儿园,但女儿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就在小区里的幼儿园上。打乒乓球原本是我提出来的,但教练要求天天要去打两个小时的球,我感觉负担太重,提出来不打或少打,女儿也同意隔三差五去练练。学钢琴和街舞,女儿也赞同我“只是增加艺术素养和舞蹈意识,不刻意培养钢琴家和舞蹈家”的想法。甚至连上小学这样的大事,女儿都转变了“非上最好的小学不可”的立场,打算就在她家门口上……

但是,任何一项特长和技艺的形成都是要经过长期训练的。这个过程无疑伴随着枯燥乏味、机械重复,这和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是相悖的。于是,适度的惩罚便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用女儿的话说就是,如果依着他的天性,那就啥都不要学了,我并不是想让他成家成名,而是不能让他养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

不得不承认,女儿能有这样的认识已经难能可贵了。而且据我的观察,与其他家长相比,女儿对外孙已经是很耐心、很温柔了。更可赞叹的是,女儿的着眼点是在培养外孙的兴趣和品质,并不看重外在的荣誉和成绩。

尽管女儿和我在教育外孙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要做到“不忘初心”,就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眼看着周围的家长放弃了事业发展,天天伴随着孩子,把孩子往“钢琴家”“舞蹈家”“乒乓球专业选手”的路子上引领,眼看着周围的家长不惜一掷千金,甚至找“黄牛”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我和女儿的心境,正向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的那样:“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和女儿发生冲突后,我整夜无眠。夜睡了,我醒着,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心潮难平。我想起了——

在乒乓球馆、英语学习基地、街舞房,孩子在里面学习、训练,外面坐满了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其中不少家庭是风雨无阻、经年如此的。这还是幼儿阶段,接下来的小学、初中、高中呢?家有中考、高考的孩子(实际上从初二、高二就开始了),哪一个家庭不正在经受着巨大的折磨?曾经经历过的家庭,哪一家没有不堪回首的经历?

央视“非常6+1”栏目有一个七岁的男孩,每天练街舞八九个小时,拿到了全国少儿组的冠军,成人组的亚军,评委露出惊讶的表情,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忽然想起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上,应该改成“一个孩子,几代相愁”。此言绝非危言耸听,实在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继而又想起了“钱学森之问”,许多人一直在高等教育环节寻找答案,其实答案就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几代相愁,整个民族还会产生杰出人才吗?还会有无穷的创造力吗?还会有创造型人才不断涌现吗?

网上有个关于清华男的自嘲:从小勤奋学习,终于考上清华,找一份好工作,娶老婆,生孩子,然后全身心地培养孩子,最后把孩子送进清华。这个段子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会自我警醒:人生的目的只是就读名校吗?难道不该是追求人性的善良、丰富、高贵吗?不该是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的天性就是玩。西方国家顺应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的“玩”上做足了功夫。先前读过黄全愈的《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已经让我大开眼界了。近日读到罗瑾瑜的《德国杂感》,文中关于德国儿童教育的做法更是让我大为惊讶了:“这里有条法规让我感到很奇怪:德国的《基本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就是说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等等都被禁止。”(《随笔》2013年第1期)

其实我们不必羡慕西方国家的做法,我国从古至今虽然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但对孩子的童年并不苛求多才多艺,至多也只是读书识字而已。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出了孩子们早早放学后,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情景,很有画面感。从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孩子是无忧无虑,没有学习重负的。我出生在1950年代,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也是以玩为主的。负担的加重、童年的消逝、功利教育的盛行是近十多年才愈演愈烈的。

《中国教育报》资深编辑张贵勇博士在他的《给孩子的童年书》自序中写道:“哲哲不到两岁时,一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站在窗边,转头看着熟睡的小家伙,我在想,他该怎样度过即将到来的幼儿园及小学生活?我又该在他的童年里留下什么呢?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帮他养成阅读的习惯,让那些优秀童书陪他长大比较好。”

面对孩子的童年,张贵勇想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而被功利教育所左右的家长想的是让孩子将来“成为什么”——且按照自己的愿望。二者相较,无异于天壤之别。前者把孩子引向健全、快乐、智慧,让家庭充满了温馨与感动,后者把孩子引向残缺、无趣、功利,让家庭充斥着苛求与惩罚。

梁启超在100多年前就曾经发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呐喊。在由信息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过渡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应该深入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给孩子的童年究竟应该“留下什么”?

2018年6月8日,9月21日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养成坏习惯的三大罪魁
甄岳来,她和女儿缔造了康复传奇!
外婆要再次成长
王阳明《训蒙大意》:圣人教你如何培养好孩子 。
家庭教育: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
都是亲生的!为什么外孙(女)和孙子(女)在长辈眼里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