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欣赏传统诗歌

诗歌是人类文明中最精美的门类。如果从《诗经》算起,它有着至少三千年的历史了。“诗”一直被奉为教化万民的首要方式,亦即“诗教”,位居“六经之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诗歌一道被逐步推向极致,其各种属性都达到了超级精美的地步。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百年来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不正当的地位,也曾一度成为绝学,这给今人的诗歌欣赏带来困难。常见的诗歌鉴赏模式又鲜能真正从诗歌的内在出发,难免隔靴搔痒甚至缘木求鱼。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诗歌欣赏的主要内容。

意境之美

这是诗歌欣赏的首义,也是传统诗词魅力的核心所在。

诗歌的职能是书写人类的性情,这在《毛诗大序》、《诗品》等诗歌理论著作中称为“吟咏性情”。离开了这个宗旨,就是对诗道的背离。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首先是要欣赏那字里行间所充满着的人性人情之美,也就是意境的“意”,同时还要关注赖以寓意的“境”。

诗歌的内容,概括起来有四项:情景理事。情即情感,景即景物,理即事理,事即叙事。这其中叙事诗比较少,而情理即属于“意”,景即属于“境”。

意境,是意和境的融合。意,即性情,是指人的思想情感;境,即自然环境,是指万物的形象。大而化之,这里涉及到一个中国文化的宗旨:天人合一。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天地自然,不是单指天文意义上的天。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一,融合于自然之中,是必然的。包括其精神,亦即思想情感,也应与所处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个融合体,就是意境。所以我们看到以“吟咏性情”为本职的诗词中,有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景语”,诗人们写这些景语,不是为了“写生”,而是为了寄托情感,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寄情山水”等也就是这个意思,诗家称之为“比兴”、“寄托”。这种笔法,成为诗道的根本大法。比起直抒胸臆容易导致直白浅露的不足,它便更具有艺术美感,更含蓄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等,都是寄情意于境象、情景融合的优秀诗句,真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现在的人生活在城市之中,远离大自然,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注意随着文字走进田园山林,从中获得“意”与“境”的双重享受。

意境是一个统称,事实上,自然环境中有万千物象,日月星辰、山川雨雪、花木虫鸟……诗人们不可能在一首诗中驱使万象,只能是用其合意的一或几个“象”,把要抒发的“意”寄寓其中,于是,这个物象就载着我的情意了,就形成了一个“意象”,无数个意象组成意境。我们所熟知的意象,如李白笔下带着“游子意”的“浮云”、含有“故人情”的“落日”,杜甫笔下“溅泪”的“花”、“惊心”的“鸟”,王维笔下载着“相思”的“红豆”,白居易笔下盛满“别情”的“原上草”……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古典诗歌中突出地存在着一个忧患意识,伤时感世、伤春悲秋、离愁别恨等的内容很多,这一直被误判为消极,事实上这恰恰是一种事业心和重情重谊的表现。试想一个人事业不立而无慨叹,与亲故分离而无别绪,远离故土而无乡愁,这是怎样的人呢?既无事业心,又无情无义,有什么好呢?就是及时行乐的内容,实质上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现在不是也说要追求快乐人生、快乐每一天吗?因为时光与生命的流逝,是全人类的无奈,所以这种感叹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正是因为“生年不满百”,所以“为乐当及时”。而这些句子,正是出自于被古人论为“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对这些内容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明乎此,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我们就会陶醉于那些深情厚谊、真知卓见、良辰美景之中。  

声韵之美

诗词的另一突出美质,是声情并茂。声和情是密不可分的,声情的声,一是指汉字本身所具有的四声及其科学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声韵旋律。一是指诗词的配乐。诗歌本来都是可以唱的,诗是歌词,歌是乐谱,这就是诗歌的含义。由于诗歌逐渐从配乐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声韵之美主要是就汉字本身而言。

先贤们总结出了汉字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又归纳为平仄两个声调,平仄的最佳搭配和排列方式等。(平是平和的声调,基本相当于现代汉语四声的阴平和阳平两声,仄是不平的意思。)比如,汉语言的特点是两个字为一个基本音节,平声音节“平平”和仄声音节“仄仄”交替排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就会有起伏抑扬、一波三折的优美韵致。两句为一个基本句组,称为一联,一联的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这样在乐感上既有对立又有统一。同时,又为了形成诗句余音的间隔呼应、循环呼应,就在一联末尾,也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的位置,使用相同韵尾的字,这就是押韵。

这一系列搭配排组的规格律法,称为格律。由于有了格律,诗词即使不配乐,仅凭自身的声韵之美,依然是那样富于音乐性,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久远。所以诗歌欣赏应当先学习一些格律的知识。音韵之美的基本元素是平仄,由于平仄的科学组合,才使得诗词具备声韵、声情之美。所以陈寅恪先生说:“若读者不能分平仄,则不能完全欣赏与了解,竟与不读相去无几,遑论仿作与转译。”这种声韵特点,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它普遍存在于中国文化之中,所以不懂平仄及其规律,是很难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

事实上,不少诗词家在创作与批评中,对于声韵的把握不仅仅止于平仄,还细化到四声、五声及其组合搭配。这在词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由于词的句式更加多样化,从一字句到十字句乃至更长的句子都有,长短杂出,所以其声韵更加丰富多样且富于变化。少字句之顿挫,如蔡伸《十六字令》之“天”,苏轼《定风波》之“归去”,元好问《摸鱼儿》之“问世间”,李清照《声声慢》之“点点滴滴”等;中字句之舒缓,如周邦彦《苏幕遮》之“一一风荷举”,秦观《八六子》之“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姜夔《鹧鸪天》之“看了游人缓缓归”等;长字句之贯纵,如柳永《八声甘州》之“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李煜《虞美人》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粉蝶儿》之“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等。这些不同节奏的句子有序组织起来,构成了不同的旋律之美。举两个例子以供品味,张炎《解连环》:“想伴侣、独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张翥《绮罗香》:“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

此外,还有体气之美,体气就是各种文体所独有的气息,亦即字里行间的韵味。它既关乎声韵,也关乎体式、句式和语气,是一种高雅斯文的综合气韵。

文采之美

文采,本义是指文辞之色彩。在色彩一义上,采彩相通。词采、辞采、藻采与文采含义差不多。多彩的优美词汇,是中国文化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好情怀在其内,美丽辞藻在其外,这样才形成了表里俱美的美文。但是从六朝出现片面追求词藻之美的风气之后,就把词藻美几乎全盘否定了,被讥为卖弄辞藻、华而不实、文质不副等等,这当然是不对的。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是追求完美的,词汇作为基本元素,讲究它的美丽,当然没错。

诗人们把一个个词汇铸造的无比美好,提拔得超凡脱俗,修饰得色彩斑斓,这就是“修辞”,这里的“修”字既有修饰之义,又有美好之意,与现在所说的“修辞”是不同的。诗人们讲究修辞的态度和目的是端正而诚恳的,所以《易经》说:“修辞立其诚。”因为词藻直接关系着文采,它是载意、载道的,因此有成就的诗人没有不重视词藻的,杜甫说:“文采风流今尚存”,又说“清词丽句必为邻”,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是精妙之美。诗词家们把一个个词汇加工的精美绝伦,如李商隐“桃花乱落如红雨”之“红雨”,王维“空翠湿人衣”之“空翠”等。更重要的是把它们选拔措置的异常精准,起到了数倍功效的超能作用,前人对此有个专门的命名,叫做“炼字”,注意不是练习的练,而是锻炼的炼,像打铁,百炼成钢,铁变成钢,是一个质变。这样的字词,像人的眼睛,会传神,所以这样精彩的地方,前人称为“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姜夔“当初不合种相思”之“种”字,方干“蝉曳残声过别枝”之“曳”字等。这是我们欣赏诗词时要格外留心的所在,它会给人以奇特而深刻的美感、快感。

二是典雅之美。典是指古代书籍,尤其是经典。雅是正的意思,正宗规范、高尚不俗。很多词汇长期以来积累并被赋予了大量信息,远远超过了它的原初本意,同时由于它们有多种出处,还代表了出处的故事和意义,使得诗歌内涵更加丰富。这是由于我们具备悠久而不间断文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有着几千年的典籍宝库,先人们的思想、情感、故事历历可考,熠熠生辉,把这些典故运用到诗文中,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两个字就能代表几十几百甚至千万字。不仅体现着文明经典,而且以史为鉴,堂堂正正,所以又体现着雅正。诗中无典,就谈不上典雅。所以欣赏诗歌的时候,要留心观察作者们是怎样灵活出色地运用典故,是怎样从借鉴典故中翻出新意的,从中获得融汇古今的收益。

三是骈丽之美。骈丽也作骈俪,是对偶、对仗的意思。这是汉语单音节方块字所独有的美好形式,无论是古近体诗,还是词,都有着大量的对偶句。传统学诗词就是从声韵和对仗开始的,比如众所周知的蒙学读物《笠翁对韵》。骈丽文字甚至成为了单独的文学体裁,比如骈体文、对联、赋等。我们在欣赏诗词的时候,不能放过这一点,那些匪夷所思、精妙奇巧、千变万化的骈词丽字,往往令人拍案叫绝,不仅悦目,更是赏心了。重要的是,对偶体现着汉字无比丰富而灵活的词性,是文学家运用汉字基本功的重要体现。陈寅恪先生说:“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之国文程度与思想条理。”如果于此下一转语,上纲上线的往大里说,还关乎着天地阴阳的大道呢。

体式之美

体式,即文体之形式,各种诗体都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包括其文辞和声韵两方面。虽然近体诗之前的古体诗尚未形成完备的格律,但两字音节、偶数句组、韵位、四言、五言句式等早就成为了基本形式。到了近体律绝,形式成熟。律诗四联,首尾两联一起一结,富于生动之美,中间两联分别对仗,呈现整齐之美;绝句两联,可对可不对,对则规整,不对则灵动。句法则变化万千,不一而足。词的出现,使得句数字数大为丰富,长长短短的句子科学地组织起来,形式两千余种,声情千变万化。比如《满江红》上下两阕各有一个七言对,在多种句式中,别出排阵方正之式,既调节了整体局面,又呈现了汉语骈偶之长。如辛弃疾词云“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紧接着,结尾出一个八、三字句,一纵一收,极旋律之变,八字句一字领七字,重头强势,三字句音节短促,曲终收拨,戛然而止。加上此调是入声韵,更加顿挫。如辛弃疾的“劝人间且住五千年,如金石。”又比如《沁园春》上下两阕也各有一副对子,上下联分别是两个四字句,整副对联就像一面打开的折扇,整个折扇由四折组成,这种对子叫做“扇面对”。并且在这副扇面对的前面还有一个“领字”,像一只持扇的手,形式非常好看。如刘过词云:“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还有一些独特句式,举一个例子,如四字句式通常都是“二二式”,如辛弃疾《永遇乐》之“千古江山”,这是规范的句法节奏。但有些地方就规定了非常别致的“一二一式”,如《水龙吟》歇拍,苏轼之“是离人泪”,辛弃疾之“为先生寿”。《八声甘州》歇拍,吴文英之“上琴台去”,张炎之“有斜阳处”。《雨霖铃》起句,柳永之“对长亭晚”,郑文焯之“趁东风早”等,中间两个字一定是一个工整的连属词语,这样,四个字之间有整有散,相间相连,形式之变,可谓无以复加。

诗词的这些优美形式,被一代一代的传承遵守,人类的思想感情寄托其中,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以上简述了诗歌欣赏的四个要点。我们今天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不了解这些内容,否则诗歌欣赏就是有缺陷的。诗意深深种在民族基因的息壤之中,每个中国人都是有诗歌潜质的,在我们这样的“诗国”之中,欣赏、批评、写作诗歌应当成为国民的本分。

二〇一八年一月丁酉嘉平于京师西山黄叶村畔寓斋

版权所有:秋扇;图文编辑:若嫣

知我者 · 1806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配诗歌音韵节奏的简易方法 --洪瑜》 管锥园
唐诗宋词和现代诗哪个更有韵味?
魏新河:欣赏诗歌的4种『美』
填词是否需要“严守四声”?以柳、周、姜等人词作论历代词律之变
词的几种存在形式与怎样填词
诗词格律讲座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