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钦大武:看电视

“安了网线,想看么的(啥)电视就看么的!再也不担心看不到哒!”时令大寒,老家连上网,母亲手持遥控,调出电视剧《国家的孩子》。

暖房里,热气红脸,24英寸液晶电视立于老缝纫机上,瓜子、花生、柑橘凑在一起开会,几邻居和父母围桌注“视”,不时评剧、争论,好不“热”乎。

“俺不会看手机……这里又热和(暖和),木柴火又不上火……”88岁的张嗲,吮着烟嘴,有一口没一口的。“欢迎您们天天来……热闹!”我向众邻打拱手。“确实,而今条件好,都躲在自个屋里看电视,不热闹!”刘婆婆嗑着瓜子,轻摇着头。 

“是的,过去看电视……”听其诉说,一些岁月久远的“镜头”渐拭清晰。

小康限制想象。在无限憧憬近于幻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的年代,看电视无异痴人说梦话。偶尔天意造化,可罕遇露天电影。这时,十里八乡的人们不顾一天的劳作,挽上头巾,提马灯、打火把,破田破水去“赶场”。电影场上,男女老少,大的、小的,白色的、黑色的,树上、草垛上、篱笆上……到处是人,黑压压一大片。此乃广袤农村除听“大喇叭”外,唯一能观“世界”的渠道了。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渐渐冒泡的“万元户”(全村一两户),才开始买黑白电视,韶峰牌、14英寸,上有像时针、分针一长一短俩白圆铁棍的天线和拧转频道的开关。半天内,“韶峰兄”被村民热捧,安身处成了“网红家”。每天,乡邻们踩点、赶早从田间地头爬上来,胡乱扒口饭或端碗饭,追“韶峰兄”而去,哪怕再忙再累。主人很热情,把电视摆在大门槛的正中,以禾场为剧场;天雨,就摆在堂屋正上方,满屏《雪山飞狐》《上海滩》《霍元甲》《西游记》《水浒传》……小孩最上瘾,总“霸座”,让大人难以下脚。好在家住大堤旁,禾场满座时,坡上或站或蹲,人漫堤遍坡,还不时鼓掌、吆喝,壮哉美哉!

若天公不作美,只能望“雨”兴叹,错失精彩。当然,停电、信号弱或不稳乃家常便饭,断片儿亦成了常态,但丝毫削减不了看电视的狂热。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随黑白电视增多和彩电出现,你涌我挤的“剧景”渐淡,人们开始化整为几大“据点”。我家人多,负担重,看电视靠打游击,母亲常带我们三兄妹外出“猎剧”。好几个除夕夜,在隔壁看春晚,有冯巩的小品;其余多是一家人静坐,围着树蔸烧的火坑“守岁”:炖萝卜、烧糍粑、烤红薯、熬“压岁钱”……翘盼新年。

世纪之交,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当和“忘年交”刘老师在其宿舍聊到俺家没电视时,他劲拍桌上一台24英寸的“大家伙”,要我搬走。天飘小雨,我头戴斗笠,披着塑料,裁开俩装碳铵的黑胶布袋,裹紧电视,绑紧于单车后座,去渡船,攥紧刹车,一下一上晃推过泥泞的渡径,顶风冒雨朝家里蹬去。

“电视啊!”看着从胶布中“钻”出的宝贝,母亲拍着手,找来新毛巾,小心擦拭、试机:调台,摆动天线,调净“麻点”“波浪线”。画面渐朗,一家人睁大眼睛,盯着电视,错过饭点。遗憾的是,“忘年交”已作古,再没机会答谢。

2006年五月,家里终于买了第一台新电视,彩色的,因为我成家。稍前,有亲戚看我结婚,想把他八成新的彩电转卖给我,被母亲一口拒绝。后来,又买过彩电,直到现在的液晶平板;收视信号也由原来的无线,发展为前几年的农村数字,再进步为现在的网络电视。

不对比,不知福。回望,那“赶场”“断片”的日子,有快乐,更有无奈与酸楚。今天的智能手机,人人随身携带一台“微电视”,可即兴刷视频、追剧,想看啥就看啥,便捷自由,幸福可感。

看电视,选择由无到有,由单一到多元,时之趋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社会变了,还是人变了,丢失的太多了
都市撷奇丨姚意克:扔彩电
蔡永超 | 电视机的变迁
电视的变迁
母亲的灯
病中的温暖:农村父母的别样爱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