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

【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

 

【考纲解读】

   1.一般采用三道主观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总分18分。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论述类文本常考内容。

3.注重考查考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知识要点】

一、文体特点

论述类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既是探讨科学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这一论题或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最后总结全文。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写法和思路,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二、阅读技巧

1.分段或者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全文读完,再回读。

2.要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命题角度及特点 

理解题2大常考题型

概念含义理解题和句子含意理解题都属于理解类题,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含义就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答概念(词语)属性、内涵和外延的基本材料。“属性”是指概念(词语)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词语)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词语)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这一题型常常有三个命题角度:反复强调的概念(词语)、特殊指代义的概念(词语)、有修辞意义的概念(词语)。

2句子含意理解题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在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上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句子含意一般要从三方面考虑: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分析综合题”5大常考题型

考点细析:1、主要热点题型为“概括或分析结构思路”“筛选概括信息要点”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论点、论据和论证”也常在命题中涉及。

考题分析:

题型一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主要着眼于:①论点与论据的关系,②论据之间的关系,③论证方法的使用。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可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主要指事实材料、科学数字、历史人物等;理论论据主要指理论家的论述、名人的论述以及科学道理、公理、定律,甚至包括俗语、成语、格言等。选用论据要注意真实、典型、服务于论述(即“切合题旨”,与论点一致)。

论证包括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论证有立论和驳论两种方式。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题型二 概括或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或分析”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弄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问题。

论述类文章的结构层次,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划分,一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的结构;从文章的角度划分,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层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并能概括结构特点;

2.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并能理清层次之间的关系;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体会文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题型三 筛选整合和归纳概括信息要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对繁杂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抽象的内容进行阐发,对含蓄的内容进行解说。“概括中心意思”可以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写作意图的概述。

无论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中心意思”,都与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密切相关,因此,“筛选并整合信息”在答题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题型四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论述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对论述的社会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就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可分为直露的观点态度和含蓄的观点态度。

 

题型五 文本观点迁移运用

题目有两种:一是所给的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章观点分析,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的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观点进行比较。

 

答题方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

   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

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寻找信息源)

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

①投石探波法。将题干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②借助“标志语”。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针对题干要求,概括整合要点,注意条理性(精准表述答案)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题。

                                理事之辨

(1)人们遇到棘手的事情,解决的方法不外乎两种指导原则,一种是严格信奉基本原则,另一种是根据具体情况,只要有效,即便悖于原则也在所不惜。

(2)两种态度产生了两种主义,前者叫做原教旨主义,实质上就是教条主义,后者被称为实用主义。

(3)事与理往往不能统一,这是因为理是过去式的、僵化的,而事是永远新鲜的、进行时的。苏联十月革命通过城市暴动取得成功,于是“城市暴动夺取政权”就成为指导原则,但这个“理”在中国却每每失利。美国的民主导致了繁荣,于是西方民主成了普世价值,但是如今照搬西方民主的发展中国家却是一片混乱:美国用武力把民主塞进去的伊拉克,现在的民众幸福感远不如独裁的萨达姆时代。

(4)就是说,你根据原则出发而设计的解决方案,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而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与现有的原则相悖。比如,清朝末年搞洋务运动的时候,阻力很大,因为统治者认为学习了西方那一套东西,就会推翻他们的统治,但有些人认为如果不搞洋务,中国就永远落后,永远挨打。在这种两难情况下,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解决方案,使得双方皆大欢喜,大大减少了洋务运动的阻力。但是严复跳出来说,“中体西用”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你的全套行头都是西方的,西装革履,一口洋话,叼着雪茄,喝着咖啡,你的身体可能是中国的吗?当然不可能。但事实是,中体西用尽管在理论上说不通,但在实践上却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5)宋初宰相赵普遭到许多读书人的嫉恨,都说赵普屁事不懂,所读的书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于是产生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许多人都应用这句话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其实赵普说的是讥讽话。意思是:是呀,我不读书,我所知道的都是《论语》里的东西。我用半部《论语》就帮你哥哥平定了天下,我现在再用另外半部《论语》就能帮你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言外意义是,那些讥笑我不读书的饱学之士能做到吗?

(6)赵普的成功根本与《论语》无关,也跟读书多少无关。这是注重事功、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现有理论的思维方式的成功。但可悲的是,赵普说的讥讽话却让后世儒家用来作为化妆品,在脸上涂抹了1000多年。                  (选自“中国杂文网”,有删改)

1.请梳理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文章第(4)段中引用严复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3.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可悲的是,赵普说的讥讽话却让后世儒家用来作为化妆品,在脸上涂抹了1000多年”这句话的含意。(6分)

 

 

                              

       朱光潜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就其为艺术而言,它与音乐图画雕刻及一切号称艺术的制作有共同性: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达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达到这种境界,作品才算是。美是文学与其他艺术所必具的特质。就其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而言,文学所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日常运思说话所用的工具,无待外求,不像形色之于图画雕刻,乐声之于音乐。每个人不都能运用形色或音调,可是每个人只要能说话就能运用文字。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接简便的路;也因为这个缘故,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

我们把语言文字联在一起说,是就文化现阶段的实况而言,其实在演化程序上,先有口说的语言而后有手写的文字,写的文字与说的语言在时间上的距离可以有数千年乃至数万年之久,到现在世间还有许多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远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类就有语言,有了语言就有文学。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喜欢唱歌,都喜欢讲故事,都喜欢戏拟认为的动作和姿态。这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起源。于今仍在世间流传的许多古代名著,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的民歌和英雄传说,原先都由口头传诵,后来才被人用文字写下来。在口头传诵的时期,文学大半是全民众的集体创作。一首诗或是一篇故事事先由一部分人倡始,一部分人随和,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辗转相传,每个传播的人都贡献一点心裁把原文加以润色或增损。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在原始社会中没有固定的著作权,它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集腋成裘的。它的传播期就是它的生长期,它的欣赏者也就是它的创造者。这种文学作品最能表现一个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所以从前关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谣中窥探民风国运,采风观乐在春秋时还是一个重要的政典。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说,原始社会的文学就几乎等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等等都反映在它的诗歌、神话和传说里面。希腊的神话史诗,中世纪的民歌传说以及近代中国边疆民族的歌谣、神话和民间故事都可以为证。                           (有删改)

4.请简要比较文学音乐图画雕刻等艺术的异同。(6)

5.文中举《诗经》、荷马史诗和欧洲中世纪的民歌、英雄传说之例,旨在说明什么?(6)

6.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概括。(6)

参考答案:1.首先提出解决问题的两种态度(或两种指导原则,或两种主义);(2分)然后阐述事与理不能统一的原因;(2分)最后强调注重事功、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现有理论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2分)

2.(1)引用严复的形象的说法,表明严复对张之洞“中体西用”方案是持否定态度的;(2分)(2)表明作者对严复的看法,在理论上是持肯定态度的;(2分)(3)肯定“中体西用”在实践中的作用,为“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与现有的原则相悖”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2分)

3.(1)赵普本来用以讥讽那些一事无成的所谓饱学之士的话却被后世儒家误用,这对赵普来说是可悲的;(2分)(2)后世儒家顽固地以经典为教条,却不惜曲解赵普讥讽儒家的话,来长久地粉饰他们在现实中遭遇的困惑,对儒家而言,这更是可悲的;(2分)(3)用形象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拘泥于僵化理论的教条主义者的嘲讽。(2分)

4.同:都有独到的新鲜的内容与形式;这种内容与形式都必须融合无间,成为有机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3分)异:文学所用的工具是日常运思说话所用的工具;图画雕刻借助于形色,音乐借助于乐声。(3分)(言之成理即可)

5.旨在说明,先有口说的语言,后有手写的文字;(2分)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有了语言就有文学;(2分)文学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艺术。(2分)(言之成理即可)

6.①语言文字是每个人表现情感思想的一套随身法宝,它与情感思想有最直接的关系;②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接简便的路;③文学最能表现一个全社会的人生观感。(每点2分,答到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性读书笔记:怎么写?怎么用?
2022新高考语文分题型考前必须掌握的48个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最全做题方法总结
高考历史试卷中41题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古诗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点提炼,5技巧识别10陷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