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篇 第五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其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四诊之首。
       由于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等变化,均可以反映于体表的相关部位或出现特殊表现,因而通过望诊能够认识和推断病情。
       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望诊须结合病情,有步骤、有重点地仔细观察,一般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
       一、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是望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从而对病性的寒热虚实,病情的轻重缓急形成总体的认识。
       (一)望神
       神,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神志、意识、思维活动。望神即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通过观察神之变化,可知正气存亡,脏腑盛衰,病情轻重,预后善恶。望神主要望面部的气色和眼神,其中望眼神最为重要。
       ⒈ 得神 多见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正常,反应灵敏,精神充沛,面色明润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等。提示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⒉ 少神 多见神气不足,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言,反应迟钝,面色少华等。提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
       ⒊ 失神 多见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精神萎靡;目睛呆滞或晦暗无光,反应迟纯,呼吸气微,甚至目闭口开,手撒尿遗,或搓空理线,循衣摸床等。提示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⒋ 假神 多见大病、久病、重病之人,精神萎靡,面色暗晦,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病未好转,突然见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语声清亮,喋喋多言,思食索食等。提示乃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也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二)望色
       望色是指通过观察面部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皮肤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因而望色能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盛衰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望肤色、目睛、爪甲等部位。根据五行学说和藏象理论,五色配五脏,故五色变化能反映相应脏腑的精血盈亏,光泽的变化和神气的盛衰。此外,病邪的性质、邪气部位等,也会通过色泽变化而有所反映。
       ⒈ 常色 常色即正常面色与肤色,因种族不同而异。我国健康人面色应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⒉ 病色 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五色善恶主要通过色泽变化反映出来,提示病情轻重与预后吉凶。其中明润光泽而含蓄为善色,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晦暗枯槁而显露为恶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血瘀。
       青色属木,主病以肝经和厥阴经脉的病证为主,常见于面部、口唇、爪甲、皮肤等部位。青色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阴寒内盛而致经脉拘急、气机不畅、瘀血内阻、阳虚寒湿、以及热盛动风等均可出现。如面、唇、爪甲青白为寒,青黑晦暗为阳虚,青紫多为阳气大衰;面色青黑多为寒痛证。鼻头色青多腹中疼痛。面色青,喜热饮,尿清长或腹满下利,多为腹中寒痛。腹痛时作,泛吐清水,面色乍青乍白,多为虫积腹痛;口唇青灰,常为心阳不振,心血瘀阻;眉间、鼻梁、口唇四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赤色:主热。
       赤色属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所致。常见于面、唇、舌、皮肤等部位。主病有实热、虚热之分,前者多因热邪亢盛,后者多为阴虚火旺。外感温热,可见面赤、发热;实热证可见高热、口渴、便秘、面赤;虚热常见面色苍白而两颧嫩红或潮红,多发于午后;虚损劳瘵,多见两颧潮红、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
       黄色:主湿、虚、黄疸。
       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而致。常见于面部、皮肤及白睛等部位。面色黄白无泽、萎黄不华是脾胃气虚;面目虚浮淡黄,可为脾虚湿阻之黄肿证;身目俱黄,鲜明如橘皮为阳黄,证属湿热熏蒸,若晦暗如烟熏为阴黄,证属寒湿郁阻;小儿生后遍体皆黄,多为胎黄;小儿面色青黄或乍黄乍白可见于疳积。病者黄色渐趋明润为胃气渐复,病情好转;若黄色转枯为胃气衰败,预后不良。
       白色:主虚、寒、失血。
       白色属金,乃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所致。多表现为颜面、口唇、舌及皮肤、爪甲、眼眦等部位。血虚者苍白无华;气虚者淡白少华;脾肺虚寒见面色淡白;面色青白多为寒证;阳虚者色白无华而浮肿;产后面色zaozi002白多为夺血伤气;卒然失血见苍白,为气随血脱之危候。若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黑色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而致。其色可见黧黑、紫黑或青黑,多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面色黧黑,唇甲紫暗可见于肾阳衰微、阴寒凝滞的虚寒证;面唇色黑,发枯齿槁多为肾阳亏耗之重证;妇人眼眶灰黑无华,多为崩中漏下;黑色浅淡为肾病水寒;鼻头色黑,目窠微肿多为水饮内停;色黑而肌肤甲错,为有瘀血;心病额见黑色为逆证;口黧黑色多为肾绝。
       (三)望形体
       形体指病人的外形和体质。
       ⒈ 胖瘦 主要反映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形体肥胖,皮肤细白,少气乏力,为形盛气虚之痰湿体质;形体干瘦,皮肤苍黄,肌肉瘦削,为阴虚内热之多火体质。
       ⒉ 浮肿 面浮肢肿而腹胀为水肿证;腹胀大如裹水、脐突、腹部有青筋是臌胀之证。
       ⒊ 瘦瘪 大肉削瘦,肌肤干瘪,形肉已脱,为病情危重之恶病质。小儿发育迟缓,面黄肌瘦,或兼有胸廓畸形,前囱迟闭等,多为疳积之证。
       (四)望动态
       动态指病人的行、走、坐、卧、立等体态。
       ⒈ 动静 喜动者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多见卧时面常向外,转侧时作,喜仰卧伸足,揭衣弃被,不欲近火,坐卧不宁,烦躁不安;喜静者多为阴证、寒证、虚证,多见喜卧,面常向内,蜷缩成团,不欲转,喜加衣被。
       ⒉ 咳嗽 呼吸气粗,咳嗽喘促,难于平卧,坐而仰首者,是肺有痰热,肺气上逆之实证;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动则喘甚,是肺虚或肾不纳气;身肿心悸,气短咳喘,喉中痰鸣,多为肾虚水泛,水气凌心射肺之证。
       ⒊ 抽搐 多为动风之象。手足拘挛,面颊牵动,伴有高热烦渴者,多为热盛动风先兆;伴有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者可为血虚风动;四肢抽搐,目睛上吊,眉间、唇周色青灰,时发惊叫,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可为破伤风;手指震颤蠕动者,多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⒋ 偏瘫 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偏侧手足麻木,运动不灵,口眼zaozi006斜,为中风偏枯证。
       ⒌ 痿痹 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沉重麻木或疼痛者多是痹证;四肢痿软无力,行动困难,多是痿证。
       二、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帮助了解整体的病变。望局部情况时,要熟悉各部位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内在联系,把病理体征与正常表现相比较,并联系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结合其它诊法,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来弄清局部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
       (一)望头面
       头部过大过小均为异常,多由先天不足而致;囟门陷下或迟闭,多为先天不足或津伤髓虚;面肿者,或为水湿泛溢,或为风邪热毒;腮肿者,多由风温毒邪,郁阻少阳;口眼歪斜者,或为风邪中络,或为风痰阻络,或为中风。
       (二)望五官
       ⒈ 望眼 眼部内应五脏,其中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黑眼属肝,瞳子属肾,眼胞属脾。故眼部可反映五脏的情况。
       眼神 是望眼的重要内容。目光有神彩,视物清楚,转动灵活为有神,提示无病或病浅易治;白睛暗浊,或目光呆钝,视物模糊,转动不灵,或两眼上视、直视,为无神,说明病较重难治。
       色泽 目眦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全目肿赤为肝火或肝经风热;眼睑红肿湿烂为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白睛色黄为湿热或寒湿;白睛青蓝是肝风或虫积;目眦血络色淡白多为气血虚损;目眶黑为脾肾虚损、水湿为患。
       眼态 眼目胀痛流泪可见肝经郁热;目窠浮肿,眼皮发亮多为湿象;目睛突出伴有喘息多为肺胀,伴颈前肿物多为瘿肿;目窠内陷多因津液耗伤或气血不足;睡目露睛多为脾胃虚弱或小儿疳积;针眼(麦粒肿)或眼丹(霰粒肿),多为风热或脾胃蕴热;胬肉攀睛多为风热或湿热壅盛;眼生斑翳,视物障碍多见于热毒、湿热、痰火、外伤;两目上视、直视可见于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目睛呆滞无神,可见痰热内闭或元神将脱;两眼深陷,视物不见多为真脏脉现、阴阳离决之凶兆。
       ⒉ 望耳 主要反映肾与肝胆的情况。耳轮肉厚,色红明润为肾精充足或病浅易愈,肉薄干枯则为肾精不足;色淡白属寒,青黑属痛,焦黑为肾精亏耗之凶兆。耳肿痛多为邪气实;耳旁红肿疼痛可因风热外袭或肝胆火热;耳中疼痛,耳聋流脓者为胆经有热或肝胆湿热;久病血瘀可见耳轮甲错。
       ⒊ 望鼻 主要反映肺与脾胃的情况。色青多为虚寒或腹痛,色赤多为脾肺热盛,色黄多为湿热,色白则为气血不足,色黑为水气内停;鼻燥色黑可因热毒炽盛,鼻冷色黑为阴寒内盛;鼻肿为邪气盛,鼻陷为正气虚;鼻塞多为外感,涕清为风寒,涕浊为风热;久流浊涕,色黄稠粘,香臭不分多为鼻渊;鼻翼煽动,发病急骤者为风热痰火或实热壅肺;鼻梁溃陷可见于梅毒;鼻柱崩坏,眉毛脱落多见于麻风病。
       ⒋ 望口唇 主要反映脾胃的情况。色红明润为正常,唇色红紫为实热,鲜红为阴虚,樱红为煤气中毒;淡白为脾虚血少,白枯晦暗其证凶险;色青而紫为痛,色青而淡为寒,青黑而润者寒极;唇黑者脾胃将绝,水病唇黑预后不良。唇舌糜烂,色白如苔多因脾胃湿热或阴虚火旺;口角歪斜可见于中风;口噤不语为痉病;撮口唇青而抽搐多为肝木乘脾;口开不闭,多属虚证;牙关紧闭,多属实证。小儿口疮,多为脾经郁热或消化不良。口腔粘膜近臼齿处,见边有红晕的白色小点,为将出麻疹之征。睡时口角流涎,多属脾虚或脾胃有热。
       ⒌ 望齿龈 主要反映肾与胃的情况。牙齿干燥不泽,为阴液已伤;牙齿黄垢为胃浊熏蒸;牙干焦有垢是胃肾俱热;干焦无垢是胃肾阴虚;齿如枯骨是肾阴涸竭。齿衄兼痛为胃火,不痛为肾火;咬牙磨齿者多为肝风内动,或惊厥之征;小儿眠中磨牙多因胃有积滞或虫积。齿龈色淡白为血虚;色深红或紫为热证;牙龈肿痛是胃火上炎;牙龈腐烂或牙齿脱落多为牙疳。
       ⒍ 望咽喉 主要反映肺胃与肾的情况。咽部红赤肿痛可见肺胃有热,兼见黄白脓点为肺胃热盛;咽红干痛为热伤肺津;若咽部嫩红,痛不甚剧,为阴虚火旺;乳蛾红肿疼痛多是风热或痰火;咽喉有灰白点膜,迅速扩大,剥落则出血可见于白喉。
       (三)望颈项躯体
       见瘿瘤者,为肝气郁结,气结痰凝;见瘰疬者,为肺肾阴虚,虚火灼津,或感受风火时毒,郁滞气血;项强者,或为风寒外袭,经气不利,或为热极生风或肝阳暴亢;鸡胸者,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腹部深陷,多为久病虚弱,或新病津脱;腹壁青筋暴露者,多属肝郁血瘀或癥积形成。
       (四)望皮肤
       主要观察皮肤的外形变化及斑疹、痘疮、痈疽、疔疖等情况。
       ⒈ 望外形 全身皮肤肿胀,或只有眼皮、足胫肿胀,按之有凹痕者,为水肿。若头面四肢不肿,只有腹部膨胀有振水声,或兼见皮肤有血痣者多为臌胀;皮肤干瘪枯槁者是津液耗伤;小儿骨弱肌瘦,皮肤松弛多为疳积证;皮肤甲错者常为瘀血内阻。
       ⒉ 望斑疹 斑与疹不同,一般斑重于疹,多为温热病邪郁于肺胃,内迫营血所致。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肌肤,摸之不碍手,消失后不脱皮,其有阴斑、阳斑之分;疹形如米粟,色红,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消失后脱皮,疹有麻疹、风疹、隐疹之别。斑疹均有顺逆之分,以其色红活润泽,分布均匀,疏密适中,松浮于皮面为顺证,预后良好;其色紫红稠密而紧束有根,压之不易褪色,若色如鸡冠者为逆证,预后不良。
       ⒊ 望痈毒疔疖 若皮肤赤色如丹砂,边缘清楚,热痛并作,或形如云片,上有粟粒小疹,发热作痒,渐及他位,或流水浸淫,皮肤破溃,或缠腰而发者多为丹毒;皮肤瘙痒小疹,夹杂脓疱,黄水淋漓者多为湿毒;若局部红肿热痛,高出皮肤,根部紧束者为痈,属阳证;漫肿无头,坚硬而肤色不红者为疽,属阴证;初起如粟米,根部坚硬,麻木或发痒,顶白痛剧者为疔;形如豆粒梅核,红热作痛,起于浅表,继而顶端有脓头者为疖。
       (五)望毛发
       应注意色泽、分布及有无脱落等情况。头发茂密,分布均匀,色黑润泽,为肾气充盛之象;若毛发稀疏脱落,色枯无泽,多为肾气虚或血虚不荣;脱发可因血热或血燥;病久发脱多为精血亏虚;不规则片状脱发常因血虚或血瘀;白发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小儿发粘如穗,干枯不荣,多为疳积之象;初生少发、无发或头发稀疏黄褐,多为先天不足或体质较差。
       三、望排出物
       排出物指排泄物和分泌物,包括痰涎、呕吐物、大小便、涕泪、白带等。通过对其色、质、量的观察,了解有关脏腑的盛衰和邪气的性质。一般而言,排出物清稀者,多为寒证、虚证;黄稠粘者,多属热证、实证。因为寒凝则阳气不运,机能衰退,水湿不化,以致水液澄澈清冷,排出物质地清稀;热邪熏灼,煎熬津液,所以排出物见黄浊而稠粘。
       ⒈ 望痰、涎、涕、唾
       外感病邪,痰清有泡沫为风痰;色白清稀为寒痰;痰多色白,咯之易出多为湿痰;痰黄稠粘为热痰;痰少色黄,不易咯出,或痰夹血丝者是燥火;咳唾腥臭痰或脓血的是肺痈证;多涎喜唾可见于胃寒;劳瘵久咳,咯吐血痰多为虚火伤肺。
       ⒉ 望呕吐物
       胃热则吐物稠浊酸臭,胃寒则吐物清稀无臭;食滞则呕吐酸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为胃反;胃络伤则见呕血;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呕吐清水痰涎,多属痰饮。
       ⒊ 望大便
       虚寒之证大便溏薄,实热之证大便燥硬;便如羊粪为肠燥津枯;便黄如糜状,溏粘恶臭多为肠胃湿热;小儿绿便有泡多为消化不良或受惊;大便脓血,赤白相杂是下痢;便血色鲜红者是血热,色黑如漆为瘀血内积;先便后血,其色褐黑者,病多在脾胃,又称远血;先血后便,其色鲜红或深红者,病多在大肠与肛门,又称近血。
       ⒋ 望小便
       小便清澈而长为寒,赤而短少为热;其色黄甚可见于湿热证;小儿尿如米泔,多是食滞肠胃,内生湿热,或为脾虚;黄赤混浊,或偶有砂粒为石淋;混浊如米泔、淋沥而痛是膏淋;尿带血色、热涩刺痛为血淋。
       四、望小儿指纹
       ⒈ 望小儿指纹 是通过以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部位及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小儿指纹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与成人诊寸口脉具有相同的诊断意义,它可诊察疾病的性质和浅深,判断气血阴阳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和凶吉等。
       小儿指纹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按部位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参见(图5-1)。
       ⒉ 观察方法 抱置小儿向光亮处,医生
       用左手握患儿食指端,以右手拇指蘸水推小
       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端向手掌方向推动数
       次,用力须适中,使络脉显露,便于观察。
       正常指纹:红黄隐隐于食指风关之内。
       异常指纹:临床意义可概括为浮沉分
       表里,即指纹浮显者多表证,指纹深沉者多
       为里证;红紫辨寒热,即红紫多为热证,色
       鲜红者为寒证,青色主惊风或疼痛,紫黑者
       是血络闭郁,病情危重;淡滞定虚实,即色 图5-1
       浅淡而白者为虚证,色浓滞者为实证;三关测轻重,即指纹突破风关,显至气关,甚至显于命关,表明病情渐重,若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为临床危象。
       五、望舌
       舌诊历来为医者所重视,望舌对了解疾病本质,指导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故有“舌为心之苗,又为脾的外候”之说。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舌质也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
       苔是附于舌面的一层苔垢,由胃气上蒸而
       成。病苔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足太阴
       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
       心经均通过经络或经筋直接或间接地联于
       舌,说明脏腑经络与舌有密切关系,即脏
       腑的精气上荣于舌,其病变则可从舌质与
       舌苔的变化反映出来。
       前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舌的特定 图5-2
       部位与相应的脏腑密切相关: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参见(图5-2)。若某脏腑有病变,在舌相应的部位可反应出来。舌的分部诊察在临床上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需“四诊合参”,灵活掌握。
       望舌时应注意: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病人应注意伸舌姿态,应自然伸舌,不可用力太过。医生应循舌尖、舌中、舌根、两旁顺序察看,先看舌苔、后看舌质,并注意辨别染苔。
       正常舌象: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揩之不去。
       (一)望舌质
       ⒈ 望舌神 是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舌质红活明润为有神,说明津液充足,气血充盈,或病情轻浅,正气未伤;舌质干瘪晦暗为无神,说明津液亏乏,气血虚衰,正气已伤,病较危重的表现。
       ⒉ 望舌色
       ⑴ 淡白舌:舌色红少白多,主虚证、寒证。色泽浅淡,多为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使血不盈舌,舌失所养而致。舌淡白而胖嫩多为阳虚寒湿;淡白而瘦薄多为气血两虚。
       ⑵ 红舌:舌色鲜红或正红,主热证。多为热邪炽盛,迫动血行,舌之血脉充盈所致。全舌深红,质粗有苔,甚至起芒刺者多为实热新病;舌红而舌心干燥可为热灼胃津;舌边红赤为肝胆有热;舌尖红起刺多为心火上炎;舌红而见紫色瘀点多为血热发斑之象;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虚内热。
       ⑶ 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邪热炽盛,主瘀。实热者多为外感热病:舌绛而起刺为热入营血;绛而舌心干者是胃火热邪内伤津液;绛而干燥裂纹是热灼阴精;绛而苔黑者是实热盛极;舌绛而舌面粘腻,似苔非苔,为中焦秽浊。虚热者多为内伤杂病:舌绛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虚火旺;舌绛无苔,舌面光亮无津称为镜面舌,为内热阴液亏耗;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者,可见肾阴枯竭。舌绛色暗或有瘀斑、瘀点,是血瘀挟热;舌面红斑散在,可见热入血分,斑疹欲发。
       ⑷ 青紫舌: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舌深绛而暗是紫舌,两者常常并见。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多为寒邪直中肝肾阴经,阴寒内盛;舌色深青,或舌边青,口干漱水不欲咽,可见气血凝滞,瘀血内停;舌色紫绛,干燥苔黄,多为瘀热闭阻,热毒炽盛;舌色深紫可见于热入血分,脏腑皆热;色紫晦暗而湿润,多为痰湿或瘀血;全舌青紫为血瘀重证;舌紫肿大可见于酒毒攻心。
       ⒊ 望舌形
       ⑴ 老嫩:辨虚实的关键。舌质粗糙,坚敛苍老,主实证或热症,多见于热病极期;舌质细腻,浮胖娇嫩,或边有齿痕,主虚证或寒证,多见于疾病后期。
       ⑵ 胖瘦:舌体肥大肿胀为胖肿舌,舌体瘦小薄瘪为瘦瘪舌。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盛,心脾有热;舌胖嫩紫暗多为中毒证;舌瘦瘪淡红而嫩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瘦薄绛干多为阴虚热盛。
       ⑶ 芒刺:舌面有突起的星点,状如草莓,为热盛之象;舌有芒刺,色红而干为热入营血;舌有芒刺、紫绛而干为热甚伤阴;舌边芒刺为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为胃肠热甚;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
       ⑷ 裂纹:舌面有裂沟,深浅不一,浅如划痕,深如刀割,常见于舌面的前半部及舌尖两侧,多因阴液耗伤;舌质红绛,少苔燥裂为热盛伤阴;舌淡红而嫩,有裂纹者多为肾阴不足或血虚阴亏;舌生裂纹细碎常见于年老阴虚。
       ⑸ 齿印:舌边有齿痕印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多属气虚或脾虚。舌质淡红胖嫩,边有齿痕,多为脾虚水湿内停;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为寒湿困脾。
       ⑹ 舌疮:以舌边或舌尖为多,形如粟粒,或为溃疡,局部红痛,多因心经热毒壅盛而成;疮不出舌面,红痛较轻,多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⑺ 舌下络脉:舌尖上卷,可见舌底两侧络脉,呈青紫色。若粗大迂曲,兼见舌有瘀斑、瘀点,多为有瘀之象。
       ⒋ 望舌态
       ⑴ 痿软:舌体痿软无力,伸卷不灵,多为病情较重。久病舌体痿软,舌色淡白,属气血两虚筋脉失养;痿软色绛,舌光无苔为肝肾阴液枯涸;突发舌体痿软,色红少津则为热灼阴液。
       ⑵ 强硬:舌体板硬强直,活动不利,言语不清,称舌强,为无胃气之重证。舌强而干,舌色红绛多为热入心包,灼伤津液;舌强语謇,口眼zaozi006斜,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舌灰胖而硬,多因痰浊阻滞。
       ⑶ 震颤: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已。舌色红绛,震颤明显,常因热极生风;舌色淡白,蠕蠕微动,多为虚风内动。
       ⑷ 歪斜:舌体伸出时,舌尖向左或向右偏斜,多为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而致。
       ⑸ 卷缩:舌体卷缩,不能伸出,多为危重之证。舌卷缩而赤干,属热极伤阴;舌卷缩而淡白湿润,是阳气暴脱,寒凝经脉;舌胖粘腻而短缩多为痰浊内阻。
       ⑹ 吐弄:舌体伸出,久不回缩为吐舌。舌体反复伸出舐唇,旋即缩回为弄舌。舌红吐弄为心脾有热;舌紫绛吐弄为疫毒攻心;小儿弄舌多是惊风先兆,或久病危候;先天不足,智能低下者,也可见弄舌。
       ⑺ 麻痹:舌体麻木,转动不灵称舌麻痹。常见于血虚风动或肝风挟痰等症。
       ⑻ 舌纵:舌体伸出,难以收回称为舌纵。舌纵麻木可见于气血两虚;舌纵深红,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多为风痰或痰火扰心;舌纵不收,舌枯无苔,言语謇涩,多属危重凶兆。
       (二)望舌苔
       ⒈ 苔质
       ⑴ 厚薄:透过舌苔能隐约见到舌质者为薄,不见舌质者为厚。苔质的厚薄可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苔薄者多邪气在表,病轻邪浅;苔厚者多邪入脏腑,病较深重。由薄渐厚,为病势渐增;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
       ⑵ 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苔润表示津液未伤;太过湿润,水滴欲出者为滑苔,主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苔燥多为津液耗伤,或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虚。舌质淡白,口干不渴,或渴不欲饮,多为阳虚不运,津不上承。
       ⑶ 腐腻:主要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颗粒粗大,苔厚疏松,状如豆腐渣,边中皆厚,易于刮脱者,称为腐苔,多因实热蒸化脾胃湿浊所致;颗粒细小,致密而粘,中厚边薄,刮之不脱者,称为腻苔,多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舌苔霉腐,或糜点如渣,可见于胃体腐败之危象;舌苔白中挟红,腐粘如脓,多为内痈。苔厚腻色黄,是湿热或痰热;苔滑腻而色白多为寒湿。
       ⒉ 苔色
       ⑴ 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苔薄白为病邪在表,病情轻浅。苔薄白而滑,主外感风寒;苔白而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苔白滑粘腻多主痰湿;若舌苔白如积粉,舌质红赤,则主湿遏热伏,或瘟疫初起;苔白燥裂,可见于湿瘟病邪热炽盛,暴伤津液。
       ⑵ 黄苔:多主里证,热证。黄色越深,热邪越重。薄黄苔常为风热在表;舌苔黄滑,舌淡胖嫩,多为阳虚水湿不化;苔黄厚滑,多因湿热积滞;苔黄粘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老黄焦裂或有芒剌,为里热盛极,耗伤气阴。
       ⑶ 灰苔:多主痰湿,里证。舌苔灰而润滑,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舌苔灰而干燥,舌质红绛,为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⑷ 黑苔:主里证,多见于病情较重者。苔黑干焦而舌红,多为实热内炽;苔黑燥裂,舌绛芒剌,为热极津枯;苔薄黑润滑,多为阳虚或寒盛;苔黑生刺,望之虽燥,但渴不多饮,舌质淡白而嫩,多为假热真寒;舌中黑燥或黑刺,可见于阳明腑实证;苔黑坚敛而起刺者,多为津枯液涸。
       ⒊ 苔形 舌苔布满全舌者为全苔,分布于局部者为偏苔,部分剥脱者为剥苔。全苔主痰湿阻滞;苔偏舌之左右者,多属肝胆病证;苔剥多处而不规则称花剥苔,主胃阴不足;小儿苔剥,状如地图者,多见于虫积;舌苔光剥,舌质绛如镜面,称为“镜面舌”,为肝肾阴虚或热邪内陷。
       (三)望舌的临床意义
       ⒈ 舌质与舌苔的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正邪斗争病邪进退的反应。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和主病是一致的,实热证多见舌红苔黄;虚寒证多见舌淡苔白;热邪内盛津液耗伤者,则舌红干苔燥;寒湿内停者,则舌淡润苔滑。若见舌质与舌苔变化不相一致时,应结合全身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⒉ 望舌质与舌苔的临床意义:舌质与舌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观察依据之一,一般认为,舌质主要反应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等证的变化情况;舌苔主要反应病证寒热的深浅,邪正的消长变化。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能够客观地反应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疾病的进退等,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⑴ 判断正气的盛衰:舌质红润,气血旺盛;舌质淡白,气血亏虚。舌苔薄白而润,胃气旺盛;舌光无苔,胃之气阴衰败。
       ⑵ 辨病位深浅:舌苔薄白,疾病初起,病位在表;舌苔厚,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绛,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⑶ 区别病邪的性质:白苔多主寒证;黄苔常主热证;腐腻苔多主食积、痰浊。青紫舌或舌边的瘀点、瘀斑主瘀血证;舌偏歪或强硬,多为中风证。
       ⑷ 推断病势的进退:舌苔自由转黄,变为灰黑色,表示病情发展;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盛而津液耗伤;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常常是病邪渐消,津液复生。
       ⑸ 测知病情的预后:舌胖瘦适中,活动自如,淡红润泽,舌面有苔,是正气内存,胃气旺盛,预后多佳;若舌质干枯,舌苔骤剥,舌强或偏歪等,多属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危重,预后多凶。
       应注意的是,舌的变化只是全身生理病理变化局部的一个反应,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其它诊法,进行综合分析,方符合四诊合参的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舌诊
舌苔论治,中医精华---观舌观苔观健康,智者收藏,愚者视盲。
如何练就3秒舌诊神技
周宿志:《周氏口诀》之舌诊·365医学网
舌诊口诀
距20考研仅剩55天—本周重点知识摘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