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黄退热还是平喘,主要看石膏的剂量

26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课前思考:

1.发汗后为什么不可更行桂枝汤?

2.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能不能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麻黄为什么去上沫?杏仁为什么去皮尖?

26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仲师对于汗后伤津液而表不解者,每用桂枝汤更汗而不是用麻黄汤发汗,此为常例。为什么强调“不可更行桂枝汤”呢?吴谦注:“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表未解也,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太阳肌表,而治其喘也”。吴谦先生引用了第37 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桂枝汤可以治汗出,加厚朴杏子可以治喘,这应该也是很多人会考虑到的一张方子,为什么不允许用呢?

从康平本来看,“发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汤”,不可用桂枝汤的前提除了“发汗后”,还有“喘家”,一个经常哮喘的患者,肺气虚可知。发汗伤津液,津液少就是阴虚,阴虚则阳亢,阳气相对过盛。热盛于里,为了把里热代谢出去,皮肤毛孔加大工作量,表现为汗出,气管支气管加大工作量,表现为喘促,仲师概括为四个字,“汗出而喘”。站在六经辨证的角度,此为里热,站在脏腑辨证的角度,此为肺热。台湾经方大家张步桃提出一个望诊的方法,“在望诊上,会发现病人的嘴唇很红,像是涂了口红一样。在临床上,麻杏石甘汤证、泻白散证会如此,另外脾热证的病人也会嘴唇很红。如何去和脾热证鉴别呢?脾热证的症状,还会口唇干裂,还会有脾胃、肠胃的问题。而肺热证的病人除了口唇很红以外,还会有喘、咳、有痰等呼吸系统的症状”。其实还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把手指放到患者的鼻孔前,如果感觉气息灼热,就可以确定肺内郁火。“汗出而喘”不是表热证,而是里热证,如果用桂枝汤,就会以热助热,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所以要强调“不可更行桂枝汤”。

“无大热者”,吴谦注:“今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亦不在阳明之里”。吴谦先生认为,身无大热还不恶寒,邪气不在太阳之表,排除了太阳表证,如小青龙汤证的喘。有汗出还不恶热,邪气不在阳明之里,排除了阳明里证,如承气汤证的喘。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吴谦注:“其所以汗出而喘,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独在太阴肺经,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发散肺邪,而汗出自止矣”。吴谦先生认为邪气在太阴肺经,发散肺经郁热,则汗出自止。《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以苦发之”,仲师选取味苦性温的麻黄汤,发散肺中郁热。去掉辛热的桂枝,加上辛寒的石膏,石膏色白入肺,内清肺热治喘,外凉肌肤治热。《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麻黄既可以治中风,又可以治伤寒,有“发表,出汗,去邪热气”的功效,可以发散肺内郁热。但麻黄性温,仲师恐以热助热,去掉辛温的桂枝,倍加石膏以制之。《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麻黄号称青龙,主升发,石膏号称白虎,主肃降。以性微寒,能治“心下逆气,惊喘,不能息”的石膏佐制麻黄,以免大汗淋漓。很多人不敢用石膏,怕寒主收引,寒凉伤胃,或者弃而不用,或者用煅制石膏,其实大错特错。石膏味辛性微寒,有辛散之性,不会收敛,反而是煅制之后才有收敛之性,比如在豆花中点入煅制石膏就凝固成了豆腐。清心肺内热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辛寒清透”,温病派称为宣透或透热转气,肺主皮毛,通过石膏的辛散之性,将心肺郁热透发出去,白虎汤、麻杏石甘汤,都是如此,石膏的寒性不会留于体内,随内热透发出去了。伤寒大家张锡纯先生最少用三十克,最大用到二百四十克,没有任何问题。第二种是“苦寒降火”,以黄芩、黄连等药物泻心火于小肠,从小便排出。到阳明篇,清泄阳明胃家实火,用“咸寒降火”,以咸寒的芒硝,作用于胃家。

《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味甘性平的甘草,是古人缓释技术的具体应用,石膏质重性沉,以甘草将其留于胃中,缓慢释放其微寒之性,药力持久,里热尽除。《神农本草经》:“杏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杏仁“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是治喘的主药。

“麻黄四两,去节”,麻黄是发汗剂,中空才能走表,麻黄节有堵塞的作用,能止汗,去节是为了不影响麻黄发汗之功,捣烂即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麻黄汤中麻黄三两是木数,用其升发之性,解表散寒。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四两是金数,用其敛降之性,加强降逆治喘之功效。有医家总结说:麻黄小剂量发汗,大剂量治喘,值得商榷。因为大青龙汤中麻黄量更大,用到六两,但石膏的剂量减小,石膏如鸡子大,石膏不能佐制麻黄,再加上桂枝二两,虽然也用了麻黄、石膏,而且麻黄剂量更大,但大青龙汤还是以发汗为主,属于峻汗之剂。“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五和十都是土数,土能生金,取其生生不息之性。杏仁皮红有尖,皆是火象,有炎上之性。去皮则色白,去尖则形圆,天圆地方,肺五色属白,法象天幕,故名华盖,去皮尖则法象肺,主金,主肃降,可以降逆止咳。所谓杏仁的毒就是火性,现代医学发现杏仁毒主要是在尖部。杏仁中含苦杏仁苷和甘杏仁苷酶,遇水分解为氢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过量进食可诱发氢氰酸中毒,头晕、头痛、烦躁,都是心火的症状,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甘草二两,炙”,二两为火之生数,气化诸药,甘以缓之,留石膏于脾胃以清内热。炙是用火烤一下,现在的炙甘草是用蜂蜜水浸泡生甘草后倒入锅中翻炒,炒至水分蒸发,颜色呈深黄色,不沾手时起锅。甘甜入脾,黄色入脾,可以增强补益的功效。

将息法:“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伤寒论》中麻黄葛根都要去上沫,站在古人的角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去了浊沫,气走上窍走肌表,不去浊沫,气走下窍走五脏,所以心烦。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麻黄中的麻黄碱、伪麻黄碱有挥发性,去掉上沫,就去掉了一部分麻黄碱、伪麻黄碱,相对来说,人不容易心慌、心烦。《小品方》中记载,“不去节与沫,令人咳”。很多东西争论没用,必须亲自试一下。我自己亲自试过去沫与不去沫的区别,不去沫确实会心慌,服药不到半小时就有感觉。“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从将息法可以看出,古人只煮一次,没有二煎三煎,我们站在节约的角度,也尽量不要煎三次,疗效不佳。“本云黄耳柸”,注家或略过不讲,或质疑其错误。胡希恕胡老说:“他这个方剂后头,本云,后头,黄耳柸,这个大概是错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说明这个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这么一种话。他弄个黄耳柸,这个黄耳柸,有注家说它是个器皿。要是个器皿,这个本云黄耳柸就没有意义了,大概是本云麻黄汤,今去桂枝加石膏”。柸通棓,黄耳柸就是杯子的意思,1957年,贵州省清镇县汉墓出土了黄耳柸,杯身有铭文:“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画木黄耳棓。容一升十六侖。素工昌、髹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这段铭文说这个杯子叫黄耳棓,并且有容量,“一升十六仑”,仲师的意思是从前用黄耳棓做剂量标准,不是十分准确,现在改用升做剂量标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就是古方,包括将息法,以前就有,大家一直这么用。仲师改为升、斗剂量,专门做个声明。

现在有很多麻杏石甘汤的制剂或麻杏石甘汤的加减方,如麻甘合剂、麻杏糖浆、小儿清肺化痰颗粒、小儿咳喘灵颗粒等,如果把麻杏石甘汤视为治喘的处方,就大大限制了本方的治疗范围。岭南伤寒大家苏世屏先生盛赞曰:“此方之功用,善用之则泛应不穷,能治温病暑病,肺胀喘咳,及小儿发热,忽然惊厥,昏迷痰涌等证,卓著成效。较之银翘桑菊,诚有泰山之于坵垤者也”。台湾经方大家张步桃先生说:“这个方不光只是治气喘病,头皮屑、头皮痒也可以用,鼻塞、咳嗽、肺炎、频尿、皮肤病……等都可以用麻杏甘石汤来治。红肿热痛的皮肤病也可以用麻杏甘石汤来治,因为肺主皮毛,有肺热、风热的可以使用……另外小便频数,甚至遗尿都可以使用。因为肺属金,金生水,我们利用发汗的方法,减少身体内水分,可以减少尿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汤类方(三)麻杏石甘汤
至简经方:麻杏石甘汤!(原创)
(12)《伤寒论》第六十三条解密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其二
卷一 79,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上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