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有的人吵架总是「慢半拍」?


吵架没发挥好

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吵架时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平时挺会说话的,可一旦吵架就笨嘴笨舌、思维迟钝;
  • 一吵架就怂,半天说不出话,感觉自己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 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但脑子在当时总是不够用。

但事情一过,血液就流回大脑,开始变得思维活跃、逻辑清晰、战斗值拉满,但可惜已经没有发挥空间了。

于是开始和自己干架:

  • 气恼:我怎么就这样说,我怎么没那样说。
  • 反刍:怎么怼回去才爽?
  • 补偿:没骂完,换个地方接着骂。

最近就有个朋友诉说了类似遭遇。有个人问她借一笔钱,她看那人无意写借条,就找托词没借。

结果过了一段时间,那人以另一个事由找她吵架,猛烈的人身攻击。朋友不断道歉,对方还是上纲上线,最后还把她拉黑了。

等朋友回过神来才发现,其实自己根本没做错事,凭什么任人骂?她又气又恼,脑子里生出长篇大论,但只能对着空气还击别人的问题。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为啥吵架总是发挥不好呢?

人面对冲突时会陷入木僵状态,失去反驳的能力,大概和刻在基因里的“战逃”模式有关。

但更多吵架慢半拍的人,则是受自己的人生议题影响。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要应战,而是在内心涌现不同的台词。

  • 有人心里在说:“是不是我真的像对方说的那样?”
  • 有人在对自己说:“我好弱小,我好没用。”
  • 还有些被愤怒吞噬的人,脑子里只剩下“你你你…我我我…”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那些不会吵架的人灵魂有香气,是有涵养的表现。

但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攻击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驱力。

所以,那些看起来没有攻击性的人,往往是压抑了攻击性。

长期和颜悦色、看不出情绪的人,内在往往有冲突和内耗,他们可能在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和自己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正如弗洛伊德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人为什么不能痛快释放攻击性、生猛地吵一架呢?


吵架慢半拍,背后都是泪

具有某些特质的人,吵架特别容易“慢半拍”。

首先,他们可能是一直被忽视的人。

他们从成长环境中习得:一旦别人不高兴,就是自己的错。

这让我联想到一位来访者。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将他带大。

母亲无法顾及他的各种情绪,相反,她自己有很多情绪是需要身为小男孩的他去看见、抚慰和疗愈的。

所以,他变得非常会照顾人,总是牺牲自己去讨好别人。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他一样:为了维持关系,表现得小心翼翼;即便感受到愤怒,也不敢说重话;明明自己有想法,但无法表达。

同时,他们可能是缺少边界意识的人。

他们往往会对他人的入侵很迟钝,当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时过境迁了。

在早年生活中,他们自己的边界总是在被不断打破的。养育者在用各种方式阻止他们与自己分离,不让孩子保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

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边界。只要边界模糊,似乎就能获得一种想象的、虚假的温情。

为了维持融合的假象,外界入侵一步,他们就后退一步,外界吞没他们,他们就让自己消失。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是需要力量的,这个力量首先体现在有能力与幻想中的和睦告别。

还有些人应对吵架,本能的反应是沉默。

沉默看起来是在忍气吞声,但可以视为被动攻击,尤其当伴侣间吵架,背后的意图是表达诉求和期待磨合时。

在争吵中遭遇到沉默,也许并不能消弭冲突,反而会激起对方的羞耻感或愤怒。 

一些人吵架的时候选择沉默,可能是痛苦的感受过于强烈,所以不得不用情感隔离的方式,将自己锁在安全区域内。

他们可能成长在充满争吵的、施虐性的环境中。为了回避外在的伤害,他们干脆让自己感受不到冲突中的情绪。

还有一种人,一旦在吵架时发挥实力,就会陷入“穿帮”的恐惧。

对他们而言,一旦吵回去,自己的人设就垮了。也许他们有二元对立的思维,平时是好人,但一旦发了顿脾气,就成了别人眼里的坏人。

这样的表现多见于一些自恋型特质的人。

他们渴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机智优雅、成熟有涵养的,才会对自己的回应纠结半天。但是,他们又容易被攻击带来的羞耻感和愤怒吞噬。

所以,他们会反刍他人的话,长久活在应激状态中。


最高明的吵架,是“不含敌意的坚决”

但也有一些人,吵架能吵得有声有色。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字节跳动在美国面临被禁,CEO周受资在出席听证会时,从容不迫地应对美议员的刁难指责,完美“扛怼“。

这或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怎么才能吵个漂亮的架呢?

吵架的人往往带着很强烈的情绪。而能够接住自己情绪的人,才能接住别人的情绪。

很多人的情绪从来没有被看见和回应过,所以总有一种声音在告诉自己:我是可以被忽略的。

所以很多人是害怕面对自己的情绪的。

挫败感、伤心、愤怒等诸多感受从没有得到过镜映和理解,致使很多人在表露自己的情绪时,会有强烈的羞耻感。当他人攻击自己时,他就成了别人的帮凶。

只有接纳自身的情绪、尊重自己的感受,才有力量将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分开,将他人扔过来的坏情绪扔回去。

同时,让关系的边界更清晰,可以更好应对冲突。

心理学家乔治・戴德的《自我边界》一书提到:让我们感到不愉快的经历,都是自我边界不清晰的表现。

边界不清晰,往往源于一些不够成熟的防御方式。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老好人领导,看起来很和善,唯唯诺诺的,却经常会和别人起冲突。别人一和他吵,他就生闷气。

深入接触后才发现,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反对的声音很容易激起他的不安全感,理解为他人有恶意,进而他的沟通方式也引起了他人的敌意。

也正如我有一位自恋特质的来访者,经常觉得自己在被外界攻击。她不敢明着和别人起冲突,对别人回击她的力量十分恐惧。

但其实这是她将自身对外界的敌意投射给了别人。

比如说别人的工作进展不顺,她会认为是对方拖延、忽视自己;如果别人反对她的想法,她会认为别人故意侵犯她。

外界对她来说是恶意满满的。她把攻击性投射给别人的同时,也就把恐惧、弱小、无能为力的感觉统统留给了自己。

她不敢明着起冲突,但她想要赢,所以会在她的内心开辟出厮杀的战场,陷入内耗中。

而一旦增加自我觉察、对自己的模式有充分了解后,就会生出很多力量。

这时候,便能验证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的话:不含敌意的坚决。

能在吵架时做到“不含敌意的坚决”,是一种很自由的感受:

  • 我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用担心受到外界的攻击;
  • 即便外界来攻击我,我也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应对;
  • 我有很好的自我确定感,你对我的回应不会让我自我怀疑和患得患失。

这就构成了某一类人:他们温和坚定,高自尊,情绪稳定,就事论事。

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也许来源于早年安全的关系。

安全感建构了稳定内聚的自体和恰当的自尊水平,而外界对他们来说也基本是善意友好的,所以他们内在清澈,少有敌意投射。 

这样的安全感在成年重新建构之后,世界会变得更宁静友好,但他们也可以面对更猛烈的暴风雨。

善良并不等同于退让,能够有理有节地将恶意挡在门外或许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功课。

为此,在合理的范围内让攻击性更加自由生猛吧。


作者:南小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终身成长者,一个对生命充满好奇心的人


编辑 | 花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会怼人,屡战屡败?聊点正经的吵架科学(附心法)
那些不敢直接表达愤怒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小时候打人不解决,警惕孩子走向敌意性攻击
最伤感情的小事就是它,希望关系成功的人必须戒掉!
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羞耻感:最具杀伤力的情绪
是呀,你什么都会,就是不会说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