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斌:3类人效分析指标,深度解析如何运用

本文共4106
阅读约需5分钟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如何衡量人效?看这一篇就够了,9类指标都在这里曾经讨论过人效指标,并且从人效的定义出发将其分为三大类,即效益类、效率类和效因类指标。

本文将对这三大类指标(效益类、效率类、效因类)的应用做进一步陈述。

回归业务,

效率类指标是人效提升的核心

效益类指标是从财务结果出发的人效指标,以利润或营收或有价值的产出等形式最直接反应人效高低的指标。效益类指标又包括人均、元均、时均三种小类,从人均、元均到时均,分母从耗费的人力、人力转化的成本到耗费的工时,维度越来越细。

实际上,对人效计算的颗粒度越来越细,也越符合精益人效的概念。比如中国政府使用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本质上就是人均产值,而美国政府的劳动生产率用到的就是时均产出(output per hour),相比较而言,后者管理的维度就更精细。

效益类指标能最直接的呈现人效水平高低,告诉我们人效结果,却不能给我们指明方向。而实务中,更多时候我们不仅要知道人效水平高低,更需要找到改善人效的方法。

效率类指标正好可以弥补效益指标的不足。这里的效率,指的就是业务效率。当然效率又分为过程效率和结果效率,这里讲的效率偏向于前者,即过程效率。

识别过程效率类指标,实际就是识别提升业务过程/流程的关键行为,并为这些行为设定指标。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总结出单位效率、标准工时以及综合效率等三小类指标。

但本质上效率类指标跟业务性质有关系,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效率指标完全可以不一样。

餐饮业可以用翻台率,商超可以用周转率,航空业看RPK(收入客公里),医院看人均门诊量等等。但总之效率类指标的高低与最终的效能一定正向关联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识别效率黑洞,找到改善人效的切入点。

因此,人效管理的关键就是回归到业务,效率类指标才是人效管理的核心。

图源/pexels

还有一类是效因类指标。这类指标往往是由HR负责监督的,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指标都是与“人”相关的。它们构成了效能的隐性驱动因子,与个体或群体息息相关。把这些“因”做好了,人效可能会提升,但并不是绝对的。

从人的身上找到驱动人效的因子,是确立效因类指标的关键。

我根据实务经验,将人效因子分为两大类共6个。

其中3个与个体相关,即人的时间、动能和技能,这是内在因子;还有3个更多与人的整体或群体相关,即人的成本、数量和结构,这是外在因子。这6个因子都可以作为人效提升的六个切入点。

注意,人效提升不仅与人有关系,还与业务,即工作任务有关系,工作任务的标准化和改善也能够促进人效改善。但我们专注在人效上,就先不谈工作任务的部分。

总之,财务关注效益类指标,业务关注效率类指标,人力资源关注效因类指标,业财人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推动人效管理。但从全流程和人效变革的关键看,最终还要回到业务,回到效率类指标。

不同的人效管理目的,
需要的人效指标不一样

一般大家的认知,人效管理往往是从建人效指标开始。虽然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的观点人效管理是从达成共识开始),但毫无疑问,人效指标肯定也很重要。

以上谈了三类人效指标,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建立全体系的人效指标?多少人效指标够用?上面三大类的人效指标又该如何使用?

这首先应该与人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有关系。

表面上看,人效管理就是为了增效。但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上又存在差别,根据经验,我将当下企业的人效管理分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有些企业在遇到困难时,会想到怎么短期且快速的提高公司人效。我把这种人效管理称之为“人效工程”

公司遇到经营困难、资金流困难了,这个时候想到如何快速降本增效,把公司从生死存亡的境地拉回来。

如果企业进入“人效工程”阶段,我的建议是完全不需要建什么人效指标。核心是聚焦到快速推动人效提升的措施上去。我在前文提到人效的六因子,如果要短期的提升人效,那么应该更聚焦到三个外在因子上,即人的数量、成本和结构上。通过快速减少人头、改变员工结构、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实现。

实际上,人效工程往往是被迫的。毕竟快速的改变数量、成本和结构,如果拿捏不好,就会对业务的经营、组织的氛围、企业的名誉都会带来较大,甚至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企业应该非常慎重地进行人效工程变革。

图源/pexels

第二种,也是比较最简单的模式,叫“人效评价”

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司,着重点是只想了解公司的人效水平如何,与其他公司作个比较,评估自己公司的情况,本质上并不一定是为了提升人效。

这种情况下,其实只需要建立效益类指标,然后进行对标即可。公开上市的数据、行业信息、竞争对手的信息,就是效益类指标评估的主要来源。

第三种,我称为“人效改善”,这应该是企业相对比较理性的选择。

“人效改善”往往是公司识别到了人效改善的空间,希望通过人效指标的诊断,差距分析,根因诊断等标准化的方法来寻找人效改善的路径。人效改善是一种全流程的人效管理体系,从建立指标,到指标诊断,到人效改善,构成完整的PDCA循环。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建立完整的包含效益、效率和效因的指标体系。

只有全面的人效指标体系才能完整的反应人效的实际情况,并且通过对标、诊断等方法,找到人效痛点和改善点,从而为人效改善找出切入点。

但最关键的还是从业务的效率指标出发,毕竟效益是结果,效因是驱动因素,而关键能看到的其实是业务的过程。

所以本质上,人效是业务人效,是业务部门作为主推手去推动的人效。

第四种,是适合所有的企业一种人效管理,也是更长期的人效管理,我称之为“人效持续改进”

因为本质上人效没有上限,所以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持续地进行人效改进。“人效持续改进”就是形容这样的人效管理模式,不在于短期人效结果,也不需要系统地分析找切入点,就是精益求精,从全面的路径出发,寻找人效不断迭代改进的机会点。

人效持续改进,也可以建立全面的人效指标体系。但着重点不在于指标,而在于对于人效的持续改善。而从持续的改善角度来说,人的因子就更关键,而且是人的内在因子更关键,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将人效聚焦到人的时间、动能和技能的管理上来。

图源/pexels
总结下来,四种人效管理的重点是不同的,对于人效指标的依赖也是不一样的。我试图总结成表,供大家参考。

人效管理模式

人效管理的重点

对于指标的依赖
人效工程
短期内快速提升人效
不需要指标,重点聚焦人效六因子中三个外在因子:数量、成本和结构
人效评价
了解企业的人效水平如何
建立效益类指标,进行对标即可
人效改善
通过人效指标,识别人效痛点和改善点,通过分析和诊断,找到改善方法
依赖全体系的人效指标体系和人效指标全流程管理,关键是聚焦于业务的效率类指标
人效持续改进
秉持持续改进理念,从全面路径出发,不断迭代改进
可以建立全体系人效指标,但核心是聚焦到人效六因子中的三个内在因子:时间、技能和动能

人效指标应用的三阶段:

指标呈现、指标应用和指标诊断

前文谈了四种人效管理的目的,不同的人效管理侧重点,对于人效指标的依赖是不同的。而之所以不同,回归根本,是因为人效指标的价值不一样。

人效指标,实际都是从人效方程式出发,从人效的关键要义出发建立的。但是在人效指标的应用上,实际是有区分的。

根据应用的价值(即对人效根本提升的价值),我将人效指标的应用区分成三个阶段:指标呈现、指标应用、指标诊断。

图源/pexels

第一阶段,我称为“指标呈现”,即将人效指标的数据通过表格或看板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看上去简单,但绝大多数公司这一步就没有做好。

因为“指标呈现”意味着要解决指标的选择问题,要解决数据源的问题,要解决实时性的问题。而且,考虑到业人财多源数据的聚合呈现,所以“指标呈现”还涉及跨组织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把手的亲自推动,往往比较难建立一个实时的人效指标看板。

人效看板解决了人效“看得见”的问题,这也是人效指标的初步价值。如果匹配人效指标的基线值、目标值、对标值,并以实时的方式来呈现,就能够让人效看板变得更丰富。

第二个阶段,我称为“指标应用”,这时指标不仅仅发挥数字的表面价值,还应该让数字与业务、人力资源、财务的实务关联企业,让指标约束、影响、关联到业人财部门的经营过程和政策等。

经营过程包括了战略战术、资源调配、执行部署等。这些实际上都可以与人效指标关联起来。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效率类人效指标来预测业务,也可以利用人效指标来判断业务部门的经营结果等。

而政策的内容就更多了,当然主要是人力资源和财务部门,这就涉及到预算、绩效、奖金制度、人才和劳动力盘点等等。

比如,如果我们能够将薪酬包的设计与人效指标关联,而不是仅仅与营收增长、利润增长这些纯业务的指标关联,就能够间接地为控制人效做贡献。这是一种人效控制的“引导思维”,通过计划和过程执行、政策设计引导朝向高人效。

至于将人效指标与绩效考核、奖金设计关联起来就更是理所当然了。

图源/pexels

第三个阶段,是“指标诊断”。指标除了发挥“看得见”、“紧箍绳”这样的价值外,还要发挥“指示灯”的作用。即我们要从人效指标出发,对人效问题进行诊断和差距分析,寻找根因,从而为后续的人效改善和人效持续改进提供线索,这才是人效指标的根本价值。

相比于人效指标应用“引导思维”的在前性,指标诊断是一种“改进思维”,是在后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指标呈现 
指标应用
指标诊断
将指标结果以表格或看板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大家看见人效。通过完整、实时呈现结果值、基线值、目标值、对标值等,准确全面呈现人效数据。
将指标与经营过程和业人财政策关联起来,指导实践。从而间接为控制人效作贡献,是一种人效控制的“引导思维”。
发挥人效指标的“指示灯”作用,通过人效指标进行诊断和差距分析,找到人效痛点的根本原因,进行改善。相比于指标应用,是一种人效控制的“改进思维”。

总之,虽然人效指标众多,但到底怎么用要以终为始,根据关键目的出发,选择应用的阶段。但综合起来,在这些指标中,效益是评价的核心、效率是改善的核心。

而效因指标更应关注的是6因子本身,将3个外在因子作为短期拉升人效的关键,将3个内在因子作为持续改进的核心。


李斌

盖雅工场人力资源副总裁

15+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专注组织变革与发展、战略解码、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

         

盖雅学苑是盖雅工场旗下的管理知识输出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案例 | 战略管控型大型企业集团如何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微利竞争时代,向人力管理要效益
企业老总谈财务人员应具备的“三三四”
【精论】红河卷烟厂厂长许永明:向精益管理升级要效益
HR要不要考核人效?
变革之路:智慧升级、数字赋能、提升效益、智领新常态 ——以效益导向的数字化转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