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谈前胡:仲景遗失千年的方药体系

南极导读

这是小孟老师因为一味前胡引发“长篇大论”,也是他结他多年阅读本草经典和临证经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但属于个人观点,有不足或者错误欢迎大家指正,有赞同的欢迎大家点赞或者补充。

漫谈前胡:仲景遗失千年的方药体系

作者:孟晨暮(小孟老师)

前日,有个同道突然和笔者说:“我发现《伤寒论》里的柴胡应该是前胡,不是北柴胡”。

笔者听了惊愕,接着说:“老兄啊,你怎么也人云亦云呀?柴胡怎么会是前胡呢?”。

其实关于“《伤寒论》的柴胡是前胡”的说法由来已久,很多人说因为古人抄本中喜欢写异体字, 而有一些抄本就把“柴胡”写为“茈胡”, 那么有人 就认为“茈胡”的“茈”类似于“前”字, 所以柴胡就是前胡。然而这是极不严谨的说法,首先,“茈”本来就是一个规范字,它有2个读音,读zǐ时,指的是茈草,也就是中药紫草,根入药,又可用作紫色染料;读cí时,指的是凫茈 (fúcí),也就是食材荸荠 。而且“前”的异体字见下图圈圈处,怎么看都不像是“茈”字。

但“文字游戏”终究让人难以信服,还是从中医药角度说来考证论述吧。笔者从事中医药工作近十年,并长期研读历代本草著作,略有心得,现从中医药角度进行论证,并借题发挥来“牵强附会”的漫谈前胡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可能关联。是长篇大论哦。


首先来简单介绍下柴胡和前胡,笔者根据大象中医APP截图如下:

(笔者在浙江临安山区采的野生前胡)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只有柴胡,无前胡。第一次出现前胡的本草著作是《名医别录》,此书作者目前学术界尚未下结论,但普遍认为是南朝时道学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此书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另外365种药物,丰富了本草学说,主要记录从古到当时名医的用药经验,而且成书年代距离仲景时期非常近,因此是对研究《伤寒杂病论》和古本草学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笔者翻了此书发现载有前胡和柴胡,并且柴胡在上品, 前胡在中品, 功效也不同,由此亦证柴胡和前胡非一物,而纵观历代本草经典亦多支持“茈胡是柴胡,而非前胡”观点。如唐代《新修本草》中注释说“茈是古柴字”,而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解释道:“陶云,芸蒿是茈胡,主伤寒。苏云,茈姜作紫,此草紫色。《上林赋》云: 茈姜,今太常用茈胡是也”,按陈藏器的记载可知“茈胡”是“根紫色”的,这个就是今陕西地区的“红柴胡”,也就是伞形科柴胡属的银州柴胡,它根基部常带紫色的,这与苏颂《本草图经》中所描述的“根赤色,似前胡而强”在颜色上相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苏恭之说殊欠明。古本张仲景《伤寒论》,尚作茈字也”,并且茈胡之后便是讲述前胡,可见茈胡乃是柴胡古称(或者别名),而非现在的前胡,正如陶弘景所云:“根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而《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


关于前胡是否为古之柴胡的争议不会因为笔者上述观点而停止,但前胡和柴胡如今已泾渭分明。那么前胡与《伤寒杂病论》有何关联?又有何临证价值?笔者今以长篇大论阐述一二,当然笔者并非院校学者,只是一个研读中医药的小门徒,并且临证经验有限,因此只能谈谈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还望读者斧正。


我们来看《名医别录》对前胡记载:前胡,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半夏为之使,恶皂荚,畏藜芦。


笔者曾尝试解读上述条文,奈何多语不达意,甚至前后矛盾,后来有幸读拜读清代大家叶天士的《本草经解》关于前胡的解读,瞬间豁然开朗,现笔者引用叶天士大家原文以明妙理:

前胡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胸者肺之部也,心火刑肺,则肺之津液不下行,郁于胸中而成痰矣,前胡味苦清心火,所以主痰满胸也。人身之气,左升右降,心火乘肺,肺不能降,则升亦不升而胁中痞矣;前胡味苦气寒,清心降气,肺气降,则升者亦升,而痞愈矣。心腹结气,邪热之气结于心腹也;寒能下气,苦能散结,所以主之。风头痛,伤风而头痛也,风为阳邪,苦寒抑阳,故止头痛。去痰下气,清心宁肺之功也,伤寒寒热,乃阳盛阴虚之风热症也;苦寒清热,所以治之。苦寒之味,行秋冬肃杀之令,所以推陈致新,盖陈者去而新者方来也。味苦清火,所以明目;气寒助阴,所以益精也。

至此致敬叶天士先生精辟而深动的解读,叶天士不愧是“天医星下凡”。笔者基于此,瞬间想起明代大医家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对前胡的概括:“前胡辛可畅肺,以解风寒;甘可悦脾,以理胸腹;苦能泄厥阴之火,温能散太阳之邪”,二者巧妙相呼应,笔者因此对前胡更加印象深刻。现笔者再引用3篇其他本草名著原文,以介绍更多的前胡性味功效如下:

1、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前胡,使,味甘、 辛。能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2、五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 止嗽, 破癥结, 开胃下食, 通五脏, 主 霍乱转筋, 骨节烦闷, 反胃呕逆, 气喘, 安胎, 小儿一切疳气。


3、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味苦甘辛, 微温, 无毒, 入肺、肝、脾、 膀胱四经。主伤寒痰嗽痞满, 心腹结气, 解热开胃, 推陈致新, 亦止夜啼儿。

笔者有幸得一正一道人分享治小儿夜啼秘方:

一味前胡丸

处方:前胡打粉炼成大蜜丸

说来也巧,事后第三天,笔者就有了一个治验:

一味前胡治夜啼医案

一同学2岁女儿一到晚上哭闹不断,求助于笔者,笔者马上告之道人秘方,但改为用前胡煮水后伴入蜂蜜,温服两天后竟然不哭闹了,还无意之间排出一大堆腐便

这个治验令笔者惊讶不已,但此中原理笔者一直无法参透。

说来也巧,后来笔者为了研读《伤寒杂病论》去参考孙思邈的《千金方》,竟无意间发现此方:

《备急千金要方.客忤第四》

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方。前胡随多少,捣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当然此时笔者依然没有悟到前胡治夜啼的原理,全当一张经验方,并多次临证使用有效。

直到某天,笔者读到《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云:“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又联想到“肺藏魄”,想当然的解读为:肺魄需要血去滋养,而前胡在《名医别录》里有“明目益精”作用(这不就是相当于养血嘛)。

然而半年后,笔者又读到《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云:“小儿惊啼者,是于眠睡里忽然而惊觉也。由风热邪气乘于心,则心脏生热,精神不定,故卧不安,则惊而啼也。”所以除了血气虚少的病机,里面还有风热邪气乘心?然而此章节又云:“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这样说来,小儿夜啼又有寒证的?

笔者此时对前胡治夜啼原理更加的疑惑了。可能是中医人特有的灵感吧,笔者马上想起了《中医儿科学》中夜啼一节,翻开一看小儿夜啼病机主要是分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笔者瞬间豁然开朗,笔者经常在临证疑惑不解时回归教材而迎刃而解,中医教材还是有点用滴。

根据上述《名医别录》条文和叶天士大家对前胡的解读,可以说“一味前胡涵盖了小儿夜啼的三大主要病机”:

一、脾寒气滞者,于是运化痰湿不利,导致痰湿内蕴,郁久而化热,痰热扰心则为夜啼,需调气机升降运化痰湿兼清郁热,对应“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


二、心经积热者,当清降心火,对应“前胡味苦清心火,所以主痰满胸也”;


三、惊恐伤神者,小孩形气未充,易扰动下焦水浊之气上逆扰乱心神,从而引发夜啼,应以降泄基础上安神,对应前胡“去痰实,下气”。


另外加蜂蜜除了赋形,还可以起到“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作用(《神农本草经》),相当于协同增效。自此,笔者常以一味前胡丸“依样画葫芦”治小儿夜啼,多有疗效,当然如今孩童体质多复杂,病机也多复杂,非以一味前胡就能的包治的。

这一味小小的前胡,竟还与笔者一段学医经历有关。2018-2020年笔者对《伤寒杂病论》反复研读,虽然达不到如痴如醉,但也兴趣盎然,空闲时间必读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还学习胡希恕、刘渡舟等近现代大家对《伤寒》体系的解读,也逐渐发现宋本《伤寒》其实是很局限,而且本身就是残缺不全的。笔者已经不能满足于此了。说来又是“莫名其妙”,笔者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时,注意到附方部分有类似《千金方》越婢加术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等书名+方名的形式,又联想到宋本《伤寒》的整理挖掘也借助了这些书,然后放下书,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马上看到一个医友介绍晋唐时期的医书(也是长篇大论),然后说到“他们距离仲景时期比较近,因此对仲景的研究会比较真实,学经方一定要多读”,真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笔者从此去购读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笔者找到的是《小品方辑校》)等晋唐医著,这些多是文字浩瀚如海、晦涩难懂的古医书,笔者只得但单涉猎耳,但说巧不巧,笔者翻阅《外台秘要》时候,首先翻到了小前胡汤和大柴胡汤,而且这2方引文后均有“胡洽云出仲景方”,让笔者为之一振。难道仲景轶失的方药里还有前胡类方?

接下来笔者以2张自制对比简表来讲述:

表一:

表二:

说明:上表的《伤寒杂病论》为宋本,所引用大小柴胡条文仅与《外台秘要》小前胡汤对比较接近的条文。


从上表,笔者试对比感悟如下:

1、不管是组成剂量还是条文对比,都证明大小前胡汤不是大小柴胡汤(大、小茈胡汤),也完全不是笔误,这是毋庸置疑的


2、小柴胡汤和小前胡汤组成除了前胡与柴胡区别,其余均一样(小前胡汤的干枣就是大枣,《名医别录》亦云:大枣,一名干枣)。但剂量柴胡与前胡均为八两(半斤等于八两),二者最明显的不同是生姜剂量,小前胡汤中生姜是用五两,而小柴胡汤中用三两。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对比下条文,也几乎一样,但小前胡汤有“寒疝腹痛方”几个关键字。寒疝腹痛是寒疝是指寒邪(常与水饮痰湿夹杂)凝滞腹内,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引发急剧腹痛,因此轻则治以温里行散之品,而生姜就十分合拍,正如《本草经集注》所言: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而小前胡汤生姜+前胡,又可以发越水气,散寒,推成致新,更好去寒疝腹痛。当然重则会成阴寒痼结的寒疝腹痛,当以大乌头煎等方药。


3、观条文可知,小前胡汤和小柴胡汤的主治极其相似。笔者比对两者的条文和组成推测病机,均有中焦虚损(主要因伤寒入里)、水饮内蕴而冲逆上犯、气机阻滞等,因此在条文中均可见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恰好柴胡和前胡均有治寒热邪气、去肠胃结气、推陈致新等作用,但柴胡更偏于升散走表,故更适合上表外体系郁火发散,这也许是后世医家用风药升阳散火且多有柴胡理论的由来,而前胡则偏于下气行水,故更适合于中下焦的水寒互结,也是小前胡条文里寒疝腹痛的病机之一,故前胡、且加大生姜剂量。这就启发我们这遇到上述病机时,根据病位选择前胡或者柴胡。


4、大前胡汤和大柴胡汤组成看,除了前胡和柴胡,大前胡汤芍药比大柴胡汤多一两,大柴胡汤有二两大黄。笔者认为二者都是解表兼泻下剂,而对应需要泻下的病情只是程度不一样,大柴胡汤是大黄+枳实+芍药泻下组合,行气消痞、泻实热便结,较重的情况。而小前胡汤,无大黄,仅仅多了一两芍药,意味着里热结实较轻。
大家也许要问了,芍药(白芍或赤芍)不是养血调经、凉血、化瘀的么,怎么被你归入泻下药了?其实芍药这药还真有“双向调节作用”,通下去邪实与固摄补益结合,正如《本经》描述的一样: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关键在于配伍,如与当归配伍则养血和营、与桂枝配伍则调和营卫等,而与大黄配则通泻,能治疗里热里结里实。


5、煎服法更是天差地别。大、小柴胡汤都有特色的去渣再煎而日三服,大、小前胡汤则是常规煎法而日四服。至于前者为何去渣再煎?没有精确的答案。笔者看多非常多的解读,有说减半夏毒的,有说使诸药缓气厚味、气味醇和、增强和解之功的,有说为浓缩药液的…笔者认为都有道理,也亲试大、小柴胡汤(以竹叶柴胡,也就是北柴胡)多次,去渣再煎后的确比未去渣醇厚,平和。可见仲景非常精通药性,他老人家在《伤寒杂病论》总会很细致的强调煎煮法,为了教后人煎好药也是用心良苦,因此笔者常说“掌握仲景煎服法,必大效”。

至此,本是笔者对前胡和《伤寒杂病论》关联度的全部研究,奈何笔者始终无法信服这是仲景方,但已把大小前胡汤当做大小柴胡汤的姊妹方。

直到2022年初某天,一同道在一微信群里说:“伤寒论六经皆有中风,厥阴病也不例外,或许前胡对治厥阴中风”,一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却让笔者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启发感。

笔者研读《伤寒杂病论》多年,但奈何天资愚钝,收获与感悟多虚空,但对前胡和厥阴病关系的感悟必须谈谈。首先笔者谈谈自己对“六经辨证”的理解,首先,其实“六经辨证”这个说法始终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仲景学术体系,其实他老人家在序文《伤寒卒病论集》中早就提及:“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样说来六经是何意?

笔者认为根据《素问》阴阳学说,阴阳分类为三阴三阳,《伤寒杂病论》也是这样如此分类,分类的根据是根据外感病病变部位、性质、病势、正邪等因素。

其中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病位偏表、正气较足、正邪斗争剧烈,多表现阳证,对应脏腑辨证体系则多为六腑及阳经病;

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病位偏里、正气较不足、正邪斗争较不剧烈、多表现阴证,对应脏腑辨证多为五脏病及阴证病,这三阴三阳均会伤寒、中风,甚至出现温病。

何谓中风?当然不是脑卒中这种“中风”。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且风易袭阳位,常出现汗出、恶风、头疼等症状,且风为百病长,容易夹杂其余五邪,故有风寒、风湿等病证,中风就是“中了风邪”的病证。笔者将六经病明确提及的中风条文摘录如下(未全):

一、太阳病中风: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二、少阳病中风: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三、阳明病中风:
1、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2、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四、太阴病中风:
1、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注:笔者发现《金匮要略》大部分章节都能体现太阴病中风,尤其是《中风历节病脉证治》和《血痹虚劳病脉证治》二章。但篇幅受限,不一一展开(主要懒)。


五、少阴病中风:
1、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六、厥阴病中风
1、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由上可知六经病皆有中风,除了少阴病和厥阴病均有详细论述与方药,而少阴病中风,笔者根据前后文及脉象推导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方,因为少阴病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以心肾阳虚衰为主,脉微浮为里邪欲出表,与太阳中风一样原理,可用桂枝汤因势利导,但又因为阳虚故加附子温煦,名为桂枝加附子汤。

 那么厥阴病的中风又能怎么用方?《伤寒论》第326条(可以说是厥阴的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对这条解读笔者倾向从脏腑辨证角度:厥阴病阴尽阳生,阴阳进退,故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特点。而此条有热症,因为热伤津而消渴,郁热上攻于心而心中疼热,即所谓的厥心痛,当然也有同道说这个心指的是“心下处”(胃脘处),笔者认为也有道理,郁热上攻胃也可以表现疼热,且与后文处“饥而不欲食”呼应,因为郁热伤及胃津而胃阴亏虚常表现饥不欲食。若寒盛了,则胃寒而不能受纳、消磨、腐熟,故食则吐,至于吐蛔,应是患者体内本有蛔虫,蛔虫得寒则乱窜,遇到寒盛的胃肠环境则呕吐而出,若无蛔虫则不吐蛔。厥阴病寒热错杂证,应温清并用,若误下则泄泻不止,久泻又伤津液,则加剧厥阴病。

而厥阴病中风笔者理解为厥阴病基础上直中风邪而成,导致伤津更甚,若夹寒则四肢厥冷等症更甚,夹热则心中疼热等症更甚,因此厥阴病中风病机应为寒热错杂、里气虚津液亏、痰饮内蕴而或上逆或下行等病机加剧的厥阴病,病性与少阳中风有些相似,因此笔者曾一度认为厥阴中风的对治药应是柴胡,方是小柴胡汤。前胡辛可畅肺,以散在表之风邪,甘滋生津救已伤之阴液,苦泄厥阴之伏火,温散内生之寒饮,又恰合治厥阴中风病机的基本要求,而小前胡则更加完整,除了前胡,还有黄芩性味苦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前胡与其相配以泄厥阴之里热里实,半夏配伍前胡,可治厥阴中风里证虚寒,痰饮内蕴;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为完整的生姜甘草汤,可治中焦虚寒,痰饮内生而上冲呕吐或下行下利,而且本身生姜甘草汤是补脾生津液的,与厥阴中风证候十分吻合。


另外经方大家胡希恕也曾说:“半表半里这种症候是阳性的,或者热,或者实的这么一种证象者,为少阳病;反面儿,阴性的,虚的、寒的,为厥阴病”。的确,少阳中风,偏表,偏热,常见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食等症;厥阴中风,偏里,偏寒,除口苦、咽干等症,还伴寒疝腹痛等证。前者可用小柴胡汤,后者可用小前胡汤。综上所述,莫非小前胡汤真是仲景方?笔者不敢妄下结论,但的确非常吻合。希望有和笔者一样想法的同道能一起发掘补充,最好能实证。


     笔者“对前胡的偏爱”  远不止上述内容,这几年还有不断给前胡方新增的成员,现分享3个“前胡汤”,以证前胡用药历史悠久而范围广大,以此致敬前胡对笔者学中医的启发,且行之有效哦:

1、《备急千金方》前胡汤: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

前胡二两 ,甘草二两 ,半夏二两,芍药二两, 黄芩一两, 当归一两,人参一两,桂心一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竹叶一升


2、《广济》前胡汤:疗天行壮热咳嗽,头痛心闷,前胡汤方。
前胡 、升麻各八分, 贝母、紫菀各六分
石膏十二分,碎,绵裹, 麦门冬八分,去心,杏仁三十枚,去尖皮, 竹叶切,一升,甘草二分,炙


3、《严氏济生方》前胡汤:气实极,胸膈不利,咳逆短气,呕吐不下食。
前胡去芦 、半夏汤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麸炒、炒紫苏子、枳实去瓤,麸炒、桑白皮炙,甘草各等分

 自此,笔者对前胡的长篇大论终结。精华少有,多为搬运经典与前人论述,资质尚浅却坚持班门弄斧般论述,因为这这些年前胡给笔者的成就较深沉,特别感谢耐心看完的读者,若有错误还望斧正,若有补充还望指点,若有赞美还望支持。在笔者心里每一味药都是有个性、有感情、有灵魂、有故事的,而这些都在历代本草著作与临证大作里,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慢慢的聆听,默默的领悟,悄悄的运用。

笔者在每一个药斗前细嗅药香,在每一株草本前欣赏根茎叶飞舞,在每一个脉象里漫寻有缘之药,渐渐的由药入医,此去经年,希望有更多如前胡一样的药带笔者领悟中医的美,愿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与方剂都是为中医同仁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私自试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类方讲伤寒》——柴胡类方一
柴胡证或前胡证
千古疑惑话柴胡
(续)6.小前胡汤生姜五两,小柴胡汤生姜三两
“柴胡劫肝阴”之柴胡是指南柴胡而非北柴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