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33)

 

751、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的凄凉余生 

    小说第一回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后,脂砚斋有重要批语,可以说几乎概括了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的凄凉人生。

    这段批语,分两段,或者说就是两条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这两条批语,有如下特点:

    第一,这两条批语,肯定不是同时写的,而是先后加注的。第一条,是曹雪芹刚去世的时候脂砚斋写的;第二条是脂砚斋已经自感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写的;

    第二,其实,第一条批语的时候,脂砚斋已经透露出自己不会在这个世界苟活太长时间的意思,所谓“泪亦待尽”,说自己的眼泪也快流尽了,也快要跟这个世界告别了。这种精神暗示,对于生者来说,是可怕的,也几乎是致命的,说明脂砚斋的生命意志已经垮掉了;

    第三,曹雪芹死后,脂砚斋遭受的打击很大,常常为怀念曹雪芹而落泪,很显然,脂砚斋在曹雪芹死后的余生中始终没能走出曹雪芹死亡的阴影,始终沉湎在曹雪芹死的悲痛和思念之中;

    第四,这种哀伤和思念,竟使得一贯理性的脂砚斋也不免做出感性的臆想,欲寻虚构的青埂峰,为什么?就是为了见到那块已经回到本源的石头啊。这就再一次说明了,曹雪芹就是把自己定位为小说中的石头的,脂砚斋也是高度认同的。可惜,遇不到超度石头的癞头和尚啊?所以,脂砚斋感到无比的惆怅。这个惆怅很重要,它点明了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的总体心境,那就是惆怅!

    第五,就像是和第一条的“泪亦待尽”呼应一样,第二条批语,则应该是脂砚斋将死的时候写的。这条批语,是牵挂这本尚没定稿的小说,愿上天再造出一个曹雪芹一个脂砚斋来,把这本小说给最终完善了,才好啊,那样的话,曹雪芹和脂砚斋也就死而无憾了。

    这条批语,我觉得透露出很多信息:

    1.曹雪芹死后,手稿确实在脂砚斋手里,其实,就算朋友们说的,曹雪芹有妻子,但以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关系,手稿依然只可能在脂砚斋手里。为什么这样说呢?很简单,曹雪芹死后,脂砚斋依然在批阅《红楼梦》,批阅《红楼梦》已经成为脂砚斋在曹雪芹死后的余生中的主要活动了,不然,何来这条脂砚斋感觉到将不久于人世之后的这条批语呢?

    2.这条批语也再次证明,脂砚斋并非曹雪芹妻子,脂砚斋的年龄,和曹雪芹相差不大,曹雪芹死后不久,脂砚斋也死了,而曹雪芹死的时候,尚有刚续弦的妻子,所谓“新妇飘零目岂瞑”,脂砚斋显然不是曹雪芹的妻子;

    3.脂砚斋也担忧自己死后,《红楼梦》手稿的保存问题,显然,在他将死的时候,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理想的保存人选,所以才会发出那样“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的感叹来,就是因为世上再也不会有曹雪芹和脂砚斋这样的红楼知己了呀。这就印证了拙文《《红楼梦》手稿其实是脂砚斋丢的》的推测,脂砚斋生前,并没有找到理想的保存《红楼梦》手稿的人选,在他死后,手稿的安全问题,就相当成问题了,散失几乎就是它的命运了;

     4.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脂砚斋应该死于甲午八月后不久。具体年代不知道,但具体的时段,还是相当清楚的;

     5.曹雪芹是哭《红楼梦》哭死的,脂砚斋是哭曹雪芹哭死的,这样的知音,恐怕只有俞伯牙钟子期可比了,正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脂砚斋逢曹雪芹。千古知音啊!

 
752、曹雪芹和脂砚斋死于哪年
 

    小说第一回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处的脂砚斋批注,实在是提供了太多的信息。如果这几条脂砚斋批语是真实的,或者说即便不是是脂砚斋批注的不管,批注只要是真实的,那么,关于曹雪芹和脂砚斋逝世的大概时间就可以推断出来。

    第一,关于曹雪芹的逝世时间,批语是这样说的: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说得很明白了,曹雪芹是壬午年除夕这一天死的。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搞清楚壬午年是那一年。按照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60年为一甲子,当前最近的壬午年是2002年,以此倒推,经过4个甲子,正是乾隆年间,曹雪芹应该是死于阴历1762年的年底、阳历1763年的除夕。

    第二,关于脂砚斋的逝世时间,批语是这样说的: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关于这条批语,我以为是脂砚斋临死时候的批语,自感将不久于人世的脂砚斋发出了这样的喟叹(参见拙文《曹雪芹死后脂砚斋的凄凉余生》),因此,脂砚斋应该就是在甲午年去世的。

     同样按照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壬午年和甲午年相隔12年,也就是说,脂砚斋应该死于1775年年底。

     前提就是,如果此处脂砚斋的批语是真实的,那么,曹雪芹和脂砚斋的逝世的时间就是比较清楚的了。

     今天还想说的就是,虽然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去世相隔了12年,但并不妨碍脂砚斋在曹雪芹死的时候也有“心死了”或者“觉得活着了无生趣”,甚至“有想死”的冲动,毕竟,两人是那么亲密要好的朋友,几乎是共同见证了繁华与灰烬,甚至共同参与了小说的创作。《红楼梦》不仅寄托着曹雪芹的梦想,也寄托着脂砚斋的梦想,所以,脂砚斋说曹雪芹为《红楼梦》泪尽而逝,自己为曹雪芹即将泪尽而逝(原文为:泪亦待尽),是可以理解的,是合情合理的,是合乎人性的。我们不能说脂砚斋说的是信口雌黄的屁话,因为他隔了12年才死。有些有死意的人,老天偏偏不收,也是人生的残酷之一。这,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呢?

     “泪尽而逝”也好,“泪亦待尽”也好,不过是悲伤的一种渲染性的说法,你以为曹雪芹是哭的眼泪干了就死了我也没办法,你以为脂砚斋是说自己眼泪快干了所以快要死了我也没办法,这就和人们理解林黛玉“泪尽而逝”一样,这只是关于林黛玉悲痛的一种诗性表达,不是说林黛玉是哭死的。

     唉,不说了,艺术这东西,很多是不可以清晰的说出来的,全凭自己的感悟吧。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道”如果是可以说清楚的东西,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啦。那么“道”是什么呢?“道”是你可以感受到,但却不可言说的东西。

 
753、谁是《红楼梦》里的“奸雄”
 

    几乎没有谈到过贾雨村,今天说说。

    贾雨村这个人,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于小说中,不过是个起承转合的人物,时隐时现的,似乎可有可无。但是,我想,曹老先生竟然把“假语存”的任务交给此人,肯定是有些考虑的。

    首先,小说的起首,就和这厮有关。不是甄士隐(真事隐)资助这厮,那来的后来葫芦案的冤孽,没有这葫芦案的冤孽,香菱又怎能到的贾府?若是做不了林黛玉的老师,他又怎能和贾府扯上瓜葛?

    其次,葫芦案之后,贾雨村似乎就游离于小说之外,只是偶尔的出现一下,比如什么贾雨村来了,让贾宝玉出去陪着说说话,什么贾雨村又升啦,贾琏觉得这人不怎么样啦,什么贾赦喜欢石呆子的扇子,求之不得,被贾雨村弄个冤案,把扇子充公,悉数孝敬贾赦等等等,贾雨村,其实是一直存在的,而且是和贾府一直有密切关联的。

    第三,而且,这厮在出场的时候就吟过一联,所谓“玉在槠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为此,一直有朋友提问,怀疑是不是和林黛玉和薛宝钗有关,尤其是薛宝钗,因为贾雨村表字时飞呀。我也一直在思索,却始终不得要领。

     有的时候不得要领,是积累不到,也是机缘不到。今天,我就看到了一点点机缘。

     小说第一回写贾雨村的长相:

      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 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这里,很巧,也有脂砚斋批语:

     “是莽、操遗容。”

     这句批语,可是太重要了。王莽和曹操,是天下最大的奸雄。脂砚斋的批语,我以为,不但说的是贾雨村的长相,更说的是贾雨村的性格,甚至人格,或者说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角色定位。却原来,《红楼梦》里的“奸雄”,就是贾雨村。

     不妨来看看奸雄必须具备什么特质吧?

     1.谋略过人,没有这个,做不来奸雄,曹操和王莽的谋略,都是不得了的;

     2.心狠手辣,没有这个,更做不来奸雄,曹操不就把救助他的吕伯奢全家给杀了吗?

     3.忘恩负义,或者说恩将仇报;

     4.所作所为皆为自己,还记得曹操的名言吗?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5.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篡位”,或者说反客为主。王莽和曹操作为奸雄的最大证据就是篡夺江山,王莽篡夺了东汉的天下,曹操其实也间接的篡夺了东汉的江山。

     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对贾雨村的“奸雄”本质有所了解了。

     贾雨村就是这样一个人,很有才学,谋略过人。以自己才学博得甄士隐和林如海、贾政的赏识;甄士隐资助,不以为意,薄情寡义;等甄士隐资助,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怕甄士隐反悔,不顾礼节,不知感谢,一走了之(见拙文《红楼梦里贾雨村为何不辞而别?》);最可恨的是,几年之后,已经身为应天知府的他居然坐视恩公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不顾,一心巴结贾府和薛家;然后,还把知情人小沙弥充军;这样的人,太可怕了,不是奸雄又是什么?

     但是,贾雨村最重要的一个“奸雄”任务还没有出来,这应该是八十回以后的事情,那就是“篡位”?他篡谁的位?怎么篡?这个篡位又和薛宝钗有什么关系?买个关子,咱们明天再说。呵呵。

 
754、《红楼梦》里贾雨村和贾府的瓜葛
 

    我承认,对于贾雨村这个人物的新发现(参见拙文《谁是《红楼梦》里的“奸雄”?》)使我骤然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贾雨村这个所谓“奸雄”,既然能够出卖香菱、发配小沙弥,历来就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小人,那么,他为什么就不会在抱住更大的大腿之后出卖贾府呢?

    这个,完全是有可能的啊。

    我们要注意三点:

    第一,小说一开始,就赋予了贾雨村奸雄的角色定位,可以说这个人一出场就是个坏人,就是个恩将仇报的人,面对曾经资助过自己的恩公甄士隐的女儿,他居然趋炎附势、畏惧权贵,抱住了贾府这个大腿;

    第二,贾雨村好歹也姓贾,是被贾府收做了门生故吏的,从林如海的推荐,到贾政的帮忙,轻轻松松一个应天府的知府就到手了,从此以后,贾雨村也经常来拜访贾府,拜访贾政,贾宝玉还得出去陪着说说话。贾雨村也经常巴结贾府,为巴结贾赦,搞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就是证据;

    第三,贾雨村这个人,只是贾政、贾赦和林如海欣赏,但是贾宝玉是很反感的,就是贾琏也觉得此人一肚子坏水,得少跟他来往,这说明什么?说明贾雨村此人,十分危险。

    那么,既然这样,既然贾雨村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主儿,是个一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家伙,他会不会在了解到忠顺亲王正在和贾府较劲儿,准备扳倒贾府的时候,来个180度的大转弯,投靠忠顺亲王,而积极的向忠顺亲王提供贾府的“犯罪证据”呢?

    我觉得,完全有这种可能。

    而也只有这样,也才符合贾雨村那“莽、操遗容”的性格特征和角色定位。对甄士隐忘恩负义,不过是小菜一碟,不过是个信号,贾雨村真正的恩将仇报,是在八十回以后,这个贾府的宗亲和门生故吏,在预感到贾府很可能不是忠顺亲王对手的时候,突然反水,成为了忠顺亲王扳倒贾府的急先锋。这才是奸雄的最大特色。

    贾雨村了解贾府的内幕很多,所以,提供的情况又准又狠,可信度很傲,贾府百口莫辩。

    所以,高鹗的续书写贾雨村也遭殃了,又被贬官了,是不妥的。贾雨村其实是借贾府上位,飞黄腾达了。

    贾雨村之所以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原因:

    1.以求自保。贾府倒台,作为贾府推荐的官员,贾雨村同样要受到影响,加之也姓贾,问题更严重;

    2.巴结贾府,以贾府的能量可能也就这样了,要求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抱住更大人物的大腿,忠顺亲王便是。

     所以,贾雨村,在八十回以后,很可能是在得知皇妃贾元春难产而死、贾府最大的后台倒台的消息之后,投靠忠顺亲王,牺牲贾府,成就自己的更为辉煌腾达的人生!

 
755、贾雨村曾欲强娶薛宝钗为妻
 

    一直在思索贾雨村“玉在(木卖)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两句诗的含义,始终不得要领。可是,随着脂砚斋批语的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围绕脂砚斋关于贾雨村“莽、操遗容”的批语,对贾雨村这个人物进行分析之后,渐渐的,清晰起来。

     拙文《谁是《红楼梦》里的“奸雄”?》和《《红楼梦》里贾雨村和贾府的瓜葛》通过对贾雨村形象的分析,认定贾雨村就是八十回后,在贾府的靠山皇妃贾元春难产死后,突然反水,投靠忠顺亲王,参与扳倒贾府,致使贾府事败被抄的元凶之一。而贾雨村也借此开始了新一轮的飞黄腾达。

    这样的轨迹,是否和小说开始贾雨村的轨迹十分相似?得到甄士隐的资助,进京赶考,反而对恩公甄士隐的女儿香菱恩将仇报。这个一开始就演出的事件其实已经定格了贾雨村的角色,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所以,八十回以后,贾雨村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宗亲贾府反水,投靠忠顺亲王,扳倒贾府,甚至妄图借此上位,取代贾府,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所谓的“奸雄篡位”。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贾雨村因为投靠忠顺亲王,检举贾府有功,被忠顺亲王保举,加官进爵。

    而那个时候,贾府就很惨了,府邸被封,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蓉、贾宝玉、王熙凤,甚至薛蟠一干人等下狱狱神庙,邢夫人、王夫人、尤氏、薛宝钗带着一群李纨、贾兰、贾环一干孤儿寡母全部迁移到之前秦可卿托梦嘱咐王熙凤置办的祭祀祖产田庄勉强度日了。随后,贾宝玉在北海静郡王的斡旋下无罪释放,但是贾宝玉心灰意冷,加之无法抑制对林黛玉的思念,不辞而别出家了,薛宝钗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弃妇。

    这个时候,假惺惺的贾雨村来上门提亲了,这个畜生,和小说开篇一样,非但没有救香菱,反而能够装作好人,去向甄家的丫鬟提亲。这次也一样,甄家的丫鬟娇杏也就是贾雨村的原配夫人死了,于是,不知廉耻猪狗不如的这个杂种,又来王夫人那里假装问候,顺便提亲了,薛宝钗是弃妇了,贾宝玉离家出走出家一两年了,薛宝钗的未来和去留是个问题,贾雨村此举,以帮助王夫人解决难题的名义,实则要满足自己的狼子野心,那就是不仅要取代贾府,而且要睡贾府的女人!这个王八蛋!贾雨村以为以自己现在的身份,娶个弃妇为妻,已经是很给贾府和薛宝钗面子了,王夫人和薛宝钗肯定屁颠屁颠的答应。

     此际一筹莫展的王夫人听了贾雨村的求婚,倒是愿意,她也觉得已经很对不起薛宝钗,这样一来薛宝钗也算是有个依靠了。但是,毕竟前面她和薛姨妈逼着薛宝钗做的事情都伤害了宝钗,加之这毕竟是妹妹薛姨妈的女儿,她没敢擅自做主,一是征求宝钗的意见,二是征求薛姨妈的意见。薛姨妈倒也觉得不失为一个好的出路,但是却遭到了薛宝钗的坚决反对,贾雨村那样的忘恩负义的猪狗,岂入得了薛宝钗的法眼!?王夫人和薛姨妈看到薛宝钗如此坚决,也不敢再强求,但是,现在的贾雨村也不是可以随便得罪的人物啊。还是薛宝钗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选择回到薛家,并发誓终生不嫁,然后一心一意的去帮助母亲薛姨妈对抗泼妇夏金桂去了。

    这样一来,贾雨村内心虽然恼怒,但除了能称赞薛宝钗贞节之外,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而且,他也不至于贾府求亲不成,再去薛家求。脸面这厮还是要的。

    这,大概就是“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了吧?贾雨村表字时飞,钗暗指薛宝钗,从贾雨村的角度,就像他一厢情愿的以为娇杏看她几眼就是钟情于他一样,正如脂砚斋批语所说“今古穷酸,皆会替女妇心中取自己”一样,贾雨村(此时的贾雨村虽然发达了,但依然是个穷酸本色)也是意淫的以为,薛宝钗对他有意,是在等着他的。

    唉,这个狗东西,我又忍不住要爆粗口了。

    至于贾雨村的下场,我想也不会好,后起的贾兰是不会放过他的,贾兰中兴之时,就是贾雨村覆灭之日。

    而至于“玉在(木卖)中求善价”,也和贾雨村有关,不过,那是下一篇文章的事情了。

 
756、如何理解《红楼梦》里的“甄宝玉送玉”
 

    “甄宝玉送玉”是脂砚斋的一条批语,暗示八十回以后有这样一个重要情节,甄宝玉把“玉”给送回来了。这里关于“玉”的理解,按照刘心武先生理解,此玉即贾宝玉,贾宝玉第一次出家,路逢甄宝玉,被甄宝玉给劝回来了。但是,我不这样理解,小说里很明确,玉即指石头,不是指贾宝玉,联系小说里的“良儿偷玉”情节,甄宝玉所送之玉,应该就是那块玉石,而不是指贾宝玉此人。

     但是,即便这样理解,那块玉是怎么到了甄宝玉手里的呢?

     由于小说八十回以后的散失,不得而知,只能合理的推演。我当时推演的过程就是,此玉本是为体验富贵温柔风流来的,贾府被抄败落,贾宝玉穷苦潦倒,此玉势利,自己乾坤大挪移,跑了,跑到甄宝玉那里了。但是又遇到一个问题,甄家不是在贾府之前也被抄了吗?于是我继续“圆谎”,认为玉石不知道甄家被抄,所以误投那里。而甄宝玉得到玉,知道是贾宝玉的,也想见见贾宝玉,因此有送玉之举。

    很显然,这样的解说至少有两个漏洞:

    第一,高估了石头的神力,小说里说了,石头虽然有人的性灵,会说话,但不会变化,更不会闪展腾挪;

    第二,甄家之前已经被抄了,说玉石贪图享受跑到甄家,说不通。

    所以,说实在的,我很心虚,一直在寻找比较合理的解释。

    这次,分析脂砚斋的批语,重读《红楼梦》,在对第一回贾雨村所赋的两句诗“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有了新的理解之后,忽然发现了“玉在椟中求善价”和“甄宝玉送玉”之间的“草绳灰线绵延千里”的联系。这“玉在椟中求善价”就是“甄宝玉送玉”的原因啊。呵呵,曹雪芹用笔之狡诈,非常人可比也。

    那么,怎样理解“玉在椟中求善价”呢?

    1.在贾雨村的反水下,忠顺亲王借此喽啰了被王熙凤逼死儿子的守备、尤二姐的未婚夫张华、王熙凤曾经唆使杀张华灭口的旺儿等人,收集证据,重本弹劾贾府,致使贾府被抄;

    2.抄家的过程中,上至官员下至衙役,个个趁便浑水摸鱼,中饱私囊,而贾宝玉项上的美玉,就被一个小衙役给偷走了;

    3.小衙役随即将美玉转手换银子了,几经辗转,美玉流落到南京的玉石当卖行中,恰巧被甄宝玉碰到;

    4.甄宝玉早就听说过贾宝玉项上的美玉,今天一见,便有几分相信,更从商家口中知道是贾府失落出来的,于是认定就是贾宝玉的美玉;

    5.甄家虽被抄没,但由于之前得到过消息,曾经藏了些值钱的珍宝在很多亲戚家,也包括贾府那里,所以,被抄之后,也还可靠当卖珍宝度日;

    6.甄宝玉早就听说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贾宝玉,恨不得见,今见美玉,又想到贾府曾经与危难之中帮助过甄家,于是,痴性大发,将用于典当度日的几件珍宝换回了那块美玉,并决定亲自给贾宝玉送回去,于是,就有了“甄宝玉送玉”;

    7.甄宝玉送玉之时正值贾宝玉刚刚从狱神庙被无罪释放,见到甄宝玉,见到失落的美玉,不觉感慨万分,更觉窥破红尘看穿世事;

    8.贾宝玉送走甄宝玉后不久,就带着那块美玉,“悬崖撒手出而为僧”了。

    这就是我所推演的“甄宝玉送玉”及其与“玉在椟中求善价”的联系。这样的解释,既有小说和脂砚斋批语的线索,又比较合情合理。当否?

 
757、《红楼梦》其实还是老套的三角恋
 

    小说第一回,是脂砚斋批语最多最密集的章回了,因此可说的东西很多。

    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绛珠草修得女体人形,无以为报,终日缠绵纠结,恰好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所以绛珠草便随之下凡,以眼泪还他灌溉之恩,是为“还泪”。

    就在这一段故事的结尾,小说原文是这样说的:“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关于这句话,脂砚斋有批语:

    “馀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

     这句批语的意思,就是说,在这里,从未提及别人,那怕薛宝钗,其实这部小说的全部的主角,就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啊。

     这个是关于小说题旨的一个重要概括。

     关于《红楼梦》题旨,历来说法多多,什么表现四大家族衰灭进而表现封建主义的没落呀,什么表现反清复明呀,什么表现清宫秘史呀,什么表现曹家之隐情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在这里,脂砚斋批语告诉我们了,这部小说的主角啊,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表现他们的爱情的,基本没其他人什么事儿,要有,也是“陪他们”的,是陪衬,是配角,因此,可以认为,曹雪芹的初衷,脂砚斋的原意,《红楼梦》既没有那么弘大,也没有那么深奥,它就是一部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的爱情的小说而已。那怕八十回后,林黛玉死了,故事还在继续,但那些故事,其实还是在表现和衬托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思念的,思念不胜,便“悬崖撒手出而为僧”了。

    紧接着,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过节的时候,又借贾雨村之口,说了两句诗,所谓“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关于这两句诗,我已经分析过了(参见拙文《如何理解红楼梦里的甄宝玉送玉》、《贾雨村曾欲强娶薛宝钗为妻》),此处不再赘述。我今天要说的,是脂砚斋对此的批语。脂砚斋在此处写道:

    “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这条批语,就把之前的批语联系起来了。这下,关于《红楼梦》的题旨,很清晰了,其实就是主要表现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但是,中间插进去个薛宝钗,而且成了贾宝玉的妻子,说穿了,《红楼梦》其实还是老套的三角恋。这么想,似乎有点失望,我们伟大的《红楼梦》,竟然是这样的?

    但其实仔细想想,这又有什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爱情是几角恋,而在于怎么写,写得是否高妙,只要写得高妙,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以及与薛宝钗的婚姻,同样是伟大的。只是后来诸如才子佳人小说啊,言情小说啊,把这个三角恋的名声搞臭了,但其实这和三角恋无关,和作者的笔力和心血有关,不要以为谈恋爱是轻轻松松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是用心血用眼泪用青春用生命来谈的,曹雪芹也是用血泪和生命来写的,所以《红楼梦》才如此深邃和伟大。那些不疼不痒的爱情以及矫揉造作的意境,关键点在于,作者他妈的就是在装逼,呵呵,所以,烂了爱情小说的名声。

    世界上伟大的爱情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苔丝》、《还乡》、《简爱》、《呼啸山庄》等等等等,那一部不是世界级的名著?它们的伟大,不因为他们只谈爱情,只因为他们用情也深,不管是写的还是在小说演的。

    所以,《红楼梦》的伟大,不在于题旨有多么的高远,而在于,它写尽了爱情之百转千回悲欢离合和缠绵悱恻,让你求生不得欲死不能。

 
758、贾宝玉“出家”与薛宝钗“回家”
 

   现在看来,小说第一回,贾雨村和甄士隐喝酒的时候所占的两句诗“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是含有一系列重大暗示的。包括我之前说了的,八十回贾府被抄后通灵宝玉的曲折经历,甄宝玉送玉,以及贾雨村对薛宝钗的企图心和薛宝钗的反对,说穿了,这两句诗,不仅仅说的是贾雨村和贾宝玉薛宝钗夫妻俩的纠葛,更展示了一种结局和走向,那就是贾宝玉的出家和薛宝钗的回家。

    拙文《如何理解红楼梦里的甄宝玉送玉》以及之前的很多博文都说了,贾府被抄,通灵宝玉丢失,贾宝玉下狱,而且抄家为了显示突然性和一网打尽,一般都会选择在夜晚,按照贾宝玉睡觉的习惯,这个时候,通灵宝玉是被取下来包好放在枕头底下的,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是很可能被抄家的小衙役顺手偷走的。所以,通灵宝玉就这么丢失了,而贾府和贾宝玉根本无法顾及,因为贾宝玉被抓走了,众丫鬟被充公了,谁来管?好在玉石的流落体现了一种神奇性,小衙役不识货,也怕被发现,匆匆出手,但为了卖个好价钱也曾夸口说此玉出自位高权重的贾府。之后辗转到了金陵玉石行。刚好被甄宝玉遇到,一是心有灵犀,二是识货认得是块好玉,三是玉石上的字,四是玉石行老板夸口出自贾府,五是甄宝玉早就听说贾府也有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宝玉,还有块宝玉,六是甄宝玉虽和贾宝玉未曾谋面,但早已经惺惺相惜,加之贾府曾经帮甄家藏匿珍宝,现在甄家就靠这些珍宝典当度日,为报贾府之恩,也为见贾宝玉一面,甄宝玉痴性大发,以家里的几块珍宝换得通灵宝玉,亲自送来都中,而此时贾宝玉刚刚在北海静王的帮助下无罪释放,于是甄宝玉见到了贾宝玉。

    甄贾宝玉相见,通灵宝玉失而复得,令贾宝玉感慨良多,本来,贾宝玉就不稀罕这玉,丢了也无所谓,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更彻底的怀念林黛玉。可是,世事难料,通灵宝玉又回来了,而且是甄宝玉送来的。面对佩戴金锁的妻子薛宝钗,更令贾宝玉想起曾经的金玉良缘的痛楚来,更加深了他对林黛玉的愧疚和思念,所以,不久以后,贾宝玉就带着通灵宝玉出家了。注意,这样一来,金和玉就不在一起了,就分离了,就不是良缘了,就是悲剧了。王夫人成功实施的阻挠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的其实已经得逞的金玉良缘的阴谋再一次被彻底粉碎了,这次粉碎的不再是贾母了,而是她的儿子贾宝玉。贾宝玉带着通灵宝玉离开,彻底实现了“玉”对“金”的分离,完成了对林黛玉的爱情誓言的承诺。这就是他在梦中曾喊过的,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偏信木石前盟。

    以上,就是“玉在椟中求善价”所关联的含义,这里的玉指的是通灵宝玉,这里的椟中指的是玉石行,这里的善价,就是指的甄宝玉发现玉石并赎回玉石呀,这当然是个很有善意的行为,由此甄贾宝玉得以相会。

    那么,“钗于奁内待时飞”所隐含的含义呢?

    这个,拙文《贾雨村曾欲强娶薛宝钗为妻》里基本说了,这里做个完善和补充。

    贾府被抄,败落,贾雨村是忠顺亲王的干将之一。贾宝玉出家的消息轰动了整个都中,从此,薛宝钗成为尽人皆知的弃妇。这样的境遇令薛宝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甚至是耻辱,她并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贾府对不起贾宝玉甚至是林黛玉的事情,她是在林黛玉死后才和贾宝玉成亲的,她是被王夫人和薛姨妈要求和贾宝玉结婚的,结婚之后因为贾妃和贾母重孝在身没有同房。然后就是抄家,贾宝玉下狱,好不容易贾宝玉回来了,却又不辞而别,出家了。薛宝钗有什么错?一丁点儿错也没有。可是她却要承受这些。

    狡猾的贾雨村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刚好他的原配夫人原来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已经死了,于是,他心生一计,以慰问老东家的方式探望邢夫人和王夫人,趁机提出想娶薛宝钗为妻的想法。对于贾雨村这位“奸雄”(参见拙文《谁是《红楼梦》里的“奸雄”?》、《《红楼梦》里贾雨村和贾府的瓜葛 》)来说,扳倒贾府还不算,他还要睡贾府最美丽的女人。可是,这些是贾雨村阴险龌龊的内心,贾家并不知道。相反,对于王夫人来说,这倒是个可以避免薛宝钗更不幸的办法,但她不敢一个人做主,薛宝钗毕竟是自己亲妹妹的女儿,之前因为她的主意,薛宝钗已经很受伤害了,于是她征询妹妹薛姨妈和薛宝钗的意见。王夫人和薛姨妈这些女流之辈,并不知道贾雨村暗中做下的勾当,但以薛宝钗的智慧,是隐隐感觉到贾雨村的龌龊的,薛宝钗坚决反对,同时为避免惹恼贾雨村,薛宝钗让王夫人写休书一封,把薛宝钗送回薛家,而薛宝钗又对母亲发下终生不嫁的誓言,宁愿做一个老姑娘陪伴母亲,终了一生。

    这样,贾雨村除了称赞薛宝钗守妇道贞洁之外,内心恼怒也没有办法。就这样,薛宝钗有带着香菱离开贾家,回到了薛家。薛宝钗的回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家,她虽然嫁给了贾宝玉,但始终没有真正成为贾家的人,她没有和贾宝玉同房,没有得到贾宝玉的爱,还被抛弃了,这样的婆家,那里是薛宝钗的家呢?所以,薛家才是薛宝钗真正的家,才是薛宝钗的归宿。这正应了“金簪雪里埋”的偈语啊。

    所以,八十回以后,贾府被抄之后,贾宝玉和薛宝钗夫妻俩的结局,就已经基本清楚了,丈夫为了践行自己对情人林黛玉的诺言,出家了;而被离弃的妻子薛宝钗为了保全自己的贞洁和名誉,回家了,回到了薛家。

    出家,是为了忠于爱情;回家,是为了保全名节。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其实和他们的人生信仰密切相关,尽管,他们都已经是浑身血淋淋的伤口了,却不得不打起精神,走完余生。

    唉,一个出家,一个回家,这就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这对夫妻的悲剧结局,所谓“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大概就是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结局吧?

   至于,小说第一回曹雪芹就颇费了点笔墨描写的娇杏和贾雨村的婚姻,我想不会白写的。八十回以后,娇杏怎么死的?为什么死?这和香菱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咱们随后再说吧。

759、《红楼梦》里的香菱原本根红苗正
 

    小说第一回,有三处批语说到甄英莲也就是香菱,非常重要。

    第一处,说甄士隐的妻子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仪”。此处批语曰:“八字正是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

    第二处,写甄英莲的父亲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此处批语曰:“总写香菱根基,原与十二钗无异。”

    第三处写甄士隐看中贾雨村的才学,“常与他交接”。此处批语曰:“又夹写士隐实是翰林文苑,非守钱虏也,直灌入'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回。”

    这三处,表面上都是写香菱的父母的,但其实都是在暗写香菱。

    第一条批语,写香菱之性情温和知书达理,遗传自她的母亲封氏;

    第二条批语,写香菱的出身,其实也不低贱,和十二钗正册的人物原也一样,是小姐。只是后来被拐,被薛家买为奴,做了薛蟠的小妾,才溺没了她的出身;

    第三条批语,写香菱的上进好学,爱好诗词,实在遗传自她的父亲甄士隐,本身就是学问人品一流的翰林人物,暗指香菱在大观园苦学诗歌技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不凡的遗传基因的。这个“翰林文苑”可能有两指:一指现实原型的甄士隐可能曾经官至翰林,后来退隐;二指甄士隐学问人品,飘逸不拘,有翰林之风。

    结小说的相关叙述,综合分析这三条批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香菱出身并不低贱,原本也是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小姐们一样,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

    2.如果香菱不是被拐卖为奴,最后成为薛蟠的小妾,香菱也是可以名列正册的,反言之,香菱名列十二钗副册之首,是因为她后来被卖为奴了,成为妾。这似乎又涉及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的入选标准,难道所谓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又副册真的就是按照主子夫人小姐、妾和丫鬟来划分的吗?

    3.香菱的性情温和、知书达理,虽然在前八十回尤其是七十到八十回有所表现,但是,我以为表现得不够,理由如下:

     一来入选金陵十二钗的不管是主子夫人正牌小姐还是妾还是丫鬟,都是和贾宝玉或血缘很近或关系匪浅的人物,何况香菱是副册的头牌?而前八十回,香菱和贾宝玉的关系才刚刚开始;

     二来香菱的性情温和知书达理,在前八十回虽有表现,但表现得也不充分。

    如此种种,使我相信,八十回之前,香菱被薛蟠和夏金桂迫害,虽然得了干血之症和轻度的抑郁症,但并不会马上就死,而是正如我分析的那样,在薛姨妈认可、薛宝钗接受了香菱之后,香菱的薛蟠的妾的身份就此结束,她重新成为丫鬟,而且是薛宝钗的贴身丫鬟了,和莺儿一样了。

    因此,八十回后,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之后,作为薛宝钗的贴身丫鬟的香菱和莺儿一样,是跟着薛宝钗嫁过去了的。薛宝钗这样做一是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二是就是要刻意保护香菱,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不带走香菱,香菱就是死路一条。

    而且,嫁过去以后,和薛宝钗一样,和贾宝玉是有很多故事交集的,证据我说过了,就是贾宝玉和冯紫英、薛蟠、蒋玉菡他们聚会,贾宝玉的唱词,有整日对着“菱花镜”的词句,其实就是暗指香菱后来随薛宝钗嫁过去了,曾经和贾宝玉朝夕相处了一段日子,还有贾宝玉和香菱的夫妻穗并蒂莲的过节等等,无不暗示着这样的可能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前面的博文,这些都详细分析过的。

    所以,正因为香菱原本根红苗正出身小姐,正因为香菱和贾宝玉其实还有一段情感过节,所以,贾宝玉才会对香菱就像对薛宝钗一样感觉到对不住她们,因为他终于按耐不住对林黛玉的思念,不辞而别,离家出走,出家当和尚去了,抛弃了薛宝钗、香菱和莺儿。

    事实也如此,贾宝玉出家后,面对贾雨村的逼迫,薛宝钗只得再度回到薛家以自保,就这样,香菱和莺儿又回到了薛家,香菱的苦难从此又开始了,直至被夏金桂更加疯狂的折磨而死。

    贾宝玉是对不住香菱,香菱之所以名列十二钗副册之首,其实就是贾宝玉愧疚的反应和补偿。而由此,我相信,十二钗又副册里面,肯定是有能说会道、心灵手巧的莺儿的一席之地的。

    还有,贾雨村为何想到娶薛宝钗?和香菱又有什么关系?香菱的身世是怎样被还原的?和贾雨村的妻子娇杏有没有关系?这些问题,吸引着我继续深入的探究下去。

 
760、薛宝钗香菱贾雨村和娇杏的情感纠葛
 
 

    一直以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八十回以后,薛宝钗的命运是如何与贾雨村发生纠葛的(钗于奁内待时飞)?香菱的命运又是怎样的百转千回?最终死于非命。还有,贾雨村的结局是什么?小说开始的时候,他是一个那么重要的人物,而在前八十回,自从葫芦案之后,他就成为了一条“隐线”,只是时不时露个脸了,还是在别人(贾政贾宝玉贾琏贾赦)的口中,这个人物,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在散失的部分,就如他在小说“起”时的关键作用一样,在小说“结”的时候,他的作用也不会小。还有娇杏,一个甄家的丫鬟,曹雪芹也是用了些笔墨的,这些笔墨不会白白浪费,浪费了,也就不是曹雪芹了。

    那么,这几个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感情纠葛呢?

    关于分论点,已经在之前的博文中论述过了,今天是综合,是个整合,所以,为了叙述的便利,很多解释性的东西就不说了,大家自己去看吧,这里只说结论。

    第一,贾雨村看到贾府靠山贾妃难产而死,贾母惊悸猝死,风雨飘摇,遂反水投奔忠顺亲王,助忠顺亲王上本弹劾贾府,呼应了小说开篇贾雨村“莽、操遗容”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奸雄”本色;

    第二,贾府被抄,贾赦贾政贾珍贾宝玉贾蓉王熙凤一干人等下狱,邢夫人王夫人带领一般孤儿寡母迁居贾府的祭祀祖产田庄度日,通灵宝玉在查抄中遗失;

    第三,贾宝玉在北海静王的斡旋下无罪释放,回家后面对妻子薛宝钗,以及作为丫鬟伺候他的香菱和莺儿,百感交集,没想到,以前的种种玩笑,都成真了。可是,此真非彼真,看到香菱,贾宝玉更加思念逝去的林黛玉。之后,又经历了“甄宝玉送玉”和通灵宝玉的失而复得,见到了和自己几乎是幻象的甄宝玉,贾宝玉感概万千,终于看破红尘,不辞而别,出家为僧了;

    第四,反水害了贾府的贾雨村使用一贯的伎俩,又当婊子又立牌坊,听到贾宝玉出家的消息,乘机以慰问为名,带着夫人娇杏去贾家慰问。其时贾环贾兰已经稍稍成人,由他俩接待贾雨村,而娇杏则深入后院和邢夫人王夫人攀谈,并进一步慰问薛宝钗。不想一见香菱,大惊失色,那眉间的胭脂痣,一颦一笑,让她想起了什么,于是,细细探问,方知是旧主甄士隐封氏的女儿甄英莲,娇杏百感交集,当年甄家不但对娇杏甚好,而且娇杏也时常照顾香菱,很有感情。娇杏不由得抱香菱而痛哭,说出香菱的身世,由此香菱也才得以知道自己的身世,父母是谁,家住哪里。贾家一干人等,也才真正了解香菱的身世,百感交集。只可惜,她的母亲封氏也已经去世了;

    第五,娇杏一介女流,并不知道当年贾雨村葫芦案对香菱见死不救以及暗中迫害贾府的事情,回家后,她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丈夫,央求丈夫务必看在甄家对他和自己的恩情上照顾贾家照顾香菱,贾雨村假意答应。别的不说,贾雨村虽然坏,但对于妻子还是很好的,更何况娇杏为贾雨村生了个儿子;

    第六,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半载,娇杏染病不治,行将就木,临死之前,娇杏贤惠,奉劝丈夫贾雨村还是再续一妻室,并暗示贾雨村,她看薛宝钗很好;

    第七,娇杏此意,从她这方面,一是想帮助贾家;二是想帮助薛宝钗,让她日后有个依靠;最主要的,三是这样一来,可以名正言顺的帮助香菱,以报甄家之恩请;

   第八,贾雨村虽然伤感,答应了。但他的想法也许与妻子不同,他想的不仅仅是要取代贾府,还要睡贾府的女人,甚至香菱;

    第九,娇杏死了,不到一年半载,贾雨村就上门提亲了,前面说过了,结果遭到了薛宝钗的严词拒绝,而且,为了自保也为了不得罪贾雨村,薛宝钗自求贾家休妻,带着香菱和莺儿,回到薛家,陪伴母亲,对抗泼妇夏金桂了。得知自己身世的香菱,更加的万念俱灰,觉得活着了无生趣了,而回到薛家,她的大悲剧也才拉开序幕。

    这就是我推测的薛宝钗、香菱和贾雨村和娇杏的感情纠葛。

 
761、《红楼梦》其实是一场游戏而已
 
   这话说起来有点吓人,但仔细想想,其实挺有道理。如果说《西游记》是如来佛祖导演的一场取经大戏,那么,《红楼梦》就是警幻仙姑导演的一场情感大戏。

    不信?我们就来分析看看。

    第一,无缘补天的石头,修炼得通了灵性,是谁偶然走到石头身边“高谈快论”,大谈人间荣华富贵,使得石头打动凡心的?

    一僧一道也。

     第二,是谁答应了石头的请求,把石头变化成一块美玉,携它来到凡间的?

     还是一僧一道。

     第三,那么,这一僧一道要带这块石头怎样下凡呢?

     小说原文:

     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 ,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 尚未投胎入世. 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 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 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 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 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 , 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也偿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原来,一僧一道是要把这块石头参杂进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下凡投胎事件中去。

    这样,就引出了很关键的人物警幻仙姑。

    第四,那么,警幻仙姑是干什么的呢?

    从上面一僧一道的对话可以看出,神瑛侍者和绛珠草在人世间的纠结这事,还真是警幻仙股有意这么做的。为什么?

    1.警幻仙姑洞察神瑛侍者和绛珠草在西方灵河之畔的情感纠结;

    2.神瑛侍者打动凡心,要转世投胎,归警幻仙姑管,所以在警幻仙姑那挂了号;

    3.神瑛侍者下凡,本来没有绛珠草什么事,是警幻仙姑主动征求绛珠草意见的,所谓“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这其实就是警幻仙姑给绛珠仙子出主意啊,你不是纠结于无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吗?现在机会来了,神瑛侍者要下凡了,你不如趁这个机会,也下凡,把他对你的恩情了结掉;

    4.绛珠仙子同意了,决定也随之下凡,把一生的眼泪还给神瑛侍者,以报答之前的灌溉之恩。

    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前世的冤孽,但是,这个转世为报的计划,其实是警幻仙姑出的。因为一是神瑛侍者下凡,并没有约着绛珠仙子的意思,二是绛珠仙子虽然感念于神瑛侍者的恩情,但也并不知道神瑛侍者要下凡,是警幻仙姑有意告诉她的,三是绛珠仙子虽然觉得要报答神瑛侍者,但根本不知道怎么报答,下凡还泪的主意是警幻仙姑出的。

     第五,所以,通篇来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现世冤孽,就是警幻仙姑一手导演的。

     第六,但是,我知道,有人要问了,那么,一僧一道呢?一僧一道和警幻仙姑什么关系?我告诉你,这一僧一道其实就是警幻仙姑的小喽啰,跑腿的。说好听一点,警幻仙姑是导演,这二位是执行导演。不信,请看:

     1.一僧一道要让石头下凡,必须通过警幻仙姑,原文:

     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2.一僧一道把石头到太虚幻境交割给警幻仙姑之后,作别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只听道人说道: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 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

    看到没有,一僧一道的所有作为,都是按照警幻仙姑的指示,去超度人,积累功德,最后也也要去太虚幻境那儿去“销号”的。由此可知,所谓这一僧一道度化石头,然后到人世间度化甄士隐,出面保护贾宝玉等等,都是受警幻仙姑指派,确保这还泪行为的完成,确保一干风流冤鬼完成人世间的浩劫,最后一起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姑那儿销号的。

     第六,就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也是警幻仙姑一手安排的,请看: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矣 . '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 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

    看到没有,贾宝玉的太虚幻境之旅,其实是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魂魄之托一手安排的。

    这样一来,事情就很清楚了。

    1.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转世,演绎一段风流千古的还泪爱情,是警幻仙姑亲自导演的,由此引出的“多少风流冤家来”,也是警幻仙姑安排的;

    2.一僧一道度化石头,表面是无意的,其实也是精心安排的,是一僧一道受警幻仙姑的指使做的;

    3.警幻仙姑精心安排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现世爱情,同时引出薛宝钗、尤二姐、尤三姐、王熙凤、秦可卿、晴雯等等等等这些相关的风流冤案来,这些冤案,最终都要到警幻仙姑那去销号的,这个小说中屡有表现;

    4.一僧一道度化众人的行为,其实也是警幻仙姑安排的,因为一僧一道度化完众人,也是必须到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哪儿去销号的。

     如此一来,真相大白了。所谓的“红楼一梦”,木石前盟还泪神爱情也好,金玉良缘有缘无份也好,王熙凤秦可卿二姐三姐晴雯等等等等诸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警幻仙姑事先安排好的,不过是人世间一番“劫难”而已。
    这其实就是警幻仙姑,事先策划好安排好早已经定下了方案怎么开始怎么结束的一场游戏而已。尽管,是一场空前绝后感天动地的伟大的游戏。
 
762、《红楼梦》里“三秋”叹“三春”
  

    我等愚钝,不是脂砚斋提醒,简直看不出来,《红楼梦》的整体构架,精巧之极,竟然有“三秋”叹“三春”的结构。

    看第一回,中秋之夜,甄士隐爱才,邀请贾雨村前来赴宴。甄士隐来之前,贾雨村“对月有怀”,占诗一首,所谓: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 先上玉人楼.

    其后和甄士隐畅饮,又“对月寓怀”,口占一首,所谓: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就是在这里,有批语:“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这条批语,怎么理解?

    第一,所谓“用中秋诗起”,好理解,小说第一回,“又是中秋佳节”,甄士隐宴请贾雨村,贾雨村口占诗两首,用贾雨村的飞黄腾达之象暗喻贾府的再度鼎盛风光(贾元春成为皇妃),这就是所谓的“起”;

    第二,那么,何谓“用中秋诗收”呢?

    第七十六回,贾府中秋夜宴,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凹晶观联诗,后妙玉加入,做整理和收尾,蔚为大观。所谓“用中秋诗收”,应该就指的这里。因为前八十回大约从七十回开始到八十回,随着查抄大观园,撵走司棋、晴雯、芳官、四儿、入画,贾探春掌框王善保家的和晴雯死,贾迎春出嫁以及香菱遭到薛蟠夏金桂的折磨和休弃,悲剧的主调渐渐明显。八十回以后,主调就是贾探春远嫁、贾妃难产死、贾母惊悸死、贾迎春死、林黛玉死、惜春出家、抄家、下狱、巧姐被拐、出家、香菱死、薛宝钗死等一连串的悲剧和覆灭了。所以,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史湘云和妙玉的中秋联诗,就是“收”;

    第三,那么,何谓“又用起诗社于秋日”呢?

    这当指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观园的诗社,原来也是在秋天结社的,这就是所谓的“起诗社于秋日”了。

    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三秋”了,贾雨村诗起中秋,大观园诗社起于秋天,林黛玉史湘云妙玉收诗于中秋。

    那么,何谓“三春”呢?

    关于这一点,我本人早有论述,不敢苟同于刘心武先生三春即三年的意思,我以为三春即指元春、迎春和探春这三位女子(参见拙文《《红楼梦》“四春”新解》、《红楼梦之何谓“三春去后诸芳尽”》)。

    小说第五回贾元春、贾惜春的判词以及曲子里都曾经说到“三春”,请看:

第一次是说贾元春,有“三春争及初春景”之语;

第二次是说贾惜春,有“勘破三春景不长”之语;

第三次是说贾惜春的,“将那三春看破”。

所谓三春争及初春景,意思是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怎么能够有大姐元春的风光和富贵呢?显然,这里的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和惜春。

而所谓勘破三春景不长,意思是惜春看到了三位姐姐元春、迎春和探春好景不长的悲惨未来。这里说的三春是指元春、迎春和探春。至于“将那三春看破”,本来就是红楼梦曲子里进一步阐释“勘破三春景不长”的,所指应该是一样的,都是指的惜春的三位姐姐元春、迎春和探春。而综合考量:

1.从悲剧发生的顺序看,一定是贾迎春嫁中山狼、贾探春远嫁番邦和贾元春难产而死在前,所以才有贾惜春的“勘破三春景不长”的大彻大悟的;

2.相比于贾元春的难产而死、贾迎春的被中山狼折磨而死和贾探春的远嫁番邦,按照小说和曹雪芹的价值观,贾惜春出家算是超脱,算是得了善果,第五回红楼曲里关于贾惜春的就是以“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结尾的,说明贾惜春虽然生逢俗世的悲剧,但和贾宝玉一样,是得了善果的。

所以,这里的“三春”,感时伤怀,主要指的最为悲剧的贾元春、贾迎春和贾探春。这就和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对上了,贾惜春的悲剧,属于“诸芳尽”的范畴,而“三春过后”指的就是惜春的三位姐姐的悲剧预示着贾府的覆灭和“诸芳尽”了。

因此,脂砚斋批语所揭示的《红楼梦》的所谓“三秋”叹“三春”,其实就是用一种小说结构方面的“三秋”的安排,即第一回、第三十七回和第七十六回的“三秋”事件,来预示三位人物即贾元春、贾迎春和贾探春“三春”的悲剧。这样的以结构设计作为修辞手法来暗示人物命运的手法,真的是闻所未闻,古今首创,曹雪芹这厮,怕是占尽了天下文曲之气韵、古今文章之精华了,才能想出这样的点子来!?

晚生三拜九叩,三呼万岁而不过也。

763、《红楼梦》批语伪批太多
 
   《红楼梦》批语,以脂砚斋、畸芴叟为主,这两个人是不是一个人,还值得研究。这姑且不论。但除却这两人之外,明显违背曹雪芹原笔原意,甚至和脂砚斋畸芴叟相左的批语,实在太多太多。这不,仅仅第一回,里面就充斥着太多太多的伪批,胡说八道,别有用心,混淆视听,使得整个《红楼梦》批语鱼龙混杂,莫衷一是。

    不妨来看看。

    关于贾雨村的,之前我们已经分析过,脂砚斋批语里已经有谓贾雨村“今古穷酸色心最重”,“是莽、操遗容”,“今古穷酸,皆会替女妇心中取自己”以及“奸雄心事不觉露出”等等,皆是批谤贾雨村不是个东西的。

   但是,还有一些批语,用句短促,见缝插针,不作分析,只是定性,而且时时处处和上述批语唱反调,针锋相对,明显违背曹雪芹原笔原意,一看便是伪批。因为只是一回,不妨例举出来,曝光之,腐烂之,遗臭之。

    1.写甄士隐邀请贾雨村中秋之夜喝酒,贾雨村“笑道:'既蒙厚爱,何敢拂此盛情.’”心安理得,不知感恩时,有这样的批语“写雨村豁达,气象不俗”。

    你妈,这也是气象不俗?这是吃白食沾腥光的心态。可见批此语者也是个常常混吃混喝白吃白喝的二货,却来此假充斯文。这也罢了。

    2.写甄士隐慷慨资助贾雨村白银五十两,冬衣两套进京赶考,贾雨村的表现“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厮的批语又来了“写雨村真是个英雄。”

    哦,不知道感谢,不知道感恩是真英雄,那关公成什么了?成假英雄啦?

    3.写贾雨村怕甄士隐酒醒后反悔,急急忙忙走了,竟然不告别,又有批语道“写雨村真令人爽快。”

    哦,却原来,受人钱财,不用感谢,不辞而别,这叫爽快?我又想爆粗口了。

    4.写贾雨村做了官,大街上见到娇杏,脂砚斋或者畸芴叟的批语是:“所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也。”辛辣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可是,就在这条批语前面硬生生加入一条批语是“雨村别来无恙否?可贺可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一副小人恬不知耻的嘴脸!

    所以,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必须看到,在《红楼梦》的流传和阅读过程中,读过批过小说的人千千万,不仅有脂砚斋、畸芴叟这样和曹雪芹意境相通惺惺相惜的高人妙评,也有如上述这几乎就是出自一人之手的,恬不知耻,龌龊无德,下流卑鄙的懂几个字会几行歪诗的无赖流氓文人的捣乱,他们把曹雪芹恨的批的,看做是赞的美的,把恩将仇报占便宜吃白食看做潇洒不拘。

    这类批语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第一,和曹雪芹原笔原意以及脂砚斋、畸芴叟批语观点相左为快事,这本身就是一副流氓无赖相;

    第二,批语短促,只作结论,无任何分析,一来做贼心虚,二来也分析不出个什么名堂来;

    第三,此类批语就是要混淆视听扰乱是非曲直,通过《红楼梦》,把一种类似于厚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达给世人,用心极为下作和卑鄙!

    当然,第一回的伪批不仅仅这些,甄士隐出家之时,对于《好了歌》的“解注”,穿插其间的伪批,更是和脂砚斋、畸芴叟的批语混杂在一起,珠鱼难辨,大大的贻误了人们的判断。关于这个,我随后再说吧。
 

764、林黛玉晴雯“如何两鬓又成霜”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对于《好了歌》的解注,其间的批语,是最让人疑惑多多的。今天先说其中一句: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批语:宝钗、湘云一干人。)如何两鬓又成霜?(批语:黛玉、晴雯一干人。)”

    关于这两条批语,第一个疑点就是,怎么会一句话说了两群人?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本身是一句很连贯的话,应该所指的是同一个事物才对。我们看整个注解里面都是,一句话说一帮人,比如: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批语:“甄玉、贾玉一干人。”

    “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批语:“贾赦,雨村一干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批语:“贾兰、贾菌一干人。”

     等等,都是一句话指向一类人,通篇如是。唯独只有这一句,竟然是前半句说的宝钗湘云,后半句说的黛玉晴雯,这样批语,不能不令人生疑。

    第二点,前半句“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批语:宝钗、湘云一干人。)”倒也还说得过去,意思是薛宝钗和史湘云嫁人的时候,何等娇媚,但是后半句“如何两鬓又成霜?(批语:黛玉、晴雯一干人。)”就成问题了:

    1.整句话“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意思相当连贯,说的是年轻嫁人的时候是何等的娇媚,怎么到后来人老珠黄孤苦伶仃老无所依呢?

    2.无论按照何种逻辑来分析,林黛玉和晴雯死得都很早,晴雯十六岁死的,林黛玉死的时候最多也就十八九岁不会超过二十岁,怎么会“两鬓又成霜”呢?

    如果我理解力没问题的话,两鬓成霜指的是人老了,容颜也老了,两鬓斑白呀,那指的可是长寿啊?林黛玉和晴雯,长寿吗?

    这真的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了。难道八十回后林黛玉没死?还活得很长,直到两鬓斑白?难道晴雯又死而复活,也是活到两鬓斑白?《红楼梦》怕不是《聊斋》吧?

    所以,我要问:林黛玉和晴雯“如何两鬓又成霜”?

    这显然是后人,或者说某些狗屁不通的文人瞎批乱批的,不会是脂砚斋或者畸芴叟的批语。这是伪批。

    至于这句话是不是说的薛宝钗和史湘云,倒也还对的上。尤其是史湘云,嫁给卫若兰,卫若兰死后,被拐卖至烟花巷,偶遇贾宝玉,相依为命,直至“白首双星”,后自沉而死(参见拙文《《红楼梦》之史湘云结局猜想》)。

    薛宝钗呢?只有一种可能,她嫁给贾宝玉,贾宝玉离家出走后,为躲避贾雨村纠缠,回到薛家,和母亲薛姨妈、香菱、莺儿相依为命,和夏金桂对抗,直至香菱死、薛姨妈死和自己死,薛宝钗死的时候,因为忧愁和哮喘病的折磨,年纪轻轻,却早已经两鬓斑白,愁白了少年头。有这种可能(参见拙文《薛宝钗香菱贾雨村娇杏的情感纠葛》)。

    而说林黛玉和晴雯“如何两鬓又成霜”?就简直是瞎扯胡扯了。
 

765、《红楼梦》里柳湘莲真的做了强盗
 

    按照第一回甄士隐注解《好了歌》时的批语,柳湘莲是做了强盗的。原文如下: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批语:柳湘莲一干人。

    后人学者往往根据这条批语,认定八十回后,柳湘莲落草做了强盗。

    但是,关于这个结论,我觉得是疑点多多的。

    第一,训有方,小说里压根儿就没讲过柳湘莲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培养柳湘莲的。第四十七回,是这样说的:

    那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 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爽侠,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 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因他年纪又轻,生得又美,不知他身分的人,却误认作优伶一类.

    所谓“读书不成,父母早丧”,怎么个训有方?

    第二,关于柳湘莲的去向,小说前八十回是清清楚楚有交代的,与尤三姐的一场定亲误会,导致尤三姐自刎,柳湘莲悲痛之余,出家了。第六十六回的标题“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已经点题了。更有原文:

    湘莲反扶尸大哭一场.等买了棺木,眼见入殓,又俯棺大哭一场,方告辞而去.出门无所之, 昏昏默默,自想方才之事.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正走之间,只见薛蟠的小厮寻他家去,那湘莲只管出神.那小厮带他到新房之中 ,十分齐整.忽听环佩叮当,尤三姐从外而入,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柳湘莲泣道: "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妾不忍一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 "说着便走.湘莲不舍,忙欲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便说:"来自情天,去由情地. 前生误被情惑, 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说毕,一阵香风,无踪无影去了.湘莲警觉,似梦非梦,睁眼看时,那里有薛家小童,也非新室,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 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这段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柳湘莲斩断情丝,跟随跛足道人出家去了。我之所以如此长的引文,绝不是充字数,而是每每读到这一段,总觉得心酸,柳湘莲和尤三姐的自误与被误,还有尤三姐魂魄相告,简直写尽了人世间男女之情的真情与无情,可奈与无奈,欢喜与忧伤,真实与幻像,“妾痴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这句话,好深情,好绝情,好动情,好悲情,唉,不知不觉中,眼泪模糊了眼睛,爱情如斯,端的是让人肝肠俱断,肺腑俱裂啊。经历过此种感情大劫的柳湘莲,还看不破红尘,堪不破人生,出家之后,还会还俗,去当杀人越货的强盗!?去你妈的,打死我也不信!

    所以,第六十七回开始,曹雪芹似乎就是怕有些2B会瞎猜瞎说八道,所以再一次告诉我们:

    柳湘莲见尤三姐身亡,痴情眷恋,却被道人数句冷言打破迷关,竟自截发出家,跟随疯道人飘然而去,不知何往.

    一句“打破迷关”,一句“截发出家”,一句“飘然而去”,一句“不知何往”,还有什么歧义,还有什么可想,还有什么可续?没有了,柳湘莲的结局,就和秦可卿、金钏、晴雯、尤二姐、尤三姐一样,是已经完结了的,只等着和尤三姐一样“奉警幻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了。

    所以,关于柳湘莲,根本没有落草为寇之说,纯属瞎扯。很显然,这也是伪批。

    当然,所谓“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这句话,肯定是有所指的,至于所指为何,我们随后再说。

 
766、《红楼梦》里谁做了强盗
 

    我知道,在我否定了柳湘莲后来做了强盗的观点之后,我必须说出来,那么,到底是谁“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

    这个问题,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解决了。我以为,八十回以后做了强梁的,还是贾氏子弟,而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贾芹。

    而这个问题,是和拐卖巧姐的“狠舅奸兄”联系在一起的。我以为,参与拐卖巧姐的这位“奸兄”,就是第一回甄士隐关于《好了歌》注解里面所指的做强梁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贾芹(参见拙文《红楼梦之谁是拐卖巧姐的“奸兄”》)。

    说说理由吧。

    第一,所谓奸兄,必然是指贾氏子弟,贾芹也是贾氏子弟,和巧姐同辈,是堂兄妹;

    第二,贾芹之名的谐音,假情也,虚情假意的家伙,其实是贾芹;

    第三,为什么拐卖巧姐的奸兄不会是贾蔷、贾芸和贾兰呢?

    1.贾蔷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贾氏子弟里面仅次于贾宝玉的有情有义懂得真爱的男子,他和龄官的爱情是异常美好的,而且贾蔷也是很讲义气的,学堂里打架暗中帮助贾宝玉和秦钟;

    2.贾芸,也是曹雪芹正面塑造的贾氏子弟里面除贾宝玉外另一个有希望有前途能屈能伸懂世故,但却孝顺母亲,勇敢追求真爱的男子,八十回后他和小红有一系列勇敢的行为;

    3.贾兰,更不会是他,一是有李纨监管,二是其时尚小,三是贾兰虽然冷酷,但历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不会帮助人,也不会主动去干伤天害理的事情。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贾芹是贪婪而且早就有恶习的,这一点,体现在第五十三回:

    这里贾珍吩咐将方才各物,留出供祖的来,将各样取了些,命贾蓉送过荣府里.然后自己留了家中所用的, 余者派出等例来,一分一分的堆在月台下,命人将族中的子侄唤来与他们.接着荣国府也送了许多供祖之物及贾珍之物.贾珍看着收拾完备供器 ,垃着鞋,披着猞猁狲大裘,命人在厅柱下石矶上太阳中铺了一个大狼皮褥子,负暄闲看各子弟们来领取年物.因见贾芹亦来领物,贾珍叫他过来,说道:"你作什么也来了? 谁叫你来的? "贾芹垂手回说:"听见大爷这里叫我们领东西,我没等人去就来了."贾珍道:"我这东西,原是给你那些闲着无事的无进益的小叔叔兄弟们的.那二年你闲着 , 我也给过你的.你如今在那府里管事,家庙里管和尚道士们,一月又有你的分例外, 这些和尚的分例银子都从你手里过,你还来取这个,太也贪了!你自己瞧瞧,你穿的象个手里使钱办事的? 先前说你没进益,如今又怎么了?比先倒不象了."贾芹道:"我家里原人口多, 费用大."贾珍冷笑道:"你还支吾我.你在家庙里干的事,打谅我不知道呢. 你到了那里自然是爷了,没人敢违拗你.你手里又有了钱,离着我们又远,你就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这会子花的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 ? 领不成东西,领一顿驮水棍去才罢.等过了年,我必和你琏二叔说,换回你来."贾芹红了脸,不敢答应.

    这段话,可以体现出:

    1.贾芹贪婪,不知足,连贾珍也看不下去了;

    2.贾芹在贾琏那里当差,管理贾氏宗族的家庙,有分例,所谓分例就是工资;

    3.贾芹不仅有工资,而且还掌管这家庙和尚的工资,从中克扣;

    4.贾芹在家庙里充大爷,为所欲为;

    5.最可怕的就是,他还“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这里面就透露了,贾芹其实早已经和强盗土匪有了密切的联系,成为了赌友。赌钱需要钱,养女人甚至娈童,也需要钱,钱从哪里来?

    大家可以想想,贾府没倒台,贾芹还有差事有工资有黑钱支撑,一旦贾府倒台,他就失业了,没钱了,就得去找钱,于是,丧心病狂的事情就做出来了,那就是先伙同王仁拐卖巧姐,后又干了一连串坏事,最后干脆落草为寇,当起了强盗。

    因此,无论从那方面来看,第一回《好了歌》注解里说的“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指的就是贾芹。

    贾府的家教,算是严格的,不但是贾宝玉,其他贾氏子弟也是严格的,贾瑞就是一例。因此贾芹之流,也是受到过严格管教的,而且,上述这个场面,也是贾珍作为族长对于贾芹的一次教育,这就是“训有方”。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假情假意,虚伪贪婪的贾芹,居然对施恩于他给他差事的贾琏和王熙凤的女儿巧姐下手,而且还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最终落草为寇,去做强盗,做山大王了。

 
767、贾宝玉出家与甄士隐出家
 

    第一回临了,甄士隐受到疯跛足道人的点化,出家之时,有一条批语,提醒了我。原文: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批语:“走罢”二字真是悬崖撒手,若个能行。)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这条批语,让我想起了贾宝玉的出家,那里的批语是“悬崖撒手,出而为僧。”

    是啊,甄士隐的出家是否能够还原出贾宝玉出家的某些信息呢?我以为,是可以的。

    首先,甄士隐先是离家,然后才出家的。

    甄士隐的离家,极为短暂,是“可巧这日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然后遇到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然后注解,然后顿悟,然后出家。不管这个过程如何短暂,但肯定是分两个阶段的,一是离家,二才是出家。

    其次,贾宝玉其实也这样,先离家,后出家。

    依照甄士隐离家出来散步纯属无意的特点,我分析,贾宝玉当初不辞而被,抛妻弃母,离家出走,是一种寻求思念林黛玉的方式的本能驱使的,是无法承受的思念和痛苦造就的,当时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去那儿,要干什么。只是觉得家里是不可呆了。

    而离家之后,毫无生存能力的贾宝玉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乞讨为生,所谓“展眼乞丐人皆谤”。乞丐生涯对于贾宝玉来说,无疑是一种自虐式的救赎。

    而就在他离家四处流浪乞讨的时候,遇到了已经沦落为烟花女的史湘云。贾宝玉本欲用通灵宝玉为史湘云赎身,湘云不同意,用自己珍藏的当初贾宝玉送给史湘云的金麒麟和自己的金麒麟赎身,与贾宝玉相依为命,艰苦过日,这就是类似于甄士隐大火之后和妻子封氏日渐衰落不得不投靠岳丈那段艰难日子。依靠史湘云为妓攒下的银子,贾宝玉和史湘云相伴度日,结束了四处流浪乞讨的日子。就这样又度过了好多年,这就是第三十一回所说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参见拙文《贾宝玉送史湘云金麒麟是啥意思?》、《红楼梦》为啥有个妓女叫云儿?》)。

    第三,甄士隐被跛足道人点化,贾宝玉也是这样。

    很多年过去,贾宝玉和史湘云都已经是白发人了。注意,这个时候贾兰尚未发迹,李纨尚未死。一天,贾宝玉偶然的街上散步,遇到了和甄士隐当年极为相似的经历,他遇到了一僧一道,经点化,幡然醒悟,如甄士隐、柳湘莲一般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不知所终。贾宝玉此举,实则也是完成最后的劫难,他最终都要到警幻仙姑那里销号了结的。

    第四,而和薛宝钗一样面对着贾宝玉不辞而别的史湘云,也顿悟了,生活对于她来说已经了无生趣,于是,她在一个夜晚,沉塘自尽了,这就呼应了第七十六回她和林黛玉联诗时说出的名句“寒塘渡鹤影”,湘云以自沉寒塘来超度自己,了结冤孽,前往警幻仙姑那里销号去了(参见拙文《《红楼梦》之史湘云结局猜想》)。

    所以,贾宝玉此生,对不起两个女人,一个“金簪雪里埋”的薛宝钗,一个是“寒塘渡鹤影”的史湘云,而始终忠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冷月葬花魂”的林黛玉。真正的爱情,确实是自私的。忠贞的爱情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的,对此有情,只能对彼无情。贾宝玉为何叫“情不情”,了然矣。

 
768、《红楼梦》里贾赦“因嫌纱帽小”
 
   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注解《好了歌》,还有一个疑点。

    在说到“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时,批语曰:“贾赦、雨村一干人。”

    说贾雨村倒没什么,但是说贾赦就有些不妥了。

    第一,整部小说至少前八十回,虽然说贾赦袭了荣国公的爵位,但从未见贾赦有过什么作为和追求,也未见他采取过什么手段,只是一味的好色纳妾、收集古玩,一个如此没有上进心的人,怎能说他“因嫌纱帽小”呢?

    第二,第七十五回,贾府中秋赏月,关于贾宝玉贾环作诗,贾政和贾赦各有一段评论。贾赦的评论是这样的:

    贾赦乃要诗瞧了一遍,连声赞好,道: " 这诗据我看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 "

    从上述这段话来看,贾赦那里有一些功名心,不过是觉得顺势而为的好。什么“甚是有骨气”啦,什么“原不比那起寒酸”,什么“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什么“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都无不在告诉我们:

     1.贾赦为自己或者说贾府的侯门家世自豪而且满足,这就是他所谓的“侯门骨气”;

     2.贾赦认为出身侯门的子弟不必对于功名如此急不可耐,那样反而有失侯门气派,有辱侯门门第,要大气些,超脱些才好;

     3.贾赦因此瞧不起那些寒窗苦读求功名的;

     4.贾赦对功名原并不留意,不是那种一心一意谋官的人。

     因此,我以为此处的批语,也是有问题的。说贾雨村野心勃勃、千方百计想当大官往上爬是对的,但是,说贾赦想当官有野心,却是不对的。这所谓的“因嫌纱帽小”,没有贾赦什么事儿。

     当然,“因嫌纱帽小”的,除了贾雨村,肯定还有其他人,这个人是谁?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咱们随后再说。

 
769、谁是《红楼梦》里最爱做官的人
 

    小说第一回甄士隐关于《好了歌》的注解,一句“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批语云:贾赦、雨村一干人。我以为不妥,贾雨村可以这么说,贾赦可是毫无功名之心的(参见拙文《红楼梦里贾赦如何“因嫌纱帽小”》)。

     那么,这“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的人除了贾雨村,还会有谁呢?

     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贾赦的弟弟,贾政。

     我们来看贾政的一生,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为功名、仕途而努力着。

     第一,贾政年纪轻轻就走上仕途。

     小说第二回:

     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 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这段话透露出的信息是这样的:

    1.贾政自有就爱读书,古人读书为什么?只为功名;

    2.他父亲贾代善临死的时候给皇帝上了个奏本,除了贾赦世袭爵位以外,贾政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了,直接给了个官职,到工部实习做公务员了;

    3.贾政很争气,现如今已经做到员外郎了;

    4.我甚至疑心,贾代善这一本奏上去,所为就是贾政,因为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振兴家族的使命也落在贾政身上了;

    5.而贾政也很自觉的接受了这项使命,这也是他努力读书学习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尽量把官做大,好支撑贾府。

    第二,贾政为官,名声很好。

    小说第三回,写林如海对贾政的评价: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 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说明贾政做官,很是努力。

    第三,我们看贾政在长女贾元春做了皇妃之后的表现。第十八回: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 , 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 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 "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贾政告诫女儿,要小心谨慎的伺候皇上,不要记挂父母,这样贾府才有希望,其实还有很多言外之意,比如,贾府才能靠皇上的垂青而日益强盛,他贾政老爹,也才能官运亨通呀。

    第四,贾政对于保住官位非常在意甚至感觉到恐惧。

    第三十三回,贾政痛打贾宝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贾宝玉得罪了忠顺亲王,有可能连累贾政,所谓“,如今祸及于我”;

    第五,贾政如此努力,又有国戚的身份,虽然外放做过一任学政,但是,年岁已高却屡不见升迁。

    第六十八回,就这样写道: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 .

    这短短一句话,传达出来的意思是极深的:

    1.贾政为官不可谓不努力;

    2.贾政还是当今皇上的岳父,身份如此特殊;

    3.可是贾政兢兢业业大半生,却始终不得担任要职;

    4.所以,贾政开始感觉到灰心了,所谓名利大灰。

    这样的信息,说明贾政是很在意做官的,也是很想做官的,失望越大,说明当初的希望也就越大。

    第六,还有一点,贾政做官,是极其投入的,以至于几乎不管家事,家事都交给王夫人、贾琏、王熙凤去打理了。

     第七,还有贾政对贾珠、对贾宝玉甚至对贾兰的读书的在意和管教,都说明贾政很在意做官,也在意后代的做官。

     这种种迹象,都说明贾政应该是贾府里面最在意做官也最想做官的人。

     当然贾政做官,不仅仅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整个贾氏家族,这是他老爹贾代善赋予他的使命。

     而最终,虽然贾政恪尽职守的做官,但架不住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一干贾氏子弟的不争气,胡作非为,终于致使贾府被抄,贾政也跟着被牵连,下狱狱神庙。这贾政也是冤枉!

     所以,这里的“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即便要有所指,也应该是贾政、雨村一干人。

     而最可笑的,是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贾雨村本身就是个坏人,可是贾政却真的是个好人,伤天害理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可是,这又能怎样?大厦将倾的时候,政治斗争面前,管你好官贪官,一律不分青红皂白,拿下,这是贾政的悲剧,也是贾府的悲剧。

    于是,贾政就这样“因嫌纱帽小”,而糊里糊涂的“致使枷锁扛”了。唉,可悲可叹!  

 
770、王熙凤如何“送白骨”“卧鸳鸯”
 

    因为版本差异的关系,很多朋友告诉我,也有的版本是“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批语是说“黛玉、晴雯一干人”,而“如何两鬓又成霜?”批语是说“宝钗、湘云一干人”的。还有的朋友告诉我,他看到的版本是“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批语是说“黛玉、晴雯一干人”的。

    关于前两句所谓“脂正浓、粉正香”我明天再讲,为什么不会是黛玉和晴雯。今天讲后两句“送白骨”和“卧鸳鸯”为什么也不是林黛玉晴雯一干人。

    为什么呢?

    第一,如果按照“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批语是说“黛玉、晴雯一干人”的思路来理解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晴雯死了,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了,两人好不快乐,一对戏水鸳鸯,新婚之夜,恩爱无比,云雨无度。

    请问,这是我们所理解的贾宝玉和薛宝钗吗?

    关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生活,我说过多次,一是无性婚姻(因贾元春、贾母死贾宝玉重孝在身),二是贾宝玉始终念念不忘林黛玉,贾宝玉很痛苦,薛宝钗很痛苦,没那么快活,三是如果这么快活,贾宝玉就不是贾宝玉了,就是贾珍贾琏薛蟠之流了,薛宝钗也就不是薛宝钗了,是夏金桂了。

    所以,这样的批语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是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和薛宝钗的人格的极大的侮辱。

    第二,那么,这“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所指到底是谁呢?

    我用的版本,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我以为是正确的,批语为“熙凤一干人。”后面更有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为什么我说这样的批语比较贴切呢?

    1.这“熙凤一干人”指的是王熙凤、尤二姐、秋桐还有平儿;

    2.第六十五回,贾琏没有偷娶尤二姐之前,平儿是妾,尤二姐来,平儿退让了,秋桐再来,平儿还是退让了,这其中的悲苦,小说没写,也没人知道,其实平儿对贾琏是有情的,小说里也曾表现过的,平儿屡次暗助贾琏,贾琏也曾喜欢过平儿;

    3.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大恨,必欲除之而后快,再来一个秋桐,新仇旧恨,王熙凤怎能善罢甘休?

    4.王熙凤借刀杀人,在二姐面前充好,纵使秋桐侮辱和折磨尤二姐;

    5.尤二姐被庸医胡君荣用虎狼之药打下男胎一事,十分蹊跷,其实是王熙凤所为;

    6.尤二姐吞金自杀,贾琏悲痛,把帐算到王熙凤头上;

    7.贾琏薄情粗鄙,用情不专,先熙凤、平儿,后二姐秋桐,喜新厌旧,循环不已,与二姐相爱尚短暂,又搞上了秋桐;

    8.二姐死了,八十回后,王熙凤是不会留着秋桐的,肯定要收拾的,而从王熙凤直至下狱神庙尚在来看,秋桐也被王熙凤算计而死了。

    唉,不说了,小说里有,大家自去体会。所以,这两句话,正如批语所言,说的就是贾琏的内室,王熙凤、平儿、尤二姐和秋桐之间的算计与反算计(其实二姐也有算计,那就是等熙凤死了扶正,更何况她还差点生个儿子),折磨与反折磨,迫害与反迫害,退让与反退让,这些妻妾之间以及贾琏与这些个女人之间短暂的所谓恩恩爱爱、反目成仇的经历呀。

    不是吗?

    因此,所谓的“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应该这样理解:

    你王熙凤不是整死了尤二姐,不是把尤二姐“黄土陇头送白骨”了吗?那又能怎样?还有秋桐呢?贾琏和秋桐还打得火热呢。贾琏对于二姐之死的悲痛只是短暂的,很快的,贾琏就因为二姐的死,因为对熙凤的狠,因为对平儿的厌,和秋桐两个自在快活而“红灯帐底卧鸳鸯”了,又成了一对戏水鸳鸯了。

    这就是贾琏的“情”?王熙凤,纵使你用尽手段,如何能保住这样的“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之子】贾雨村曾欲强娶薛宝钗为妻
贾元春的判词和贾雨村的对联里,藏着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局
贾雨村曾欲强娶薛宝钗为妻
甄士隐和柳湘莲为什么双双出家?看透红楼梦结局,才知他们多重要
蚂蚁说红楼:“奸雄”贾雨村
红楼梦里很容易被忽略的五处细节,暗示贾宝玉在出家前曾沦为乞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