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赣江风雅

王建民

  日耀大江刘斌摄

  一

  “文化庐陵,山水吉安”,这真是吉安最好的代言词。

  在我看来,吉安灵气十分,赣江独占五分,井冈山、青原山、武功山、玉笥山各占一分,剩余一分群山众水共分之!且说赣江自赣州流入,经万安、泰和、吉安县、青原、吉州、吉水、峡江、新干,一路北去,最后汇入浩浩的长江,全长750公里,而吉安境内就占去近三分之一。江干两岸,支流无数,如筋似络,源源不竭,千百年来,滋润庐陵。

  1989年,在新干大洋洲江边的沙丘下,无意中惊现出一个宏大壮丽的商代青铜王国,面对这1368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人们无法想象3000多年前的赣江,是如何的一番光景。

  日耀江心,波光粼粼;风吹岸上,稻浪滚滚。赣江就这样从南往北,时而湍急,时而静缓,时而迂回,时而壮阔。因为水土丰沃,气候适宜,吉安自古为“江南粮仓”。元时之际,吉安赣州两地运往通州的漕粮占江西的二分之一。又因水陆发达,南宋时期,吉安的造船业亦居全国之冠。正是依着赣江的优势,永和镇因盛产瓷器,一时人多物胜,舟车频繁,集三街六市,汇四面八方,于宋时号称“天下三大镇”之一。你尽可以想象:一石石粮食从江上驶过,一船船陶瓷从江上驶过,一群群商帮从江上驶过,一队队木排从江上驶过……浩浩江面,千艘万艇,帆影蔽空,桨声起伏,那是何等的壮丽!一个个码头沿岸而立,一条条街市临江而起,成功了的仕子商贾们,从赣江水道,运回巨大的石础和木料,在江边构筑起一个个宏丽森肃的村落堂宇,他们精心布局,雕龙描金,用一块块巨匾镌刻下荣耀与辉煌,恋着这一江碧水,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彼时的赣江,是如此的丰盈,丰盈得从每一个小小的浪花里,都挤 得出一个金色的庐陵!

  二

  流过唐宋元明,穿过雨雪晴阴,许许多多的船只,载来迁客骚人,放流华章锦句,让长长的赣江一路落英缤纷,芳草无限。

  写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唐代大诗人张九龄来此。经吉州回广东韶关老家,于江上留下“归去南江水,粼粼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的佳句。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来此,在泰和与友人饯别后赋诗一首乘船而去。

  北宋的黄庭坚也来了,他到泰和任知县,寓吉两年多时间,除了留下一片政声,更为吉安、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一首经典名作《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不久,谪居黄州的苏轼取道赣江往贬惠州,五年之后又沿赣江回返。在新干,在吉州,在永和,他都留有墨题或诗篇,而最脍炙人口的,当数他船过万安惶恐滩,触景生情所作的那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南宋时,与苏轼并称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沿赣江到赣州赴任,在万安造口(今作“皂口”),写下赣江史上最为有名的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剌经赣江北归,于吉安道中喜吟:“江湖水满鸥偏乐,花柳春深马正忙。又看青原山色好,故乡归计喜相将。”明时,大旅行家徐霞客沿赣江至吉安,盘桓十余日,舟行步履,游历了吉水、吉州、庐陵、永新、安福,且将一路所见写进了《徐霞客游记》。

  再往后,就是清朝了。文人名士如施闰章、王士祯、查慎行、袁枚都曾在赣江上领略一路美景一路风情,并留下一首首优美的诗句。

  —— —当然,远不止这些,在赣江里随便撒一把网,都能打捞上佳句一筐。境内300公里的赣江翻滚着浪花,让庐陵大地流淌着诗歌的芬芳。

  三

  于驶过赣江的千艘万艇中,我对三只船格外倾心。

  第一只,来自唐朝。

  765年,江上摇来一叶扁舟,这是只简陋的民船。坐船的人太过清廉,被贬之后家中连下锅的米都没有,诬谤他的当朝宰相故意不给驿马,他只得从长安一路颠沛,雇最廉价的舟车,走了近半年来吉州赴任,他的职务是吉州司马。而他此前在“安史之乱”中首张义帜,抵抗叛军,功高垂世,德倾朝野,被封“鲁国公”,他的名字叫颜真卿。

  我们必须对这一叶扁舟致以最崇高的注目礼,不仅因为船上坐着的是位忠良老臣,书法大家,更因为他的到来,为庐陵带来了诗书簪缨的种子,忠节礼义的初胎。他在吉州广辟学舍,大倡儒学,“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聘贤士以淑我吉人”,极大地影响了庐陵的文风和世风。

  若说此前的赣江淡如寡水,颜真卿的到来后,它开始悄悄地改变风味。

  第二只,来自南宋。

  1240年,理学大师朱熹的门生、九江人江万里乘船赴任吉州知军。

  静静的赣江,可能没有想到,此次所承载而来的对吉州而言是个何等重要的人物,江上的那一洲芳草,又何尝想到,因为他的到来,从此会更加葱茏。

  江万里到任吉州后的第二年,他见白鹭洲上竹树清幽,为读书讲学理想之地,乃命构楼,开讲学之堂,创立白鹭洲书院。这一创,连续800年,办学历史就没有中断过,自1256年书院贡生39人同中进士,文天祥荣登魁首开始,一批批才子学士、良臣国辅如过江之鲫,从赣江游入广阔的天地。

  俯瞰白鹭洲,就像一滴浓浓的墨汁,把整条赣江洇染得文气淋漓!第三只,来自明朝。

  1510年,赣江之上驰来一叶白帆,那样的轻快,那样的明丽。一位其 貌不扬的先生站立船头,脸上写满春风。他从谪居了两年的贵州荒蛮之地而来,进到吉安这个江南望郡,有种久违了的繁华之感。更重要的,此时的他已悟透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显得一身通透而畅快。此次来赴任庐陵知县,正是他用“心学”以致用的大好时机。他在庐陵不到一年,为民做了不少好事,而后任南赣巡抚,直到1527年调离江西。这17年间,他始终以吉安为活动中心,包括后来平定“宸濠之乱”,他也是在此聚兵,沿赣江北下,攻占南昌。在政暇之余,他推行阳明理学,使吉安成为江右理学之邦,他的许多吉安籍弟子如王直、何心隐、邹守益、罗钦顺等,经常穿行于山径,交织于水路,聚于各大会馆,倡良知之学,传圣人之道。从那时起,吉安人民世代都怀念这个“阳明先生”王守仁。

  王阳明的“心学”,是从死气沉沉的理学圈中蹿出的一只麋鹿,食龙场(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苹,饮赣江之水,显得那样活泼,那样健壮!

  四

  赣水滔滔,淘沙沥金,它挽住一代代风流,营养一辈辈风骨。

  因了先贤的熏染濡教,庐陵自古出读书人,“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在赣江两岸传为佳话,状元十六,进士三千,进则于庙堂之上治国平天下,退则于赣江之滨著书立学说。欧阳修、孔文仲三兄弟、杨万里、刘辰翁、周必大、文天祥、解缙等赣江之子,大放庐陵之光,一篇篇诗文,一部部大著,或领时代之先,或开格局之风,或成千秋之典,或树一家之帜,真如赣江之水,后浪追赶前浪,一派活泼泼的景象!江水吃进他们的腹中,滋润了文胆琴心,缱绻不去。每当吟诵起“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我们岂能不感叹于庐陵人如赣江之水般的滔滔才气?!据不完全统计,从南北朝至清,今吉安范围内,史料记载的编撰者有2577人,著述共计5717种;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吉安人著述385种,7175卷。庐陵人的智慧与文思,汇成了另外一条纸上的赣江,流淌在中华文明厚重的典籍里!水至柔,亦至坚;水成血,亦强气。赣江之水,除却灌溉出满园诗朵,也滋养出一丛铮铮铁骨。

  公元1279年六月初一,黄昏中的赣江上游驶来一列森严的船队,岸上挤满了父老乡亲。虽然有江风,但人们还是心如火燎。快看!在那!“文丞相—— —”,人群中突然发出一声悲彻长空的痛喊。只见他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一纸祭文,怆然诵道:你文章邹鲁,斯文不朽,可死!你全尽孝道,父母尊荣,可死!你状元将相,功成名就,可死!你仗义勤王,受命不辱,可死!一文读罢,全场泫然。

  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几次自杀没能如愿,沿赣江被押送大都。进入庐陵,他更加感喟衷肠,经泰和,于澄江仰望快阁,赋诗道:书生曾拥碧油幢,耻与群儿共竖降。

  汉节几回登快阁,楚囚今度过澄江。

  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

  唯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

  文天祥本欲绝食以殉国于故乡,因船行太快又未得偿。此刻,见乡亲于岸上为他送行,能不百感交集,默然流涕?!后来,他将所有的心绪写进了诗里,溶入了赣江,当我们抚读“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青原万丈光赫赫,大江东去日夜白”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这样的诗句,能不与之共挹一把清泪!二千多年前,屈原自投了汨罗江;一千多年后,赣江生祭了文天祥。都是诗人,都是忠良,同样的家国情怀,同样的忧心愁肠!生祭,是一场悲壮而崇高的文化仪式,将国家的利益、仕子的担当、生命的价值一一托举,定格在赣江记忆里,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凝视这个镜头,我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上书乞斩秦桧,被称为“脖子最硬的”胡铨;拒不降金,被刈舌剜心的杨邦乂;敢于直言,不惧犯上的解缙、邹元标,及欧阳修、杨万里、欧阳守道等,一个个文章魁首,节义典范!赣江之水流进庐陵人的血脉,都化作了豪情剑气,酿为碧血丹心,一泻千里!周必大说:“文章,天下之公器,万世不可得而私也;节义,天下之大闲,万世不可得而逾也。”文章与节义,成为赣江两个优秀的生命因子,深深地浸透了庐陵人的肤体!

  五

  赣江,犹如一枚琥珀,把历史的陈迹包裹进自己的胸膛;赣江,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岁月的欢喜和悲伤。

  流过宋明的繁华,流过清代的萧疏,流入近代,赣江也见证了一场旷世的苦难。

  从1938年6月开始,沉寂了很久的赣江又嘈杂起来,拥挤起来,日寇攻占了安庆,即将从江西九江肆虐而来。逃难的百姓蜂拥而下,赣江成了他们生命的通道。惊慌的人们挤在一只只破旧的木船上一路南逃,南逃……当一只船停靠在吉水三曲滩(今称金滩)时,难民中有位孕妇产下一个婴儿,此时的她已病得奄奄一息,在逃难的路上万无抚育之力,就狠心把这个新生的骨肉遗弃在了沙滩上。婴儿啼,妇人泣,船上行人泪沾衣。这撕心裂肺的一幕,被船上一个年轻的读书人亲眼目睹,在吉安上岸后,他难抑悲愤之情,以泪和墨,写下一首《弃儿行》:“弃儿沙滩上,儿哭母亦哭。哭声一何悲,舟行一何速。一村复一村,青山罩白云。

  遥遥道路远,儿哭母不闻。月光如水水如天,荒江寂寞秋风遍。儿饥儿冷无人知,儿死儿生何由见。儿生或有 人悲悯,儿死勿怨母心忍。母命瘦如柴,母苦血已尽。故乡焚烧不能归,逃亡满地烽烟紧。弃儿长已矣,痛心何日止?轮回如有再来时,愿儿勿生干戈里!”此诗在《民国日报》发表后,很快为各大报纸风转,评论有谓当与杜甫“三吏三别”同比,字字沉郁,句句有力。

  这个写诗的人,正是60多年后被誉为“百年孤独,晚香犹烈”的文人画家陶博吾。这位奉陶渊明为远祖,一生都想做“世代都做不完的隐士梦”的纯真文人避难吉安期间,执教于省立吉安中学,在此完成了奠定他书法地位的《集散氏盘百联》和《集石鼓文百联》。此后一生颠沛流离,屡受困蹇,至90岁时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书画展引起轰动。据说一个日本人在观展后久久拜伏于他的膝下!苍然老朽,傲骨嶙峋,当是时,他是否会回忆起当年啼哭的弃儿,回忆起悲咽的赣江呢?“擦亮两眼横高阁,看尽暴残恶毒人。”陶博吾是看到了,赣江也看到了。

  一首《弃儿行》,让人听到来自赣江上的恸哭与呐喊,那是一介书生在特定的时代发出的强音。那时,赣江之畔,还回荡着另一个文人的慷慨之声—— —1939年,泰和上田村的萧家祠堂里,一个洪亮的声音在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堂正中,端坐着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他一袭长袍,浓髯拂胸,目光如炬,视接千里。为避寇祸,原本隐居不出的他辗转来到西迁至此的浙江大学,受校长竺可桢之请正式为师生开坛讲学,用他的话说,是“为边省苟全之地,稍留文化种子矣。”一边是枪炮之响,一边是讲学之声;一边是慌乱的奔逃,一边是肃穆的课堂;一边是志士用身躯捍卫国土,一边是学者用心智支撑国学。马一浮在泰和专讲《六艺论》,共讲了11场。但仅仅一个学期,因战事迫来,浙大再次迁往广西。马一浮则乘船沿赣江入广东,转桂林。

  他独立船头,忧心忡忡,夕阳将背影拉得老长,江上一片殷红。为挽国学于既颓,他以一己之力,传万代薪火。后来,他在广西、重庆、 杭州坚持讲学刻书达8年之久,并相继将这些讲稿辑为《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院讲录》,这些著作成为当代儒学的经典著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他,也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当代“唯一的理学家”。

  马一浮和陶博吾,当代的两位学术和艺术大家,赣江承载他们而来,又目送他们而去,他们把人生的脚印留在了赣江之滨,而生命的精华氤氲中华大地。赣江,岂止为吉安的赣江,乃为中国之赣江,它与国运相系;文化,岂止为庐陵的文化,乃为中华之文化,它与国脉相通。

  六

  在此二位大家之前,赣江早已以另一种精神气质为人瞩目,那是因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用他一贯浪漫的笔调,为赣江记录了革命的足迹:“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纵然枪林弹雨,也有浓浓诗意,那时的赣江,充满了激情与自信。30多年后的1965年7月4日,另一位诗人郭沫若经永新到吉安,漫步于赣江之滨,见白鹭洲头有人游泳,即兴赋诗一首:“面对白鹭洲,葱茏林木稠。无心寻古迹,有意浴中流。

  泰岱小天下,海洋容细沤。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此时的赣江,显得宁静祥和,浪花放下所有的使命和记忆,在人群中飞溅出一片欢声笑语。

  是啊,流了多少年,才又回到这样的明澈平静;流了多少年,才又倒映这样的云淡风清。如今,这一流,半个世纪又将过去。赣江两岸,风生水起,古榕容客,杨柳留青,一个秀美幸福的吉安正在悄然崛起。“三山”(井冈山、青原山、武功山)拱耀,“一江”如璧,“红”“绿”交辉,“古”色相映。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山水被雕琢得如此精细;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文化被提升得如此高贵。一个地方、一个国家,当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被提到与经济发展同等的地位,那是时代的进步,百姓的福音。 滔滔赣江,绰约了吉安的风姿;绵绵文化,典雅了庐陵的气质。“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我的母亲河啊,愿你这样一路优雅地流去,千年万年,润泽这片流金的土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鹭洲书院
(文化)徐霞客游永和(3)
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
江心岛上的这座学校传承700多年,出过一位校友全中国无人不知!
朗朗书声八百年
古后河,庐陵“清明上河图”(花袭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