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共自行车有无必要需“本市户口”


  日前,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启动试运营,这是政府部门首次试点公共自行车。据市交通委介绍,首批试点有2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试运营阶段,仅有本市二代身份证的市民才可申请办理租车服务。(6月17日《京华时报》)

  相比近两千万常住人口的北京来说,投放2000辆公共自行车,实为僧多粥少,但公共资源的多寡并不会从逻辑上左右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前者只是一个量的统计问题,而后者则体现出资源主导者的分配理念。由此出发,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呼吁下,在公平正义平等的分配共识中,北京在试点公共自行车阶段规定“租车人须有北京户口”,涉嫌户籍歧视。关于户籍改革,公共舆论有一个已经比较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慢慢地消除依附于户口上的种种福利、待遇、权利的歧视问题。这个过程,越是大城市,改革起来难度也越大,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大,但在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至少我们应该做到不往反方向用力,不给这种歧视增加新的负面内容。

  遗憾的是,“公共自行车”政策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大度,反而屡屡拿户籍做文章。远的不说,之前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北京来了个“非京籍人员买车上牌受限”,眼下试点公共自行车又来个“租车人须有北京户口”。这种刻意对外地人的限制,无疑构成了对非京籍公民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的双重歧视。

  落实宪法确认的国民权利平等,需要各级政府从实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入手,解决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倒挂问题。客观上,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人口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外地人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而外地人这个群体往往是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难点所在,究其原因,与这个群体往往缺乏社会归属感、游离于居住地的主流社会之外有密切关系。这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由于户籍限制,背井离乡的外地人难以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并且,大批外地人涌入城市,给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等带来很大压力,在语境下,当地搞不好就会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将其排挤在主流社会之外。

  回到公共自行车,这种绿色、节能、减排的交通工具,早被共识纳入公共交通领域——公共自行车与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一样,本质上都只是为方便公众出行的准公共产品,并不该因户籍问题而具有竞争性或排他性。事实上,如果说哪天某城市因为地铁、公交车等过于拥挤来个“非本地人士禁止乘坐地铁、公交车”,是不是极为荒谬呢?这也难怪有网友留言:“凡北京籍人员一律不得在全国其它地方租公共自行车!”

  说到底,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是人口有序流动的城市,是兼容并蓄的城市,各个阶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即便是最底层的外地人,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应该享受“同城待遇”;尤其是在打破户籍藩篱呼声日益高涨的当下,北京非但未能在破除户籍歧视上更进一步,反而背道而驰,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在原本没有户籍歧视的领域人为制造歧视,大搞“福利割据”,确实是一种可悲的倒退。
(责任编辑:朱书缘、高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是“北京户口”的北京吗?
为什么说大多数北京“土著”纯粹靠投胎获得户籍丨凤凰评论
新视角第1066期:老百姓先求免除户籍伤害吧
城市研究|对“上海人”社会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
腾讯今日话题:伤医女教师“自愿撤销”落户申请,只有圣人才配做上海人?
“外地人”:大都市居民的地域身份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