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之魏征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怎么理解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李世民与魏征特殊的君臣关系,这是一段起源于优越感和施恩感,却意外成为千古佳话的特殊君臣关系

李世民与魏征的君明臣贤组合,基本全靠李世民达成。如果给魏征换任何一个皇帝,他都成不了魏征。

别的贞观大臣,和魏征不一样。

如果把他们的身份和经历等量代换到别的朝代,他们依旧是时代人杰。

拿房玄龄来说,如果等量对换到别的朝代,他就是萧何、张良,是赵普,只要不遇上朱元璋这挂的,混个功成名就、高官厚禄、善始善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即使遇上朱元璋这挂的,也能混个功成名就,也能混一阵子高官厚禄,只是很难混上善终了。

但魏征不行,他只有碰上李世民才是魏征。

李世民让房玄龄当首辅,是因为他的功劳和以前的地位,这是封建时代的约定俗成的惯例,李世民必须遵守。不然功臣们不会服气,官僚们不会服气,谁都不会服气。

不过房玄龄能够一直当下去,总领朝政20多年,也算个奇迹了。这究竟是国家离不开他,还是李世民个人离不开他,还是国家和李世民都离不开他,就不知道了。

按照封建时代的约定俗成惯例而言,房玄龄被重用,但他并不欠唐政权或者李世民什么。

于公,他是唐政权的开国功臣,唐政权给他首辅之位,他不欠唐政权的。

于私,他为了李世民做了大量的人才储备工作。李世民虽然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他已经用储备人才、帮助李世民上位报答过了。

于公于私,首辅位置必然是房玄龄的。他拿到这个位置,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但魏征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他欠李世民的,是李世民成就了他。

因此,他后来把李世民和对话整理出来交给史官,才触怒了李世民。

李世民对魏征付出的太多了,但魏征还要泄漏李世民的个人隐私,利用李世民出名,李世民愤怒了。

魏征是个幸运之星。

魏征出身贫寒,少年丧父,孤苦伶仃,流落到道观,一直呆到隋末大乱才出山。

魏征的第一个主公,是元宝藏,一个普通郡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了,魏征肯定是没什么去处,才投奔了元宝藏,他当时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然而,幸运之星降临了,魏征替元宝藏写的疏奏,被李密看到了!

虽然李密欣赏的仅仅是魏征的文采,而非谋略,但是,这是魏征职业生涯的一个飞跃!

魏征的第二个主公是李密。不过,他在李密的阵营,地位并不高。

他献给李密的策,李密并不采纳。他后来见不到李密了,又给李密的长史郑颋献策,被郑颋批判是老生常谈,没有用。

李密失败了,魏征跟着李密投降了唐朝。

魏征的第三个主公是李渊。

魏征虽然劝说过李勣,让他献地,但李勣本来就打算献地。这个功劳并不属于魏征。

之后,魏征被窦建德俘虏。魏征选择了为窦建德工作,李勣却一直想着忠于大唐。他俩明显不是一路人。

这就更说明,李勣献地的功劳,并不是魏征的。

魏征的第四个主公是窦建德。但窦建德也是看中了他的文采,并不欣赏他的谋略。

后来,窦建德投降了唐朝,魏征跟了李建成。

魏征的第五个主公是李建成。

魏征在东宫的地位如何呢?一开始,排在韦挺、王珪之下。

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发生后,李渊流放了韦挺和王珪这两个主要的东宫负责人,没有注意到魏征。

韦挺、王珪被流放后,魏征就成了东宫最重要的大臣。

武德七年,李建成昏招频出。李建成还做出了收买李世民铁杆尉迟敬德这样的事情,幸好尉迟敬德没有将计就计当卧底,不然李建成死得更快。

魏征还出了一个昏招,让李建成做掉李世民。这个招数太昏了,以至于差点觉得魏征是李元吉派去坑李建成的细作。

李建成做掉李世民,然后呢?还不是马上被李渊废掉?幸亏李建成没有听魏征的,才多活了一两年,而且没有留下叛逆之名,还被后人同情。

李世民在李建成那里有细作,但魏征并没有觉察到。李世民布置玄武门,魏征也毫不知情。

总之,魏征的谋略水平,简直是太差了。

魏征的思维差到了什么程度呢?张良运筹帷幄,让吕后给刘盈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助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这计策一般人想不出来,可是至少能够看懂吧。但魏征是看不懂的,还批判张良不帮忙:

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

不久后,李建成就死了。这对魏征倒是个好事。

一段千古传诵的君臣关系,即将拉开帷幕。

魏征遇上了他的第六个主公,他一生的贵人,他的恩人,他的再生父母,也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也看中了心忧百姓的魏征,不懂人情世故的魏征,和那群老谋深算的家伙完全不一样的魏征,他似乎看见了当年还单纯的自己。

魏征真正的贡献在于诤谏,他虽然也当过参议朝政的宰相,但总领朝政的是首辅房玄龄,像魏征一样可以参议朝政的大臣很多。

魏征贞观七年当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一直到贞观十七年。理论上,门下省可以封驳诏书,但在实际操作中,封驳诏书的并不多,零星的案例会被记载下来的。

魏征心忧百姓,有勇有识,一生进谏200多件事,对贞观之治贡献很大。

看来,魏征获得李世民重用,还有别的原因。

这就要分析李世民的心理了。

普通的君臣关系,都是皇帝对大臣有恩情,朝廷对大臣有恩情。

皇帝面对大臣时,有足够的优越感和施恩感,这才是正常的君臣关系。

但在李世民这里,他得不到这种当皇帝的感觉。

前面已经分析到了,他和房玄龄是创业伙伴,已经互相报答过了,他面对房玄龄很难产生作为皇帝的优越感和施恩感。

虽然他们曾经努力去更新关系,房玄龄尝试着把他看着长大的小王爷当成皇帝一样去敬畏;

李世民尝试着赏赐房玄龄,增加自己的优越感和施恩感,但是这些赏赐又值什么呢,房玄龄已经是首辅了,李也拿不出更珍贵的东西去给房玄龄了。

李和房努力去更新关系的尝试是徒劳的,很快就放弃了。

他们这辈子都没法重新开始,像正常的君臣那样相处了,只能按原来的关系走下来了,可能像家人,也可能像朋友,反正没法像普通的皇帝和大臣了。

李世民需要去找一个贤臣,让他找到当皇帝的感觉,找到优越感和施恩感。

李世民发现了魏征,魏征的智谋不好,对大唐也没有功劳,还和他曾经是仇人。

这正是李世民需要的感觉。

李世民说:“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李世民批评魏征时说:“若朕儿能谏争,还作此骄慢,亦须扑杀。”

在李世民看来,魏征是他一手推举打造出的贤臣,像他儿子。在魏征面前,他找了这种施恩感。

魏征是知道自己没有多大开国功劳的:徵自以无功于国,徒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

魏征受如此大恩,每天都思量报答,别的做不了,我就努力提意见吧。

后来,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镜子。

他们是明君贤相的代表,是千秋颂扬的佳话。

这个佳话有个不好的尾巴,魏征由于眼神不好,推荐的人谋反了;魏征还把他和李世民的私人聊天整理了一份给史官,李世民的个人隐私被泄漏了。

李世民愤怒了,别人也就算了,魏征可是他一手打造的啊,他自己为魏征付出了那么多,魏征怎么可以背叛他,卖掉他,去换取名声呢?

于是有了停婚扑碑。

不过,后来,李世民又扶起了碑。他之后对魏征抱有什么感情,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侯君集和杜正伦谋反,因杜正伦是魏征推荐的,唐太宗以此认为魏征和杜正伦是一伙的,一怒之下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有人说是魏征在世的时候的200多次上谏上皇帝积累的怨恨找到了发泄口
  其实不是,倒认为更像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唐太宗的克服了人性弱点的的包容,更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完全信任到出现怀疑的后的恼羞成怒的表现。

 
  事实也是如此,再后来,唐太宗征高句丽失败,唐太宗感叹,如果有魏征在,我就不会有这次失败!他又重新修复了魏征的墓碑!

但这段千秋的佳话,还在影响着、感动着世人。

不管是李世民和房玄龄,还是李世民与魏征,都不是大部分的太平时期那样正常的君臣关系,所以更让人津津乐道。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历史评价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②贞观之后,尽心於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③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④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魏徵画像

刘昫等《旧唐书》:①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 ②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③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④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李世民用之,子孙长世。

宋祁等《新唐书》: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谅哉!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诗》所谓“是以似之”者欤!

赵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赵顼: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鲁公为文,往往杂于浮屠之说;郑公作《李密墓志》,感密旧恩,犹之可也,更称赞畅素,极其推高,岂非失言。

赵翼: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

袁枚: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知其说之可以行,即不行亦无害,则谏。知其说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则不谏。其谏太宗之心,即其谏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称者也,谥之曰贞,愧矣!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那个山羊鼻子整天板着脸,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李世民身边的侍臣回答说,“魏徵喜欢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说,“你看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说:“皇帝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这一口(醋芹)罢了。”李世民因此感叹好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太宗和魏征君臣情谊流芳百世,为何太宗后来悔婚还推到其墓碑?
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魏征
君臣之“谏”,不过是权力的游戏
帝王的用人之道,其实就是御臣术,唐太宗就是其中一个绝世高手
【思索】尊重和民主,究竟还有多远?
没有魏征,李世民能否成为一代明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