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减”背景下话作业(1):作业不是“作孽”
userphoto

2022.08.04 重庆

关注

笔者前面就有效作业写了一专题,里面有八篇文章,如什么是有效作业设计?......,但是依然感觉意犹未尽。

01

什么是过重学习负担

学习负担,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负担”一般是指主体在超负荷或违背其意愿要求的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学习负担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超出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或违背学生意愿需求以及学生对学习后果的担心等所造成的疲劳性身心体验。这里的教育者是广义的,既包括社会教育机构的人员,也包括学生家长,但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可见,学生学习负担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外界的教育要求在难度上在量上在时间上超出学生的身心承受力,或不符合学生的意愿要求,或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学习发生恐惧时,教育要求与压力才会被学生体验为负担。学生的身体条件,心理承受能力、学习动机等身心状态对学习负担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学生负担过重,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业过多,大大超出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的范围,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中办、国办(2021年7月24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和青少年一代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减负”再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不少举措,譬如“建立作业管理的长效制”、“禁止暑期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培训”,“作业管理正负面清单”等等。

其实,我国提出“减负”差不多可以追溯到67年前,即1955年7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过重负担的指示》,随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出台一个文件,1985年至今,教育部发布“减负令”超过50次,每年平均出台1.5个“减负”政策。2018年出台了堪称中国教育史上最严“减负令30条”。中小学“减负”至今近70年,我们仍然走在“减负”的路上。由此可见,中小学“减负”何等艰巨而任重道远。

最近,笔者深入学校调研发现,小学生的作业负担有所减缓,大多数学校利用延时服务时间就让学生完成了当天的课外作业,但是初中变化不是很大,虽然班上每天学生作业都进行了公示,也在时间上做了相应的限制,但是从调研的情况看,多数初中学生的课外作业时间远超1.5小时,也有的小学六年级仅数学一科学生就要用1个小时才能完成。由于抽查学生是任由学校自行安排,如果随机抽查,情况会更加严重。

02

为什么“减负”如此之难?

首先,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自1977年国家恢复考试制度以来,基础教育那些低矮的果实早已被采摘完毕,想要摘取新的果实,就需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然而当前基础教育仍然面临“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灵,好办法不明”的“三难”局面。

其次,“减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资源配置、国家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学校管理、教师素质、家长素质以及他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学生个体差异等诸多个因素。

第一、教育行政化代替了教育专业化。一是教育管理脱离实际。当前,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量充斥着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人员,这些同志理论水平高,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但是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二是学校育人空间被严重挤压。一些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内设科室过多而导致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评比多、创建多,比赛多......,这些严重挤占学校管理、教育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教育管理成本,加大了学校和教师负担,以致整个教育管理始终在低水平重复的轨道上运行;三是教育改革不过是“嘴上的改革”。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领导怕错担责,以致教育改革裹足不前,如某县学区改革“改”了10年有余,换了4任局长,仍然停在“嘴”和“纸”上。当然教育主管部门下发升学指标,推行压力传导,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主要源头。

第二,优质的教学资源未必带来优质的教育。说实在,国家通过“两基普九”和“区域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硬件条件大大缩小,但是优质的物质资源并不能代替优质的教师资源,更不能带来优质的教育质量。据笔者调查,多数学校的各种功能室,尤其是实验室、劳技室、科技室的使用频率非常的低,科学学科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做实验的农村小学不足20%。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区学校不断增多,大量优秀农村年轻教师被抽调进城,剩余的农村学校教师大多老弱病残,同时也造成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闲置,一些花上千万元改造的农村学校才过两三年生源极度萎缩,学生门可罗雀,一个年级仅有几名学生,面临随时关门的可能。部分乡镇中心校随着生源的萎缩也出现了大量办学资源闲置的现象。尽管一些地方实行了集团化办学、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等,但这也只是解决暂时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第三,学生学习负担重不是高考制度惹的祸。高考是一个人一生最公平的一次考试。这是普通老百姓改命换运的一次大好机会。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高考不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路径。但是“金榜题名”由于上千年科举考试的积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骨髓,早已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同时,考取不同档次的大学所拥有资源也是不一样。平台不一样,个人发展就不一样,见识、视野、格局也大不相同。笔者是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高考制度的坚定捍卫者。笔者认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是高考制度惹的货。高考制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有没有必要学这么多内容,高考有没有必要考这么难。学得多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吗?考得难真的能为国选拔出优秀人才吗?如果说我们课程和考试价值取向都没有问题,为什么会有“钱学森之问”?可能有人说,我们起步太晚!这个我也承认,但是为什么在“抗战”那种兵荒马乱的年代,却能涌现出如此之多大家和名家呢?

第四,中小学管理是最落后的管理。大家可以参看,一个教书匠的自白(3):中小学管理是最落后的管理。实际上,现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长根本就没有办学自主权,学校人事权由教育人事部门全权掌控,学校经费支配权由教育行政部门的核算中心掌管,而绩效工资分配这种“高科技难题”却甩锅给校长,教育人事部门没有指导意见,更没有分配方案,美其名曰:“自己娃儿自己抱。”教育部门推行绩效工资制本身就是一大错误,学校不是企业,也不是工厂,根本就没法量化评比。笔者在多种场合提到,教育是一份关于良心的事业。一个学生考上985或211,我们无法说清谁的贡献大,就像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是第几个馒头吃饱一样。这些就是近几年一些地方出现校长辞职潮的部分原因。当然学校也不乏一些乱整和昏整的校长,美其名曰“课程改革”。国家课程都还拎不清,却花大把时间去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和学生个性化课程,而为证明自己“课改”成功,只得利用学生午休时间加班加点补课,布置大量课外作业,有的学校甚至把家长的力量也调动了起来。更有甚者,有的校长为了评上研究员,学校花数十万元出版各种校本教材,让自己名利双收。

第五,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教师有不可推卸责任。教师问题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最大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素质区域间存在巨大差异。一线城市的师资与五线城市的师资根本没法比。2021年9月,顾明远先生曾在《现在很多教育的假象似乎蒙蔽我们的眼睛》一文中提到,中国科学院实验小学教师队伍中有40多个研究生、10多个博士生。但是在农村还是存在师资进不去、留不住的问题。文中还谈到,2021年全国研究生占教师的比例不到4%,高中阶段占8.9%,但OECD国家的这一比例是45.5%。这些数据反映出,一线城市的师资与边远农村的师资差距很大,而我国师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是当今年轻教师总体素质赶不上当年的师范生。笔者1980年高中毕业,当年全国招生27万人,我所在的省是上亿的超级人口大省,大专以上的招生名额仅有8000人。换句话说,现在毕业的年轻教师与当年师范生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因为任何区域任何一个时间段优秀人才的比例大概是个常数。招收名额越多人才稀释效应就越严重。事实也是如此,从笔者深入课堂听课的情况看,一些教师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笔顺不对,读音不准,错字别字时有发生。

三是从教师的工作状态看:一是老教师不想干。一方面“船到码头,车到站”,干了一辈子,累了,也该歇歇了;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干了几十年仍是个二级教师,学校岗位满了,无论你多么优秀,你都没有晋升职称的机会;二是中年教师凭经验干。中年教师觉得自己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教材上的那点知识(尤其是理科)早已滚瓜烂熟,不备课基本是他们的常态。笔者曾到一些学校抽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结果出现了试卷等同教案、练习册等同教案、习题单等同教案、例题等同教案、教学步骤等同教案等诸多稀奇古怪的现象。三是新教师不知道怎么干。新教师刚入职,教材不熟,学生不熟,真的不知道怎么办。笔者曾到一所农村小学听一位新老师的课,他站在讲台上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可能是太过紧张吧!据我了解,大多数新教师的主要精力就是读懂教材,似乎自己懂了,学生也自然就懂了。令人高兴的是近些年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和一些地方的教研部门开始重视教师的入职培训了。

四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认真考虑作业的“质”这个问题。当前学校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在整个基础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学生中心论只出现在名师课堂和各种优质课大赛之中。因此,多数教师都习惯在作业的量上做文章,而关于作业的“质”的思考少之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作业的“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所谓作业“质”就是作业的质量问题。作业“质”涉及心理学知识(如刻意练习、拉伸区练习、检索练习、间隔练习、交替练习、多样化练习等)、学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生学情(作业要体现层次性、选择性、针对性、迁移性、典型性等)。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做得多、重复做就一定记得牢、学得进、考得好,他们把学习等同于习惯养成。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老师以最小投入期望获得最大的回报。这不是老师的错,而是人性的本能。老师可能是轻松了,但是却苦了学生,让学生陷入无尽的汪洋题海之中,日复一日的“题海无涯苦作舟”。作业由此变成了“作孽”。

第六、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家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为了不让自己孩子输到起跑线上,请家教,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在学生学习负担本就过重的基础上变本加厉,火上浇油,让学生不堪重负,忍无可忍。

03

“减负”需要综合治理

“减负”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能是解决暂时问题,却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就像一些学校的建筑设施陷入“年年维修,年年烂”的恶性循环之中,不是在等待维修,就是在维修之中。

笔者认为,“减负”需要综合治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要加强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区域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当前一些地方正在创建区域优质均衡教育,要尽量避免有限教育资源再次浪费;二要选好校长和用好校长,简政放权,真心诚意地为基层学校服好务;三要让校长的责、权、利有机结合,充分调动校长办学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都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校长首先要沉下心来,着力思考学校、教师和学生如何发展,即全面、系统地思考办什么样的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等重大问题。校长要以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为榜样,真正关心师生、尊重师生、理解师生,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向往的地方。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始终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不要以教师自己认知的终点去对待学生认知的起点。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尤其是要加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要吃透教材、课标和考纲,把握学情,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只有作业质量提高,“减负”才能真正落地。

家长问题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大问题。现在学生的家长的家长大多生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革”的原因,他们接受的教育非常的不完整,而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们对自己家长这个角色是懵懂的、模糊的,指望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不现实的,何况几乎无人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因此,现在一些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表面上发生在学校,而根子却在家庭。有鉴于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家长的培训;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自觉、主动地加强自身的学习。

总之,我们始终要牢记: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违背这点的任何作业都是“作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减负”:从教师“增负”开始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七:中小学减负问题
10
一提“减负”总是众说纷纭?这篇论文给出了完整清晰的答案
“假减负”盛行 我们当真束手无策?
研读纲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