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阳八大景与八小景】

【洛阳八大景与八小景】

(2010-01-29 10:02:22)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都】洛阳

【八大景】

一,龙门山色:龙门又叫伊阙,位于洛阳市南。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赞叹,并于晚年居此号香山居士。今天这里除了有名闻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外,还有白园、香山寺等景点。龙门,香山两山对峙,伊河中流,形势雄浑而山水秀丽,仍为洛阳首屈一指的游览胜地。

        

 

       



       


       


       

二,马寺钟声:位于洛阳市东13公里的白马寺始创于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8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有1900多年的历史,号称“释源祖庭”。僧人们每天早晚按时上殿诵经。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时,殿内击磬撞钟佛诵,钟声悠扬飘荡,远闻数里,听之使人心旷神怡。到了明代,寺内有口大铁钟,重约5000余斤,钟声特别洪亮。据传这口钟与洛阳东大街钟楼上的一口钟音律一致,可以共鸣。人们往往在听到白马寺钟声的同时,紧接着洛阳城钟楼上的钟也响了,民间流传着“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的佳话。因此,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昔日寺内钟声悠扬,远闻数十里,并于洛阳城内钟楼之钟共鸣,堪称一奇。近年白马寺钟声再起,已是辞旧迎新为人民祈福禳灾的极乐之音了。

       

 

       



       

三,金谷春晴:西晋权臣石崇于元康八年(公元296年)在洛阳金谷涧营建别墅,与当时名士陆机,潘岳,左思等二十三人结为诗社,号金谷二十四友,并广收天下奇花异石于园中,名“金谷园”,为洛阳名园。今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与贵族大地主王恺争富,修筑了金谷别墅,即称“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石崇用绢绸子针,铜铁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岛换回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得金碧辉煌,宛如宫殿。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每当阳春三月,风和日暖的时候,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蝴蝶翩跃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

    今日名园早已无迹可寻洛阳火车站之金谷园只是托名,而非故址。

       

       

       


四,洛浦秋风: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余年,经过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风景之胜。那时的洛河,桃李夹岸,杨柳成荫,长桥卧波,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特别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诗情画意。千余年来,洛宾景色便使许多诗人留连忘返。早在三国时,曹子建说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他就借题发挥写了一篇《洛神赋》。

    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曾徘徊洛宾,不忍离去。唐高宗时,上官仪循着河堤,缓辔咏诗,洛宾景色之佳,可以想见。洛河之畔,杨柳成荫,风光如画,游人如织。盛夏时节,漫步洛浦,凉风习习,似秋风扑面,暑气顿消。白居易赞曰:“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思诗迷,眉月晚步神女浦,脸波春傍窃娘堤;柳绿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燕不成啼”。近年市政府在此修建的洛浦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五,天津晓月: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是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唐时改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两端有酒楼、市集,行人车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拂晓时分,漫步桥上,举首可见一轮弯月垂挂天幕,俯首河面波光粼粼,偶尔又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真是写景如画。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天津晓月历来被称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诗人有不少歌咏天津晓月的诗篇。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

     今天的洛阳桥东有一孔旧桥,桥上有一座四角亭,亭中石碑有民国主席杨森题字。此桥既是隋唐之时天津桥之旧址,隋唐时期,洛河穿城而过,河上天津桥横卧,有天汉之象,北对皇城端门,南通龙门,未东都南北往来通衢。唐诗人刘希夷有诗“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花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现在新旧洛阳二桥横跨洛水之上,夜晚华灯灿烂,月光如波,成为今日洛阳的又一新景。

      



      

六,铜驼暮雨:洛阳老城城东关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时叫“铜驼陌”,它位于隋唐城的城东北隅,当时国际贸易市场叫“丰都市”一带。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莺铭烟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别有洞天,不亚于石崇的金谷园。隋唐时代这里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炊烟袅袅上升,犹如蒙蒙烟雨,纷纷扬扬,这就是人们赞不绝口的“铜驼暮雨”的由来。

       


            
七,平泉朝游:故址在洛阳市南25公里的梁家屯村,为唐代宰相李德裕所建的园林别墅,其间多藏海内珍奇,为唐代园林名胜,与石崇之金谷园并称豪华。如今,平泉别墅早已荒弃无存,只有平泉寺遗址供人凭吊。

      



      

八,邙山晚眺:邙山位于洛阳市北,又称北邙或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横卧洛阳之北,东西横旦数百里,海拔约250米,如同洛阳的天然屏障。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气势雄伟,土质深厚的北邙当作死后长眠的好地方。孟津新庄村附近古冢林立,这就是东汉诸陵和王公大臣们的墓葬区。每当春天清明时节和秋高气爽的重九(农历九月九),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远望。特别是城北的翠云峰,唐宋时代古木森列,苍翠如云,是人们登高游玩的圣地。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现在翠云峰上尚存上清宫为道教宫观,亦为洛阳游览景点,上清宫森林公园的建立更将增添洛阳的美丽。 

      



      


      

【八小景】

一、东城桃李

     唐宋时代,洛阳被誉为“花城”,这不仅因为“洛阳牡丹甲天下”,也因为东城街市罗植桃李,别富韵致,为许多诗人文士所歌咏而久负盛名。

     东城是隋唐宫城,皇城以东的所谓“夹城”,位于太子居住的东宫以东和含嘉仓以南。按《元河南志》记载:此城南北场里197步,东西宽离30步,城南有承福门,东有宣仁门,北有府监,军器监等官府衙署,北为黎民聚居之地。金代的中京金昌府也在这里。这座城“东接缠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仅一里”。故而可知今洛阳老城既是金中京城,其西半部当为隋唐东城的旧址,经勘测证明,今老城西墙和北墙西段90米,就是利用隋唐东城西北两墙旧基修筑起来的。东城东墙全部压在现代建筑之下,实测长1270米,横穿老城中的高明街,同化街,吴家街,亨通街,向南一直与老城南墙相接。但是东城桃李的美景却不在这座森严壁垒的东城之内,而是在它以东的井然街市中,约略在今老城南,北大街以东和唐寺门,塔湾以西。这一带是隋唐时东都的东北隅,原有承福,玉鸡,北市,铜驼,丰财,殖业,上林,通远,温钫等29个规划的齐整有序的里坊,中有航运干道槽渠和缠河交叉贯流,为繁华的闹市中心和水陆交通的要冲。由于河渠两岸榆柳成荫,大街小巷桃李列行,所以每至孟春之月,人们往往结伴畅游,无不醉心忘返。“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柳无限时”。更有意境的是唐代刘希夷的《白头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谢白头翁。“据说《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就是这首诗的摹拟。这首诗尚有一桩疑案,据《唐语林》载:诗原作为刘希夷,而其舅宋之问为得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竟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所以《唐诗季事》说:刘希夷"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

    



    


    

二、西苑池塘

     在洛阳涧西的交通干道中,有一条名叫西苑路,还有一座公园称为西苑公园,这些都是因地处原隋唐东都西苑的旧址而得名。西苑池塘盖是由于西苑废弃以后,还遗留一个人工海,因景色佳丽,而在宋元被人们列为洛阳八小景之一。在我国园林史上,西苑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始建于公元605年,位于都城以西,“谷,洛二水会于禁苑之间”,周围二百里。其内建有延光,明彩,含香,承华,凝辉,丽景,飞英,流芳,耀仪,结绮,永乐,清暑,明德等十六院,每院有一名四品夫人主持。庭院之间有“屈曲周绕龙鳞渠”,渠面宽20步,上跨飞桥,两岸种植茂林修竹,“名花美草,隐映轩陛”。如“宫树秋冬凋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池沼之内也剪彩为荷花,菱草,如皇帝“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龙鳞渠注入方圆十里的人工海里,海内有方丈,蓬莱,瀛洲诸山,相去各300步,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这里是西苑景致最美的地方,可能就是西苑池塘的所在。隋炀帝常在月夜中带领宫女数十人,骑马奏着《隋夜游曲》,到这里取乐,并常同嫔妃,宠臣以及僧,尼,道士,女官在“苑中林亭间,盛陈酒馔”。贡院606年,突厥酋长染干来东都朝贺,隋炀帝总集四方散乐百戏在苑内池侧隆重表演,节目奇妙精彩,染干看了惊奇不已。到唐代,西苑曾改名会通苑,芳华苑,神都苑,其中的人工海也改称为积翠池,凝碧池,但到“安时之乱”时,这里遭到了严重破坏。西苑的胜景已无迹可寻,而只剩下一个人工海。

       

  

      


三、石林雪霁

     石林雪霁,顾名思义是一个嶙峋耸立,冰雪覆盖,风霜酷寒,别有天地的景致。其位于洛阳东南约30公里偃师水泉石窟以西的万安山上。这里海拔937.3米,是洛阳附近较高的山峰,为古都之南的天然屏障。这座山巍峨入云,林木葱茏,所谓“皇宫对嵩顶云收中岳近”的诗句,便是指洛阳皇宫遥遥与万安山相对的形势。万安山又称“玉泉山”,《名胜志》说:“玉泉山在洛阳东南三十里,上有泉,水如碧玉色。泉上有白龙祠,祈祷甚应。”今山腰间不仅白龙祠依旧存在,祠侧还有一座玉泉寺,宋代欧阳修就曾游于此寺,并特撰文以记。祠,寺之前有一潭池,水清见底。山顶建有全石结构的祖师庙,其势雄奇难至。

   不过万安山上最令人惊叹的还是那峻极连天的峰峦,有的挺拔林立,犹如刀削斧劈一般,有的则象斜生的笋尖,可攀缘而上。每至冬季山巅积雪颇厚,犹如批上了一层银白的素装,而当雪住天晴,暖阳的光辉洒遍满山的时候,石林就会反射出绚烂的光彩,与壮丽的古都互相辉映。如果三伏炎夏季节,等上峰顶会使人立刻有“清凉到此顿疑仙”的感觉。

 

四、龙池金鱼

   “郭外探芳径,悬挂万树清。台高风气肃,龙卧水华磬。翠阁凌霄汉,雪山列障屏。倚栏频送月,瑶草媚沙汀。”这是明代张美写的《九龙含翠》诗。诗中描写了洛阳龙潭寺和龙池沟高台翠阁,池清花磬,葱树高悬,雪山列屏,且有幽曲芳径相通的宜人佳景。此间便是龙池金鱼一景的所在,具体位置在今洛阳西郊30里的辛店乡龙池沟村。这里南临延秋,北接龙潭寺遗址。据传唐武则天曾在此修筑避暑宫,因这里气候凉爽,武则天缱卷迟迟不愿离去,希望延长秋天季节,于是便取宫名延秋,延秋村也由此而来。这一传说古籍中未见记载,而有记载的是此间属隋唐西苑西墙最南一门名叫“迎秋门”。大概后来因“迎”,“延”二字形体相近,误将“迎”写作“延”,遂得名“延秋”而已。那么龙潭寺和“龙池金鱼”则是后世所建,与延秋宫并不相干。

     

    龙池金鱼的胜景,在龙池沟村以北的山坡上,村边有一股潺潺泉水,顺泉水上溯即可发现一池清幽的源泉,池周生长着油嫩的水草,或象水浮莲,或象水仙花。询问乡民,谓此为“九龙圣母庙”,庙内原有三层大殿,殿内木柱上雕饰着滚龙,主神为“九龙圣母”,其实是南海观音只类的佛像。殿前阶下有龙潭,围砌青石,树以雕花石栏。潭中游戏着五色金鱼,为天然所生,无需人工饲养。但是,龙潭寺至明代遭到了破坏,大书法家王铎的《龙潭寺》诗写道:南别关河野寺行,澄潭犹在半崖倾。残花不画英雄泪,旧磬如闻铁马声。龙去山空圆月古,狸穿冢断浅云横。禅房灰劫须臾事,不独元戎感慨生。”由此可见清初的龙潭寺已是残垣断壁,野兽出没,荒废不堪,一片凄凉的景象。所以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了日寇监禁民夫的集中营。现唯存一龙潭池,60年代池中又惊奇的生出妩媚多姿的五色金鱼,不幸有人竟用炸药捕鱼,致使金鱼绝种。龙池泉水终年保持在12摄氏度左右的恒温,又加之池中生长着特殊水草,很适宜金鱼的生活。倘若如今加以利用,放入鱼苗,岂不美哉!

五、伊沼荷香

     伊河,是洛阳境内的第三条大河,它从龙门入口,向东北蜿蜒曲回,经偃师县境内汇入洛水。其沿岸沟渠纵横,土地肥美,唐宋名人如李德裕,裴度,白居易,富弼,司马光等的别墅都建在这一带,其池沼花木之盛,屡见于诗人的歌咏,尤以荷花遐迩闻名。由于灌溉便利,至今伊河两岸的村庄还是产藕的地方。每至夏季,村边护寨河里荷花盛开,微风吹来,清香四溢,沁人肺腑,使人会感到暑意顿消。

 

六、瀍壑朱樱

   瀍河是一条由北向南流的季节河,它从孟津入洛阳城,至老城东汇入洛河。当它穿过邙山时,两岸峭壁耸立,沟壑深邃,民间便在沟底沟坡密植樱桃,每至春天樱桃熟时,满沟满壑,一望数里,千红万绿,煞是喜人。然而如今却不见此景,到是在洛阳西北十余里的王村沟,樱桃沟繁衍发展起来。

       

       

        


     

七、午桥碧草

     在今洛阳南郊的潘村,豆腐店一带,相传是唐代宰相裴度的别墅,当时称为午桥庄。据《旧唐书。裴度传》记载:太和九年(835年),宦官专权,他因受排挤,“治第东都集贤里”隐退。宅内筑山穿池,竹木丛翠,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称为绿野堂。引甘水贯注其中,与亭台建筑左右映带,景色宜人。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及许多名士常在此酣宴从游,高歌放言。园内随地势高下长满了如茵的青草,名谓“小儿坡”,他常使群羊散于坡上,白羊青草,相映成趣,于是他津津乐道:“芳草多情,赖此装点耳!”此后午桥碧草便成了一景。

 

八、关林翠柏

     洛阳城南15里的关林镇,有一座红墙碧瓦,规模宏伟的庙宇,据传是埋葬三国时蜀将关云长的首级的地方。从宋代以后关羽屡次被加封为帝君,所以叫“关帝冢”。据庙里碑记载,这座庙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现在有戏楼,大门,仪门,巍峨壮观的大殿,二殿,三殿,钟鼓楼多为明代建筑,庙院内种植许多可合抱的古柏树,苍翠蓊郁,远远望去,碧波重叠,好似一片绿海,因此,多少年来就成为人们传颂的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阳八大景、八小景
洛阳八大景,洛阳八小景
细说洛阳八景
180度观赏瀍壑朱樱,洛阳八小景之一,美景再现,美不胜收
【原创】洛阳揽胜:命运多舛的林森桥
八桥飞架南北,洛河穿城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