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名县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大名县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为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我县教育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校本教研的涵义

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课改、教改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主要有三层含义:(1)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课改、教改中出现的问题为宗旨(即“为了学校”);(2)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要研究的问题是学校自身的具体问题,要由学校工作者来共同探讨、解决(即“在学校中”);(3)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各项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释放学校的生命活力(即“基于学校”)。

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要认定教师在校本教学研究中起关键作用,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导力量;要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拥有教研的潜质,赋予教师教研自主权,依靠教师搞好教学研究。从而变革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优化教师智能结构、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要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尤其应围绕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开展具体而深入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要使教研力求服务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塑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课堂和谐愉快气氛的生成、关注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要注重研究和实践合一,提倡在实践中得到研究体验,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研究型组织。

二、校本教研的形式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和普遍形式。

1、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思考对象,展开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和结果的审视和分析,按教学的进程开展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学行为与结果的预测前瞻能力、监控应变能力和总结评价能力。课堂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三课”(说课、上课、评课)活动是促进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2、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建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和校园文化。要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同课异构、案例分析、课题研究、专题研讨、课改论坛、骨干示范、师徒结对等形式,及时总结、交流、探讨教学情况,切实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要加大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力度,积极创建教研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校刊等为广大教师学习、交流、展示搭建平台。要加强区域教研、校际协作、网络教研,发挥名师、名校的示范带动作用。

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关键。校本教研立足于“以校为本”,但是还要依靠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使教师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理论指导下开展研究与实践,减少盲目性,从而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和实效性。各学科的校本教研要与专业的教研人员或研究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教师与教研员间的互动,让教师与专家、教研人员直接对话、交流,是提高研究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专家讲座、教研员指导等是专业引领的主要形式,区域性协作研究活动、教学竞赛活动及课题研究是专业引领的重要途径。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我,在同伴互助中发展自我,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中完善自我。只有充分发挥这三支力量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三、校本教研的实施要求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办学思想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方向与成败。教导处(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规划、组织和管理部门。教研组、备课组是校本教研实施的基层单位。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既是研究者,也是受益者。这些因素在校本教研中各自又有其独立的工作要求。

1、校长

1)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重视程度源于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校长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为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及专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校本教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2)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保证校本教研制度有效实施;在时间、经费、设施、设备和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等方面提供保障,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

3)校长要走进课堂、参与教研、融入教师。校长要经常推门听课,亲自参与一个学科或一个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师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要定期召集领导班子成员议教。

4)普通高中、示范初中、中心小学要成立教研室(小学确定3名以上、初中确定5名以上、高中确定8名以上专(兼)教研员)。

2、教导处(教研室)

1)根据学校教学实际与课改、教改的要求,提出各学科校本教研的课题。课改教改方向、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现状是课题提出的主要依据。

2)根据所提出的课题,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实施校本教研配套的制度和评价方案。向各教研组下达校本教研任务。

3)负责对全体教师的基础理论培训。教师除了要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教导处(教研室)也要安排对教师的培训。如组织学习新课标、新教法、新的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内容,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奠定基础。

4)确定“教研日”、“教研周”或者“教研活动月”,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督导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检查落实情况,考核评价教研组工作。

5)对教师的“学、记、听、思、研”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每周学习1篇课改、教改理论文章;

--每周写1-2篇学习笔记;

--每周听评1-2节课;

--每周写1次教学反思;

--每学期写1篇典型案例或研讨论文。

3、教研组

1)承担教导处(教研室)下达的研究课题。

2)根据教导处(教研室)下达的研究任务和组内拟定的课题,制定计划,细化措施,保证时间。

3)搜集和发现教师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学科特点,拟定本组校本研究的课题。组内拟定的课题可大可小、研究时间可长可短,但要做到随时发生、及时研究、及时解决。

4)组织全组教师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如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育沙龙、教育叙事等,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5)组织教师业务学习、交流和检查。重点检查和交流学习笔记、教学反思。

4、备课组

1)认真落实教研组的教研任务。备课组是教研组的一部分,它是完成教研组工作的主要力量。

2)对本备课组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因为年级不同,所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程度不同,可能出现一些与其他年级不同的问题。具体情况具体研究。

3)组织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对教学的备、教、学、批、辅、测、评各环节内容、方法的研讨,使之符合课改教改要求,达到最佳效果。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教师对整个教学环节求同求异的创新过程,绝不能理解为共谋一份教案的过程。

5、教师

1)教师要勤于学习教育理论。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定时自学,养成做笔记和写心得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培训。

2)教师要制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

3)教师应在研究的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会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问题当课题,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作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积极主动参加备课组、教研组的学习研讨活动,主动参与听课、评课,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5)养成不断自我反思、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习惯;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撰写教学札记或教学后记,提升教学经验。提倡教师发表论文,促进交流。

6、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课改专家

1)带领一个学科或一个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在组内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2)帮辅几位教学有困难的教师。个别辅导,修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堂听课指导,辅导撰写出教学反思。

3)定期给教师们作辅导报告、上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促进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7、教研员

教研员的角色必须发生变化,改变过去以“检查”为主为现在的以“研究”为主,不要再以“专家”、“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要站在“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度,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等。要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课改教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在教研员中广泛开展“一人一校一题一课”活动,即每位教研员联系一个乡(镇)和一所学校,每学年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每月开设一节公开研讨(示范)课。

四、校本教研的管理

1、学校要在新课程、新课堂理念指导下,建立与校本教研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制度。制度建设要有利于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有利于调动教师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开展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

1)在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时,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施情况,集思广益,反复推敲商榷后,再形成理念先进、可行性强、实效性显著的校本教研制度,并要把此制度公布于全校教职工。

2)校本教研制度形成时,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制定:①教学研究理念,②分组形式,③教研活动任务,④教研活动时间,⑤教研活动形式,⑥教研活动要求(教研活动管理要求、教研活动设计要求),⑦校本教研奖励制度。

3)校本教研的考核要重研究过程、重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效果、重成果物化。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相结合,评价校本教研的效果。

2、建立与新课程、新课堂相适应的教研工作方式。由原来的指令性转变为指导性,由重布置、检查、评比转变为重调研、指导、协调。做到教研重心下移,教研阵地前移,以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善于发现教师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和教师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要和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要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

3、健全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构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健全县、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成立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专业支持组”,成员由教研员、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为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要将中小学校按地域划分为若干个教学研究片区,组建校际教研联合体。各乡(镇)均要成立中心教研组,并确定有专人负责,同时聘请中心教研组专(兼)职教研员。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校本教研工作小组”,协调全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切实加强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教研执行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形成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处、教研室为管理中枢,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4、加强课改、教改专家队伍建设。要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立适应新课堂需要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把教研人员参与校本教研作为评价教研人员工作的重要指标,形成开放的课改专家、教研人员流动制度。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在课改、教改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要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要保证教研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建立教研成果奖励制度。鼓励教研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5、加强档案管理,推动校本教研管理工作上水平。学校要把校本教研活动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评,把教师的活动成果计入教师业务档案。要加强校本教研的档案管理,定期收集校本教研的过程性材料,分析教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教研的方向。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按照目标与计划、学习与活动、反思与总结、作品与成果、评价与奖惩等方面归档整理,让教师在回顾与反思过程中获得激励和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教研制度
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整体发展
怎样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导处计划)
2009—2010学年校本研修计划
教科研工作计划8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