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精拓封龙山册页
userphoto

2013.02.23

关注

民国精拓封龙山册页
年代:民国
描述:<>元氏封龙山之颂惟封龙山者,北岱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名。与天同耀,能蒸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因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汉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次执徐,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仑,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伓,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不在圭璧,七牲法食,□酒□□。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实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昭令问。其辞曰:天作高山,实惟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山束)峻,高丽无双。神耀赫赫,理物含光。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邦域,以绥四方。国富年丰,穑民用章,刻石纪铭,令德不忘。 □元氏郎□棘李音,史九门张玮、灵寿赵颖,县令南阳□□,□□韩林□□纵□,石师□文,造作张川,绛作王宇。
公元1847年,在中国为大清道光二十七年,论干支则为丁未,属羊。大清国事日非,沅陵、乾州、凤凰、永绥四县苗民数千人抗租。镇竿总兵派兵镇压,诱捕抗租首领并解省杀害,此外并无大事可叙。纵然在1840年大清遭到国际打击,也未能使行政彻底瘫痪。到任不久有著作《汉石例》的元氏县知县刘宝楠得到报告,在王村发现了一块碑石,即下令移往县城文清书院。运碑的民工嫌其太重,截为两段。此碑即为《封龙山碑》。碑学行家刘宝楠当即拓印,有记录可考的最初拓本两通,据《封龙山汉碑群体研究》辑录张穆云:“丁未冬,刘君念楼,初访得此碑,手拓二纸,一寄穆。一以寄梅郎中伯言。伯言将南归,用以裹书赠鲁川比部,于是鲁川伸熨装潢之,亦自诧有此碑初拓本矣。乙酉十月,张穆题记。”张穆在《封龙山碑》问世的隔年,就有此记,是为可靠的初拓本记录。穆记拓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1931年版《元氏县志》有碑石和拓片照片。拓片上有一条明显裂纹、左上角残损者是此碑流传有序的真迹本。
《封龙山碑》命运多舛,立碑时的社会背景亦为惨淡。桓帝刘志是公元146年登基的,当时正在京城侯亲,没有当皇帝的准备,却当了皇帝,平庸无所为,又宠信宦官,所以罗贯中说天下大乱“殆始于桓灵二帝”。他登基的时候,距离三国魏文帝曹丕取而代之,还有74年。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社会动荡,士族互为抬举,造成了一种立碑的风气,即古书上说的“碑碣云起”。所谓汉碑,所谓汉隶,一般指东汉的碑碣,东汉的碑碣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汉隶面貌。 作为书法的《封龙山碑》,比起《张迁碑》和我所说的“庙堂三碑”来,名声不大,是为出土晚的缘故。然则,还是没有能湮没他的艺术成就。清代方朔跋曰:“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乙瑛》之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杨守敬《激素飞清阁平碑记》亦谓其“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从此以后,说到汉碑,再难置《封龙山碑》于不顾,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历代学者著述均放在重要位置。 东汉碑碣是为汉隶的代表之作,而世称庙堂汉隶,则以“乙瑛”、“礼器”、“史晨”相集结,存于孔庙碑林。我去过那里,绝大部分保存十分完好,字迹清晰。于文化钦拜传承,不愧为孔子的遗风所致,让人崇敬不已。《封龙山碑》的书法成就,在众多的汉碑中,尤其贵重。平中出奇,稳中有险的生动笔致,感动了很多行家。笔致圆润似《石门铭》,外形方硬过之;笔画瘦硬险峻似《礼器碑》,但厚朴遒润,兼两者之美,又自有韵律。
封龙山是现在鹿泉与元氏的界山,两市县均有封龙山。封龙山之阳为元氏,这元氏县,乃是古郡、古国,在战国初元氏属中山国,赵灭中山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地,元氏由此而得名。据《元氏县志》记载:“汉高祖三年置恒山郡,(后改常山郡),郡治设于元氏。后时为郡,时为国,元氏均为首府,先后400余年。至三国魏时,郡治它移。”这所谓的它移,是移到了真定的,即现在的正定县。然则,据《正定县志》记载:西晋初,265年以后,常山郡治所由元氏移真定(即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两县记载衔接不上,只能说大体是魏晋时期。
既然称之为恒山郡,与北岳的恒山相距又非咫尺,何以要如此强拉来相联系呢?这里的古人认为,我们这儿的山脉就是北岳的精华,封龙山就是座名山。恒山郡后来改恒山为常山,乃是避讳皇帝刘恒的名讳,与地貌并无关系。而古人所谓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封龙山就成了汉代常山国、常山郡的神坛,祭祀活动在所难免。 元氏自古称“难治之邦”,浅山丘陵占一半以上。封龙山海拔不足千米,山脉势如伏龙欲飞状,有飞龙山的称谓。然而,有龙的状势,断然不能让它飞走的,我想,人们还是想留住这条龙,故而封龙也。元氏之难治,其在于山川地貌。即以我们现今看到的封龙山,亦一片萧然。山上没有多少树木,也没有发现可供积累财富的矿藏。我是寒风瑟瑟中到那里的,还看了封龙山书院旧址,书院旁有学子的读书洞。不免让人联想,这里如此的荒凉,当初的读书人是没有任何诱惑的,只有一心读书。据说,元氏自古雨水不多,古人就认为,山神在此,与天神一起,一定会恩泽大地——天神造作的高山啊!惟有封龙山最雄壮——山神威名显赫而道德高尚,施恩于当地而安抚四方,国家富足民众丰康。雅饬的碑文,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北岳之英,一定会“蒸云兴雨”,颂扬山神天神的美德,是封龙山碑文的主要内容。 《封龙山碑》公元164年建立后,在欧阳修、赵明诚那些我国早期的金石学大家那里并没有著录,猜想是此碑早已没入地下,直至1847年刘宝楠得到它,其它朝代并没有此碑的记录。刘宝楠命移至文清书院后,又是何时再次消失的呢?据《元氏县志》说“1958年佚”,当地文管部门口头说,大炼钢铁时当石灰石砸了。但是,《封龙山汉碑群体研究》的作者杜香文先生多年走访,从当事人那里获悉,当时砸毁的是《三公山碑》或者《八都神庙碑》,并非《封龙山碑》。他不无遗憾地说:寻访《封龙山碑》的踪影,在他有生之年也未必能够完成。虽然不是宏愿旦旦,却也是一个文化人的悲壮,与豪言壮语相去不远。若诚如杜先生所言,此碑尚存只是湮没,没准哪一天真的再次面世,岂非轰动的大事?果真灵光显现,该是多么振奋啊!我们盼望着,也不失为一种享受。神秘的《封龙山碑》,你究竟还在不在世间呢?纵然在地下,也给世人透漏一点信息啊!还是怕再到地面,受到砸毁的劫难呢?元氏境内,有确切记载的汉碑共有七通: 一、祀三公山碑(世称大三公)
二、三公御语山神碑
三、封龙山碑 四、三公山碑(世称小三公)
五、无极山碑
六、八都神庙碑
七、白石神君碑
1、《祀三公山碑》,亦称《大三公》,高150厘米,宽69厘米,平顶,无额,无穿,10行196字,现有187字。东汉元初四年立石,就是现在名气很大的那通汉碑,人称“非篆非吏,吏势作篆,篆吏交融,汪洋恣肆”,书者学者推崇备至。
碑文有:“敬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迥在领西。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徧雨四维。以三公德广,其灵尤神。卜择吉土,治,东就衡山。”起堂立坛,祭拜三公山神,提到三公山、御语山。按年代来说,这是元氏第一通汉碑。
2、《三公御语山神碑》,高181.5厘米,宽141.9厘米。两面刻文,圭形,有穿。后汉本初元年立石。文字漫涣,不可连读。文字笔笔如刀砍斧凿,金刚怒目,毫无媚态,有”乱石铺街之象。隐约可见“常山”、“三公”等字样。(此碑《元氏县志》称为《无极山碑》,误。)
碑文:“造问索三公御语山三公山在西八十里豫”同样提到三公山、御语山。
3、《封龙山碑》,205*94cm,无额,无穿,隶书,16行,264字,后汉延熹七年立。现在封龙山有新复制此碑立石。
碑文:“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能蒸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封龙山和三公山、灵山的山神联合,兴云布雨,“灵亮上通,高丽无双,理物含光,德合无疆,国富年丰。”
4、《三公山碑》,或称《小三公》,高1.91米,宽1.12米,尖顶,穿项,圭形,24行,728字。书法淳古灵秀,有“劲健之气”。
碑额10字,中间双钩阳文隶书“三公之碑”,左阴文“封龙君”,右“阴文”灵山君”。中间字大,两边稍小。碑文有“南号三公,厥体崇厚,峻极于天,鼎足而立,德配五岳,飏雨时降,年丰岁稔”等字样。 5、《无极山碑》,后汉光和二年立,篆额。54行,996字。现在,只能看到文字中记载的碑文,俨然公文行书,上尚书,顿首顿首。没有拓片,没有影像,宋代以后,隐没无闻。
碑文:“三公山即与龙、灵山、无极山,共兴云交雨。县界有名山,其三公、封龙、灵山皆的法食,出用王家钱,小费蒙大福。”“兴云祁祁,雨我公田。”
6、《白石神君碑》,高180cm,宽109cm,16行,行35字。此碑保存完好,现封龙山汉碑堂存石。
碑文有:“县界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岩岩白石,峻极太清。灾害不起,五谷熟成。” 7、《八都神庙碑》,一块磨磐而改刻成唐碑的汉碑。碑文有“八都坛者,都望八山之始坛也。此地名山封龙之类有八,因坛立庙,遂为号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石神君祠(广化寺)概况
小三公山碑
元氏汉碑
欣赏 ▌汉《祀三公山碑》
天作高山,寔惟封龙:《封龙山颂》释文译注
临《汉封龙山颂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